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合集7篇)

时间:2023-11-15 10:09:18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第1篇

【关键词】文化素质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18-03

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对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中,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文化素质培养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从培养目标上看,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了合理、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应现代生产和服务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应就业和创业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要求。合理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知识保障。

合理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包含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了基本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从文化知识的角度看,基本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视野、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人文精神的感染,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使他们能汲取当代先进文化的精髓来丰富、完善自己。这样,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更合理、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会更强,为学生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从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招收的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考的录取率较高,绝大部分省(区)市高考的录取率都在9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在文化知识方面较薄弱,基本的表现就是基本文化知识的缺乏,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奠定文化知识基础。

高职学生文化知识的增加,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许多途径和方法,其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因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对学习结果检查和考核的特点。这三个特点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在实际效果方面比其他途径和方法更有效,它能根据高职学生在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教育,并通过引导、检查、考核等方法巩固、提高教育的效果。在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会增加,知识结构就会完善,人文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 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不仅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也是现代社会中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服务行业的劳动者而言,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还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对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既需要有相关的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系统连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校文化教育系统性的特点能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识的保证。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需要系统全面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了解了文化的特点、基本的内涵和要求,认识和了解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才能通过环境熏陶和个人修养提升形成文化素养。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亦如此,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文明礼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认识和了解各种场合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知道应该怎样做,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环境熏陶和个人修养提升形成文明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能根据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形成的需要,有选择性、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礼仪知识的教育,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识的保证。

第二,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有相关的文化知识、礼仪知识作基础,而且还需要有环境的熏陶,离开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学校内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会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环境,用氛围和环境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其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的提高,除了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良好环境的熏陶为条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环境,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的外在条件(外因),学生个人的修养是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的内在条件(内因)。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环境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修养才能发挥其在学生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提高中的作用。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必然会涉及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个人对修养方面知识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并会掌握个人修养提升的正确方法。这对学生把文化知识、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基本的品质、气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三 文化素质培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应该具备比较高的职业技能,应是一种高技能的劳动者。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为教育目标,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是通过训练获得的,但是,任何一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进而掌握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娴熟的职业技能。一个缺乏基本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很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其原因为:(1)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前提,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强,就容易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职业技能需要在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才能得到巩固。学生对一种职业技能只知道怎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一种职业技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更牢固地掌握职业技能。(3)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任何一种职业技能都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在今后工作的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对职业技能进行创新和发展。(4)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有敏捷的思维。学生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敏捷,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也是不稳定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就要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奠定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

四 文化素质培养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于教育事业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且,在学科交叉、行业融合的背景下,人才的标准处在动态之中,不断在发生改变。未来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需具备较快适应科技更新和岗位转换的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更加注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文化基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某种角度看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越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作为基础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会在认识事物、理解问题等方面形成一些障碍,不仅会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第二,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技术、技能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高技能的劳动者要适应这一变化,不被时代所淘汰,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高技能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基本的文化知识是学习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础

不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提高的素质基础。学生毕业以后,最终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且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容、真诚等基本的品质。这对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存在一个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继续提高学历的问题。另外,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加快,对劳动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都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是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文化和素质基础,学生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第2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化育人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可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育人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工作者应该寻找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将文化育人的作用尽情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关键词:

文化育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1引言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应该贯穿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人才教育的要求。

2文化育人在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2.1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样,只有为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育人的实施,可以使整个学校充满文化的气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会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和感染。文化育人可以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一个生动活波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校园中不断发展自己。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当一届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应该对学生宣传校园文化,并举办关于校园文化的各种校园活动,例如各种演讲比赛、体育比赛以及文化表演比赛等都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只有高职院校整体上呈现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等风貌和校园文化,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2.2文化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因此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在高职教育中,虽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文化育人的理念,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在贯彻文化育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应该开展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活动。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学校不能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开展不同形式的内容和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例如擅长体育的学生可以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口才好的学生可以参加口语演讲比赛,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应该在文艺表演中展现自我。为了让不同性格特征以及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应该充分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创建一个文化育人的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3文化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样,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提出更高的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其实可以将对学生的教育看成一个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贯穿到教学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学生也会在充满文化内涵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素质。因此,院校应该开展各种不同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活动,使整个校园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到提升。不仅如此,通过开展文化育人的活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是以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比一般的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活动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发挥文化育人在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作用的方法

3.1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

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全体师生的文化育人的新观念。为了树立全体师生的文化育人的新观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育,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外,还应该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职工进行文化育人思想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人才培养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其对文化育人观念的认识,只有让教育工作者接受和认同文化育人的观念,培养其贯穿文化育人思想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思想,才能让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教学开展文化素养的养成教育。只有加强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才能让整个学校都笼罩在浓厚的文化育人的浓厚的氛围中,从而对学生开展文化素养的教育工作。在更新教学观念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校的教师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到本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的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认为那是其他教师的责任,从而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教师对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另外,高校本身也应该认识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的责任。在现阶段,文化育人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教育的大背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将文化育人作为一项日常的基本工作和责任,之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3.2构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

文化素养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因此在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仅仅依靠一部分人的努力是不能完成的,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只是通过某一种方法和途径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行系统和完善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构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时候,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在构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课程建设提出更高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文化素质课堂体系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多个相互联系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接受全面的教育。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文化素养教育的队伍建设,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才能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例如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招聘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从而不断提高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些学生可能会不愿意单独进行咨询,因此学校还可以对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开展一定的心理课程,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为文化素质的培养奠定厚实的基础。

3.3有效融合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指导,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的人才,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已经转变成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在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因此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本校的教学特点,依然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提出相应的重视。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提供文化基础,从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看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在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视度的认识。在将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提高。

4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依赖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可以为了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此外,文化育人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中,学校应该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构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同时有效融合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

作者:程立珂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军.浅析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文化育人[J].北方经贸,2011,(5):76-77.

[2]陈平,严燕.论文化育人视野中的通识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84.

[3]周立华.文化育人思路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困境分析及实践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1-25.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第3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 大学生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28-01

人文素养是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人的知识视野,文化品味,情感态度,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道德修养,思想观念,胸怀境界等多个方面。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着国家和未来。文化素养的好差不仅影响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更能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所以高校教育应把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长远的工作抓实抓牢。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重视,民办院校从办学条件到教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出来一批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人才。尽管如此,多数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较差,使得这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文化素养不像其他技能素质一样,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突击获得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大环境的长期熏陶,只有文化素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总体提高。下面就如何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第一,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导致功利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蔓延。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较差。西方文化的侵入,其新异性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给大学生很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开始崇拜西方文化,并效仿西方文化,否定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现在社会网络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被一些不良低俗文化所影响,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和影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已经不再为温饱而担忧,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文化产业并没有较好兴起,文化体制也并不健全,低俗文化便趁虚而入,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选择低俗文化,并渐渐受之侵蚀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愈发空虚,导致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越来越差。

第二,民办院校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得大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化素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民办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往往忽视了人文和道德方面的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就业难,生存压力大,部分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高收入的工作,忽视了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造成了现在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民办院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提升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作为主流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而是作为一种补充课程,这种可有可无的现状导致了文化素养课程的尴尬地位。尽管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但是文化仍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民办高校也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之地,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更要弘扬自己国家的优秀民族文化,只有让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才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会提高。下面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首先,学校应提高文化素养课程的地位,将其作为主流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涵盖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是国家、社会的未来,高尚的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不要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校更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民办高校将文化素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学生就会更重视这门课程。其次,学校对于文化素养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文化素养不是老师教一教就可以提高的,更重要的是受到大环境的熏陶,周围人的感染。提高文化素养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文化素养不是具体的知识,单一的老师讲授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应该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影片,多听演讲,用这种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学生,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再次,由于民办高校相比一些较好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稍差,老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民办院校在大力度提高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或学者来学校定期做讲座,或者外聘一些优秀教师来学校讲课。除此之外,还要下大力量培养一支符合民办院校特色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良好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现状。最后,由于民办高校在很多方面的体制并不很健全,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制度,为此,民办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多举办活动,多搭建平台,让大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实践,渐渐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就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培养提高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抱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去工作,去实践,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为提升全民族的素质贡献力量,让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

参考文献:

[1]张丽平,吴海霞.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

[2]朱玲萍.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困境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

(22).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第4篇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第5篇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虽然“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但是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只达到3.27%。在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3.27%公民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又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2010年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达10%。其中18至39岁年龄段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6.7%,也可以作为当代青年干部科学素养状况的参照。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科技及社会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及社会发展的“软实力”。青年干部具备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崇尚并坚持科学精神,才能推动科学及社会发展。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科学素养的高低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社会对青年干部的科学素养寄托着重大的期望。青年干部的科学素养,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及各种社会事务的能力。艺术素养升华青年干部文化素养的审美境界。艺术素养一般指个人在面对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书法、电影、电视、时装、广告等艺术门类形态时,以及在美食、美容、美发、美体、家居美化、环境美化等艺术生活过程中所展现的素质、能力、才能、修养、禀赋、涵养、风度、风采或风范等。青年干部的艺术素养是指青年干部面对艺术时展现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和创造等个体素质和涵养。一个人可以没有艺术天赋但是必须有艺术素养,这不仅是欣赏美鉴赏美的需要,重要的是艺术是多元的、开放的、开阔的,是开发人脑开放心境所必需的。青年干部要把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与本职工作联系在一起,终身不懈地追求艺术素养的提高。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正置身于艺术不再是超脱于生活之上的纯精神享受,而是精神享受同日常生活的物质过程相互渗透的时代,也就是人们把艺术不再仅仅当成单纯的个性化创作和鉴赏,而是同文化产业制作、媒体包装、信息轰炸、消费炫耀等密切相连的时代。在这样的艺术与审美渗透到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时代,现代艺术素养已经超越了原来理解的单纯精神素养,人们现代艺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已变得十分关键。社会文明和谐、个人的生存发展,要求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青年干部的艺术素养在没有发掘之前是艺术潜能,从具体要素来看,一般艺术素养可以包含艺术感知力、艺术理解力、艺术判断力、艺术想象力、艺术鉴赏力、艺术行动力等等。这种潜能经过青年干部自己的努力和环境的造就才能凸显出其素养的价值。文化素养中包含的人文素养引人向善,科学素养教人求真,艺术素养使人审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做到了真善美三者兼备和谐统一的大师们的文化素养,永远令后人和世人景仰,成为永不磨灭的榜样。

文化素养是现代青年干部成长发展的根基

现代社会,文化素养对于青年干部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素养高尚深厚的青年干部,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和颖悟,对党的建设和事业会有强大的文化内驱力。文化素养低的人,对文化的理解表面化、狭义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缺乏热情,没有动力。即便要做点事,由于其文化底蕴不够,眼界不开阔,理解无深度,说话办事俗气四溢,了无“文化”可言,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文化素养对于青年干部成长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化素养发展青年干部的理论水平。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文化素养是“内化”于理论水平之中的,理论水平是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只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会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行业的单一性将变得越来越微弱,取而代之的是行业间的融合性。这就要求青年干部要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党提出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执政能力建设,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论水平的问题。理论素养是文化素养中的高层次、深层次素养,青年干部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才能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并且逐步使之成为自己的理论修养。其次,文化素养发展青年干部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人们自律的动力和能力,常常与其文化素养的高尚与低俗、深厚与浅薄程度有关,高尚深厚的文化素养追求对青年干部道德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党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吸引和团结到党的周围,其干部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文化素养高、思想品德高尚的青年干部,以自身的人品和文品在党内外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职位和权力无法比拟的更强大影响力。即使这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人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样,文化素养是人格魅力之魂,青年干部的魅力来自于他的影响力,而影响力与青年干部自身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丰富的文化素养内涵增强了青年干部的领导力和感召力,同时也展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魅力。文化素养愈深厚,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审美情趣等就愈发显露出高雅和气度不凡的魅力,自然而然在群众或群体中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英明睿智的领导者所具备的高雅文明的谈吐、果断的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充满个性的人格魅力等等,无一不受其优良文化素养的滋养和影响。第三,文化素养发展青年干部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领导者来自群众,而又要领导着群众去实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开拓创新的素养,而这正是青年干部的文化素养中最积极、最具有活力的重要部分。文化素养深厚的领导,常常在治党治国治军的行为中展现出创新能力,如首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创建的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他自己称之为“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战役等等,无不闪现出他所具有的深厚的优秀文化素养。青年干部开拓创新的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永远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中涌动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具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开拓创新的文化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学习与实践。第四,文化素养发展青年干部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意志、兴趣、气质等心理要素及特质,是青年干部所必需的。一位称职的青年干部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在各种矛盾和压力面前就会缺乏勇气和毅力,难以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加之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由此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患也逐渐增多。青年干部、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青年干部在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面前,关键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文化素养的修炼水平,自觉锤炼意志品质,不断提高政治、业务和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的良好心态和情绪,具有开阔的胸怀。这样就能在处理各种难题时,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包容和团结各类人才,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取舍,做出决断。在面对质疑、批评甚至诘难时,就能虚怀若谷,及时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解释,消除误解和隔阂,形成共识和合力。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就能勇于担当,沉着应对,另辟蹊径,锐意进取。这一切都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的支撑。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67-02

0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世界各国对于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1]。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之一[2]。那么,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载体-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高校职责,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1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原因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主要表现为缺少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心理素质不稳定、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3,4]。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条件和因素,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该从其所处生长、生活环境来分析考察,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其主要原因。

1.1 社会大环境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与信息时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思想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困惑。同时,网络快餐文化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蔓延全球,使得一些大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与现实交流日益缺乏,加剧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

1.2 家庭小环境当代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家庭对孩子都很喜爱,甚至宠爱,衣食住行全部包管,使得孩子在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上存在不足。同时,部分家庭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辅以“物质奖励”,使得孩子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缺乏理性分析,从而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决定。

1.3 学校生活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已逐步走向大众化,国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得以较大幅度地提升,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5]。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都只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一些工科专业,几乎很少涉猎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人文教育被削弱。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在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上缺乏实践性,缺乏大局观,收效甚微。

2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与作用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品性修养与其所处环境有极大关系。那么,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载体―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如何定位自己。或者说,高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与方法来指导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向,来保障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来保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深刻理解人文素养含义,是我们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人文素养”从其字面上来讲:“人文”,在这里应为“人文科学”;而“素养”是“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简言之,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养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从人文素养定义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该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接触人群,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要站在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高度,通过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制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应该从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等几个方面去努力。

2.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这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加以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着重进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的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及奉献精神的教育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6]。

北京大学提倡并实施的“文明修身工程”,清华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开设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讲座”,首都师大开设的《中华伦理》、《传统美德与现代人生》等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一个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既要积极努力汲取外来的经验,更要了解植根于本民族土壤的文化和传统[7]。

2.2 挖掘、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以学校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它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是校园精神及其在物质和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等文化,校内各种规章制度等;观念文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师生的价值观、信仰道德情操等;行为文化:各类社团、组织等举办的各种活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要明确大学生培养目标,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2.3 优化课程设置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8]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介。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才基于生存、发展的专业技能课程,更要重视提升人才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人文课程的作用。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将一些重要的人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同时,应该把人文课程提升到与英语、计算机等级课程相同地位,通过学校教育、制度化管理来保证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高校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介,而高校教师则是课程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三者之间具有有机结合效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借助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可以借助自己的课堂设计方案和教学方法等,去鼓励、引导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为此,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比如教学大奖赛、教学方法研讨、教师进修心理学等,来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为大学生成才提供基础保证。

2.5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大学生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获得的一些素质教育,如学生的意志力、判断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教育,与其它单位、部门合作,创造一些合适的机会,即在适宜的时间开展适宜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低年级时可以安排一些爱心奉献和团队合作活动等;高年级时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单位实习等。同时,成立专职部门,制定翔实计划,确保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6 改变教学评价模式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过多重视考试分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定位和判断,以至于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种“知识性的考试”而非“特长+拓展性的培养”,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向上力度不够,对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综合性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高校在设置教学评价体系时,可以尝试在分数评价的基础上,量体裁衣,鼓励发展优点及兴趣,使他们走上社会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结语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不仅仅是指知识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改革重中之重。我们应积极探索研究高校教育发展道路,在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强化人文素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

[2]侯聪玲.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大学生综合[J].人文素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28-30.

[3]杨德玲.导演―主角教学模式:大学生人文素养重构的经验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3):71-76.

[4]臧春魁,吴卫东.当代大学生就业后暴露出的人文素养缺陷[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4(3):62,64.

[5]杨静.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46-47.

[6]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第7篇

摘 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人们更加关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本文就“人文素养”的定义,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素养提出了一些浅见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人文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样就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了同样的位置,高度概括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里,人们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的条件下,提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当前,人文话题成为了时尚,这也从一方面突显了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窘迫问题:人文情怀的失真,诚信的失衡,道德的失范,孝道的失缺。

据一项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当代大学生在文史哲常识、理想信念观、情感取向、科学素质、审美情趣、生活价值观六个方面弱化严重,杨叔子教授 2001年在其发表的论

文《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中,就感于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现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大学可能出现“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而“荒于人文”则为其根源;

德漠克利特曾说过:“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越大。”我国著名学者叶稚珊也指出:“人文和科技相比,人文更带有导向性,科学家本身的思维也离不开他自身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实用主义至上的观念有所抬头,大学生们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自我人文素养的提高;存在着轻重不一的人文知识贫乏、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究竟这一现状会持续多久,难以预测,但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迅速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却是刻不容缓的。

二、人文素养的功能和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素质是一种“硬素质”,人文素养是一种“软素质”,这两种素质除了独立作用外,还存在交互作用:软素质对硬素质的方向、程度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

社会等大环境一定的情况下,软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素质所能达到的上限。

1、人文素养的教化功能。大学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学校,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也说:“大学大师之谓也。”由此可知,大学是国家最核心的思想、学术研究基地,是国家最高的文化组织。大学的使命在于以自由、超越、博大、深厚、多元、宽容、尊重的精神,建立一种反思、对话、批评、创造的文化环境。大学精神,大学文化,都是一所大学人文素养高低的外在表现。这种精神、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人文素养的教育。

2、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是祖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大批能有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文素养教育不仅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重品格、重修养的培育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提高人文素养的措施:

教育学家杨叔子认为: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水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火亡的深渊。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也

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素养的加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个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

一种养成教育。

1、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熏陶与人文渗透。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高校应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积极正面引导、激励作用。要凝练人学精神,突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用精神旗帜感召莘莘学子。建设具有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景观,营造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增强感染力,提高凝聚力,促进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缺失,侵犯了受教育者对人生幸福的体验和创造,教师若能在占据学生 6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则可在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精神,并让两种精神协同作用。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他们的前身就是学生,因为是在同一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能一样缺乏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有提升人文素养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修炼,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3、重塑高等教育的成果评价体系,量化人文素养的重要度。教书育人工程是世界上最难的工程之一,其评价体系起着强烈的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建议创新高等教育的成果评价体系,调整人文素养所占的权重,使之能更加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4、注重休闲教育,助推人文素养教育无缝隙。美国休闲教育家罗曼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促进个人和提升休闲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是培养人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的现代基础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管理和服务于公众的途径之一,亦是‘育人化’的重要手段。”(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晋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