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06 05:02:10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型构建的探析

摘 要 入学教育是新生认识环境、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传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初步构建了顺应新时期大学生特点,满足新生需求的新生入学模型,明确了其应遵循的长期化、课程化、专业化、全员化、信息化特点,建立动态反馈调节机制,将入学教育通过专家模式、朋辈模式、班团模式、体验模式等多种形式展现,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新生 入学教育 模型 机制

0引言

新生时期是大学生活学习中一个重要阶段,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活方式乃至未来人生目标的制定。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部分,是实现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对新生的成才和发展起着“导航”作用。通过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树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不仅能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而且对高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1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入学教育时间短期性

传统的入学教育一般集中在新生入学的前两周,时间短暂而内容繁杂,这种教育方法不符合教育规律。同时,在新生开学的这一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对新环境的兴奋与新奇,尚未能感受大学生活,对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难以取得共鸣与深入理解,学习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2入学教育师资临时性

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讲人多是学校的思政教师及学生工作系统的一线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教师和专家级人员参与有限,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讲课的质量和效果。

1.3入学教育形式单调性

新生入学教育多数以报告会、介绍会、讲座等形式展开,形式简单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效果不理想。虽然部分高校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改进,但容易忽视其有效性,使入学教育最后趋向于形式化。

1.4入学教育交流单向性

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仍然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将学生置于教育的被动方,师生间交流不对称,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这些都不利于改进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更难以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1.5入学教育内容滞后性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常年不变,局限于向学生介绍学校沿革、专业设置、规章制度等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的突破与创新,未能根据新形势及90后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导致教育实效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影响了整个入学教育的效果。

2构建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型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立新时期高校入学教育模型,完善体系、机制及流程。

2.1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特点

(1)长期化:教学计划按照一学期甚至一学年设计,教育内容均匀分布,保证教育内容的长期浸润和熏陶。

(2)课程化:入学教育内容课程化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更清晰,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强,有益于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习的目标性、考核严肃性和学习主动性的管理力度;同时对于授课人员,课程化可以使他们制定更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目标性、考核的规范性。

(3)专业化:入学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教育等,聘请邀请在该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有体系、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避免传统入学教育凌乱的拼凑,将入学教育建设成具有专业体系和构架的课程。

(4)全员化:入学教育的授课人员不应只有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还可以挖掘社会资源,加强校企互动,另外高年级优秀学生也可以成为新生导,参与教学。

(5)信息化: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应用成为其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生动、灵活、交互性强的入学教育形式,利用新媒体手段实现及时、多渠道的信息,对提高入学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2.2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动态反馈调节机制:

加强和完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增强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建立动态反馈调节机制。根据反馈控制理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动态反馈调节机制应包括建立反馈通道、跟踪反馈信息和进行调节控制。

开学前成立入学教育委员会并初步制定入学教育教学计划。委员会成员由三部分组成:学校从事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的领导、入学教育授课人员、学生工作一线人员如辅导员等。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一线学生工作者参与,可以更好地保障反馈通道的建立,使入学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一线学生工作者及时在开学前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前置式入学教育及反馈信息收集;在入学后通过走访寝室、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和收集新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及完成后等多个时间节点通过问卷及走访进行信息反馈收集。

(2)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领导参与,既可以保证学校领导对入学教育目标、形式等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监督,实时了解入学教育进展,又可以跟踪反馈信息,对信息反馈并调节控制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入学教育授课人员参与,一方面保证了授课人员对入学教育整体工作有较好的理解把握,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助于授课人员及时、有效地掌握课程和学生状况,调整教学的进度、深度,变换教学方法与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2.3 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型

专家模式重在打造专业化、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版块开设贯穿一学期的课程,从专业角度为学生研究、分析、解读。朋辈模式是通过同龄人的经验和感受,感染和引导同龄人,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朋辈模式通过着力宣传一批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事迹,影响和教育新生;同时,通过学生导生制度的建立,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班导生,在入学教育体系中承担如学业引导、生活指导等工作,使入学教育更有针对性、共鸣感,朋辈模式也能够实现更加平等的互动和交流。班团模式通过组织班级团队活动,或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项目比赛,使新生尽快熟悉和建立友谊,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集体荣誉与积极向上氛围的引领下,尽快融入集体,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与个人能力。体验模式是脱离开传统的课堂教育,将消防安全教育等内容以实地演习等形式展开,为学生模拟情境并提供指导,相比传统模式更加符合90后学生渴望参与体验的实践性心理特点,使学生以更加直观、生动地体验完成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需要高校和学生工作者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及时开展调研,了解掌握新形势下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因材施教。以上模型仅是对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流程的系统优化,具体到每一方面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切实发挥出入学教育的作用。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伊始,从十数年考试压力中释放之后,往往陷入“盲”与“茫”的状态,失去人生目标、缺乏学习动机,“混”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而大学阶段是他们跨入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能否充分利用这个重要阶段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未来择业的自由度、岗位的层次及未来成就的大小。所以,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完成高等教育、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并获得良好职业发展和生涯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重要作用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刚入学的新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入学教育课程中有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态度,更有可能影响今后求职甚至职业生涯的成败。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和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新生尽快了解职业生涯的内涵,转变观念,确定今后的职业目标,并且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学习规划、生活规划、爱情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准备期,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在校受教育的阶段,是大学生就业前从事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时期,也是职业生涯的起点。然而新生刚入学时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所选专业还不太了解,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认为大学生活比较自由,管理比较松,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和要求,处于较迷茫状态。若此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及时进行,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且考虑到实际条件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具备适当的变通性。即,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体要随时根据自身实际来评估并调整。

通俗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即:你未来打算选择何种行业,何种职业,何种组织,想达到何种成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等。

二、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1.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已逐渐无法满足就业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因此,要突破高校以往单一的就业指导形式,加入创新就业教学内容,从对学生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生涯可持续所需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激发和扩展自己的潜能,主动创造机会与社会联系。培养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主导方式,在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2.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认知不清、对职业不了解、对社会恐惧等。这些学生难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接收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这一全新概念,使大学生准确察觉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并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建立完善适切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涯抉择技巧,根据自我规划,选择最适合的、与自己生涯目标匹配的生涯路径。

3.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引发大学生对自我理想、自身发展、职业选择等的思考,也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做到自立自强,让新生从一进大学开始就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为将来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加强学生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关系到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因此该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教育和引导新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目标。

2.通过该课程,可引导新生学会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差距,以平常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迎接各种挑战,把握好大学的黄金时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业,奠定未来职业竞争的优势基础。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衔接,使新生尽快融入校风和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形成适合其个体的生涯规划方案,分解目标,落实步骤,最终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需要。

四、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学原则:1.生涯理念和规划意识的传递为第一要务,在所有教学环节中贯穿始终。生涯规划的教育,一定要谈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涯,并以此激励其安排好学习生活。2.明确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并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把生涯规划意识转化为学习和成长动力。

教学方法: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互动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教学方法评价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其制订既实事求是、又富有激励功能的发展规划,有助于学生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课程定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一门素质教育类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课程重点应放在“不仅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会做”。根据笔者经验,在课程过程中加入“破冰活动”、“兴趣岛”等类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体验”,自己去感悟大学时间的宝贵,真正主动地为自己制定计划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帮助在校学生认识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工作世界、职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探索行为,发掘职业兴趣、潜能、个性特点,价值观等等,从而在求职择业中能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形成对个人生涯发展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求职择业是自己的事情,而不能完全依赖社会、学校或父母,从而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为今后职业与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指导学生设立生涯发展的短、中、长期计划,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实施职业发展短期计划,提高学生理性生涯决策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会做。

笔者课程实践发现,在新生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新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以及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更加客观、清晰。总之,在高校新生中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的实效是值得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追求成功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成功只有主观努力使不够的,关键是方向的选择是否正确。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自己是可以把握的。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职业的规划者和耕耘者,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为走向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贫困新生入学教育引导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高校新生辅导员的视角探讨了分层次、分阶段对贫困新生进行帮扶、教育和引导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物质上帮扶、学业上引航、改善人际关系和指导其进行职业规划等途径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贫困新生层次需求的有效对策,包括动员多方力量、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做好认定和资助工作、加强针对性指导、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建立人际关系和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等。

[关键词]高校贫困新生 需求层次理论 入学教育

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进入高校的校园除了要像其他新生一样必须经历学习环境从指令性到指导性、学习方式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换过程外,还要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敏感和缺乏自信使他们在遭遇挫折后更易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进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和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做好贫困新生的入学教育是近几年来困扰高校的一个棘手问题。若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着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需求层次理论概述及其在高校贫困新生教育引导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的。该理论把人的需求按照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其结构似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金字塔”。其中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就像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水、食物、穿衣、睡眠等一样,是一切需要中最优先的需要。安全需求是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对生命财产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等的追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威胁和恐惧。社交需求,也称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人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其实质是人们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需求,即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他的信心,反之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现实世界中人的需求往往是共同存在并相互交叉的,但总体来讲,层次越低的需求出现得越早,需求的力量也越强,层次越高的需求出现得越晚,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就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求并随之支配和激励人的行为。

2.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贫困新生教育引导中运用的现实意义。从行为科学这一重要理论出发,对于刚刚踏入校园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这一群体而言,不尽相同的贫寒家境、迫切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以及面对的陌生环境,往往会让不同的个体产生复杂多样的需求,如衣食保障的需求、融入集体的需求、学业的需求、争取荣誉的需求、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需求、顺利就业升学的需求等。当这些需求没有经过科学、客观的分析并通过合理的指导逐层得到满足或延迟满足,由此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又无法及时、正确和有效的排解,将对某些大学贫困新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一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贫困新生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层的践行者和实施者,更应紧紧围绕着贫困新生这一特殊群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客观分析每个贫困大学新生的切实需求,从面对、尊重和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入手,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帮助他们合理、逐层设立和修订相应的发展目标,以目标激励引导他们发展自我,成长成才。因此,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来研究如何做好高校贫困新生教育引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二、高校贫困新生的层次需求分析及解决策略

大学贫困新生表现出的入学后生活学习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波动等问题,在很多大学贫困新生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但又有其特殊性,高校新生辅导员应在深入了解每个贫困新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客观分析贫困新生现实需求,分阶段、分层次逐步解决其遇到的各种困惑。

1.物质上帮扶,帮助高校贫困生“自立”。高额的学费让本就贫困的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高校贫困新生就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走入校园的,物质条件的相对悬殊给贫困新生带来了经济压力和思想包袱,致使他们深感自卑,他们有迫切改变现实的需求,但又无能为力。高校新生辅导员应从物质解困入手,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渡过适应期。第一,解贫帮困首先要解决高校贫困新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高校新生辅导员应通过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爱心捐助、减免学杂费和保险费等优惠政策,确保贫困新生顺利入学并解决他们在开学初最基本的食宿问题,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学院师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帮扶。在征得同意的基础上,新生辅导员可以适度开展一些贫困新生事迹的宣传报道工作,让校内外更多社会上爱心人士认识和了解这个特殊群体,校外的爱心力量作为学校资助工作的有效延伸,可以有效解决贫困新生在开学初遇到的很多实际困难。第三,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有效利用国家和学校的优惠资助政策。利用好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对高校贫困新生进行资助是帮扶他们最为有效的手段。高校新生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并应严格按照评选规程公开、公平、公正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并使之成为贫困新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第四,鼓励自强自立,积极联系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变“输血”为“造血”。为了让高校贫困新生尽早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避免产生对助学金的被动依赖,高校新生辅导员还应通过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外兼职信息等工作让贫困新生体会依靠劳动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快乐,逐渐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学会自立。

2.学业上引航,帮助高校贫困生“会学”。习惯了高中学习模式的大学新生在刚入校后普遍都会出现学习上的不适应,“死读书”“读死书”、耗时间低效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与更注重“自学”和学习效率的大学学习格格不入,特别是对于贫困大学新生更迫切需要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辅导员贴近贫困新生细致地开展好教育引导工作。第一,引导贫困新生正确面对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克服焦躁情绪。第二,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引导贫困新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时间表,做到学习和参加有益的活动互不冲突,提高学习效率、保障学习时间,做到课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相结合。第三,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鼓励贫困新生通过图书馆、网络和购买相关书籍等方式,主动寻找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来进一步拓展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引导高校贫困新生学会学习,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学能力。

3.改善人际关系,帮助高校贫困生“自信”。高校贫困新生在思想、心理上的负担往往比生活上的压力还要大,他们有融入集体的需要与愿望,有时甚至急于证明自己,但在遇到挫折后又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心态,不愿意向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进而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慢慢变得孤僻、自闭。“心理扶贫”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信,重新融入集体生活。高校辅导员应针对贫困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惑,帮其找出自身的欠缺,开导他们只有自己敞开了心扉,才能更好地被别人接纳。同时,新生辅导员更应动员班集体的力量,特别是授意班委带动同学们主动去接近和关心他们,集体活动给他们主动表现的机会,加强与他们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人际关系的改善,会让高校贫困新生重新找到“自信”。

4.依托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课,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自强”的目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大学教育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们更需要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设立“自强”的目标,规划职业发展的方向,为之奋斗,自强不息。高校辅导员在与贫困新生探讨职业发展时,应充分结合学校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大学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着重突出榜样的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突出实际案例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模板,并帮助贫困新生制定、完善详尽可行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

三、在高校教育引导中满足贫困新生层次需求的有效对策

1.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关爱大学贫困新生。大学的贫困生工作不是单一的解困助学,而是一项寓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和谐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依靠学生工作人员特别是新生辅导员的力量根本无法做好这件工作,学校应动员全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关心关爱大学贫困新生,切实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2、以人为本,用爱关注贫困新生的真实需求。首先,高度重视对贫困新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贫困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教育引导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这部分学生能否及时、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他们大学学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新生辅导员必须拿出足够多的精力来做好贫困新生的工作,同时在处理贫困新生的工作时要给予大学贫困新生足够的尊重,讲究方法,避免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直接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次,走进贫困新生群体,用爱心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关注他们的真实需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校新生辅导员在面对大学新生中的贫困生时更要以情感人,这就需要走到这部分学生中间去,真心实意地与他们沟通和交融,关怀、理解他们,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敞开心扉,才能让他们把平时不愿意讲的内心话讲出来,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切实需求和真实想法,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具体举措,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3.公平公正地做好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资助工作。给予有效的物质帮扶是做好贫困大学新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公开、公平、公正地做好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资助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项工作出现失误,会使新生辅导员在大学贫困新生中迅速丧失威信和公信力,甚至造成师生关系恶化,致使后续工作陷入被动。

4.加强针对性指导,积极引导家庭贫困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第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学贫困新生更应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涯,应通过入学教育、名家讲坛、师生交流会、专业导论课、学长导航、警示教育等措施尽快帮助他们认清专业发展前景,学会专业学习思维,牢固树立专业即是“饭碗”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意识,培养他们自觉将大学的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更合理地安排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第二,要适应大学学习特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新生辅导员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大学贫困新生了解到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课余时间增多。学生应该注意学习方法,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下课后整理笔记。另外大学里有浩瀚的图书资料,大学生应该多往图书馆跑,大学接触的知识面广,专业性也强,多去图书馆才能满足知识的储备。

5.有效开展大学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应进一步完善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联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让贫困新生能及时、有效地排解出现的不良情绪,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生正视家庭经济困难,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6.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朋辈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它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源头。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大学环境更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善于人交流,表现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渐趋淡漠,朋辈提供的支持也就大大减少。因此,新生辅导员应该在班内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交往环境,指导其交往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7.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贫困新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大学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起点,大一更是生涯规划的关键阶段。因此,面对目标缺失、生涯困惑的大一新生,特别是新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新生辅导员首先要依托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针对不同专业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尽早确立自己的现实目标,用目标牵引的方式引领和激励他们的成长成才。

四、有待探讨的问题

前文中针对高校贫困新生入学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第一,按照目前高校的师生比,辅导员数量仍不足,繁杂的日常工作使得辅导员无法将大学贫困新生的工作做细做实。第二,对新生中的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做好贫困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但单纯的提供物质支持的方式,非常容易增加大学贫困新生的心理依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此外,高校目前开展的资助工作并没有很好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教育导向相结合,没有发挥资助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在新生班级如何客观公正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依然有待进一步探索。新生入校后一般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按照高校现有的评定流程,新生间在不是非常了解的情况下,仅依靠申报材料或贫困证明,评议出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浅谈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摘要】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设计好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 多种方式相结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提高新生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将为今后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人才培养,始于成功的新生入学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即是帮助新生快速地融入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良好开端,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

一、入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迅猛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群体的成长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高校高度重视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把入学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以及方法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质量和效果也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据了解,国内高校都为新生设置了入学教育活动,但许多仅限于“全体大会,讲校史,讲个人英雄史”,上一堂大规模的思想教育课。不少新生反映,这种形式的入学教育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听下来收获不大。

二、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

1、爱国爱校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命脉,又是品德教育的中心。爱校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爱国、爱校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建设文明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军训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对新生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组织性和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综合考验。开展军训对于学生增强爱国爱校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牢固树立国防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深化爱国爱校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2、专业思想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学习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初入校门,对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和陌生,对学校和专业也不尽了解。为使新生尽快适应高校学习生活,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介绍专业情况、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使他们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指导他们在学习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激发新的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竞争。其次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等,加强新生与同专业师哥师姐之间的沟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专业学习交流活动,让新生能够较好地获取学习经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入学,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作为刚入学的新生,从原来熟悉的环境中突然来到陌生而又新鲜的大学校园,在心理上对新的生活环境有种新鲜感和畏惧感。这就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心理情绪,失落感、焦虑感、排斥感、沾沾自喜感、消费的差异感、松懈感、解放感、空虚感等心理感受错综复杂。因此,对大学新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就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出发,多形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走身心健康成长之路。

4、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公民的道德范畴,也是当今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向大学生灌输诚信教育的知识已成为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迫切需要。现如今,全国各所高校主要围绕学生诚信求学、诚信交往、诚信社会行为等方面对新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治学态度,发扬科学治学的精神, 强化学术道德及规范教育,坚决杜绝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学术态度不端正等不良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诚实为人、诚信做事的优良品质,严惩假困难、恶欠费、乱言表等不良行为。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诚实、守信的人。

三、关于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就新生而言,入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学校、认识老师。通过老师能了解专业,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模式,尽快熟悉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并尽早做出学业规划,踏踏实实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但当前新生入学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和重视的。

1、统一教育与多形式教育相结合

统一教育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教育,多种形式教育是将教育内容分散穿插于其他教学及实践环节。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多、任务重,一定要坚持统一教育与多种形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一方面,学校利用入学教育周(月)等形式集中精力地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入学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还要将教育贯穿于大一学年,将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总体框架,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内化,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确保教育效果。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建立学校与家庭联动教育机制,通过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新生家长会等形式,向新生家长们介绍学校、学院、专业的基本情况,阐述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及各项学籍管理和日常规章制度,争取获得家长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同与支持。同时,还可以请新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表述学业规划,展望未来发展。通过学校、学生、家长的互动,使得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3、重点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入学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不能流于形式,光看表面。新生们的家庭情况、高考成绩、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精神面貌等方方面面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去,细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注重个别引导,化解疑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把握重点人群, 重点关注和疏导心理上存在明显负面情绪、家庭经济困难、上网成瘾或有其他特殊困难的新生。重点做好以养成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使学生从一入校就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整体规划、形成科学的成才观和发展观,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良性循环。

大学生入学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对于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入学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模式,甚至影响到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作为。高校只有不断完善入学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方法,为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