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合集7篇)

时间:2024-01-07 16:31:52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1篇

1.重视非历史概念与历史概念教学──奠定思维基础

人的思维活动反映人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存在规律。表象和概念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所谓非历史概念,是指反映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阶段特征等属性的名词或词组,如阶级、国家、政治、经济、法制、民主、科学、原因、标志、特征等等。而历史概念是指反映历史、认知历史、表达历史等各种历史特征的专用术语或名词,如井田制、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工业革命等等。掌握历史概念需要很好地理解非历史概念,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知识思维状态。主要是通过解释、比较、举例等方式,揭示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明确其本义,以便准确把握历史知识范畴,准确地表达历史,理顺历史发展的脉络。重视和加强非历史概念与历史概念教学,对学生形成理论知识体系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概念教学的加强,使学生初步进入基本知识的认知状态,而要对这些知识因素进行分析加工,构成思路,则需要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学习气氛等对促进思维有积极效应。课改要求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资源的整合、内容的取舍、手段的选择、过程的组织都要有创造性、综合性,目的在于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创造性、综合性,主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第一,创设课堂气氛情境。历史课堂教学则要抓住特征显著的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亢奋点和兴趣走向,及时引导并铺设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拥有状态思维空间。第二,创设历史知识情境。课堂教学中注意渗透、补充知识,为主讲内容作好铺垫;掌握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如何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思想文化观点;也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进入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你是哥伦布,你打算怎样开辟新航路?应具备什么条件?”虽然史实不能假设,但历史解释是可以假设的。学生可以在假设中,以特有的身份、角色,展开丰富的历史想像力,进入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理解历史。想像力对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思考紧密关联。

3.开启学生的内部动因──激发思维活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内部动因的活跃是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有句名言说得好:“谁最能推动自己,谁就最先取得成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创建启迪学生内部动因的“激活”机制,以拨开学生前行路途上的重重迷雾,使学生把握不断深入学习的正确航向,成为学习的主人。启迪学生内部动因,一般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诱导“入局”。即对所讲知识点进行适度的背景“渲染”,从历史知识的广度上供给可资选择、判断、归纳的有效信息量。同时,在知识的建构与深化上,供给可资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信息量。然后在互动中把他人的智慧“握为已有”,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一是激活学生思路。即授课的重点放在发动学生思考问题上,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根据学生的差异给予引导、激励或创造更多机会促进其思考、创新。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要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8—10分钟为宜),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入主动的理性思维状态,提高思维品质,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4.建构历史知识与体系──升华思维能力

历史基础知识体系是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客观地进行规范化整理与总结,而历史理论知识体系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发展变化特点、规律、必然性等进行本质性的抽象化概括与总结,形成历史活动的空间意识框架,这一层次属理性思维分析的升华。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是在学生思维活动得到拓展基础上,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提炼,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挥,从再认再现的知识层次升华为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是一门联系古今、承载文化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及人文精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历史性问题。然而,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才能让学生摆脱“背”历史的错误学习方式,是需要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学生理解和获得历史知识及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成为了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同时新的课程教学已不在把专业性的历史知识放在了教学的首位,而是开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科书在选材上也浅化了一些概念及理论知识的阐述,而选择了更有时代性、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这些改变均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见,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整体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培养其它方面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当前学生的发展特点。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努力,学生的自我分析判断能力逐渐增强,学生已经开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老师的一些见解,敢于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这些方面是我国教育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全面高素质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趋势。

二、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作为已经发生在过去的事实,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及历史性问题时,应和学生一起分析每个历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这种联系更清楚深刻的了解和历史。例如在讲解“共产党主张和平解西安事变”这一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政局形式,让学生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思考如何看“西安事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共产党是以大局为重,和平结局“西安事变”。这将讲历史事件跟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讲解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

2.引发多角度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源于对知识的理解,但这并不等同于知识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发多角度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从多角度提出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分析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答案,这样才能让学生用“脑”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问题,根据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不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3.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练结合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一些知识点学生必须经过一些训练才能够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材除讲解重要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计一些有效地练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历史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解一些选择题时,可以将题拆分成4个知识点,将一些重要知识点转化成简答题或者分析题,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丰富历史问题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理解历史问题,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宋学英.浅析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J].现代阅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3篇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纵观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教师把学习建构在学生被动性、依赖性、客体性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正在逐步被销蚀,“历史枯燥”“历史难学”的论调在学生群体中此起彼伏。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对教师和课堂过分依赖,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其对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改革潮流,才能从容地面对新知识构成。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对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致力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说靠学生背诵史实就可以养成的,其靠的是实践与感悟。下面,以《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为例,?谈具体做法。

(一)问题诱导,诱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产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疑,有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通过问题诱导,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让学生去体验、感受真实的历史,从历史主人翁的角色出发,站在历史的“原点”看待历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处的阶级,对历史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紧扣主题,提出下列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发起这场战争?(2)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3)为什么看似小小的英国会击败庞大的中国?(4)战争的失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诱导,引导学生审视当时中英之间国土、人口、战时兵力投入的材料,对比战争结果,产生疑问。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实施历史教学活动时,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来对鸦片战争进行解读,无论教师讲得多声情并茂,学生的理解也是难以深入的,尤其是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针对这一重难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展开讨论,研讨影响。在学术研讨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得出如下归纳总结: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地位半殖民化,经济结构上半封建化。通过深入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联系热点,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4篇

一、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1.教学手段的直观,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多使用模型、挂图、多媒体教学,进行传输,使学生通过视听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引发有意注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2.运用直观的教学语言,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历史教材文字的高度概括,是初中学生很难认识到历史过程的生动过程,这就要依赖于直观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直观,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也可以激发他们内心的激情,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从而调动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通常从疑问开始,又是由解决疑问引起的,解决疑问的热情越高,迫切性越强,思想也就越活跃,若没有疑问的提出,就谈不成疑问的解决。

1.设问诱导,创设情景,促发学生思维的参与性。

教师要针对某一抽象的历史过程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拉进学生和久远历史现象的时空距离,在设问诱导的过程中,促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2.分析比较,揭示规律,调动学生思维的求同性。

“问题是教学”模式,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对问题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三、通过讨论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1.启发讨论,辩证分析。

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根源: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启发讨论方法,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因果分析。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分组讨论,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拓了学生视野,更有助于学生辩证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引导讨论,整合分析。

无论是围绕某个历史问题开展的讨论会,还是围绕某一阶段历史组织的讨论课,都可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内在的诸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这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认识,并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80-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然来临,随之而来的在课程标准的调整、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变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正作用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本文力图将笔者最近几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加以整理,意在表达自己在课改大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阐述出自己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一点收获。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意义

1、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

2、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通过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真相,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人生的智慧,从而运用到对于当前各种事件、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

2、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课本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文字性的表述外,还有大量的图片、注释等,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不是很注重这些信息。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说明,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做补充,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从而从宏观上强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1、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6篇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无时无刻都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创造思维、集合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

一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加工搭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观点,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研究和运用创造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展现学生的思维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2.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良好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插图、有关史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

3.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不择法,教可创法。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能打破思维定势,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 史学研究才能的途径之一;其次,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精选有关材料辅助教学,以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再次,要善于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二 集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集合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分析鉴别从而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浓缩的能力。训练的基础方法是:(1)情景再现法。

针对青少年爱听故事、富于幻想的特点,我们要精选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穿插讲解,引导学生从中推导出结论,也可用民谣、诗歌等形象教材,引起学生的艺术形象,并从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2)要点归纳法。教师经常在教学中示范,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归纳为要点,便于学生纲举目张,掌握基础知识;(3)线索图表法。纵横线索与专题线索相结合。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历史事件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求学生双向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其中纵向归纳是把同一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连,学生从知识的条理、线索中找出基本属性,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形成完整的概念。

三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根据其特点进行反复的思维训练。

1.问题情景法

在历史教育中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去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启发性提问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是这样进行的:(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史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关系中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掌握事物的本质,这是训练思维广阔性的主要方法;(2)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史实进行抽象和概括,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训练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3)要求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归类,找出异同点,独立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训练思维独创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法。例如,在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时,学生通过两种现代化实现的不同基础,认识到这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范畴。

2.探讨发现法

也称之为设置认识性争论情景的方法,表现形式为组织课堂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般在模糊点设争论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特定条件和因果关系中纵横驰聘,从而活跃思维、互相启发、教学相长。

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7篇

【关键词】思维;兴趣;启发;传统;情境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构建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本文试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及创造力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从培养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动力,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形式而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讲故事,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也可以是对历史人物的串联讲解,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通过这一连串对历史人物的讲解,学生自然会兴趣大增。也可以是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学生肯定是迫不及待了。

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要精心创设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喜悦之后,也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从启发引导做起,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学生的学习要从课本抓起,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课本的方法。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在学生阅读课本之前,教师要出示阅读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时,课本中每一段落的第一句就是该段的总结性句子,阅读时还要提醒学生关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如,在学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时,“高度集中”就是一个重点词,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否则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多给学生提问、讨论、总结的机会。

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学生动脑筋了,才会发现事物的真相,如果学生思考不能顺利完成,老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在学习“匈牙利共和国成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王彬同学在看书后就提出:“社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听了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该同学的问题,我先试探性地让其他同学来回答他。王敏同学说:“因为社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王彬同学接着问:“那么为什么社会会把政权交给共产党呢?”张丽同学答道:“因为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而社会并没有能力支撑局面。这种学生之间互问互答的方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打破传统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关键看学生是否敢于质疑。这就要求学生能打破传统思考问题的方式,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敢于向老师、专家、课本等权威挑战。如,对于历史人物李鸿章,在历史课本上描述他是一个十足的大汉奸;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走向共和》中却把李鸿章写成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有学生看完电视后就提出了质疑:哪个地方的说法是正确的?哪种说法又是错误的?像这样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人的评价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就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这种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这种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创设思维情境,解放学生头脑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拓宽思路,学会主动思考的能力,我们教会学生一些思维的技巧,掌握规律,让学生的大脑能灵活运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学习制作殷墟龟甲、竹简、木简、翻车、编演历史剧、编辑小报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解放双手,激活大脑。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是践行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使自己具有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声主编,华师大出版社,1997年5月版

[2]《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模型全书》毕诚主编,国际出版公司,1996年5月版

[3]《中学历史教学》黄慕洁、白月桥著,光明出版社,1987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