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历史大事件(合集7篇)

时间:2023-08-15 16:55:10
历史大事件

历史大事件第1篇

同学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用“大历史”观的眼光关注历史事件。那么如何用“大历史”观的眼光关注历史事件呢?其实就是用宏观视野看待历史事件,从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纵向发展,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它主要表现为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横向发展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下面就从“大历史”视角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

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考点,从纵向发展来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列强入侵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的,而它的产生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具有全方位的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时还体现在政治上为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思想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从横向发展来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中国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对“两次工业革命”这一知识,从纵向发展来看,两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具备情况下的必然发展。两次工业革命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并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从横向发展来看,西方列强在两次工业革命后,加大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亚非拉国家日益贫困,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特别是要关注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输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以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使中国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迫切需要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也加紧侵略中国,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全面加深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领导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同时,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中国也被纳入了最终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小事件考查大历史”也是近年来新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趋势,也是“大历史”观在新高考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是通过一个小切口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如2009年广东单科卷第7题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的年均注册数”为切口,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2010年江苏卷第23题用“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10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以“茶叶”串联考查中国古代经济、近现代经济、美国革命和世界贸易。2011年江苏卷第7题用“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图片)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用“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的小事件考查“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大历史。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18题以“某杂志的封面”考查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2011年上海卷第37题以“一份护照”为载体考查近代列强侵华的史实及危害。下面选择其中两题示例如下:

1.(2009年广东卷第7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912―1913、1896―1911、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6个 D.0.55个

解析:本题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的年均注册数”的“小事件”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历史”,材料中的1875―1895、1896-1911、1912-1913和1914-1918几个时间段分别对应于19世纪70年代民族工业的产生、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前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对照民族工业在这几个时间段的发展程度,可以推测出答案为C。

2.(2011年江苏卷第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历史大事件第2篇

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几个标准。首先,一定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历史老师在做历史事件的评述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使用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切忌照本宣科,否则学生难以记住,即使记住没有理解也不会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再者,一定要客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不要灌输个人的观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只有采用正确的评述方法才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评述到位。

1.坚持正确的立场

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例如在评述希特勒的相关事件时,希特勒完全站在了世界人民和历史的对立面,无论其做什么,都应当批判。

2.坚持历史评价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涉及的历史人物,一定要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在评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从道德上讲李世民是负面的,但是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李世民只能那么做,否则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反而是不利的。

3.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历史总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的场合中,往往一些历史人物主观上积极善良的愿望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的时候坏的动机反而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因此我们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把效果和动机相结合,不能只侧重一方,而且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效果才能最后真正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动机又与效果紧密相连,所以也要兼顾。

4.坚持阶级分析法

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在评价历史人物和组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他们所处的阶级去分析他们的言行和活动。如康有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我们评述任何历史事件的时候都要把阶级属性贯穿其中。

三、结束语

历史大事件第3篇

为了让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看不到枯燥和呆板,让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永远挂着满足的笑容,为人师者的我,在每年的暑假都付出许多精力,为新一轮的授课调整自己的教案。虽然已是讲了好多遍的课程,但是每当我翻阅教案时,脑海中总会涌出新的想法,于是我把新的知识点记录下来,教案变得充实起来。看来,孔子说的“温故知新”真是至理名言。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案里的一句话“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引起了我的思考——既然和陈独秀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袖,举足轻重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他们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呢?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为兴业路76号)召开。出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有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如此重要的会议,和陈独秀竟然都没有出席。带着问题,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众多分析者列举的数条理由中,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陈独秀也好,也罢,当时他们对中共一大的召开并不重视,认为它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会议而已。

历史的长河向前奔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逐渐引人注目。目前,关于它的研究,中国、日本甚至欧美的相关学者已经出了很多专著。历史往往就是如此,当时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后来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经岁月的洗礼,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结果,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当年的小事件孕育了大历史。

[思维互联网]

历史大事件第4篇

1、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标志着宋朝的建立,史称北宋。

2、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3、北宋统一战争。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略,举兵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诸割据政权,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只是实现局部统一的战争。

历史大事件第5篇

1.中英《南京条》签订(170周年)。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2.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中国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领导下奋起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击,迫使其四度更换司令。由于政府害怕事态扩大,与日本谈判签订了有损的《淞沪停战协定》。

4.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40周年)。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5.海协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20周年)。

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奠定了两岸两会事务性商谈的政治基础。

6.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7.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520周年)。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启程,开始横渡大西洋。船队在航行过程中到达了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8.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490周年)。

1519―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

9.古巴导弹危机(60周年)。

1962年,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发现后,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并要求苏联撤出所有导弹。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苏美双方均作出了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试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班同学围绕“远离、勿忘国耻”这一主题进行探究,他们要从下列史实中选择出一项作为探究材料,正确的选择应该是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中国近代与这句话所描述的情形相符合的历史人物是 (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 D.

3.中国近代化进程曲折不断,其中奠定了民主共和政治近代化基石的史实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 D.中华民国成立

4.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说明,日本侵略中国都是以贼喊捉贼的方式制造事变发动战争。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再次进攻上海的事件是 ( )

A.马日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5.中国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罄竹难书,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日军暴行的一组是 ( )

A.火烧圆明园、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

B.火烧圆明园、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

C.九一八事变、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

D.火烧圆明园、九一八事变、血染卢沟桥

6.1972年,美国流行“小球转动大球,中美敌对破冰”的说法,下列首先印证这一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 )

A.美国“扶蒋”政策失败

B.基辛格访问中国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建交

7.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提出了“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口号。目前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必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针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制定的解决方针是 ( )

A.一定要 B.三十六计和为上

C.民族区域自治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8.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开启了代表大陆和台湾官方授权的民间机构交流的历史新篇章。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结论的是 ( )

A.台湾开放居民访问大陆 B.汪辜会晤

C.两岸“小三通” D.连战访问大陆

9.邓小平为中国的统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下列选项中能为这一结论提供依据的是 (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定要

C.一定要,发展才是硬道理

D.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0.1620年,右图所示船只载102名清教徒由英国普利茅斯出发,抵达北美并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历史上比他们更早到达美洲的人物是 ( )

A.郑和 B.迪亚士

C.达•伽马 D.哥伦布

11.1522年,跟随麦哲伦远航回到西班牙的人员在考察报告中指出:“地球是圆的,其海洋是相通的。”这一说法是以哪一史实为基础的 ( )

A.亚历山大远征 B.郑和下西洋

C.文艺复兴 D.新航路开辟

12.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体,西方殖民者在所到之处大肆掠夺扩张。下列国家中获得殖民地最多的是 (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法国

13.冷战时期,体现美苏两国直接较量的历史事件是 ( )

A.美国侵略朝鲜 B.美国侵略越南

C.古巴导弹危机 D.苏联侵略阿富汗

二、非选择题

14.晚清闭关锁国的大门被外国用撞开,之后西方列强的铁蹄疯狂践踏华夏大地,中国陷入了割地赔款、亡国灭种的噩梦之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大门被外国用撞开”指的是什么战争?西方列强在晚清时还发动了哪些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2)在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诸多抗争中,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5.

民主共和的奠基者

阅读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人物是谁?他在中国政治近代化上有什么标志性成就?

(2)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3)请简要评价上图人物的历史功绩。

16.2012年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周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二:

材料三:鉴于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耻辱,深感使中国强大和繁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深刻体验到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就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提出这一构想的人物是谁?中国收回香港、澳门后在当地实行了什么社会制度?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1992年,海峡两岸长期不接触状态被打破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结合时政说一说2008年后两岸关系出现了哪些可喜的进展。

参考答案:

一、1.A 2.B 3.D 4.D 5.C 6.C 7.D 8.B 9.A 10.D 11.D 12.C 13.C

二、14.(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中国封建落后,清朝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大事件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重大历史事件 评述方式

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合适恰当的评述重大历史事件,首先要采用合适的评述标准,只有在科学的评述标准之下才能完成历史事件的评述。

一、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准

1.生产力的标准

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获得各种资料的过程中,人类的能力,代表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之中的经济关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在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把对生产力的分析放到关键的位置,只有弄清楚生产力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才能保证透彻评述历史事件。例如我们评述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事件,也就是所谓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让很多农民破产,生活潦倒,从道德上讲贵族是不仁的,但是如果从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角度,圈地运动实际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运动,对英国的农业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改造,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同时也给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2.实践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评述历史事件时,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例如当我们讲到19世纪末的时候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我们在看到帝国主义对内压迫工人对外掠夺落后国家的时候,更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垄断的经济模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掠夺落后国家的同时也刺激了这些国家的改变和觉醒,从历史的实践进程来看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评述的效果标准

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初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对重要历史事件真正掌握了,吃透了,才能学好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几个标准。首先,一定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历史老师在做历史事件的评述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使用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切忌照本宣科,否则学生难以记住,即使记住没有理解也不会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再者,一定要客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不要灌输个人的观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只有采用正确的评述方法才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评述到位。

1.坚持正确的立场

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例如在评述希特勒的相关事件时,希特勒完全站在了世界人民和历史的对立面,无论其做什么,都应当批判。

2.坚持历史评价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涉及的历史人物,一定要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在评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从道德上讲李世民是负面的,但是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李世民只能那么做,否则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反而是不利的。

3.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历史总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的场合中,往往一些历史人物主观上积极善良的愿望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的时候坏的动机反而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因此我们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把效果和动机相结合,不能只侧重一方,而且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效果才能最后真正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动机又与效果紧密相连,所以也要兼顾。

4.坚持阶级分析法

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在评价历史人物和组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他们所处的阶级去分析他们的言行和活动。如康有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我们评述任何历史事件的时候都要把阶级属性贯穿其中。

历史大事件第7篇

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十个历史事件,十段永恒传奇。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

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历史事件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历史事件之六: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历史事件之七: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历史事件之八: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历史事件之九:激战嘉陵江

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十: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