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校企文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5 11:24:33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第1篇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升格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着高职办学的特征,多数都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办学理念,形成不论什么学校都有所有的专业,专业设置的行业特征不明显,专业种类分散,专业设置时对行业需求、行业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没有进行深入分析,难满足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与相关行业(或职业)理念衔接不紧密,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没有很好的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没有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好的、被肯定的,什么是错的、不好的、被否定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师生关系好、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成绩优秀,符合这个标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对企业贡献大。

2、自我选择与规划意识不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通常由学校安排,上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参加什么活动,都按照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去做,学生缺乏自我选择与规则意识,主动性不强。企业对员工往往只给出工作要求与目标,至于如何去实现,由员工自己设法解决。企业强调的是执行力:企业执行力是指企业的各个层次、部门、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经营者指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方案计划,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能力。

3、考核标准不同。考核标准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目标。学校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60分为及格,老师不会要求学生必须考满100分。另外,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个人的事情,与其他同学无关。企业则要求员工在工作中100%不出错。同时,许多企业考核以团队绩效为标准,个人工资=应享受工资×个人考核分×团队考核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式,课程设计及教学必须满足社会服务,生产一线实际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1、模拟企业场景。校内实训是学生理解专业、熟悉岗位要求和了解基本操作技能的实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场景模拟企业化就是把企业的工作环境搬到学校,感受企业文化气息。对学生来说,走进实训区,犹如进入了企业的感觉和体验,加快适应上岗需求和企业管理。学校内的实训室应该按照企业车间格局布局,张贴安全标语警示,操作注意事项,岗位职责要求等,营造仿真的生产训练环境。

2、规范劳动纪律。加强学生实训组织纪律性教育,遵从企业规范进行管理。学生在各实训场所要严格遵守安全制度,不准穿拖鞋、戴围巾和穿短裙,按工种要求戴防护用品,在实训时不追逐打闹,遵守组织纪律,不擅自离开工作场所,严格考勤制度,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倡导项目教学。企业将产品配件交给实训中心来完成,实训中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下设车间主任(指导老师),工长(学生班长),班组长(学生干部),要求学生在实训期间,由指导老师分配生产任务,讲解加工技术要求,再由班长将生产任务分解到各小组,各小组具体负责生产安排,在生产过程中,指导老师指导和示范,并开展组与组之间的劳动竞赛,产品成品由指导老师把关验收,并将合格产品交回企业。整个过程中,学生了解接触了生产一个合格产品的全过程,熟悉了企业工厂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降低了实习教学成本。

校企文化论文第2篇

①某些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未能体现其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有独自的特色,它需要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部分职业院校一味地复制和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从职业、企业工作环境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在毕业进入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加重了企业的二次培训负担。

②某些职业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抓硬件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之中,仅仅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管理部门下功夫,却将专业教师和专业建设抛去不谈。这体现了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目标、意义等认识不够深刻,建设校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够深入。

2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方法

2.1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同时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二要像企业技术人员那样,有较深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把学生培养为企业所用的实践型人正是职业院校的方向。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实用性。而双师型教师正能够满足职业院校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首先要走出去,积极地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一线锻炼或顶岗实习,增加专业老师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即从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充实到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学校自己的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院校毕业的,对校园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又由于有了企业工作经验,在再次进入校园后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后,会无形中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态度带入到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来,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原有的院校办学思想、管理体系等,这种思想还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业方向等。

2.2将企业引入到校园

职业院校学生的最关键的竞争力主要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必须引企入校。一要加强学校实训设备建设。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二是参照企业需求建设实践课程。各专业在课程实践课程建设中要广泛采纳行业专业和企业专业的建议,课程的编制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法等。要以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实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到课程中来,让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社会零距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更要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和课堂,校企联合办学。定期邀请企业高级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技术以及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以外聘一部分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学生在校园的课堂中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尽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紧密结合,营造了全新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交融和对接。

2.3工学交替加强企业文化认识

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工学交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的企业实践中去感悟企业文化。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对知识的疑惑去企业,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真实的职业环境,缔造了一个完整的职场氛围。学生通过在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锻炼,吸收了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消化。职业院校应用工学交替模式,让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和熏陶学生,为企业培养直接所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具体实践中,接受了企业一线人员的的教育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的管理,无形的企业文化渗透,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身的团队意识。在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分工,从接受任务,到生产过程,到完成任务,所分担的部分都应当保质保量完成。能够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完成,是因为从事这项总任务的人都要具有团队意识。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品质,从而更好地向职业人过渡。

3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

3.1校企文化对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所以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施校企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推行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必然要经过校企文化对接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和环节,急功近利而简单搭建的校企合作,没有牢实的根基,只有将校企合作上升到与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3.2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当中激烈的竞争,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专业技能在企业的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从传统教育方法中获得,但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汇融化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因此,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发展,使学生自身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校企文化论文第3篇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4.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取决于其创新动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环境,作用日益突出。校企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培育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许多诸如交际、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能完全从传统、正统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必须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得到。所以,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校企文化的互动,能使高职校院的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探寻校企文化融合点,促进校企文化相互渗透。

校企合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合,这成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一个障碍。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各有自己特殊的一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共同的文化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运行制导系统,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内容。而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和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校企文化的这种共同性,需要在实践中予以优化组合,从高职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构建一个科学的校企文化体系,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定期进行战略对话,校企共同组建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教室和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人员文化交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进行课程文化共建;建设能够彰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进行环境共建等,都是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2.积极开展校企文化的交流活动,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通过这两种文化的交流,让企业与学生之间都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也能使学校更好地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与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文艺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文艺晚会使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相互交融,让两种文化一脉相承,散发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其次,学生们通过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可以更加了解认识到企业要求、企业文化,明白作为准职业人应养成的道德素质和技术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校企文化论文第4篇

1.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这种定位要求高职教育需贴近社会、贴近企业,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反过来,企业则要求高职毕业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实现零距离就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高职学生还达不到这种要求,从而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依靠提供的技术和职业标准,根据企业需求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出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成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高校就业问题也面临相应的困境。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阅历较浅,书生意气较浓,在缺乏对企业文化足够理解和认同的背景下,难以适应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对新分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是会以无实际工作经验为由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入,让高职学生在校时就开始了解、熟悉和接受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学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知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后往往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对实现毕业生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融入企业文化

工学结合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与企业联合互动,共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改革。高职院校派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新专业建设及原有专业的改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每个专业与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制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审定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校企相关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学校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通过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的联动、共建,有效的融入企业文化。

2.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

在理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比例,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按照对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按照操作规程和生产工艺流程上岗。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氛围。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共建实训车间、基地,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将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乃至考试与生产融为一体,使实训场所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在实训场所张贴制度章程、岗位职责、安全标语、工作流程等;实习、实训学生统一着装,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实训教学之中。

3.教学师资中融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要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定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全面掌握业务技术流程,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研究、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之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收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校外班主任,直接参与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弥补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经验;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传递企业文化的真谛,讲授企业的精神,介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

4.教学评价中融入企业文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高职教育的学生学习评价,其核心是“知识+能力+素质”,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习的考核,将学生实习作为一门重点实践课程来建设,而不是理论考试的附属,在实习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其中教学成绩项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工作成绩项由企业根据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成绩;职业素质项表现为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由企业评定成绩;在实习成绩的评价中采用企业的评定标准即“质量和责任意识”,这样学生可以提高责任意识和务实精神,端正企业的职业态度。

5.在教学制度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教学制度建设,依托职教集团(院校、企业为成员)为平台,校企共同制订“校长-厂矿长联席会议制度、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校企信息员联系沟通制度、校企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制度、教师到厂(矿)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制度、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制度、专兼职教师联系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推荐(接受)制度”等一系列教学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加大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力度,融入了企业文化,推动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结语

校企文化论文第5篇

(一)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价值观得以确立的前提下,其他文化内容才能在基础上找到相应的立足点。对企业价值观的问题的回答直接触及到了企业本身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等关键性因素,因此要从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来加以思考。具体到高校后勤企业中来,对企业价值观的文化构建就应以自身面对的市场、业务范围等作为重要的依据。为了达到时展给高校后勤企业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后勤企业必须将为高校提供符合校园生活特点的服务作为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结合高校生活实际,构建科学的新型高校后勤企业价值观。

(二)企业宗旨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对市场做出自己的承诺,从而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较高的社会认可,这也正是企业宗旨存在的必要性。作为高校校园内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后勤企业,既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企业宗旨方面,高校后勤企业常常会将高校师生的利益置于与经济利益等同甚至更高的地位,例如有些高校后勤企业将“服务至上,师生第一”认定为企业宗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履行自身的职责,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3]。

(三)企业哲学为了使企业的价值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并切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就应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加大对企业哲学的重视。所谓企业哲学,意即在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指导方法和工作原则。正确合理的企业哲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反之错误的企业哲学只会给企业运行带来更多的障碍。高校后勤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确立上,应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渗透于企业哲学的方方面面,例如“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就是很好的高校后勤企业哲学典范。

(四)企业道德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离不开全体员工对职业道德的恪守。在企业文化的制定中,必须将企业道德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完整系统的规定。完善的企业道德建设可以成为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起到规范员工行为、监督工作效率的作用,不但有益于企业,同时也有益于社会。对于高校后勤企业来说,企业道德的确立就应以师生的利益为核心,确立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原则

(一)始终坚持以服务育人的宗旨一直以来,高校后勤企业确立的服务宗旨就是“三服务,两育人”。也就是说,如果抛弃了以服务育人的传统,高校后勤企业的鲜明特征就将不复存在,其生存基础必然会发生动摇[4]。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后勤企业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改革和创新,这一宗旨都不能有所改变。因此,在努力传承这一服务宗旨的前提下,高校后勤企业要随时关注高校生活的新动向,把握市场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结合当前校园生活实际,可以将传统的坐等需求上门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寻求对象,使企业的以服务育人的宗旨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二)始终以提高服务效益为目标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使得高校后勤企业在服务效益的提高方面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且遗留了许多错误的经营管理理念。在服务方式上,有些后勤企业仍采用被动的服务模式,不愿主动发现服务需求,且常常存在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还有些后勤企业只提供浅层次服务或形式化的服务;甚至有些后勤企业只有政治化或检查式的服务,造成后勤企业在理念、信誉、功能上的严重缺位,最终不利于服务效益的提高,难以取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必须对后勤企业做出社会化的改革,使其发展运行以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重新定位自身的服务理念。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企业要将服务效益的提高做为企业工作的重心,积极配合校园生活特点,完成高质量的服务,创造出最佳的企业效益[5]。这是所有后勤企业都需要完成的重要转型,也是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应力求将后勤企业营造成后勤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乐园,使员工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工作中来。不但使师生们真正享受到优质完善的后勤服务,也使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养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素质。只有在这样的高质量的服务效益下,才能使高校学子感受到后勤服务的便捷与实惠,将整个校园变得更加温馨,使校园与后勤企业和谐发展,共同受益。

(三)始终以现代化管理为根本手段完成对高校后勤企业的社会化改革后,不但要始终牢记服务效益的提高,还要具备科学的手段,才能使提高服务效益落到实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后勤企业的管理手段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提升至较高的层次。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引导下,后勤企业的管理手段的改革应从其他企业中得到有益的学习借鉴,积极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引进到后勤企业中来,并对这些先进方法与后勤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相结合,做到消化吸收,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改革道路[6]。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整体框架上来说,主要应保证企业在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员工管理制等制度建设的全面落实,做到将顾客的需求了然于心,致力于解决顾客在使用产品或享用服务中的困惑。高校后勤企业要采用这样的管理手段,可以从两方面做起。第一,在信息管理方面,须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推进后勤管理的智能化体系建设,使管理工作日趋方便快捷;第二,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要加强重视使其深入开展,做到后勤企业的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到位[7]。

三、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措施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应具备思想政治高度由于后勤企业处于高等院校活动范围内的特殊经营环境,因此其企业文化的构建也应该努力适应该环境的文化特色和内在要求。具体来说,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使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政治上的高度[8]。后勤企业可采用中心组学习的形式,专门对思想政治理念和要求进行学习和钻研,并根据钻研而来的心得体会制定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内容与员工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对其中的方法论加以灵活掌握和准确运用,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对员工行为的有力约束,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从而实现具备政治高度的企业文化建设。

(二)树立企业品牌意识为了使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得以成功构建,就应将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作为关键性的因素。企业品牌的树立可通过引入CIS,即企业形象识别体系来实现,可使高校后勤企业拥有自身内在的灵魂[9]。CIS并非是对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进行参与,而是注重企业意识层面的文化渗透,成为照亮企业发展道路的灯塔。因此,高校后勤企业对CIS的引入,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校企文化论文第6篇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效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通过“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模式,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文化对接;高职校园文化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教改课题“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传媒类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JY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碰撞。如何全方位对接企业要求,重构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原则

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结合高职自身特点,有效吸纳优秀企业文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再判断。校、企文化的主体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为适应企业而培养的准技术技能人才,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二者主体都是自然人,只是在时间过程节点中的名称不同而已①;校、企文化具有文化结构的相通性和文化功能的相融性,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可以划分为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二者都具有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协调和辐射功能。这种主体一致性和结构功能融通性是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基础,也是重构高职校园文化的关键。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应该突出职业原则、教育原则、互补原则和先进原则。

(一)职业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和市场与企业的联系也更紧密,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中吸收、融合企业文化是其使命之所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重构中应重点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特征和所需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与企业贴近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专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能共同包含在校园文化之中。

(二)教育原则

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教育和培养学生,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②。校园文化是教书育人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它更关注人的持续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性。因此,在校企文化对接中重构高职校园文化,必定要遵循教育原则,坚持自身特色,传承人类文化,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完善高职学生人生品格,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三)互补原则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实现文化互补、管理互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这就是说,校企深度合作必然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及对接,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文化的互补,达到校企文化的共融和共荣③。

(四)先进原则

为更好地进行校企文化对接,高职院校要善于吸收、融合校园和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凝练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凝聚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特别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勇于摒弃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要盲目引进和全盘吸收,要遵循先进原则。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

高职校园文化“四五四”重构模式,是指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四维度、五载体、四体系”。“四维度”指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对接中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层文化内容维度进行重构;“五载体”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利用课程教育、实践教学、校园环境、课外活动、顶岗实习五个载体实施重构路径;“四体系”指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内部管理能动、“双师素质”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外部合作关联等四个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校园文化重构有效运行。

(一)“四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内容

1.以精神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着力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是企业精神,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根本着力点是保持和企业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④。高职院校应把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对接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用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产生初步的印象和积极的认同感,为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使学院的校训、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元素及精髓;通过“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先进企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到工厂感受企业的各个工序如何有效配合,员工责任心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体会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出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⑤。

2.以物质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切入点。物质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外在标志,高职院校应围绕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条件,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性和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建设符合职业特征的教学环境和设施,从校园的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和道路命名等方面通盘考虑,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广大师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如铁路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建成“火车站”形式,设计有电子屏幕、铁轨、站台⑥;建设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设置中外经典建筑柱廊,以古今建筑工程大师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的主干道路,建立名人墙、优秀校友墙等,时刻激励师生。通过教学和学生管理融入“职业标志”,如以企业名称或项目名称给专业教学班冠名、按企业员工的工作服样式制作学生的实训服装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对职业的亲切感。

3.以制度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落脚点。制度文化是企业对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理念及各种规章制度⑦。优秀企业具有得到社会实践检验和认同的,经长期积淀和合理继承的完善的制度文化,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中,应将自身的制度与这些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加以结合和改造,建设具有企业管理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引进优秀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如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监控;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引进企业特色管理规章制度,如PDCA循环管理模式、海尔集团的OEC管理模式等,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悟企业文化的内涵,为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4.以行为文化对接为高职校园文化重构的关键点。行为文化是以制度文化为保证的精神文化的折射。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要适应各项教学活动,同时也要为生产实习、社会服务、课外实践等各项活动营造氛围,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⑧。因此,校园文化应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规范,培养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借鉴企业员工的管理方法,实行学生职员化管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氛围,提前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引入企业规范,推动教学活动贴近生产一线;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生产实习中引入企业标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五载体”——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路径

1.课程教育。课程是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高职教育的特征,通过课程教育这个载体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实现校园文化的重构。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及教学资源库,使其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职业性特征;通过将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衔接;通过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通过开设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通识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接受职业心理辅导。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认识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载体。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与生产第一线相同或仿真的训练环境来进行实践教学,实现实践环境的企业化;将学生根据企业生产部门的分工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组织的企业化;将实践教学考核的百分制折算成企业的薪金制,用企业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在实践教学的反复磨炼和熏陶中逐步养成。

3.校园环境。校园规划、校园建筑、校园设施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都可以作为凸显企业文化的环境载体⑨。通过设计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形象标识,营造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视觉型环境,让学生在充溢着职业氛围的校园中感受企业文化;将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或工作室,在技能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操作流程要求学生,打造融入企业文化特征的感受型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

4.课外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⑩。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各类文化科技活动,如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企业家报告会和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学生节假日参加科技下乡、勤工俭学活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的实际岗位工作的教育活动,学生有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职业角色、清晰的职业权责,实习成果也是真实的有形或无形的劳动产品。在顶岗实习的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职业理想,强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顶岗实习是高职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一要做好岗前企业文化认知教育,可邀请优秀实习生作报告,结合思政课到企业观摩参观,开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二要做好岗中企业文化体验教育,建立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自己评价的“立交桥”式项岗实习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考核评比计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职业评价,教师分组分工到各实习点,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指导;三要做好岗后企业文化再教育,建立企业教师、校内教师、实习学生三方交流机制,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建立奖惩机制,顶岗实习的评价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升学、入党等挂钩。

(三)“四体系”——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保障

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既有利于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的顺利对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都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重构,从而丰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增强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的优势,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校园文化重构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1.内部管理能动保障体系。(1)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重构组织系统。成立由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组成的教育集团,协调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关工作,认真检查有关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成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本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下设校企文化对接办公室,研究、制定、执行校园文化重构各项具体工作,协调高职院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和校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并全面负责校企文化对接的重构工作;成立二级学院校企文化对接工作小组,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全面负责执行学校的各项决议和计划,对院校各专业的建设、校企文化对接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指导。(2)建立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重构制度系统。系统设计校企文化对接的管理制度,提出实施校园文化重构的指导意见,编制院校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校企文化对接的方案和措施,同时根据校企文化对接的要求,重新修订或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管理条例。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仿真企业职场文化环境,在院校的规范化制度建设中注入企业形态的经营与管理,从而保障校企文化一体化育人制度的实施􀃊􀁉􀁓。(3)建立校内各部门联合联动的校园文化重构运行系统。合理调配校内各部门的职权,达到功能联动;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任务责任机制、对话协作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实现全程全员联动,更好地响应行业以及企业的动态。(4)建立全面监控的校园文化重构控制系统。在设定控制目标和确定控制对象后,对高职校园文化的重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从而确立正确的控制方法,强化控制基础􀃊􀁉􀁕,保障高职校园文化重构工作顺利进行。

2.“双师素质”队伍保障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能力,又要有实训、技能指导能力,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它是校企深度融合、校园文化重构的重要保障。(1)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连续半年以上的挂职锻炼,已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也要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定下企业锻炼制度和考核评价细则,并将其纳入教师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中。(2)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企业的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技术高超、实践经验丰富,对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有独到见解,高职院校应该将他们聘请为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在教学、实训指导和各种活动中的作为,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3)建立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各专业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各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实现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3.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场所,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校园文化重构的必要保障。(1)建立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为参考目标,确保实训环境真实化、实训项目任务化、实训操作流程化、实训内容岗位化、实训管理责任化。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接触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具备初步的职业素质􀃊􀁉􀁖。(2)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靠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努力实现校企结合最优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作为“企业人”参与生产实践,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而且会真切、客观地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

4.外部合作关联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外部的政策环境是实现校企合作、文化互补的保障。(1)国家应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从源头解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2)政府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政策制度,出面成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教育职能部门的校企合作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资源调控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建设。(3)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校企合作媒介平台,共享校企文化的优秀成果。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追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校企文化对接的积极价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具体企业的文化性格,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路径,以职业、教育、互补和先进原则重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以积极的文化张力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田芳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注释]

①张弛.校企文化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31):11.

②⑩郭秀敏.基于校企文化结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167.

③漆福刚.现阶段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9.

④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12):58.

⑤⑦孙卫芳.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0.

校企文化论文第7篇

1.共通性

首先,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以及重视人的价值;其次,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现代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其最终建设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文化这一载体来凝聚人心和统一思想,从而令群体成员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并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再次,二者的具体内容都包括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这一点来说也是共通的;最后,二者的形成过程也是相同的,都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形成并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2.差异性

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而校园文化则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者的责任感是不同的,一般企业中的责任都是非常明确且不能回避的,如果完成不了工作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在校园当中其责任的表现就不如在企业当中那么明显与强烈。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它非常讲求形式,而现代企业文化则要跟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讲究的是速度与灵活性。

二、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措施

1.加强道德教育

高校若想切实有效地将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立身根本,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企业中,人都要具备有基本的道德素质。道德观念也是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同内容。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更加具有道德观念,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

2.加强创新教育

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必须要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高校对学生的最终培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和积极创新。

3.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一大主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操作当中。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平台。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校内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让学生亲身投入到企业工作当中,从而真正实现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