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合集7篇)

时间:2023-12-20 11:41:44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第1篇

关键词:悟性;悟性培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4-02

“医者,意也”。国医大师王绵之也曾说过,对待中医学必须“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悟性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同时悟性也是学好中医学成败的关键。没有悟性是学不好中医的,没有悟性也注定不会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对于中医教育而言,悟性培养应该是中医教育的基础。几十年中医院校教育的事实也表明,单纯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培养中医的临床大家和中医的创新性人才方面效率偏低。而与之相反的,以传统的师带徒为主的教学模式却培育出了诸多的名医。其中的差异值得思考。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院校大规模教育还是师带徒的一对一教育形式本身的差异,而是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目前,我们中医的院校教育还是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理性教育为基础。而传统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本质上却是以感传身受,悟性培养为基础。师父在传授徒弟时,并不是着重让其记住某方某药治某病,更不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经验全都灌给学生,而更多情况下是惜字如金,点到为止。这并不全是因为老中医们思想保守,而是因为中医这种以意象思维为主的医学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感悟、顿悟的方法去学习和掌握。而悟性的特点恰恰是自主的,即必须通过自我的体验去感悟。悟性是不可言传的,只有发挥主体自身悟性的作用,感悟之后的体验才属于自己。因此,师父不把经验告诉徒弟,其实正是给徒弟了一个自悟的空间和时间。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在的中医院校教育却是缺失的,所以我们五年,七年培养出去的中医生,中西医知识掌握得很多,但是中医的悟性却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融汇贯通,并将其创造性地用到中医的临床治疗和中医科研中。这很值得我们中医院校教育反思。所谓悟性,也称领悟、感悟、顿悟,是主体在知识的整体体验基础上,运用直觉、灵感、类比、分析、综合、归纳等手段,了解、领会、判断、把握事物本质的创造性思维,是人的生命有的思维能力。悟性是人所特有的重要潜能,其中蕴含着巨大地创造性力量。凡大脑功能正常的人,都具备悟性。因此悟性是人先天所拥有的,但是,悟性却也很难自发的发挥作用,需要后天的激发来引导它的发展,在这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既然悟性需要激发和培养,那么笔者结合悟性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途径和方法,以供中医院校教育的同仁们在中医生的悟性培养中参考。

一、教学留出空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悟性

悟性是人的一种生命潜能,它无法被传递,只能靠自身的主动性去开悟,因此悟性具有自主性。任何外在的帮助都只能是起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各自内心的自悟自度,如果自身不努力,想通过他人的帮助达到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佛教的慧能曾说: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他强调悟性不能靠教师教授,而是要把外在的教育启发落实到自身的悟性,去除其宗教的内容,从教学方法上看,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因此,激发学生的悟性首要的是要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中医院校目前以授受式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学生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是现成的,所有的理论都是既成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背下来。而以悟性为基础的教学,反对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交给学生,更反对把知识的正确性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尤其对于医学这样涉及广泛、复杂多变的领域,更不应该用权威的课本来框住学生的思维。因此,中医的院校教育应该向师带徒教育学习,改变“保姆式”的,“填鸭式”的唯恐学生学不会的教学观念,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留出空白,让学生产生疑问,留给学生更多的体悟和思考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体验,提高悟性

对于体验,宋朱熹《读书之要》说: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见,体验的过程是主体进行自我内化的过程,是主体自主性的体现。体验的过程是主体亲身经历的、别人无法代替的、充满个性的过程。悟性具有体验性的特点,即要产生悟性,必须要主体对感知的内容有所体验,这就要求主体亲自去体会。尤其对于中医以意象思维为主的医学,只有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客观实在(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整体象的形式呈现在脑中,然后经过象与意的互动,即因象会意、意象交融[2]从而达到对客观实在本质关系的顿悟。这种体验其实是多感官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因此单凭课堂教学的言传是不能满足需求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比例,增加课上学生中医实践操作和案例讨论的比例,创造更多的课间见习和参与临床实践活动的机会。

三、丰富课程设置,通过博学提高学生悟性

人的生命是整体存在的,因而具有整体性。作为生命重要潜能的悟性也强调通过整体来感悟,因此也具有整体性。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集天文、物候、地理、术数、农学、医学等于一体的多学科聚集体。因此,若想整体性地领悟中医的精髓,非得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渊博知识为基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开悟。《黄帝内经》早就明确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以,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中医的多学科特点,在天文、物候、地理、术数等方面开设课程,从而拓宽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能够整体地认识中医奠定多学科的知识基础。要知道没有基础知识,悟性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博学是促进学生对中医理论精髓开悟的另一途径。

综上,重视悟性的培养是中医传统教育的特色,同时也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应该借鉴的重点。相信通过办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悟性,发挥他们的生命潜能,通过自悟内化中医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将所学应用到中医的临床和科研中,这应该是中医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华丽.悟性:基础教育之基础[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王永炎,赵静.营造多元开放环境弘扬中医学术[J].中医,2011,52(20):1711-1713.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第2篇

为什么中国代代出“神医”?

为什么百万信徒们会对张悟本这样的“养生专家”奉若神灵?

是看病贵看病难的医疗体系使然,还是现代文明状态下养生观念赶不上养生需求的脚步?

在“各路神医”销声匿迹中,在各界热论声里,人们发现,神医虽然倒下了,但“神医”产生的社会土壤并未就此消失。 张悟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神医代代有,近来特别多。

前段时间,在中国内地拥有万千拥趸的张悟本被揭学历造假。“悟本堂”停业,信众哗然,舆论纷起抨击;网络上,挺张与反张者争论连连,关于张悟本的讨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

一方面,那些为张悟本叫屈的信众,认为张悟本避开了繁琐复杂的医学教条,为民众介绍了实在的养生知识――“没有推销药,只推销了茄子、绿豆,还有特别便宜的白萝卜”,也有人直指:“如果大家都养生了,都不去医院了,那些利润2000%的药没人买了,整个行业就要垮了。”

另一方面,媒体以及一些网络评论,从学历、医学、商业炒作等技术角度,直揭张悟本是骗子。在“中医骗子名人堂”网站中,网友们甚至为甄别真假神医总结出了规律――“骗子有9宝:出书、上电视节目、卖保健品、非法行医、到处跑、学历造假、开公司、开培训班、搞安利式的直销。”

众神起舞,普度众生,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譬如,两年前,台湾“红薯王子”林光常,以及中国内地自称“治癌世家”的刘弘章,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风光与败落。如今,排在图书销售榜前列的养生专家作品,曾热捧养生明星的电视节目,以及被质疑利益至上的相关出版商、保健机构,在各路舆论的追问中,集体销声匿迹。

不过,“不幸”落马的神医终归只是少数。更多的养生教父、健康权威甚至“再生华佗”,戴着各种真假未明的头衔与光环,多年来在电视屏幕,在演讲台和书籍中宣扬理论、偏方、奇招,售卖保命神器,推销养生秘籍。在争夺收视率的屏幕后,在聚敛人气的讲台前,人们对健康教父们顶礼膜拜,追逐奉行,于是从大学校园到社区,各种养生热潮纷至沓来――绿豆,茄子,拍手,就是今年的主旋律。

在媒体的报道中,张悟本的神医神话尽管已然被揭穿,但其终结的方式却凸显出政府监管养生行业的尴尬――养生专家们著书立说,在现行法规中若非“非法行医”,便无取缔的理由,而其实际的“行医场所”悟本堂,最终是以“违建”理由深夜被拆。

重回养生时代

王宁(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养生方式是在校园里散步。

散步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这些年,养生名人以及随之而来的养生概念、方法越来越多。王宁的岳父母,最近就参照个别养生明星的建议,把泥鳅活生生地吃到了肚子里,结果吃成了胃出血。同样地,被视为文化殿堂的中大校园,每天早上以“拍打经络穴位”方式养生的人也数以百计,而在上海人民广场,“拍手”的群体,更是超过了千人。

“我相信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固定的,剧烈运动会令心跳加速。”王宁教授经常留意学校里群体养生的活动。“人过了50岁就会有焦虑感,与死神抗争,抗击衰老,这是与生俱来的到了年龄后的恐惧感。我们的观念里没有天堂,只能追求养生了。”

养生其实不是中国人特有的观念。王宁还记得年轻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维生素连锁店印象特别深刻――提取的番茄红素、深海鱼油、五花八门的维生素。“养生折射的是社会的大问题。比如食品环境不安全,医疗没有保障,加上人们没有神圣的价值追求,精神很空虚,反而变得过分关注身体健康了。”王宁说。

在2007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改革开放前,社会上鲜有养生的说法。一是以前太穷了,另外是当时都在提倡不怕苦、不怕死,把人们的保命欲望都压抑了。王宁把近年越演越热的养生潮,尤其是中医养生潮视为一种生活常识的反弹:“小时候,我治病都用中药,经常吃烧仙草。这都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只是没有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而已。”

不过,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寻正认为,中国医生是食疗泛滥的一个根源。“在美国,权威机构都把食疗当做首选的高血压治疗方式。但很不幸,你如果在中国就医,医生发现你有高血压之后,他们大多热衷于给你降血压,当然是使用回扣高的药品给你降血压。当你面临被医生骗还是被张悟本骗的两难选择时,选择张悟本可能危害更小,因为一般而言,食物的副作用远小于药物。”

养生教的崛起

图书出版界的运作加速了神医的崛起。根据两年前的报道,神医刘弘章在出版第一本《刘太医谈养生》时,实际是自掏腰包――当图书出版后,出版人通过“打榜”的方式让其进入了西单图书大厦图书排行榜的前十名。那之后,要做的就是加印、数钱。在刘弘章出名后,他甚至都不考虑图书版费所带来的收益,因为从讲座、采访、行医中,他能获得的利润要远远高于图书带给他的收益。

追求收益的还有电视媒体。一份调查显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收视率长期稳居前三位,除了央视外,全国20多个省市的卫星电视中,开办养生保健类节目的有20多个,都在客观上捧红了李培刚、张悟本等养生、医疗明星。于是无论“排毒教父”,还是“美女中医”,都在电视的平台上迅速扩散其影响力 。

在“简单”之上建立的集体认同,是养生明星和养生理论者的另一个人气基础。在广州著名的中产社区丽江花园,很多居民每天都在小区的人工湖边,进行45分钟的击打身体各种部位的集体活动,人们齐喊着“我最自信”、“我最健康”、“震撼大地”等口号,拍掌、拍胸、拍膝,直到大汗淋漓。

在全国各地,不同流派大同小异的自拍、拍手运动正在广泛流行。“我们没法在家里一个人叫口号拍的,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互相的气场。”丽江花园召集人蒋氏夫妇说,“那些不愿意花时间去打太极、舞剑的居民,都愿意到这里一起喊,一起拍。很多人想运动,这个方式再简单不过了。”

养生明星们的现场号召力,在这种“简单易学,向往健康”的崇拜氛围中,也得到了释放。

《求医不如求己》的中里巴人,就曾被网友描述其在演讲现场的示范――“打喷嚏可治疗落枕、手脚凉、打嗝不止、便秘……可怎么才能打出喷嚏呢?”中里巴人不慌不忙地说:用两根狗尾巴草捅捅鼻孔即可。为更简单易行,他现场掏出餐巾纸,把纸拧成绳状,然后示范,台下众人纷纷效仿。效果立竿见影,现场喷嚏声四起。中里巴人不禁幽默一把:“外地观众的喷嚏声细若蚊子叫,在扬州,可是声震屋瓦啊!”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第3篇

一、“平常心”思想之助益

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强调“见心自性,自识本心,自性是佛,平常是道”,即强调“平常心”。其蕴含的“道法自然,保持平常心”乃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之道,它启迪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应淡忘一切外在的名利心、偏执心和攀比心,直悟生命中的纯净的本性,使自身的心态趋于平衡,情绪趋于稳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中,人性中的“平常心”渐告稀少、沉沦,如能保持“平常心”,医务工作者就不会在名利的迷途中丧失自我,这对净化t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1]

二、“自性自度”思想之启迪

“自性自度”思想是南华禅宗独创的无需借助外力的自我解脱的修行法门,强调本性、自心是修禅成佛的根本。强调修禅必须自主自觉、依靠自身的力量,认为每一转念都要清净心地,才能自识本性。这启发我们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自主性,强调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譬如,南华禅宗将“顿悟见性”作为立宗之本,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压力重、责任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会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工作或生活的间隙,一个转念促使身心在刹那之间放空,随之获得的是精神的放松和体力的恢复,就可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顿悟之法强调自主自觉,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去获得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接受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正如《坛经》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自主实践与体验,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病床边,到临床一线去,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医疗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这种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如此才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2-3]

三、创新精神之传承

南华禅宗思想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迸发出全新的佛理。南华禅宗除继承佛教传统思想外,最重视结合我国固有的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慧能提出了“自性自度、顿悟说、识心见性”等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其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传统的禅修方式。[4]又如南华禅宗创立的“生活禅”理念,提倡将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禅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南华禅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体察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这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启示,即立足生活实践去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高效率。在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前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源泉和动力。[5]

四、超越精神之培养

超越精神是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本质。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思想解放是南华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南华禅宗“超越自我”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人文思想。这种理想也是当前我们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今医务工作者只有养成超越精神,才能在“救死扶伤”中超越“小我”、达到“大我”的境界。唯具有超越精神,才能执着于医学理想和信仰,避免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因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要的是培养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为医学奉献终生的精神。众所周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培养超越精神就是要培养从医人救死扶伤的信念、超越自我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2]

五、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之契合

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给予任何生命所有善意,给予周围所有的生命以关怀,并给予真正人道主义的帮助。慧能认为众生平等,一切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倡导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关于生命观的哲学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相契合。毫无疑问,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和善待生命。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尚不够理想,一些医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而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缺乏,这有悖于学医的信仰和当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当前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首要的是在医学生中弘扬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学会对一切生命的维护和关怀;学会珍视患者的生命,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就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唯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病人、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6]因此,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要求。

总之,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宗教哲学和一种思想学说,已超出了它原有的宗教哲学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华禅宗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2015004。]

参考文献:

[1] 陈超.禅宗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意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03):50-52.

[2] 汪小云.谈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启示―以南华禅宗文化的人文思想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9-11.

[3] 许金梅.道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基于生命向度的哲学阐释[J].教育探索,2013(08):125-128.

[4] 刘鹏.慧能禅法思想意蕴初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04): 56-58.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第4篇

面对这一场场的保命运动,一阵阵的造星热潮,人们可以参与其中,或置身事外,但终归逃不出这看似闹剧之外的现实社会,也正是社会的土壤,使神医不绝,年复一年。

神医代代有,近来特别多

六月初,在中国内地拥有万千拥趸的张悟本被揭学历造假。“悟本堂”停业,信众哗然,舆论纷起抨击;网络上,挺张与反张者争论连连,关于张悟本的讨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

一方面,那些为张悟本叫屈的信众,认为张悟本避开了烦琐复杂的医学教条,为民众介绍了实在的养生知识――“没有推销药,只推销了茄子、绿豆……还有特别便宜的白萝卜,太傻了。”甚至有人直指:“如果大家都养生了,都不去医院了,那些(利润)2000%的药没人买了,整个行业就要垮了。”

另一方面,媒体以及一些网络评论,从学历、医学、商业炒作等技术角度,直揭张悟本是骗子。在“中医骗子名人堂”网站中,网友们甚至为甄别真假神医总结出规律――“骗子有9宝:出书、上电视节目、卖保健品/ 药、非法行医、到处跑、学/简历造假、开公司、开培训班、搞安利式的直销。”众神起舞,普度众生,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譬如,两年前,台湾“红薯王子”林光常,以及中国大陆自称“治癌世家”的刘弘章,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风光与沦落。如今,排在图书销售榜前列的养生作家,曾热捧养生明星的电视节目,以及被质疑利益至上的相关出版商、保健机构,在各路舆论的追问中,集体销声匿迹。

不过,“不幸”落马的神医终归只是少数。更多的养生教父、健康权威、甚至“再生华佗”,戴着各种真假未明的名衔与光环,多年来在电视屏幕,在演讲台和书籍中宣扬理论、偏方、奇招,售卖保命神器,推销养生秘籍。在争夺收视率的屏幕后,在聚敛人气的讲台前,人们向健康教父们顶礼膜拜,追逐奉行,于是从大学校园到社区,各种养生热潮纷至沓来――又譬如,绿豆、茄子,拍手,就是今年上半年的主旋律。

在媒体们的报道中,张悟本的神医神话尽管已然被揭穿,但其终结的方式却凸现出政府监管养生行业的尴尬――养生专家们著书立说,在现行法规中若非“非法行医”,便无取缔的理由,而其实际的“行医场所”悟本堂,最终是以“违建”理由深夜被拆。

神医群起,国家机构开始参与其中。 6月4日,卫生部公开表示,“不应将张悟本与中医养生联系起来,中医养生理论没有错。”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也表示“ 正研究建立起有关健康信息的预警机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负责人则提出,总署将采取多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

面对这一场场的保命运动,一阵阵的造星热潮,人们可以参与其中,或置身事外,但终归逃不出这看似闹剧之外的现实社会,也正是社会的土壤,使神医不绝,年复一年。

重回养生时代

王宁,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他的养生方式是在校园里散步。散步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这些年,养生名人,以及随之而来的养生概念、方法越来越多。王宁的岳父母,最近就根据个别养生明星的建议,把泥鳅活生生地吃到了肚子里,结果吃成了胃出血;同样地,被视为文化殿堂的中大校园,每天早上以”拍打经络穴位“方式养生的人也数以百计,而上千公里之外的大都市,上海人民广场,”拍手“的群体,更是超过了千人。

“我相信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固定的,剧烈运动会令心跳加速。”这个戴着眼镜的瘦个教授经常留意学校里群体练养生的活动。“人过了50岁就会有焦虑感,与死神抗争,抗击衰老。这是与生俱来的到了年龄后的恐惧感。我们的观念里没有天堂,只能追求养生了。”他笑着说。

养生其实不是中国人特有的观念。王宁还记得年轻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维生素连锁店印象深刻――提取的番茄红素、深海鱼油,当然还包括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维生素。“养生折射的是社会的大问题。比如食品环境不安全,医疗没有保障,加上人们没有神圣的价值追求,精神很空虚,反而变得过分关注身体健康了。”这个社会学学者说。

在2007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改革开放前,社会上鲜有养生的说法。一是以前太穷了,另外是当时都在提倡不怕苦、不怕死,把人们的保命欲望都压抑了。王宁把近年越演越热的养生潮,尤其是中医养生潮视为一种生活常识的反弹:“小时侯,我治病都用中药,经常吃烧仙草。这都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只是没有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而已。”这个福建人说。

在罗德怀所在的广州西关国医馆,每天都挤满了求医问药的人,而其中绝大部分还在问“食”――“我看病这么多年,到现在,几乎还是每个人看病时问我,在药之外还要吃些什么,戒些什么好?”这个老中医感慨,甚至有血压高达200的患者,追随一些被养生明星包装过的有争议的常识(譬如“是药三分毒”),他便苦口婆心地相劝:食物怎么可能代替降压药?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第5篇

神医代代有,近来特别多

六月初,在中国内地拥有万千拥趸的张悟本被揭学历造假。“悟本堂”停业,信众哗然,舆论纷起抨击;网络上,挺张与反张者争论连连,关于张悟本的讨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

一方面,那些为张悟本叫屈的信众,认为张悟本避开了烦琐复杂的医学教条,为民众介绍了实在的养生知识――“没有推销药,只推销了茄子、绿豆……还有特别便宜的白萝卜,太傻了。”甚至有人直指:“如果大家都养生了,都不去医院了,那些(利润)2000%的药没人买了,整个行业就要垮了。”

另一方面,媒体以及一些网络评论,从学历、医学、商业炒作等技术角度,直揭张悟本是骗子。在“中医骗子名人堂”网站中,网友们甚至为甄别真假神医总结出规律――“骗子有9宝:出书、上电视节目、卖保健品/ 药、非法行医、到处跑、学/简历造假、开公司、开培训班、搞安利式的直销。”众神起舞,普度众生,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譬如,两年前,台湾“红薯王子”林光常,以及中国大陆自称“治癌世家”的刘弘章,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风光与沦落。如今,排在图书销售榜前列的养生作家,曾热捧养生明星的电视节目,以及被质疑利益至上的相关出版商、保健机构,在各路舆论的追问中,集体销声匿迹。

不过,“不幸”落马的神医终归只是少数。更多的养生教父、健康权威、甚至“再生华佗”,戴着各种真假未明的名衔与光环,多年来在电视屏幕,在演讲台和书籍中宣扬理论、偏方、奇招,售卖保命神器,推销养生秘籍。在争夺收视率的屏幕后,在聚敛人气的讲台前,人们向健康教父们顶礼膜拜,追逐奉行,于是从大学校园到社区,各种养生热潮纷至沓来――又譬如,绿豆、茄子,拍手,就是今年上半年的主旋律。

在媒体们的报道中,张悟本的神医神话尽管已然被揭穿,但其终结的方式却凸现出政府监管养生行业的尴尬――养生专家们著书立说,在现行法规中若非“非法行医”,便无取缔的理由,而其实际的“行医场所”悟本堂,最终是以“违建”理由深夜被拆。

神医群起,国家机构开始参与其中。 6月4日,卫生部公开表示,“不应将张悟本与中医养生联系起来,中医养生理论没有错。”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也表示“ 正研究建立起有关健康信息的预警机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负责人则提出,总署将采取多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

面对这一场场的保命运动,一阵阵的造星热潮,人们可以参与其中,或置身事外,但终归逃不出这看似闹剧之外的现实社会,也正是社会的土壤,使神医不绝,年复一年。

重回养生时代

王宁,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他的养生方式是在校园里散步。散步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这些年,养生名人,以及随之而来的养生概念、方法越来越多。王宁的岳父母,最近就根据个别养生明星的建议,把泥鳅活生生地吃到了肚子里,结果吃成了胃出血;同样地,被视为文化殿堂的中大校园,每天早上以”拍打经络穴位“方式养生的人也数以百计,而上千公里之外的大都市,上海人民广场,”拍手“的群体,更是超过了千人。

“我相信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固定的,剧烈运动会令心跳加速。”这个戴着眼镜的瘦个教授经常留意学校里群体练养生的活动。“人过了50岁就会有焦虑感,与死神抗争,抗击衰老。这是与生俱来的到了年龄后的恐惧感。我们的观念里没有天堂,只能追求养生了。”他笑着说。

养生其实不是中国人特有的观念。王宁还记得年轻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维生素连锁店印象深刻――提取的番茄红素、深海鱼油,当然还包括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维生素。“养生折射的是社会的大问题。比如食品环境不安全,医疗没有保障,加上人们没有神圣的价值追求,精神很空虚,反而变得过分关注身体健康了。”这个社会学学者说。

在2007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改革开放前,社会上鲜有养生的说法。一是以前太穷了,另外是当时都在提倡不怕苦、不怕死,把人们的保命欲望都压抑了。王宁把近年越演越热的养生潮,尤其是中医养生潮视为一种生活常识的反弹:“小时侯,我治病都用中药,经常吃烧仙草。这都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只是没有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而已。”这个福建人说。

在罗德怀所在的广州西关国医馆,每天都挤满了求医问药的人,而其中绝大部分还在问“食”――“我看病这么多年,到现在,几乎还是每个人看病时问我,在药之外还要吃些什么,戒些什么好?”这个老中医感慨,甚至有血压高达200的患者,追随一些被养生明星包装过的有争议的常识(譬如“是药三分毒”),他便苦口婆心地相劝:食物怎么可能代替降压药?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第6篇

德国国际中医学会副主席、德文版《中医学报》主编英悟德博士于2012年9月访问成都中医药大学时,曾专程到《养生杂志》编辑部拜访本刊主编马烈光教授。2013年9月,英悟德博士偕同德国气功养生医学协会主席田丽思博士再度访问成都,与马教授商谈中德双方在中医养生及刊物编辑出版方面的交流合作事项。两位德国专家还欣然同意受聘为《养生杂志》专家顾问团成员,并接受了本刊专访。

曾担任过德国前总统和现任总理默克尔女士翻译的南京大学王民教授这次陪同英悟德博士和田丽斯博士来访,并协助翻译,谨此致谢。

马烈光:今天非常欢迎英悟德博士莅临养生杂志社,就我们共同关注的中医养生文化进行交流,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养生未来定能在德国结出硕果。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曾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德国中医学专家进行过座谈,就中医养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那时的中医还不为世界所熟知,但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德国专家对中医已经有较深的研究,着实令人吃惊。后来,我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坐诊时,多次带教德国留学生,他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中医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对中医养生也有相当的了解。这些都说明,中医养生很早就已经在德国传播,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际中医学会想必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工作。下面请英悟德博士谈谈,国际中医学会如何在德国传播中医养生以及取得的成就。

英悟德:国际中医学会(Inter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ciety-Societas Medicinae Sinensis, SMS)成立于1978年,是欧洲最早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中医药学术研究组织。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医理论专家满晰博教授(Prof.Dr.Manfred Porkert)。SMS不像欧洲一些研究中医的组织那样只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而是全面研究传播传统中国医学,包括中医药理论、针灸、气功、推拿、太极、食疗、中药应用等。SMS每年都开设和举办各种有关中医药讲座、培训班和研讨会,并举办相关展览,还经常组织德国医生到成都中医药大学来学习、进修,包括在中医附院的临床实习教学。

SMS编辑出版德文版《中医学报》(季刊),翻译介绍中国重要的中医药研究论文以及国外专家有关学习和应用中医药的文章。这是欧洲最早出版并坚持至今的一份中医学术性期刊,读者覆盖欧洲以及北美一些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

马烈光:据我所知,英悟德博士在中医养生方面颇有研究,并出版过有关道教养生、太极、气功和食疗专著。请问您对中医养生文化进行了哪些深入的研究?

英悟德:我是1984年参加SMS的,1986年担任德国《中医学报》主编,1996年被选为学会副主席。在此以前,我在读大学时就学习了中文,开始对中国太极拳进行研究。我在慕尼黑大学的硕士论文就是专门研究太极拳的,并在慕尼黑有名的“Gesundheitspark”健康预防中心教授太极拳。这在当时是德国最早的一本专门研究太极拳的专著,在此以前只有法国巴黎大学戴思博(Prof.Catherine Despeux)在法国出版过有关太极方面的书。

我读博士后,也继续深入研究中医太极、气功。1986~1988年得到德国科学院的资助,派我到中国来进修学习,在北京受到中国中医学会的接待,并安排我在中国学习中医养生和气功,收获很大。

我在学习研究中医养生的同时,也对道教养生进行探讨,读了一些有关道教养生方面的经典著作。对唐代司马承祯所著《服气精义论》很感兴趣。我认为这是一本很有特色和价值的书,它不仅广征博引了许多道教经典论述,并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相结合,发展了陶弘景服气疗病的思想,使道教气功疗病法进一步完善。这对我启发很大,我决定把它翻译成德文,并以此作为我的博士论文。我的论文受到学术界重视,德国有名的基金会(The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主动给予赞助,已正式出版。这篇论文在德国受到关注,因为当时在德国没有这方面的著作,对中医养生经典理论还没有人作系统介绍,直到现在,这本书在德国也还很有价值。

马烈光:中医药膳食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时药膳食疗充分体现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看到您在德国和韩鹏教授合著了一本《中国食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药用价值、烹制方法以及中医脏腑常见病的食疗方法和应用。这本书的出版在德国受到各方关注,影响颇大。请您就此做详细介绍好吗?

英悟德:好的。我在研究中医养生的时候,也读了一些有关中医食疗的书,深知“药食同源”的重要性和食疗在养生方面的作用。欧洲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很感兴趣,推广中医食疗一定会受到西方人的欢迎。所以,我花了几年的时间申报了专门研究课题,对中医食疗进行研究,对有关中医经典食疗文献资料和一些现代资料以及中国饮食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得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刘继林教授和范家永教授的大力支持,最后与SMS前主席、德国著名中医临床和教育专家韩鹏(Prof.Dr.Carl-Hermann Hempen)合作,编写《Chinesische Diaetetik》(中国食疗)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介绍了157种西方常用的药用食物的具体应用和滋补作用,也介绍了中医食疗理论和食疗养生学说,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在SMS办班、讲座中,我们也将中医食疗列入计划,并曾举办有关食疗专题展览,起到广泛宣传作用。现在在德国,一些中医研究组织也开始了对中医食疗养生的研究和宣传。

马烈光:中国的养生文化绵延几千年,不仅福泽中国人,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东南亚。现在中医养生走出国门,将给五大洲的朋友带来健康和长寿。那么,中医养生在德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第7篇

关键词:  中医教育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  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  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