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2-09-27 03:20:57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第1篇

研究表明,各种大型工程项目中的物资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物流费用甚至占到总成本的60%以上11~41。这一特点决定了建筑物流已经成为建筑业的重要利润源泉。而现行的建设过程材料管理由于缺乏明确的物流管理思想的指导,材料交付不及时、大量的现场存储、不必要的运输和现场处理,不但增加了物流管理成本造成现场的混乱,甚至导致施工中断、计划延迟。因而,若要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提高其管理效率,必须从物流管理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工程项目物流较为复杂,需要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供应商、业主、设计商、承包商、分包商等各企业间的高度协同。因此,分析与研究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框架模型,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工程项目物流

工程项目物流的实践正在发展,形式多种多样。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分别对工程项目物流进行定义,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或者被广泛使用的定义。

2.1工程项目物流的定义

A.Agapiou5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成为完工的建筑物一部分的物料流。JeanlucGuffond16和FredBorgesdaSilvei7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施工所需各种资源(原材料、产品、设备、

劳动力、技术以及相关信息)的流动,且在此过程中确保这些资源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被用来进行生产。显而易见,这些定义都过于零散,不全面。

通过综合已有专家、学者的定义,本文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施工现场所有物料、构配件、设备等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全过程。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向生产商提供原材料,生产商向供应商提供建筑材料,供应商向工程承包商提供订购的材料以及材料在现场被运送到施工地点等过程。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指通过施工活动之前及其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活动,寻求在合适的时间、正确的位置、以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质量保证:物料供应、存储、加工处理;计划控制;现场基础设施和设备位置;见场物料管理;以及所有与物流和服务流有关的信息管理。

2.2工程项目物流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物流,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来讲,工程项目物流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 是汇聚型的物流。它是一个单向、汇聚型的物流。所有的材料、设备最终被运送到建筑现场,建造成最终产品185。因而,通常只有材料流入物流却无产品流出物流。

(2) 物流计划不确定性大。工程项目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的不均匀性,使资源的需求和供应不均匀。资源的品种和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大幅度起伏。这些因素使得建设体系不允许所有材料和构件定期供应。

(3) 不易确定库存和作业层材料。通常情况下,到达现场的材料按事先的布置堆放,并没有在任何系统中登记。有些施工现场,虽然有电子表格记录,但往往由于人工处理滞后于材料移动而有缺陷19Jo建筑工程施工期间,不同工种、不同工序的生产、加工几乎在同一施工现场完成,统计作业层材料情况也异常复杂。

另外,工程项目物流还具有约束性和一次性,其过程协调环节多、复杂,仓储成本高等特点。

3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框架模型

图2描述了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模型框架。工程项目物流的汇聚性特点决定现场物流是整个物流的核心。且工程项目物流中原材料供应商向生产商提供原材料,生产商向供应商提供建筑物料这两个阶段的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相似。因此,本文将此部分省略。

Agapiou15]建立的物流管理框架模型包括材料协调员,供应计划,需求计划,卸载计划四部分。SvenBertelsen等14J引入JIT的概念,采用总物流计划和日耗物料JIT交付计划这两个层级的物流计划方法,控制建筑现场的物流管理。笔者认为这些模型或者不符合工程项目物流的特点,不能紧密结合整个物流的流程;或者只反映了某一部分,不全面。特点决定管理模式,本文认为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框架应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

3.1业主、设计商和承包商的三重角色

物流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服务,始于设计,终于工程现场安装。工程设计处于物流流程的开端,是物流的确定性因素。工程项目管理贯穿物流管理,同时也是物流的目标。因此,在物流过程中设计商、承包商和业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全过程中,他们任何一方都扮演着三个不同的角色:供应者、过程处理者和客户。如图2所示。业主是设计商的客户,为设计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设计商为他提供的服务,业主审核设计方案和材料需求计划,为承包商提供材料规格等信息。在此过程中,承包商成为设计商的客户,通过设计商的计划和要求,进行施工,为业主提供满意的建筑设施。

为保证工程按期完成设计商、承包商和业主必须高度协同分析在各个环节上的物流信息,合理制定和调节物料需求计划。

3.2物料需求计划

SvenBertelsen采用总物流计划和日耗物料JIT交付计划。本文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合实际运作。建筑工程的进度计划一般分为总进度计划、单项工程进度计划、年(季)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日施工计划。故本文采用三个层级的物料需求计划方法,即供应计划、需求计划和日耗物料交付计划。

供应计划指整个项目所需材料、构配件等的计划交付日期,且包括对与每一个供应商材料协调的详细说明。此计划在详细设计阶段制定,并且要详述材料属于哪一个单独工序。制定计划时,设计师、承包商和供应商必须密切合作。因此,要求供应商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参与。

需求计划是供应计划的详细版本预测近期所需物料,由所有分包商合作草拟。在施工阶段,承包商、供应商、物流管理小组等有关人员举行材料控制周例会。各方代表要识别提前三周的材料供应,确定提前两周的精确需求,对提前一周的材料供应提出申请,并根据周预测分解以识别每天的材料需求。在下次例会中,根据施工进度以及现场材料的实际情况,依次提出后续的材料申请。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曰耗物料交付计划是对需求计划的补充,仅交付第二天所需的材料。在日耗物料交付计划中采用“组合单元”的概念11(0。一个组合单元就是一包材料,指在建筑现场某一位置、某一工种、一项作业所需材料的集合。因此,日耗物料交付计划就被分成很多个单元。某一组合单元计划由相应材料供应商与材料协调员协力制定。承包商详细说明组合单元数量、材料类型、供应商、接收的承包商,以及计划规定的交付时间、运输方法、交付所需设备和包装细节。由于包括单元的描述及其计划交付日期等所有的细节,承包商也可以在早期向供应商下订单。

供应商按不同的订单和作业及工作区域进行包装,按正确的顺序将组合单元装到准备好的集装箱内。同时为每一组合单元规定一个特定的号码以便识别。单元交付应尽量靠近工作区域。在整个项目材料交付过程中,最好雇用某些固定的司机装货和交付,使他们熟悉现场布置的变化,选择最好的卸货顺序。同时,要求任何错误被立刻、直接反馈给有关各方。因此,必须与供应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3.3库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准确确定库存非常复杂。文章借鉴制造业先进的管理技术通过跟踪现场仓库收到的材料和从仓库支出的材料建立材料库存信息。跟踪技术要求所有的材料交付都配备一个识别码,贴在交付的材料上。当材料到达或者从仓库取出时,这些识别码用一个跟踪系统来登记。然后,跟踪软件将识别码、库存地点和时间传送到跟踪

数据库。如图3所示。同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由于此库存数据库建立在跟踪进货、出货基础上,还可以从中获得以下信息:某项作业所需各种物料的位置;某一特定位置的物料;某一次所发货物的位置以及材料在某一特定位置的停留时间。

3.4作业层物料流跟踪系统

由于有些材料直接交付到施工地点,理清库存时,也要确定作业层的材料。因此,要求在材料和作业之间也要有链接。本文引入材料清单(B0M)来解决此问题。一项作业所需材料可以被认为是该任务材料清单(BOM)。例如,某项目作业的B0M如图4所示。将所需信息输入库存信息跟踪系统构成完整的库存信息。

反过来,如果提供了所有作业材料的信息,可以决定项目作业的材料约束。图5表示某一单项工程周计划各项作业及其各自材料之间的链接。当项目作业具备了材料信息,可以发现那些仍然具有材料约束的作业,并且将它们重新计划至往后的日期,同时修改材料需求计划。

3.5供应商的主动交付

本文将物料需求计划分为供应计划、需求计划和日耗物料交付计划。通过早期参与设计过程及局域网,供应商会清楚地看到这三种计划,因而了解即将交付的材料需求。因此,他们可以主动通知项目有关管理人员可能的交付问题,且根据已经发现的材料问题,调整生产计划。此方法使供应商可以被赋予按时交付现场每一作业所需材料的责任。

对主动交付,我们采用项目管理中常用的参数一时间缓冲器,来确保某项作业所需材料不会耽误施工。这样,供应商有了材料需求计划,按照缓冲天数进行交付。如图6某一单项工程周计划。假定项目的时间缓冲器为2天,某供应商交付钢筋所需时间是两天,另一供应商交付砖的时间是一天。则对周五的作业,钢筋供应商应该在作业开始前四天发货,砖供应商则应提前三天发货。

3.6专门的物流管理小组

鉴于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复杂性,本文指出指定一个专门的物流管理小组经营整个物流的运作,作为现场建设管理的一部分。这个专门的物流管理小组由所有参与工程项目企业的高级管理代表组成,或者称为委员会。此委员会审视整个物流管理过程,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委员会制定每天的运作计划,提供所需材料,协调单个承包商的工作,跟踪与供应商的合作。其主要责任如下1451:

①准备现场计划,指示交付地点;

②组织计划材料交付的周例会;

③参与且帮助定义“组合单元’,确定需求;

④检查交付到现场的物料;

⑤与材料供应商保持每天碰头,监控材料的交付;

⑥协调普通材料处理设施的使用;

⑦评价供应计划的变更。若确实需要变更材料供应,采取相应措施;

⑧组织收集和归还可再度使用的材料;

⑨浪费处理;

⑩确保有关各方恰当使用物流概念。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FIDIC 进度管理 目标/基线进度计划 P3软件 合同变更

小浪底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个土建施工标均采用国际招标,合同条件完全按FIDIC条款执行。进度控制按照FIDIC合同条件在特别条件第7.1款规定:“依照合同专用条款14.1款,承包商在接到工程师开工令之后的56天内,递交一份完整、详细的采用关键路径法或另一种网络分析系统的施工进度表,由工程师批准。施工进度表必须详细表明工程的不同单元与分单元;提出工作内容之间的顺序及关系,完成一项工程的次序,以及某一作业的启动如何依赖于其他作业完成。施工进度表还需表明承包商采购的设备及永久工程设备的情况,以及采购这些设备的现场交货日期。施工进度表一经工程师批准即成为合同的正式进度表。”合同特别条件第7.2款还规定:“考虑到实际工程进度,承包商应每3个月向工程师提交一份实时修正的施工进度表。”

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作为FIDIC合同条件下的工程师单位,全面负责工程的监理工作。根据合同划分情况,4个工程师代表部均设置了进度控制专职工程师,从进度计划审查、跟踪、调整、验收等各个阶段进行全过程管理。

一、P3软件的应用为进度控制提供了有力保证

1、利用P3软件制作详细的进度计划网络

FIDIC 条款要求承包商递交施工计划进度表报工程师审批,并根据工程进度情况每3个月进行一次施工进度表修正。进度工程师为了有效地进行进度管理,达到进度控制的一致性,3个国际标承包商和工程师均采用国际上较为先进和流行的P3软件进行进度管理。P3软件可以制作内容翔实的资源与成本报告,进度计划横道图,所需任一时段内工程量直方图及其累计曲线,任一作业的开工和完工时间等图表。

2、利用P3软件审查和修改进度计划网络

进度工程师使用P3软件可以方便地以合同目标/基线进度计划为基准,对每道作业的具体内容逐一核查,对所有分项工程进行复核计算。根据实际施工进度计划,制作进度计划对比横道图,制作任一时段内工程量对比直方图及其累计曲线,比较任一作业的实际开工和完工时间与目标/基线进度计划的差异等,从而达到对总目标进度计划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小浪底工程四个标段在目标/基线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均有多次修改,鉴于各标段所承担的工程量、工程性质不同,计划修改的时段在3~6个月不等,一标修改计划10次,二标修改25次,三标修改12次。进度计划网络的修正使其更符合现场施工条件,便于进度工程师以合同目标进度为基准,查找影响后续作业的工作,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确保总目标进度计划的按期实现。

3、利用P3软件优化网络进度

进度工程师利用P3软件优化进度网络,确保关键线路工作按期完成。如三标合同中的第一个中间完工是1998年2月15日,承包商完成厂房5号、6号机组混凝土浇筑任务,并将此区域移交给四标承包商。

在该工程施工期间,由于承包商自身及设计变更等原因,厂房开挖进度一直滞后。如果按原施工方案从尾闸室进行厂房下部机坑开挖,则第一个中间完工日期不能保证。工程师通过P3软件建立的网络图进行分析,改变了厂房开挖的关键线路,在尾水管洞开挖之前进行厂房机坑开挖,采取厂房斜坡道方案开挖5号、6号机坑,工程师果断发出厂房施工变更令,从而保证了第一个中间完工日期的实现。

二、认真审批承包商的进度计划和资源配置

1、目标/基线进度计划的批准

工程师在审查目标/基线计划时,充分考虑合同进度计划、合同规定的各完工日期、合同谈判及协议书有关内容、承包商投标进度计划、已批复的施工措施等,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承包商提交的计划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不符合合同要求和不合理的部分,通知承包商进行修正。

工程师审查和编制基线计划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中间完工日期和竣工日期要满足合同要求;②工作分解结构(wBS)及其编码有科学性和完整性;③工程项目、内容要完整、齐全; ④施工工艺、工序及项目间的逻辑关系要符合技术规范要求;⑤资源(设备、材料和劳动力)要满足施工强度要求;⑥网络计划中关键路线要明确、合理、可行;⑦施工强度、施工方法及现金流量是可行和合理的;⑧施工总布置与招标文件提供的条件要一致;⑨场区使用、施工进度与其他承包商及业主的关系要符合合同要求;⑩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进场计划,与各单项工程进度计划及施工强度、方法和布置对照。

以一标为例,工程师在承包商多次修改、补充其进度计划的基础上,正式批准了以第3版为准的合同目标进度计划,该计划将整个大坝工程分为33个单项工程,可以根据不同区域和时段对加载的831道作业和1019个逻辑关系的主体工程进行层次清晰的进度管理。

2、施工组织设计的批准

一个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实现进度控制目标的必要条件,工程师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主要考虑因素为:①施工方案、方法与措施的优化,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应充足、简单和高效,③资源配置和材料采购要满足合同工期要求,④房建、辅企、加工等临建设施规划的可行性,⑤安全、环保规划的合理性,⑥料场、工作场地及土地的使用要规范,(0尽量避开或减少当地老乡的干扰,⑧与工程有关的其他事项。通常目标/基线计划和施工总组织设计要同时报工程师审批。

3、设备、材料到场和资源配置审查

设备、材料的进场问题是进度控制的充要条件,进度工程师按照进度计划提醒承包商应该到场的设备和材料,在不同时段检查承包商的设备运行、材料和资源配置情况。对于不能满足进度计划要求的,及时向承包商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施工按照进度计划完成。主坝填筑设备到位充足、资源充分,各个中间完工日期和总工期均按期或提前完工。二标设备配置不足,如进水口高程171平台的固结与帷幕灌浆,承担任务的是其分包商,由于设备到位不足,进水口工期一度滞后。工程师在检查发现后,积极督促承包商增加施工设备,加快灌浆进度,挽回延误的工期。

三、小浪底工程施工中采用的进度控制措施和手段

1、控制进度计划的关键节点

(1)开工令

进度工程师通过工程开工令,来控制承包商关键项目的开始时间,开工令前进度工程师检查应具备的各项条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建立、设备人员进场、现场各项准备、施工措施提交等情况,保证承包商在资源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顺利开工,为项目的顺利进展奠定基础。

(2)签发进度支付凭证

根据合同,工程师按照工程进度及时签发月支付凭证,通过月支付凭证,实现对承包商完成工程量的控制,避免承包商提前完成非关键线路的工程。

(3)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移交

小浪底的合同条款规定了各分部工程的中间完工日,在中间完工日到达之前,进度工程师会检查承包商的进度,在剩余的一段时间内,进度工程师将剩余工程量按中间完工日倒排工期,督促承包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工程师对承包商完成合同规定的项目后,各分部工程逐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确认的接收单位。

2、及时召开各种进度会议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各种进度会议,加强工程师和承包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也是保证进度控制的主要手段。

(1)日碰头会由现场工程师代表助理和承包商现场代表每天定时、定点在施工现场召开,主要内容有当日的施工内容、施工进度和对现场一些问题协商解决。

(2)由工程师代表主持召开周进度会议,会前由主管现场的工程师副代表和承包商现场负责人共同巡视施工现场,对施工进度共同确认,会上由承包商负责人汇报上周进度情况及其与计划进度对比情况,安排下周进度计划,会后发备忘录给承包商。

(3)前方总值班室召开双周进度会,重点解决工程的总进度协调和各标段间的施工干扰。施工中出现重大进度问题时,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

3、全面及时采集原始数据,及时调整进度计划

(1)通过现场监理程师全面及时采集原始数据

小浪底施工中各工作部位均采取24小时旁站监理,现场工程师随时记录本工作面的工程进度以及当班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班报和日报,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汇总分析形成周报和月报,做到了对现场施工进度的全面掌握。

(2)进度计划的检查、分析、调整进度工程师对现场收集的数据通过整理分析,与目标/基线进度计划相对比,查找偏差,然后根据局部进度滞后或超前计划的情况,对进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通过局部调整计划或改善资源配置等,使实际进度回到基线计划上来,最终按合同计划实现整个工程目标。

4、积极处理合同变更和进度延期

合同变更在施工中是难免的,小浪底工程出现了上百项各类变更,工程师和业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各种变更,对发生的变更决不回避。对合同变更带来的费用增加和进度延迟,工程师针对现场条件,经过调查、分析、研究,客观、公正地界定费用和进度延迟的责任,如果是承包商的责任,督促承包商采取措施挽回延迟的工期;如果是业主方面的原因,业主和工程师也通过暂定支付、计日工、赶工费等方法给承包商增加费用,将延迟的工期设法赶回,确保工程按照目标/基线进度计划完成,保护承包商和业主各自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5、为潜在发生的变更项目做好准备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潜在发生的合同变更,一旦发生必然会影响到工期的进度。小浪底工程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潜在发生的变更因素较多。进度工程师根据以上情况,一是掌握施工的各种信息,对潜在可能发牛的合同变更尽量避免,如提醒承包商注意在不良地质条件下优化或改进施工:方法,尽量避免不良地质条件引起的潜在合同变更;二是施工条件发生变化,工程后期必然存在潜在合同变更因素,要尽早和承包商协商,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和进度计划,越早解决对目标进度计划的影响越小。

6、关键时刻业主采取果断措施是完成目标/基线计划的必要保证

小浪底工程主体工程开工后,二标进场初期,资源不足,管理混乱,进度始终滞后于计划,加上地质条件、设计变更等因素,到1996年2月,进水口、导流洞的进度已滞后基线计划12个月,出水口也拖后4个月。业主果断决策在修改进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赶工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改善承包商的劳务组合,将中国水利水电第一、三、四、十四工程局组成了“OTFF”联营体,作为3条导流洞的劳务分包商。“OTFF”联营体,精心组织施工,顽强奋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在20个月里完成了31个月的工程量,不仅追回了工期,而且导流洞的工期提前了一个月,为小浪底工程全面按期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做好信息管理,编写进度报告

工程师在收集各种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按月编写进度报告,主要内容有:①工程中的重大事件,②设计单位图纸的发放情况及新增设计项目,③工程师组织机构、人员及现场工作,④成本及预算情况,⑤工程进度计划的执行及调整,⑥安全与环保,⑦质量控制,⑧进度图表,⑨气象,⑩现场照片等。月进度报告反映了工程施工的各种综合信息,是根据实际进度与目标/基线计划进行比较和调整进度计划的基本资料,是进度控制的重要基础工作。

四、启 示

1、制定一个完善可行的目标/基线计划并适时修正,是工程进度控制的基础

一个完善可行的基线计划既是进度控制的基础,也是实施过程中的依据。基线计划是FIDIC条款中进度控制的关键条款,计划制订时首先必须保证业主和承包商合同的基本利益,同时要考虑影响进度的因素。小浪底工程采用P3软件达到了编制完善可行的目标/基线计划和适时修正的要求,为进度控制奠定了基础。

2、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目标进度计划的保证

工程师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目标/基线进度计划时,注重承包商的施工设备、人员、材料等资源的配置,确认完成工程的施工能力。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施工设备、劳务月报等各种报表,结合现场检查,落实承包商的资源到位率,发现问题督促承包商及时采取措施,从而保证施工进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3、及时处理合同变更是保证目标进度计划的重要条件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FIDIC 进度管理 目标/基线进度计划 P3软件 合同变更

小浪底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个土建施工标均采用国际招标,合同条件完全按FIDIC条款执行。进度控制按照FIDIC合同条件在特别条件第7.1款规定:“依照合同专用条款14.1款,承包商在接到工程师开工令之后的56天内,递交一份完整、详细的采用关键路径法或另一种网络分析系统的施工进度表,由工程师批准。施工进度表必须详细表明工程的不同单元与分单元;提出工作内容之间的顺序及关系,完成一项工程的次序,以及某一作业的启动如何依赖于其他作业完成。施工进度表还需表明承包商采购的设备及永久工程设备的情况,以及采购这些设备的现场交货日期。施工进度表一经工程师批准即成为合同的正式进度表。”合同特别条件第7.2款还规定:“考虑到实际工程进度,承包商应每3个月向工程师提交一份实时修正的施工进度表。”

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作为FIDIC合同条件下的工程师单位,全面负责工程的监理工作。根据合同划分情况,4个工程师代表部均设置了进度控制专职工程师,从进度计划审查、跟踪、调整、验收等各个阶段进行全过程管理。

一、P3软件的应用为进度控制提供了有力保证

1、利用P3软件制作详细的进度计划网络

FIDIC 条款要求承包商递交施工计划进度表报工程师审批,并根据工程进度情况每3个月进行一次施工进度表修正。进度工程师为了有效地进行进度管理,达到进度控制的一致性,3个国际标承包商和工程师均采用国际上较为先进和流行的P3软件进行进度管理。P3软件可以制作内容翔实的资源与成本报告,进度计划横道图,所需任一时段内工程量直方图及其累计曲线,任一作业的开工和完工时间等图表。

2、利用P3软件审查和修改进度计划网络

进度工程师使用P3软件可以方便地以合同目标/基线进度计划为基准,对每道作业的具体内容逐一核查,对所有分项工程进行复核计算。根据实际施工进度计划,制作进度计划对比横道图,制作任一时段内工程量对比直方图及其累计曲线,比较任一作业的实际开工和完工时间与目标/基线进度计划的差异等,从而达到对总目标进度计划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小浪底工程四个标段在目标/基线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均有多次修改,鉴于各标段所承担的工程量、工程性质不同,计划修改的时段在3~6个月不等,一标修改计划10次,二标修改25次,三标修改12次。进度计划网络的修正使其更符合现场施工条件,便于进度工程师以合同目标进度为基准,查找影响后续作业的工作,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确保总目标进度计划的按期实现。

3、利用P3软件优化网络进度

进度工程师利用P3软件优化进度网络,确保关键线路工作按期完成。如三标合同中的第一个中间完工是1998年2月15日,承包商完成厂房5号、6号机组混凝土浇筑任务,并将此区域移交给四标承包商。

在该工程施工期间,由于承包商自身及设计变更等原因,厂房开挖进度一直滞后。如果按原施工方案从尾闸室进行厂房下部机坑开挖,则第一个中间完工日期不能保证。工程师通过P3软件建立的网络图进行分析,改变了厂房开挖的关键线路,在尾水管洞开挖之前进行厂房机坑开挖,采取厂房斜坡道方案开挖5号、6号机坑,工程师果断发出厂房施工变更令,从而保证了第一个中间完工日期的实现。

二、认真审批承包商的进度计划和资源配置

1、目标/基线进度计划的批准

工程师在审查目标/基线计划时,充分考虑合同进度计划、合同规定的各完工日期、合同谈判及协议书有关内容、承包商投标进度计划、已批复的施工措施等,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承包商提交的计划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不符合合同要求和不合理的部分,通知承包商进行修正。

工程师审查和编制基线计划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中间完工日期和竣工日期要满足合同要求;②工作分解结构(wBS)及其编码有科学性和完整性;③工程项目、内容要完整、齐全; ④施工工艺、工序及项目间的逻辑关系要符合技术规范要求;⑤资源(设备、材料和劳动力)要满足施工强度要求;⑥网络计划中关键路线要明确、合理、可行;⑦施工强度、施工方法及现金流量是可行和合理的;⑧施工总布置与招标文件提供的条件要一致;⑨场区使用、施工进度与其他承包商及业主的关系要符合合同要求;⑩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进场计划,与各单项工程进度计划及施工强度、方法和布置对照。

以一标为例,工程师在承包商多次修改、补充其进度计划的基础上,正式批准了以第3版为准的合同目标进度计划,该计划将整个大坝工程分为33个单项工程,可以根据不同区域和时段对加载的831道作业和1019个逻辑关系的主体工程进行层次清晰的进度管理。

2、施工组织设计的批准

一个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实现进度控制目标的必要条件,工程师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主要考虑因素为:①施工方案、方法与措施的优化,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应充足、简单和高效,③资源配置和材料采购要满足合同工期要求,④房建、辅企、加工等临建设施规划的可行性,⑤安全、环保规划的合理性,⑥料场、工作场地及土地的使用要规范,(0尽量避开或减少当地老乡的干扰,⑧与工程有关的其他事项。通常目标/基线计划和施工总组织设计要同时报工程师审批。

3、设备、材料到场和资源配置审查

设备、材料的进场问题是进度控制的充要条件,进度工程师按照进度计划提醒承包商应该到场的设备和材料,在不同时段检查承包商的设备运行、材料和资源配置情况。对于不能满足进度计划要求的,及时向承包商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施工按照进度计划完成。主坝填筑设备到位充足、资源充分,各个中间完工日期和总工期均按期或提前完工。二标设备配置不足,如进水口高程171平台的固结与帷幕灌浆,承担任务的是其分包商,由于设备到位不足,进水口工期一度滞后。工程师在检查发现后,积极督促承包商增加施工设备,加快灌浆进度,挽回延误的工期。

三、小浪底工程施工中采用的进度控制措施和手段

1、控制进度计划的关键节点

(1)开工令

进度工程师通过工程开工令,来控制承包商关键项目的开始时间,开工令前进度工程师检查应具备的各项条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建立、设备人员进场、现场各项准备、施工措施提交等情况,保证承包商在资源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顺利开工,为项目的顺利进展奠定基础。

(2)签发进度支付凭证

根据合同,工程师按照工程进度及时签发月支付凭证,通过月支付凭证,实现对承包商完成工程量的控制,避免承包商提前完成非关键线路的工程。

(3)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移交

小浪底的合同条款规定了各分部工程的中间完工日,在中间完工日到达之前,进度工程师会检查承包商的进度,在剩余的一段时间内,进度工程师将剩余工程量按中间完工日倒排工期,督促承包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工程师对承包商完成合同规定的项目后,各分部工程逐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确认的接收单位。

2、及时召开各种进度会议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各种进度会议,加强工程师和承包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也是保证进度控制的主要手段。

(1)日碰头会由现场工程师代表助理和承包商现场代表每天定时、定点在施工现场召开,主要内容有当日的施工内容、施工进度和对现场一些问题协商解决。

(2)由工程师代表主持召开周进度会议,会前由主管现场的工程师副代表和承包商现场负责人共同巡视施工现场,对施工进度共同确认,会上由承包商负责人汇报上周进度情况及其与计划进度对比情况,安排下周进度计划,会后发备忘录给承包商。

(3)前方总值班室召开双周进度会,重点解决工程的总进度协调和各标段间的施工干扰。施工中出现重大进度问题时,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

3、全面及时采集原始数据,及时调整进度计划

(1)通过现场监理程师全面及时采集原始数据

小浪底施工中各工作部位均采取24小时旁站监理,现场工程师随时记录本工作面的工程进度以及当班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班报和日报,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汇总分析形成周报和月报,做到了对现场施工进度的全面掌握。

(2)进度计划的检查、分析、调整进度工程师对现场收集的数据通过整理分析,与目标/基线进度计划相对比,查找偏差,然后根据局部进度滞后或超前计划的情况,对进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通过局部调整计划或改善资源配置等,使实际进度回到基线计划上来,最终按合同计划实现整个工程目标。

4、积极处理合同变更和进度延期

合同变更在施工中是难免的,小浪底工程出现了上百项各类变更,工程师和业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各种变更,对发生的变更决不回避。对合同变更带来的费用增加和进度延迟,工程师针对现场条件,经过调查、分析、研究,客观、公正地界定费用和进度延迟的责任,如果是承包商的责任,督促承包商采取措施挽回延迟的工期;如果是业主方面的原因,业主和工程师也通过暂定支付、计日工、赶工费等方法给承包商增加费用,将延迟的工期设法赶回,确保工程按照目标/基线进度计划完成,保护承包商和业主各自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5、为潜在发生的变更项目做好准备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潜在发生的合同变更,一旦发生必然会影响到工期的进度。小浪底工程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潜在发生的变更因素较多。进度工程师根据以上情况,一是掌握施工的各种信息,对潜在可能发牛的合同变更尽量避免,如提醒承包商注意在不良地质条件下优化或改进施工:方法,尽量避免不良地质条件引起的潜在合同变更;二是施工条件发生变化,工程后期必然存在潜在合同变更因素,要尽早和承包商协商,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和进度计划,越早解决对目标进度计划的影响越小。

6、关键时刻业主采取果断措施是完成目标/基线计划的必要保证

小浪底工程主体工程开工后,二标进场初期,资源不足,管理混乱,进度始终滞后于计划,加上地质条件、设计变更等因素,到1996年2月,进水口、导流洞的进度已滞后基线计划12个月,出水口也拖后4个月。业主果断决策在修改进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系列的赶工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改善承包商的劳务组合,将中国水利水电第一、三、四、十四工程局组成了“OTFF”联营体,作为3条导流洞的劳务分包商。“OTFF”联营体,精心组织施工,顽强奋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在20个月里完成了31个月的工程量,不仅追回了工期,而且导流洞的工期提前了一个月,为小浪底工程全面按期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做好信息管理,编写进度报告

工程师在收集各种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按月编写进度报告,主要内容有:①工程中的重大事件,②设计单位图纸的发放情况及新增设计项目,③工程师组织机构、人员及现场工作,④成本及预算情况,⑤工程进度计划的执行及调整,⑥安全与环保,⑦质量控制,⑧进度图表,⑨气象,⑩现场照片等。月进度报告反映了工程施工的各种综合信息,是根据实际进度与目标/基线计划进行比较和调整进度计划的基本资料,是进度控制的重要基础工作。

四、启 示

1、制定一个完善可行的目标/基线计划并适时修正,是工程进度控制的基础

一个完善可行的基线计划既是进度控制的基础,也是实施过程中的依据。基线计划是FIDIC条款中进度控制的关键条款,计划制订时首先必须保证业主和承包商合同的基本利益,同时要考虑影响进度的因素。小浪底工程采用P3软件达到了编制完善可行的目标/基线计划和适时修正的要求,为进度控制奠定了基础。

2、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目标进度计划的保证

工程师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目标/基线进度计划时,注重承包商的施工设备、人员、材料等资源的配置,确认完成工程的施工能力。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施工设备、劳务月报等各种报表,结合现场检查,落实承包商的资源到位率,发现问题督促承包商及时采取措施,从而保证施工进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13-03

在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时,人们更多地注意到邓小平对创立这一理论的贡献,这是必要的。但是,任何思想的形成,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 从思想史视角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陈云的“三主三补”等思想在体制改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终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作用不容忽视。撇开了前面的探索过程,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世纪50年代末,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实践中,针对“”和化运动中理论界出现的否定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通过研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著作,结合中国实际,着眼于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这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起了奠基性作用。

论述说,列宁曾经大力提倡发展商业,因为苏联那时城乡商品流通有断流的危险。我们在1950年也曾有过这种危险。现在运输不好,出现半断流的状态。因此必须扩大商品生产。提出:“中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2], “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 [2]“必须在产品充分发展之后,才可能使商品流通趋于消失。” [2] 他批评一些人避开使用还有积极意义的资本主义范畴――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不彻底、不严肃的态度。经过此后多年在消除商品经济思想支配下,逐步缩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范围的实践,这些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为“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他提出的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2],“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 [2],“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2]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确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重要依据和思想基础。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他指出,不承认商品生产,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他肯定价值规律法则的那段著名的话:“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2] ,对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晚年在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说,我们建设了一个如列宁说的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要拿钱买米、买煤、买油、买菜。对于现在实行的商品制度,必须在无产阶级下加以限制。这表现出了着眼于经济发展与着眼于政治和社会发展思考问题时所得结论的不同。发展商品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与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和社会主义目标之间的距离是矛盾的。他在解决这一矛盾时,着眼于政治和社会发展,更多时候所表现出的限制和逐步取消商品经济的愿望,掩盖、窒息了他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极其宝贵的思想。当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机制,则是制度方面的原因。

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在完成全国财政经济统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等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经济体制方面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陈云根据他当时觉察到的问题,在党的会议上提出了“三主三补”的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3]。这些思想对于刚刚确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更好地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党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由于过去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所形成的许多不合实际的僵化观念,使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现。

经济体制改革伊始,陈云即集中精力探讨如何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经过对几十年计划工作全面深入的反思和研究,陈云抓住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1979年3月写出《计划与市场问题》一文。该文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起了思想奠基作用。

陈云溯源说:“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 [3]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他肯定地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1917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1949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做是完全对的” [3]。历史上,由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经济在“二战”前十多年一直高速发展,战后经济恢复也迅速,并长期居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地位。中国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在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通过低消费、高积累战略,也获得了工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较快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当然说明了马克思的理论、苏联和中国的实践是正确的。陈云的这一结论性认识是对历史实践的正确概括。但问题还有另一面,陈云指出,由于我们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理论上“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 [3],导致计划工作制度中“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一缺点造成计划工作在实践中偏离了预先设计的按比例发展的目标,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各个工业部门之间、工农业之间等都比例失调;“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3] 忽视市场调节,造成经济计划对价值规律的忽视。市场经济虽具有盲目性,但由于客观规律作用,能够最终实现按比例发展,也不会出现产品单调现象。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因而在经济体制上所有制过度集中统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陈云切中要害,他强调地指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从这两部分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看,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是必需的、有益的补充 [3]。确立两种经济并存观念,意味着对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的突破,是人们转变传统观念的重要一步。

陈云展望说,今后的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中,从计划与市场比例看,“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 [3] 当人们深刻认识到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形成“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的共识后,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的比例必然会有增加。在当时尚未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情况下,这是对计划与市场发展趋势的富有远见的前瞻性表达。在稍后的1982年,陈云进一步将其概括为“鸟笼经济”。

陈云从理论源头上阐述了计划经济的根源性,又在对经过多年发展的计划经济的弊端深刻反思的前提下将市场调节看做是根据实际对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论证有力,易为人们所接受。这些理论认识和思想观点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期一段时间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在旧体制框架内修补和改良,只让市场调节补充其不足,不能解决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根本改变原框架,形成新思路,成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前进的迫切要求。

对于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没有局限于从保持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视角看问题。他思维的逻辑基点是发展生产力。他就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4] 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他的计划与市场“结合论”、“方法论”思想愈益明显。1979年说,“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做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4] 他赞成陈云当时提出的“主辅论”思想。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经济体制改革还只是试点,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也只是开始,“最重要的,还是陈云同志说的,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市场调节为辅。” [5] 他认为,我们的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6] 这与陈云当时的认识也具有一致性。但在陈云沿着“主辅论”的思路思考问题时,邓小平一直思考的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因而对问题的提法,思考和认识的结果就会出现差别,这种差别逐渐显露出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明显加快,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由指导性计划或完全由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邓小平认为,经济加速发展的成就,是由于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路子。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指出:“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6] 这里,结合论、方法思想已经非常清晰。邓小平领悟到,多年的改革过程,就是市场的意义和作用不断提升的过程。实践已经表明,凡是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市场作用发挥较充分的地方,经济就更有活力,生产力发展就比较快。当继续加大市场取向改革力度,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根本性改革,成为改革实践中亟待科学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的时候,结合论、方法论的思路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1987年,邓小平在听取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关于十三大报告起草情况时的一番谈话表明他已经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问题。他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6] 1989年6月,邓小平再一次重申,“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6]

但是,理论认识的不彻底性是很难保证改革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八波后,在经济领域里又对私有化和市场化进行批判。对市场化的批判却表明把计划经济看做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观念根深蒂固,从社会制度本质上对问题进行理论阐发才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邓小平在提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病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后,1992年的南巡谈话对问题进行了一揽子解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6] 计划与市场手段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共同构成了对长期困扰人们的理论问题的系统的彻底的解决,解除了人们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导致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担心。摒弃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十四大明确提出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73-981.

[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247.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314.

[5]陈云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9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373.

What’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ory

JIA Meng-xi

(Dep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1450, China)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服务内容,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流动人口守法经营、依法生育、合法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菜市场和综合市场:管理单位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流动人口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准确掌握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分会),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街道和市场管理单位共同开展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2、大型商业街区:管理单位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流动人口日常服务管理工作,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派出所应利用当地社区警务室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准确掌握商业街区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街道和商业街区管理单位共同开展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3、大型物流综合市场:市场管理单位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流动人口日常服务管理工作,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派出所应利用市场警务室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准确掌握市场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街道和市场管理单位共同开展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三、工作安排

(一)摸底清查阶段(9月上旬)。开发区、各街道对本辖区内集贸市场(包括批发零售市场、物流市场及菜场等)开展清查工作,摸清集贸市场内流动人口数(育龄和已婚育龄妇女数、生育和性别比),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和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情况。认真总结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理清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打算。

(二)组织实施阶段(9月中旬至11月)。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贯彻落实。大力宣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省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市场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和计生协会(分会)组织建设,实现流动人口协会覆盖面达85%,提升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水平;建立和完善集贸市场流动人口台帐,更新维护集贸市场宣传阵地。

(三)监督检查阶段(12月)。区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成立联合督查组,依照本意见和目标管理考核相关要求对各地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开展考核评估,推出典型,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全面提升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成立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问题。

(二)明确工作职责。综治部门要加强对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解决。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负责制定市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案;指导和协助各市场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和服务阵地建设;组织对市场专(兼)职计生工作人员计生政策、业务能力等培训;组织协调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工作。公安部门要督促市场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流动人口协管员;按照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要求,借助市场管理部门力量,共同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登记和上传工作。商务、工商等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集贸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和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工商部门要向同级人口计生部门提供18-49周岁外来人口中成年育龄妇女的个体工商户登记信息。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第6篇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落实目标责任管理。

1、继续坚持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常议常抓,落实“一把手”对计划生育工作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制。

2、为了确保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市工商局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高申其局长担任,副组长由胡文武、洪安邦、朱兴进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局,市局直属单位、各分局、科室、协会办负责人组成。

3、主要任务是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业主中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计生部门对申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流动育龄人口建立计划生育档案并向计生部门通报;做好对已发照的个体户雇佣的新增从业女性流动人口(18-49周岁),每月进行摸底登记、建档,每月底前及时按规定通报;做好计划生育药具市场和计划生育广告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建立人口相关信息定期交流制度。各单位要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年初认真安排部署,年中进行督查,年底要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力求取得明显成效。

二、认真履行职责,全力配合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是政府赋予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单位要按照工商部门职能特点,找准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抓紧抓好。

1、市工商局主要协调本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传达上级关于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安排工作督查,总结经验,开展信息交流,协调配合计划生育部门共同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指导教育系统内干部职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督促指导各分局与相对责任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服务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和考核办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协助计划生育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和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工商系统得到较好地落实。

2、县局、市局直属单位、各分局切实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职责,认真安排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与相关责任人逐级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目标责任书,组织对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督促和考核,做好干部职工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做好对流动人口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婚育”情况登记监管工作,指导各工商所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以及流动人口和投资人进行“婚育”情况登记管理。

3、各工商所要认真履行职能,突出工作重点,积极落实对申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流动育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要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结合“网格式”管理、日常市场巡查等办法,建立个体工商户及从业人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档案,掌握属地流动人口从事个体工商户计划生育情况的底数。及时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到实处。

4、各级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开办方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指导市场开办方做好市场经营者的计划生育工作。市场开办方要在经营户中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与经营户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议书》,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评比。与同级计生部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系制度,加强配合协作,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落实到每一位育龄人员,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方法及要求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级工商部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宣传报道,营造群众参与、关爱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社会氛围,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工商机关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营造全民落实计生政策的舆论氛围,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严格登记管理。各单位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对违反计划生育国策的经营户要及时向当地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情况,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警示,要结合年检、验照以及市场巡查等措施,了解流动经营者婚育情况,并及时建立登记台帐。

三是落实考绩制度。各单位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落实各项奖惩制度,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要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工商所长为第一责任人,因计划生育工作被“一票否决”的工商所,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不得力,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的的单位及个人,要扣除其相应的考核分数,并且不得参加当年度先进评比。

商场会计工作计划第7篇

目前,大家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板块式结合,即认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活动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基本建设规模等,或对占社会总产品70~80多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概由国家计划来调节,而其它的经济活动,包括占社会总产品20一30多的次要小商品,则实行市场调节;另一种看法认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是溶合在一起的,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式的结合。但这种看法又认为计划是站在山顶上纵观全局,是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的。而市场是站在峡峪里,从企业的局部或眼前利益出发的。这种看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他与前一种看法一样,仍然是把计划与市场看成两个东西,只是在实践中溶合在一起了。至于前一种看法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两个互不相溶的东西,有此没彼,有我没你,把计划调节认为是计划规律发生作用或受计划规律支配,把市场调节认为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或受价值规律支配的,这种观点就更值得商确了。

为了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不妨先简略的谈谈计划与市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什么是市场?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条件下,市场就是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活动。马克思指出:“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列宁也明确地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它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各个生产部门、各个地区、各个企业、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关系或者是商品买卖关系的总称。如前所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间的联系,必然要通过市场上的商品买卖来实现的。市场上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供应总量及其结构(包括质量、品种、规格等)和社会购买力及其投向(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购买力等)是否相适应,是整个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场上商品供应和需要状况,又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是否相适应,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农、轻、重的比例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说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反应,是晴雨表,指示器。什么是计划?计划是国家或企业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和打算,是主观的东西。主观要作用于客观,它应当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应当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又要对客观现实起能动的指导作用。

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都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就是说,何任社会生产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就要求在各个部门之间按一定比例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马克思把它称作是“自然规律”,并且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同上)经济计划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予先制定合理的共同遵守的经济计划,力求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但是,也必须看到,既然计划是主观的东西,因此它就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主观反映了客观,计划反映了实际需要,这时,计划就是正确的,人们在执行计划中就会取得胜利。另一种是主观违背了客观,计划不符合实际,这时,计划就是主观主义的,人们在执行中就会碰壁。

那末,计划怎样才能符合实际呢?或者说怎样才使计划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呢?这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制定计划,使计划尽可能符合实际。既然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否相适应,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都要通过市场机制,如供求、价格等反映出来。因此,要使计划符合子实际,就必须使计划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合理的比例。也就是说,只有对市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地分析与予测,人们在制订计划时,才能有科学的经济依据。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是基础与指导的关系。就是说我们的计划是在对市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予测的基础上制定的,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是在国家统一计划的领导下发展的,我们的市场也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经济是通过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调节的。但是,要使计划能够正确地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流通,必须做到以下两条:第一,计划必须有客观的经济依据-一一对现实经济结构和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予测。力求使计划反映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而不违背客观规律。它同那种主观主义地制定计划,而定了计划又不管行得通、行不通,硬是要人们执行的那种所谓的计划调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主观同客的统一,、因而是可靠的、正确的;后者是建立在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长官意志”之上,因而是主观主义的。第二,计划制定以后要保证计划的实现,不能单纯地依靠行政命令,同样必须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是调节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使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流通,这都是一项很复杂很细致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但是要使计划调节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就必须这样做。

现在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差别,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会需要多种多样,具体产品千差万别。,生产资料公有制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各地区的情况很不相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而且社特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所有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别是直接计划,使计划包罗万象,是做不到的。列宁曾经说过:“完整的、无所不包的、正的计划等于‘,的空想。”(《列宁全集》第35卷第473页)如果硬要那么办,就难免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所以,把计划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不是说把什么都包罗在国家计划之内,这既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再说,计划并不一定是直接计划,间接计划算不算计划?计划也不一定都是国家计划,地方和企业的计划算不算计划?在实践中,必然是重要经济活动,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主要比例、生产布局以及主要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价格体系、物价指数、工资指数等,要由国家计划来安排、规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地方要根据自己的地区优势等具体情况,制定比较具体的地方计划,而一些日常的经济活动或者是国家计划之外的经济活动,如与企业简单再生产相适应的产供销,人财物等经济活动,或者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十分重要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则由企业计划来进行调节。在这里,价值规律所发挥作用难免就不带有一些自发性。应当允许企业根据市场供求、价格等变化制定产销计划,并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计划。这样,必然是一方面,国家计划只能在调查研究、遵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的、重要的、带方向的规划和指标;另一方面,企业的短期计划,则应当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其变化,通过签订工商合同和供销合同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