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合集7篇)

时间:2024-02-17 11:38:22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第1篇

【关键词】中国统计学 课程建设 发展沿革 缺点和不足

我国统计学的建设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已达到了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要求。通过我国不断的对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已经能很好的与数学及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统计学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推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课程全面等环节,来发展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宏伟目标[1]。

一、统计学课程的发展路程

(一)从统计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开始学习

20世纪初期,统计学在我国完成了从传入到发展的第一个变革。当时的价值观、政治经济的发展等问题都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对于传入的数理统计知识也都是最表层的,使得统计学的课程学习无法全面的发展。初步的基础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大概的掌握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课程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实验设计法来加深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对于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高,大量观察法来加深对与统计学的探究,运用实际例子来锻炼学者的观察能力,或者通过对描述统计法的学习来提高学者们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看法,还有推断统计法利用基础知识推断出结果和结论[2]。我国统计学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探索和发展的。

(二)统计学课程任务的划分和衰退时期

在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制定之后,统计学课程任务就被划分为了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分是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是研究有效的运用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多种模型与技术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对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问题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基础性学科[3]。另一个部分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方法不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具有一致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其特点主要是数量型、综合性、具体性。正是这种划分,使得每个统计学课程任务的统计范围和统计结果都不同,统计的方式方法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数理统计学到底还是不是统计学,引起了双方学者的激烈争论。同时对于这种课程划分的教学任务的改变导致统计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进入到衰弱时期。

(三)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发展趋势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各个阶段的不断探究和发展,我国统计学的课程建设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程建设的重点也转移到以统计方法上来,使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更加现代化。通过对统计学的不断认识,增加了对统计操作的锻炼,通过统计操作课程课时的增加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于统计操作的理解能力。统计学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授课的方式也更加科学、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统计学的发展日趋完善,统计学课程建设可以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统计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不够全面

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发展到全面、健全的新模式,实现了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课程的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统计学》课程的开设问题。《统计学》课程涉及到学者对于统计专业的理解和运用,各个部门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统计学整体的认知。如果不能全面的教学,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遗漏知识。所以,在统计学专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应该加强对《统计学》课程的强化工作,细致、全面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上的不足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应用。利用计算机完成教学任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扩大了教学范围,使得统计学的教学应用环境和数据系统越来越庞大。正是因为看到了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优势,教师就更愿意依靠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相反,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的同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模式。过去在统计学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要求学生们多学习统计计算,现在在计算机课程讲授中,学生们会把学习重点放在统计学的系统操作中,缺少了对统计学计算的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锻炼。表面上看来,同学们对于统计学的知识学习和运用很熟练,但是一旦没有了计算机,那学生们就不能正常的处理数据。时代的发展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讲授老师要认真负责的进行讲解。不要投机取巧。

(三)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不细致

统计学的知识量很大,而课时的设置安排又很有限,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选择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等实用操作没有很好的运用,这就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统计结果,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片面和肤浅的。所以,壮大师资力量队伍,强化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改善统计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教育部门应该发展的重点。

三、总结

通过学者们实现的统计目标,合理的控制在统计规律中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使我国统计学专业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统计学课程的建设也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发展,通过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弊端的改进。讲究科学、有效的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统计学的应用和操作得到运用。通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使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模式和理念都在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袁卫,关小斌等.国际统计高等教育概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15):18-14.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第2篇

1.忽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在开展林业统计工作过程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并不完善和全面,尤其是环境成本分析得不到重视,缺乏对土地荒漠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以及生物减少等因素的考虑,造成林业统计中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在林业统计过程中,环境成本分析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在现代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属性的忽视,造成了环境成本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影响到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只关注林业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质量变化的计量,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得经济增长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现代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完善性,必须在指标体系中重视和强化环境资源成本,重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

2.部分统计指标解释含义模糊。当前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统计指标的认识和含义解释的模糊,给林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到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没有进行明确。基层统计人员对指标的统计时缺乏科学的统计方法,多采用不科学的估算来确定统计数据并上报,这严重制约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对统计指标含义的模糊,造成不同统计指标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指标信息存在重复交叉容易影响统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统计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林业经济情况,导致指标的评价结果被人为地夸大或缩小。

3.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开展林业统计工作,必须保证林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统计过程中,由于林业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采取的是层层汇总的方式,林业统计调查的频率和速度都比较迟缓,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严重影响到了林业统计工作中的问题的及时反映。林业统计的时效性对林业统计而言至关重要,落后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严重地制约了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利于林业部门进行决策,影响林业统计的目标的实现。

4.缺乏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在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缺乏对林业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的评价,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关注林业职工的收入、养老、教育等情况。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民生指标,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的形成,不利于提升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林业的科学发展。林业统计过程中的民生指标的缺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林业发展中的民生状况,不利于林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正确的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统计工作力量薄弱。由于我国基层林业部门的人手和资金缺乏,基本统计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林业相关的经济项目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增加,这给林业统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统计力量的薄弱,许多林业统计调查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林业统计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统计工作的力量的薄弱,调查手段和数据收集方法受到限制,影响到了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实现。

二、改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性意见

1.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满足宏观管理和政府规划要求。在开展林业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林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和服务对象,林业统计时为了满足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实施统计监督。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充分认识林业统计的目标和任务,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保证林业统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2.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林业统计是对复杂的林业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应该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加强林业统计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和民生指标的统计和分析,通过环境成本的统计,提高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加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该完善林业统计的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林业企业发展实际的统计报告,促进林业数据信息的有效反映。再次,应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改善林业统计层层汇总的统计报告方法,提高林业统计的速度,使得林业统计中的关键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上报,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后,应该完善林业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手段,提高数据收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效地降低林业统计的统计成本,加强对林业统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林业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方法,以促进林业经济统计目标的实现。另外,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重视对统计指标解释的明确,通过准确地界定和解释不同指标的含义,保证各个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当前的林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的约束,造成了林业统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林业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林业以及林业相关的产业经营范围等进行界定,解决林业统计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范围模糊和界定不清的问题,提高林业统计的标准化,明确林业管理和林业经营的相关活动。另外,除了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之外,林业统计过程中,还应该强化对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以及统计核算方法的标准化,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林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林业统计目标的实现。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第3篇

关键词:林业 统计 指标体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66-02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我国林业统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独立的林业统计指标所构成的统一体。林业经济现象的统计调查工作的开始都是从构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开始的,科学的、合理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林业统计工作,反映林业发展建设和产业发展状况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其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林业经济现象,为林业建设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林业统计指标主要是以生产发展的规模水平为目标,正确引导生产资料的投向,突出林业产品质量、产值以及数量等统计指标,是对林业资源消耗和利用的反映,但是很难科学地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林业经济效益。随着林业建设领域的不断的深化和拓展,完善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急需建立,以促进林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和林业的发展。

一、现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1.按照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层级划分。我国林业统计指标从层次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全国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地区性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同层级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覆盖面不同,全国性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对我国全国范围的林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数量和指标的反映和分析,是林业统计指标的总体系。地区性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地方政府为了科学有效地反映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数据,对地方的林业经济进行反映和描述所形成的统计指标体系。基础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指的是经营林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为了有效地反映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林业经济数据和生产经营成果数据,而设定并实施的统计指标体系。

2.按照林业统计的专业性质划分统计指标体系。我国林业统计可以按照林业经营的专业性质的不同,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不同的划分。林业统计的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划分为林业加工统计指标体系、营林统计指标体系、森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木材流通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综合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等等。森林指标体系的按照专业性质进行划分,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开展林业统计工作。当前这些指标体系都形成了完善的统计制度,但是林业指标体系按照专业性质划分还缺乏理论探索,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3.按照林业统计的内容划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林业统计的内容划分,可以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划分为林业生产要素指标体系、林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以及林业生产过程指标体系。其中,林业生产要素的指标体系是对林业生产的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区分,包括林业生产经营的手段及对象,包括了人、财、物、环境、条件等。林业生产结成果指标体系包括林业生产的收益、生产成本、环境成本、损耗等。林业生产过程指标体系就是对林业生产的投入进行指标体系确认和划分,包括了生产要素、人力消耗以及资源消耗等,是根据林业生产的技术要求、工艺要求以及管理要求而设置和确立的一系列的统计指标。

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在开展林业统计工作过程中,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并不完善和全面,尤其是环境成本分析得不到重视,缺乏对土地荒漠化、湿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以及生物减少等因素的考虑,造成林业统计中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在林业统计过程中,环境成本分析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持续性。在现代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属性的忽视,造成了环境成本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影响到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只关注林业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质量变化的计量,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得经济增长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现代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完善性,必须在指标体系中重视和强化环境资源成本,重视对环境成本的分析。

2.部分统计指标解释含义模糊。当前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统计指标的认识和含义解释的模糊,给林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到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没有进行明确。基层统计人员对指标的统计时缺乏科学的统计方法,多采用不科学的估算来确定统计数据并上报,这严重制约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另外,由于对统计指标含义的模糊,造成不同统计指标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指标信息存在重复交叉容易影响统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统计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林业经济情况,导致指标的评价结果被人为地夸大或缩小。

3.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开展林业统计工作,必须保证林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统计过程中,由于林业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采取的是层层汇总的方式,林业统计调查的频率和速度都比较迟缓,经过层层上报和汇总,严重影响到了林业统计工作中的问题的及时反映。林业统计的时效性对林业统计而言至关重要,落后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手段严重地制约了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利于林业部门进行决策,影响林业统计的目标的实现。

4.缺乏反映民生问题的指标。在当前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当中,缺乏对林业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的评价,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关注林业职工的收入、养老、教育等情况。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民生指标,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的形成,不利于提升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林业的科学发展。林业统计过程中的民生指标的缺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林业发展中的民生状况,不利于林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正确的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5.统计工作力量薄弱。由于我国基层林业部门的人手和资金缺乏,基本统计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林业相关的经济项目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增加,这给林业统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林业统计的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统计力量的薄弱,许多林业统计调查的难度比较大,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林业统计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全面的、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统计工作的力量的薄弱,调查手段和数据收集方法受到限制,影响到了科学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实现。

三、改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性意见

1.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满足宏观管理和政府规划要求。在开展林业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林业统计的基本任务和服务对象,林业统计时为了满足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实施统计监督。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充分认识林业统计的目标和任务,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在林业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指标体系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保证林业统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2.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展林业统计是对复杂的林业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林业统计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应该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加强林业统计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和民生指标的统计和分析,通过环境成本的统计,提高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加强,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该完善林业统计的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林业企业发展实际的统计报告,促进林业数据信息的有效反映。再次,应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改善林业统计层层汇总的统计报告方法,提高林业统计的速度,使得林业统计中的关键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上报,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后,应该完善林业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手段,提高数据收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有效地降低林业统计的统计成本,加强对林业统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林业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方法,以促进林业经济统计目标的实现。另外,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重视对统计指标解释的明确,通过准确地界定和解释不同指标的含义,保证各个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当前的林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的约束,造成了林业统计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林业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林业以及林业相关的产业经营范围等进行界定,解决林业统计过程中存在的产业范围模糊和界定不清的问题,提高林业统计的标准化,明确林业管理和林业经营的相关活动。另外,除了加强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之外,林业统计过程中,还应该强化对林业统计调查方法以及统计核算方法的标准化,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提高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林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林业统计目标的实现。

科学、全面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反映当前林业经济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为科学的林业产业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引导林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在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林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因此,林业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结合林业发展实际,不断建设与完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促进林业建设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光,路春艳.试论林业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完善[J].林业经济,2012(7)

[2] 翁贤忠,方荣杭.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2(4)

[3] 梁益鹏.林业统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1(2)

[3] 高荷琴.我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林业调查规划,2009(2)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第4篇

摘 要:本文首先对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发展进行阐述;接着讨论了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改革的环境;最后着重对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立足于技工学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的教育本意,希望本文能够为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技工学校 统计学 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学校属于我国职业学校中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为主要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技工学校的教育范围已经不仅限于培养蓝领人才,而是更重视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统计人才也是目前技工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

1、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发展概述

1.1 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取得进步。随着技工学校的教学实力不断进步,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技工学校负责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的素质得以稳步提升;其次,技工学校在统计学课程建设上的体系性越来越明显,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安排,都具有很强的教育科学性,为统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2 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还存在问题。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的发展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却跟不上统计学的快速变化,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表现出“滞后性”;另外,统计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根据技工学校的整体环境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环境

2.1 技工学校的学校发展环境。相较于传统教学环境,目前的技工学校环境更加开放、教学实力更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育思想有所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对学生综合实力的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开展差异教学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第二,国家和各类企业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作用认识加强,社会所需的统计人才越来越多,学校对统计教学改革的重视度增强。

2.2 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拥有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随着技工学校办学的发展,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从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来看,企业与技工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各类企业都能够为技工学校的统计学教学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教学工具;从社会发展的状态来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技工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技术资源,如多媒体等,另外,技工学校还能够通过联网实现与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从社会对技工学校办学的认可程度来看,社会对技工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得技工学校能够通过教育宣传等活动获得更多资金的注入,为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方便。

2.3 学生对统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变化是技工学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环境中的一种特殊成分,表现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态度的变化以及学生对统计工作的经济价值的认可等方面。随着国家以及企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学习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的作用,很多学生致力于将统计能力作为获得职业的手段,因此对统计教学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3、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从实践入手进行教材改革。技工学校开设统计学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改革需立足于实践。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中,对统计知识的基本原理的表述和统计方法应用知识的表述都太过死板,这样的教材不仅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且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局限,进行教材改革是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为教学提供实践性强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教材改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统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统计学专业书籍,选择其中应用性较强的那些作为教材;第二,统计课程教师可以在原本的教材理论基础上,另外自编一本全部是应用实践知识的辅助教材,在统计课上使用,辅助教材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从刻板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通过实际进行数据统计、以不同的职业目的完成统计工作而对统计学的应用新的认识。

3.2 以就业为目的进行教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的未来是“就业”,因此,教法改革必须以实现就业为主要目的。无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环境始终是学校而不是职场,因此,学校应从教学环境变化的角度实施教法改革,即应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与当地各大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注入资金,为学生争取综合性较强、设备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应用课程与统计学日常应用联系起来。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统计课程的教师们也能够从教学指导当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总结自身在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教法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理解的更好,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3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师职业素质再教育。无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教师的职业能力不足,教学改革的成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在技工学校实现全面的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就必须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再教育。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本校负责统计教学的教师们进行职业素质在教育,第一,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使教师对统计学应用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理解,并通过统计学实际应用的练习和教育,使教师本身的统计知识广度和深度有所提高,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岗位再教育,使教师通过实际感受增加对统计知识应用的职业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统计学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技工学校目前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并且,学生也对统计学习提出了更明确的职业性需要。只要技工学校能够对统计课程进行从教材到教法的全面改革,该科目一定会在教学中取得重大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和未来就业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边丽洁.《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09):228-230.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第5篇

关键词:“慕课”;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教育的重点科目,在医学统计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方面仍然延续较传统的模式,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医学统计学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慕课”的不断成熟,在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地应用“慕课”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仅有助于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氛围,同时还有助满足教学改革要求,对提升学生医学统计学综合知识素养、促进高职院校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慕课”概念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开发模式,其以发布课程资源模式及学习管理系统为核心,通过将学习管理系统与知识资源互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学习自由[1]。“慕课”与传统的课程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慕课”拥有广阔的知识范围的同时,还可以让上万人同时学习同一课程。“慕课”通过根据学生学习情趣,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且不存在年龄及领域的限制。“慕课”的学习形式为在线课程学习,由于这种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课程在时间上的限制,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另外,在高职医学统计教学过程中,为使得专本教学更加衔接,通过借助“慕课”课程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时间,对降低专本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实现在统一起跑线上的学习目的具有重要意义[2]。

2、“慕课”的特征

拥有广阔的知识范围是“慕课”的核心特征,“慕课”的课程由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参发布的众多课程。“慕课”开放性较强,在实现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通过为社会各个领域开放学习机会,为一些积极上进的人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学习环境[3]。另外,“慕课”属于一种网络性质的课程教学模式,“慕课”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学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学习,而是通过借助发达的互联网,将课程置于网络平台之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对于一些知识难点,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的听课研究,最终领悟知识的真谛,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修养,促进全面发展。

3、基于“慕课”背景的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教学改革措施

3.1完善教学内容

医学统计学具有繁杂的理论知识点,且知识内容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较枯燥,由于其理论知识点具有较非常强的理论知识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不会、听不懂”的现象出现,这是导致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现象,需要加大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教学改革强度,加强对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视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实际情况,结合着“慕课”的教学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进而激发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知识探索的自信心,提高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的教学质量及效率。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借助机房开展专业知识课程讲述、开展医学统计学的实例对知识进行详细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医学统计学的实际教学分析方法,提升学生对医学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另外,为激发学学生对的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充分理解“慕课”的意义,根据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慕课”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讲解实际案例[4]。通过借助医学统计学软件,将知识点的分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医学统计相关知识及公式的掌握及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医学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为促进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的改革稳定进展奠定坚实基础。

3.2创新教学模式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展,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进而高正改革之后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方向,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在“慕课”背景下,对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借助“慕课”为学生引进先进的知识学习理念,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符合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慕课”属于网络在线学习模式在,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是“慕课”的主要特点。所以,在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利用“慕课”的这一特点,不仅有助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还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优化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案。另外,“慕课”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慕课”,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专业知识学习氛围,对提升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课前通过借助“慕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课下,学生通过借助“慕课”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巩固[5]。对于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针对“慕课”进行讨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构建专本衔接模式的课程贯通式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职教衔接贯通式课程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提高分段式课程质量。而对于医学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培养需要借助公共课程的基础支撑,所以在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需要从课程质量监控、学习效果评价及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慕课”基础之上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上存在的差距,不断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理论总结、目标、形式上的差异进行总结,从而建立完善的课程质量信息采集、分析、反馈的实时评价系统。课程衔接是衔接医学统计学专本教学模式化改革质量的核心点。在“慕课”的基础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点是课程衔接的不顺畅,而往往被专家和学者忽视的公共课程的衔接,将会进一步影响转段后继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因此,构建严格的专本衔接模式的课程贯通式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医学统计学专本衔接成功改革的重要支持依据。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第6篇

统计学论文2300字(一):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大数据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现阶段,统计学方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有广泛应用。本文尝试对统计学方法的诞生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还对统计学方法在现今大数据时代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统计学方法发展大数据应用

对于统计学方法来说,诞生的最初只是为了进行单纯的计数以及描述,随着统计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在统计学家以及各个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之下,统计学方法正在不断的进步以及完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发挥出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现阶段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对统计学进行深入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会对今后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统计学基本发展探析

对世界统计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会发现,其与科学界的发展趋势较为类似,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完善,也开始与其他科学进行融合发展。对统计学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其主要具备两个基本结合趋势,即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以及与计算机学结合的趋势。对于统计学来说,其与经济学结合发展我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产生了经济统计这一专业;而统计学与教育的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对于这些分支学科来说,其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是实质性学科的分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运算能力不断提升,这也使得大规模的统计调查工作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不仅保证了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了计算的高效性。因此,在进行统计学技术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结合应用是重要发展途径。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应用可以使统计计算过程中一些疑难的部分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使得统计计算的展开更加方便。从现阶段我国经济类统计专业的教育情况来看,一方面在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教育,另一方面在对学生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装能力进行提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不能离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今后统计学相关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利用能力进行培养提升,使得在展开统计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统计模型的编程来实现。

二、统计学方法在大数据中的应用趋势

(一)统计学方法及相关领域的动态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统计学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在教育行业、生产制造行业以及企业管理当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根据CNKI数据库中统计方法、机器学习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机器学习领域的论文数量从2013年以后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并且在2016年超过了统计方法领域的论文数量。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在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速度正现出稳定提升的趋势,反映了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研究方面越来越深入,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在统计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其所面临的拐点与国家上的统计学发展拐点基本保持一致,大概都是在2013年开始对大数据以及将其学习等方面有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开始逐渐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而机器学习方法的论文数量都是在2016年开始超过统计方法的论文数量。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出其差异性也很明显,国内在统计方面研究的论文以及在机器学习方法方面研究的论文与国际相比较尚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呈现出了持续性的特点,这也使得我国在这两个领域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统计学方法及相关领域研究方向分析

经过对CNKI数据库中的统计方法以及大数据领域期刊论文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出,统计方法领域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统计分析”以及“数理统计”、“人工智能”;在大数据领域出现频次较高的是“云计算”、“图书馆”以及“物联网”等关键词。通过上述关键词来看,其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反映当前我国统计以及大数据技术所研究的重点以及热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在统计与大数据领域方向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在进行的数据研究的时候,需要应用到统计学方法,同时统计学方法在利用的时候往往也需要与大数据进行结合。

(三)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展望

有数据的地方势必就会涉及到统计学。从17世纪开始,国势学派以及算数学派的争论到今天大数据计算、计算机技术的相互作用,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正在不断完善,并且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的统计学发展方向发生了一定转变,开始从小样本的统计推断分析走向大数据量的挖掘分析,从而使其所掌控的数据量不断提升。在未来统计学方法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统计学与新的数据思维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应用范围更广的大数据算法。从现阶段我国大数据方法创新发展的情况来看,其与国际研究在深度以及广度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在大数据统计学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阶段,国内的大数据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信息化产业上,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尚且不明显,这也使得信息服务以及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在今后统计学发展的过程中,其研究热点势必会从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发掘向算法方向转移,这样也使得大数据技术与统计学方法二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统计学方法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需求,积极适应时代变化,现阶段大数据时代已经全面到來,并且大数据技术在我国有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将大数据与统计方法进行结合可以使统计学方法的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也使得统计学方法不断的进步以及拓展,在大时代背景之下,其功能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

统计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摘要]为提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针对传统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局限,分析和实践基于线上网络教学+线下面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实践表明,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与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丰富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促进生物统计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生物统计学;实践

[作者简介]严明(1981—),女,重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5-0273-02[收稿日期]2020-03-18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然而,生物统计学涉及到大量基础理论,单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度较低,学习效果不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改革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是生物统计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基于线上网络教学+线下面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缺点,又可克服学生完全在线学习缺乏监管、学习效果不佳的困难。本文尝试将混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以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视频和课件等教学资源,并设置作业、调查等互动模块,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平台与教师交流。在线下课堂,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对疑难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难点。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通过学习在线资料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还可帮助教师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生成客观的过程性评价材料,并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宽教学路径,因此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

二、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时长受限。目前,本校生物统计学面向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开设,每学期共32个课时。由于教学内容抽象,而且学生要通过大量实践才能掌握统计学原理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因此,教学难度高,课堂教学时间很难满足教学需求。

2.教与学不同步。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课堂为主,教师按照教学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对学生需求重視不足;学生缺乏主动反馈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教与学处于不同步状态。

上述困境对如何拓展教学时间,完成课程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1.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实现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授课教师首先以超星泛雅平台和学习通APP为依托构建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将课程每章的重难点列示出来,搭建课程框架体系,并上传包括课件和教师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录制的教学视频等资料。教学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并保证精炼、易懂,让学生不会因视频过长而放弃观看,提高学习时效。同时,在教学平台提供视频配套的课件资料,方便学生下载并配套观看。教师还在平台设置了视频弹幕问答和闯关式章节测试,学生通过答题和测试后才能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线上教学平台还可以为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拓展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提供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分析的实例供学生练习,实现对课时压缩的有效弥补。学生普遍反映网络教学平台十分有利于自主学习,尤其是遇到知识难点时,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线上观看教学视频来帮助理解,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线上教学平台可以通过视频回放次数、测试完成程度等数据统计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既方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存在的问题,也为线下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在后续教学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依据。

2.线下检测自主学习效果,实施针对性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发生转移。教师要集中精力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针对重难点以及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进行答疑解惑和查漏补缺。在教学实践中,为完成上述任务,在每个章节的线上学习完成后均安排答疑和小组讨论,让每位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修正和完善遗漏或理解错误的知识点。全部授课结束后,授课教师向学生发放了关于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8.2%(18/23)的学生认为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可以把重要知识点学透,在课堂上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掌握。

在线下教学中,教师还对教学场景进行了编排和优化。教师提供具体的实验案例,并以某一具体实验案例(如抗癌药物筛选)为背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模拟真实实验场景,让学生从实验参与者的角度设计实验流程、整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和解读呈现的全部流程。帮助学生实践生物学研究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基本流程,理解生物统计学对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分析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3.课后回顾学习并提升。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师生的教学活动都还没有结束。教师要对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并将解决方案发布到网络平台,供学生回顾性学习。学生要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搜集学习资料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教师还要对学生课后学习情况进行挖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单独辅导和监管,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跟随教师的科研工作,完成真正的动手实践,实现素质提升。最终通过师生配合,完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4.教学考核。由于教学形式发生变化,课程的教学考核模式也要随之做出调整和改变。在实践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期末考核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记录,实现全过程考核。考试成绩包含网络平台学习考核(25%)、线下课堂表现(25%)和期末闭卷考试(50%)三部分。其中网络平台学习考核由系统根据学习时间、频率以及测试情况生成;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听课及参与讨论情况,综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考核给分。上述考核方式,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平时学习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可避免学生“突击考试”的侥幸心理,促进学生向平时主动学习转变,更符合现代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第7篇

关键词 统计学 发展趋势 统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上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

二、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没法巩固。有的同学是害怕思考,在回避或者逃避这个问题,抹杀了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2、统计学课程的计算太复杂。如组距数列的编制,其资料中的数据有几十至上百,要将其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再分组,光凭眼睛观察是不行的,还有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曲线趋势模型、多元回归预测等等,这些计算都很复杂,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进行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

3、教师教学重理论,实践教学深广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统计学课程一般每周4~6节,总学时约60~70节,而实践课只占10%左右。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践操作,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了。

4、过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许多学校对考试和毕业制度放得较宽,考试只是以期末成绩为主,而平时的表现、成绩和实作等所占的比例较少。有不少学生平时不上课,到期末考试时才参加,也能顺利过关。毕业过关也较容易,只要每一门课程都及格就可以毕业,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与学脱离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过、接触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程序,走入社会后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无从入手,企业还得花精力、资金和很长时间进行培训,学生还得从头学起。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统计学教材的创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的统计学教材由于更新不及时,教材内容往往注重理论,而且抽象难懂,缺少案例分析和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统计学教材重新编写,从而更加适合当前统计学的发展。

1、统计学的目的旨在为学生通过学习统计理论知识,掌握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能够进行整理、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统计学教材必须在对统计理路知识掌握的前提下,穿插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统计学教材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2、统计学的内容应当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手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统计的需要,运用统计软件不仅可以缩短计算时间,而且使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明了,更加准确。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把握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案例的选择上:一要与当前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相关联;二要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不能是虚构的事件,案例最好是最近发生得,这样更能有说服力,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过去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的事物表现出来,对于统计学来说,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三)加强实践操作。

统计学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统计学的理论性很强,学生觉得比较难学,主要在于统计学中的概念比较严谨、复杂、计算推导公式也比较繁多。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和实际生活中联系起来,通过实例进行清晰、明确地诠释。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内开展一些调查,像每月生活费调查、业余活动调查等,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设计、调查、分析、整理,最后写出报告,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提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还可以联系一些实习单位,让学生实际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更好地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水平。

(四)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四、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作者单位:昆明市呈贡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