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女性消费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14 05:36:56
女性消费论文

女性消费论文第1篇

中年女性在购买商品时,除了会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更多地是考虑到家庭成员的需求,而家庭中尤其以自己的孩子为主,这是女性心中天生所拥有的母性特征,所以在购买商品时,能够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商品往往是她们挑选的重点,如曾经脍炙人口的步步高点读机的“有了步步高点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以及哈药六厂的钙加锌口服液“钙锌同补,增强吸收”就是紧紧抓住了女性的这一特征的优秀广告语。

二、吸引女性消费的广告语言创意策略

1.广告语言短小精悍

由于广告费用和播出时间的限制,还有考虑到观众的收看心理,所以广告语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往往需要在简短的几句话中就向消费者传达出商品的内涵,而这种表达方式又必须活泼生动,不能是呆板的叙述,所以,商家在做广告时首先会选择影视明星、歌手等公众艺人来现身说法,尤其是一些最近很有影响力的人来作为广告代言人,这样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就会被调动。在广告语中,短小的广告语会将商品的核心功能介绍出来却不乏味,比如德芙最新的广告语“听说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这样的广告语通过新晋红人邓紫棋讲出来显得活泼又吸引人,还有如丸美弹力蛋白的广告语:“弹、弹、弹,弹走鱼尾纹”,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将化妆品的最大功效介绍出来,具有吸引力的广告推广之后便是无尽的利润收入。

2.广告语言温婉细腻

女性本身具有温婉细腻的特点,不论是在讲话还是做事上大部分女性都是如此,所以,在商家仅仅抓住女性具有的这种特质,从广告语言的韵律、遣词造句上入手,尽量营造出一种符合女性细腻柔和气质的广告语,从语言上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内心,激发最深处的情感,从而调动她们的购买欲。①韵律细腻。在广告语的韵律上,商品广告要细腻,在字词上要传达出一种温婉打动人的感觉,最好是有诗的韵律以及诗所营造出来的情境,比如欧莱雅精华油广告语:“轻似水,润如油,焕亮Q弹,深透滋养”中的“清似水,润如油”就给人一种柔和柔美之感。②遣词柔和。在遣词方面,也应该选用符合女性特征的词语,朵唯手机广告语:“朵唯女性手机、专为女性定制、爱让女人更美丽”,还有丽丽牌内衣的广告语有很多条:“梦的韵律,梦的色彩”、“塑造您特有的天使美,追求您朦胧的性感美”、“丽丽文胸,款款动人”等等,例子中以“爱”、“美丽”、“梦”、“韵律”、“天使”、“朦胧”、“性感”、“款款动人”等词语,给商品赋予女性特有的审美气质,丽丽内衣的广告语中,语言对内衣产品进行了梦幻而实用的描述。这些语言的选用都是比较委婉的,尤其是对于女性的内衣基于女性消费心理的广告语言创意策划罗瑶(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广告,广告中不能直截了当地道明女性的害羞之处,那样会引起女性消费者的厌烦,最终会影响商品的销售量,但是,广告语又不能将产品特征所掩盖,还要将广告特有功能以另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这就要求广告语言设计中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女性内衣婷美的广告语“做女人‘挺’好”,例子中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将较为敏感的词语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挺”精准灵活地突出了女性在使用商品后身体发生的变化,含蓄而又达到了宣传效果。③巧妙修饰。在广告语的设计上,设计人员往往会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来突出商品的特性,形象而直观地将产品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给人联想,例如真美人系列珠宝的广告语:“交错的城堡,怎锁得住?渴望自由的光芒,释放你动荡不羁的心情,钻石的光芒,如同我不羁的美丽,无可阻挡。铂金、玫瑰金线条打破规则,将钻石托于中间,交错成诱人的城堡,却休想困住我自由释放的渴望”。这则广告中的“城堡”就是明显的比喻,将显示世界比如困住自己的城堡,而钻石和铂金却为她赢得了自由,把商品具有的难以直接言表的功能特性用比喻形象化地展现出来。

3.广告语言感性艺术

女性消费论文第2篇

本文作者:鲁琦工作单位:巢湖学院体育系

安徽省城镇女性消费观念调查结果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物资产品、购买各种体育和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等服务产品的过程。”[3]体育消费属于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是为满足马斯洛需求的较高层次。体育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态度以及对体育产品价值追求的取向,体现为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根据消费观念的一般理论,本研究将体育消费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好”与“坏”,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感觉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喜欢”与“不喜欢”,追求产品的品牌、式样、吸引力;感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满意”与“不满意”,追求产品所提供的身体与心灵感受。调研中,请受访者填写对体育消费观念三个层次的评价,采用5分制方式来表达与分析结果:特别注重(4分),注重(3分),一般(2分),不太注重(1分),不注重(0分)。均值处理后获得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见图1。表1调查对象年龄分布表2调查对象职业分布职业工人商业、服务业离退休其他职业N347216241135%13.50%8.40%9.37%5.25%企管人员公务员教师医疗卫生30532743556511.86%12.72%16.92%21.98%年龄段20岁~30岁31岁~40岁41岁~50岁51岁~60岁61岁以上N657803546362203%25.55%31.23%21.24%14.08%7.90%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调研结果显示,理性体育消费(物美价廉、经久耐用,3.13)仍然是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流观念;重品牌、重式样、重使用的感觉消费观念(2.81)次之;而重身心感受的感性消费观念(2.56)正逐渐深入人心,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数据表明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

职业差异对比通过X2检验,城镇女性的体育消费观念的职业差异显著(p<0.05)。通过两两比较,除企管和公务员,工人与离退休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职业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体育消费观念更易于受个人因素影响,因而更加趋于多元化。感觉消费、感性消费等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较之工人、离退休等职业,更易于被接受。教师群体则更加认同理性消费(3.02)和感性消费(3.55)两个体育消费观念层次,其中感性消费的认知度在所有职业中得分最高,而感觉消费得分值相对较低(2.45)。工人与离退休职业群体,理性消费认知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不甚赞同感觉与感性等新型消费观念。医疗与商业服务业群体较为重视感觉消费(3.29和3.61)观念的,更加看重体育消费产品的品牌、式样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形成源于许多因素,诸如宏观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等,微观的供需关系、个人因素等,也有妇女的体育认知、消费动机等。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归纳和选取了A: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B:体育消费环境;C:体育兴趣;D:经济收入水平;E: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F:学历;G:家庭责任;H:闲暇时间等。通过对受访对象的问卷调查,采用5分制(0-4分,不重要———非常重要)记录数据,均值处理获得表3所示结果。数据显示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较大,各职业调查得分均在3分(比较重要)左右,职业差异不大。体育兴趣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较小,反映女性从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并非出自对体育爱好,这与男性体育消费受体育兴趣影响较大[5]不同。工人职业群体认为经济收入水平对体育消费及其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87),这与该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关系密切,使得工人职业女性大多选择量入为出、追求物美价廉的理性体育消费观念。其余各职业收入水平得分在2.42-2.99之间,差异不大,但也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一项重要因素。离退休女性因其年龄较大,受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影响较大,是各职业中唯一认为传统消费观念(2.89)影响较大的职业。学历因素对工人、公务员、教师的体育消费观念影戏较大。家庭责任因素职业差异不大,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适中。闲暇时间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比重较大,除离退休(1.98)和其他职业(2.41)外,其余职业群体受闲暇时间影响程度均较大(3分以上)。结合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工人与离退休职业注重理性消费,但其成因不同。工人群体主要是因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时注重量入为出;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此外闲暇时间充裕,使得该职业群体体育消费时可以理性思考。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一方面注重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重视体育消费时的身心体验。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相对重视品牌、式样、消费效益等感觉消费观念,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职业女性持感性消费观念比重也较大,受其学历层次较高,文化观念前卫影响。

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从单一量入为出,重视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理性消费理念,向理性消费、感觉消费与感性消费的多元化转变。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体育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安徽省城镇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职业差异显著体育消费观念在不同职业女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工人、离退休和其他职业女性最注重理性体育消费观念;企管、公务员、医疗和商业服务业群体则持感觉消费理念比例最高;教师职业最注重感性消费理念。各职业群体自身的消费理念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中消费理念较为平衡与多元化。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成因各异工人群体体育消费观念主要形成因素是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趋于多元化受多方面因素,包括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学历层次,文化观念等的综合作用。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体育消费产品(服务)的市场供需关系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结构尚显单一。体育消费产品(服务)多样性尚有欠缺,特别是针对女性体育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尚不能有效满足女性消费群体需要。应进一步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满足多样性选择需求,从而促进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培养女性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消费中的组织指导水平,改善场地设施质量,强化体育消费提供者的服务意识,全面改善体育消费服务质量。从而,让更多的各种职业的女性,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此外,应增强女性的体育参与感,培养女性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女性更有意愿进行体育消费。提倡新型体育消费观念现代女性具有社会、家庭与工作的多重责任,女性群体的身心健康更应受到关注。应积极倡导健康、审美、快乐的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让女性在体育消费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精神满足。实施差异化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应依据不同职业女性的消费观念特征,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细化女性体育消费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不同职业女性享受到适合自身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体育消费市场的多元发展。

女性消费论文第3篇

中国的消费文化语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时代的产物,在经济诉求和意识形态的推动下,我国的影视界开始对“红色经典”进行重温和再确认,同时也具备了一些崭新的时代特点,大众文化对红色经典有了自己的策略:政治主体通过和大众媒体的合作将红色经典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改编,通过大众媒体的讲述与编码,男权意识形态中的女性形象成为了一个新的卖点。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蒙•波伏娃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性》中所提出了“女性形成”的论点在这里得到了最贴切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剧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的历史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众消费文化重新在中国得以确立,占主导地位的男权中心意识故伎重施,借助于消费文化语境的形成重新把女性推向了“被观者”的前台。大众传媒引导下的消费文化为女性提供了各种诱人的范本,召唤和规范着女性形象,也得到当代主流观念的认同。在具体的影视文本中,女性依然成为了“眼球经济”中最直观的欲望客体,女性特征演变成最成功的消费热点和卖点,而男性作为“观者”的价值观与消费文化语境融为一体,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媒体的特意迎合成为一种合谋的文化消费景观。

(一)“贤妻良母”式的革命母亲。当今社会是大众消费文化塑造下的“草根”时代,以中国传统伦理精神推崇的道德英雄来对抗转型期娱乐到死、消费至上观念的蔓延所带来的集体失忆,在广大市民阶层中得到了情感上的认同。“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普世母亲的“原型”客体共同塑造了荧屏中的革命母亲形象。高明的大众媒介把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人性美德和革命事业中的激情进行了巧妙的糅合,赋予了消费文化一种美好的道德载体,在观众观看改编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同时,还能领会到中国社会传统美德。随着时生了变换,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换上了崭新的外衣,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大众传媒为我们的行为制造了新的标尺和价值体系,掌握大众话语权的媒体依然把母亲看成一种原型化的职业,一厢情愿地把她们固定在“贤妻良母”的文化角色上,其本身缺席了女人作为主体的概念,成为男性的“屈从体”,自身的主体性缺失得过于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剧对于妻子和母亲的呈现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方女性,贤妻良母所承载的中国传统美德也是当下主流意识所宣扬的奉献精神等伦理道德的体现。

(二)主旋律和商业化的糅合体。以大众文化为核心的消费文化具有商业和娱乐的双重属性,主流文化恰恰找准了它的死穴加以吸收利用,这使得影视文化之中主旋律影视和商业影视作品的界限愈发模糊,通过商业美学改造的主旋律影视内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而商业影视则采用主旋律化的包装更好地实现了商业目的,从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视剧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种崭新的影视文化形态需要一个崭新的艺术载体,由此商业主旋律的女英雄诞生了。女权主义理论认为:“看”是一种权力,那么这种窥视情景的建立是受男权中心意识所支配的。新时期,大众媒体刻意恢复了革命女英雄的女人属性,深入挖掘女性的附属价值。革命女英雄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女性的性别特征被毫无顾忌地展示和暴露在观者面前,女人的全部都成为了消费语境下的消费品,成为了“被观者”。近年来,谍战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潜伏》可谓是它们当中的佼佼者。太行山区游击队长出身的翠平,本身是个彻头彻尾的革命者,可是她慢慢地适应了自身的环境和身份,成为了资产阶级阔太太,她已经“入戏”了,女人也就是这样“被形成”的。这种“革命+爱情”的商业化重写将她的女性特质充分地呈现给了观众。通过翠平的改造,主旋律和商业化的女性艺术形态被推向了广大的窥视团体,以男性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观众共同处于一个“观者”的位置,女性再次沦为被窥视和“被观者”的欲望客体。

(三)“悲哀”的知识女性。当今的现实社会是一个“英雄集体消隐”的时代,大众传媒体现出其惊人的创造力,将英雄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以“李云龙”为代表的世俗化英雄让我们感到更真实、更可爱,同时女性形象在英雄的身旁得以以一种新的意象展示,“美女爱英雄”的经典伦理模式被大众媒体原封不动地置换成观众理念中不可动摇的程式,在这种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故事逻辑中,婚姻成为了女性避难的港湾,知识女性再次沦为家庭的守护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悲哀的知识女性”的经典故事。在《亮剑》、《父母爱情》等热播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对于革命爱情的叙述,采取了“美女爱英雄”这一套路。英雄们的配偶选择多为出身不好但又年青貌美的知识分子女性,她们从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女性,怀着对英雄的爱慕和敬仰,渴望婚姻的美满幸福,需求英雄的呵护,然而婚后的生活完全地失去浪漫的伪装,失去了自我,她们痛苦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是最后还是在男权阴影下屈服,“享受”着男人的争夺、庇护。然而大众媒体的重复灌输式的宣扬将这种状态描绘成幸福生活之真谛,从而完成了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秩序分配。

二、“女性”的复活与回归

女性消费论文第4篇

[关键词]女性消费女性广告传播

新世纪新女性消费主义在女性主义之后悄然登场。国际广告协会主席卡·波尔说:“以男性为主的消费主义正在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1]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现在消费市场中女性的掌控力。

一、现代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女性知识更加丰富,工作更加优越,工资更加丰厚,角色更加多重,因此也就希望生活更加多样化,消费更具潮流化,个体更具个性化,精神和经济更加独立化,所以在接受信息,享受服务等方面也就更注重附加价值,显示出新的消费心态。

首先,对流行趋势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女性既是流行趋势的追随者,又是流行趋势的制造者。正如美国学者J·伯德里亚尔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也就是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伯德里亚尔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既追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越来越短。[2]其次,女性消费话语世界的形成。在传统观念中,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低下,因为生产的任务主要由男性承担,所以男性是文化的主旨和核心。但在现在消费文化中,消费者是文化的主旨和核心。在现在的家庭消费中,女性常常是决策者、策划者和执行者,她们不仅对自己所需的消费品情有独钟,有购买决策权,同时,由于还承担了多种家庭角色,因此也是绝大数家庭成员生活用品的决策者和购买者,从而推动家庭消费的发展。有官方数字统计,女性决定着91%的家居布置方面的购买力,87%的渡假决策,79%的家庭开支,72%的医疗保险决策。[3]再次,女性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和主动的口头传播特性。女性对商品的忠诚度就像对自己的感觉一样,总是认为自己的感觉是对的,所以一旦选定某种品牌,在后续的购买过程中就很难改变,这与她们当初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和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四,细腻的女性心理与女性消费行为。女性细腻的的心理容易受到感觉的营销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就像上分析的女性与流行趋势一样,“享受生活,追求时尚”是现代女性在日常消费中的明显特点,而细腻的心理特征使她们更注重商品所呈现的细节和产品质量,更注重广告给她们带来的美感和冲动感。第五,一“网”情深的诱惑。因特网对现代女性的影响日趋明显,根据中智库玛的调查,上网聊天被16.29%的女性作为休闲放松方式的首选,已经成为现代女性最主要的休闲放松方式。而在“影响现代女性购物决策因素”的调查中,17.20%的女性坦言互联网影响了她们的购物思维,这是一个仅次于电视媒体作用的比例数据。[4]

二、女性广告的对策

美国营销大师赖兹说:别担心你的客户不被注意,如果你不去注意你的客户,你的竞争对手一定会去注意。所以我们要象注意与我们最亲近的女性一样注意我们的消费者,否则,在“她”的世纪里,很可能广告费全部被浪费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故我们认为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一切尽在掌握。

出路一:追求有效决策

哈佛大学肯尼迪分院的领导学教育项目负责人罗纳德·海费茨认为:盲目的、随意的决策,有时候看起来很快,实际上准确性非常差。这样的决策“时钟”快而不准,谁也不会要它。[5]有效的决策是与时俱进的,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的决策都是徒劳。一个广告活动从开展到最终施行,有效决策起了关键性作用,广告能否推成出新,能否打动“上帝”,得到上帝的青睐,是广告人和广告主共同决策的结果。出路二:脱离“红海”的独特创意

我们都知道要选准顾客,击中目标,让顾客满意,但只有贴近顾客才能取得成功。怎样贴近顾客,光靠市场调查,产品和服务是无法取得质的突破的,所以我们要摆脱在红海创意中的挣扎,开创自己的创意蓝海,展示令人信服的创造性和利益,而不是去与竞争对手对抗,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广告创意应该突出的、现代女性本来具有的时代形象,从而形成差异,打破同质化、恶俗化、刻版化的现有女性广告创意格局。

出路三:利用新媒体与女性消费的关联性展开合作

随着女性网民的几何级增长,一些围绕女性“话题”和“社区”的网站纷纷成立。与其他传统媒介和网站相比,这些网站内容更具特色,服务更加全面,信誉更加有保证,信息更加有针对性。所以只要通过网络,一些流行趋势、潮流动态、经验交流等等都迎刃而解,这迎合了女性求新、求变、求趣、求美、标榜个性、享受生活的心理,加上女性网站独有的情感特征,使其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渗透性强,互动频率高。

出路四:先进文化的导向

不可否认,女性形象是广告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不能让这道风景失去亮色,更不能使其玷污、扭曲。我们的广告要在传播中使女性形象回归本位,加强道德准则,提倡高尚行为,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相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广告的视点、卖点,为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将一些色情、低俗的女性形象充斥到广告宣传中去,其实这种所谓吸引力强的广告,最后只会有损于企业形象,损害商品信誉。而坚持用赏心悦目、含蓄大方、匠心独运的手法,挖掘女性的内在美,将女性的内在美表现出来,用先进的文化作导向,引导时代消费潮流,使女性广告沿着健康、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出路五:注重符号化消费和消费潮流的引导

符号性消费和对消费潮流的追求是女性消费者的天性,国家主张发展的创意经济,既是时尚经济也是娱乐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表现。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当女性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了其中的意义,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的时候,购买就变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现在的女性广告表现,并没有最大限度的把这一点利用好。

三、结语

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特·福特曾说过:无论是否有明确的理论,变革总是要进行的,我们可以完善其发端和结果。因此我们就可能有这样一些选择:做一个创造者,做一个旁观者,或是做一个糊涂虫。[6]

是的,变革已经开始,女性消费心理及女性广告的发展还在进行,我们不是旁观者,更不是糊涂虫,我们荣辱与共,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3]蒋江敏策划,中大管理沙龙:如何把握女性市场[N]新快报,2004年11月1日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

女性消费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行为

在体育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历来是各体育商家关注的焦点。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我国的各种体育公司尤其是大型的体育公司愈加意识到细分体育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并且有目的的针对经济、文化,以及消费习惯迥异的不同城市实行不同营销战略。在此背景下,就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体育营销市场而言,虽然为不断满足不同体育消费者群体的需要,各体育商家使尽了“浑身解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上海市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节节攀升、生活质量的普通提高,她们的消费点数将日益高涨。其体育消费特征也呈现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上海女性开始心甘情愿的为美丽“埋单”,主动为“美丽”而一掷千金。这就促使更多的体育商家持续细研上海女性的体育消费趋向,以期更深入的挖掘“她”经济,以便在上海这个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中占据更多的女性市场份额。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探究她们最新的体育消费动态,解码其体育消费行为的“迷宫”,目的是为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市场的消费升级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一、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特点

1.“美丽消费”渐筑体育消费主流

近年来,伴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市居民的的收入水平已高踞全国首位,其中用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例也大大增加,加之现有九成的都市女性掌握家庭财权,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女性的实际购买力。现如今,上海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迈向较高层次的消费,“美丽投资”的飙升便是她们消费转向的最好佐证。据调查,上海市女性消费者为“美丽”不惜代价、一掷千金的现象令人感叹。2007年12月,淮海路各大百货商店为争夺女性消费者的“青睐”而大打“美丽”战争,仅在此月,女性在体育领域的消费同比增长190%。从现场调研的情况看,很多女性消费者在体育品牌专柜的日销售额竟高达175万。从一些百货商店的体育用品消费看,女性消费者的单笔消费额高于1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另外,光顾一些体育健身俱乐部且以办年卡的形式进行体育美容健身的女性消费者远超男性消费者,无可置疑的成为诸多健身俱乐部的“财神爷”。这是由于上海市大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消费属于高端消费场所,有些健身俱乐部年卡消费金额甚至高达10万元以上,更有甚者,有的健身俱乐部光是取得会员资格就会相应收费30万元左右,比如某些高尔夫俱乐部。由此可见,为美丽而痛下“杀手”的女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消费显然已经走向内外兼“美”的格局。

2.“节假日消费”日益凸显

为保持持续经营优势,众多体育商家开始贴身规划女性消费,除了以“健康”和“美丽”的名义瞄准女性消费这一“大蛋糕”以外,在营销策略上也不断推陈出新,采取各种营销方式催生体育消费的“她”时代。这其中“三八”消费、“十一”消费,以及“元旦”消费便是他们营销的重点所在。事实上,根据调查,上海市91%女性消费者选择节假日进行体育消费。究其原因,大多数女性消费者认为,较之其它营业时限,在上海市节假日进行购买行为,比如选择在三八妇女节和十一国庆节期间进行购物,可以得到商场或商家等多的折扣和“送大礼”活动,所以她们即使在平常看中某件中意商品,也会宁愿坐等到某个节假日商场大行促销活动时购买。此类现象也与笔者对诸多体育商家的访谈结果相一致,商家们表示,过完节后比如说情人节后,来商场进行购物的单客流就明显减少了,即使在周末,也是逛的人多,购物的人少,甚者出现很多女性购物者平时逛街“踩盘子”,等到打折再购买的状况。这充分说明,对体育商家而言,节假日消费商机无限,他们理应随时关注节假日体育商机,辅以有效的体育营销手段,有意识的强化和引领上海女性的节假日体育消费热潮,以确保自身的盈利水平的提高。3.“品牌消费”成为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

根据《2006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在女性消费者心日中,名牌=品质+品位+经典。62.1%的女性消费者认为,名牌“价格虽贵,但质量、品质有保证”,50.4%的人认为名牌“制作精良、使用持久”,95.8%的女性消费者购买过名牌产品。上述调查结果是针对我国20城市有关女性的个人消费开支情况的调查。而在上海,目前女性消费者对名牌的追逐可谓是有增无减,消费理念简直等同于“品牌第一”。也就是说,品质消费是当前上海市女性消费行为的一大“亮点”。同理,在体育消费领域也不例外。统计结果显示,在某些大型商场促销活动期间,体育用品专柜尤其是像addias、nike等国际知名体育品牌的专柜前,如果出现打折活动,则往往被女性消费者挤得水泄不通,几乎是几个小时以内,这些品牌的服装就会销售殆尽。此外,每年几个著名的国际体育品牌供应商会在上海八万人体育馆举行为期一周的体育品牌特卖会,每当此时,八万人体育馆会人头攒动,管理方不得不请治安人员维持秩序,其场面可称之为“壮观”。在这些消费者之中,女性消费者人数亦占有很大的比例。显而易见,品牌消费已在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二、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

1.有意识主导体育消费“潮流”引领体育产品流行“风暴”

通过解构和综合的方式不间断的探思女性体育消费的特点,可以发现,女性体育消费者消费的主因源于“美丽”。因此,“美丽漂亮”是女人进行消费的永恒主题,女人求美胜过其他一切,这是女人一根较敏感的神经。这对经营体育消费产品的商家而言,无论是从事经营体育消费的有形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精神产品,都必须高度重视女性消费者进行体育消费的主因所在,制定相应的销售战略。目的是及时抓住女性的体育消费动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实施不同销售战略。并且在战略规划上,要着眼于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时点来培养、引导和改变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消费知觉、记忆,进而有意识的主导女性体育消费的“潮流”,在产品设计上突出时尚和个性化的创意,努力使自己所经营的体育产品在体育消费市场流行并形成一种“风暴”。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感受到体育消费过程中的美感,增加其购买的心理动力,这样会使得她们形成相对固定的体育消费习惯。

2.采用“实践导向型”销售模式扩大消费市场

逐一描述不同时期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追踪她们重复购买体育产品相对频繁的时点,不难发现,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实际的购买行为皆在节假日达到了最高点。然而,更进一步的探究不同节假日女性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愿力”,即她们真正心甘情愿进行消费的能力,却有发现女性消费者在不同节假日的体育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三八妇女节”女性的体育消费“流行”“短、平、快”,而在元旦期间采用此销售模式容易导致女性消费者的消费“疲劳”,反而事与愿违,未能达到理想的销售业绩。有鉴如此,在实际销售模式上,不同的节假日应有所侧重,每个节假日所面临的环境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很难采用一个固定的销售模式,也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外界环境进行销售。自然的亦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这么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也就是不事先预设环境,而是随时依据销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销售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地挖掘女性消费者节假日体育消费的潜力,扩大整个体育消费市场。

3.启动“名牌战略”触动女性体育消费“神经”

从体育营销网络资源的开发来看,基于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视角来提升整个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明显的能带来更多女性消费者的满意度。既然女性消费者在实际的购买行为中偏爱体育名牌,则给体育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营销工作指明了营销的方向。对此,体育营销工作者在贯彻、执行企业的战略决策同时,在围绕“美丽商机”这一主线上,不妨大打体育名牌战略旗,持续强化体育名牌效应,触动潜在女性体育消费者消费名牌的“神经”,扩大女性体育消费群体规模,并不断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巩固和提高已有女性消费者的消费频率,力争让这部分女性消费者消费“定型”,甚而“闻”名牌而“条件反射”式购买,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体育名牌”消费文化,从而做大体育消费市场,最终导致女性消费者、体育商家及社会多方收益不断增长的相互强化的循环。

三、小结

首先,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节节攀升、生活质量的普通提高,上海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迈向较高层次的消费,这就促使更多的体育商家持续细研上海女性的体育消费趋向,以期更深入的挖掘“她”经济。

其次,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特点主要有:女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的消费已经走向内外兼“美”的格局;“节假日消费”日益凸显;“品牌消费”成为女性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

再次,上海市女性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有:有意识主导体育消费“潮流”引领体育产品流行“风暴”;采用“实践导向型”销售模式扩大消费市场;启动“名牌战略”触动女性体育消费“神经”。

参考文献:

[1]山石:“三八”节,商家挖掘“她经济”[N].无锡日报,2006-3-8

女性消费论文第6篇

在大中城市,女性是家庭消费的主力军,也是社会消费的重要一环。除了购买自用商品、丈夫和子女的消费品、家庭用品以外,大到家用电器、小到柴米油盐,女性都是极其重要的决策者。这是因为随着女性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逐步提高,使女性在消费中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

就我国而言,大多数妇女主持家务,是家庭日常用品的主要消费者,尤其在服装和化妆品方面的消费,更是以女性为主,同时对家庭其他成员的消费也负有主要责任。因而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对生产和销售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因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教育水平和年龄性格的不同,使女性消费表现各自不同的心理特性,但总的来说,女性消费的共同心理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

1消费的主动心理

由于诸多原因,女性在家务上往往居于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妇女把操持家务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其心理具有一种职业特点。她们时常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解市场动态上,如遇到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要涨价,便会争先恐后地去购买以备后用。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会有计划地提前购买,很少出现断米断面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的消费主动性。

2消费的实用心理

这是以追求商品的实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实用”。一般的家庭消费,多由女性操持,她们掌管家庭收支,负责安排全家衣食住行的开销。

在我国长期低收入、低消费的环境里,女性普遍养成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习惯。这已经成为传统,并被社会视为一种美德。在生活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追求商品的实用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

受这种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主持家务的妇女在购买商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她们从自身的经济状况出发,本着从俭的原则,在购买日常用品时,不爱幻想,受商品命名、商标、包装和广告宣传的影响较小,而是凭自身的经验和传统习惯,挑选那些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的商品进行购买。以购买毛巾为例,在几种毛巾价格相近的情况下,宁愿购买质地厚实而没有包装的一种,也不肯购买包装讲究而不甚耐用的那一种。在这方面,她们图的是商品的实用性而不是它的外表或包装。

3消费的爱美心理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并充分体现在消费过程中。女性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希望能保持自然美和时代美。女性在挑选商品时,侧重于外观包装,对于同样用途、同样价格、同样质量的商品,总是乐于选择上乘的包装质量;此外,针对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方面,女性也比较注重外观质量。

女性消费者爱美心理的另一个表现是,总希望自己比别人更美,使自己更突出、更靓丽。

她们在购物时,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求或使自己更美、更时髦外,往往还显示自己更会生活、更富有、更有地位。当这种心理独立存在并支配女性的消费行为时,其表现就成为追求商品的高档次、高质量、高价位,以及追求色彩或造型奇异、别致、超俗、洒脱和与众不同。

4消费的自尊心理

女性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外在事物反映敏感,形成了一种自尊、自重的心理,即某种程度的“我行我素”和“随心所欲”。它使女性不喜欢别的妇女向自己炫耀,对自己爱好和选择行为的否定表示反感甚至厌恶。如果自己向别人炫耀时,则不容忍别人否定自己的这种炫耀。在消费时表现为:常常以自己的购物眼光、习惯、标准和爱好来分析别人、商品和自己。她们总是觉得自己购买的商品是最好、最有价值、最明智的,对别人的否定意见不以为然,喜欢独立自主地选购商品,还希望别人仿效自己。

她们往往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了解商品、不懂行情、不会挑选。在购物时,营业员的表情、语言、广告宣传,都会影响女性消费者的自尊心,进而影响女性消费行为的实现。

在自尊心理的驱使下,现代女性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她们开始更加在意有自己特点的生活,在消费方面变得相对不拘泥于价格、商标和商店。在现实生活中,男子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倾向,女性则有相异的倾向,即男人尽可能地与别人相似,女人则力求与众不同。

5消费的犹豫心理

在许多情况下,女人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缺乏自信心和果断性。她们和男人相比,一般比较喜欢逛商场,愿意在柜台前花费较多的时间挑选商品,经常能发现一些男人意想不到的小毛病,表现出“吹毛求疵”的特点。她们经过多次选择,自认为是“物色”好了的购买对象,一旦购买之后,还要细细地回味和比较,常有后悔感,所以会不厌其烦地一趟又一趟地去商店更换,直到满意为止。女性消费者通常是“完美主义者”,希望所购买的商品能百分之百地符合自己的心愿。

所以,在选择商品时往往挑选仔细,犹豫难决,力求最好。对于营业员来说,接待女性顾客要比接待男性顾客困难和麻烦得多,需要更多的耐心。

6消费的冲动心理

女性的消费心理虽有犹豫的一面,但同男性相比,情绪又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和依赖性。她们在情绪上比较容易受感染,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和旁人的议论所左右。经常可以看到,她们在购买商品时,尽管是自己所喜欢的,如若无人问津或遇到态度恶劣的营业员,往往要打退堂鼓,放弃自己的购买意图;相反,即使是她们不甚喜欢或不很需要的商品,如“处理品”,如果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购买,或遇到态度友好的营业员,往往会表现出极高的购买热情,产生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当冷静下来后,会后悔不该购买那些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但再次遇到同样的情景时,她们还会不顾一切地去购买。

7消费的情感心理

它不是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以追求商品所象征的情感性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商品的“象征”意义。一般情况下,女性的消费行为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在购买商品时,常常比较关心商品所包含的情感意义。

例如,她们对艺术品、胸针、纽扣、化妆品等特别有感情。认为某种商品对自己特别有价值,或某种商品除具体的功能外,还对自己和亲友有象征性的意义,如表达了爱情、尊严,唤起了自己的情感、回忆等。由于这一消费心理的存在,使女性在购买活动中,有时会脱离商品的“工具”或实用价值,而趋向于商品的情感功能。

具体哪些商品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则由女性各自的经历和个性、爱好所决定。

8消费的新奇心理

这是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

在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物质生活高档次,精神生活高格调,生活规律高节奏,文化生活高结构”和“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美,在美中求趣”的影响下,部分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女性,已经打破了传统消费意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束缚,不断追求商品的奇特性和时髦性。这些女性在购买商品特别是服装时,尤其注重商品款式与流行色调,而不大注意商品的实用性与价格高低。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女性,大都富于幻想,渴望变化,喜逐潮流,易受广告宣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她们是时装、化妆品等各种新潮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和新发型的接受者。超级秘书网

9消费的攀比心理

这是一种以争赢斗胜、或是向别人看齐并胜过别人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胜过他人”。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妇女虽然不是很多,但也颇具特点。

这种女人在购买某种商品时,考虑的不是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迫切需要,而是为了赶上别人,超过别人,争强好胜,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满足,因此这种消费心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情绪冲动性的特点。例如,有的妇女看到邻居家买了架钢琴,为了不甘落后,便想方设法也买了一架价格昂贵的钢琴,结果由于不会演奏,起不了任何作用,只好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里。也有的妇女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富有,满足虚荣的需要,专门选购一些自认为别人买不起的金银珠宝来装扮自己,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以上简要说明了女性消费的几个心理特点,其实远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消费也会出现一些新趋向,她们逐步开始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及安全,对绿色食品、天然化妆品、纯棉制品等越来越关注。在保持传统的女性消费心理特点的同时,女性消费将会出现“男性化”的趋势,摩托车乃至汽车将被越来越多的妇女使用,饮用酒类饮料的女消费者将不断增加,服装打扮也将向男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女性消费也将不拘泥于社会潮流的影响,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为了解除生老病死和子女升学就业等后顾之忧,进行投资和储蓄的妇女也为数不少。

参考文献:

[1]徐萍主编.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马义爽,樊而峻主编.消费心理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女性消费论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女性;文化消费;文化理念;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50-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文化消费作为精神需求越来越被人们感知和重视。而女性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女性作为消费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消费的舞台上,她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她们与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相比,她们的文化消费具有哪些特征?在实际文化消费中又存在哪些制约性因素?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因为随着农村女性在家庭和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她们的文化消费在中国整个文化产业战略布局中已经越来越重要,她们的文化消费状况不仅对提升农村女性本身的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产业在农村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正是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路径。

一、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生活的实景展示

文化消费,简单地说是指消费主体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耗,主要包括在教育、文学、科学、艺术、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的消费。文化消费属于精神层面的消费,虽有别于物质消费,但它的前提是一种消费,具有消费的基本属性,同样包括选择、购买、使用和评价等环节,这些环节也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现状来看,我们主要围绕文化消费的一般性特征来分析。

第一,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消耗精神财富的行为,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从农村女性自身的经济条件来看,农村女性有进行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但收入水平不高,对文化消费仍有顾虑。在调查的样本中,“有固定工作(包括少数学生)”的女性占75.6%,其余为无工作的全职家庭主妇。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比例为14.3%,1 500元~3 000元的比例为46.7%,3 000元~4 500元的比例为20.7%,4 500元以上的比例为18.3%。而在家庭权力结构方面,只有14%的农村女性表示家庭财政“全由男方管理”,53%的农村女性表示“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33%的农村女性表示“全由女方管理”。以上三组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村女性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又参与到家庭收支管理,她们有自由分配收入的权力,这是农村女性进行文化消费的必要条件。但同时,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的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未知的未来生活成本的上涨,加之缺乏全面的社会保障,农村女性对家庭的经济状况评价并不乐观:只有7.7%的农村女性表示家庭经济状况“很好,有钱去从事各项文化娱乐活动”。71.1%的农村女性认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也有余钱”,21.2%的农村女性认为“不够好,存不了钱”。在对农村女性对家庭经济状况缺少信心时,“非必须”的文化消费需要也就被压缩了。

第二,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环境是指提供文化消费品及服务的场所、设施和文化消费的氛围。从文化市场环境和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两个方面来讲,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环境亟需改善。首先,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中文化消费品的种类较少、质量欠佳。在城市地区文化娱乐项目日趋丰富,文化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市场却比较冷清,不仅难见文化消费项目的创新,而且连一些传统的消费项目如旅行、电影院等也难以保证其存在。可以说,农村是被文化消费市场忽略的地区。而在已有的文化消费品中,假冒伪劣产品不在少数。文化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而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的身心都有危害。其次,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多由政府拨款建造,但关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发展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除此以外,宣传不力、缺少维修、“走过场”等问题均造成村里举办的文艺活动、文化设施的低参与率、低使用率和低满意率。如在377个调查样本中,只有7%的农村女性表示“经常参加”村里举办的文艺活动;35%的农村女性表示“偶尔参加”;60%的农村女性表示“从未参加”,其中41%的农村女性“没听说过村里举办文艺活动”。

第三,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结构及期待。消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消费主体应该有基本的消费技能,这一点在文化消费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文化消费与一般购买生活用品的消费有所区别,文化消费对消费主体提出更高要求,“因为有些艺术形式的欣赏,本身需要欣赏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训练”[1]。所以,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文化消费的情况,“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选择文化消费的倾向性越强烈”[1],文化消费结构越合理。在377个样本中,18~40岁的青年女性的比例较大,都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或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初中学历的农村女性比例较大,达到35.5%,拥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女性的比例为30.8%,大专或大学及以上的比例为25.8%,剩下7.9%则是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或未接受过教育的比例。而上述25.8%的农村女性的年龄大多处于18~28岁,这部分年轻的农村女性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掌握较多的文化娱乐信息,追求文化消费带来的乐趣,所以这一群体的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合理。

在现阶段,高学历的年轻农村女性人数虽有所增加,但这一群体发展并壮大为农村文化消费的主力军还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中青年女性仍是农村女性的主要群体,她们的文化消费分化成两种极端,一端是对目前自身的文化生活感到“满意”;另一端存在“迫切且压抑”的矛盾,但最终都统一表现为文化消费结构单一。有很多农村女性对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感到陌生,但她们却没有对深入了解文化生活产生积极态度,而是采取了怯懦和回避的态度,抱有此种心态的以农村中青年女性中年龄较大者为代表。而年龄较轻的农村女性却陷入一个循环矛盾:要想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就需要更多收入,而自身的收入很低,想要更多收入就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工作,这样一来即使收入增加却没有时间享受文化消费带来的精神的愉悦,但不花费更多时间工作就无法增加收入,甚至增加的收入也无法满足文化消费的需要或者能否拒绝增加工作时间也不由自己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农村女性对改善自身的文化生活感到十分无奈,虽抱有期待却只能维持现状。

第四,农村女性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不同年龄层的农村女性的文化消费现状显然表现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农村女性对自身主体的关注度在上升,由此引发农村女性对相关的文化消费品及服务的偏爱。如在所调查地区,不少农村女性因经济条件限制,不会参加瑜伽班、舞蹈班等,但十分热衷跳“广场舞”(在农村附近的空地或广场上跳一种群众性的简易舞蹈)。这种“广场舞”花费少,又可锻炼身体、塑造体形,且时间多安排在下班以后,它的便宜、方便、简单易学等优点,是获得农村女性青睐的原因。

二、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现状的二维解读

消费是一个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等多种要素相结合作用的过程。农村女性的文化消费行为中呈现出的问题也是由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

第一,经济条件束缚了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发展。消费是从需要开始的,人人都会产生需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人们的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一定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未得到完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也会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地区吃饱穿暖已不成问题,即物质生存需要已得到相对满足。这时高一层次的需要即精神愉悦方面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消费上则是出现了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消费需求的满足要求金钱的支撑,且文化消费相对于一般物质消费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传统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家庭划分成五个阶段,分别是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空巢阶段和解体阶段,而大部分农村女性所处的阶段是满巢阶段,即“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所有孩子长大和离开父母”[2] 这段时间。在这一阶段,家庭人数多,花销大,农村女性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忙于工作,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在对未来家庭经济预期不乐观的情况下,经济能力和文化消费需求发生冲突,农村女性对待“非必需”的文化消费就会小心谨慎,文化消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搁置。

第二,传统的消费观和文化素养的弱势影响了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消费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享受型消费,它紧跟时代潮流,且与物质消费不同是,文化消费不能立刻带来明显的效用,而更多地是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但农村女性的消费则呈现出实用性和保守性的特征。农村女性收入低,积蓄少,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储蓄动机比较强烈,对每一项支出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对“不实用”的文化消费则不够重视。换一句话说就是文化消费不符合农村女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消费者心理学认为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行为不是消费者天生具有的才能,而是学习的结果。同样,习惯和观念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但农村女性对文化消费的消极态度使得她们即使有需要却没有足够的动机去体验购买和使用文化消费品的过程。除此以外,文化素质低使农村女性产生自卑心理,她们不了解也不愿了解科技含量高的文化消费品。一方面,文化消费对消费者提出一定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农村女性缺乏相应的素养,这就造成了文化消费排斥部分农村女性,农村女性对文化消费缺乏兴趣这样一个结果。

农村女性因其素养的弱势,对文化消费产品的产品信息表现出低注意力,易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坑害。农村女性若发现自己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因缺少消费者维权的知识而自认倒霉,放弃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这在无意识中助长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气焰。文化产业对知识产权有较高要求,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文化产业无法长久发展,而没有一个较好的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农村女性的文化消费品质也很难提升。

三、农村女性文化消费问题的破解路径

农村女性,因为其自身角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特殊性,她们对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农村女性不仅要工作,更要照顾全家人起居生活,她们可以是妻子、母亲或者女儿,可以说是她们把整个家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们通常是家庭的“首席采购官”,因此她们的文化消费活动不仅影响丈夫、老人,更对农村的下一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农村女性在文化消费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改善农村女性经济状况,营造良好文化消费氛围和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三个方面探索一条解决农村女性进行文化消费的问题的路径。

第一,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不断改善农村女性的经济状况。首先,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保证农村女性文化消费提高的前提,所以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重生产发展,促进农村女性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扩大其收入支配权,增加女性消费的信心。其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意味着加大社会保障建设投入,更要强调消除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协调社会保障资源的均衡流动,让农村女性不再为养老节衣缩食,增强农村女性的抗风险能力,让农村女性能够匀出更多的钱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感受生活乐趣,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小康生活。

第二,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是从外部促使农村女性改变传统消费理念,习得新的消费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整顿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为文化产业进驻农村市场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这一系列措施还具有长远意义。严格管理文化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还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市场发展壮大了,又会带动就业,改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为农村女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女性的收入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在消费商品时,消费者从商品中获得的总的满意程度会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每一单位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意程度却在减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来分析文化消费现象。在电视机还是人们心中的奢侈品时,村里组织的露天电影和文艺晚会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村里举办的文艺活动已经习以为常,只能从中获得较少的满意,而不满意程度却在增加,这时就产生了新的需要,对村里的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农村政府应该升级硬件设施并且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以达到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增加创新程度,吸引农民的注意的目的。再次,联合媒体力量,形成空间立体的文化氛围营造框架。如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有彩电,电脑也开始在农村普及,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社会的优点,合理宣传文化生活,搭建空中信息传递平台,让农村女性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从而主动产生改善自身文化生活的需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媒体向农村女性介绍消费者维权知识以及常用的消费技能等信息。

第三,抓住农村女性特点,生产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农村女性因为年龄、素质的高低,对文化产品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文化产业则需要根据农村女性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从而发现需求差异,开发新产品,满足新需要,占领新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取得最大效益。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是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改善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对提高农民的小康生活水平和调整中国产业结构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现阶段,农村女性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而热衷于文化消费,所以,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面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