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社会道德教育范文3篇

时间:2023-02-21 17:14:46
社会道德教育范文3篇

社会道德教育范文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生道德培养方面。因为小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更多的是和家长待在一起,家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标准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好的家庭教育能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坏的家庭教育则会阻碍小学生的发展。

一、新时期影响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家长不重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家长普遍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注意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家长看来,孩子只要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就能在今后获得良好的发展,道德教育只需在校内进行[1]。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越高,他们学习的压力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能出现消极心理。这不仅会对孩子当前阶段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更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二)家长道德素质有待提升

现在,很多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会将自身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梦想。比如,有的家长想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但没有考上,于是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可能会比一般的家长更期望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再加上家长没有经过系统的道德教育,没有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有一定的专制性,会给孩子定一个硬性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个学习目标,孩子可能短期内无法达成,但又不敢和家长说,长此以往就会逐渐拉大与家长的距离,不利于其身心发展。

(三)家长未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也很重要,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榜样的重要性。部分家长会列出一些需要孩子遵守的行为规范,但他们并没有遵守,这种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家长会教导孩子养成拾金不昧的好习惯,但家长在捡到钱之后,却将这些钱偷偷地据为己有。这如果无意中被孩子看到,可能就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起到反作用。有些好奇心重的孩子甚至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无法获得提升。

(四)缺乏对小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家长一般采取包办教育的方式,全权负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虽然在经济上予以充分的支持,但在学习上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单一,只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并不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如果他们今后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找家长帮忙解决。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将无法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形成完整的道德素质都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五)未和学校结合开展德育活动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适当地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虽然小学生和社会的接触较少,接受学校教育较多,但也需要和社会有一定的联系,这也能引导他们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即使是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师也只是简单地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或家长告诉教师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整个教学缺乏实践活动,导致孩子无法获得除学习能力外的提升。

二、推动家庭教育,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联系,是新时期开展德育的重要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活动开始时,要具体阐述雷锋精神,可以播放和雷锋有关的纪录片,调动他们开展道德教育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应帮助孩子和家长更好地理解雷锋精神,使其获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培养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家长从中获得启发,以更好的方式对孩子开展家庭教育。

(二)提高家长整体思想道德教育意识

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之前,学校可组织家长进行统一的道德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整体思想道德意识,方便他们更好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3]。不同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道德基础各不相同,如果家长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可能无法达到心中的预期目标,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导家长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开展道德教育,在充分了解孩子学习和道德基础的情况下,用正确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在今后遇到困难时,他们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引入媒体资源开展趣味性的道德教育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家长更应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和家庭教育有关的节目,从中获得感悟,改变原有的道德教育方法。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观看《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节目,分析节目中明星父子或父女在相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发现他们会用讲道理而非暴力制止的方式开展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只有家长愿意接触多元化的德育方式,他们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观念,进而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更好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四)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要起到榜样作用,引导孩子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提高其道德素质。具体来说,家长要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要孝敬老人,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在营造这种氛围时,不能只是维持一个和谐的假象,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去做每一件事,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愿意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家长,之后家长再用正确方式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如果是离异家庭,家长就更应注意关心孩子,从心灵层面入手,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使孩子能更好地投入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开展小学生道德教育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家长的整体思想道德教育意识,在不断提高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促进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同时,家长也应引入媒体资源开展趣味性的道德教育,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者:贺维宏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学校

社会道德教育范文2

一、进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

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减少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自然观念和消费观念,构建节约型社会,使农民过上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有利于农村青山绿水的建设。

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能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整体上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文明乡风,最后实现农村绿水青山的繁荣景象。

(三)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其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因此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内在要求,能够帮助农民提升生态道德水平,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有效结合,由此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因此加强新农村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农民的生态意识普遍淡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流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出务工,这部分人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主,他们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机会比较少;另一部分在家务农,忙于春耕秋收,除管理好农作物之外,闲暇的时间比较少,他们注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对于提高精神境界的动机不强,即使在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最后导致农民的生态道德水平相对低下,生态意识淡薄。

(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单一。

农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定一个空闲的时间将村民集中在一起,由村里开大会传达生态相关政策;另一种方式是由政府指定工作人员以宣传车的形式在乡道上进行移动宣传。因此在特定的空间内,农民接受的生态道德知识有限,教育途径也比较单一。

(三)从事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人员较少。近年基层事业单位招聘中,招聘专业的生态道德教育者和生态学专业的人员较少,那么分配到乡镇从事生态道德教育的人力资源缺乏,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比较困难。

(四)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根据政府每年的预算可以看出,政府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加大,但资金主要倾向于交通、水利及能源等方面,而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资金较少,主要用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和水流域治理等方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物质基础薄弱。

三、解决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应该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而生态道德教育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意义深远。想解决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问题。

(一)加大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力度。

1.进行生态知识教育,培养生态意识。

首先,严禁带火种进山林,加强农民的森林防火意识;禁止滥垦乱伐,保护已有的森林资源;同时提倡保护退耕还林的区域,培养保护森林的意识。其次,普及科学使用农药与化肥,着重强调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土壤和生态系统,并且对人的身体危害更大。最后宣传环保知识,从身边小事入手,纠正农民乱丢乱扔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层层深入,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

2.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教育,主要围绕污水治理、饮水保护、日常垃圾生活和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同时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3.重视生态文明榜样教育,树立看齐意识。在村、镇及县评比保护生态环境出色的个人或者集体,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在每个村根据每家每户的卫生情况评定卫生等级,颁发奖牌悬挂于门口,树立榜样形象,增强农民的看齐意识,从而整体提高农村的生态道德素质。

(二)创新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1.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生态道德知识。

当前宣传生态道德知识的方式主要靠村委会面对面传授知识,并没有合理利用现代资源,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跟随潮流,拓宽宣传渠道。在大数据时代,手机是传播生态道德知识的最佳途径,比如微信、QQ、抖音及快手等颇受大众青睐的社交软件,这些社交平台可以帮助我们传递知识,而这种方式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帮助我们宣传生态道德知识。

2.建立乡村书屋普及生态道德知识。

根据调查,大多村庄只有村委建立一个小的阅读室,生态道德方面的书籍较少,不能满足农民的阅读量。为了方便村民了解生态道德知识,应增加更多的阅读室及生态相关的书籍,这样才能拓宽农民生态道德知识的视野,提升农民生态道德素养。

3.开展特色旅游节强化生态道德认知。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不一样,在宣传生态道德知识时,可以利用地域特色,在特定的时间开展旅游节,汇集四方的游客,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对生态道德知识进行强化,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水平。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1.重视对基层领导干部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基层领导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认识高度与深度,对开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决定了对生态道德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整体提高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水平。作为基层干部,应该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生态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行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实践,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农民对生态道德的认知。

2.加强农村生态科技工作者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农村生态科技工作者主要是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的研发、服务及种植等工作,他们直接接触农民,给予农民生产、种植及销售等方面的帮助,在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之间,农业科技工作者起着中介的作用,对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播也最直接,因此提升生态科技者的生态道德素养意义重大。3.支持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新农村传播生态道德文化。由于农村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者比较少,而我国每年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数递增,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高,性格热情活泼好动,乐于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出身农村,贴近农民生活,更了解农民的思想及行为习惯,因此派遣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新农村传播生态道德知识是重要途径之一。

(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发展经济,夯实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

1.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发展新型服务业。

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后,各级政府纷纷开始贯彻落实,根据政策大力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电商平台、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经济林、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办养殖等各个项目,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夯实了生态道德的基础。

2.打造特色品牌,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各个地方的地域特色不同,应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宽市场,打开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生态、健康、绿色的农产品生产产业模式,构建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一体的产品链条,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3.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与人力投入。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的土木材料,因此滥垦乱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的举措,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应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并派遣专业人士对治理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对治理结果进行检查,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这样才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作者:刘洪珍 张国忠 单位: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道德教育范文3

道德素质是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接造成公民道德的缺失。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任务,社会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内涵

“道德教育”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一词汇由康德提出,指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培养出自然人的活动就是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直到20世纪“道德教育”一词流传至我国。在古代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对公民实施的社会意识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法制、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近代以来,“道德教育”的概念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西方“道德教育”是指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相平行的“道德教育”。它虽然渗透到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每个组成板块中,但其涉猎范围远不及古代道德教育中的“社会意识教育”。然而,随着国际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道德教育本身并不能使学生社会化,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政治中立”或“价值中立”根本不切实际、难以实现。因此,西方国家开时进行各种改革,试图加强道德、政治、法制和思想等方面教育的结合,应运而成的“大德育”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相比近代中国,德育从开始实践时就包含了道德、思想、法制、伦理、礼仪等诸多教育内容,与近代西方国家所形成的“大德育”不谋而合。中国对道德教育概念的界定有“一定的阶级或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所进行的教育”;“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它“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就青年学生而言,道德教育指具体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中国的“大德育”虽然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但仍仅占小部分。因此,此文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对道德品质的研究。

2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的历史定位有所改变,发展目标随之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建设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都与公民道德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加强对公民道德的教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美好生活与满足基本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我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断增加,我们对社会民主,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公民权利等方面的追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更加需要我国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使更多公民的道德素质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离不开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文化的发展不仅要凝聚国力,还要加强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新时代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中国的文化长城添砖加瓦,这就需要不断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人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在提高道德意识的同时加强道德实践意识,使个人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理念有了新的界定,建设干净卫生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之一。目前,党和政府早就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护和治理环境,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我国居民的生存环境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人民的道德修养亟需提高,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排乱放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公民经常以牺牲整个社会的利益来方便自己,靠牺牲全体公民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等现象也是人们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丧的表现。因此,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促使公民自觉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融入到每个公民的日常行为中。

3我国公民目前存在的道德问题

3.1道德行为的缺失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期,这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公民的道德缺失。在我国社会未转型之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道德规范,由于转型过程的推进,先前的道德规范不断被弱化甚至失效,导致了社会道德领域的失序。比如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制度,随之而来的是对原来公有制条件下“一心为公”的道德观念的质疑,公民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对个人财富的渴望和占有欲。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道德必然会失去对公民行为的约束作用,而新建立的道德规范还不成熟、不完善,不能及时的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产生不可避免的社会道德危机。更现实的问题是,公民从小接受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但是在物质世界的诱惑下,却容易产生诸多不道德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认知相分离。即公民的道德认识水平较高,但道德行为的标准较低。当今社会,网络媒体极为发达,无数不劳而获、迅速暴富的信息充斥并刺激着市民的思想:是在物质财富的引诱下丧失自我,还是坚守道德底线?在各种物质诱惑和利益的冲突下,公民的“知”与“行”愈发背道而驰,道德缺失的现象不断加剧。

3.2信念缺失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我国公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转变,许多公民缺乏信仰的问题日益严重。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建设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消费主义陷阱也不容忽视:许多企业为了牟取暴利通过各种媒介打造所谓的潮流商品,使众多价格昂贵但实用性较低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公民生活的“必需品”。在网络媒体大肆渲染下,这些商品的受欢迎程度成倍增加。这一切现象都成为了引导公民向“钱”看的风向标,人们开时盲目的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一时,加剧了公民道德观的扭曲,与我党提倡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背道而驰。信仰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其中一些本应该是新时代信仰最坚定的人,却开始丧失自己的理想,滋生庸俗的利己主义思想。思想观念比较坚定纯洁的党员和大学生在信仰与物质中摇摆不定的现象对公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于是当公民发现自己在这样一个缺乏信仰的环境中生存时,便不再坚持自己的道德,开始随波逐流。古斯塔夫·勒庞曾说,“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当医生得知同行收取病人家属的红包时,能否还能坚持自己悬壶救世的初心:当正当经营的餐馆在得知其他餐厅使用地沟油来顶替食用油牟取暴利时,是否还能坚持诚信经营?当企业生产的正规商品受到山寨商品的冲击时,还会坚持生产正品而不随波逐流吗?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造成了我国公民的信念丧失速度快、涉猎范围广。这些现象都急需社会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

3.3价值观念混乱

进入新时代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大部分公民都能够将道德价值外化为行为,但价值混乱大现象仍存在于社会中。产生此现象的外部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开启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观点与中国公民现有价值观的碰撞。于是许多公民片面的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世价值”的长处,对“自由”和“人权”的追求风靡一时,许多缺乏判断力的公民开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在我国盛行。公民价值混乱的内部原因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方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这些利益纠纷出现时,某些市民渐渐形成了不正当的价值观,如鼓吹全盘私有化、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4公民道德教育方式

公民道德教育包括两方面因素,即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公民个体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认知等属于内部因素,社会对公民行为的制约与规范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外在因素,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公民的道德素养。因此,可以从社会对公民行为的纪律约束和公民自主进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社会对公民行为的约束与规范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外在途径,它是以规范伦理学为本源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制定社会道德规则来约束公民行为时,要具备一定的规范伦理学知识。规范伦理学主要用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伦理问题,致力于揭示、发展和证明有可能指导人们的行为、行动和决定的基本道德原则,从事实出发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在规范伦理学的观点中,社会要按照道德责任、义务和标准来约束人们的日常活动,纠正公民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由此可见,规范伦理学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其提供的明了、清楚、详细的道德内容和行为规范,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促进具有深远影响。近代以来,外部的行为规范以及具体的道德标准已经变成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使社会舆论评价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制度制约也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常用方式之一。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在途径。公民美德的培养是以每个公民的道德理想、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为基础,以善良、宽容、真诚、友好、正直、自制为出发点,以公民的道德学习、自律和实践为主要方式的道德教育理念。在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前,法制还不完善、公民生存的社会环境也相对闭塞,个体的道德修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道德榜样和维持我国道德秩序的重要手段。我国公民的道德教育以德性修养为主要教育方式,比较注重个性修养、道德内化和自我改进在个体道德教育中的影响。这种以德性修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形式,使教育者更加关注公民的道德动机、道德需要和道德体验,并通过思想宣传和舆论传播等途径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这些途径可以为社会道德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使社会更加人性化。在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法制的制约下,社会道德逐渐变成与公民的生活、学习以及自我发展相对立的部分,公民对道德的自我修养不断减弱,道德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伦理纲常、思想高度和人生追求也逐渐衰弱。基于此,社会应该从民众自身道德修养的角度来寻找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使公民日常学习的道德知识外化为行动,同时,国家应将社会行为规范与公民自主修养相结合,真正培养出道德素质过硬的合格公民。社会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尊重公民的主体性。在纷繁复杂,难辨真假的现代生活中,公民在做出各种选择时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网络宣传,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注定公民的行为不可能是呆板的,一成不变的。如果盲目地以社会中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个体行为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忽略了每个公民的差异性,独立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非但不能起到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时,要将公民的道德情感、自由、尊严等因素考虑在内,明了公民的道德动机,鼓励公民树立道德理想,在尊重公民的主体性中培育其道德人格,从而塑造道德社会,使人们的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要通过社会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来提高公民的素质。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应当将公民日常的道德情感、道德动机转化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让公民自觉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而使个体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修养。同时,我们也要从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多元化入手,在进行道德教育活动时,要看到个体在道德生活、道德认知、道德信仰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为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社会的舆论宣传作用、道德理论传播作用以及道德榜样示范作用,为公民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最后,我们应该通过道德实践来促成美德的培养。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要把道德实践作为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并在道德实践中加以培养个体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和道德信念。公民的道德行为是否正确取决于公民的道德认知是否合理,只有在公民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之后,才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进行有益于社会的道德实践。因此,我们还要通过道德理论传播等方式来增加公民的道德认知。此外,“知行合一”也是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同时要不断完善道德评价体系,使其更全面客观地发挥道德评价在公民道德实践中的鼓励和指导作用。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公民的道德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道德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之间互帮互助,诚信友善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争做文明市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旋律。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通过线上线下各种舆论宣传手段,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使道德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深入到百姓日常的实践中。此外,专家以及道德模范对道德行为的解读,也进一步降低了公民将内部道德认知转化为外在行为的难度。

5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始终把公民道德教育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我国的公民道德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公民的道德失范问题仍然存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等迅速引入中国,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公民的道教教育出现了缺失,不良媒体缺乏责任感,公民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使社会上一些公民出现了道德行为缺失、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精确分析阻碍公民道德进步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找出解决办法。我们仍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树立社会道德模范人物,加强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加强社会基层部门的育人功能。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社会对公民进行长期的教育。我国社会在转型期遭受“阵痛”是不可避免地,但是,我们应该坚定的相信,我国公民的道德修养终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崇洋媚外的现象和拜金主义的观念将会减少直至消失,文化自信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加,进而构建出一个真诚、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使中华民族再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终完成我国的复兴大业。本文着重论述了新时期公民道德素质出现的问题以及当前社会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由于本人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学术水平有限,语言也不够严谨。我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继续关注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深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丁婉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