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11-13 09:56:32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第1篇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同质性的假设,将“资本”的范畴从实体性概念过渡到了非物质性概念。循着“资本”与“人”相结合的思路继续前进,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因素的影响,经济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在提到社会资本的主要特点时,应该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经济资本进行对比。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它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经济成本可能是有形的,可能是无形的,例如,在物质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厂房、设备等,它是实际存在的,是有形的。而人力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劳动者的经验、教育水平和技能等,它主要是无形的资本,但对劳动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次,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这也是其与经济资本最大的区别之一,经济资本表示人或者一个组织的个体情况,而社会资本主要表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情况,例如,合作、信任和网络等,它无形的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社会资本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而经济资本可能为公共物品,也可能是私人物品。这与社会资本的前两个特点有关,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只是一个人可以拥有和使用它,它只能存在于两个人之间。

二、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资本自从被人们关注以后就迅猛的发展,它成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又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出现以来,专家学者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各有不同,但都归结到社会资本的三个核心元素: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

首先,信任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前提,信任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社会信任关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笔者认为良好的社会信任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于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家庭和血缘关系亲近的群体之间,信任更容易建立。第二,人们之间普遍的信任或社会资本来自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是这些团体推动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并促使信任的形成。第三,由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例如,宗教对信任度会有影响。经济学家对于信任的来源认为,信任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在重复博弈模型中,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产生。信任可以使联系密度更大,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往往存在很大的风险,为了抵制这种风险,经济活动通常采用合同、担保和法律等手段来弥补本质上缺乏的信任,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经济活动中,契约的签订与执行往往基于对对方的信任,无需另外的费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合作双方的成本,并且拥有高度信任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交易,在此基础上形成反复交易,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规范和社会网络能够进一步培养信任,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规范对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主体有约束作用,能够协调集体行动,减少交易费用。规范可以约束个人行为,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增加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经济活动中遵守规范的经济主体会得到更高的声望和更多的信任,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得到提升。规范限制个人行为,可以减少个人行为所带来的负外部性。规范在约束个人行为的同时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协调集体活动,增加组织内部的团结性,使组织内部保持一致性的集体活动,遏制制度供给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大大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从而提高经济主体的信心。规范在经济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无形的动力,促进经济又快又稳地发展。

最后,社会网络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人际关系发挥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他人行为的了解,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并且社会网络影响着资源配置,促进资源配置更快更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更加快速高效。社会网络为经济资源的配置提供管道,使很多经济交换嵌在经济网络之中。数据表明,我国私有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是通过社会网络进入企业的。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林南通过多年对美国就业问题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在美国社会,社会网络也是人们寻找工作的基本依赖。

他认为,他的这一发现是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挑战。但是无论怎样,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较美国人更具关系取向,因而社会网络的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大,中国经济是网络经济,似乎是无可置疑的。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更容易产生信任,因为它有一个保障机制保证交易双方彼此合作,正是这种保障机制的存在维护着交易的进行和完成。社会网络还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它利用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彼此信任,从而节省了协议谈判、拟订和执行时间、精力和费用。并且社会网络有利于对不合作者实行更严重地惩罚,对合作者实行更大的酬劳。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经济;重要性分析

保险是整个金融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在社会的经济当中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保险行业除了在降低风险和稳定社会有着作用,另外还能够增加整个资本市场的活跃性,带动经济的增长。

一、社会保险对于经济的重要性

社会保险所具有的三种功能属性使得它在现代经济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具体体现的四个方面:

(一)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就是保险

风险管理的功能就是保险的第一大功能,在一个制度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必然有配套的风险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险相适应。尤其是在金融的市场上,许多潜在的风险无限的被放大,而且风险也越来越集中,所以也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这就要将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除了要通过一些保险的产品,还要通过一些保险的公司,将市场上的风险进一步降低。将风险给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能够有效地增加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在现代的经济发展当中,社会保险已经逐渐地成为一项不能替代的投资。

(二)在现代的金融体系,社会保险是其中的一大支柱

在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资金进行融通;在另外一方面,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吸收长期且稳定的保险收入来吸收资金。保险业不断地在发展,而且在金融的体系中,社会保险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也逐渐地成为金融体系当中的其中一大支柱产业。通过加速保险产业发展的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对资本市场的资源进行配置,也能更加有效地对资本市场的风险进行防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本市场能够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健康的环境发展。

(三)社会保险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保险

在社会的保障体系当中,保险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保障体系。很多的家庭不能够独立的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所早带来的损失,而使得健全的保障体系得以发展也是一个比较长远的政治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保险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险可以弥补保障体系造成的低的风险防范能力的缺陷,这也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大的保障。

(四)社会保险能够推动企业创新的进程

通过购买一些保险的产品,企业也能够提高开发技术的热情,在进行研发的过程中,购买保险能够降低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带来的风险,也能够有效地调动企业进行创造的积极性,还能够强化企业资金进行周转的效率。而且一些产品的责任保险也使得新产品的周期和推广资金得到降低,更增加了企业进行创新的热情。而且投保一些养老、健康险,能够使得企业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保险业怎样促进经济的发展

保险业能够使得经济得到增长,必然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比如保险业能够促进消费,也能够促进投资,但是保险业是怎样这些途径来使得经济得到增长的,除了要从理论上给予一些说明,还要在实际上,建立一个严谨的计量经济的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说明,研究保险的行业是通过把哪些因素改变,从而使得经济得到增长。

(一)促进消费

首先,公民在投保之后,会将相应的心理预期改变,而保险这个行业就是通过改变居民对风险的预期来使得公民进行消费。心理预期指的就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据自己所在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经验,对未来的生活进行一种主观上的判断。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心理预期来对相应的消费行为进行指导。市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生活也是随时都能发生改变的,人们都会给其一个心理上的预期。在消费者投保之后,由于保险有风险的赔偿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一些人们对未来潜在风险的担忧。消费者往往要存下一笔钱才能和风险抵抗,但是在投保的情况下,人们只要交很小的一部分保险费就能够抵御住风险。而且在人们的心理预期风险降低之后,也会增加自己的一些消费支出,从而使得国民经济得到增长。第二,由于保险的存在,所以在整个社会的资金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明显的增多,企业或者个人在投保之后改变了心理预期,减少了一些未来用于防范灾害的资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消费。从一些经验上来看,一些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以及企业的财产保险组成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当今,中国的经济持续的走高,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会选择购买保险,从而提高自己今后生活质量的预期,当下的消费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内需。第三,经济的增长速度同人们的消费水平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所以,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讲,保险同经济的增长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经济处于一种良好的状况,人们会对未来的预期比较乐观,这样也能够促进人们的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但与此同时,人们在盲目的自信的时候,会降低防范风险的意识,对保险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因此,保险能够促进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反过来讲,经济发展了也会抑制保险业的发展。相反,当经济的形式不好的时候,购买保险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时候,经济发展同保险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可以说,社会保险的需求量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保险通过技术进步的渠道带动经济的增长

现代很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在科技方面进行创新,但是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长期的对技术进行开发。所以这种局面会使得我国无法完成产业的转型,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不能够走出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也对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保险在促进进步方面有两个渠道,在一方面,保险业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产品。比如一些科技的开发保险,当一些企业在搞巨大风险的研发时,保险公司就可以提供一些支持,而这也要求保险的从业人员要能辨别有哪些科技技术有潜在的收益。在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一些服务,比如合理的利用资本优势,通过参股合作或者投资某一项工程的方式给高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这样能使得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的金融服务行业也能帮助企业或者公司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使得金融各方面的预期和效益都能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当前,保险的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市场化程度渐渐地增强,保险也在创建和谐的社会、减少社会风险以及社会金融风险以及促进就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绍阳,杨豪.我国企业社会保险逃费现象的实证检验[J].统计研究,2016(1)

[2]朱文娟,汪小勤,吕志明等.中国社会保险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

[3]秦立建,惠云,王震等.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15(1)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经济社会;职业教育;长效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促进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确分析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相适应

(一)以终身教育为新的职教发展指导思想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那种一技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人必须通过终生的继续教育,获取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中职教育应是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与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国外劳动力就业的状况都已证明,“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所以中职教育的发展应牢固树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观念应是职业教育的共识。

(二)以能力为本的新的职教观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普通高中教育注重的是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而职业教育则侧重技能教育,要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进入一间中职学校的教室,会发现它和普通高中学校是那么的相似,一样的教室摆设,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课后书本作业,活生生的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第二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培养各产业中间人才(技术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属技术教育的范畴,即在一定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各行各业的中间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更加注重的是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创造条件积极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重在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二、中职教育课程与城镇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中职教育的课程应根据农村和城镇的需要设置种植、养殖、林业、水产、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汽车修理、电焊等实用技术课。

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所谓系统性就是与技术对象有关的内容要全面。比如:辣椒种植技术内容应包括:种子的选择及识别、种子消毒、育苗方式,移栽技巧、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储存、销售等内容。而且每一个技术环节的知识都一定要浅显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掌握了系统的技术知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农村或城镇自主创业或就业。

(二)建立中职学校示范基地和实习基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把农村经济中发展得较好的种植、养殖、果林场作为中职学校的示范基地。农村学生也可以把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划出小部分来开展实践活动,把所学的技术用在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上,并写出试验报告上交学校。带学生到种植、养殖、果林场、观光农业、立体农业示范点参观,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国家实行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机械设备、高效农业组合模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在农村利用荒山、空地、田土、林地、水域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济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三)聘请社会科技指导员对学生进行现身教学。

把农村有名的种植能手、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聘请为社会科技辅导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教学和成才教育。用技术能手的技术专长、创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创业的热情和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快乐。

(四)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利用学生所学的专长技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利用农村的资源,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优质的原料。比如说辣椒加工厂,可以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开展辣椒技术培训,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种植辣椒,生产无公害辣椒产品,企业包回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优质的原料基地,也可以扩大辣椒加工厂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及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五)开展技术竞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技术、比技术的热潮。

开展科学养殖、种植,技术能手竞赛活动,评选养猪标兵、烤烟大王、西瓜大王、养牛状员、电焊标兵、机修能手等活动,对那些在种植、养殖上成本投入少、病虫害防治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养殖大户,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给予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他们的种植、养殖经验,创业成才事例加以总结,在全社会加以推广,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我觉得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创业能力,教育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企校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度,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职业教育,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第4篇

摘 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全体人民的生活、工作及社会利益等,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企业 社会经济发展 重要性 必要性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企业以生产或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它与人们的消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企业经济利益和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创造利益的源泉,是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可以通过物质资本的投入创造大量的经济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企业要在社会中有所发展,获得一定的效益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革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技能转化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是解决区域经济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是解决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大量的生产工作,这就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解决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可以带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进步。要落实与贯彻社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通过加快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企业的改革稳定发展,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企业最大的贡献。

二、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又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的服务内容的出现为前提,在这些新的领域中企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得到很好的表现。企业经济广泛而充分的竞争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一些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改进产业结构,还能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社会产业系统的动态结构,包括技术结构、产业关联结构等。企业的发展是社会需求多元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保证市场展开广泛而充分的竞争,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繁荣和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竞争的基本条件,要求有足够多的企业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主体。社会市场是企业生存和产生的基础,是企业的服务对象。企业是社会市场经济公开、公正、公平基本原则最积极的维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企业的发展进步可以消除社会市场上的多种弊端,以积极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的根本,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只有企业的真正潜能受到鼓励与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才能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是保持社会经济公平竞争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力量之一。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是解决社会劳动力,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使得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也在面临着待业、就业、下岗、再就业的重大压力。有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年平均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不少于一千万人,失业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六左右,下岗职工有一千一百万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职工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吸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以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更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适当发展中小企业,以便于更好的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及社会稳定隐患。

(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平衡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相对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分工。大企业将中小企业制造的零部件组装成现代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大企业就相对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中小企业相对有效地利用小规模经济和多样化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从我国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中小企业得以繁荣昌盛的地区。从1986—1994年以来,我国的工业企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为百分之十八,其中大型企业增长率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八,中小企业在同时期的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发展中小企业是社会生产合理分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需求。

三、结语

企业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快对企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没有良好的企业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一定要不断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尽最大努力收获最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怡雯.企业竞争与人力资源的关系.现代企业文化.2011(27):77.

[2]陈海.如何做好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文化.2011(29):61/73.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经济教育经济素质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

一、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公众必须具有较高的经济素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许多方面越来越与经济环境不相协调,甚至已成为阻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致命障碍。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瓶颈,要想在极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有相适应的宏观策略和措施外,最根本的是要求全社会公众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积极响应。只有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后,方能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上下一心,按照经济规律办企业,搞经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那么,经济素质实质就是人们对经济知识的理解及现实运用的程度和水平。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规律不同,具备经济素质的人会顺应经济规律,创造财富。

进入新世纪,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高速化的挑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全面加入世界经济的竞争舞台。竞争靠的是实力,而实力来自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全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它包括社会公众经济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而经济素质是实现科技转化的动力源泉。当一项新的技术诞生时,需要有经济头脑的商人、企业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看来,经济素质和科技水平缺一不可,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是直接动能,经济素质是间接动能。现阶段,科技在中国已受到全面重视,全民经济素质提高进展缓慢,成为市场经济转型的阻力和瓶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经济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普及经济教育。

经济教育是经济知识的传播、经济技能的培养。它通过改变人们旧的经营思想,挖掘人们的经济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一定的技能,改变现实状况。我国的经济教育应偏重于市场经济周期及经济规律的教育、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理论学习、微观经济中企业如何创业、经营和管理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由于我国特殊的发展历史,经济长期处于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状态。民国时期有过一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战乱而停滞。新中国成立,直接进入公有制计划经济时期,它与市场经济完全不同。“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网络结构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设置,也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通过市场要素自发的有机运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表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或否定,只能根据客观规律去认识它,揭示它,并运用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计划经济”具有两重性:形式上主观、内容上客观。计划经济应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经济形式。“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否定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存在,但并没有彻底废除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事实上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补的经济形式。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使人们对商品货币和市场经济关系视而不见或是视而不曰。

现代市场经济除需要宏观调控外,还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因此,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而法制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计划经济”,不过这种“计划经济”并不是告诉我们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而是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去生产,按什么规则去生产,它们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核心是市场为主,计划为辅,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实际上,“纯粹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国公众在时代,以各种形式学会了按计划经济做事,可以说计划经济深入人心,而市场经济普及远远不足,使经济改革阻力增大,因此,社会公众必须加快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具备较高的市场经济素质,才能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

二、经济教育是提高社会公众经济素质的重要途径

人类社会发展是人类各种知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结果。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一个行业———教育行业。通过教育,人们把先人的知识一代代传承、积累下去,让现代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攀登知识高峰———知识创新。经济知识的传播也不例外,面对中国广大公众经济知识匮乏,经济观念落后,跟不上国家宏观经济思路等现状,改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加强经济教育。

由于经济学是观察、解释、指导人类经济行为的科学,是从业人数最多、报酬相对丰厚的实用学科。它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非常容易理解、学习和掌握,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并不是专门学经济的,却做得很好,主要原因是他们有自主学习经济知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营发展之道。但大多数普通公众很难具备这种出类拔萃能力,需要一种力量推动促成,经济教育担当这一重任,同时经济的易接受性,又使经济教育切实可行。

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间过短,中国企业的市场经验较少,还形不成自己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如果走西方经济发展的老路,中国市场化道路会非常漫长和艰险,世界经济形势也不给我们这样的发展机会,那么,要普及经济知识,不妨先学习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提高公众的经济素质,洋为中用。我们的目标是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先学习后批判,寻求中国自己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这是我国经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社会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促使经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起来。最正统的方式就是学校教育,它能比较系统、全面地推广经济理论;最广泛的经济教育方式莫过于广播、电视,通过声音传播经济知识,不论有无文化背景,均能接受;其次是报纸、杂志等,可以是专业经济报、经济期刊,也可以是大众报刊的经济版;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办在职培训班,加强经济知识教育;网络技术的发展又给我们开辟了新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总之,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三、对不同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经济教育

自从1840年打开国门那天起,中国人就开始了学习西方经济的艰辛历程。1994年,北大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旨在推动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它培养的学员现已在中国市场经济浪潮中茁壮成长,成为中国企业的中流砥柱。但高校的精英教育毕竟人才有限,要带动中国经济全面走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仅靠他们远远不够,迫切需要经济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和社会化。

3.1企业管理人员

企业是政府的细胞,企业发展了,政府才有财力管理好国家,企业的发展主要在企业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管层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除了领导者自身的天赋,许多情况下要学习得来。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性和全新性上,系统的经管知识有助于他们全面考虑企业处境,制定切合实际的经营目标;全新的经管知识帮助他们认准企业发展方向,争当世界第一。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有高级研讨班,每月向学习者发放、讲授国际经济、管理新动向的课程和资料,还有一些EMBA、PMBA等学位课程开设也是针对企业领导者的。其目的是教育领导者们获取最新的经济知识,开阔思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而对于国内占用资产比重最大的国有企业,问题严重到威胁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许多国有企业微利或不赢利,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因此,国有企业各层管理者更应加强经济教育。对于他们,仅靠比较前沿的经管知识培训不够,还需在加深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上多加教育,转变他们以前的工作作风,让他们彻底放弃计划经济的管理思想。思想转变了,才会有行动,才会按市场经济规律真正科学地管理好国有企业。这样,国企改制就不会瞻前顾后,举步为艰了。

3.2国有企业员工

对于国企的职工,经济教育的重点在普及市场经济规律上。通过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可以让他们明白政府改革的思路,理解国企改革的各项措施,按市场经济要求干好本职工作;并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承受改革的阵痛———下岗再就业;有能力的职工还可能抓住机会,主动放弃铁饭碗,另谋出路。国有企业职工认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国有企业改革才可以顺利完成。

3.3社会已下岗失业人员

对于已失业社会人员,再就业中心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可以让他们消除一些失业的恐惧,对政府的行为有所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各自的潜能,利用社会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劳动致富,融入到社会体制改革的洪流之中。经济知识给他们生存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3.4新兴的就业人员

高校教育中有些院校己将经管基础知识,作为公选课,普及到全体学生。但还不够,今后应将这些知识如同英语、数学和政治理论课一样作为基础课,让每个学生必修,以提高新兴就业人群的市场经济系统理论水平。市场需要的是有能力、有头脑的毕业生,能够尽可能快地为单位创造价值的有用人才,而不是只有理论教条的书虫。经济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在学时自主选择适应社会需要专业方向和自我开拓学习范畴。同时这些就业生力军,在最具创造力的青春时期,有经济知识武装,将会鼓舞更多大学生加入创业行列,还可能会诞生出中国的比尔·盖茨、戴尔来。

大中专职业教育是培训蓝领大军的,它跟大学扩招同样重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我们除了需要大学生、高级科技人员外,也需要有大量的从业人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大市场,劳动力很有竞争力,但是仅靠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不够,比我们廉价得多的国家很多,所以我们需要培养成本低、素质高的劳动力。在大中专普及具有行业背景的相关经济知识,如石油技校讲授石油经济、石油企业管理等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增强专业爱好,积极投入到新工作岗位。

3.5广大的农民

中国全面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9亿多农民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做大做长农产品产业琏,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必须通过适合的教育宣传来实现。而当前中国大多数农民尚处于经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常常满足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有心改变的,有许多不懂市场规律,一窝蜂种植、养殖,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卖不动产品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反映出农民对市场的陌生,对农业经济知识的严重匮乏。要改变这种局面,普及农业经济教育最有效。限于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利用农村广播、电视较普及的条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实际故事来介绍农业市场经济道理,开阔农民的视野,引导农民致富。对有少数初高中毕业的农民,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的经济专版宣传,让“文化农民”获得更多的农业产业经济教育知识,带头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帮助政府贯彻落实农村改革,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全体农民,朝着国家的既定目标奔小康。只有农民小康了,中国才能真正小康。

四、结论

大国之兴,兴于经济称雄;大国之衰,衰于经济败退。苏联的消失与其说是与美国争霸的结果,倒不如说是自己经济发展和经济竞争的失败。只要人类还存在,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插曲,但经济竞争无疑将成为21世纪国家之间最主要形式和国家实力的发展方式。

立国之本,教育先行。新兴的就业人员经济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社会其他成员都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但观念和知识老化,提高他们的经济素质,可以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和端正就业观。这对中国加快市场经济改革,加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极大的促进。因此,21世纪的中国应普及经济教育,全民动员,提高经济素质。

参考文献: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第6篇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方面,各个地区之间具有很大的不同,从而致使各个地区的财政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起初各个地区的财政支出竞争就存在不公平的地方。“马太效应”产生的很大原因就是由于地方财政支出的竞争行为,不仅不能使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反而使差距变得更大。

当各级政府的事权支出职责有了明确的界定之后,需要保证竞争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以实现提高财政支出竞争效率的目的。在收入权限得到了明确的划分之后,省级政府应增加省级以下政府分享收入的比例,并且使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变得更加完善。特别是在财政方面,省级政府应给予县乡两级政府较大的支持,为基层地方政府能够拥有可供自己掌管的财力来源提供可靠的保障,对地方政府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不仅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推进民主政策

一级地方政府的预算应具有一级独立的预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需对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审议和批准,人大常委会则需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需要获得上级政府的批准。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制定出来的预算政策也没有干预的权利。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应充分发挥立法机关,即人大的作用,不仅要使人大代表具有较高的公共管理水平,还需要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广大选民的切身利益。这样人大代表这一具有荣誉性的职称才不会成为虚设,能够充分享有实实在在的权利,并且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权利和利益。

可见,代表广大选民利益的人大代表需要对一些重大事务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实际是民众在付出公共产品价格后,相应获得的公共服务的竞争,根据蒂布特的“以足投票”理论,财政竞争的有效开展必须以居民能够充分地表达对公共产品组合的偏好为基础。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经济 ;劳动力再生产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民族要提高,这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正视、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民族其重要组成因素无疑是人--是劳动者!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在德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保证--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1 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实现。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革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确,职业技术教育正好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2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是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职业技术学校(院)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 职业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恩格斯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这里提出的“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职业技术革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最能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描述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总和。”这本身就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中。舒尔茨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样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4 职业技术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职业技术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能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四,职业技术教育能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现代企业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现代管理的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