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导致校园的因素(合集7篇)

时间:2024-03-29 14:48:54
导致校园的因素

导致校园的因素第1篇

关键词:安全教育 高校校园安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45-01

1 校园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社会环境因素

现在,我国处于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的分布不均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这就导致了从家庭和学校等基础的“点”开始,到社会不同的群体的“面”,都有很多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的环节都是导致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刑事犯罪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以及教育机构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仍然远远不够,这也使得校园安全问题频发,导致了学生校园安全感的缺失。

1.2 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缺失。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高校的校内外安全教育就显得更加的重要。然而,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很多学校对于校园安全教育都做的非常少。另外,这其中也存在着校园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因素。这包含了管理制度不严格、管理方式不科学等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校外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师生带来人身和财产方面的安全隐患。

1.3 家庭因素

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益处。人在从婴儿至成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带来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给与孩子一个正确的健康的引导,那么这将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学生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学生的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切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因此当孩子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前,孩子是没有辨别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的能力的,因此,如果父母的行为有不好之处,这将直接地影响到其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

2 高校安全教育对校园安全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入,全国各大高校都由曾经的封闭型办学逐渐过渡并转变为开放型办学,从一般的教学、科研机构,逐渐过渡并转变为日常教学、科研创新、生产制造等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机构。现在的高校管理模式逐渐变得更加社会化,其办学的形式也由单一转变成了多样化,而学生的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加之大学校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二者相互交叉,在这种交叉和渗透之下,校园的治安形式变得越来越严峻。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自然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上时常有个别的不法之徒,他们看准了高校学生社会经验缺乏、相对稚嫩的缺点,经常进入高校或在高校周边进行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极端个别的外来人员甚至会对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直接地危害了高校校园的和平稳定,会给高校师生带来非常大的不安感。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形成了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这就导致了有很多的非校内人员前来务工以及经商。这些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法制观念普遍较为薄弱、其人口流动性普遍比较大,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此部分人员相对不容易很好地管理起来。因此,这也导致了此部分人员的违法行为相对于其他人更为突显。

此外,当今的大学校区往往由原来的单一校区转变成了多个不同的校区,而且这些校区经常是分散开来的,这就导致了高校师生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已经排名,当今众多高校都进行了合并,这有着非常多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这导致了同一所高校的不同校区之间的人员流动性变得非常的大,人员来往非常的频繁。因此若稍微有一些马虎大意,就有可能导致不同形式的交通事故。

最后,由于当今高校的逐年扩招,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之下,许许多多的小商小贩都聚集在学校人口稠密之处。这使得高校及周边的治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诸如此类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因素单独都不会对高校安全保卫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但是当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使得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变得极其的复杂,其工作难度会成几何级数上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高校学生具有社会经验少等缺点,而这些缺点往往是安全事故的诱因,因此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对校园的安全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地弥补高校学生的这些缺点,那么我们就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使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真正地卓有成效,使高校的师生们能有更多的安全感,进而达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目标。

想要解决高校校园安全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全国人民的安全意识和文化素质,它的本质就是我国国民道德素养的建设。这个建设是不能依靠某一组织或者团体的,而是需要学校、社会乃至各个家庭的协作,共同承担其这个责任,共同维护高校校园安全工作。

3 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校园安全问题也逐渐突显,需要高校工作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关注。该文就高校安全教育对校园安全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分析了目前高校安全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以达到加强高校安全建设的目的,从而形成健康、安全、文明有序的校园氛围。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对校园的安全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地弥补高校学生安全意识低、社会经验浅薄等缺点,那么我们就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使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真正地卓有成效,使高校的师生们能有更多的安全感,进而达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得志.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25-128.

导致校园的因素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归因;预防政策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如言语侮辱或谩骂他人、身体攻击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对此,有关部门人员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探寻校园暴力的归因,并提出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作者同样从该视角着手,对青少年校园暴力做进一步探析。

一、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

青少年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就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问题而言,其原因相对较多,主要受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较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各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17%、20%、17%、16%、23%,有7%的因素属于其它。

(一)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社会中存在诸多不良风气,可能对校园文化产生侵蚀影响,对青少年行为方式有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其次,暴力文化在社会中得以传播,以互联网为传播土壤,使暴力文化盛行,而青少年可能观看暴力影像等,其崇拜心理引导青少年刻意去模仿,使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再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未能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而做出明确规定和提出解决策略。最后,法制教育力度相对较小,导致学生人格教育的不完善。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校园暴力有重要影响。首先,校园环境因素相对较多,如若校园周边有诸多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学校未能针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人格教育等活动,导致学生人生路上缺乏正确导向。再次,学校未能针对预防校园暴力而构建完善的预防体系,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最后,学校针对校园暴力的管理能力不足。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如若教师未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案,则校园暴力行为可能增多[1]。

(三)教师因素

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教师因素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导火索。首先,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性作用,才能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然而,部分教师的心理素质可能相对较差,将负面情绪带给学生。其次,尤其对于班主任而言,在管理班级时,未能对学生加以充分了解和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是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因素

校园暴力属于社会性的问题,学生作为被害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也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受防卫过当、报复等影响,加害者与被害者可实现角色互换。就学生的被害性因素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被害学生的身份、地位等是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诱因,其被害程度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其次,条件因素的影响。在校园暴力中,被害人可能对加害者进行言语激怒等,引发校园暴力事件[2]。

(五)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家庭环境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如若青少年成长中,父母双方经常吵架或大打出手,则对青少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成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诱因。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暴力有影响。许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被欺负,时常教导青少年在校园中,如若受同学欺负,必须反抗,只要自己不受伤的结果便是最佳。如此,青少年长期受该思想观念的影响,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主动参与者。可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校园暴力有影响。

(六)网络因素

网络暴力不像普通我们所说的暴力那么的简单,精神上的侮辱往往比肉体伤的来的更加的痛苦。网络暴力是什么,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其实就是以一种相对匿名的方式在社交网站上面自由的发表言论,一般都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不同的言论发表自己的过激的观点,从而导当事人受到伤害。

你们有没有想过,可能只是你在微博上无意中评论转发的一条微博,或者是在看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事情上面就认为自己是道德士,想尽一切办法来反驳他的观点。这种暴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也没有任何的条约或者限制说不能发表自由言论,可是往往就是这种言论造成的伤害才是无法挽回的。

二、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政策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和谐校园建设,同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有关人员应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规避校园暴力事件。对此,从社会、校园、教师、学生自身、家庭等视角着手具有必要性。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有关部门人员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首先,立法部门加强法制建设,针对校园暴力管理而推出系列有效的文件,为规避校园暴力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条件。法律是解决或规避校园暴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管理,尤其针对加害者与被害者而言,对双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以排解其负面情绪,为预防校园暴力提供保障。再次,社会各界人士应坚决抵制暴力文化传播,尤其互联网运营商应加力信息管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环境,避免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发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最后,社会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校园暴力而加强监督和管理,以更好处理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校园构建安全体系

校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积极构建安全体系,才能为青少年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抵制校园暴力。对此,校园负责人应注重采取以下政策:首先,设立专门的校园暴力预防机构,针对校园暴力事件而积极采取系列预防策略,如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或心理疏导等工作,从根本上控制或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其次,针对校园暴力事件而加强事前预防管理,如改善校园环境、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等。在某种程度讲,事前预防管理较事后处理更为重要,能够将青少年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里,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全。再次,针对校园暴力而加强事后处理。如若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则校方必须在第一时间加以处理和解决,与双方家长及时沟通,并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规避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再次校园暴力事件。最后,学校应构建安全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如预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化处理机制等,有利于对校园暴力做出快速反应[3]。总之,只有构建完善的校园安全体系,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对其健康成长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同时能够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

(三)从教师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

教师是青少年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导向作用。对此,在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中,教师占据重要地位。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并将其传授于学生,尤其注重与被害人之间的沟通。通常,校园暴力之初,加害者可能未采取暴力手段,但在被害者言语激怒等条件下,加剧双方矛盾,使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一发不可收拾。其次,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安全设备,并将校园暴力事件及时上报。再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学生建立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对规避或减少校园暴力有利。最后,为规避师生间或教师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学校方面有必要针对教师而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对其行为方式加以规范和约束,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教师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教师积极应对人与事,才能逐渐提高学生泰然自若的境界,使学生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有利于减少或规避青少年校园暴力。

(四)从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

学生是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从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尤为重要。首先,针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人格教育,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能够积极排解不良情绪。其次,学生应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及时对自身心中的疑惑等加以咨询,在心理健康导师的辅助下,走出阴霾,享受阳光。最后,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其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知,规避“法盲”问题,对规避校园暴力事件有利[4]。

(五)基于家庭的预防政策

家庭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可知,父母双方应对青少年加以正确引导,并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给予青少年以温暖。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应创设夫妻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的家庭环境,并关爱孩子,使青少年接受和谐家庭生活氛围的积极影响。其次,父母对青少年加强正确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校园生活中,可以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消除校园暴力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论

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教师与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对校园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尤其对青少年心理产生阴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对此,有关人员应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校园安全体系、从教师和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等,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花花,张国华,雷雳.学生对教师的暴力:现状、解释及干预[J].心理研究,2014(06):7-18+24.

[2]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03):38-42.

导致校园的因素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 职能毕业生离校 校园危机

高校毕业生离校可能引发的各类校园危机中,学生是活跃的主体,而身处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是学校危机干预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校园危机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类型

高校毕业生离校无论是从学生的情绪起伏还是管理工作的实施,乃至微观宏观环境的因素都存在着复杂性,因此可能引发的校园危机也具有突发性、多元性、潜伏性、扩散性和破坏性等特点。根据引发危机的环境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内致型危机、外诱型危机以及过渡型危机。

1.内致型危机

所谓内致型危机,是指由高校主体因素引发的校园危机,包含了毕业生主体和学校管理主体两者。传统的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一般属于此类,而且作为主体的毕业生群体可变因素庞杂,因此内致型危机是最频发的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类型。内致型危机的主要成因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畸形补偿心理、群体宣泄,以及校方的管理不善。

2.外诱型危机

所谓外诱型危机,是指非高校主体因素引发的校园危机,由客体因素带来的危机诱因,此类校园危机发生的概率与频率远低于内致型危机,但一旦发生,却比内致型危机来得破坏性和传播性更大。主要表现在:社会舆情方向不当和政治敏感事件。

3.过渡型危机

所谓过渡型危机,是介于内致型与外诱型之间的危机。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以及社会环境变迁等各种复杂因素下,逐渐形成了一股介于校门与社会问的特殊力量,形成了为媒体所津津乐道的“蚁族”、“校漂族”现象。这种现象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深入反思的机会,同时“蚁族”、“校漂族”群体本身就是高校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管理的服务对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对高校在校生特别是准毕业生是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必须引起重视。“蚁族”、“校漂族”现象可能引发的校园危机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文化性的危机,也可以说是高校毕业生离校遗留问题所引发的危机,故在此将其作为内致型危机与外诱型危机之外的第三类危机类型。

二、辅导员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处置职能体现

1.稳定职能

以快速反应为原则的辅导员稳定职能是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处置工作的前提。以学生个体身心伤害为代表的校园危机事件往往具有征兆隐蔽性和时间突发性,能否及时、准确掌握预警信息,能否第一时间到达危机现场,开展维稳工作将是控制危机事态并科学决策的前提,辅导员及时到场履行职责是校园危机处置过程中的重要起点。

校园危机事件对辅导员的稳定职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稳定职能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快速反应,主要体现在快速到场中断危机进程、快速判断了解危机原因、快速分析掌握危机全貌,进而为妥善处理危机赢得时间。事实证明,面对校园危机,辅导员如果思想不敏锐,反应不及时,不能第一时间发挥稳定职能,就会丧失处置危机的绝好时机,使事态更加严重化、复杂化,容易造成小事变大事的后果;相反,辅导员思想敏锐,反映迅速,往往就能抢占先机,占据主动,第一时间落实维稳工作,将危机局面迅速控制住,在危机处置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协调职能

以群策联动为原则的辅导员协调职能是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处置工作的基础。在迅速反应到达现场履职后,信息上报是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下一个关键环节,由于校园危机总是防不胜防,而且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与职权相对有限,因此信息上报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准确、及时的信息上报才能让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掌握危机情况,从而有助于凝聚全校的力量主动作出正确决策,做好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因此辅导员要从信息上报工作开始发挥协调职能。例如,学生寝室是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的高发地带,一旦学生在生活园区范围内发生以失范行为为主的危机事件时,学生工作部、保卫处、园区管理部门、后勤等都应发挥联动职能,辅导员准确、及时的信息上报是职能部门群策联动的基础。

辅导员的协调职能不仅仅体现在推动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的群策联动,还在于在危机发生初期就及时搭建起家校互动桥梁,特别对于学生个体身心伤害事件具有必要性。正如前文所述,成功的家校合作可以实现双重预警与双重导向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危机发生初期就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家长,一方面可以赢得家长对学校的基本信任,另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与校方形成合力将危机处置工作实现高效化解决。

3.干预职能

以科学决策为原则的辅导员干预职能是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处置工作中的关键。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处置工作的紧急性,需要辅导员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和现有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运用智慧和经验进行快速决策以实现对危机的成功干预,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是检验危机处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化整为零法。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具有较强的传播性与从众性,因此容易从个体危机演变成全体性危机,前文校园危机类型的分析中群体宣泄型危机就属于典型。因此在部分危机事件前,辅导员面对的经常是学生群体而不是个体,应对此类群体性危机“化整为零”是主要的干预方法,即:分解危机主体,区别应对,逐个击破。因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的误解、不满情绪蔓延形成整体性和负面舆论压力和情绪对立的校园危机情境下,辅导员首先要做的不是正面冲突,而是在信息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将危机群体逐个分解开来,开展针对性化解工作――重点做好挑头学生的思想工作,争取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感染从众学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危机主体需求的不同,对从众学生群体进行划分并开展针对性解释与安抚工作,切实解决学生的合理需求;对无实际诉求,纯属情绪宣泄甚至寻衅滋事性质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律法规教育,以严肃校纪校规,维护校园稳定。

(2)跟踪服务法。对于毕业生个体引发的危机事件,尤其是以心理危机为主,辅导员的危机处置将更讲求过程性,即“跟踪服务法”。针对这类危机,辅导员的处置工作主要包含三方面:第一,全面跟进心理问题学生的动态,坚持长期的深度辅导,以便于随时作出准确预判,避免危机的爆发;第二,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心理咨询部门做好专业的心理疏导与帮助;第三,辅导员要学会善假于物、善假于人,即在跟踪服务的过程中,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尤其是面对毕业班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范围相对不固定的情况下,善于整合宿管人员、学生干部、寝室室友、学生好友等资源,在第三方的协助下危机处置工作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转移焦点法。在毕业生离校可能引发的各类校园危机中,当学生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时,辅导员要善于将学生的负面焦点进行转移,用其他更积极或更重要的事件吸引学生,转移

视线,缓和危机气氛,通过“焦点转移法”来实现危机处置。

政治敏感度、法律素养、观察力与评估力这些都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因此面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舆论偏颇等因素引发的外诱型危机时,辅导员应善于及时引导,以正视听,将毕业生从错误的焦点上引回到关注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生涯发展等积极的焦点上。毕业生最常见的负面情绪来源是就业压力或者考研升学受挫,长时间专注于失败的经历,或沉浸在受挫的压力之下,较易酝酿成危机事件。辅导员要做到熟悉毕业生政策,善于帮助学生拓宽毕业渠道,转移负面就业(升学)压力,“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村官选聘、西部志愿者计划等都可以成为毕业生关注的焦点,寻找到自身生涯发展的新契机。此外,群体宣泄、失范行为等一般是毕业生的情绪发泄窗口,因此辅导员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毕业氛围,进一步丰富毕业生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能有效转移毕业生情绪发泄焦点,帮助学生合理表达,也学会表达毕业情绪,这不仅大大降低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的发生概率,也对高校和谐校园的营造具有积极意义。

4.发展职能

以人本主义为原则的辅导员发展职能是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处置工作的延伸。校园危机的平息并不是危机处置工作的终点,为防止同类危机的再度发生,辅导员必须承担大量的善后工作,一方面,因危机产生的个体身心伤害对当事人甚至是学生群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从人文关怀角度,亟待心理恢复工作的介入,另一方面,毕业生失范行为等校园危机容易产生恶性传承,给在校学生造成很大影响,成功的危机恢复工作可能成为一次教育契机,因此,毕业生离校校园危机处置工作应该延续到恢复重建,辅导员应加强危机学习和评估能力,发挥好自身工作的发展职能。

导致校园的因素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76-0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面临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严峻挑战,如何建设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21世纪时代特征和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时至今日,高职院校无论从学校数量、招生数量、毕业生数量等方面均已占中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它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国职场人员的整体素质、中国未来的发展后劲,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进程。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又直接塑造、影响甚至决定着其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因此,研究、发展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探寻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使其健康而迅速地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含义与内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知识的广泛交流、传播及高职院校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其内部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它们全方位地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包括优雅的自然环境文化、完善的设施文化、积极的方式文化三个方面;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其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前提和根源,其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特殊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思想的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中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3] 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是各种精神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偏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结构不合理;崇尚娱乐性、通俗性,导致庸俗文化盛行、富有启迪性的高雅文化反而偏少的喧宾夺主现象;重视现代性、轻视传统性,割断校园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对校园精神文化弘扬不力。

2.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结构缺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高职院校内所有的组织和成员。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和学校的管理人员,而学生是其主要主体。但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过于狭窄,仅限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影响下的骨干分子和特长生,而校园中的其他组织成员大多游离在外。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相互配合,校园人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

3.校园文化建设中“主旋律”突出不够。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素质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倾向,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偏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不力,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目前高职院校中,各种灰色文化(如西方思潮热、读书无用论、恋爱低龄化、公德意识差、“牛皮癣”现象、老乡抱团意识、考试作弊等)不断滋生蔓延,这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4.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来历不同的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从自身出发,充分挖掘体现学校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的文化内容,建设适合自身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相反,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彼此借鉴、相互套用,使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共性多、个性少,特色不鲜明,趋同现象严重,进而影响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不能在大学生思想中产生共鸣,致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也非常不利于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5.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形成校园育人合力、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中的作用,不能从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精力主要放在日常业务工作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研究较少,规划缺位,导致在人、财、物等投入方面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文化发展的需求。

6.校园文化建设中开放程度不够。国内外校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隔阂,开放性不足,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严重的“孤岛现象”。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对环境育人的作用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只是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点缀,导致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人、财、物的投入均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2.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规划乏善可陈。部分学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混乱,片面或简单化地理解其内涵,甚至把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等同,不清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四个内容。部分学校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仅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临时性的突击任务来抓,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发挥。

3.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不力。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健全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各部门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致使其很难把校园文化放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层面进行建设,也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难以真正发挥。

4.对待“外来文化”缺乏科学态度。部分高职校园人对待“外来文化”存在两种错误倾向:要么拒绝“外来文化”,认为一切外来思想、外来文化都不如自己的校园文化,或者都不适合自己的校园情况而一概加以摒弃,否认国内外校际文化交流、校园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积极意义,导致自我封闭。它严重地影响了校园人对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追求,窒息了校园人的思想活力,抑制了校园文化的勃勃生机,削弱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要么照抄照搬“外来文化”,使部分校园人对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缺乏感情,导致中国的高职校园文化趋同现象严重而缺乏特色。

5.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的辐射和渗透。当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各项改革举措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也在随之快速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尚未成熟完善,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依然存在,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目标,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社会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大行其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功利主义思想盛极一时,这些都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非常消极的作用。

6.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普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快速发展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师数量快速增加、办学投入迅速增加,然而,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有相应增加,使高校负担加重。因此,各高职院校不得不将有限资金重点放到“保重点”、“保稳定”、“保运行”、“保发展”等基本投入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鸡肋”项目,不得不压缩资金、减少投入,导致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举步维艰,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素质层次差距拉大,部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力不强,也进一步影响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效果。

7.大众传媒中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深深地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人,如果不对其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取舍,其消极因素就会侵蚀校园文化,产生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的负面效应已越来越突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冀望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者能以之为鉴戒,使中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茁壮成长、日臻繁荣。

参考文献:

[1] 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导致校园的因素第5篇

1 校园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社会环境因素

现在,我国处于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的分布不均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这就导致了从家庭和学校等基础的“点”开始,到社会不同的群体的“面”,都有很多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的环节都是导致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刑事犯罪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以及教育机构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仍然远远不够,这也使得校园安全问题频发,导致了学生校园安全感的缺失。

1.2 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缺失。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高校的校内外安全教育就显得更加的重要。然而,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很多学校对于校园安全教育都做的非常少。另外,这其中也存在着校园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因素。这包含了管理制度不严格、管理方式不科学等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校外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师生带来人身和财产方面的安全隐患。

1.3 家庭因素

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益处。人在从婴儿至成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带来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给与孩子一个正确的健康的引导,那么这将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学生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学生的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切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因此当孩子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前,孩子是没有辨别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的能力的,因此,如果父母的行为有不好之处,这将直接地影响到其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

2 高校安全教育对校园安全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入,全国各大高校都由曾经的封闭型办学逐渐过渡并转变为开放型办学,从一般的教学、科研机构,逐渐过渡并转变为日常教学、科研创新、生产制造等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机构。现在的高校管理模式逐渐变得更加社会化,其办学的形式也由单一转变成了多样化,而学生的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加之大学校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二者相互交叉,在这种交叉和渗透之下,校园的治安形式变得越来越严峻。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自然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上时常有个别的不法之徒,他们看准了高校学生社会经验缺乏、相对稚嫩的缺点,经常进入高校或在高校周边进行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极端个别的外来人员甚至会对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直接地危害了高校校园的和平稳定,会给高校师生带来非常大的不安感。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形成了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这就导致了有很多的非校内人员前来务工以及经商。这些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法制观念普遍较为薄弱、其人口流动性普遍比较大,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此部分人员相对不容易很好地管理起来。因此,这也导致了此部分人员的违法行为相对于其他人更为突显。

此外,当今的大学校区往往由原来的单一校区转变成了多个不同的校区,而且这些校区经常是分散开来的,这就导致了高校师生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已经排名,当今众多高校都进行了合并,这有着非常多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这导致了同一所高校的不同校区之间的人员流动性变得非常的大,人员来往非常的频繁。因此若稍微有一些马虎大意,就有可能导致不同形式的交通事故。

最后,由于当今高校的逐年扩招,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之下,许许多多的小商小贩都聚集在学校人口稠密之处。这使得高校及周边的治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诸如此类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因素单独都不会对高校安全保卫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但是当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使得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变得极其的复杂,其工作难度会成几何级数上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高校学生具有社会经验少等缺点,而这些缺点往往是安全事故的诱因,因此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对校园的安全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地弥补高校学生的这些缺点,那么我们就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使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真正地卓有成效,使高校的师生们能有更多的安全感,进而达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目标。

想要解决高校校园安全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全国人民的安全意识和文化素质,它的本质就是我国国民道德素养的建设。这个建设是不能依靠某一组织或者团体的,而是需要学校、社会乃至各个家庭的协作,共同承担其这个责任,共同维护高校校园安全工作。

导致校园的因素第6篇

1.薪酬体系。薪酬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园文化理念。校园文化在深层次上传递着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影响着校园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方式。

2.工作软环境。工作软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进行人员激励的有效手段。校园良好的精神理念可以引导或规范员工的行为,减少或调和员工间的矛盾,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使校园员工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积极性,从而使校园充满活力。

3.员工培训。由于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员工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日益老化的知识内容以及个人文化意识阻碍着工作的进行,从而增加了员工对工作的恐惧,影响工作的进行。只有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充实员工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达到激励目的;另外,培训可以使校园文化精神内涵融进员工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成为处理问题的理性解决方式,促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探寻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1.校园对自身文化定位不准确。校园文化由校园的性质、业务范围、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校园文化发展策略。但目前很多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高校并未对自身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只是单纯地从建立校园文化的角度考虑,忽视了校园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校园文化越来越变得空泛,成为了脱离员工实际的“空中楼阁”,这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浪费大量资源。

2.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民主参与。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氛围,高校缺少民主的文化建设方式,缺少与员工的对话和互动,缺少普通员工的参与,必然也会导致民主的氛围的缺失。在中国民主发展的大环境中,人们更加注重公平与民主,很多高校却不能给员工民主、平等参与的机会,那么这种内心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工作的积极性急剧下降,因而也就不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激励。

3.物质激励未能有效联系校园文化。目前在很多高校,虽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存,但却很难看见两者的统一,高校的物质激励不能有效地联系校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在人力资源激励过程中起不到物质的推动作用。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应该贯穿于每一个管理环节的始终,并体现相应文化特征,任何一个环节的文化缺失都会导致校园文化的失效。

三、通过校园文化提高激励水平的对策

1.根据高校内外环境制定相应的文化。高校管理者在建设校园文化之前,应该首先考虑到高校外部发展的大环境,这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内部因素,校园文化的价值核心一定要顺应外部大环境的发展,可以引领社会潮流,但绝不能落后于外部环境的发展;同时,管理者还要准确把握高校阶段性目标、成长的生命周期和员工需求等浮动因素,把握学校性质、管理结构等相对固定的因素,制定符合高校发展需要的独特文化,并将文化的精髓内容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员工,使员工结合学校情况与自身发展向结合。

导致校园的因素第7篇

关键词:农村;校园足球;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足球是体育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足球教育的推广,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健体魄。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校园足球教学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形势不容乐观,加强对农村校园足球发展制约因素以及相关对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校园足球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学校足球设施陈旧,足球场地坑洼不平

足球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足球的发展水平,设施不足也是现阶段农村校园足球发展不顺利的主要因素。作为足球教学的主要场地,足球场乃是开展足球活动的前提条件,但是现在农村学校中,虽然具有足够大的场地,但是并没有划定足球场的范围,相关的界线也就更不用多提。另外,足球场场地中荒草丛生、地面的平整度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这样的场地中进行足球练习,不仅很难提起兴趣,同时还可能导致人身造成威胁。

2.相关部门对农村校园足球发展不够重视

我国足球水平相对较弱,在长期的这种状态下,国家相关部门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校园足球重视程度严重缺乏。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遭受挫折,国家开始加强了对足球进校园的重视,但是这种重视仅仅体现在城市学校中,对于农村来说,仍然是不够重视。一方面,国家在财政中,每年为农村校园足球运动的投入是很少的,甚至很多地区都没有设立这一款项;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思想陈旧,仅仅想着让孩子多读书,将来光宗耀祖,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农村教育体制下有的都不知道足球运动规则,一些更加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没有踢过足球。

3.没有专业的足球教师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农村校园足球发展的保证。但是,现阶段农村学校中,正规的体育教师数量都十分有限,专业的足球教师就少之又少。由于受到农村教学条件、教师工资待遇等条件的约束,招揽不来专业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本身的体育素养有待提升,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仅仅能够做一些基础性的讲解,不能言传身教。

二、推动农村校园足球发展的有效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校园足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现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

1.加强农村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建设

当地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足球教学的重视,联合教育部,推行足球教练培训工作,为农村校园提供更多优秀的体育足球教师,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另外,让农村体育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足球素养,为学生学习足球提供有效的师资力量。另外,应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农村校园引来更多优秀的足球教师人才,强化农村校园足球教师队伍。

2.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校园足球设施建设

针对现阶段农村校园足球设施问题,还应该加大资金投资,不仅在场地建设以及设施建设问题上,还需要为足球场地设施等的维修费用做好准备。同时,足球比赛、学生保险、运动装备、安全防护等方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十分沉重。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社会企业、公益部门等为农村足球费用捐款,帮助农村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

3.加大足球运动宣传,营造良好的足球教育氛围

在公众眼中,从事职业运动多是文化教育失败后的被动选择,运动生涯一旦结束,多数运动员的生存状况堪忧。公众的这种观念,导致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花过多的精力从事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这种对抗性强的运动,得不到公众的支持,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非常不利于校园足球的推广。因此,要加大媒体宣传的力度,打造我国自己的足球文化,为校园足球营造浓厚的氛围,打破大众对职业足球的固有观念,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足球运动中来,为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积累更多的后备力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足球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校园开展足球教学活动刻不容缓。然而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校园足球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校园足球设施建设,强化足球教员队伍建设,提高对农村足球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全面推动我国农村足球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云.农村初中校园足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文理导航,201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