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术经济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12-21 10:32:52
技术经济分析

技术经济分析第1篇

确定目标,进行目标分析,是分析评价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以往研发失败的农机新产品中,很多是因为目标分析不明确导致的。对目标分析的精准把握是农机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错误的目标分析会导致整个新产品开发工作的失败。确定目标就是要明确农机新产品开发要取得的最终成果,诸如新产品系列的开发、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的提高、销售收入和净收益的增加等。目标的实现往往受各种条件限制,因此限制条件分析即可能性分析必不可少。限制条件分析的重点在于物质资源限制方面,比较选择,找出敏感因素,进而分析和采取应对措施,提高技术方案的抗风险能力。

2搜集整理资料

作为分析评价的基础,资料收集要尽可能完备,且与所要开发的新产品项目有相关性。对于农业机械行业来说,收集的资料包括行业结构特征、经济、技术和生产4个方面,来源于农机行业和各个农机企业。行业结构特征包括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的情况、用户和市场的情况等;经济方面的资料包括产品制造成本,按项目、按零部件分解的成本资料和使用成本资料、经济效益资料等。技术资料包括农机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结构参数,通用件和标准件的使用比例,产品的设计规律、使用范围等;生产方面的资料包括企业的硬件基础设施、研发能力、产品产能、专业化协作水平、工艺装备程度、销售和供应采购情况、售后服务能力等。在资料收集完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原始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较为清晰地反映所开发农机新产品的特征和全貌。

3列出备选方案

在全面掌握信息资料,正确衡量企业进行农机新产品开发所具备的资源优劣势的基础上,根据既定目标拟定多项备选方案,列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一般而言,拟定的备选方案越多,被选中的最优方案的相对满意度就越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行分析评价前,应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先策划和编制若干可行方案,进行初步筛选,留下若干备选方案供进一步评价择优。

4分析评价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的分析与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定量分析指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成分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加以描述。备选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后,采用综合分析评价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排序。

4.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采用比较、归纳、总结、演绎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认识其本质规律。定量分析客观、准确,应用愈益广泛,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定性分析,特别是在农机新产品开发中,许多因素,如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等难以定量,只能采用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时,要重点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如他们的经营战略和方式、技术和经济实力等。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长处,弥补缺漏,确保开发出的农机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2定量分析

对农机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是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重要内容。定量分析就是利用统计学上数据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调查资料、数据等进行数量上的分析研究,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计算出各个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从而反映出各个方案的实施效果。技术经济指标是一组指标,如反映项目盈利效果的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利用率等,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备选方案的实施效果。

4.3综合分析评价

综合分析评价是对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企业进行该项农机新产品开发工作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并从利、害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还要结合技术经济指标、利弊等多方面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在综合分析时还需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是分析技术方案中某些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的综合分析。在农机新产品开发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中,技术方案包含的不确定因素有多个,例如:产品产销量、产品价格、投资规模、生产成本要素等,各因素的变化对方案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不同。技术经济分析的对象和具体内容是对各个备用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价其经济效益,进行方案选优,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对技术方案的分析评价所采用的经济数据大都来自预测和估算,而实际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方案实施后的实际效果可能与实施前的评估结果不符,影响了技术经济评价的可靠性。为使技术经济分析更科学,评价结论偏差减小,对某些主要技术经济因素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评估其变化对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对策尤为必要。

5选择最优方案

方案择优是整个农机新产品开发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经过多次反复比较,对比综合评价结果与方案要实现的目标,选择最优的可行方案。如果没有最优可行方案,应重新确定目标或进一步修改完善备选方案。

6提供决策

把所选择的最优可行方案推荐给农机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由其进行最终决策。至此,一个农机新产品开发策划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工作完成。

7结束语

技术经济分析第2篇

关键词:光伏发电;经济分析;发展预测

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基本来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光发电,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太阳能是一项清洁性、安全性的能源,资源的来源广泛且充足,而且其具有很长的寿命,也不像其他能源那样,需要经常维护。基于这些其他能源不具备的特点,光伏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有利用价值的能源。自上个世纪50年代,太阳能的应用已经从太阳能电池发展到如今太阳能光伏集成建筑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纵观全世界的光伏产业,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渐渐地步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由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技术经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

一、光伏产业的优点

光伏产业是一项绿色又环保的能源,因此被看作是一项战略性的朝阳性产业,各国给予光伏发电的很高的重视程度,并给予大力的扶持,原因如下:

1.《京都议定书》给予各国以压力,迫使各国政府落实积极开发各项清洁型能源,包含太阳能在内,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中东是全球的石油主产区,因此,中东地区的政治趋势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为了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力开发国内能源,其中包含太阳能在内。

3.像石油、煤炭这些矿物能源在渐渐枯竭,各国政府不得不积极开发包含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使能源长期供应。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全国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新千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全球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光伏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一项独具潜力的能源,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光伏产业。自1999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推出了大型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太阳能屋顶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是比IT产业发展还快的产业。作为一项可再生清洁能源,在21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将发展成最重要的基础能源。

二、光伏发电成本分析

(一)光伏发电成本和影响因素

光伏发电的成本,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总成本以及总发电量。光伏发电成本主要是受初始投资的影响,诸如运行维护费、税收等因素则对系统的发电成本影响较小。1.初始投资。光伏电站的初始投资主要包含光伏组件、电缆、配电设备、并网逆变器等成本,在这其中,光伏组件投资的成本就占初始投资的一半以上。2.发电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太阳能资源、太阳发电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受运行方式、线路耗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系统大多安装在东部沿海地区。3.单位电量成本。(也称度电成本)

(二)多种类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度电的成本分析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起步并不早,主要开展了投资补贴、特许权招标等项目,一些技术的经济分析并不能恰当地反映出成本所在,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的运电站数据来分析。

1.聚光光伏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是比晶硅光伏要高的,聚光光伏电站度电成本比薄膜光伏电站要低,但仍然比大规模地面晶硅光伏电站要高一些。

2.薄膜光伏电站的单位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的成本要低,但它的效率也低,而度电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高。

(三)光伏发电系统度电成本的变化趋势

光伏系统的成本包含太阳电池组件、功率控制、组阵系统平衡、间接费用这四个部分。在这其中,组阵系统平衡涵盖了支撑组件的框架和支架、电线、基础土建和土地的使用费等。功率控制分为两个方面,逆变器和电器控制系统。简介费用包含涵盖了工程建设的管理费、工程设计费、建设期中的利息、意外的费用、运费等等。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成本过高。随着电池效率的提高、组件成本的下降以及寿命的延长,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平价上网的水平相近,因此,光伏发电非常具有发电的竞争力。一些国际机构对未来光伏发电的系统度电成本做出了预测:现如今,中国并网光伏的发电单位的初始投资成本大约为15/W,光伏发电装机的容量是3GW。按照中国发电产业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的大前提下,每年的投资成本会有百分之十的下降。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GW。预计到2020年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会达到40GW,到2030年年底,装机容量会达到200GW。根据测算结果来看,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的单位投资成本也大概是11元/W,2020年将会下降至10元/W,2030年会出现大幅下降,降至4元/W。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进步,规模化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使得成本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下降幅度。而系统平衡需要的构建成本也有了明显的下降。目前微电网的发电技术仍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虽然成本还是很高,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成本也会逐步降低,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前景是巨大的。2020年前,全球光伏发电的市场还是主要集中于欧盟地区,占到的比例约为百分之四十,2010~2020年,光伏发电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地位逐步提升。2020年之后,光伏发电的新兴市场主要是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光伏发电技术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三、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分析

1.多种光伏电池技术争相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具有高校、低廉、使用广泛的主要用途,为市场主导。第二代薄膜电池成本低、耗能少,发展前景良好。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但价格昂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2.光伏微电网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成本和低稳定性光伏微电网是用光伏发电当作最主要的电源,它可以和其他的储能装置配合,直接在用户负荷周围供电,典型的微电网是可以脱离主网运行的,也可接到主网上运行,这样可以减少配电投资,大大减少了太阳能间歇性对用户带来的影响,这比较适合成本较高的边远山区和对供电有高可靠性的用户使用。

四、发展光伏产业的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1.政府要做好带头作用,设立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更要在资金、电价、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技术上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学会技术引进,也可以和国内研究共同公关,建立健全一套创新的技术体系。

3.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以更高的水平进行光伏技术师范建设项目。

4.努力培养国内的光伏市场,制定一套具体的分摊上网电价的实施细则,。5.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对行业标准的制定要加速,提升光伏产业在未来产业中的竞争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2030~2050年间,光顾能源和常规能源在价格上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出现,因此,这必将成为我国多能互补能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光伏产业需要在市场的规范、设备国产化、提高技术支持、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能跻身世界前列。

作者:杜娟 单位: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石亚,李琼慧,黄碧斌.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发展预测[J].中国电力,2012(08).

[2]冯百乐.光伏发电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和选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2(20).

[3]陈贶,王亮,王满仓.不同容量光伏发电单元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J].有色冶金节能,2014(03).

技术经济分析第3篇

国内多以“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纺纱所得的“盈利”及“投资回收期”来评定其经济效益。现在紧密纺纱设备的售价昂贵,设备投资成本大,运行此设备的消耗费用也大。随着紧密纺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众多厂商开发研制,竞争日趋剧烈,设备的价格也会随之变动,所纺纱的品种和档次也在不断研发和升华,估计纱的售价也会不断攀升。当前要给出合理的设备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纱的售价及盈利还不可能很准确。怎样的标准才算适合,需要随时间的推移得出合理定位。

但是,当前纺织企业已在跃跃欲试,要摆脱困境,开发新品种,提升产品档次。为此有的企业有的放矢,认真研究选择了投资紧密纺纱。若只认为紧密纺纱是新技术,对其投资和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未作过认真全面的分析评估,投资紧密纺纱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现在,只能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和现在几家生产企业对投资状况所做的粗略估算加以综合分析(表 1),给出方向性的参考意见。

1投资成本的增加(网格圈式)

目前国内投资紧密纺纱设备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全套引进国外新型紧密纺纱机:投资价格 1 800 ~ 2 500 元/锭,低价 1 450 元/锭;

(2)引进国外新型部件在国产细纱机上改装;部件投资价格(网格圈式) 800 ~ 1 000 元/锭,低价 800 元/锭;

(3)国产紧密纺纱部件(网格圈式)在国产细纱机上改装,投资价 280 ~ 500 元/锭,目前普遍价 400 元/锭;

(4)全套国产新型紧密纺纱机:投资价:细纱机 + 纺纱部件。

投资估算:增加的紧密纺纱部件按低价计算,设备折旧率按 5 年计,设备投资贷款利率按 5.6% 计。

2运行成本的增加(网格圈式)

主要包括集聚吸风的能耗和集聚元件的消耗

(1)吸风能耗,根据机型不同,一般应在 70 ~ 124kW・h,一年万锭能耗费 30 万 ~ 55 万元不等(年工作 330 天,每天 24 h)

(2)集聚网格圈单价 5 ~ 10 元不等,使用寿命为4 ~ 6 个月,则集聚元件消耗为 14 万 ~ 36 万元/万锭年。

(3)其他费用(胶辊、吸风管等)以年消耗 4 万元估算。

根据上述情况,将投资紧密纺纱所增加的成本估算数据归纳于表 1 中。特别应指出:表 1 中的方案(3)是在纺纯棉 9.7 tex紧密纱时,国产细纱机锭速以 15 000 r/min计,引进细纱机锭速以 18 000 r/min计,产量增加 20%;以目前紧密纺纱国内售价比相应环锭纱高出 4 000 元计,除估算成本外,并进行了盈利和投资回收期的核算。表 1 中还有与罗拉集合器式(Rocos)的对比。

3投资费用、盈利、投资回收期

(1)投资费用:全进口∶引进部件改装∶国内部件改装为 3∶2∶1。

(2)盈利:不扣除设备折旧,三者均有盈利;扣除设备折旧时,只有国产部件改装的略有盈利,引进全机和引进部件改装都呈现亏损。

(3)投资回收期(表 2)

以上估算分析,仅是国内某些厂家和企业对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增加进行的初步核算;似乎得出这样的结果:在目前紧密纺纱设备昂贵的售价和所纺纱的当前售价,紧密纺纱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困难的?!

4投资紧密纺纱似乎得不偿失的论点正确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其一,经纺纱工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目前仅从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增加与目前纱价对比的估算,还需作全面系统、综合分析和评估

其二,紧密纺纱给各道加工工序带来的优越性和优势,还未做综合分析,而这一方面正是投资紧密纺纱的重要原因所在。

其三,紧密纺纱所具有的优势和优越性,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仅体现在纺纱工序;更重要的是对后续加工工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会使最终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品种大幅度的提升!随着紧密纺纱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及更多独特的纱线出现,进一步提高和开发出高档次的新产品,将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紧密纺纱投资风险分析

紧密纺纱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是十分明显的,但目前设备投资费用大,运行费用大,运行费用增加是不争的事实。这给紧密纺纱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一旦这一先进技术消化不良,产品开拓不利,未能充分发挥紧密纺纱的众多优势,企业将面临投资大回报少或暂无回报的风险。

技术经济分析第4篇

关键词:ICT;生产率悖论;技术经济特征

ICT是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新的概念和技术领域,不仅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ICT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通信网络的容量和规模、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稳居世界第一。自2008年初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下滑,而ICT被看作是重振经济增长的利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ICT的技术经济特征,挖掘后危机时代ICT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索洛生产率悖论的提出与消失

IT的大规模投入给经济增长带来令人鼓舞的希望,人们预期IT将大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水平提升。但同期公布的生产率统计数据及企业绩效报告都与人们的预期相去甚远。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90年代,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1.1%)一直远远低于60年代(2.8%),而70年代正是美国大规模投资IT设备的时期。80年代对电信设备的投资也是如此。理想与预期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开始质疑IT应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为著名的就是索洛(1987)提出的“IT生产率悖论”:除了生产率以外,计算机革命随处可见。

关于IT生产率悖论的解释,除了认为投入和产出数据的测度失真导致生产率测算的误差之外,PaulDavid(1990)认为IT具有提高生产率的极大潜力,但具有时滞性;Oliner(1994)认为IT产业的资本存量的比重还很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Jorgenson(2000)认为:IT设备价格的急剧下降导致了IT对其他形式的资本和劳动产生了大规模、持续的替代。这些解释从不同侧面论证了IT对生产率增长的正面影响,并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率增长加速所证明,索洛本人也在2000年承认“计算机之谜过时,生产率悖论消失”。

二、ICT定义及产业划分

IT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CT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特指电报、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电信技术。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采用IT技术的CT系统无法高效、可靠的运行,而IT技术中信息传输的理论直接来源于通信原理,IT行业与CT行业朝着相同的方向演进。国际电信联盟也于2007年将每年5月17日的“世界电信日”和“世界信息社会日”合并为“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

从产业定义上来看,ICT产业是从事信息的采集、传递、储存、加工和再传递的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经济活动及基础设施的总称。ICT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和推动作用,可以刺激和诱发众多生产互动并波及其他产业,作为下游产业,ICT产业从需求的角度对其他行业具有带动作用;作为上游产业,ICT产业从供给的角度对其他行业具有推动作用。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2002年制定“信息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两个相关分类,我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颁布《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将信息通信产业分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通讯运营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需要指出的是,联合国的“信息业”不包括我国“信息相关产业分类”中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以及“计算机服务”中的“计算机系统服务”、“计算机维修”和“其他计算机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ICT使服务业的“鲍莫尔病”被克服了,服务业与工业出现了趋同现象,其生产率改进的机会与制造业同样广阔。威廉・鲍莫尔(1967)建立了一个由进步部门和停滞部门组成的两部门宏观经济增长模型,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快速增长将导致停滞部门出现相对成本的不断上升,市政服务、教育、饭店和休闲等很多服务部门都具有这一特征;相对制造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更难以提高。正如C.弗里曼和L.苏特所说,“从根本上说,ICT是使服务业更具贸易性以及更像制造业,使工业和服务业趋向一致。”

三、ICT技术经济特征分析

ICT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功能的高效性等,但由于ICT是IT、CT相互融合的产物,还具有以下独有的技术经济特征:

(一)通用技术性

ICT是一种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简称GPT),不同于增量式的技术进步,通用技术意味着根本性地变革,所带来的是技术发展里程碑式的跳跃。它既是一种创新,又能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创新,使得产品和流程创新更加简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历史上,动力系统中的蒸汽机、交通领域的铁路、机电领域的发电设备等都先后成为通用技术,并带来生产领域的产业革命。表1描述了不同阶段GPT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比较,可以看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大为增加。

(二)信息经济性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仙农,1948)。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不确定性地减少就是一种收益。从信息的秉性出发,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一方面,信息在经济活动中能够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信息的作用还表现在对物质和能源的替代与节约上。现代社会的劳动过程即是在信息的指挥下、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完成的,产品中的信息成分也逐渐大于质能成分,ICT产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边际收益递增性

ICT产业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正改变着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依赖稀缺物质资源的生产逐渐变为依赖技术的生产,而其持续增长几乎没有任何物质障碍。ICT投入的往往是高额的研发成本,属于固定成本;而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可变成本(劳动)几乎不变,与固定成本相比几乎可以忽略,因此产量越高,单位成本越低,收益相应增加。

(四)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性是指在一定的市场需求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每一单位的平均成本出现持续下降的现象。电信业务的大规模提高会带来规模收益递增或平均成本下降。由于通信网络前期投入的固定成本较高,而生产成本又很低,因此在其提供单位产品和服务时的平均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往往占用很高的比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通信业务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下降。

(五)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私人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进行决策。当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称为负的外部性;当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称为正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是通信网络外部性的主要形式,表明其商品的价值随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增加而增长;负的外部性也可能存在,比如当用户超过一定的容量,使网络拥塞时,电话可能会被阻断,网速可能会变慢,则出现了负的外部性。通信网络的外部性可以是直接的,比如一个电话用户可以从与更多加入通信网络的其他用户进行通讯,兼容的计算机软件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是间接的,由于存在生产规模的收益递增,当通信网络业务使用数量的增加时,会有更多的互补性产品得以供给,并使价格降低。

(六)准公共物品性

通信网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几乎影响社会的所有领域,因而通信网络与“水、电、煤气”等传统生活基础设施成为基础设施的组成部门,具有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特征,即不能够同时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要求。从网络拓扑来看,电信网具有全程全网的特性,每一个通信局所都需要与其他的节点联合作业、精密配合、协同工作。从公平竞争来看,通信网络水平是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遍服务,以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业务,而且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和资费一视同仁。”

在我国,受传统观念上只重视物质生产的影响,往往把信息产业作为工业、甚至重工业来对待,认为发展ICT产业的意义只在于增加电脑和其他设备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值。这种认识和实践使我国ICT产业的结构变得畸形。发达国家如美国ICT产业产值中只有1/3来自硬件制造,其余2/3都来自软件和信息服务;而我国ICT产业的结构正好相反,硬件投资占比大,软件和服务投资占比小,ICT产业的服务功能发挥得十分不足。

因此,从企业层面来看,要深入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探讨如何保障信息化投资的收益,防范信息化投资风险。在信息化系统建设前要从企业的战略角度与业务需求出发,做好统筹规划;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确保信息化流程的贯彻实施;信息化系统完成之后,要构建良好的信息化治理和持续改进机制,并最终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信息化收益。

从产业层面来看,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消化吸收国外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并加以改造,充分发挥ICT产业的后发优势。在ICT产业的区段选择上,要与我国的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应,重点发展我国具备比较优势的软件和部分硬件,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ICT产业方面的差距。由于我国信息化发展还处在非常初始的阶段,还要大力加强ICT基础设施建设,这对缩小信息差距、消除数字鸿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建强.信息技术革命与生产率悖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2(12).

2、钟根元.信息技术、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J].管理工程,2005(4).

3、林毅夫.信息化、经济增长与社会转型[Z].2003.

4、Solow,R.After“Technieal”Progress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Hulten[Z].Dean,and Harper.eds,2001.

5、Jorgenson.IT and the U.S. productivity.Harvard University,working paper,2001.

技术经济分析第5篇

【关键词】风电;经济技术;评价;资源

一、风电新能源特点

风电新能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风电场一般处于位置偏远的地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电外送的难度,因此,在对风电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应集中力量加强电网建设,并逐日完善配套风电送出工程。(2)风能能量的储存非常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电网的蓄电能力。(3)风能具有较小的能量。相关数据表明:水轮机的尺寸不足风力发电机风轮的几十分之一(在发电容量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4)风能具有较差的稳定性。 由于风能在产生与输送的过程中,风向与风速具有难以预测性,其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为风力发电机的控制与调节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风电机组形成的电能也不可能保持恒定,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上下波动之中。(5)风轮机具有较低的效率。 据统计,风轮机的实际效率与风轮机的最大理论效率(可高达60%)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水平、垂直轴风轮机实际的最大效率分别处于20%~50%、30%~40%之间。(6)电网难以调度。由于风能具有不稳定的特性,所以风力发电的控制不能以负荷的大小为基准,这将成为电网调度的一个重大技术瓶颈。

二、风电设备选型经济技术评价分析

目前,绝大部分风电项目的风电设备选型上都以MW 级机组为目标,这样完全忽略拟建场址区的实际风能资源,盲目地进行风电项目设备的选型,会使得实测风与额定风造成较大的差距。比如:目前,一个二级风能资源的风电场的实测风低于6.6m/s(选用年平均风速70米轮毂高度的风电场测定所得),而此风电场一般也选用1.5MW 机组(此机组的额定风速一般恒定在14m/s 左右),在计算等效小时利用数时,两者都以两千小时为基准,造成的误差实乃太大。

概括地讲,上网电量、上网电价时、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风电项目主要风险的3个变量。其中上网电量与风力发电机的出力问题密切相关,当电网电价未知时,风电设备价格的波动将影响风电项目的投资回报,因此,近年来,风电项目投资回报问题已经纳入影响风电项目投资影响因素的范畴之内。

在风电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风电项目规模与风电设备选型及其组合方案时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风电项目的投资主要受风电设备选型的影响。现阶段,按照从小到大的发展路线,风力发电机的研发时间以及成熟程度与单机功率有关,研究表明:在一个系列产品中,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的研发时间与成熟程度与单机功率成反比,即后者越小,前者时间越早,越成熟。且同系列的研发较早、较为成熟的、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的风力发电机(如750kW机)与M W 级风力发电机相比,两者的理论风能可利用效率虽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因前者的运行更为稳定、机制更为完善,所以实际的风能可利用率反而更高,且前者的价格更低。因此,市场的影响力更大。

通过对风电项目风电设备选型的多方案比较,可得出风电项目的规模是风电设备选型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风电设备的可利用率以及风电设备投资的控制均与组合方案密切相关。因此,只要对组合方案不断优化,风电设备的各项经济指标均能实现。

三、风电项目投资的经济技术评价分析

本研究主要介绍资金成本、投资回收期、平均发电成本指标的特点与这三个指标在风电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1.资金成本(A)

银行贷款是风电项目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筹集资金后,借贷人又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还款额还给银行,这就产生了还款行为。在履行还款行为过程中,规定的期限叫做还款期(n),每年的还款额作为年资金成本,也简称为年金(A,一般用投资成本的百分比表示),年金的计算与还款期(n)与年利率(p,指一年获得的利润)。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2、投资回收期(Tp)

投资回收期(Tp)是指用于投资的资金全部赚回所需的期限。当利用投资回收期评价项目经济性时,除了需要考虑投资者意愿确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Tb之外,还需要将同类项目的历史数据纳入考虑的范畴之内,具体来说,可以通过Tp与Tb的比较关系来确定项目是予以拒绝还是予以接受,当Tp

3. 平均发电成本(Cw)

4、 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也是评价风电项目经济性的一项动态评价重要指标。内部收益率(FIRR)反映的是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它指的是经济寿命期限内各年净现金流量(CI-CO)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内部收益率(FIRR)主要通过如下计算公式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结论

在风电设备选型上,应充分考虑风电项目的规模,并不断对组合方案进行优化;在风电项目的投资上,应通过资金成本、投资回收期、平均发电成本以及内部收益率等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衡定。

技术经济分析第6篇

【关键词】 电网技术改造 经济分析 设备更新

电网的技术改造,即运用成熟、合适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以及材料等,完善、配套或改造现有落后的运行设备及设施,旨在全面促进电网发展,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和技术的先进水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温度、经济、优质地运行,改善电网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资产管理方式。目前电网技术改造工作中,存在着经济分析方法、设备改进和更新方法、大量投资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工作人员去研究和探讨。

1 电网技术改造后运行的经济分析及策略

1.1 建立经济分析评测机制

现代电力系统应建立科学的经济分析评测机制,以保证电网运行经济分析的科学性。以基础电网调研为基础,确定经济分析的重点,引用评测机制,分析电力输送的时间情况,综合指导电网运行经济分析工作,避免管理评价机制不符合实际情况造成问题。

1.2 完善经济分析管理体系

电力管理部门应建立由技术人员、成本核算人员等组成的科学分析部门,运用技术基础、财务理论、组织架构、审核机制等,明确划分各岗位责任,强化经济分析工作、制定工作质量,保证电网改造和运行经济分析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实现现代电力系统技术改造和成本控制的长远目标。

1.3 借助城市规划建设契机

老电网及旧电网是影响电力系统整体能耗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老城区电网的改造以及新城区电网建设中电力系统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可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契机中,实现电网改造过程降低能耗的目标。电力部门还需结合实际供电区域及输电情况,合理配置变压器,建设输电能力,降低电网改造后的电能损耗。

1.4 完善电网供电线路检修体系

由于线路的老旧、损坏严重影响着线路的能耗,电网技术改造过程中,应十分注重供电线路的检修,以降低其对电网改造过程经济因素的影响。现代电网技术改造过程中,线路故障问题依然时有发生,电力部门应对供电线路的检修管理工作加以完善,保证电网改造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

2 电网改造过程中经济分析方法研究

本文基于同时考虑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同时降低线路线损的双重目标,选择成本分析法来确定电网技术改造过程中电网企业的收益。电力企业为独立经营的公司,在市场中,应保证其投入固定资产时,获得最大效益,所以基于成本分析法,采用了投产还贷期最小收入法,并同时考虑线损率和停电损失进行可靠性经济评估,使其更符合生产实际。

与技术改造过程中的投资成比例关系,反映了除去线损成本和可靠性成本后,其他支出成本对投资的年综合最小收益率需求。电网改造前后,电网公式的收益表现在可靠性提高以及线损的成本支出的减少,当电网公司年收益与投资的比大于时,表明电网公司又盈利。

综合反映了由资金成本、还款时间、折旧方式、工程建设期等一系列因素引起的资金运作成本对投资的影响,同时还有也包括技术改造后新增年维修费以及年保险费,统称资金成本。

投产还贷期最小收入法的经济分析如下:对改造前的G值计算时,投资为0。针对同一电网,比较选择不同的方案时,G值越小,则该方案成本越低,越经济。如果某电网技术改造方案在计算收益时,改造前后G值差额为0,则经济学涵义为,电网公司在投产贷款期,可靠性提高、线损降低以及设备账面价值的收入等于还贷支出,投产贷款期完全为了服务。隐含意义为,如果电网公司继续以该种贷款方式,贷设备帐面价值的钱,则电力公司将获得收益。如果G值差额为负,则电网公司效益较好,可以盈利。

3 电网技术改造过程中设备经济寿命的分析

3.1 设备的磨损

设备磨损导致设备陈旧落后,磨损主要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指在外力作用下,零部件由于摩擦、振动、疲劳等因素,引起设备实体的腐蚀;或设备闲置时,自然力导致的生锈腐损等。无形磨损主要指科学技术进步导致功能更完善、效率更高新设备的出现,导致原有设备相对意义的落后,价值的贬低。无形磨损也称经济磨损。

3.2 设备的最佳更新期

电网技术改造过程中,设备更新改造主要目的为补偿设备有形、无形磨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同时降低维修和使用费用。

分析设备改造过程中最佳的更新期时,将设备的寿命分为三类,即物理寿命(从开始使用至报废)、技术寿命(从设备投产至被新技术淘汰)、经济寿命(保证使用费用最经济)。实际情况中,随着使用年份增大,设备的资金回收费用减小,设备维护的保养费、动力、材料消耗费增加,同时,设备的工作精度、生产效率将不断下降。整个变过程,年度总费用与时间呈函数关系,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时间平衡点使得改点,设备的年度总费用最小,则该时间平衡点即为设备的经济寿命点,同时为设备更新的最佳时间点。

3.3 设备更新时机的计算过程

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磨损不断加剧,一方面,设备的技术性能越来越不好,另一方面,设备的维持费用越来越高,该现象称为设备的低劣化。按照资料预测的设备低劣化程度每年以现行递增,则可根据改函数测定设备更新的最佳时期,早作准备。

假设电气设备的原始价格为,使用年数为后设备残余的价值为0,年维持费为,由于设备性能逐年低劣化,导致设备维持费用增加的年平均值为,也称低劣值,年设备折旧费用为,则按如下方法计算设备最佳使用期。

3.4 设备更新方案选择

在电网技术性改造过程中,考虑到补偿电气设备的有形无形磨损,在设备大修、更新及技术改造中,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何种设备更新方案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有5种可供选择方式,分别是:继续使用旧设备;对旧设备进行大修;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用相同型号的新设备替代旧设备;采用新型号设备替代旧设备等。实际中,一般通过现代设备工程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设备进行分析、计算,并且通过综合比较后,选择技术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

4 结语

在电网进行技术改造的的过程中,对于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的电网运行状态、经济分析方法及设备的最佳使用情况十分重要。当然,电网技术改造中的经济分析,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全面促进电网发展,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和技术的先进水平,保证电力系统安全、温度、经济、优质地运行。

参考文献

技术经济分析第7篇

关键词:无功功率补偿的技术经济特点

交流异步电机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系统中应用广泛。在民用范围中运行机械多为连续运行,不调速,操作不频繁的场合,如风机、水泵、冷冻机多为结构简单,易维护的异步电动机。在工矿企业中,不少电动机负荷率低,经常处于轻载或空载状态,功率因数普遍不高。负荷率低,则功率因数愈低,无功功率相对于有功功率的百分比更大,显著地浪费电能。因此对异步电动机采用无功功率补偿以提高功率因数,节约电能,减少运行费用,提高电能质量,符合我国节约能源的国策,同时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1无功功率补偿的种类和特点

1.1集中补偿

在高低压配电所内设置若干组电容器,电容器接在配电母线上,补偿供电范围内的无功功率,如图1所示。1.2组合就地补偿(分散就地补偿)电容器接在高压配电装置或动力箱的母线上,对附近的电动机进行无功补偿,如图2所示。

1.3单独就地补偿

将电容器装于箱内,放置在电动机附近,对其单独补偿。图3为电容器直接接在电动机端子上或保护设备末端,一般不需要电容器用的操作保护设备,称为直接单独就地补偿。图3a为经常操作者,采用接触器;为非经常操作者,采用空气断路器;为高压电容器直接单独就地补偿,宜采用真空开关。图4为不采用控制设备,由电动机控制开关操作,但电容器必须采用内装熔丝或另装熔断器。如采用控制设备,如图5所示,为控制式单独就地补偿,多用于降压起动或有可逆运行等有特殊操作要求的电动机。

2无功功率补偿的作用

2.1改善功率因数及相应地减少电费

根据国家水电部,物价局颁布的“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规定三种功率因数标准值,相应减少电费:

(1)高压供电的用电单位,功率因数为0.9以上。

(2)低压供电的用电单位,功率因数为0.85以上。

(3)低压供电的农业用户,功率因数为0.8以上。

根据“办法”,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以分别不超出0.95、0.94、0.92为宜,因为超过此值,电费并没有减少,相反初次设备增加,是不经济的。

2.2降低系统的能耗

功率因数的提高,能减少线路损耗及变压器的铜耗。

设R为线路电阻,ΔP1为原线路损耗,ΔP2为功率因数提高后线路损耗,则线损减少

ΔP=ΔP1-ΔP2=3R(I12-I22)(1)

比原来损失减少的百分数为

(ΔP/ΔP1)×100%=1-(I2/I1)2·100%(2)

式中,I1=P/(3U1cosφ1),I2=P/(3U2cosφ2)补偿后,由于功率因数提高,U2>U1,为分析方便,可认为U2≈U1,则

θ=[1-(cosφ1/cosφ2)2]·100%(3)

当功率因数从0.8提高至0.9时,通过上式计算,可求得有功损耗降低21%左右。

在输送功率P=3UIcosφ不变情况下,cosφ提高,I相对降低,设I1为补偿前变压器的电流,I2为补偿后变压器的电流,铜耗分别为ΔP1,ΔP2;铜耗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即

ΔP1/ΔP2=I22/I12

由于P1=P2,认为U2≈U1时,即I2/I1=cosφ1/cosφ2

可知,功率因数从0.8提高至0.9时,铜耗相当于原来的80%。

2.3减少了线路的压降

由于线路传送电流小了,系统的线路电压损失相应减小,有利于系统电压的稳定(轻载时要防止超前电流使电压上升过高),有利于大电机起动。

2.4增加了供电功率,减少了用电贴费

对于原有供电设备来讲,同样的有功功率下,cosφ提高,负荷电流减小,因此向负荷传输功率所经过的变压器、开关、导线等配电设备都增加了功率储备,发挥了设备的潜力。对于新建项目来说,降低了变压器容量,减少了投资费用,同时也减少了运行后的基本电费。

3就地补偿与集中补偿的技术经济分析

3.1电容补偿在技术上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产生自励。

采用电容器就地补偿电动机,切断电源后,电动机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运行,此时电容器的放电电流成为励磁电流,如果电容过补偿,就可使电动机的磁场得到自励而产生电压,如图6所示。因此,为防止产生自励,可按下式选用电容

QC=0.93UI0

(2)防止过电压。

当电容器补偿容量过大,会引起电网电压升高并会导致电容器损坏。我国并联电容器国标规定:“工频长期过电压值最多不超过1.1倍额定电压。”因此必须符合QC<0.1Ss的条件。

(3)防止产生谐振。

(4)防止受到系统谐波影响。

对于有谐波源的供电线路,应增设电抗器等措施,使谐波影响不致造成电容器损坏。

3.2两者比较

就地补偿较集中补偿,更具节能效果。

4电容补偿控制及安装方式的选择

4.1就地补偿与集中补偿的有关规定

(1)GB12497—90《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第7.6条规定:50kW以上的电动机应进行功率因数就地补偿。

(2)GB3485—83《评估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第2.9条规定:100kW以上的电动机就地补偿无功功率。

(3)GB50052—95《供配电设计规范》第5.03及5.0.10规定。

(4)国外用电委员会法规与专业学报均有类似规定与刊载。

4.2电容补偿方式的选择

采用并联电容器作为人工无功补偿,为了尽量减少线损和电压损失,宜就地平衡,即低压部分的无功宜由低压电容器补偿,高压部分的无功宜由高压电容器补偿。对于容量较大,负荷平稳且经常使用的用电设备的无功功率,宜就地补偿。补偿基本无功的电容器组宜在配变电所内集中补偿,在有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流水线、大容量机组的场所,宜分散补偿。

4.3电容器组投切方式的选择

电容器组投切方式分手动和自动两种。

对于补偿低压基本无功及常年稳定和投切次数少的高压电容器组,宜采用手动投切;为避免过补偿或轻载时电压过高,易造成设备损坏的,宜采用自动投切。高、低压补偿效果相同时,宜采用低压自动补偿装置。

4.4无功自动补偿的调节方式

以节能为主者,采用无功功率参数调节;当三相平衡时,也可采用功率因数参数调节;为改善电压偏差为主者,应按电压参数调节;无功功率随时间稳定变化者,按时间参数调节。

5电容补偿容量的选定

5.1集中补偿容量确定

先进行负荷计算,确定有功功率P30和无功功率Q30,补偿前自然功率因数为cosφ1,要补偿到的功率因数为cosφ2。则

QC=αP30(tgφ1-tgφ2)

α为平均负荷因数。

5.2电动机就地补偿电容器容量确定

就地补偿电容器容量选择的主要参数是励磁电流,因为不使电容器造成自励是选用电容器容量的必要条件。负载率越低,功率因数越低;极数愈多,功率因数越低;容量愈小,功率因数越低。但由于无功功率主要消耗在励磁电流上,随负载率变化不大,因此应主要考虑电动机容量和极数这两个参数,才能得到最佳补偿效果。可用式(4)计算。

6结合工程实例谈电容补偿的应用

以某大型项目中能源中心为例,该项目设备装机容量约为21000多千瓦,其中高压电动机设备容量为5400多千瓦,其他低压设备容量为5000多千瓦。供电电源的电压等级为10kV。本着“节能、高效”的方针,初次尝试了采用燃汽轮机发电机组自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做到汽电共生,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经过经济分析,采用10kV作为高压电动机的供电电压等级,投资较省,同时亦减少变电环节,也就减少了故障点。根据负荷计算,共采用六路10kV电源,分别对高压电动机直配。

在这个项目中,高压电动机主要用于空调系统中的中央空调机组,以及主机的外部设备——冷冻水循环泵和冷却水循环泵多台设备。这些设备单机容量很大,离心机组单机最大达2810kW(共5台),小的870kW(共4台),冷冻水循环泵单机560kW(共9台),冷冻水循环泵单机亦有380kW(共3台),自然功率因数在0.8左右。如果在10kV配电室集中补偿电容,不采用高压无功自动补偿的话,如此大容量的电动机起、停会使10kV侧功率因数不稳定,有可能造成过补偿,引起系统电压升高。同时,从配电室至冷冻机房高压电动机的线路最近50m,最远140m,线路损耗相当可观,综合考虑到高压自动补偿元件、技术、价格均要求高,因此采用高压电容器就地补偿,与电动机同时投切。高压电容器组放置在电动机附近。这些电动机采用自耦降压起动方式,高压就地补偿装置以并联电容器为主体,采用熔断器做保护,装设避雷器用于过电压保护,串联电抗器抑制涌流和谐波。这样做,不仅提高了电动机的功率因数,降低了线路损耗,同时释放了系统容量,缩小了馈电电缆的截面,节约了投资。

对于低压设备,由二台1000kVA及二台1600kVA变压器配出,低压电机布置较分散,因此,在变电所变压器低压侧采用电容器组集中自动补偿。虽然一些低压电动机的容量也不小,就地补偿的经济效益亦有,但这些设备主要用于锅炉房和给排水设备,锅炉房的设备不如冷冻机房集中,环境较差,管理不便,因此,在低压配电室采用按功率因数大小自补偿是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