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艺术与文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06 16:02:54
艺术与文化论文

艺术与文化论文第1篇

1活在黑桥

生活在黑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项全方面的锻炼与挑战。在黑桥的居民区中,狭窄的巷子,无章的商业招牌,以及乱搭乱建的现象,使原本规整的二三层楼群变得鳞次而无法栉比。除人口基数大以外,人口分布密度却呈现出严重的失调。在地理空间上划分,位于黑桥村西偏北部的居民区,一间60平米的两室一厅民宅除了主卧、次卧要独立为单位出租外,仅有的客厅也要装修成隔断间对外租售,就这样无论是幸福的三口之家还是新婚的二人世界,都要面临至少6人生活在60平米的公共空间里。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口居住密度,还是煤气、水、电的能源消耗方面,亦或者说是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排放量来看,都是严重超标的。而位于村子北偏东以及东南部、南部的仓储区、工作室区则呈现出地广人稀的景象,对于这一区域的艺术家们来说,工作室的租金在每日每平米0.5到1元之间不等,自来水基本为臭的近几年有所改善,供电为工业标准,每度约在1.5元左右。在黑桥,餐饮行业曾经是一个问题,一来是像样的餐厅很少,二来是卫生无法达标,因此每次就餐后也最好订制一份与药店止泻专柜搭配的套餐,而随后开业的蓝房子酒吧,小美厨房和后院披萨,当然还有著名的六道院烤全羊,也填补了黑桥村餐饮业正规军的空缺。

2矛盾黑桥

黑桥是一个矛盾体,他的矛盾来源于其中各个方面的差异。大量的现居人口和恶劣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是杂乱的村落,退一步是繁华的望京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的艺术家与来源于乡土思想保守的务工人员这一对对差异促成了黑桥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性于多元性。黑桥村与其他的城乡结合处有着相同的特点,只不过与它比邻的是北京这个巨无霸的世界大都会,因此各方面的对比会显得更加尖锐。前文笔者描述了黑桥的人口分布,而巨大的生活消耗也促使黑桥村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通过雨水的渗透导致地下水资源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日益增长的社会人口与不断下降的生存环境成为了黑桥村的客观矛盾。除此以外,房地产开放商的风吹草动,也成为黑桥人民最关注问题,一方面看重房租便宜,文化集群努力的挤入黑桥。另一方面,因担忧随时可能发生的拆迁而惴惴不安,这似乎加重了黑桥人民生活中危机感,也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因此,希望长期稳定的居住诉求和国家频繁的房地产开发成为了黑桥村更大的现实矛盾。

3创新黑桥

艺术与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民族性;时代性;技术性;商业性

从设计艺术美的发展过程研究其设计艺术发展的规律性。这里我们从自身规律和社会生活两大方面讨论设计艺术美的制约关系。大体如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体格特征、精神面貌、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等的概括。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它和周围各民族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因素对于设计艺术发展是自身发展规律、是艺术传统流传和积淀。所以民族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在自己设计作品里重视研究本民族文化,并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精华,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责任。不同时代、文化思想会在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上留下时代的烙印。然而,在世界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虽然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艺术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艺术设计对传统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全面认识、宽容选择、推陈出新。设计艺术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并存。所以只有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才有世界艺术的发展。

2 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设计使得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风格总是会表现出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设计艺术作品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与面貌。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审美情趣等因素直接影响艺术发展,在艺术审美、风格特征、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都产生影响。例如盛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裕,到艺术品种中的绘画艺术、宫廷建筑、服饰的特征;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女性装束的性感开放;化妆的多姿多彩等。而今天的设计师则更加理性,以大量计算为基础的,其表现手段已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时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艺术形式。

设计艺术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艺术,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绝对成正比,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决定艺术形态和面貌。如从早期青铜器到商周秦汉成熟的青铜器艺术。再如现代社会中一些新生的艺术形式,像电影电视艺术,形象设计艺术、电脑设计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与高科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整体经济密不可分。

政治思想及伦理道德对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是经济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政治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和影响力发挥政治教化的作用。 例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米朗琪罗的《大卫》雕像等。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宗教对艺术起制约作用。例如中国的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佛像、壁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艺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宗教趋势。

综上所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对艺术设计都有影响但艺术也作用于经济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设计的质量和社会效应,与社会内容联系,更取决于它的审美特质、内涵、创意意蕴。

3 技术性

技术性是指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技术问题,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设计理念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还要考虑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转化为商品。技术性与时代性直接联系。设计艺术史的发展历史表明,设计艺术风格的重大突破,都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不可分。如青铜器的形制的发展,冶炼技术编钟的铸造,世界建筑艺术奇迹之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又如现代主义设计的“机器美学”也直接与新材料及冲压成形技术相关。每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反过来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与真、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艺术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对翅膀。一位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密切关注科技术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善于利用这些最新技术的人。西方的设计师中有相当多的人曾经是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有一种特有的职业敏感。我国的设计艺术要取得大的突破,不仅要在艺术上和创意上有新的发展,在新技术利用新材料方面也应有很大重视。对于设计师来说,技术因素在设计中的艺术魅力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更好地应用。

4 商业性

其实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双赢。商业性在现代设计中是设计师必须正视的一个因素。艺术作品在商业上的成功,有两种情况,功能优先于艺术的作品,适合大众口味而且获得良好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属于经济实用型,可以被公众所接受,能刺激大众消费。另一种是艺术优先于功能的作品,属于奢侈消费,充分体现出商品所有者的地位身份而受欢迎,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则要求设计师自觉意思到自己的设计究竟是为那些人服务,一个设计师总是具有特定的审美倾向和消费价值取向,而这可能正对应于社会中的某一阶层,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应该有这种自觉地。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应该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而且从消费的层面也会有价格高低之分,但只要这个设计师自己的设计定位是准确的,他的作品在这一既定的消费阶层是受欢迎的,这个设计师就是成功的。实际上设计艺术的发展 与商业文明的发展也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正视商业文明的竞争刺激了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使传统设计艺术走向现代设计艺术。可以说商业性是现代设计区分于传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设计师也应该在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一原则,创作出商业上成功的作品来。市场不仅仅是意味着商业,例如一部好电影会有一个好的口碑,一定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质量,才能得到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是推动票房增加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夏燕靖.中国设计史[Z].上海市印刷十场有限公司,2009.

艺术与文化论文第3篇

1.1专业文化艺术以群众文化为舞台,并依靠其壮大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艺术家或文艺专业人才展现的场所。专业文化艺术的发展要以群众文化为舞台,因为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文化消费的场所及艺术享受,并实现了对人的锻炼,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⑴专业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舞台,而群众文化培养了一批批文化艺术产品的受众,扩大了文艺产品的消费渠道与范畴。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猫》等文艺产品,因为受众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故提高人们的艺术爱好与审美水平至关重要。群众文化活动则具有这一影响力,如开展文艺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都是扩大文化艺术影响的重要方式,为专业文化艺术创造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⑵专业文化艺术的壮大需要人力资源,而群众文化准备了大量生力军。人才是专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关键。许多艺术家、作家等艺术工作者则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诞生,这说明群众文化壮大了专业文化艺术的力量,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是文化艺术加速发展与壮大的有效途径。

1.2专业文化艺术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艺术活动,不但能够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还可以刺激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受到社会环境、职业、文化修养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其总体水平要相对低于专业艺术者。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一方面又拉动了文化产业链。在专业文化艺术的熏陶下,群众的艺术视野不断扩大,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终使得群众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创造技巧、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3群众文化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充足人才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并成为著名的作家、画家、艺术家。无数事实验证明,许多艺术人才都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被发现,经过专业培养后才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工作者。换言之,群众活动为专业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源,是专业文化艺术的原动力与人才库,对专业文化艺术的加强后劲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专业文化艺术有力的后备军。

1.4两者是相互渗透,循环互补的关系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艺术都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广泛性、普及性的特征,专业文化艺术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完善,两者相辅相成。两者的作用与地位无高低差别,只是在文化建设事业中分工不同,群众文化会制约专业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专业艺术则能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进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一种循环互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从而有利于保证文化事业的平衡发展。若不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专业文化艺术则失去根基;若无专业文化艺术的推动,群众文化则很难进步,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循环互补,共同维持着文化的平衡发展。

2.小结

艺术与文化论文第4篇

在“振兴川剧”的大背景下,我省广大川剧艺术从业者和专家学者们,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与川剧艺术发展有关的创新体制机制和培养优秀人才、创作现代剧目、扩大宣传影响、重点开拓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建议与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川剧作为川内文化传承重要内容的市场价值地位。要想探求川剧发展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和突破口,就要多在观众当中去寻找答案。2011年,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桂村就对273名在川游客(主要为中青年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川剧作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文化价值的体现被游客视为一种单纯的休闲娱乐方式和文化代表符号,其经济价值能够得到认同,游客愿意在川剧上消费,但游客对川剧在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提高民众素养等方面的作用不甚了解或认同。可见川剧在省内旅游产业中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多数游客对其价值定位仅仅停留在文化符号和精神消遣层面,并没有充分认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尽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地游客对川剧艺术接触较少、了解不深,不足以完全代表所有观众对川剧的认识,但也客观地反映出了为数不少的观众缺乏对川剧艺术的基本了解,对川剧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与误解,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事实上,川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据统计,川剧传统剧目大约有三千多个,现有本可查的传统剧目也有两千多个,但这些剧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创新化问题尚待有效发掘,很多剧目还沉寂在书库中,鲜为人知。即使是经典剧目的经典唱段,也只是在各类院团和票友、戏迷中传唱,无法形成众人高歌的生动局面。总体上,川剧艺术的文化价值展现和市场化运作空间尚未得到有效开发。要推动川剧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必须深度挖掘川剧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不断尝试新的传播形式、拓宽宣传推广路径,想方设法地促使川剧艺术有效冲破其他多元化文化艺术媒体形式的重围,构造起能够把川剧艺术的新八字方针外化为推动川剧艺术产业化变革、振兴川剧艺术市场繁荣的实际应用,充分发挥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动作用,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川剧、了解川剧,并喜欢上川剧,让川剧在戏剧的百花园中求生存、谋发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推动建设数字化“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从全球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态势看,主要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科技热潮,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在此背景下,推动建设基于实景地图和位置服务的网络数字化“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是利用现代网络数字技术全面创新传统川剧保护与传承形式、宣传与推广路径,积极催生川剧艺术全新生存业态与发展创新形态的有益尝试。

(一)重要意义

“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为用户提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和标点单位多媒体信息、川剧文化艺术交流探讨、艺术作品及衍生产品、虚拟现实实用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层面用户对川剧文化艺术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促进川剧艺术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平台以全面创新的川剧艺术资源数字化信息与文化休闲娱乐综合服务的深度融合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川剧艺术作品(包括衍生产品)数字化随机储存与调用展示、仿真还原与研究开发、宣传推广与市场拓展功能,并借此构建成现代川剧文化艺术资源系统化、标准化、可移植、能够与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充分融合的庞大数字信息数据库。平台可以满足包括移动互联终端用户在内的不同人群对川剧遗产在艺术传承、开发利用和商务应用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打造全新的川剧艺术保护、传承、推广及市场营销,可以极大地提升川剧艺术数字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文化强省以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实验性推进作用。

(二)建设目标

平台以构建可视化、交互性的互动展示及大数据相关应用服务的实践研究为依托,以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川剧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为目标,旨在与传统的川剧实体演出场馆设施互为促进,建立起快速拓展川剧文化艺术作品用户群的便民惠民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基于在线实景地图漫游、在线综合电子商务功能,集“三媒合一”理念、“云服务”理念和Web3.0技术于一体,全面创新川剧文化场馆设施全景可视化应用和管理系统,致力于未来川剧市场运作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互动体验模式下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三)实现功能

平台建设为川剧文化艺术创作和理论建设构建网络化、国际化的数字推广体系和对话机制,全面满足川剧艺术领域的数字化动态全景仿真视听体验需求,全面整合传统的川剧场馆设施展示、交流形式,形成理论与数字应用协同发展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1.多系统集成平台定位于利用川剧场馆基础设施的综合信息数据挖掘,开发带动川剧艺术事业滚动发展的市场运作,是融川剧实体场馆、设施设备全景展览和剧场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多媒体数字信息技术于一体,集成基于实景电子地图技术的实时漫游互动系统自助式消息生成和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最新一代综合平台系统。获得授权的用户能借助本平台快速观览有关川剧文化艺术的网络展览展会,切实解决在川剧文化艺术作品(产品)展览展示过程中,因实地场馆有限导致的大量作品(产品)只能在库房储存,而无法全部公展的尴尬。系统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展性、跨平台性、可集成性、可伸缩性等特征。

2.多技术集成平台以“电子地图多媒体信息集成”为基础,根据对于现代川剧文化场馆设施的展览展示和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集聚川剧艺术领域发展链中的关键共互技术和数字川剧文化场馆全景展示技术,以一套统一的体系架构跨越单机和网络互联应用,满足不同终端、跨平台的一体化连通与交互,支持服务器、桌面、Web和移动端的统一管理,支持在系统之间、部门之间、层级之间实现快速迁移和自动同步数据,具有离线应用和在线更新技术,以及实现分布式、多级别、支持多终端的空间数据保障流程。同时,在系统中针对不同应用模块,采用相应的数据库高速I/O存储技术、实景图像采集技术、虚拟现实PVR增强技术、360°全景图示及720°物体旋转环视技术、实时实体仿真模型测距技术、全景数字图像生成技术、移动终端全景漫游技术、电子商务端口安全接入管理技术等,确保平台在数字技术应用中的领先水平。

3.多信息集成平台以实景电子地图为基础框架,重点展现中国川剧发展的历史轨迹、地域分布、发展全貌及现状;川剧各流派的历史分布及现状;代表性剧团、传承人和剧目等。通过文字、图片、360°实景展示、虚拟现实仿真和实时视频播放等多媒体技术,展示各信息节点等场地的准确地理位置和综合信息。各地图标点单位信息集成包括平面信息编辑管理、三维信息加载,涵盖场馆设施简介、演出资讯、川剧文化旅游目的地在线订票业务等。平台提供动态新闻展示、演出信息和在线订票支付功能、位置信息服务、会员服务、川剧名家展示、在线视频收看、移动在线交流、信息在线共享、游戏娱乐、票友精彩选文阅读、川剧绝活展示、优秀剧作推荐等不同功能内容及高速搜索查询功能。获得授权的用户可通过接入标点单位自己标注预约的演出场地或交流聚会地点,自助活动通知、演出新闻、精彩照片等多媒体信息。

三、结语

艺术与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 艺术作品;文化传播;意义;途径

艺术作品是从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文化精粹,它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和灵魂,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彰显着历史的脉络。将艺术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下,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创作精神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

一、作为符号的艺术作品

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作为非语言符号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担负着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是一种承担了特殊“表现”意义的符号,是一种在激发美感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或概念的表现[1]。艺术家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赋予艺术作品,那么艺术作品就成为了承载着艺术家艺术思想的符号。而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符号——艺术作品,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保存的。

二、艺术与文化

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提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美学家卡岗认为: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3]。

三、艺术作品与传播

传播活动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即传播者将其所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化为符号,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过程。那么艺术家从创作作品到艺术作品被呈现在大众视野并被大众所解读的这个过程就可以视为一种传播行为。有些事物由于过于熟稔,大众已经对其失去了应有的感觉。而艺术能够捕捉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美好,海的声音、声调的韵律、人脸的轮廓、风景中光线的舞动,并将这些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同时注入作者的思想。艺术作品常以这种鲜活的呈现去传播意义。

四、艺术作品与文化传播

从19世纪传播一词进入公共话语,美国文化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传递观很容易理解,即一个讯息在空间传递和的过程。仪式观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4]。在这里,我们将不去探讨和追问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与偏颇。因为本身这两种对立的传播观并不需要彼此否定。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就是讯息—艺术文化在空间传递和的过程。艺术作品除了能体现出作者本身的思想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它呈现着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态势。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传播的起源与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5]。艺术作品通过自身被附着的意义所建构出来的艺术文化世界,来吸引大众参与,并不是单纯的传递与获取信息,而是一种对现实的呈现。艺术作品的这种对文化的呈现以及大众对其的解读过程,就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

五、艺术文化传播的框架

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模,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6]。《传播关键词》这样来定义框架:框架就是选择的原则——刻意强调的、阐释的和呈现的符码。艺术作品的传播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框架的选择。只是艺术作品的框架是隐晦的,不易察觉的,这种艺术文化的传播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框架来建构意义的。简单说来,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对主题、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造型、线条、色彩等)、作品元素等的选择就是一个框架选择的过程。不同的主题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与意义必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主题,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颜色、造型的不同,或是元素的不同都会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框架选择的过程,不同的框架折射出不同的思想内涵,通过框架来凸显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文化的内容是艺术家刻意强调和阐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文化传播是一种带有选择性的传播。

六、结语

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亦或是生活大众,我们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艺术作品对艺术文化传播的意义。艺术作品,以鲜活的形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艺术的殿堂。这个虚构的世界,却折射着社会现实与文化历史,更通过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形式,将艺术文化世代传承。

【注 释】

[1][德]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98.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5.

[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368.

[4][5][美]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P5,P7.

[6]Owen Goffman Frame Analysis[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10-11.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艺术与文化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晋南,面塑,保护,传承

 

根据调研能够看出,传统的文化民俗在民间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用价值,一方面对古老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区域内人们集体意识的表现,一个地方兴盛一种习俗或礼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识别其文化身份的特定要求,人们能够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理解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感,能够长久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甚至已经演变为一种习惯,就像过年包饺子、端午吃粽子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演绎的是一段“西化”的进程,近一百年中人们不断地在抛弃各种本色的东西,从思想上和行为中摆脱了许多受到传统观念定义的价值,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如今,在这一个世纪中人们逐渐发现,西方世界的“荒原”未必是一种更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所以,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开始回归,并在“非遗”的牵动下,地域文化特色被广泛地开掘出来,因此我们说,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重新被命名为真正的民族精神。

深入到各式各样的面塑制作现场和参与到分享这种文化的人群中来时文学艺术论文,由衷地被这种文化气氛所感染,然而在关注这种地域文化财富的同时,许多进一步的思考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作为传统文化工艺在时下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这点作为展开讨论与研究的前提,笔者在《晋南面塑文化的现状研究》一文中概述了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面塑作品,临汾与运城两市多数县市仍然接受在和应用面塑这种古老的礼俗方式。本文重点思考的是作为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认同及评价问题;与多数民间文化艺术共同面临的保护与传承的课题;作为能够用来定义地域文化特色的面塑会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一、面塑在我们的认识中

在调研的过程中,当笔者走进面塑作坊介绍起自己的来历和目的时,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问起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要在他们这里做什么工作?我会说我是学生,出于对山西传统文化保护的想法,想对民间面塑做一些考察。那么“怎么考察?”我说就是对晋南两地兴盛面塑文化的地方进行记录,简单点说就是看什么地方有花馍,都有什么样的,我会去看看。好,第二个问题就是“花馍有什么好看的?”我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如今都是省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很多大赛都有优秀的面塑作品,大家现在慢慢认识到面塑具有的艺术价值了,而且喜欢用它作礼物相互馈赠。而当我拿出相机进行全程拍摄时,他们还会怀疑我是不是记者。我只好又进一步地“浓缩”我的目的,说我是要写论文的。在他们开始工作前,我会关注他们制作好的一些成品图片、之前做好的插花配件、钉在墙上的价位表、密密麻麻的订货本、以及来访的客人。直到动态过程开展时,他们会释放开对我的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系列的工作,制作过程很忙碌很辛苦,他们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将他们手中的艺术品做到呵护备至怎么写论文。我们的工作结束时,他们还会热情高涨地关心其他地方的面塑是什么样的,我会为此做简单的说明,或者用相机展示,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其他地方的面塑样式进行各种颇具主观色彩的评价。

这就是大多数面塑作坊主们对这项工艺的认识,然而对于那些积极地活跃在民间艺术各种赛事的具有文化体验的民间艺人们则能够从容地面对我们的工作。比如说一来到解云仙女士的家里,解阿姨便热情地介绍她的各种工作和成绩,她参加过多项国际国内的活动,出过国,上过电视,平日里也经常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和政府颁发的荣誉,在她看来,“花馍”是一种艺术,她是我所采访过的唯一一家以“面塑”为自己的产品命名的作坊,她认为面塑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馈赠佳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欣赏与依靠,而她所做的是一项事业,是一种受到社会及文化界认可和支持的传承工作。

由此呈示出在艺人一方的两种对待面塑的看法文学艺术论文,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当然指普遍认同面塑这种事项的群体,基本上仍可以归为两种:一种认为,家中自制的面塑是为了节日所准备的一点“意思”和“花样”,同时,在作坊里购买的面塑是一种买卖;另一种认为,面塑是可有可无的,即在需要一些庆典礼品做点缀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面塑的替代物。先看第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简化,而面塑制作刚好需要繁复的工序和具有特殊手艺的少数人,因此,人们自觉地规避了这种“麻烦”,只在必要时制作些简易的品种以使得节日看起来有些节日味、为平日里总在重复的食品添上几件的“稀罕物”。观景除此之外更为便捷的就是购买,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对馒头、面条、饼等都采用购买的形式了,更不用说节日里用的花糕和礼馍,很多馍店在节日里都会推出袋装礼馍,像临汾市过年可以很方便购买到的10个一袋装的糕馍,乡宁热卖的30个一袋装的枣花馍,已经打出品牌的店家还会推出精致的礼品盒。所以值得我们考虑的就是,当面塑作为一种流水线式的产品,它还能不能被视为一种艺术和文化。不仅如此,在多数婚礼或生日庆典上的面塑大部分都是用简易、粗糙和明显程式化的作品以应付这种亲戚礼赠的习俗,这样的作品也实难让人们将其提高到“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种态度的起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现在生活的氛围中,同时可选择的礼仪非常多,人们可以采用更多的更时尚的方式来表示对生活和亲朋好友的心愿,因此面塑可以不被作为主流方式。还因为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食品的讲究也只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项目之一,人们更注重投资和享受其他的消费方式,使得面塑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可以被替代,到此依然没有发挥到它的礼俗价值和特色文化功能。我们说“没什么好的”、“买卖”、“应付”、“可取代”这些都不是能够用来为一种非遗作解释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对面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程度,那么它作为一种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这种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事项轮到我们这一代时该做些什么。

二、面塑在我们的传承中

每当我问起作坊主,他们的手艺都是从什么时候继承下来的,像这样做法和说法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时,他们都会说“多少年都是这么个样”,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开始传的了。另外年轻的艺人会说,作坊本是家里长辈们创建的,所以自己的手艺就是这样跟着学来的,不清楚更多的事情,这些就是朴实的百姓们对于面塑“传承”的认识。然而他们口中所说的“从来都是这个样”,也并不见得就是同一个模样和同一种制作方法,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样的调整与创新文学艺术论文,只是并没有放大地去认识这个结果罢了。作为“非遗”的一个民间美术类别,面塑有它独特的形式和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它要求传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具备富有创造力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它视为一种能够代表相当水平的文化与艺术品来保护,而保护的落脚点是传承,那么传承什么?怎么样传承?这就谈到了传承这种事项和传承人的问题。

俗话说熟能生巧,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突破点,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有幸了解到具备高水平的工艺技巧和审美鉴赏力的民间艺术家们,他们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其作品延续了本土信仰体系精髓,还赋予了面塑这种缘自传统习俗的事物能够用来阐释时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现代魅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一方面能够从这些民间工艺品中了解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到我们特殊的民族情绪表达,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它们融入到现在的世俗生活中来,成为能够为这一方水土带来精神认同的特产。优秀的面塑作品总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这也就是让这些“活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品位积极发生联系、让它们参与到我们的情感体验中,在如今不少大赛中见到的面塑戏剧人物作品、“奥运”作品、“海宝”作品都在以时代的姿采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怎么写论文。

事实上,传承面塑工艺、传承面塑文化与面塑传承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传承人上笔者认为,应当包括艺人传承和民间传承这两方面,两者虽然所肩负的传承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意义无疑同等重要。有突出贡献的艺人即我们通常认定的“传承人”,他们的传承体现出国家与地方对这种文化事项的认可和对他们在这种精湛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延续及发展兴旺上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努力的认证。而民间传承,也就是在我们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此种文化习惯和情感载体,这样的传承则是能够彰显我们民族的传统特色及让人们“过精神意义上的生活”的表现,因为工艺精美者毕竟在少数,而且让艺术参与到生活中来还需要依靠人们的普遍关怀和体验。

三、面塑在我们的未来中

在以面食文化誉满神州的三晋大地,面塑艺术有独特的历史渊源,从人类学角度上来说,面塑起源于祭祀牺牲的替代品,作为能够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技术,能工巧匠们尤其是妇女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有很多人还会认为面塑不过是在普通的馒头基础上添加些配件和花饰,并不能进驻在高雅的艺术殿堂之中,但是如果你能真正走进面塑制作的工作现场,如果你能悉心记录每一件作品的创造过程,如果你有机会见证未曾拥有任何设计知识作指导的艺人们能够将瞬间想象物化成活灵活现的成品,如果你可以站在大量的面塑作品面前领略到这种真正的民风民俗,就不会不感叹制作者们高妙精湛的审美趣味和赋予其中的独特情感和智慧,相反又会觉得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是多么渺小,似曾掌握的全部理论和知识都会在此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们一直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若干年后这种文化事项还会不会存在,事实上经过了我们的现状分析、理性认识和合理提议之后,能够展示出一幅自信的图景。罗丹有一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中没有过多提及各种保护意义、保护立法、保护理论、传承手段、市场分析等等文学艺术论文,只是重点在探讨关于这种传统艺术、活的艺术、世俗艺术、文化艺术我们需要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真正的精神财富也许并不高远,并不抽象,它可能就是瞬间给我们惊现、给我们提醒的那种集体文化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和作为直接关乎面塑文化在未来的命运。

在具体的操作中,市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市场价值与文化定位在意义和结果上不可能等同,但市场依然是走向推广和发展的积极的门户。在我们这个内陆地区,我们这个典型的黄土地上,面食文化是可以被张扬的地域特色,尤其是作为华夏根祖文明发祥地的晋南地区,本土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形式应当广泛地被重视、被欣赏,面对外来的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我们是否还在自惭形秽、还在为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好东西苦恼?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个良好的趋势,特色产品、馈赠礼品及纪念品都反映出回归传统的倾向,这让人看来古老同样可以融入现代,传统同样可以走向时尚。当然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和产业运营层面需要投入不懈的努力,精益求精地追求它的工艺品质,我们不怕没有自己的好东西,就怕没有能力推出自己的好东西。在此意义上,我们对晋南面塑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让它的姿容只留存我们的记忆中、让它的涵义只维系在远古阐释中、让它的魄力只限定在与节日礼俗的关联中,面塑是活的,是能够摆在眼前的,是要求走向明天的。

On the Protection and Passing down of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ZHANG Xiao-chen

[Abstract] As akind of traditional fork arts which illuminate national sentiment,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should be re-recognized widely. Thi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successor’smission, but also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sensus. In the trend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storation,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whichdefin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will have a bright prospect.

[Key words]

艺术与文化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晋南,面塑,保护,传承

 

根据调研能够看出,传统的文化民俗在民间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用价值,一方面对古老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区域内人们集体意识的表现,一个地方兴盛一种习俗或礼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识别其文化身份的特定要求,人们能够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理解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感,能够长久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甚至已经演变为一种习惯,就像过年包饺子、端午吃粽子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演绎的是一段“西化”的进程,近一百年中人们不断地在抛弃各种本色的东西,从思想上和行为中摆脱了许多受到传统观念定义的价值,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如今,在这一个世纪中人们逐渐发现,西方世界的“荒原”未必是一种更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所以,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开始回归,并在“非遗”的牵动下,地域文化特色被广泛地开掘出来,因此我们说,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重新被命名为真正的民族精神。

深入到各式各样的面塑制作现场和参与到分享这种文化的人群中来时文学艺术论文,由衷地被这种文化气氛所感染,然而在关注这种地域文化财富的同时,许多进一步的思考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作为传统文化工艺在时下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这点作为展开讨论与研究的前提,笔者在《晋南面塑文化的现状研究》一文中概述了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面塑作品,临汾与运城两市多数县市仍然接受在和应用面塑这种古老的礼俗方式。本文重点思考的是作为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认同及评价问题;与多数民间文化艺术共同面临的保护与传承的课题;作为能够用来定义地域文化特色的面塑会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一、面塑在我们的认识中

在调研的过程中,当笔者走进面塑作坊介绍起自己的来历和目的时,大多数情况下会被问起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要在他们这里做什么工作?我会说我是学生,出于对山西传统文化保护的想法,想对民间面塑做一些考察。那么“怎么考察?”我说就是对晋南两地兴盛面塑文化的地方进行记录,简单点说就是看什么地方有花馍,都有什么样的,我会去看看。好,第二个问题就是“花馍有什么好看的?”我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如今都是省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很多大赛都有优秀的面塑作品,大家现在慢慢认识到面塑具有的艺术价值了,而且喜欢用它作礼物相互馈赠。而当我拿出相机进行全程拍摄时,他们还会怀疑我是不是记者。我只好又进一步地“浓缩”我的目的,说我是要写论文的。在他们开始工作前,我会关注他们制作好的一些成品图片、之前做好的插花配件、钉在墙上的价位表、密密麻麻的订货本、以及来访的客人。直到动态过程开展时,他们会释放开对我的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系列的工作,制作过程很忙碌很辛苦,他们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将他们手中的艺术品做到呵护备至怎么写论文。我们的工作结束时,他们还会热情高涨地关心其他地方的面塑是什么样的,我会为此做简单的说明,或者用相机展示,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其他地方的面塑样式进行各种颇具主观色彩的评价。

这就是大多数面塑作坊主们对这项工艺的认识,然而对于那些积极地活跃在民间艺术各种赛事的具有文化体验的民间艺人们则能够从容地面对我们的工作。比如说一来到解云仙女士的家里,解阿姨便热情地介绍她的各种工作和成绩,她参加过多项国际国内的活动,出过国,上过电视,平日里也经常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和政府颁发的荣誉,在她看来,“花馍”是一种艺术,她是我所采访过的唯一一家以“面塑”为自己的产品命名的作坊,她认为面塑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馈赠佳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欣赏与依靠,而她所做的是一项事业,是一种受到社会及文化界认可和支持的传承工作。

由此呈示出在艺人一方的两种对待面塑的看法文学艺术论文,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当然指普遍认同面塑这种事项的群体,基本上仍可以归为两种:一种认为,家中自制的面塑是为了节日所准备的一点“意思”和“花样”,同时,在作坊里购买的面塑是一种买卖;另一种认为,面塑是可有可无的,即在需要一些庆典礼品做点缀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面塑的替代物。先看第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简化,而面塑制作刚好需要繁复的工序和具有特殊手艺的少数人,因此,人们自觉地规避了这种“麻烦”,只在必要时制作些简易的品种以使得节日看起来有些节日味、为平日里总在重复的食品添上几件的“稀罕物”。观景除此之外更为便捷的就是购买,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对馒头、面条、饼等都采用购买的形式了,更不用说节日里用的花糕和礼馍,很多馍店在节日里都会推出袋装礼馍,像临汾市过年可以很方便购买到的10个一袋装的糕馍,乡宁热卖的30个一袋装的枣花馍,已经打出品牌的店家还会推出精致的礼品盒。所以值得我们考虑的就是,当面塑作为一种流水线式的产品,它还能不能被视为一种艺术和文化。不仅如此,在多数婚礼或生日庆典上的面塑大部分都是用简易、粗糙和明显程式化的作品以应付这种亲戚礼赠的习俗,这样的作品也实难让人们将其提高到“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种态度的起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现在生活的氛围中,同时可选择的礼仪非常多,人们可以采用更多的更时尚的方式来表示对生活和亲朋好友的心愿,因此面塑可以不被作为主流方式。还因为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食品的讲究也只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项目之一,人们更注重投资和享受其他的消费方式,使得面塑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可以被替代,到此依然没有发挥到它的礼俗价值和特色文化功能。我们说“没什么好的”、“买卖”、“应付”、“可取代”这些都不是能够用来为一种非遗作解释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对面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程度,那么它作为一种非遗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讨,这种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事项轮到我们这一代时该做些什么。

二、面塑在我们的传承中

每当我问起作坊主,他们的手艺都是从什么时候继承下来的,像这样做法和说法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时,他们都会说“多少年都是这么个样”,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开始传的了。另外年轻的艺人会说,作坊本是家里长辈们创建的,所以自己的手艺就是这样跟着学来的,不清楚更多的事情,这些就是朴实的百姓们对于面塑“传承”的认识。然而他们口中所说的“从来都是这个样”,也并不见得就是同一个模样和同一种制作方法,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样的调整与创新文学艺术论文,只是并没有放大地去认识这个结果罢了。作为“非遗”的一个民间美术类别,面塑有它独特的形式和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它要求传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具备富有创造力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它视为一种能够代表相当水平的文化与艺术品来保护,而保护的落脚点是传承,那么传承什么?怎么样传承?这就谈到了传承这种事项和传承人的问题。

俗话说熟能生巧,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突破点,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有幸了解到具备高水平的工艺技巧和审美鉴赏力的民间艺术家们,他们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其作品延续了本土信仰体系精髓,还赋予了面塑这种缘自传统习俗的事物能够用来阐释时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现代魅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一方面能够从这些民间工艺品中了解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到我们特殊的民族情绪表达,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它们融入到现在的世俗生活中来,成为能够为这一方水土带来精神认同的特产。优秀的面塑作品总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这也就是让这些“活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品位积极发生联系、让它们参与到我们的情感体验中,在如今不少大赛中见到的面塑戏剧人物作品、“奥运”作品、“海宝”作品都在以时代的姿采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怎么写论文。

事实上,传承面塑工艺、传承面塑文化与面塑传承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传承人上笔者认为,应当包括艺人传承和民间传承这两方面,两者虽然所肩负的传承功能是不一样的,但意义无疑同等重要。有突出贡献的艺人即我们通常认定的“传承人”,他们的传承体现出国家与地方对这种文化事项的认可和对他们在这种精湛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延续及发展兴旺上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努力的认证。而民间传承,也就是在我们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此种文化习惯和情感载体,这样的传承则是能够彰显我们民族的传统特色及让人们“过精神意义上的生活”的表现,因为工艺精美者毕竟在少数,而且让艺术参与到生活中来还需要依靠人们的普遍关怀和体验。

三、面塑在我们的未来中

在以面食文化誉满神州的三晋大地,面塑艺术有独特的历史渊源,从人类学角度上来说,面塑起源于祭祀牺牲的替代品,作为能够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技术,能工巧匠们尤其是妇女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有很多人还会认为面塑不过是在普通的馒头基础上添加些配件和花饰,并不能进驻在高雅的艺术殿堂之中,但是如果你能真正走进面塑制作的工作现场,如果你能悉心记录每一件作品的创造过程,如果你有机会见证未曾拥有任何设计知识作指导的艺人们能够将瞬间想象物化成活灵活现的成品,如果你可以站在大量的面塑作品面前领略到这种真正的民风民俗,就不会不感叹制作者们高妙精湛的审美趣味和赋予其中的独特情感和智慧,相反又会觉得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是多么渺小,似曾掌握的全部理论和知识都会在此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们一直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若干年后这种文化事项还会不会存在,事实上经过了我们的现状分析、理性认识和合理提议之后,能够展示出一幅自信的图景。罗丹有一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中没有过多提及各种保护意义、保护立法、保护理论、传承手段、市场分析等等文学艺术论文,只是重点在探讨关于这种传统艺术、活的艺术、世俗艺术、文化艺术我们需要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真正的精神财富也许并不高远,并不抽象,它可能就是瞬间给我们惊现、给我们提醒的那种集体文化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和作为直接关乎面塑文化在未来的命运。

在具体的操作中,市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市场价值与文化定位在意义和结果上不可能等同,但市场依然是走向推广和发展的积极的门户。在我们这个内陆地区,我们这个典型的黄土地上,面食文化是可以被张扬的地域特色,尤其是作为华夏根祖文明发祥地的晋南地区,本土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形式应当广泛地被重视、被欣赏,面对外来的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我们是否还在自惭形秽、还在为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好东西苦恼?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个良好的趋势,特色产品、馈赠礼品及纪念品都反映出回归传统的倾向,这让人看来古老同样可以融入现代,传统同样可以走向时尚。当然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和产业运营层面需要投入不懈的努力,精益求精地追求它的工艺品质,我们不怕没有自己的好东西,就怕没有能力推出自己的好东西。在此意义上,我们对晋南面塑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让它的姿容只留存我们的记忆中、让它的涵义只维系在远古阐释中、让它的魄力只限定在与节日礼俗的关联中,面塑是活的,是能够摆在眼前的,是要求走向明天的。

On the Protection and Passing down of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ZHANG Xiao-chen

[Abstract] As akind of traditional fork arts which illuminate national sentiment,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should be re-recognized widely. Thi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successor’smission, but also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sensus. In the trend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storation,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whichdefin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will have a bright prospect.

[Key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