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校企合作研究(合集7篇)

时间:2022-02-09 12:13:18
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研究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 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日渐凸显。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的现代化蓝领人才。与义务教育不同的是,义务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职业教育应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无疑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职业素养,提前适应岗位的一条捷径。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

简而言之,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将职业教育发展带入新的领域。

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创造三赢局面,企业、学校、学生都受益。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企业、职业院校、学生都有极大的益处。

首先,校企联合,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扩大企业知名度。企业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校企合作,不仅能收到经济效益,而且能收获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借助学校的师资、设备,开发新产品。

其次,校企联合,有利职业院校教学环境的发展。学校引进企业,获得一部分资金和教学设备支持的同时,也引入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生产环节流程,同时开拓了学校的视野,有机会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发展。

最后,校企联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化的、充足的实训设备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工厂化的管理方法和氛围,有利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对行业的熟悉和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少就业后的流失率。

2、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人才储备。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而招工难已经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的现状是管理人员过剩,一线操作人员缺乏。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专业对口的技术工人,而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保证了企业建立人才储备。

3、有利于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传统的课程设置满足不了现代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企业设备和理念的引入,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一所职业院校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企业实践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职校教师很难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践,而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不论是教师下厂,还是引企入校,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职业院校和企业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尤其是近几年,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长足发展。但是透过“合作热”的现象,我们也应看到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合作水平不高,程度不深,浮于表面。

不可否认,目前有的职业院校是为了校企合作而合作,只是空有这一头衔,而无实质性内容;有的合作只是浮于表面,签订一纸协议,内容无法落实;有的合作虽有实质性内容,但是不够深入,没有接触到核心,校企双方达不到双赢。

2、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学校一厢情愿。

在校企合作的对象中,学校与企业应处于平等的地位,互利共赢,才能形成持久的合作。而目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并不高,都是学校主动出击,去寻求企业的合作。往往是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比较被动。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应该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3、合作关系不巩固,比较脆弱。

目前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是靠个人关系、私人感情来建立和维系。合作往往由于个人关系的改变而产生变化,导致合作关系比较脆弱;由于大企业合作门槛较高,学校多与一些中小企业合作,而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也会导致合作关系的不稳定。

4、缺乏体制、制度的保障

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校企合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的实施,缺乏责、权、利制度保障。直接导致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关系脆弱的问题。

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主要由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

学生在基本达到了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前提下,到企业进行实践,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生产活动,成为准职业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对企业的认可度。

2、校企联合办厂

将企业引入校园,将产品引入校园,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联合办厂,更加便于学生的实践及教师的下厂锻炼,同时也为双方创造利润。

3、专业共建

校企双方共同研讨,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学校申报相关专业,校企联合共建。

4、订单式培养,建立企业冠名班

学校在招生时既按照企业用人要求实行冠名班招生,企业派人参与到冠名班的教学过程中来,毕业后到企业任职。以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为例,该校与日立楼宇(天津)电梯制造安装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电梯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目前已经招生两个年级,共计120名学生。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实训场地,企业投入大量的电梯实训设备。企业派人参与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来,为冠名班学生提供奖学金,关心学生生活,举行生日会等活动,拉近了企业与未来员工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企业的投入十分认可,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毕业后愿意为企业做出贡献。同时,企业又把学校做为了企业新员工的培训基地,借用学校的师资和场地为企业服务。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议程,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研究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研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技术的变革、生产工艺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环境危机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负载着极其神圣的使命。被发达国家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单纯依靠传统的培养模式即学校包办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是达不到的,因而必须采取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多,主要关于合作教育的起源、定义与内涵,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特征和现状,以及中国职业院校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现状,本文试图综合各类研究文献,梳理校企合作的发展脉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渊源

校企合作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越来越多的运用,要求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的逐步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和企业便开始了自发式的零星联系,这就是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萌芽[1]。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船舶与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2]。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工程学院教授莱尔曼.施奈德开创了“学工交替”教育,首次推出了校企合作教育[3]。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4]。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s)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5]。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FCE)对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6]。

我国最早使用的校企合作概念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合作教育的英文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我国在引进此名称时先将其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后为使这一概念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符,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将“产学合作教育”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7]。“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同为一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的教育模式[8]。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利互惠;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以提高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具有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元性”、学生实践情境的真实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性、人才通道的直接性等特点[9]。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发展

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实行的半工半读、以及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等,都涉及合作教育的成分,可谓校企合作的雏形,校企合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严格地说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后5年的“引入”阶段[10]。在此期间,中国教育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实验,标志着我国进入“引入”阶段;第二阶段则以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产学教育进入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探索阶段;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第三阶段,由民间有组织的实验走向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表明产学合作教育已纳入我国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至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正式形成[11]。中国校企合作的历史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期――企业办职业教育、发展期――由企校分离走向引企入校、紧密期――政府主导型校企合作,目前中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为校企一体化发展[12]。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步较晚,在1917年黄炎培等人曾提出手脑并用的思想,后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但因战争等原因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开始与世界广泛交流,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校企合作教育,90年代开始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试点,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始进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当中[13]。

在我国,对于“校企合作”这一名词也有着不同的表述。例如,产学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目前我国企业界和教育界主要实施的是两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一种是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还有一种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高职、中职以及其他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14]。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部分。其中,狭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5]。广义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则是指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类教育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合作[16]。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随着校企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广度不断地延伸,各国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国际上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官产学合作;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三是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最为典型的“行业主导型”模式,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1.以学生就业为方向;2.顶岗工作,有偿劳动;3.系统而又严格的管理;4.有国家制度的保障;5.有政府政策的支持;6.推动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8]。

而在我国,自80年代中期,合作教育引入我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在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对于国内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学者们主要有两种分法:第一,按照合作的深度来分,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三种模式;第二,按照具体的培养方式来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一书收录了我国各高职院校九种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20]。同时,在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表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全面”、“由无序到规范”、“由校企自主到政府主导”等特点[21]。其现存模式也可分为三类:(1)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校办产业(企业)式、行业(企业)办学式、校企股份合作式、校企互动式;(2)按照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半工半读式”;(3)按照校企合作的内容,可分为技术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资本合作式、教学内容合作式;(4)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培养式、校企实体合作型式[22]。

综观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历史演变历程,有关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想与实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思想扩大了教育的内涵,开创了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从洋务运动时期实业学堂的兴起,过渡到职业学校从行业企业中分离出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形式与内容得到了不断地探索与深化。

参考文献:

[1]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2]于忠辉.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4 (12)

[3][9]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15

[5][6]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7]杨晴.商科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J].职业技术教育,2002(36)

[10][11]黄沪琳.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个案研究――以东莞塘厦理工学校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

[12]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07)

[13]凌志杰.县级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实现形式研究――基于迁安市职教中心办学历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4][19]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5][16]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李琦.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以东北师大皓月中等职业学校为个案[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8]黄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0] 张杰.高职教育“订单式”校企合作交易成本构成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1][22]]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7(11)

校企合作研究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78-01

校企合作是一个关系到多方面利益因素协调的系统工程,加之经济转轨过程中教育、企业、行业所面临的重重机遇与挑战,使得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校企合作长效性的瓶颈问题,是企业主动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问题。要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应建立怎样的制度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寻求最佳的合作方式,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利益的共同分享?这些问题的解决已成为目前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

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研究

1、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

目前研究,多从分析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为出发点,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合作层次低。有研究者指出大多数合作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就是仍然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正反映了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问题。其合作大都处于浅层次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研究者分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观念问题。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往往是企业要么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合作层面,要么就是被动地进行捐资助学,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或者企业的支出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主要表现为:第一,合作层次低。第二,企业对校企合作存在多方面的顾虑、疑虑和难处。第三,校企合作双方利益未达契合。

(3)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对造成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与稳固程度不足的原因,许多研究者做了更为深刻地剖析,普遍指出政策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是主要问题。由于政府政策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保障;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

(1)企业因成本战略而对校企合作冷淡。占国内企业总数95%以上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遵循成本战略,即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如廉价劳动力)而不是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为低廉的利润。许多企业对工人的技能与知识要求不高,工人只需要一般的文化知识,经由简单的培训就能基本胜任岗位工作。单一遵循成本战略的企业对技术与技术人才的追求并不那么迫切,所以才会出现企业对校企合作冷淡的状况。

(2)政府政策缺位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法律规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规和政策针对校企合作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比较宏观和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导致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落实,尤其是在多元办学格局中承担主导作用的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不明显,规范与推动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大。

(3)教育模式僵化给校企合作带来困难。院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尽管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很高,但由于过分注重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很多学校仍然沿袭传统学科的教育模式,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强调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循序渐进和相互衔接,加上升学率的推动,造成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向文化基础课倾斜,对于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不太重视,缺少教育特色。在专业设置上脱离行业、企业实际,在培养方式上过于大众化和学科化,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针对性,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无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的负担,不愿意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财力参与合作教育,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3、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构建

(1)政府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其有效发展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升。作为一种社会准公共产品,政府对其有效产出与发展肩负着主导作用。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倡导之下,职业教育的环境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标步骤、框架体系、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还有待建立或完善。”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政府要充分发挥倡导推动、组织协调、投入保障、信息服务、管理监督、评估验收等行政功能和主导作用。”

(2)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应是多层面的,不仅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倡导,也要从地方政府层面有具体政策予以推行和实施。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地方这项制度还没有建立,相关鼓励措施还没有得到落实,校企合作的推行还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并且同时由于缺乏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3)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有研究者认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学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必须构建以下四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情感机制:奠基校企长期合作。

二、校企合作教育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1、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应当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靠贡献求发展。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专业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本地区和周边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培养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性和现场管理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也是专业创新的抓手,有利于学校特色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2、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可以为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良好条件。企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强大后盾,高职院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可提供设备、技术支持甚至直接提供场地,学校提供管理、组织教学培训等各种形式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则可为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实现教育与企业的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得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利益双赢。实训基地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骨干、技术能手作为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

3、课程设置与开发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最终以课程的形式实施,因此其课程设置与开发必然要体现校企合作的特点与要求。课程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要从专业的需要、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因专业施教,因知识层次施教”的教学模式;学校一方面要结合本学校、本专业、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编写可教、适用的校本教材,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还有研究者认为,针对课程结构的双体系并行互动运行,工学结合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最好采用双教材编写模式。理论课教材在保持知识系统性与基础性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采用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达到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实践课教材要结合实践岗位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因为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选择实践课教材时最好以自编为主。工学结合教育体系中,实践性教材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以案例教材和企业岗位训练教材为主要形式。

4、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保障。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使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与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者对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

(1)教师培训基地。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基地,联合本行业有代表性若干企业,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职业课程开发、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开发能力方面进行培训。

(2)互派师资,夯实师资队伍素质。还有一些职业院校,一方面“请进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送出去”,通过统筹安排,送教师到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实践,接受“社会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3)强化专业教师实践训练。还有论者提及,通过与企业合作,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定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提高教学质量。

6、教育评价机制研究

教育评价是引导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引导社会充分利用教育成果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有研究者认为,这个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的组织形态、评价项目、评价标准等主要内容。

(1)评价的组织形态。因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组织性质不同,双方的利益关注点有较大差异,但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利益的契合基础上的。因而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评价,就不能延用单一行政方式,而需采取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评价模式。包括具有柔性协商特点的内部评价体系,和具有社会引导特点的外部评价体系。

(2)评价项目。评价项目不仅包括结果评价,也包括过程评价。具体包括:第一,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第二,专业建设评价;第三,“服务社会”状况评价;第四,以学生为价值主体的评价。

(3)评价标准。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合作教育水平高低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标杆。就目前我国合作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衡量,评价合作教育发展水平标准主要有:A――浅层次,B――一般层次,C――高层次,三个合作层次。

目前国内有关校企合作评价研究还不多,这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留下来空间。随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持续发展,新问题将不断出现,需要从合理评价的视角予以剖析。因此,对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评价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8(9).

[2] 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教育,2008(1).

[3] 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新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 胡丹桂.校企合作长久运行机制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社会,2008(11).

[5] 庞连义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08(11).

[6] 何万一、李强.企业对产学合作缘何冷淡[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7] 严楠.产业界怠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8] 严楠.产业界怠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9] 邹群峰.浅论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8(3).

[10] 金薇.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11] 方光罗.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08-1-9.

[12] 韩志刚、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6).

[13] 宋恩泉.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J].职教论坛,2008(8).

[14] 牛永鑫、高金文.依托校企合作优势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J].青年科学,2008(2).

[15] 夏丽英.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8(11).

[16] 冯俊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08(10).

[17] 王立升.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8] 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19] 武马群、徐民鹰.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0] 王社宁、赵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培训,2008(9).

校企合作研究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机制;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项合作活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认识不清、企业积极性不高、职校服务企业能力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问题的实质是机制问题,没有好的机制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没有制度保障。要想完善校企合作必须从体制上进行研究。建立完善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应研究如下几项合作机制:一是利益驱动机制;二是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三是共享机制;四是沟通机制;五是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六是校企合作绩效考核机制。

一、利益驱动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除了要求学校和企业响应国家号召为社会职业教育贡献力量外,少不了利益的驱动。建立基于互惠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学校和企业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学校有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有优秀的毕业生,有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及对企业员工进行多项培训的专任教师;企业则有学校所期待的实际教学环境,各种设备设施和真实的职场氛围。因此找到两者间的结合点就能建立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

二、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国家、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保障机制就很难让校企合作发挥真正的作用。

产学结合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很早就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2007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广西也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南宁市人民政府早在2009年3月就了“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南宁市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意见”。学校也应当积极接纳政府的意见设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较为健全的评估和反馈系统,使校企合作有一系列制度的保障。

三、共享机制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因此必须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开设符合需要的专业、开发专业课程、参与各种新技术应用与研究、开展多种技术服务;企业则可从实习学生中找到理想的品学兼优的年青人材,从而为企业的明天搭建良好的人才梯队;学校可以分享企业的机械设备、车间和实践经验培训学校的学生;企业可以分享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师资力量进行科研和培训员工。以上合作需要一个健全的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来协调。

四、沟通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很重要,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单是表面的沟通难以达到思想的融合,因此需要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是促进校企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举措。

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制订出校企合作例会制度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学校和企业彼此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引入企业文化和标准,才能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文化融合不仅在校园中营造了良好的职业氛围,也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及社会影响,学校也能在合作中有效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校企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企业、高校之间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人才训练基地,必然要完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包括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导师制度和学校教师去企业指导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制度等。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人才,对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种共赢模式。对企业而言,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高校而言,有利于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使高校的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二是合作期长,是长期合作的必然结 果。三是合作风险比较低。

六、校企合作绩效考核机制

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合作中有哪些问题要解决等等,这些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政府应当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和鼓励先进。

校企合作研究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办学;学培融合;双轮驱动

近年来,在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生源规模持续下降、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多重压力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企业接洽,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暴露了很多不足,比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浮浅等,如何改革以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社会企业参与或直接举办职业教育,从理论上说是一桩“多赢”的“美事”——对企业来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和文化形象;对职业院校来说,有利于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而言,有利于弥补国家办学经费不足。

大量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因为校企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使命不同,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而企业限于生存的压力,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的,这就导致了企业参与意愿不高、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一头热的现象。再加上目前我国由企业来举办职业教育的保障措施不够,使得很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比如国家缺乏对企业办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支持、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是宏观的,而校企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使命也是很难改变的,唯有基于校企的特点积极地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措施才是现实可行的。

二、校企多元化合作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个案研究,展开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并借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普遍做法,深入探讨多元化合作的可行性。希望通过这一实证研究,对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当事人,而学生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直接接受者,所以本次的调查就以学生、学校、企业为对象分别展开。

(二)调查过程

第一步:定性调查。一方面通过文案调查法收集二手资料,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了解当下国内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另一方面通过以当面访谈和电话访谈方式,获得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士对校企合作的看法。

第二步:定量研究。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校企合作的模式和价值、存在的问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保障机制等,确定问题变量,根据学生、学校和企业不同主体设计调查问卷,采用自填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一手资料。

第三步:资料的统计和数据处理。对问卷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成为数据文件,并用EXCEL工具、Average\Sum\Count等公式和图表对301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其中针对院校的有效问卷72份,针对学生的有效问卷162份,针对企业的有效问卷67份。

第四步:得出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借助自身行业办学的优势,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并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一方面提出“准员工”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学生到员工的零距离和无缝连接,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从职业培训、岗位辅导与考评到技术开发、提供咨询方案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广东邮电行业获得了“黄埔军校”的美誉。目前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

1.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场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给专任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和岗位、定期为学生开专业讲座、参与专业建设、挑选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向高职院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等;

2.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和技术咨询、对企业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评定及考核、为企业编写岗位认证教材和岗位考评试题库、给企业提供人才订单培养、给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给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等。

通过对20多家合作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校企双方在协同发展中都有合作的动力和需要,可行的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多赢。探讨校企合作的运行措施,为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条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三、校企合作富有成效的六项措施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自己在广东通信行业的影响力,积极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之路,和众多企业开展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通信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通信行业重要的培训教育基地,成为具有鲜明培训特色的邮电高职学院。校企合作能够富有成效和以下六项措施密不可分。

(一)构建富有行业特色的办学模式

研究表明,行业参与、市场调节、就业导向的办学机制成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可靠保障。选择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个案研究,是因为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电信实业集团主办,教育业务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院校,是企业办学的代表,实现了校企一体,培养了大批的邮电行业人才,被誉为“广东邮电黄埔军校”,特别是近几年,学院与通信企业密切联系,深谙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合作呈现多元化,极具行业特色。这种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不仅促进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尽早融入企业,也逐步培养了一支专业功底深厚、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在象牙塔里围绕着书本深挖理论的教书匠,同时也成长为既懂教学规律,又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培训师,提高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灵活的“2+1”培养模式

在调查中发现,企业不想接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毕业实习时间太短。刚培训可以上岗了学生的实习也结束了,这种实习模式不但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加大了企业和学校的管理成本。所谓“2+1”培养模式,就是指三年的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和课内实践课为主,辅之以专项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1”的培养模式在时间和制度上给校企合作提供了保障。“2+1”培养模式是于2009年在学院的大力推广下形成的,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与企业紧密合作,第三学年整个在企业实践实习,使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获得一个全面的转化和提升,实现了由学生到职业人的根本转变;(2)具有零距离、深层次、契约化、双主体的实践教学特色;(3)将把企业的资源和育人环境,作为高职人力资源培训的又一平台。

“2+1”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提前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是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一年实习时间里,学校或企业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以免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不到真正的实践技能。

(三)推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研究表明,目前尽管高职院校很重视校企合作,但制度的建设、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却明显滞后,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秉承60年办学的优良传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按企业化管理的办学宗旨,学院每年均顺利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年审,职业培训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都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工作流程规范,实施绩效管理制度,提高了专任教师参与企业事务的动力,学院机制灵活,提高了管理效率,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院建立了教师和培训师的轮岗制度和考核制度,规定每个教师每两年必须进行一次轮岗,并把老师的岗位晋升和职业培训挂钩;建立了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要求老师每年必须到合作的企业在岗实践一个月;建立了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参与项目的评分可以和实训课程的成绩挂钩;建立了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邀请他们给学生开设专业讲座,担任学生实践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的指导老师;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院还成立了由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学院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参与制定或评估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为校企合作献计献策,还对校企合作的项目起评估和监督的作用,保证了校企合作项目的质量。

(四)建立校企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研究发现,企业不愿参与学校合作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面临生存的压力,但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是属于公益项目,没法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表现被动。出身企业世家的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则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和企业积极联手,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方向,并投入一定资源开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培训项目,并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提高生产力的推手,更好地为企业经营运作服务。企业也主动为学校提供项目机会,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五)推动校企合作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63%的企业都认为目前的校企合作项目单一,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要使校企合作的成果更加丰富,就需要校企在合作内容上进行对比,以碰撞出合作的火花。下表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合作内容上的对比。

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内容对比表

由上表可知,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开发与培养、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与咨询、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企合作。

(六)实施“学培融合”双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

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和经济发展速度增长缓慢的双重压力,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且随着生源数量的进一步下降,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多,高职院校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所以为了生存,高职院校要敢于转变观念:一方面要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摇篮,另一方面也要刻苦钻研,研发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作,彰显学历和培训相融合的特色,既是公办院校,又是上市公司。坚持依托行业、面向社会、多元发展,积极筹划建设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参与的职教联盟,走“协同发展”的道路。集产、学、研为一体,做专做精全日制大专学历教育,做大做强在职教育培训,既实现了培训业务乃至学院整体业务的稳步增长,保证了股东的利益,又能完成招生和培养计划,保证了公益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学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多元化校企合作的效益分析

多种有效的措施保障了多元化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更加深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校企合作不再仅仅是表面化和形式化,而是教师和学生真真正正走进了生产现场,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学校、企业和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各有所获,给三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实现了多赢。

(一)企业效益评估

学校教师对企业进行长期跟踪,进行长期合作,对企业了解更多,更能提出建设性建议;能使企业节约成本,相对社会上的咨询公司,咨询和人力资源的成本更低;通过项目运作可以选拔合适的人才,并且由于对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会选错人,学生也对企业有更多了解,进入企业后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节省企业的用工成本,避免用工风险。

(二)学校效益评估

完善实训基地,弥补实训基地不足的状况;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的指导老师,壮大和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体系,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老师通过给企业做咨询、培训等项目,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既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使老师的知识水平、项目运作能力与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迅速成长为企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老师。亦可使老师发现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课堂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训方法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促进教学能力不断发展。

(三)学生效益评估

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职业体验更加深刻,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老师会把项目合作中的经验反哺给学生,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快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软肋,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快速过渡;真实的项目经验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够深刻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责任心。

五、结 论

高职院校只有放开手脚,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封闭做法,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培养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把为区域经济服务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动力,不断在人才开发与培养、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与咨询、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深挖内涵,全方位地开发校企合作项目,才是在生源下降、竞争加剧背景下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 陈光.高职教育校企股份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2] 张幸花.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1,(8).

[3] 向长喜.新形势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及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教探索,2008,(3).

Research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operation

——Guangd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ZHANG Xing-hua, LU Yu-ling

校企合作研究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对策 研究

一、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一)与企业联合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由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高校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实施教学,毕业后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二)企业作为实习或实训基地。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参观企业、在企业进行课程实习实训或在企业顶岗实习。

(三)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企业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邀请企业人员进校讲课、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计划等的制定。同时双方对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企业员工培训、科研等领域深入合作。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化,内容、层次不断深入。但是我国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制定到企业实习实训计划。很多高校教学计划或课程中没有安排到企业实习或实践,很多往往是安排在最后一各学期才出去实习实践,或者最后一个学期直接让学生找实习单位工作,舍去了实习实践环节;2.学校重视不够,经费不足。从联系企业、洽谈、签订到后面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很多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经费支持,紧紧靠老师自身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学校应该加大经费力度、引起重视;3.流于形式。学校往往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很多是流于形式,作为摆设。学校与企业双方认识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往往注重人才培养,而企业主要关注能不能为自身带来利益,学生能不能帮企业做事,教师能不能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技术支持、科研支持等,对学生的教学不感兴趣;4.资源配备问题。企业每天都要进行生产经营,那么能否有足够资源用于教学,企业管理人员能否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5.管理体系问题。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好实施规则,如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如何合理引导教师的积极性,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三、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一)实现互利双赢

1.以企业的岗位设置为出发点,根据岗位开发能力点,在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调整专业定位及教学计划,开发设计出课程体系符合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2.改变过去传统的制式教育模式,实行弹性化教学,根据企业生产作业流程的需要进行安排布置,如可在周末教学,可在企业现场教学,可安排在晚间由企业专家进行讲座等。改革一切传统教学形式,一切以企业实践为核心;3.利用教师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譬如可针对技术员工进行知识更新、职业培训、解决技术难题,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其专业水准承接合作单位的新业务、开发项目和课题研究等;4.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准毕业生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合作单位也可根据实际用人需要和毕业生的毕业意向,选择和毕业生直接签订劳动协议。毕业生经高校培养合格后,可由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优先进行选择。在校企合作中,学院得到了企业实践的大力支持,企业更是在这场合作中获得了货真价实的好处。所以,这也是校企之间长效化合作的保障和动力。

(二)融入企业开展社会服务,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1.组建专家委员会。建立由专业行家、相关专业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以及院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的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协商制订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和教学形式;2.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在对方单位兼职。譬如企业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实践课程讲座;学院的专业系部主任(书记)可兼任企业技术部门的副职;还可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指导师傅;3.薪金回报制度。合作院校可向企业的业内专家、兼职教授、专业技术指导师傅在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和工作量的基础上,支付一定的薪金,以回报其付出;4.引进企业员工加入教师队伍。在符合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将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企业在职员工正式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学工作,利用其企业工作经验背景,改善高职院校专业的师资团队,从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三)真诚相待,心系校企。1.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互。学院领导、系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交朋友,互通有无,常来常往,及时把握企业用人的需求及岗位的调整;2.定期组织联谊活动。校方定期地邀请与企业有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请来学校开座谈会,探讨当前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联谊活动;3.在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改进时,要诚恳地征求企业相关人员的建议,接受或探讨改进办法;4.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指导师傅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主动尽力帮其解决,解除其后顾之忧。这样,能使其更加充分地融入学校,更加尽力地为高校的教学工作努力。而这种感情的建立,是非常稳定且长久的,这也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使这种长效机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四)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有些新行业缺乏大量的人才,这些企业非常愿意进行校企合作,吸引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五)提高师资水平,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师资水平,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教师能为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员工培训或科研合作等,那么企业也为了这些利益而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

(六)加大经费力度、加强学生人身安全保险。学校加大校企合作经费投入力度,为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教学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免除教师、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安全的顾虑。

(七)完善合作制度,加强监管。有合作就有制度,有制度才有约束,有约束必然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只有有了规范,校企之间才可能健康有序的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 马纲.可持续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校企合作研究第7篇

文章针对厦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特征和现状,结合中小企业人才引进难、产品创新难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分析了厦门工业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状态,并指出只有充分依靠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才能够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走出人才引进难、创新难的低谷,才能真正全面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历史跨越。

关键词:

工业设计;校企合作平台;研究分析

1厦门市工业设计以及工业设计人才状况

(1)厦门工业设计发展现状。根据厦门市工业设计协会2013年所进行的厦门市工业设计现状调研结果,通过产品研发、设计、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关键词对厦门市工商注册企业信息进行分析,厦门市目前有11729家企业内部对于工业设计方面有相关需求;而对厦门地区企业名称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工作室等信息采集分析,厦门市目前有专业工业设计公司或工作室100余家,足见厦门市具有很大的工业设计发展空间及拓展潜力。厦门工业设计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类、工业设备类、现代照明、卫浴、厨柜、眼镜、运动器材、工业设备、陶瓷工艺、服装设计、礼品包装及设计等方面。其中卫浴、厨柜、眼镜、运动器材、LED以及电子信息类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不仅在福建省领先,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卫浴公司主要有路达、松霖、建霖、瑞尔特、威迪亚等;厨柜行业主要是金牌厨柜公司,且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眼镜行业有诚益光学、来明为首;运动器材有朗美公司、康乐佳等;LED照明有信达光电、芬尼克斯、乾照光电、广明源光电、强力巨彩光电等。

(2)厦门工业设计教育。厦门的工业设计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就有设立相关专业,如首饰品设计、装潢、玩具造型设计、皮革制品设计、日用工业造型、服装设计等专业,采用中专和大专教育。而厦门目前设立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的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学校大约有9所,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于2007年,是福建省较早开设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2011年工业设计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支持,2013年获福建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立项建设,同年参与了部级高职教学资源库(工业设计)子项目的建设,2014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获福建省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建设,目前我院还是全国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的委员院校。

2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

对于应用性极强的工业设计专业,每个高校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都以不同形式与一家或多家企业有过或密切或松散的产学研合作经历。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形式: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建企业实地教学、以科研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以教学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高校成果难以转化,盲目跑项目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消耗;另一方面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难以及时解决,而且高校和企业是两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合作的目标和宗旨不尽相同,一旦产生分歧,缺乏相互制约性,合作的持久性没有保障。政府或者政府牵头成立的行业协会例如工业设计协会牵线搭桥,无论高校还是企业,相互认可程度会更高,有利于合作向长久、持续的良性发展。厦门市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意在推动厦门制造业由加工制造为主转型到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为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厦门工业设计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厦门政府成立的厦门工业设计协会的牵线可以让高校专心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企业安心组织生产和销售,各获所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在政策上完善以实用型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完善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对接机制,调动高校参与企业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产学研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建立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议

(1)支持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鼓励工业企业与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加强合作,联合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项目,联合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项目,重点支持开展基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业设计应用开发。通过人才与项目等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

(2)加快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a.建设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建设集工业设计服务、培训、讲座、交流、展示、交易、办赛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公众的工业设计意识,营造工业设计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基于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举办的公益性活动,按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b.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合工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建为行业服务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c.建设基础研究服务平台。支持以购买服务方式,加强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建设,编制工业设计发展规划,建立工业设计统计调查制度,加强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3)加强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工业设计教育培养体系。加强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支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工业设计类培训、讲座等活动。推进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化。探索建立工业设计师职称评定体系,稳定和扩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队伍,拓展工业设计相关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吸引更多设计人才从事工业设计工作。

(4)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和个人申报工业设计专利、商标和著作权,提高工业设计企业和研发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建立维权机制,畅通维权渠道,提高维权效率。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应用。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作品产品要突出绿色和节能环保设计导向,重点支持原创性设计,提升设计成果转化率,促进优秀设计作品转化为实际产品。促进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流转。健全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建立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价中心及工业设计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促进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转让,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4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当今高校与企业发展的一个潮流,了解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现状,旨在现有条件下,探索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专业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专业设计人才。

作者:苏晓梅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中艳,施进发,曹再辉.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73-176.

[2]程智力.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合作平台架构研究[J].艺术教育,2011(05):135-136.

[3]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2014-09-09)[2016-01-26].

[4]黄翔星,李伟浅.谈工业设计现状及厦门市的发展思路[J].厦门科技,20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