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艺术形态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4-06 08:32:17
艺术形态论文

艺术形态论文第1篇

夹杂法无论表现任何形态,手工操作的印迹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扎染虽然是手工操作但工艺原理却很高,技法多种多样,它作为优秀的传统印染手工艺,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了数千年并以其独特的结扎造型、染色装饰、丰润肌理、美观实用而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一般来说,民间扎染强调实用性,几乎与日常生活不能分开,如衣料,床单,门帘,头巾,围腰,肚兜等。这些品种,以使用为根本,不但贴近生活,同时也表达出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文化艺术交流、设计艺术、手工艺交流的频繁,随着公共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变化与丰富,随着设计审美与观念的演化更新,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出现,传统手工艺开始逐渐向现代形态转变,现代扎染技术随之出现。

从广义上说,凡是现代制作的扎染制品都是现代扎染,但从严格意义上说,现代扎染必须不同于前人,要新,要有个性,要有创意,并能体现时代风尚,具有现代气质。模仿不是艺术,蹈常袭故是不可取的,只能看作师法前人的制作技术而已。基于这样的认识,经过多方探索和反复实践,扎染画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扎染画是用针线和染料在纺织品上作画,亦用扎染的方法来塑造形象,展示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由于形式不同,社会功能也随之而改变,不再以实用为目的,已经从实用美术的大体系中分离出来,贴上画的标签,衍化成为诸如漆画、铁画以及各种各样镶嵌画之类的一个新的绘画品种。

艺术视觉的转换也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变化。扎染画的创作,意在寻求一种新的传媒载体,并以独特的创意在画面上形成一种新的图式,让人领略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扎染画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画种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这种形态,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具有某种飘忽不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常常表现为一个振奋人心的偶然效果,它包含了难以捉摸或者根本无法理解的深邃而且奥妙无穷的美的体现。

艺术形态论文第2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认识与实践、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支点。这是因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中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和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先在的,就像葛兰西所指出的,“是由每个人从其进入这个意识的世界之时起,就自动陷入的许多社会集团所强加的”(P.233)。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进入一定文化、接受一定意识形态的过程。阿尔都塞也认为只要一个人进入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巨大的意识形态的襁褓”之中,他的思想和行动无不受一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规范,所以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客体”,是人们必须接受的赠品。出于对意识性质以及它与人的思想、行为之间关系的自觉认识,马克思主义才从根本上把文艺界定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并要求无产阶级文艺自觉地担当起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世界,以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大众的历史使命。因而意识形态性也就成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灵魂。

正是由于这样,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这个命题自它提出之后就遭到许多“纯艺术论”的倡导者的反对,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和否定,以致有些文艺部门的领导也回避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放弃了对文艺的领导。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与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完全背道而驰的创作倾向,起着腐蚀人们的意志、毒害青少年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作用,这显然是与文艺界所出现的一股淡化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这股思潮在我国出现自然不是没有原因的,分析起来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想的影响。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有些思想家就竭力否定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否定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中个人存在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意识形态直接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政治性的概念,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纯粹是一种意识形态,断言随着剧变,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也宣告终结。这观点很契合我国某些长期以来深受极“左”思潮压制和饱受“”文化专制之苦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思想和心理,他们也就趁我们不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之机,以批判文艺界的极“左”思潮之名,跟着在我国掀起一股否定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试图以文艺是一种“美”、一种“文化现象”来取而代之。这些观点在理论上自然是经不起分析的,因为“美”不可能完全脱离“真”和“善”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在根本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因此审美观的差异说到底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差异,它是不可能与意识形态完全没有联系的。另一方面,也与以往我们对意识形态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不确切性是分不开的,这种片面性和不确切性具体表现为:一是纯科学的倾向,亦只是从意识论、认识论的观点,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反映被反映关系的角度,来说明意识形态的性质,对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内涵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阐明。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作为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的范畴的,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到对社会的变革实践。所以,它不仅有认识的属性,同时还有价值的属性,不仅有理论的功能,同时还有实践的功能。这些方面,葛兰西、阿尔都塞和晚年的卢卡契都曾有不少合理论述和发挥,并得到西方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如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表象体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社会的职能比理论的职能重要得多”。卢卡契认为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使人的社会实践变得有意识有活力”,“所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决定性问题是:Wastan(做什么)?”《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解释意识形态时也认为它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这些见解都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在我国过去,可能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以意识形态所指代的“虚假的意识”,亦即指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统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虚幻的价值观念划清界线,在阐述意识形态时都侧重于从它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方面,亦即认识论的、科学性的观点来进行发挥,而忽视从实践性的、对社会变革的功能方面来进行理解,这就把意识形态实证化了、认识论化了、纯科学化了。这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准确的。二、是纯理论的倾向,侧重强调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无视它与社会心理、个人心理和日常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认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想观念,不但是从对社会心理加工、提升而来,如同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是以社会心理为“共同根源”的,同时还表现为只有经由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才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样,就把意识形态混同于意识形态理论和意识形态科学,视意识形态为远离生活、高高在上、只是少数意识形态专家在研究的纯思辨的、理论形态的东西。尽管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是相互影响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但由于对这种反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深入的揭示,从而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明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几乎显得无所作为。而我们之所以强调要真正阐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道理必须深入分析揭示它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就是由于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从来也不超出世界秩序的范围”,因为思想不可能直接打破现实关系实现对社会的变革,所以“思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意识形态总是以现实的人为物质载体的,它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融入生活、融入大众、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人们的人格无意识之中,唯其这样,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实践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葛兰西、赖希、弗洛姆等人都曾做出许多有益的探讨,如葛兰西提出:必须革除“哲学是一种奇怪而艰难的东西,认为它是由特定领域内的专家或专业的和系统的哲学家所从事的专门理智活动”的观念,“不应把所谓‘科学的’哲学的东西,同只是观念的和意见的片断汇集的、日常的和大众的哲学分割开来”。他批评当时意大利流传的以克罗齐和金蒂雷为代表的“内在论哲学”,认为它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们不能在上层建筑和底层之间、‘普遍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这些探讨对于我们克服对意识形态理解的纯科学、纯理论的倾向,全面、深入理解意识形态性质,实现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是有突出贡献和积极意义的,它应该被吸收到我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来,并作为我们探讨文艺意识形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来加以研究。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要对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有一个准确、全面的理解,就必须从克服以往对意识形态理解上的纯认识论化、纯科学化和纯理论化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纯认识论化、纯科学化的倾向。

对文艺的性质作纯认识论化和纯科学化的理解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五四”时期,有些作家和理论家在介绍西方现实主义(当时叫“写实主义”)的时候,就没有分清现实主义和在实证论哲学和实验医学理论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然主义之间的差别,把现实主义混同于自然主义,认为它是“经过近代科学洗礼的最值得提倡的写作态度和方法”。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苏联文艺理论的引入,当时苏联广为流传的“文学和科学、哲学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认识,所不同的只是文学通过具体形象达到客观真实”的文艺观,更是被当作文艺的经典定义被我国文艺理论界所接受,以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六十年代初,我们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编写我们的“文学概论”教科书,把文艺的性质界定为意识形态时,根据当时哲学界对意识形态的流行观点,对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也完全作了纯认识论和唯科学主义的理解。如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一开篇对“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时认为它仅仅就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基于这样一种理解,以往在我国流行的前苏联的文艺观,也就很自然地被吸收和整合到我们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解释中来,致使纯认识论与唯科学主义的文艺观长期以来成为雄霸我国文艺理论界的一种主导观念,至今影响尤存。

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性质纯认识论话,并非认为文艺不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因为一切艺术的东西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从根本上说都是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只不过认为文艺的反映与一般的认识,特别是科学(非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所以,把文艺意识形态性做纯认识论的解释,不仅从普遍性层面上不足以揭示意识形态本身的内容,而且在特殊性层上更与文艺的特性相悖。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所昭示的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多重的,相对的可以区分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的思想,同志提出:“对于事物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这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那么,文艺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由于作家的审美反映所赋予文艺的审美特性。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它是以主体的审美情感为心理中介与客体建立联系的。这种情感的反映形式决定了它与一般的认识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就反映的对象来看,认识的对象是不以主体自身利害和好恶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是事物的实体属性,而情感作为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态度和体验,总是以事物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为转移的,它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某种关系,是事物的价值属性;就反映的目的来看,认识既然是为了达到对事物客观属性的把握,它所要判明的是“是什么”,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而情感反映的对象既然是事物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因而它离不开人的喜好,它要判明德不仅是一个真与假、而且是一个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所要把握的不仅是“是什么”,而更是“应如何”;就反映的方式来看,由于“是什么”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它一般通过陈述判断的形式表达出来,一般是以概念、抽象、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式来加以表述,而情感反映的由于是“应如何”,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评价、选择、意识和愿望,所以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表达出来。正是由于情感反映不同于一般认识反映的这些特点,使得文艺作品看似像实际生活那样不带任何主观倾向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实际上无不蕴含着作家对现实人生的态度、评价、理想和期盼,在不同程度上无不打上作家思想倾向的烙印。尽管历史上有些作家标榜他是纯客观的,但只要他被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感动了,他就不仅会把自己的思想倾向融入作品,而且由于情感机制的激发,还使得作家自己长期潜伏在心灵深处,支配、驱使着自己行动的那种潜意识的追求、企盼和梦想也都浮现出来,在作品中得到集中的流露,从而使得表现在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往往比作家所意识到的要深广得多。所以,出现在作家笔下的艺术形象往往也就成了作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载体,一种他内心期盼的“应如何”的人生图景。“应如何”是一个理想的尺度,它是需要通过人的行动去争取的,所以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实践的意识。当然,对于这种实践意识,我们不能像西方现代人本主义那样把它完全主观化和个人化,看作只是作家个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意向和精神向往;这是由于意识有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之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向来是指社会的意识、集群的意识而言,而非纯粹个人的意识。所以在实际的文艺作品中,这种“应如何”的人生图景虽然以作家个人理想、愿望、企盼和梦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由于作家是社会的人,他的思想情感总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接受社会的教育和熏陶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这样那样地受着他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也必然这样那样地以个人的形式反映着一定社会、时代、集团和群众的思想愿望,如同普列汉诺夫所说的伟大作家“最主要的个人特性,‘最高的独创性’表现在这里,就是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比别人更早或更好、更充分地表现了他那个时代社会的或者精神的需要和憧憬”。愈是伟大的作家,他与社会、时代、群众的这种联系也就愈紧密、愈深刻。所以,就文艺的性质来说,毫无疑问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的。

正是由于这样,这就决定了一切进步的文艺作品也必然像其他进步的意识形态一样,在社会生活中都起着凝聚和团结群众,激励和支配人们的行动,把人们的行为引导到同一方向,共同参与和投入到社会变革中去的作用。列宁在会见埃森时提出“真正的文学”应该“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艺“要使群众警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号召作家“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造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都是基于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这种实践性的内涵的理解而提出来的,都表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所彰显的文艺不只是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介入。因此作品从作家手中完成,它的价值还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读者阅读,把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转化为读者的思想情感,并在读者的行动得以落实,作品潜在的价值才转化为实在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文艺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实体性的定义”,同时还必须看作一个“功能性的定义”不能仅仅从作家创作及其成果一维,而且还必须从读者阅读及其功效一维来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我们对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才会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我们指出意识形态就其性质来说不仅是认识的而且是实践的;而实践是人的实践,它总是以人为物质载体的。在对人的理解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黑格尔等德国思辨哲学家把人看作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认为他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这样,实践也就不像黑格尔所理解的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运动,而首先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同时也决定了实践不仅仅是由理性观念所支配的,同时还必须要有一种感性心理能量,如人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所驱动。所以如果我们赞同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认识性的,同时也是实践性的话,那么也就等于表明了意识形态不是纯理论的,它与社会心理以及它的具体表现领域——日常意识、个人意识和人格无意识有着先天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同属于社会意识,但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一般来说,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的、理性的意识,通常以一定思想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社会心理是一种自发的,感性的、亦即融化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未经分化、加工、定性的经验水平的意识,通常以一定社会群体的感觉、情绪、意志、愿望以及社会的风尚、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它们的关系是:一方面,意识形态是通过对社会心理的加工、改造提升而来,以社会心理为“共同的根源”;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心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最为直接、紧密,是一种日常的实践意识,它作为人们“行为的调节器”,直接支配和决定着一定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意识形态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也就必须经由社会心理。若是只停留在理论宣传而不能转化为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也就很难成为在实际生活中激发和推动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艺术形态论文第3篇

关键词:自画像;绘画;艺术语言;时代性

1、自画像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意义

自画像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画的肖像作品,达芬奇、丢勒、伦伯朗、库尔贝、凡高、毕加索等许多画家们都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这些自画像是画家本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是忠于自己内心感情的表现,自画像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是艺术家自传式的记录。同时,在画布上又可以自由的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社会、艺术的见解。

自画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及发展,与人们的自我意识苏醒和自我价值体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同风景画一样,是从西方宗教画中分离出来的。在早期绘画,创作者自身的形象是无资格出现在画面中的。画家们被视为体力劳动者,卑微的手艺人,为上等社会所鄙视。到15世纪晚期,达芬奇等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家不是卑微无知的匠人,而是具有文化和艺术修养、通晓自由学科和科学知识的社会精英。这时期画家自身的形象开始出现在历史或宗教性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开始在自己作品的一角留下本人的形像,画家通常是将自己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出现在画面中,渐渐的画家自己的形象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大,并不断向画面的中心移动,直至后来的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把自己画到了画面的正中心。这是艺术家社会地位以及自信心提高的一种表现,展示和炫耀自我修养、社会地位、服饰、仪态等。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关于提高艺术和自身的地位,重塑自身形象的理想和愿望,自画像也成为人们希望探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

2、自画像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作用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它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现实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就会出现不同的艺术观念,产生出新的艺术流派及风格,不断地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1]。自画像艺术的发展变化就是一部西方美术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传统的自画像是以真实的表现自我为目的,准确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为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改变了中世纪艺术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他们把真实地再现自然面貌当作绘画的宗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这种绘画形式从15世纪到17世纪以后发展到更加成熟,自画像在这时期产生并发展成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

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画家们在自画像的处理上己不再是单纯的灰暗调子,而更多的是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或者把自己和现实生活的道具结合在一起表现。同时在描绘自己的画像时,衣着随便自然,不加修饰,显得纯朴实在。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活跃于巴黎的革新艺术家们,他们反对传统的绘画形式,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思想,探索绘画自身独力的价值,摆脱了历史、宗教题材的束敷。从这一时期开始,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经历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风格流派,世界艺术的现代性开始来临。

印象派在自画像作品中更加侧重人物的自我、精神状态的描绘,强调人物的现代性,他们更自由地使用了色彩、线条以及由色彩和线条构成的抽象形式,他们认识到这些纯粹的绘画语言似乎更能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2]。绘画作品展现的是人物性格与心灵世界,传达画家情感与艺术理念不再仅仅是通过写实手段,而是通过背离传统,淡化真实,强调对绘画语言实质的开拓手法来实现。20世纪抽象、变形、立体、象征、表现等等流派并存,自画像同样被画家们用来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形式。画家们更加注意人物的内部特征的描绘,人物外部特征被加以主观处理,对象的外部特征并不重要,画家只是从中寻求抒发内心感受的契机。在现代绘画的各种流派中,艺术家没有什么固定的美术标准,艺术家根据各自的天性和自己的本能进行制作[2],作品充分体现了那种表现“内在需要”的艺术追求,绘画在此己发生了“面目全非”的改变,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开始解放,造型和色彩被抽离出来获得新生,现代艺术在突进中开始催生更新的语言[3]。

艺术大师们的自画像,无论哪个时期,都是对自我个性的表达,自画像是他们转移、减轻内心痛苦的手段,在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是他们艺术的实验田。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发掘自我意识。自画像就象艺术家的自传,展现了艺术家的技艺、思想、自信、审美观及社会地位。总体来看,自画像的产生和发展是从注重人类个体的外部特征转向内部特征,从描绘具体的个人转向非特定个体,从古典的传统法则转向注重内心情感加以主观处理的转变。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画家观察、认识世界方式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不同,这些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今时代的艺术家思想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3、现代自画像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在十九世纪以前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为表现宗教故事、历史故事、贵族人物肖像为主要题材,这当然是由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今天,在现代自画像绘画中,如何展示自己的作品语言,如何用具有当代性的思维去思考,如何吸收和创新是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当代画家所应研究的课题。处在不同时代的画家,个性有可能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个性体验、生存的环境肯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时代,也肯定会呈现不同的个性体现。同样是语言,艺术作品也需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跟观者交流,这样就需要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来表达绘画的内涵。绘画的表现语言就是一种表述方式。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规范,当代绘画吸收了现代绘画发展的一些成果,结合了现代艺术的一些观念和技术材料。从绘画的手段以及对绘画特点的认识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了新的创造与探索。传统的写实手法以不足以表现新时代了,现代油画以真切的审美感受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现象,去探索真实,表达出新的感受。寻找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追求,以期让绘画领域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

对于自画像绘画语言的形成,时代感和当代性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都给绘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借鉴影像、数码,利用新材料等科技手段,已成为当今艺术家常用的手法,很多艺术作品在媒材上已完全打破了以往艺术种类的划分界限。不拘一格的媒材方式使艺术派生出形形、生机勃勃的新的语言形式[4]。今天,我们正处在一场大变革的前夜,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网络空间正在彻底重塑人类社会的空间,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知识洪峰时代的到来和由网络技术的信息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主体[5]。它给绘画提供了图像形式想象的无限可能和绘画手法创新的课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学习和借鉴传统的绘画经验,大师们在自画像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作出许多传世之创,为我们今天的自画像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学习自画像绘画技巧必须研究和继承的传统,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向传统学习,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传统提供出一块坚实的平台,以便艺术家向上跳跃。在对某一阶段大师作品作深致研究,对个人的艺术品味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我们可以从大师作品中领悟到大师的精神所在,大师们把他们的精神留在画布上,留在语言的表现中。我们继承的不能是表面形式,我们的时代在变迁,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改变,我们的认知在拓展。因此,要用我们当代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才是绘画的真谛。

4、结语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图像时代,人们不需要高超的技能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影像和照片。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如果还是完全用以前的绘画方式来创作,那必将被淘汰。自画像语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要发展,更要有当代性,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世界高科技突飞猛进,我们的认知世界也在不断变化,艺术呈现多元的态势。作为绘画题材的一种“自画像”来说,在这新世纪也应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曲欣超写实主义绘画[M]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1

[2]王健超越性思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3,85

[3]叶强、王朝刚、郑力抽象绘画语言简明教程[M]重庆出版社20069

艺术形态论文第4篇

一怪诞艺术形态演变的客观原因

怪诞艺术丑恶、滑稽的构成成分与反常的构成方式,是怪诞艺术形态组成的客观因素,正是因为它们的客观存在,对象才能在审美感受中被判定为怪诞艺术。因此,丑恶、滑稽及反常方式这些客观因素是怪诞艺术演变的客观原因。

如果深入一步考察,我们会发现丑恶是一种只有经过人的判断才能产生的东西,对于一个害人害物的活动,善恶观念不同的人既可以把它当成恶,也可以把它说成善。所以,丑恶中包含的善恶评价标准是主观的,只有作为物质活动的害人害物的害才是客观的。同样,滑稽也是人的审美感受的产物,作为反常的一种展示方式,只是在审美主体意识到其与自己正常经验有不同之处时,才会感到滑稽可笑。滑稽中包含的因人而异的正常经验是主观的,只有与正常不同的作为展示对象的反常才是客观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怪诞艺术演变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丑恶内容中的害与滑稽方式的反常性。

以下几个怪诞故事都是描述活着的人如何对待死去的人,从其风貌与特质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导致怪诞艺术演变的害与反常性这两种客观因素:

加勒比人使“尸体坐在四、五英尺深的沟或坟里的一把小椅子上,并且在十天以内经常给他送食物去,请求他吃。最后,只是在他们彻底相信了死者既不想吃东西,也不想返生,他们……才把墓穴填满土。1(1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2页。)

“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2(2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6页。)

“把电流接在了切开的神经上——突然,木乃尹好像活了一般,先是右膝一提,几乎碰到肚皮,然后右腿以惊人的力量朝下一蹬,狠狠地踢了波诺纳医生一脚,使那位绅士像离弦之箭一样从窗口飞了出去。”3(3爱伦·坡:《同木乃尹的对话》《爱伦·坡短篇小说集》,第468-469页。)

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大师帕格尼尼1840年去世时,教会宣布开除他的教籍,拒绝为他举行葬礼。他的家乡热那亚市市长也不准他的遗体进入该市,就这样,他的尸体被弃置两个多月。一个马戏团班主出价三万法郎将其尸体买来收费展览。成千上万爱戴者排成长队,围绕着大师的遗体鱼贯而行。这个生前被称为魔鬼的音乐家,死后尸体又成了赚钱的工具。4(4《艺海见闻录》,第125-126页。)

英国一女人将去世丈夫的尸体密封在一个巨大的真空玻璃瓶内,并将这个瓶子摆在卧室里,她说她看到丈夫时刻坐在自己身边,觉得特别有安全感。

2003年2月的一个凌晨,南京大街上一男青年抱住女友狂吻不止,保安走近时他却突然撒手逃跑,保安赶紧扶住他的就要倒下的女友,才发现这女孩是一具冰冷的死尸。原来这男青年与女孩发生后,因口角竟将女孩掐死,他出来抛尸时突遇保安人员,就急中生智演出了热恋狂吻的一幕。5(5《江西商报》2003年5月25日。)

人死后尸体本来应当入土为安,回归自然,如果活着的人将它保留在人间,利用其物质形态图谋自己的某种私欲,那就是一种行为的害。只不过各个时代的人这样做时,均是在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下进行的,其目的和方式都会受到当时当地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这些具体条件就导致了害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陌生、罕见特点即反常性。我们很容易看到,正是历史—地域条件的不同,才是造成害、反常性和怪诞艺术相去甚远的主要原因。

活着的人为了验证人是真死假死,摆在墓穴边上观察其是否有活人特征。这样的死亡标准和判定方法,在原始人类中才会存在。因为在他们那里,经常会有人以为亲人死了,埋葬之后却又活着回来的事情发生,比如在南非的巴克温水那里,“不幸的病人只要刚一断气,就急忙把他抬出去埋了。……我有两次亲眼见到这种匆忙埋葬的结果:活着被埋葬的土人苏醒过来,回到家里,使自己的家属大受惊吓。”6(6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1页)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杜绝此类错误的一种预防措施。人死后让其尸体腐烂化油燃火,是一种极其残酷、丑陋、肮脏的事,但正因为如此,活着的人才能借用它来发泄对死者的愤怒,这只能是崇尚同态复仇文化圈中人的做法。通过电击尸体进行电生理试验,也只会在电发明不久,人们对电功能进行广泛研究的欧洲地区才会出现。将名人尸体展览赚钱,正好与曝尸点灯泄愤的做法相反,它是利用名人效应来赚钱,没有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这种做法根本不会出现。将死尸长期封存而不朽败,是防腐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杀人犯假扮情人热吻以障人耳目,只会出现在好莱坞电影泛滥全球的今天,在以当众接吻为耍流氓的中国时期绝对不会产生。

这些怪诞实例证明,时代变了,生活变了,丑恶的害的性质与反常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并最终导致怪诞艺术出现不同的风貌。很明显,丑恶之害的性质与反常的方式的变异,是由时代、社会演变的进程决定的,它是怪诞艺术形态演变的客观力量。

二怪诞艺术形态演变的主观原因

怪诞艺术的可怕、好笑效应是怪诞艺术构成中的主观因素,正是依凭这种接受反应的出现,审美主体才能判定对象是一种怪诞。但怪诞艺术接受反应中的恐怖可怕是由怪诞艺术中的丑恶引起的,而“丑恶”是价值判断的结果,判断的客体是害,判断的主体则是人的善恶观念,同一个害人害物事件,仅仅因为善恶观念不同,人们就可以将其判断为恶、不恶甚至是善。也就是说,当你认为它恶时,它才是怪诞艺术,如果你认为它不恶,它就可能是滑稽艺术。这样,随着社会的善恶观念的变化,一些原先是崇高的艺术,就可能被后人视为怪诞,一些先前属于滑稽荒唐的东西,也许会变成后世的崇高。

同样,怪诞艺术接受反应中的好笑是由怪诞艺术的滑稽反常引起的,滑稽反常同样也是一种判断,判断的客体是怪诞中展示的事件,判断的主体则是观赏者的生活经验。同样一个事件,仅仅因为主体生活经验的不同,有人会认为它反常,好笑,有人则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当你觉得它好笑时,它才是怪诞艺术,当你感到不好笑时,它就只能是一种恶艺术。而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来自于社会生活,当他的生活经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时,他衡量对象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也会随之变化。以前他觉得正常的东西,时过境迁之后,又会觉得反常,好笑,怪诞。以前他觉得反常好笑的事物,到了今天反而会感到完全正常。

由于审美主体的善恶观念及生活经验的变化,会使人的判断在丑恶-不丑恶、好笑-不好笑、怪诞-不怪诞之间滑动。因此,审美主体的善恶观念及生活经验是怪诞艺术发生演变的主观原因。

我们先来看善恶观念对怪诞艺术演变的影响。

在社会的进程中,对怪诞艺术形态演变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善恶观念变化至少有两次,一次是价值主体由人变为生态,另一次是价值标准在正义之外又加上了生命。

当价值的主体是人时,人制服动物、植物、环境是善,当价值的主体由生态来替代时,人害动物、植物、环境就成了恶。由于这种善恶观念的变化,在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时,以前的艺术都把人写成崇高,把动物写成丑恶,现在的艺术却把人写成丑恶,而将动物写成悲剧。比如1996年我国的电视媒体还在把活剥动物的高超技艺当作崇高来赞扬。11月8日晚,电视上播放了某旅游点活扒羊皮的现场操作:一只山羊被活生生地用铁钩勾住挂了起来,一壮汉用利刃在它的胸前划开一个十字血口,用手指将断皮揭起抓牢,运足全身气力向下猛劲一扯,只听嚓地一声,整张羊皮就像人脱掉衣服那样被完整无损地扯了下来。羊全身露出鲜嫩的红肉,就像人光着膀子一样。围观的游客表情木然,但能听到人群中有稀稀拉拉喝彩的掌声。

时隔几年之后,贾平凹在小说中写零割活牛时态度就来了180度大转弯,明显地抛弃了活扒羊皮时自鸣得意的人类中心主义:

小伙计……弯腰打开木架旁的碌碡上的收音机,《二泉映月》的胡琴声便弥漫在空中,像吸烟人口鼻里飘出的烟雾。……我看见小伙计突然提起了那桶水,哗地泼向牛的右前腿,牛没有叫,却张大了嘴,浑身抖动。……而那一对眼睛却流着泪水,是粘稠的泛黄的液体,从脸颊上滑下去。小伙计似乎看也没看,柳叶刀在牛背上备了备,问道:“要牛舌头吗?”“不,要红烧牛尾!”舅舅说。刀一起落,牛尾就断了,快捷得好像是牛尾是安接上去的。牛尾在地上动着,扑上来的苍蝇蚊虫被它扇远。“我得要牛鞭!”烂头弯下身去,用手摩搓着牛的生殖器,一根东西就长出来……“从根来割,从根割!”刀尖没有伸向牛的胯下,而是在牛的下扎进去,用力一搅,小伙计说:“从前边拽吧!”烂头再次弯下身去,将牛鞭抽了出来,足有一尺长。烂头叫我,“你害痔疮,来大肠头吧?”“不,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算吃算割活牛肉的,只觉得自己周身都在疼痛着,“这太残酷了,这怎么吃呢?”我赶紧逃出后院,……又在后院里拍照了墙角一大堆支立着的牛的骨骼,还有那头已被宰割得血淋淋的不完整的活牛。在给小伙计拍照的时候,小伙计正持刀割牛耳朵,他瞧着我照,竟停下手来,立得端端正正的做出微笑状。”7(7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116。)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才不得不“天良发现”地检讨自己恶待动物的粗野和残忍。其实恩格斯对这种报复早在100多年前就做出了预言:“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末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8(8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动植物的存活才能有人自己的存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乎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9(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甚至对家养动物,西方也制定了“动物福利法”,禁止在动物死亡之前对其生吞活剥。中国也开始与虐食恶习进行斗争,因此这些庖丁解牛式的活扒羊皮、活摘牛脏等过去被人视为神奇、崇高的技艺,今天自然也就成为残忍恐怖丑恶的陋俗。不同的只是,活扒羊皮是此前被影视艺术推上崇高之后才变成丑恶,而活摘牛脏则一开始就被小说视为丑恶的东西,并没有沾到崇高的灵光。因此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典型的怪诞形象,但它们的不同形态却是由丑恶观念的社会演变造成的。

在社会进程中,对怪诞艺术形态变异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另一次善恶观念变化,是“生命”也成了善恶判断的标准。以前,正义是善恶判断的唯一标准,代表着正义的好人伤残、杀灭坏人不是害,只有与正义对抗的坏人伤害好人才是恶。现在“生命”也开始渗透到善恶判断的标准当中了。社会一方面鼓励好人对坏人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又禁止好人在改造、消灭坏人的灵智生命时,虐待、伤害、屠杀坏人的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在表现人与人的冲突时,以前的艺术把好人摧残屠杀坏人的肉体写得异常英雄壮美无比,现在的一些艺术则开始把它写得血腥、残暴而丑陋。

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是赞扬有义杀不义最为火爆的作品,它写好人打坏人就打得有声有色,乱花迷眼,精彩纷呈,似乎是在进行一场精妙的艺术制作:

(鲁达)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鲁达)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何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10(10施耐庵:《水浒传》[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41页。)

当今天的人以生命作价值标准来审视这个形象时,这个曾被人们普遍视为崇高的鲁达暴打郑屠的形象,也许会带上一些滑稽的丑恶色彩。这是因为在生命价值观中:“镇关西”郑屠作恶是由他的灵智生命支配他的动、植物生命进行的,用摧残、消灭其动植物生命的办法,来惩罚、消灭其灵智生命是不公正的。镇关西已经投降并停止反抗,鲁达继续打他并将他打烂打死是不人道的残暴的。所以,人们一方面觉得正义的鲁智深打败邪恶的镇关西是正当的英雄的,另一方面又感到鲁智深随意尽情摧残、杀害郑屠的肉体是一种丑恶。既然打烂镇关西的肉体是一种丑恶,又打得非常滑稽好笑,因而这个形象就会由过去的崇高转化为今天的怪诞。

以生命为价值标准的善恶观念,除了审美欣赏外,还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审美创造。

受这种善恶观念变化的影响,一些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则走上了极端,干脆把生命当成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将正义与邪恶完全排除在外。因而在他们笔下,不仅杀人害人的行为永远是丑恶,而且杀人者和被杀者,害人者与被害者也都没有区别地成了被讽刺被挖苦被讥笑的对象,从而催生出一种新型的怪诞形象。

《水浒传》和这种后现代主义艺术虽然都写杀人,都是典型的怪诞形象,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形态区别,前者有作者对正义一方的赞扬,对不义一方的贬斥,而后者则是嘲笑杀人行为的丑恶,对人物则完全没有是非褒贬。怪诞艺术的这种形态变异是由善恶观念的演变造成的。

再来看生活经验对怪诞艺术演变的影响。

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对怪诞艺术的形态演变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怪诞是一种好笑的丑恶,其好笑性来自它的反常性,而反常性则是审美主体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标准对对象判断的结果。当审美主体面对一个丑恶时,觉得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反时,他才会感到对象好笑,才会感到对象的怪诞。如果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感到对象与自己的经验有什么相异之处,他就不再感到对象好笑,对对象的怪诞感也就会随之消失。好笑可以使丑恶变成怪诞,也可以使怪诞变成丑恶,生活经验是通过好笑对怪诞艺术的形态演变产生影响的。

生活经验通过好笑影响怪诞艺术的形态演变有两种情况:

1生活经验决定着对象的熟悉与陌生。

怪诞艺术形象都是由熟悉的材料构成的陌生形象,这个熟悉材料,是与生活经验相一致的正常,这个陌生形象,是与生活经验相背离的反常。

由于生活经验决定着对象的构成材料是否熟悉,决定着对象的构成形象是否陌生、好笑。因而,生活经验不同的审美主体可以将同一个对象视为丑恶或是怪诞;生活经验变化了的同一审美主体也可以把原先的丑恶看成怪诞,或把原先的怪诞看成丑恶。也就是说,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是影响怪诞艺术形态演变的一种个体力量。

通过以下实例的分析,我们将证实这一观点:

一浙江人有牙咬鼻子的绝活。表演中,他的面部缩短了一半,嘴宽了两倍横贯全脸,一排下牙抵在鼻头上,就像给鼻子装了一排栅栏。

美国洛杉矶一精神病妇女与丈夫吵架时,两个月大的儿子号啕大哭,她一怒之下将其扔进自动洗衣机并启动开关,等人们将这个婴儿从洗衣机中救出时,他的身体已拧成一团,头部多处受伤早已死亡。

哥斯达黎加一男人患糖尿病在一家医院做了截肢手术,家属发现锯掉的竟是那条好腿,而病腿还在他身上继续恶化。

刚果(金)一架客机飞行过程中,机仓的门突然自动滑开,机内250名乘客绝大多数都被强大的气流吸出仓外,天女散花般抛撒到天空中。

英国一家监狱出现了一件残忍的自杀事件。一名犯人用铜线将自己全身缠绕起来与低电压电源相连,慢慢煮沸了自己的血液,在痛苦的抽搐中死去。

在读者的生活经验中,大家既见过他人翻脸变容反目失色时的面相,也见过自动洗衣机中被搅动拧干扭成一团的衣物,由于面相改变和机洗衣物均在生活经验之内很熟悉,所以人们才能感觉到脸短了一半牙咬鼻子的面相,以及洗衣机洗婴儿是一种极为陌生的反常情态,很容易感到其好笑和怪诞。对医院锯腿和飞机上掉人,尽管多数读者从来没有见过不熟悉,但锯掉好腿留下病腿以及飞机在天上向外冒人毕竟太反常,人们凭着相关的经验对它的陌生反常也还是能体会到一些,也比较容易感受到它们的好笑与怪诞。至于低压电流烧沸血液,由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低压电流和人体血液之间的关系,所以完全感受不到它的陌生与反常,因为生活经验的空白,也导致了“烧沸血流”好笑感与怪诞感的“绝收”。

2是生活经验决定着主体危害感的强弱。

在欣赏中,当一个对象引发的情感有可怕与好笑混杂并生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对象的怪诞。如果恐怖感过强,压制了好笑体验,人们就只能感受到对象的丑恶。恐怖感的强弱,会受到主体危害感的影响,而危害感的强弱,又是由主体的生活经验决定的。

事实证明,对怪诞中的丑恶对象越是熟悉、越是了解,面对这种丑恶时,产生的危害感恐怖感也会越强,而好笑感与怪诞感就会越弱。相反,如果对怪诞中这一丑恶对象不甚了解,不甚熟悉,缺少经验,面对这种丑恶时,危害感恐怖感会相对较弱,好笑感怪诞感则会相对较强:

南京妇幼保健院允许丈夫陪伴妻子生育,在旁观察的丈夫比妻子更痛苦,一位丈夫看到医生给妻子做会阴侧切术,竟然吓得放声大哭起来。

中,几个高中生开玩笑,将一男同学捆了手脚蒙了眼睛摆在铁轨上。一列火车呼啸而过,但走的是另一条铁道。大家再来看这同学时,已经被吓死了。

这两个现实丑恶,经过文字转述与描绘的文学性间离之后,都已成为可怕可笑的怪诞对象,但有的我们感到了它的好笑与怪诞,有的我们则觉得它只有恐怖和丑恶。这就是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在起作用。人们对女人生孩子的可怕情景几乎没有了解,对其危害性也缺少担忧。而对火车奔驰却很熟悉,而且都感受过列车从身旁驰过时那种巨大威势所造成的恐怖。因此,读者在欣赏中都能感受到前者的可笑与怪诞,而对后者却只觉得可怕与丑恶。

人的生活经验既决定着对象的熟悉与陌生,又决定着主体危害感的强弱,它虽然不像善恶观念那样,能够改变怪诞审美形态的构成成分、构成方式等客观属性,但它却影响了怪诞审美形态构成中接受反应这一主观因素,照样可以使一个崇高变成一个怪诞,或者使一个怪诞变成一个丑恶。当社会的进程使个人的生活经验发生变化后,当人们普遍地将以往的某个丑恶视为今天的怪诞,又将过去的某个怪诞看成今天的丑陋时,在以往的那个历史性的怪诞与今天的这个现代性的怪诞之间,怪诞艺术的形态演变就发生了。以下的实例足以证明生活经验对怪诞艺术形态演变的这种影响作用。

据布留尔《原始思维》一书记载,一阿比朋人被梭镖刺成了宽大的伤口而死,但他们坚信他不是被武器杀死的,而是被一个巫师的杀人妖术害死了的,“只要伤者一死,立刻就把他的舌头和心挖出来,放在火上烤熟了喂狗吃,这个巫师就会从活人中间被赶出去,就是抵偿了他们亲人的死”。11(11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页)一个阿散蒂人弄到了刀枪不入的灵物,“他急于试验它,于是让一粒子弹往自己手臂上射,子弹打断了他的骨头。巫师把这种情况解释得大家都满意,他声称受到亵渎的灵物刚刚向他说明了出事的原因。这个年轻人在禁日跟自己的妻子了。伤者承认了这是事实,于是阿散蒂人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了。”12(12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57页)

在原始人群中,大家的生活经验几乎完全相同,因而同族人都会感到这些行为是正常的严肃的崇高行为。可是今天的文明人看待这些行为时,却会感到满眼的恐怖、好笑、怪诞,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活与原始人相比完全变了,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完全变了。

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创作于1907年,在那个年代里,与传统绘画“对着干”的现代主义绘画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出现,当时人们看得最多最熟悉的,还是遵循着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古典美规律的优美艺术,因此在看到这幅扭曲变形解剖错位如鬼如怪的“亚威农少女”时,才会感到极端的陌生、反常、震撼和怪诞。但到了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兴旺的今天,这种绘画早已在印刷复制与数码复制中传遍到世界的每一角落,这种立体主义丑样式的艺术,早已成为今天观众司空见惯的丑陋、滑稽,《亚威农的少女》也就因为与当代生活经验的吻合而失去了其可怕可笑的怪诞性。

三怪诞艺术演变中的历时形态

社会时代生活的演进以及国家民族文化的互渐,孕育了怪诞艺术的变异形状,按照怪诞艺术演变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将其演变形态分成历时形态和异域形态。

怪诞艺术最典型的历时形态有古代的、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怪诞艺术的这些历时形态,都是在当时艺术特殊性的制约下生成的。这些时代的艺术都有哪些特殊性呢?

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史前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低下,大自然中的一切对人都是异己的、疏离的、可怕的和无奈的,人常常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来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于是就创造出了神话。原始人类面对威力无比的大自然时,常常感到自己软弱无力而心生畏惧,企图通过意识活动来战胜自然的物质力量,于是就产生了巫术。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神话强调用斗争战胜自然,巫术却妄想通过咒语等精神力量来实现这一切。

以神话和巫术为主要内容的古代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口传,由于意识不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原始人常将两者混杂在一起。(2)创造主体赞扬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一切,包括对有害对象的物质斗争和精神降服,而很少关注其真假与美丑。

人类进入文字文明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现代主义艺术兴旺前的艺术,均为传统艺术,它有四个特征:(1)重视真实再现现实生活,现实主义强调再现现实的客观物质方面,浪漫主义强调再现现实的主观精神方面。(2)艺术家立场鲜明,倾心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3)强调内容决定形式。(4)力求为读者带来积极愉悦的审美享受。

现代主义艺术开始于19世纪后半期的象征主义诗歌、摄影术的发明以及塞尚的绘画革命,截止到二次大战后存在主义文学出现。“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核是“彻底反叛传统,十足标新立异”,凡是有此实质的现代作品,均是现代主义艺术。它的特征是:(1)内容充满危机、幻灭、悲观厌世情调,形式追求荒诞变形。(2)追求原创性、权威性,敌视大众,反对写实,主张为艺术而艺术。(3)工于形式,追求风格至上的纯粹性及唯美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指二战后西方的一种艺术思潮,鼎盛在20世纪70、80年代,90年代逐渐分化。其基本特征是:(1)不确定性,表现为主题、形象、情节、语言各方面的不确定。(2)创作方式多元化。(3)创作技巧上大量运用解构、挪用、拼贴、寓言、戏仿。(4)商品化。(5)追求反常、好笑、抢眼。

由于古代艺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均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怪诞艺术在这些特征的制约下,形态上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怪诞艺术这种形态上的时代演变。

1从作品题材看怪诞艺术的历时形态。

古代人类对自然及社会规律几乎没有认识,实践能力极为低下,他们离开客观实际,通过主观妄想来解释一切战胜一切,因此,古代怪诞艺术中的丑恶大都是由人们的极端愚昧构成的。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危难等物质力量,他们却企图用咒语、妄念这样一些精神力量去降服,而不管这些精神方式在事实上是否已经伤害了自己。这样,就出现了以现实的害已害人来换取意识上益己益人等愚蠢到家的丑恶现象。

列仁在《新法兰西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了几件真事:一个战士梦见自己在战斗中被俘,为了预防这种恶运,他恳求自己的朋友像对待敌人那样对待他。朋友们扒去他的衣服,把他捆起来,连打带骂地拖着他游街,甚至强迫他走上断头台。这个人向朋友们感谢,他相信这次想象的被俘会拯救他免于真正的被俘。还有一个战士为了预防自己梦中的恶果,他除了烧掉自己的画像外,还要求人们把他的脚放进火里,像对待俘虏的最后刑讯那样,以后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才治好了自己的烧伤。13(13转引自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9-50页。)

除了用主观妄想战胜一切外,古代的人们还企图用主观想象来解释一切,这也是古代怪诞艺术在内容上极其幼稚可笑的原因之一。比如中国神话中的女娲以为天空老是下雨肯定是天塌出了大洞,用五色石头炼成岩浆就可以像泥巴堵窟窿那样将它堵上,斩下大鳌的四条腿就可以把崩塌的天空给支撑起来。在希腊神话中,人们以为人与神不仅在能力上,而且在身体构造上也是相互混杂的。阿喀琉斯是阿耳工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生下的儿子。当他还是个婴孩时,他的女神母亲就把他放进天火中燃烧,想要把他的人类父亲遗留给他的凡胎都烧掉熔化掉,只留下神的不坏之身。14(14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259页。)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怪诞艺术中所反映的,大多是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表现出人类生存发展的开拓进取精神。美国作家爱伦·坡在小说《同木乃尹对话》中描写了被电击后木乃尹开口说话的情景,这种描写虽然也是想象的虚构的,但是它与神话传说巨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一个电击会使一切肉体产生强烈收缩的科学基础。他写道:“我们马上在尸体的鼻尖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医生亲自动手狠狠揪住死者的鼻子,粗暴地接上电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是比喻意义还是字面意义上——其效果都是触电性的。第一步,木乃尹的眼睛睁开了,飞快地眨了几分钟,……第二步,他打了个喷嚏,第三步,他坐了起来,第四步,他朝波诺纳医生晃了晃拳头,第五步,他转向格里登先生和白金汉先生,用纯正的埃及语对他们说道:……”15(15《爱伦·坡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8-469页。)

西方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在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杀人武器的威力倍增,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现代主义怪诞艺术的内容,许多都是表现人类对这些灾难的恐惧感。达利的画《内战的预告》画于二次大战爆发前的1936年,是对现代战争屠杀造成的恐怖情景的集中概括。一个面目极其狰狞的人头和一条鸡爪般的大腿连在一起,脚踩在他的被割离的屁股上,屁股上又长着分叉的两条手臂,一只手死掐住这个人的又长又大的,另一只手则无力地落在地上,旁边是一滩鼓鼓囊囊的肠子之类的东西,还有一条大便形的泥状物搭在他的屁股旁边。

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以来,虽然科学技术已进入高水平的信息化时代,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核武危机。后现代怪诞艺术表现的,主要是人类的生存危机感,以及对这种危机感进行休克治疗的麻醉享乐主义、黑色幽默等等。品钦小说《万有引力之虹》的主人公从小就被父亲卖给了一个专门研究刺激物反应的人。这个人用一种特别的聚合物制造的布给他做衣服,以刺激和调节他的性冲动,并且以他的的速度来衡量他的反应程度。所以他在同女人勾搭、时,常被仪器误测为受到了外敌的某种威胁和袭击,这个性活动地点就总是成为V-2型火箭的攻击点。16(16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页。)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的《美国诗歌》则怪诞地反映了后工业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

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

一个胃,能够消化

橡皮、煤、铀、月亮和诗,

就像鲨鱼,肚子里只有鞋子,

它必须在沙滩中游好多路,

它发出的叫喊声几乎像人声。17(17赵毅衡编译:《美国现代诗歌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页。)

2,从作者对真善美的态度看怪诞艺术的历时形态。

古代的原始人类是最功利的,凡是有利于他们生存与发展的他们就支持就赞扬,凡是不利于或损害了他们生存与发展的,他们就反对就批判。至于这些善恶对象是真是假是美是丑,他们根本不予理睬。古代的怪诞神话和怪诞巫术,就集中体现了原初人类的这种尚功利观念。

在我国的厦门,丈夫在妻子怀孕期间绝对不能在墙上钉钉子,“因为这可能把寓居在墙里的土地神钉住,而使婴儿生下来就某一肢体瘫痪或者瘸腿,或者是个独眼龙。这还可能引起新生儿的内脏麻痹和致命的便秘。”18(18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8页。)

到了文明时代,人类具有了分辨真假美丑的能力。在大跨度的进步中,人类开始全方位地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这个时期的怪诞艺术也产生了这种特点。

《三国演义》描写过曹操“梦中杀人”的表演秀:曹操老是担心别人暗中谋害自己,就警告身边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19(19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27页。)曹操为了保护自己演梦中杀人假戏,但罗贯中不像古代怪诞那样,去肯定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不仅批判了这一行为的恶,而且还揭穿了这一行为的假与丑。

现代艺术中的怪诞则开始转向,它们只是赞扬美与真,否定丑与假,而对对象的善和恶却失去兴趣。马格里特画于1927年的《发现》(图36)可作这方面的代表。一个裸[美学研究网]体女人的半边脸上,手面上,臂上,上,屁股上,的皮肤上,都长着木材的剖面花纹,这是一种名叫“水曲柳”的树材做成的胶合板上常有的花纹。画家只关心形象的新奇、怪异、独创和吸引力等美丑问题,只关心人体的真实,木纹的真实,以及两者混合后的真实等真假问题。而一个善良的无辜的女人遭受这种恶疾的伤害是否合乎人道人性,马格里特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只要画面具有美与真的吸引力,至于好人受难是否应该似乎与他没有关系。我们在达利、培根、恩斯特等人的画中也能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主义怪诞艺术的这种倾向。

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艺术创作已不再考虑社会的公共需要及艺术自身规律的限制,而只为作者自己的某种功利目的如自我表现、扬名赚利等服务。因此,这一时期的怪诞艺术,完全放弃了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区别与褒贬,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论真善美假恶丑什么都行,什么能用什么就是好的。这方面的极端例子是美国女权主义艺术家泰茜·伊敏的《我曾与之睡过的每一位:1963-1995》,为了抢眼出名,她在这件装置艺术中搭起一顶帐篷,里面以实物和虚拟方式标记着与她睡过觉的102个男人的姓名与踪迹,其中还杜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她与自己的双胞胎兄弟并流产一个婴儿。20(20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上册,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充分发挥达达主义搞怪精神的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罗森绍尔,在20世纪80年代制造的“仿真炸[美学研究网]弹”,也将后现代主义艺术“抢眼高于一切”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他在纽约的好几个地方放置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几乎可以乱真的遥控炸[美学研究网]弹,警方接到报案后出动大批警察全面戒备,最后才发现那是艺术家的怪诞艺术品,他靠着惊扰百姓及警方出足了一个星期的风头,最后被罚十美金了事。21(21陆蓉蓉:《“破”后现代艺术》,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3,从作者的创作手段看怪诞艺术的历时形态。

在原始时期,人类连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都分不清,对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划分当然更是无从谈起。古代人类只是运用生活事件即故事情节的整体来创造怪诞艺术,而不可能像后人那样,仅仅运用某一构成因素或某一表现方式来创造,因此,我们感到古代的怪诞艺术就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真切、自然。比如,希腊神话相信神的身体可以打碎重组,坦塔罗斯请众神到自己家里来做客。他把儿子杀死煎烤烧煮招待大家,只有谷物女神出于礼貌尝了几口,其他的神早已发现了这场诡计,把撕碎的男孩肢体丢在锅里。男孩重新活了过来,只是肩膀上少了一块,那是被谷物女神吃掉了,只好用象牙补了起来。22(22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还相信种龙牙能长出军队:人们把龙的牙齿撒入土内,突然泥土下开始活动起来,先是看见长矛的尖,之后又看到土中冒出一顶武士的头盔。不久泥土下又露出了肩膀、胸脯,最后,一位雄纠纠的大兵诞生了,不一会儿,地下长出一支武装队伍。23(23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就都是事件完整的怪诞艺术。

到了人类的文明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艺术的内容因素与形式因素的区别,在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加重某种因素来突出某种艺术效果。这个时期的艺术,主要是通过题材、情节来创造怪诞。比如大仲马的通俗小说《基督山伯爵》,就着力以情节的新奇特异来制造怪诞,使人叹为观止。因受诬告而被关进伊夫狱堡的唐代斯,打了一条地道来到法里亚神甫的狱室。神甫死后,他将尸体搬进自己狱室冒充自己躺在床上,而自己则到神甫狱室钻进麻袋冒充死人。狱卒按常规把麻袋中的尸体抛下大海埋葬,他最终死里逃生。他开始用最奇特的方式复仇。他将仇人绑架后不给他饭吃,之后以10万法郎一只面包,100万法郎一顿晚餐的价格向这个饿得拆吃草席的恶棍出售,在12天之内,这个痛不欲生的守财奴被迫无奈地吃掉了500万法郎的家产。24(24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919-929页、134-141页。)

到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家为了表现自己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与精英意识,开始用形式因素来创造怪诞,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以前绘画中的女性形象,都是用柔美轻漫曲线塑造的秀丽鲜艳人体,而毕加索却是用直线、折线甚至锐角来描绘少女的人体轮廓,因此就出现丑陋乖张可怕可笑效果。被赞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位文学家之一的乔伊斯,以在小说中进行文字革命著称。他在小说《守灵夜》首页的第三段引入自亚当开始以来人类堕落的主题时,用了一个由100个字母混成的字。在这个混成字中,有对嘈杂雷鸣和粪便排泄声的模拟,还有堕落将军康勃朗的名字以及他所说的话。25(25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到了后现代时期,艺术家既不靠艺术的内容因素,也不靠艺术的形式因素,而是单取艺术的表现方式、表现技巧或表现手段来创造怪诞,如挪用、权充、拼凑、戏仿、解构、颠覆等等。吴尔夫·弗斯特有一幅题名《蝗虫》的画,画中的标语口号是“要,不要作战”。画分左右两部分,左边是男女的特写镜头,女乳、伸向女人的男人手、的典型动作等细节都暴露无遗。右边是坦克开上大街射击,周围黑烟滚滚,一个军人在前面指挥。26(26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上),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这幅怪诞画上的不少镜头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很明显,男女的动作来自电影的一些色情描绘,而坦克、大街、人群的镜头则来源于1968年苏军开进布拉格的新闻图片。这种对以往作品现成图象公然的巧取豪夺,属于后现代主义创造怪诞艺术的挪用拼凑技巧。

弗洛斯库茨的《三联图》是由三张照片横向摆在一起构成的,中间是一个男人张成圆洞的嘴,左右两边是两条光溜溜地连着脚的小腿。但在审美中,欣赏主体在知觉中会把这三张照片当成一个整体,看作是女人叉开双腿的下身。这个男人嘴洞周围的黑色胡茬子,嘴洞中流出的液体,以及向两侧方向上延伸的脚更会加深这种欣赏错觉(图37)。“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丧失了美感的想象更加可怕的事情了”,当读者意识到自己受艺术家的引导,竟然把男人的嘴巴当成女人的时,在深感丑陋、恶心和羞耻之余,会更深切地体会到西方这句名言的正确。这个形象则集中体现了后现代艺术创造怪诞时的拼凑、颠覆、戏仿技巧。

四怪诞艺术演变中的异域形态

怪诞艺术在不同的种族、国家间,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经济区域间,都存在着普遍的形态差异,但我国读者感受最强烈的,还是中国怪诞艺术与西方怪诞艺术间的形态区别。

造成中西方怪诞艺术形态差异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外,还与我国及欧洲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精神密切相关。

西方文化是以希腊文明与希伯来(基督教)文明为源泉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精神取向左右着西方人时合时分的文化追求和艺术创造。

希腊文明树立了以形式美为核心的“古典美”理想。这种美首先是指整体完满的神圣秩序,宇宙是大秩序,人体是小秩序。其次是指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观念。基督教文明的美学精神有三方面,一是超绝宇宙观与上帝绝对美。上帝创造了一切,但上帝与它创造的对象有严格界限。二是基督的道成肉身及其象征性,基督为救赎人类而被钉死,上帝之道通过基督这一人神兼备的形象,化作为人类的肉身。艺术可以通过人类的肉身形象表现教义。三是光和色彩是上帝神圣力量的象征与表现。

中国艺术遵循的则主要是儒、道、禅文化价值观,它们共同建构起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

儒家美学一是重视以父权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普遍和谐的“中和”之美;二是赞颂具有善、信、美、大、圣、神等人格力量的雄健之美充实之美;三是宇宙间的一切均与我血肉相连休戚与关,以对宇宙万物关怀体恤的“不忍之心”“宇宙心灵”为美。

道家的美学观念与儒家互补,它在儒家的人事中和美之外,追求万事万物的“自然而然”的自然之美。在儒家人格的雄健美充实美外,强调人性的“虚静”与“空灵”之美。道家认为彩色与华丽只能眩人眼目,唯有玄(黑)素(白)才与宇宙本质相连,因而倡导黑白为实五彩为华,求其实去其华的美学理念。

禅宗虽是中国化的外来佛教,但其追求生命解脱的佛教教旨并无改变。它以追问人生存在的本源为美,以“冲淡”的禅味为美,以彻悟存在的本来面目时欣喜的完满禅悦为美。

由于西方和中国都有着自己鲜明而独特的审美精神,因而,在这些审美精神的熏陶下,西方怪诞艺术与中国怪诞艺术在形态上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区别。这一区别突出地表现在题材、象征义及情趣等方面。

尼奇·圣法利等人合作的混合媒材作品《贞德》(图17)是一座女人造型的建筑物,她仰天躺在地上,双腿外分,洞开。这个女人有两层楼那样高大,阴[美学研究网]户比房屋的门洞还高,游人从这门洞里不断走进走出。贞德是法国历史上最深入人心的女英雄,1431年5月30日被侵法英军活活烧死。这位20岁不到的乡村少女至死不改变信仰,因而被尊誉为“圣女”。这个作品表现的是基督教的传统题材,不过已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新含义。作品之所以把这个女性塑造得如此崇高伟岸,却又只突出其阴处而不显露其脸面,还让游客老老实实从其生殖器中出入,应是在讴歌女性作为人类之母的伟大与温暖。这个人形房屋,从造型上讲,左右对称,人肚子的圆形均匀、整齐,阴道之门上端呈拱形,下端有台阶提升,是典型的西方建筑式样,体现着希腊古典形式美的规律与情调。这个作品除了怪诞艺术的实质规定之外,其余具体感性的一切,如题材、含义、趣味等等,都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

中国当代画家周京新的作品《企业家》中画了一个中年男人,咧开大嘴在笑,露出两排牙齿。他的左手触摸着腮帮,眼睛眯得一大一小,他显然很得意很开心,从里到外都乐开了花,脸上的笑完全是从心中绽放出来的。这幅画是用墨掺水形成的深浅浓淡的黑色描绘出来的,是地地道道的水墨人物中国画。画中人物这种呲牙咧嘴的笑,既像个歹徒居心叵测地嘲笑着你,又像个权术家在狡黠而阴险地算计着你。他的头发向上,整张脸由于扭曲而变了形。这是一个既让人感到可怕又让人感到好笑的怪诞形象。只用黑色这一种颜色来画画,并且来画人物,这是中国绘画独有的技巧和情趣。这种画在中国文人眼中,具有以白当黑、墨分五彩、无中生有、以少胜多的特有韵致,体现着道家重玄素而轻五彩的审美观,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才能生长出来的怪诞之葩。

萨特《他人即地狱》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描写了坏人死后被打入冥间的故事,但其遭受惩罚的不同方式,却表现出中西方艺术怪诞精神的鲜明差别。

萨特的戏剧文学,可以作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图说来看待。在人间已经死去的一男两女的灵魂被囚禁在阴间的一所屋子里,这个男人追求其中一个女的,但这女人是同性恋狂,她讨厌这男人去追逐另一个女人,可那个女人正好是一异性恋者,她讨厌这女人去追逐那个男人,而男人却又讨厌她只喜欢这个女人。就这样,他们既相互追逐纠缠,又相互排斥折磨,他们既不能离开,又不能睡觉甚至死去,人人痛苦万分,生不如死。不需要火海刀山的酷刑,他人的折磨就是我的地狱。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还要继续存活,或升上天堂,或打入地狱,这三个人就是因为生前作恶杀人而被打入地狱的。同时,西方宗教认为精神高于肉体,精神折磨比肉体折磨更残酷,所以此剧才会有他人即地狱的主题。这个戏剧的怪诞情节显然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框架中构成的。

《聊斋志异》的《续黄粱》中,一个姓曾的人梦中做了宰相,但荒淫无度,搜刮民脂民膏,被皇帝抄家罢官。之后又被大盗所杀,到阴间受刑,先是下油锅,接着上刀山,最后是灌金银。把他当官时受贿卖官枉法霸产所得金银共221万两,倒进大锅烧烈火熔化,小鬼们用勺子舀了往他嘴里灌,烧得他五脏六腑都沸腾起来。他活着只嫌金银少,现在才恨金银多。中国的佛教最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坏人特别是贪官再小心预防,也肯定会在阴间或来世遭到报应。不过这种报应主要是对肉身的摧残折磨,如上刀山,淌火海,下油锅,抽筋扒皮穿洞等等。这里的灌金银,是其中极为奇特好笑的一种。这样的怪诞故事,没有中国式的佛教文化背景是构想不出来的。

除了审美精神之外,中西方怪诞艺术形态上的差别,更多还是由各自独特的地理地貌气象气候、物产物性、人种血统、历史进程、民俗民风等等自然条件社会生活造成的。我们在所有的中西方怪诞艺术中都能找到这些因素的差异与对立。

在希腊神话中,酒神送给国王弥达斯一件礼物,有了它,国王碰到的一切东西都会变成闪闪发光的黄金,他检麦穗,摘水果,这些东西也都变成了黄金。不过他并没有高兴太久,因为他不小心触到了餐桌上的面包、饮料,它们都变成了黄金。黄金面包崩断了他的牙齿,黄金酒液塞住了他的喉咙。他绝望地打自己的脸,结果他的脸也变成了黄金。最后虽然被酒神解除了点金术,却长了一双驴耳朵。27(27施布瓦:《古希腊神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75-76页。)

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中,也有类似的怪诞讽刺。县令抢了老百姓的聚宝盆,摆在自家庭院里验灵,放进一块银子,能拿出十几块,放进一匹绸缎,能变出几十匹。县令的老爹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滑了进去,人们把他拉出来,里面还有一个,再拉出来,里面还有第三个,一共从盆中拉出100多个。县令的100多个老爹看到县令的母亲在旁边,都来拉扯着要老婆陪自己过夜,一时间,把县令的老娘拉扯得衣服破烂,半死不活。县令想把真爹挑出来,把假的都杀掉,可这些爹们都异口同声说自己是真的。无奈之下,县令只得把这一大群老爹都供养起来。但最可怜的还是他的娘亲,每天夜里,几里外都能听到他家里争老婆的吵闹声。

在这两个民间笑话中,我们就能看到风格迥异的中西方自然、人文因素,而正是这些不同的自然、人文因素,构成了形态各异的中西方怪诞艺术。比如,酒神、面包是西方才有的,而县令、绸缎是中国的“特产”。西方人惩恶一般只针对本人,所以点金术只让国王遭受死亡的威胁,不会祸及他的亲人。而中国人惩恶一般都牵连亲族党朋,所以聚宝盆制造出一群老爹去折磨恶人无辜的母亲。

注释

1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2页。

2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6页。

3爱伦·坡:《同木乃尹的对话》《爱伦·坡短篇小说集》,第468-469页。

4《艺海见闻录》,第125-126页。

5《江西商报》2003年5月25日。

6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1页

7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116。

8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10施耐庵:《水浒传》[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41页。

11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页

12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57页

13转引自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9-50页。

14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259页。

15《爱伦·坡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8-469页。

16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页。

17赵毅衡编译:《美国现代诗歌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页。

17赵毅衡编译:《美国现代诗歌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页。

18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8页。

19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27页。

20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上册,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21陆蓉蓉:《“破”后现代艺术》,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2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23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24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919-929页、134-141页。

25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艺术形态论文第5篇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贺天健总结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实际上何止这许多,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音,它与周围形成一种关系,它使这个空间有了生机。“点”,从物理形态上讲,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形态上说,是思想呈现之源。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从点出发,可深入、可辐射。点——解释一切,代表一切。“线”: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它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一条线表现着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一个草叶的曲线,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的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是独具特色的。线——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简明的表现形式,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线可以在长度、宽度及方向上的不同,线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的或间断的,粗的或细的,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静止的或运动的,直线的或曲线的,或者是这些线的诸多形式的不同的结合体。在一个平面上,线能界定各种形状,暗示体积或显示所绘物体质量的独立元素。我们能通过线条的组织来创造图案、肌理或描绘阴影。线是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它通常是对所目睹、感受或想像到的事物的一种速写,线是在两维空间表面的长度标准,或者说它们是在两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物体边缘的感知,每一条线或物体边缘都有其自己的表现特征,这些表现形式在视觉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艺术中,线条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极富有意味,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功用表现的尤为突出。事实上,中国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的运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线条形状各异,功能有别。“形”:形式关于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即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或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可被概括为两大类,即有机形和几何形,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自然界的大部分形是有机形,它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在人的世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总而言之,形这个词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所以又称为视觉形。另外,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任何顾此失彼的表现方式都会有损于整体美。

艺术形态论文第6篇

关键词:自画像;绘画;艺术语言;时代性

1、自画像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意义

自画像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画的肖像作品,达芬奇、丢勒、伦伯朗、库尔贝、凡高、毕加索等许多画家们都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这些自画像是画家本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是忠于自己内心感情的表现,自画像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是艺术家自传式的记录。同时,在画布上又可以自由的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社会、艺术的见解。

自画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及发展,与人们的自我意识苏醒和自我价值体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同风景画一样,是从西方宗教画中分离出来的。在早期绘画,创作者自身的形象是无资格出现在画面中的。画家们被视为体力劳动者,卑微的手艺人,为上等社会所鄙视。到15世纪晚期,达芬奇等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家不是卑微无知的匠人,而是具有文化和艺术修养、通晓自由学科和科学知识的社会精英。这时期画家自身的形象开始出现在历史或宗教性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开始在自己作品的一角留下本人的形像,画家通常是将自己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出现在画面中,渐渐的画家自己的形象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大,并不断向画面的中心移动,直至后来的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把自己画到了画面的正中心。这是艺术家社会地位以及自信心提高的一种表现,展示和炫耀自我修养、社会地位、服饰、仪态等。WWw.133229.Com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关于提高艺术和自身的地位,重塑自身形象的理想和愿望,自画像也成为人们希望探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

2、自画像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作用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它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现实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就会出现不同的艺术观念,产生出新的艺术流派及风格,不断地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1]。自画像艺术的发展变化就是一部西方美术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传统的自画像是以真实的表现自我为目的,准确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为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改变了中世纪艺术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他们把真实地再现自然面貌当作绘画的宗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这种绘画形式从15世纪到17世纪以后发展到更加成熟,自画像在这时期产生并发展成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

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画家们在自画像的处理上己不再是单纯的灰暗调子,而更多的是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或者把自己和现实生活的道具结合在一起表现。同时在描绘自己的画像时,衣着随便自然,不加修饰,显得纯朴实在。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活跃于巴黎的革新艺术家们,他们反对传统的绘画形式,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思想,探索绘画自身独力的价值,摆脱了历史、宗教题材的束敷。从这一时期开始,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经历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风格流派,世界艺术的现代性开始来临。

印象派在自画像作品中更加侧重人物的自我、精神状态的描绘,强调人物的现代性,他们更自由地使用了色彩、线条以及由色彩和线条构成的抽象形式,他们认识到这些纯粹的绘画语言似乎更能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2]。绘画作品展现的是人物性格与心灵世界,传达画家情感与艺术理念不再仅仅是通过写实手段,而是通过背离传统,淡化真实,强调对绘画语言实质的开拓手法来实现。

20世纪抽象、变形、立体、象征、表现等等流派并存,自画像同样被画家们用来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形式。画家们更加注意人物的内部特征的描绘,人物外部特征被加以主观处理,对象的外部特征并不重要,画家只是从中寻求抒发内心感受的契机。在现代绘画的各种流派中,艺术家没有什么固定的美术标准,艺术家根据各自的天性和自己的本能进行制作[2],作品充分体现了那种表现“内在需要”的艺术追求,绘画在此己发生了“面目全非”的改变,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开始解放,造型和色彩被抽离出来获得新生,现代艺术在突进中开始催生更新的语言[3]。

艺术大师们的自画像,无论哪个时期,都是对自我个性的表达,自画像是他们转移、减轻内心痛苦的手段,在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是他们艺术的实验田。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发掘自我意识。自画像就象艺术家的自传,展现了艺术家的技艺、思想、自信、审美观及社会地位。总体来看,自画像的产生和发展是从注重人类个体的外部特征转向内部特征,从描绘具体的个人转向非特定个体,从古典的传统法则转向注重内心情感加以主观处理的转变。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画家观察、认识世界方式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不同,这些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今时代的艺术家思想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3、现代自画像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在十九世纪以前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为表现宗教故事、历史故事、贵族人物肖像为主要题材,这当然是由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今天,在现代自画像绘画中,如何展示自己的作品语言,如何用具有当代性的思维去思考,如何吸收和创新是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当代画家所应研究的课题。处在不同时代的画家,个性有可能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个性体验、生存的环境肯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时代,也肯定会呈现不同的个性体现。同样是语言,艺术作品也需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跟观者交流,这样就需要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来表达绘画的内涵。绘画的表现语言就是一种表述方式。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规范,当代绘画吸收了现代绘画发展的一些成果,结合了现代艺术的一些观念和技术材料。从绘画的手段以及对绘画特点的认识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了新的创造与探索。传统的写实手法以不足以表现新时代了,现代油画以真切的审美感受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现象,去探索真实,表达出新的感受。寻找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追求,以期让绘画领域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

对于自画像绘画语言的形成,时代感和当代性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都给绘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借鉴影像、数码,利用新材料等科技手段,已成为当今艺术家常用的手法,很多艺术作品在媒材上已完全打破了以往艺术种类的划分界限。不拘一格的媒材方式使艺术派生出形形色色、生机勃勃的新的语言形式[4]。今天,我们正处在一场大变革的前夜,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网络空间正在彻底重塑人类社会的空间,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知识洪峰时代的到来和由网络技术的信息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主体[5]。它给绘画提供了图像形式想象的无限可能和绘画手法创新的课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学习和借鉴传统的绘画经验,大师们在自画像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作出许多传世之创,为我们今天的自画像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学习自画像绘画技巧必须研究和继承的传统,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向传统学习,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传统提供出一块坚实的平台,以便艺术家向上跳跃。在对某一阶段大师作品作深致研究,对个人的艺术品味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我们可以从大师作品中领悟到大师的精神所在,大师们把他们的精神留在画布上,留在语言的表现中。我们继承的不能是表面形式,我们的时代在变迁,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改变,我们的认知在拓展。因此,要用我们当代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才是绘画的真谛。

4、结语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图像时代,人们不需要高超的技能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影像和照片。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如果还是完全用以前的绘画方式来创作,那必将被淘汰。自画像语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要发展,更要有当代性,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世界高科技突飞猛进,我们的认知世界也在不断变化,艺术呈现多元的态势。作为绘画题材的一种“自画像”来说,在这新世纪也应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曲欣 超写实主义绘画 [m]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1

[2] 王健 超越性思维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3 , 85

[3] 叶强、王朝刚、郑力 抽象绘画语言简明教程 [m] 重庆出版社 20069

艺术形态论文第7篇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造型

与其他艺术的造型一样,公共艺术的造型同样具有具象和抽象两种基本形式。在具象造型中,还有写实与变形之分,通常我们将那种再现性的,即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现实状态的描写,称为写实,而将那种非再现性的,即在保持事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人为的同时是超常规的对造型进行夸张变化的描写,称为变形。在传统的造型艺术行为中,我国的造型写实手法与西方国家略有不同,西方国家的写实手法趋于科学,而我国趋于文学,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高超智慧和超自然的自在。而变形则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材料的特性及其工艺制作。在抽象基本形式中,造型元素的点、线、面元素得到了综合创造,使公共艺术与周围的人文景观环境得到了完美统一。

二、公共艺术的结构形式

第一,结构形式的透视。公共艺术的结构形式是与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公共艺术中,装饰构图的透视一般都被淡化的,有的甚至是完全不考虑透视问题的,也不考虑时间与空间、远景与近景、天空与地面、实景与虚景等造型因素,设计师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并根据环境条件自由地结构画画,如果过于强调科学化的透视关系会对建筑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第二,形的适合。在公共艺术中,形的适合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建筑中可用于装饰的区域在形状、大小等方面可能是被限定了的,是一种不规则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作品本身的构图中也需要体现形的完整性。所以,在处理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往往要根据某一型的轮廓去创造另外一个型。

三、公共艺术的色彩

对于一切视觉的并利用造型的手段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来讲,色彩,无一例外的被视为极重要的构成元素而广泛和巧妙地运用着。公共艺术在色彩的运用上是存在自身的规律性和特征的,毫无疑问,这种规律性以及特征是建立在对于色彩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展开的,是对于建筑功能的依赖,是对大的人文景观环境的依赖。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周围的环境进行色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