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职生职业行为(合集7篇)

时间:2024-04-09 14:44:19
中职生职业行为

中职生职业行为第1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 训练 中职生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任何人的习惯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1、从自我做起。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资本,不好的习惯则是人一生的羁绊。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要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每位学生必须从自我做起,自我约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从小事做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小事做起,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从一件件小事中显示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行为。捡起一个纸片,扶正一把扫帚,不随地吐痰,帮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尊重对方,与人善处等等,都能体现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要想成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能随心所欲,放纵自己,必须严于律己,从点滴的小事方面按照中职生的各种规范来要求自己、来衡量自己的言行,来指导自己的各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中职生在校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专业技能,从而形成一定的职业信念。1、遵守职业规范,增强职业意识。

职业规范是指某一职业或岗位的准则,包括操作规程和道德规范。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各种人生的总和。它是职业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只有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中职生在校学习就是为将来工作做准备,所以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习中增强职业意识,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

技能,是一个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它标志着从业者的能力因素是否能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学生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能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这就是讲职业道德的一种行为表现。

如果数控专业的学生不能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不能掌握车辆的基本结构原理,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无法掌握绘图制图的原理,那么,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从何谈起呢?因此,对学生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的问题,更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

所以,在职校学习生活中,每位学生都要重视技能训练,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既无法深刻领会职业道德内涵,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贡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和行为训练是否符合客观现实的唯一标准,是培养职业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应该注重社会实践,积极寻找机会参与社会实践。

在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的同时,学生也应该走出校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各种无偿服务。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强化学生的奉献精神。

2、知行统一,学做结合。

知,是指在职业实践中经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而获取的正确认识。行,是指社会实践、职业活动。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要运用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又可以到书本中去寻求答案,这样做到知行统一。

四、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任何一个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社会的培养和组织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后者更加重要。因而说,自我修养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

1、体验生活,进行“内省”。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二要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再次,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在时间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中职生要通过职业生活实践,来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生活对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要求,找出自己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与职业道德规范的差距,及时进行反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吾日三省吾身”,自我道德水平才能提高。

2、学习榜样,做到“慎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指独自一个人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它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的事业道德修养已达到高度自觉的程度。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自觉性就更差,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见贤思齐”,中职生要虚心向新时期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学习,以激励和鞭策自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做到慎独,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中职生职业行为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途径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多年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对从业者个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升个人素质和事业发展的前提。因此,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入职员工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合格员工的必备条件。一个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应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胜任岗位职责。

第二,促进事业发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就业者职业关系来讲,工作目标就是为从业者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高质量的服务,取决于从业人员能否严格履行事业行为准则。

第三,抵制不正之风。中职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积极认真地完成岗位任务,履行职务职能,从而抵制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不正之风。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生渴望爱与尊重,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关心和爱护。以行育情,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了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陶冶了职业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

第二,课堂教育是保证。课堂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信念的主阵地。职业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职业道德的要求,加强职业岗位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三,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学生容易融入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职业道德内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实”的目标,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合理安排学生专业实训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要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让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单位同事以及他人的社会关系,体现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职业岗位教育是未雨绸缪的好办法。除了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外,还要计划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校外参加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检验能否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提高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实效的途径

第一,个案教育。为全面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需建立学生操行档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比如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实行的学生德育量化制度,尤其对“问题”学生,实行个案管理。“联网”互动,综合评定,全员管理,形成合力。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量化”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

第二,激励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激励教育有着很大优势。尤其对品德“问题”学生,激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会形成动力,从而引起学生更强烈的愉悦体验,进而自动“软化”其隐性抵触,提高其服从集体行为规则的意向。

第三,暗示教育。明示法是直接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暗示法则是间接内隐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中职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暗示法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育者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让学生在校园中积极寻找“校园十大文明现象与十大不文明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要比说教效果好得多。

第四,劳动教育。很多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就业后承受不了企业的劳动强度而出现频繁跳槽,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就必须把已被遗忘的或忽略的劳动教育纳入管理。比如通过每周的公益劳动,班级辛苦一周打扫校园和教学楼等,在劳动中树立中职生劳动光荣的职业道德理念。总之,在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采取多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渗透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总之,通过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学生的行为在改变,素质在提高,职业道德在养成。

参考文献:

[1]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5):120-123.

中职生职业行为第3篇

1.改进德育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内容,拓宽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规定,《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职生第一学期的德育内容,大部分学校只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很多德育教师采取的是简单的说教形式,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单调,教学方法滞后、单一,而且课本案例与学生接触到的现实社会出入很大,缺乏时效性,老师讲授的内容很难被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德育教师应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因材施教,在内容上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所侧重,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渗透;同时,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案例要充满正能量、趣味性和时效性。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大“门诊对话”式教学、实例教学的力度。课堂上还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模拟招聘、简历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堂更好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把德育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并在实践中锻炼巩固。除课堂讲授外,还可请相关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举办专题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解答就业方面的疑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努力成才的意识。

2.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课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真正让职业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让德育易于被学生接受。

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全面灌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努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1)以日常管理为重点,注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从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学习,遵法守纪,诚信诚实。

(2)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生大都喜爱课外活动,因此,应将各类活动的开展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开展以下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开学之初的军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班内以及班级之间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开展参观、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开展以讲诚信、讲奉献、讲勤俭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奉献、勤俭都是一个企业员工应遵循的美德,从而自觉地在自己身上传承这种美德;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3)以入学教育和顶岗实习为抓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在新生入校之际,开展入学教育,由院长亲自向学生宣讲在科技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技术人才的发展前途、往届毕业学生成才的典范等方面内容,引导新生热爱专业,稳定他们思想,灌输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要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感受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人文环境,按照实际的生产工艺现场操作,经历从“学生”向“员工”的转换过程。在工作中去领悟、感受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4)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依托,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载体,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学校还要和企业合作,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如在教室里、走廊里张贴优秀企业家、道德标兵的头像,给学生一种激励作用;在实验室、实习工厂里,将企业生产流程、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制度张贴上墙,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营造真实企业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形成职业操守。

3.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在社会转型时期,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他所拥有的职业道德素养才会有用武之地,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认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是一名英语教师,在中专第一学期的英语教材中有一单元的标题是《ICanDoIt》,该单元任务是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三年以后的英语名片。在课堂教学中,我让每个同学都设想一下自己中专毕业后想从事的理想职业,并让他们讨论从事该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最后启发他们怎样去获得这种能力和素养,鼓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不枉度中专的学习生涯。在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后很多同学学习态度和各方面的表现进步不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学中融合职业道德教育,拓宽了德育教育途径,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通融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做到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全过程育人”。

4.以专业技能实训为契机,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技能是社会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它是从业者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实训是学生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在实训过程中,要注重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相结合,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具体方法如下:

(1)实训教师可安排学生到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参观,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生从教室到车间,身份发生了转变,教师要把技能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意识到技能训练也是一种艰苦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艰辛,从而慢慢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责任感。

(2)实训教学要有意识地针对能力培养训练开展各种项目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角色,完成任务,以此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提高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意识教育,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

(4)在实训教学中,还应渗透机遇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愿意思考、主动思考,学会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职生职业行为第4篇

【摘 要】 中职阶段作为中职学生踏入职场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中职体育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根据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从四个方面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中职学生;体育教学;职业行为习惯;培养

中职阶段是培养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技能,而且还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这种特性决定体育教育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教师要抓住关键期,调动多种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严格管理,培养遵守规则制度的职业行为习惯

部分中职学生组织纪律性比较差,作风自由散漫,迟到、旷课、随便讲话、玩手机等课堂违纪现象层出不穷,在游戏比赛的时候对自己的违背游戏比赛规则的行为满不在乎,却还想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来改变规则。会计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它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的法制性和程序性,也决定了遵守规章制度是这个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在体育课堂上,制定规范的课堂管理制度是基础,全面落实、严格管理是手段,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制度的职业行为习惯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既要严格遵守课堂常规,又要严密课堂组织,抓住突发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尽量让课堂管理不留死角。在严格执行课堂管理制度和游戏比赛规则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学习,强化关心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用责任和爱心让每一位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的教育,在每节课每节课的坚持中逐步培养遵守规则制度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因材施教,培养积极进取的职业行为习惯

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偏差。体育课中,部分学生如受身体肥胖、瘦弱、矮小、胆小等身体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往往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心理障碍,失去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因人而异 “定时、定量、定强度、定具体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树立好的典型、及时积极的评价以及特殊学生区别对待等措施让这些学生逐渐树立运动的兴趣、进取的意识。比如身材瘦小的学生虽然力量素质比较差些,但身体灵活,在上技巧课时可以让他们出来做示范,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优势项目,增强运动的自信;再如身材肥胖的学生力量素质比较好,在上投掷课时可以出来做示范,让他们展示自身的优势;再如胆子比较小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降低一点练习的难度,让他们能够比较轻松的掌握技术动作后再逐渐提高难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练习的信心。同时,加强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教会他们相应的一些技术技巧,让每个人都有进取的能力。再把身体素质差不多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强化竞争意识,让每个人都有进取的动力。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既要抓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进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突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团结的职业行为习惯

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工作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的,而现在的部分学生自私自利,不愿意同他人合作分享,没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体育教学中绝大部分的体育项目也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进行,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体育游戏等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有意识促进学生合作,用体育游戏来引导学生在玩耍中树立集体意识和初步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好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团结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利用篮球、足球或排球等集体项目的教学比赛,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培养他们合作能力。同时,集体行为对学生个人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来对每一个成员进行帮助教育,利用良好的集体影响力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集体利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团结的职业行为习惯。

四、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职业行为习惯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他们很少经历过苦难磨练,甚至连家务活都很少做,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往往怕脏、怕累、不愿吃苦,意志薄弱,遇到点小挫折就想放弃。然而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付出劳动和艰辛。作为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必须养成吃苦耐劳的职业行为习惯。那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一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运动项目内容,例如在旅游专业班级的课上,可以根据旅游专业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来多设计一些定向越野跑、障碍跑等运动项目,并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提高学生对失败挫折的承受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优良作风和吃苦耐劳优良品质,为毕业后能够尽快的适应工作、迎接挑战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总之,作为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我们的专业素质和爱心,从一点一滴抓起,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桂英.职业学校体育课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06(3)

中职生职业行为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29-02

中国政府目前致力于改革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03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的教育宗旨,他强调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注。从社会大环境而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正面临空前旺盛的需求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为推动职教的改革和发展,连续召开会议,不断文件,教育部领导亲自主事,大力推动,确实十分重视。 "在第四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表彰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这表明了企业很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概述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遵守与其本职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现代管理学认为,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竞争力息息相关。作为培养劳动后备军的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在重视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对这种实践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内容十分广泛,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2.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现状

虽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业绩,但也确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学生,不仅缺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可以说,当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评价并不高,这说明我们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3.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反映的问题及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中职生职业的道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中职院校普遍推广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学制短、时间紧,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感受、体会和修炼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是其品德、人格的体现。所以,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o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2.1教学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在我国中等职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进行,而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文娱活动、专题讲座、报告会等以活动的形式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较少。由于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总感觉缺乏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3.2.2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有关调查显示:只有9.8%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或他们专业将要从事的行业。90.2%的职业道德教育只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很少涉及。

3.3原因

3.3.1从中职生自身特点来看。目前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处于15——20岁,正好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们常常同时具备这两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15、16岁,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此阶段的孩子除了在记忆力上有优势外,思维的发展也开始朝着抽象逻辑思考的方式发展。而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第二次飞跃。年龄范围大约为17、18——35岁的属于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而中职生同时具备青年初期的一些心理发展特点,比如在认知发展方面,思维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上,思维形式开始朝着辨证的、相对的、实用的方向发展。在社会性发展上,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需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不断进行修正。同时,开始懂得逐步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职业的适应,更能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起到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大。

3.3.2从国家的职业教育环境来看。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标示着社会对职教事业的高度认同, 反映了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和飞跃。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 更表现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落实到职业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接受某种理论,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同、同化和内化。根据这一理论,我认为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4.1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的内化作用职业道德意识是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的思想意识基础,是职业道德理念内化的结果。道德理念的内化,是个人将社会和群体公共道德理念转化为个人道德意识的过程,是在个人行为意识 (包括具体行为)与社会、群体道德理念与规范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是内心对社会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的真诚信奉。

要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行,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使道德主体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道德对公民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从理性上认同社会道德,从情感上真诚地接受社会道德,愿意践行社会道德,并在意志上能够坚持持久。内因、外因双管齐下,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4.2职业道德行为能力的形成条件。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自觉采取的符合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的行为,它既是职业道德意识外化的过程,也是职业道德意识内化的结果。把建立在职业道德意识基础上的道德目标追求成功地体现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并得到民众、组织和社会普遍认可的能力称为职业道德行为能力,它是与从业者的职业情感、性格特质、意志品质、行为规划能力、行为价值取向判断能力、行为目标实现能力 (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能力,需要通过有意识的、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

4.3设置更加合理完整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4.3.1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4.3.2专业课教学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4.3.3通过见习和实习活动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养成职业道德行为

这是目前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评价德育的效果中不仅关注的是"知"单方面的内容,更实质的是要体现于"情"、"意 "、"行"上。为了增加德育的实效性,除了重视教学计划中的显性课程外,必须还要注意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挖掘。

4.4从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起。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必须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加强职业理想、事业信念教育,可以促进自由自觉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4.5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训练能巩固专业知识和强化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职业意识。重视技能训练,就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训中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这样能使学生在比赛中强化专业技能。最好是以企业标准开展实训教学,以达到实训教学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无差别对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

5.结论意义

中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发挥作用,既要看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因此,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

最后,中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中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考虑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应遵循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今后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9

[2]罗箭华,韦茜.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三段式.[J].教育与职业,2009,12(35)

中职生职业行为第6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培养;习惯养成;自觉行动

当前,国家启用新编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德育教学三十多年的实践,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积极心态,全方位了解、分析、掌握中职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及情感,对中职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教学探索,小结如下几方面。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对任何人的习惯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认为让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自我约束

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行为是十分关键的。然后,正如我们所知,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得靠自身行为约束,要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从自我约束做起,认真对待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从身边小事做起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十分明白,但要完完全全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并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作为德育教师,我们应让学生们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简单道理,让他们从自己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严格自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处理并妥善解决身边的日常小事。

二、在学习中培养

大家都知道,作为人民教师就得“为人师表”,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课堂内外,作为教师,我们得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到表率作用,树立起好的榜样。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而课堂也正是学生获得文化及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

1.增强职业意识

遵守职业规范、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各种认识的总和,它是职业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职业规范是指某一职业或岗位的准则,包括操作规程和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这是未来干好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2.重视技能训练

作为职校的老师,要对每位同学都要重视技能训练,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学习,刻苦钻研,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社会是培养学生的最好舞台,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得在社会上得以实践。

1.把学和做结合起来

社会是检验知识的最好,也是最终的场所,因此社会实践,也就是实习阶段对中职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此阶段,中职生虽然脱离了学校,在社会上进行相关的实习,但却能得到实习老师的指导,因此实习是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转化的关键阶段。每个学生都应珍惜并好好利用这短短的一年的实习期,把在校园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地转化到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实践中去。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中职生应珍惜实习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怕苦不怕累,在此阶段内好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自我修养中培养

“修”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养”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提高”意为使水平、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同志有段名言:“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自我修养应注重一下两条。

1.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二要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三,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2.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的职业道德先进人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激励和鞭策自己,自觉做到“慎独”,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五、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职业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IQ(智商)可以得到录用,EQ(情商)可以得到提拔。在职业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行为,首先应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其次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中职生职业行为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意识;良好习惯

中职教育直接担负着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与输出合格技术人才的职责。说白了,今天的中职学生,就是明天的企业员工。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遵章守纪,有良好的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习惯。本校开展校企合作已经多年。通过学校与企业不断深入合作,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增强职业意识,是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有力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引路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几乎成了每个教师的座右铭。中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中职教师就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学生首先表现为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爱学生就是无条件的悦纳学生,接纳学生的全部。既欣赏学生的优点,又包容学生的缺点;既接纳学生自己,又接纳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家庭)。悦纳不是视而不见,而是积极关注,尽管当前的中职学生表现出各种问题和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症状,但其自身仍会有这样那样的长处,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价值。作为中职教师,更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定的潜力、潜能存在,都有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完全可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变成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企业员工,为社会创造财富,自己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二、塑造学生双重身份意识,寻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落脚点

当前的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受不良家庭教育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大多数表现为纪律松懈,行为习惯不良,受不得委屈,经不起挫折,吃不了半点苦。这些学生对前途不明、目标模糊,得过且过,自暴自弃,“失败者”的心态表现得特别严重。于是,我每接一届新生,都从入学开始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力图让学生明确自己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为尽快让学生实现由中学生向中职学生转变,尤其是向一个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我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就业方向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校办工厂参观访问,了解企业对员工的严格要求。我多年担任服装专业《服装缝制工艺》的教学工作,大部教学都是在实训室里进行。每次上课,当学生坐在车位前时,我不是直呼其名,而是以某师傅相称,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指出,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翁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教育的第一原则。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过程中,我时常引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来展望自己的职业前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人生目标中,梳理出一般、普遍、宏观、远期的目标和特殊、具体、微观、近期的目标。指导学生从大目标着眼,小目标着手,以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对学生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落脚点。

三、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严格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

责任重于泰山。认真负责,是每个企业对员工必不可少的严格而重要的要求。责任意识的建立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能肩负责任,是学生获得长足发展的必备素质。

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之前,我会清楚地告诉他们操作的工艺流程,每一个工序应该怎样做。让全体学生明白,企业生产,必须严格按订单的要求,哪怕只有一个工序或者某个极小的部位不符合要求,整件衣服都会变成次品或废品,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信誉和经济效益。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企业中是要受到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的。这种提前介入式教育,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技能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我首先鼓励她们要懂得取长补短,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我常常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手把手地进行个别指导,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服装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会到校办工厂集中实习。我作为带队教师,总是以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来要求学生。通过岗前培训和实习过程中工序责任承包等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操作的意识。在实习时,要求学生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把追求优秀当成一种强烈的意识习惯。我重视对每个学生进行监督检查,直到学生把每个工序做好为止。每天实习结束,及时小结实习情况,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重点强调学生履行职责的情况,让他们知道在实习实训时除了提高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挚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 敬业精神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保障。只有具备敬业精神的人,才具备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才会对机械重复、枯燥繁琐的服装工艺加工程序操作乐此不疲,才能百练不倦,才能成长为行家里手。

学生敬业精神的形成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需要学生的行动与坚持。只有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中持之以恒,反复训练,才能将规范的职业行为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形成敬业精神。

坚持,是人生的第一竞争力,是任何其他所谓“人生技巧”、“制胜法门”都代替不了的力量;是成就事业、创造奇迹、战胜困难、克服阻力、走向成功不可替代的法宝。 在实训课中,我把坚持做好每一个零部件作为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突破口,抓住就不放。当学生出现退缩现象时,我会对学生说:“请你多尝试一次,一定要向前多走一步,此时此刻,梦想正在实现。”激励学生由被动地坚持到自觉地坚持,进而形成习惯。一个部件做好后,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我就将学生的高峰体验十倍百倍地放大,让学生看到自己坚持之后的成绩,增强自我效能感。我鼓励学生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做好一个个零部件,由一个个零部件再组装成成品,最后掌握整个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增强了意志品质。

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中职教育是学生步入职业生涯的入门教育。如果教师能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必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职业人生书写华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蔡芳梓.中职生身心健康教育[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