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会化托管服务(合集7篇)

时间:2023-12-10 16:44:49
社会化托管服务

社会化托管服务第1篇

摘 要:本文根据笔者实践工作经验,从土地托管看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分析。

关键词 :土地托管 农业社会化 服务

引言

近年来,各地农村土地托管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或“全程式”或“点单式”服务,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多方共赢,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出亮点。

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农业社会化服务可分为很多模式。如按照农业生产的时间序列则可以分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产前服务主要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生产前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及化肥、农药等专用生产资料的供给服务,产中服务主要指提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种植管理技术等活动,产后服务指对农户提供收获、运输、销售及加工等服务。

1.1 统一服务模式。统一服务是指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服务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提供。实行承包制经营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全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但是承包制实行后,因为制度、本身实力等因素约束,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只能提供少量、不完整的服务,有的甚至不能提供任何服务。农户与市场的关系是单对多的关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结构和层次单一,仍然依赖于“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层次,但是这种组织早已名存实亡了。

1.2 单一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单一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的某一环节提供某一种服务,可能是产前、产中,也可能是产后。在实践中表现为各种单个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农药、化肥、种子服务,提供融资服务,提供咨询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的市场地位平等,通过各自的市场契约完成交易,交易是一次性完成的,但交易频率很高。各类服务组织各自从自身出发,独立提供服务,相互之间很少有连接沟通。

1.3 延伸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延伸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链的某一环节中提供服务并向其他服务环节延伸。在实践中表现为各种单个市场服务主体,原来是为农户提供农药、化肥、种子的,逐步延伸到为农户提供育苗服务、病虫害防治、水浆管理等,也有可能是原先拥有农机的为农户提供作物收获服务现在延伸到农作物播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通过协议来确定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交易契约的时期延长。要素契约逐渐替代商品契约,交易的频率下降。整个市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增加,进一步拉动社会化服务的供给,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也不断向着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延伸渗透;为了使自身的服务更能得到农户的承认。服务组织扩大自身的服务效益,组织之间开始出现横向联系,加强沟通。

1.4 一体化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一体化服务是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服务需求和供给形式多样化,只要农户有需求,就有服务供给,而且服务机制灵活;农户参与到多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因为有需求而由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服务,也会因为有服务供给满足其他农户的需求。服务组织之间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趋向联合与合作,当然也有规模不断扩大的家族企业。

2、从土地托管看农业社会化服务

土地托管能得以大范围推广,除了适应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经济社会背景外,还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为土地托管提供了组织载体。大批农机合作社、植保合作社应运而生,通过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人员、资源等方面形成了提供土地托管系列化服务的规模优势。二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效激励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强化了农业经营服务的物资装备。三是所服务的产业具有区域规模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从各地来看,土地托管目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既便于机械化作业,又容易形成规模优势,产生规模利润,保证了托管服务组织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经营性服务模式,土地托管的有益经验,或许能给当前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来启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际上,多年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呼声不止,但迟迟没有破题,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从土地托管的发育成长来看,政府适当的引导扶持,推动了农机、植保等服务组织发展壮大,进而通过托管服务,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显然,政府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大有可为。借鉴土地托管的有益经验,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在培育壮大服务主体、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扩大服务规模方面下功夫。

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在强化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以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采取市场准入、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供销社、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创办专业服务组织,创建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加工营销、冷链物流等农业服务业。

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领域拓展。当前,各地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多数集中在农资、农机、农技等产前产中环节,而产后的粮食烘干、储藏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则比较欠缺,农业保险、信贷担保更是滞后,原因是这些服务产品投资高、风险大,服务主体要么动力不足,要么实力不够,难以有效提供服务。应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以产业或区域为单位,以关键领域为主攻点,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强化政策激励,采取平台搭建、项目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各类服务主体加强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扩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和运营风险,推动粮食烘干、储藏加工、农业保险、农村信贷等服务取得突破。引导服务规模扩大,促进健康良性发展。农业服务利润空间较小,只有形成规模化服务才能取得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晨. 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有可为[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31:10-11.

社会化托管服务第2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带动种粮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坚持服务带动小农户、服务重要生产环节、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着力在培育服务主体、推广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服务监管上下功夫,在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突出发展全环节和多环节托管服务,助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发展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宣传发动。为贯彻落实党的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健全农业社会化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研究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与兄弟县区交流,学习借鉴了先进经验,初步制定了《合水县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实施方案和领导小组》,层层宣传发动,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汇报衔接,积极争取支持。我局深入贯彻落实报告精神,赴基层深入一线调研,形成了汇报材料,向农业农村局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积极汇报,做好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跟踪落实、细化方案,制定时间表、任务表、责任表,确保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项目实施期间,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或启动实施,按照目标任务顺利实施、顺利投产实效。

(三)调研摸底,掌握底数。县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3个街道,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耕地面积102.5万亩,2020年玉米种植总面积9500亩,小麦种植总面积40亩,玉米规模化种植面积为0.45万亩,小麦规模化种植面积40亩。具有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17家,2020年省级补贴规范壮大,具有全托管服务能力的农机合作社15家,其中西华池镇2家,何家畔镇2家,吉岘镇2家,下剩其余9个乡镇分别1家。为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奠定了充分条件。通过摸排计划对规模化生产经营进行全托管服务,对小农户实施“菜单式”多环节托管服务。

二、存在问题

(一)农机合作社机械、农机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缺乏政策、资金支持。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规模和效益,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对政策不清造成很多合作社盲目购置机具,不但浪费了资金,也不能有效提供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农业产业链不能有效拓展,不能有效增加合作社成员收入,严重影响了社员合作的积极性。

(二)农业社会化托管项目实施难度大,业务经费欠缺。我县初次实施农业社会化托管项目,没有先进经验做支撑,外出考察学习业务经费不足,项目实施前景不乐观、实施难度较大。

(三)托管环节比例划分过细过死,造成实施难度较大。我县农业发展尚未形成大规模经营,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不大,农民收入不高。小农经营存在规模狭小、抗风险能力弱、科技推广成本高等问题,难以适应细致的农业社会化托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切实落实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用足用好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人才培育引进等优惠政策,解决服务主体设施建设中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培育更多具备提供高端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主体,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社会化托管服务第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带动种粮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坚持服务带动小农户、服务重要生产环节、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着力在培育服务主体、推广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服务监管上下功夫,在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突出发展全环节和多环节托管服务,助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发展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宣传发动。为贯彻落实党的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健全农业社会化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研究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与兄弟县区交流,学习借鉴了先进经验,初步制定了《合水县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实施方案和领导小组》,层层宣传发动,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汇报衔接,积极争取支持。我局深入贯彻落实报告精神,赴基层深入一线调研,形成了汇报材料,向农业农村局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积极汇报,做好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跟踪落实、细化方案,制定时间表、任务表、责任表,确保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项目实施期间,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或启动实施,按照目标任务顺利实施、顺利投产实效。

(三)调研摸底,掌握底数。县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3个街道,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耕地面积102.5万亩,2020年玉米种植总面积9500亩,小麦种植总面积40亩,玉米规模化种植面积为0.45万亩,小麦规模化种植面积40亩。具有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17家,2020年省级补贴规范壮大,具有全托管服务能力的农机合作社15家,其中西华池镇2家,何家畔镇2家,吉岘镇2家,下剩其余9个乡镇分别1家。为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奠定了充分条件。通过摸排计划对规模化生产经营进行全托管服务,对小农户实施“菜单式”多环节托管服务。

二、存在问题

(一)农机合作社机械、农机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缺乏政策、资金支持。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规模和效益,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对政策不清造成很多合作社盲目购置机具,不但浪费了资金,也不能有效提供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农业产业链不能有效拓展,不能有效增加合作社成员收入,严重影响了社员合作的积极性。

(二)农业社会化托管项目实施难度大,业务经费欠缺。我县初次实施农业社会化托管项目,没有先进经验做支撑,外出考察学习业务经费不足,项目实施前景不乐观、实施难度较大。

(三)托管环节比例划分过细过死,造成实施难度较大。我县农业发展尚未形成大规模经营,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不大,农民收入不高。小农经营存在规模狭小、抗风险能力弱、科技推广成本高等问题,难以适应细致的农业社会化托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切实落实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用足用好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人才培育引进等优惠政策,解决服务主体设施建设中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培育更多具备提供高端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主体,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社会化托管服务第4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带动种粮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坚持服务带动小农户、服务重要生产环节、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着力在培育服务主体、推广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服务监管上下功夫,在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突出发展全环节和多环节托管服务,助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发展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宣传发动。为贯彻落实党的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健全农业社会化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研究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与兄弟县区交流,学习借鉴了先进经验,初步制定了《合水县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实施方案和领导小组》,层层宣传发动,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汇报衔接,积极争取支持。我局深入贯彻落实报告精神,赴基层深入一线调研,形成了汇报材料,向农业农村局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积极汇报,做好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跟踪落实、细化方案,制定时间表、任务表、责任表,确保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项目实施期间,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或启动实施,按照目标任务顺利实施、顺利投产实效。

(三)调研摸底,掌握底数。县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3个街道,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耕地面积102.5万亩,2020年玉米种植总面积9500亩,小麦种植总面积40亩,玉米规模化种植面积为0.45万亩,小麦规模化种植面积40亩。具有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17家,2020年省级补贴规范壮大,具有全托管服务能力的农机合作社15家,其中西华池镇2家,何家畔镇2家,吉岘镇2家,下剩其余9个乡镇分别1家。为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奠定了充分条件。通过摸排计划对规模化生产经营进行全托管服务,对小农户实施“菜单式”多环节托管服务。

二、存在问题

(一)农机合作社机械、农机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缺乏政策、资金支持。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规模和效益,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对政策不清造成很多合作社盲目购置机具,不但浪费了资金,也不能有效提供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农业产业链不能有效拓展,不能有效增加合作社成员收入,严重影响了社员合作的积极性。

(二)农业社会化托管项目实施难度大,业务经费欠缺。我县初次实施农业社会化托管项目,没有先进经验做支撑,外出考察学习业务经费不足,项目实施前景不乐观、实施难度较大。

(三)托管环节比例划分过细过死,造成实施难度较大。我县农业发展尚未形成大规模经营,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不大,农民收入不高。小农经营存在规模狭小、抗风险能力弱、科技推广成本高等问题,难以适应细致的农业社会化托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切实落实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用足用好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人才培育引进等优惠政策,解决服务主体设施建设中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培育更多具备提供高端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主体,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社会化托管服务第5篇

摘 要:当前,土地托管是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是在家庭承包土地管理制度上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方式的一种新理念。加快了我国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培育新的农民经营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有效尝试。完善了农业社会发展的服务理念,创新了农业的经营模式,有效的解除了农民们“谁种地”“怎样种地”等诸多问题。借此,本文立足于稳步推进土地的托管,注重构建农业服务社会化方向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土地托管;农业化社会;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50

土地托管指的是r民把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有偿的委托给相关的政府、企业、以及专业的种植大户,代为管理、耕种的一种新趋势、新做法。包括了需求方提供了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服务以及农民用户按照需求选择服务项目的一种模式。近年来,经过政府大力考察下已经有许多省市的广大农民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做到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创造性的成立了土地的管理合作点,而它的出现是当今社会对农民经济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新的观点。而对于农业社会化的服务更是在逐步的完善当中,而土地托管许可执行更是在尊重着农民们的创新精神。但是当今土地托管又带来了哪些问题呢。

1 推进土地管理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托管涉及到诸多的系统

土地托管的研究涉及到经济、法律、政治、科技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这就促使政府以及农民之间的研究需要面对着很大的难题,由于这个庞大的系统,导致许多地区土地托管政府与农民之间未做到意见统一,给开展土地托管管理的实施增加了难度[1]。

1.2 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体制不顺、不活、不稳、不足等问题都未能根本的解决,农村社区当中的集体发展动力的不足、资金积累的下降、服务的严重减化;农民合作发展不公平,经营的规模又小导致带动力不够强;而专业的服务单位等又面临着国家政策扶持的不够等问题。目前,服务的内容与农民们的需求相差巨大,多数的服务功能都相对单一。而农产品、农业金融等服务仍处于多样化,由于规模、水平的不统一,导致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1.3 分散的诸多服务资源难以合力形成

尽管我国国务院指出农业社会化的服务职能应当全部由农业部门来承担,但是由于各个公共部门的条块分开,自上而下的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服务都是发展各自独立与农业领域发生着联系。存在着职责任务的不清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各部门不配合等,因此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体现实问题存在[2]。

2 推进土地托管,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上述对农民土地托管,农业社会化的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在新的时代,土地托管有利于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做好。当今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已经如同虚设,甚至出现了“空壳”,整体有分而无统,尤其是农业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更是缺失多多。

3 推进土地托管,构建农业社会服务优势

3.1 土地托管符合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的状况是:农民种植的技术过低、机械化科技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家里的劳动力外出工作、土地拥有使用面积过小、导致了农村壮年以及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然而老百姓不愿失去土地,更是希望有人帮忙播种地的观点日益趋升。而针对于这点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一些地方的农民已在工商局的管理下进行了土地托管的项目。因此,土地托管的出现符合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了农民们一定的需求。

3.2 土地托管的出现为当今的农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随着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中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数日益增加,而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尤为严重。土地托管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了这些农民解决其他事情的后续问题。农村用户所拥有的土地零散、面积不大、科技含量低等问题都会导致农民在耕种土地上的、消极态度,但是即便如此,农民依然不愿将土地权放弃,而土地托管这新一代的管理理念,正是满足了农民这一类的想法。

4 结论

在完善土地托管和构建农业社会服务的体系上,各个供销合作应争取支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定出各项管理方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中深入研究政策,培育重点,针对于不同的主体、个体,不同的产业、区域作为典型的借鉴。以科学性的角度来推进土地托管,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配合。

参考文献

社会化托管服务第6篇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托老站

一、引言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逐步加快,养老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养老模式虽然是人们的首选养老方式,但是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却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选择机构养老模式的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居家养老为依托,凭借社区养老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托老’将逐渐成为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河南省2015年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到2014年年底,郑州市常住人口为938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8.7%,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按照这个标准,郑州市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状态。管城回族区常住人口为74.81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7.8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9.4%;占郑州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9.6%。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管城区是居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地区,也是缓解郑州市养老问题的重要一环。

二、郑州市管城区托老站发展现状

目前,管城回族区共建有9家托老站,8家已经投入使用,1家试运营。为了解管城回族区托老站基本情况,同时为使调研资料更具有参考价值,选取了5所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托老站,分别为:馨家苑养老服务中心托老站、蓉湾社区托老站、航海服务中心托老站、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

(一)管城回族区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整体规模小

管城区托老站规模参差不齐,且整体较小。托老站规模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场地大小、设备设施配备状况等方面。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床位配备、活动功能室以及综合服务人员几项统计中,托老站的供给规模远小于管城区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而且排在首位的是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后两位是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和映月路社区托老站。在调研中发现,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所在社区的公益用地预留较少是影响其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养老服务的场地限制也将成为今后管城区社区托老模式发展的极大制约因素。

(二)管城区托老站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分别由三家机构所运营管理的托老站在制度建设完善程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同属于馨家苑服务机构的三家托老站,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比较完善,而由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与河南金马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管理的两家托老站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还未有建设性的突破。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成为了映月路社区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发展的瓶颈。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下设有16个部门,同时中心拥有社会工作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专业体系,建立有志愿者招募,社工培训等相对完善的体系。同时,对于上岗员工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有详细的明文规定。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的体系建设是今后社区托老模式发展中需要吸收、借鉴的良好经验。

(三)管城区托老站服务群体较小

郑州市管城区托老站服务覆盖的老龄群体数量整体较少。在调研中我们可以知道映月路以及石化路社区托老站的覆盖人数少,其他三者相对较高,但对于社区庞大老龄群体来说,托老站在总体的服务群体数量上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在五所托老站的走访中了解到,老龄人口的服务数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不匹配。例如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只是简单的协助老人进行网上订餐,而老年人这样的需求较少,更多的老人会选择在家解决就餐问题。但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以及蓉湾社区托老站的覆盖群体相对较高。其中馨家苑服务机构所运营的托老站提供助餐服务,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托老站设有健康中心,配备有中医理疗室和康复训练室,在健康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馨家苑社区托老站除了配备老人日常活动所需的床椅,电视外,更从“服务”的核心出发,将文化的理念代入老人的日常生活,开设摄影、手工美术以及带养孩子相关课程等,丰富老人知识储备,充实老年生活。因此,这种服务理念也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群体范围的重要手段。

三、管城区托老站存在的问题

(一)托老站运营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

在社区养老的背景下,管城区托老站运营中,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是目前托老站发展遇到的一大瓶颈。对于所调查的管城区托老站中,运营模式有40%是公建民营,60%是政府购买。这两种运营管理模式都需要企业和政府的资金注入。但由于托老站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托老服务的提供是无偿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托老站的运营与管理有成本投入,但却没有利润与收益,因此导致了托老站运营发展中,出现了资金支持的不可持续性问题。管城区托老站的运营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公建民营和政府购买两种方式。映月路社区,石化路社区托老站通过公建民助的方式,由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托老场地,然后由社会机构等进行运营管理。馨家苑所运营的三家托老站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由区民政局,办事处投入,引入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运营,购买社区养老服务。这种靠政府投资建设,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政府埋单,而且属于社会福利性事业,提供无偿服务,会进一步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同时随着社区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社区养老需求的逐渐扩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会日益无法满足托老站建设与运营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了托老站后期运营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二)托老站场地供给受限托

老站场地供给有限,制约了托老站规模的发展以及服务群体范围的扩大。为适应社区养老的需求,给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生活,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托老站应该成为每个社区的标配。但就目前管城区老城区每个社区的前期规划中,公共用地预留紧缺,因此,场地的有限供给成为了制约托老站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管城回族区中,一方面,管城区部分社区由于前期规划没有预留供社区养老服务使用的公共用地,导致社区没有进行托老站的建设,知识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另一方面,管城区部分社区处于郑州市的黄金地带,低价、房屋租用费用高昂,政府为减少社区托老站的建设带来的财政支出负担,购买小规模的社区养老服务或者建设小规模的托老站场所,从而致使管城区部分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社区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产生供需矛盾。

(三)托老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由于托老站服务的非营利性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致使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所运营管理的托老站形同虚设。首先,非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品质需求。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分别由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与河南金马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管理,前者一家管理体系较为健全并且服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构养老公司,而社区养老服务相对来说较为弱势;后者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成立时间短,并且社区托老服务的提供捆绑老年智能设备的推广与销售,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程度较低,从而致使托老站的建立形同虚设。其次,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托老站的运营管理较为。在所调研的过程中,除了由郑州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所运营的托老站外,另外两家托老站均是集团或公司的一个具体项目,因此,在对托老站的管理与运营上,一方面,没有机构内健全体系的制约与监督;另一方面,所属辖区的办事处、社区等外部机构的监督力度比较疲软。体制内外监督机制的缺乏,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社区托老站的运营。最后,社区托老服务是一种公益性事业,但作为非专业性社区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理念不纯粹。映月路社区托老站与石化路社区托老站的主要业务分别为机构养老和智能产品的推广,导致现在所建成的部分托老站成为盈利机构的宣传点,推广站。在这种情况下,托老站不能从根本上围绕“服务”的理念出发,对于需要社区养老的老龄人来说,其存在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

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采用多元化运营管理模式

由于存在成本投入,仅有政府来埋单是托老站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可通过以下两种运营模式来保证托老站后期运营管理的资金来源。第一,政策鼓励老龄边缘产业为社区托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这些资金购买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一方面,政策鼓励老龄边缘产业资金的投入,政府可将将这部分资金用来购买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从而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专业化。另一方面,老龄边缘产业通过获取进入社区经营的许可资格,在坚持以产品附加为辅,养老服务提供为主的运营方式下,以社区养老服务为平台,获取盈利空间,从而保证老龄边缘产业将资金持续不断的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通过以上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老年人享受到较高品质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情况下,确保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有利于促进老龄边缘产业的发展。第二,允许社区托老服务收取会费。托老站可如同幼儿园一样建设,不一定是免费的公益。会费的收取主要是抵偿为标准,抵偿的会费加上政府的一定标准的补贴,可用来购买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一方面,能够避免政府巨大的财政支出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购买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可以满足社区老龄人口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极大的提高社区养老质量。

(二)合理规划养老用地

合理规划养老用地是保证养老场所的重要手段。首先,新建社区加大规划力度,确保养老土地预留。通过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及政策强制力,来确保新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的建设与使用。其次,已建成社区通过改建相关场所功能,保障社区养老用地需求。对于缺少养老用地的社区,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可积极发挥能动性,将一些废弃厂房等原使用功能不高的场所改建为社区养老用地,解决老城区土地租金贵,缺乏养老场所的问题。通过合理利用与规划新建社区、已建成社区的养老用地和场所,最大程度上满足老龄人口的社区养老需求。

(三)建设专业性的社区托老中心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运营管理的机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专业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为社区老龄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专业性的托老服务中心,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第一,制度体系的专业化。应以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规范标准为基础,监督和考核项目的执行过程和结果,以满足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平。第二,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实现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一方面,可以招收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或者吸收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行业中,从源头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方面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三,设施设备的专业化。设施设备是社区养老服务中高端化的硬件基础。因此要加大力度投入老人专用设备的规划设计与购买,满足老龄人的实际需求。第四,服务理念的核心化。是以服务为根本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社区托老服务中心的成功运营与否。因此,要从老人的需求出发,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机构的服务理念与意识。

五、结论

在社区养老的背景下,管城区托老站在建设、运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成功的运营模式与服务理念,为今后社区托老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当前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要尽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的转变,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前提下,使社区老龄人口能够低偿或无偿的享有高品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海英.“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张彦华.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5,20(3):23-25.

[3]孙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贾义保.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内涵与路径取向[J].学理论,2014(8):67-68.

社会化托管服务第7篇

一、从罗山市民会馆到华爱社区管理中心

(一)“罗山模式”

罗山市民会馆是国内最早尝试政府委托、社团托管社区服务中心的结果。浦东新区成立以来,一直寻求“在社区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营造一个突破部门分割的体制、从社区需要出发的新的综合性社区发展设施”,1996年罗山市民会馆应运而生。罗山会馆采用了由社会发展局(及罗山街道)出土地和房屋,并承担改建的土建费用,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运用社会捐款投资会馆的主要设施,青年会承担会馆管理的共建方式。会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包括“999市民求助中心”、罗山敬老院和市民休闲中心等三大主要服务设施。自成立到2000年11月,参加活动或享受服务的市民已达71.4万人次。罗山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会馆在政府所提供的场所、资金以及指导下开展服务,与社会发展局、街道、基金会等多方协作。市民参与会馆活动、享受会馆服务,并通过参志愿者活动、派代表进入管理委员会等方式参与会馆的制度建设。管理上则形成了管委会(由参与会馆共建的各方派代表成立)管大的决策、青年会管项目和财务监督、馆长(青年会委派会内骨干出任)负责日常事务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营管理模式。并且于2000年,依托罗山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创建了一个与母体有联系的、独立的新社会组织———罗山会馆。

(二)“华爱模式”

但是,“罗山模式”没有就此止步。2002年12月,青年会以“民办非企业”形式,在浦东注册成立了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并在罗山市民会馆的基础上,将活动范围扩展到全市多个区县,先后管理了浦东新区潍坊科普中心、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公益组织服务总社、人民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卢湾区打浦桥街道家庭儿童服务指导中心、打浦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淮海社区活动中心、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探索馆及天目西社区公共体育中心等十余个各具特色的社区中心。如果说“罗山模式”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托管式服务的起点,那么“华爱模式”在以下两个方面向前推进:一是以购买服务为基础的政社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二是以社团托管为基础的社区托管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1.购买服务基础上的政社合作推进

第一,免费托管的“罗山模式”。“罗山模式”起步于社会组织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近乎无偿的托管服务。1996年,罗山市民会馆开张,政府以固定资产(馆舍及装修费用)投入和添置设备的形式占了大头,青年会投入47万元现金作为开办费用。根据双方协议,政府以“零租金”将馆舍提供给青年会使用,会馆运营后的所有费用包括人员工资、福利等由青年会承担。1998年,罗山敬老院交由青年会管理,街道也仅对该公房免租,没有给予日常营运补贴,甚至青年会自1998年垫支的50万元开支至今,会馆财政支出的担子全压在了青年会身上。1996年,青年会投入启动资金40万元,1997年投入18万元,1998年投入10万元。1999年,在财政收支基本持平的基础上,青年会又支出10万元发展新项目。一个社区公共设施只是生产社区公共服务的一份资产,要产出公共服务,只有资产不行,而运用资产、获得服务过程中,无论服务效果如何都需要花费。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评估小组将罗山市民会馆经营过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分类,逐一认定其公共性和经济性,制定出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成本类型与盈亏测算一览表的缘起,以期在服务收费与政府补贴之间达到平衡。第二,有偿付费的“华爱模式”。后来华爱托管的社区服务中心,超越了这种无偿托管模式,向政府有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向转变。2005年12月,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办事处将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给华爱管理。其中,物业管理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公司负责;社区文化服务则由华爱负责,包括对一幢社区中心大楼的管理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等。打浦桥街道除了前期投入设施建设费以外,全额支付华爱在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的人员工资、办公日常开销、活动经费等,每年购买服务费用达200多万元。华爱则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提供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中心现在365天不关门,每天开班数和团队活动数均在15个以上,每年服务的市民达60余万人次,服务对象涵盖各年龄段人群。2008年,石门二路街道将位于康定东路85号(原为张爱玲故居)的3050平方米的大楼改造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委托华爱管理,第一年就支付管理费约160万元,主要用于人员、物业管理、活动开展,以及水、电、煤、房租等费用。从罗山会馆的无偿托管,到打浦桥和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动辄上百万元的年度购买费用,说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劳动付出、托管服务过程发生的正常费用的认可及相应的支付,标志着在购买服务基础上政社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这背后则是政府购买服务生态的改变、社会组织地位的提升,以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社会化的推进(如上海黄浦区包括打浦桥在内的1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基本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管理运作)。

2.社会组织社区托管服务:规模化和专业化

目前,华爱托管经营15个社区服务中心,2005—2015年,华爱共服务1475万人次,年均达134万人次。截至2016年12月,该年度服务人次已达230多万,服务项目达30多项,同时华爱旗下有全职职工160余人,会员2117人,志愿者4000名。由此可见,华爱走上了专业化服务的道路。第一,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华爱托管的社区中心中,有2家是针对所有居民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家针对所有居民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4家针对老人的养老院/日托,以及4家针对儿童、青年的科技、教育培训需求的服务中心,从而形成了教育、体育、科普、养老、文化等专业服务领域。第二,华爱的专业化服务体现在“六个一”特色上,即拥有一条明确的服务理念、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评估系统、一个专业的培训机制、一直成熟的工作团队、一群有效的志愿队伍、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尤其是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模式,该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运用专业化的运作方法,制定流畅的制度保障,打破地域概念,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并有完整的调查评估程序。“政府主导、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的“罗山模式”已经更新为“政府采购,委托管理,市民参与,运作精细,职能规范,科学评估”的华爱新模式。第三,服务平台化和中介化的细化定位。在托管众多社区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华爱将自己的服务目标进一步定位为:其一是培训和建立社区服务管理专业队伍与志愿人员队伍;其二是组织非营利机构学习交流,共同提高运作能力;其三是为社区提供社区设施管理的咨询服务;其四是评估社区管理设施的使用情况。这一定位显示,华爱正在从单纯的设施托管性组织朝着平台性和中介性组织方向发展,以期为同类组织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社区设施托管活动的开展服务。

二、关于“华爱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