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武术教学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11-13 09:56:30
武术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方法第1篇

关键词:中学; 武术教学方法 研究

一、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注重内外兼修,具有文化教育、强身健体的功效,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4月,国家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把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在中学开展武术课程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国人了解武术的悠久历史,了解灿烂的武术文化及其内涵,而且对于增强国民体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目前的中学武术教学中,过多重视技能传授,淡化武术文化教育的功能,武术教学方法相对落后,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追寻武术,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本文从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入手,对中学武术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问题进行论述,试图将传播武术文化与学习武术技术有机结合,体现以文化传承带动技能学习的新理念,为优化武术的教学方法提供指导和理论参考,并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普及武术运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武术教学方法的概念

武术教学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在对学习效果及时评价的基础上的再指导、再练习、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是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的一种有秩序的教师工作方式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总和。武术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的方法系统。如教师进行讲授,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和记录;教师进行示范时,学生要进行观察、模仿、体验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师生在教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活动的特点。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是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 中学武术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 忽视武术文化的传承

在“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理念下,时下的武术教学不得不适应学校体育的要求,一直扮演着“体育”的角色,主要是传授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并在强势体育项目的冲击下,使得蕴涵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武术在体育课的夹缝中艰难前行。人们对待武术一如对待西方体育项目一样,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也逐渐与西方体育价值观相契合,致使武术逐步成为失去内涵的肢体运动。目前的中学武术课过于注重武术技术动作的传授,一味强调对动作的架势、出拳的速度和力量的追求,弱化了武术的拳理、拳意,忽视了武术内外兼修的传统。本应贯穿于武术教学始终的武德教育,更是在体育课的夹缝中艰难前行。忽视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学校武术教学已经偏离了其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文化教育、特别是武德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学方式缺少创新。中学武术课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以老师为中心”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都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更多的是采用教师的示范与领做,学生精疲力竭地模仿,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与吸收和形成记忆,很少运用娱乐性、对抗性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形式单调,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对武术技能的不同需求,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被动学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教学的强制性而产生厌学情绪,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3.不能充分体现武术教法的特殊性

由于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武术教学的方法被模式化,教师采用相对稳定和熟练的体育教学方式来对待武术教学,注重身体素质和体能的训练与提高,而忽视了武术不同拳种的特色,武术教法的特殊性体现不足。武术的不同拳种不仅是技术,也蕴含着创造者和延续者的思想,具备着不同的风格特点。长拳的舒展大方、闪展腾挪,太极拳缓慢柔和、绵绵不断,不同动作的技击特点、攻防含义、快慢节奏、手眼的神韵等等,都与其他项目有着很大的差异。采用相同的体育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武术教学变得难学、难练,倾向体操化,造成学生仅仅掌握动作的外形,而不能充分理解拳种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最终导致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教学过程中忽视武术的本质特征,缺少生动的攻防讲解,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武术的精髓,更是学生所期望的。

四、优化中学武术教学方法的策略

1.注重文化传承与技术传授相结合

学校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塑造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凝结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尊师重道”等传统礼仪一直在武术传承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感受武术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武德礼仪教育贯穿于武术学习的全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在掌握武术动作的基础上,探寻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领悟其哲理,把武术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武术文化知识讲授渗透和贯穿于技术教学中。武术教学时,要着重传授技术动作的规格标准、基本规律、攻防含义,健身防身的方法和价值以及武理与武德等知识,坚持文化传承与技术实践相结合。

2.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武术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为主,充分尊重和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教育。在武术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如何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智慧和能力,如何通过集体荣誉感教育、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赏识教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教学竞赛、集体游戏,组织专题辩论赛,实施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强调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得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一员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饱满的学习热情。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差的部分同学,更多给予他们的是一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撑,一句赞许鼓励的语言,一个充满欣赏的目光,或是一个树立信心的手势,让学生体会到对他们的关注和挚爱,为此而产生的信赖感足以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通过各种方式促保持这种学习热情,从集合整队到准备活动的组织可以让学生负责实施,而教学比赛的策划、规程的制定、赛事的安排以及裁判等诸多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无论何种学习方法,只有激起学生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武术教学环节较多,组织教学较为复杂,教学不仅要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及科学锻炼的方法的目的,而且还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依靠单一的方法、手段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要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过去以教师为主的“灌”、“教”的方法体系,转向启发、指导和设计下的合理方法,通过趣味性讲解、娱乐性练习、竞赛性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中影像特技,图形,动画,声效等多种媒体特色,使技术教学更直观、生动和形象,结合教师的趣味性讲解,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对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对学习训练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事物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师应不断地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因此,在武术教学中需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技能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针对中学武术教学中存在武术文化教育缺失,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武术教法特色等诸多问题,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武术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通过武术课堂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武德礼仪教育和情感教育贯彻到武术教学始终,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中学武术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D].华东师范大学2011.3.

[2] 王柏利.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

[3] 王国志,邱丕相.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症结及发展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

武术教学方法第2篇

[关键词]武术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55-01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武术教学在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等方面更具优势。高校作为普及武术的重要平台,教学也逐渐正规化。但由于武术动作多种多样,花样繁多,在教学上有很大的难度,加之教学对象武术基础参差不齐,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武术教学的顺利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武术教学要求,如何创新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已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际,从示范教学与语言讲解相结合,多种练习方法交叉综合运用,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个方面浅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示范教学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示范教学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具体动作,利用学生的感官,通过观察了解和掌握武术动作。由于武术动作的复杂多样,就决定了示范教学在武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要准确到位,难度大的动作要尽量保证进行多方位示范,便于学生全面掌握武术动作。

语言讲解是要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和要领等,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教师讲解时要做到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突出重点,讲解清楚每个动作的运行路线和连接部位,在使用武术动作术语的同时,适当采用较通俗的语言,确保学生完全听懂动作要领,便于理解和记忆。

在实际教学中,应将示范教学和语言讲解两种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眼睛和大脑同时活动,观察和思维相结合,快速掌握武术动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种练习方法交叉综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任务和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练习,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武术动作。练习法主要包括分解与完整练习法、集体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等,多种练习法交叉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的技术,利于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在练习时适当采用小群体教学法,增加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沟通,在练习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既增加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的练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武术学习感兴趣,可以使武术教学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武术发展史。武术萌生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让武术这项体育运动得以延续下去。其次,要让学生熟悉武术套路。武术套路是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武术套路传授给学生,不要只强调动作规格,使学生懂得攻防的含义和方法技巧,并能掌握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生活防卫中,增加武术教学的实际应用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让学生懂得武术的保健作用。武术运动对身体有着良好的影响,长期锻炼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四、因材施教

武术是一项特殊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基础,以及学习的场地、设备和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爱好、特长,做到有的放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辅导,对部分课堂上消化快的学生提倡让其自学,提高要求并加以辅导,对男生要注意动作舒展、大方、轻松自如,女生则要强调用力干脆,防止松懈。

五、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武术动作复杂,难度大,要求高,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安排运动负荷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学内容、方法及负荷都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未知到已知,逐步深化,不断提升。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技能,更有效地发展身体全面的素质,有利于武术的教学。

综上所述,完善高校武术教学方法是现阶段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永.中国武术研究推广的分析[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

[2]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解乒乒.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特点与社会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

[4]刘钡龙,宋世响.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2(4):1.

武术教学方法第3篇

一、高中武术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意义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在实施武术探究性教学教程中,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只有拥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入新鲜的活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二、高中武术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地位转变的做法

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回顾传统武术教学,多数存在着这种不良现象: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徒弟。教师以单纯的武术动作传习为主要教学方式,较多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强调动作的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练习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得到的结果是学生刚开始学习武术的兴趣高涨,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学生越学越没劲,最后开始讨厌上武术课。在高中武术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后,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传统武术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根据高中《体育与健身》武术教材中新编青年长拳的特点,有机地将整套武术动作分成条块,依据武术中攻防格斗的含义设制模拟场景,重点让学生模仿防身自卫的招数,学生不仅学到了有用的防身知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来探究武术技击意义,从而教学相长。

2、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这一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三、高中武术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方式的转变

由于传统武术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教,比较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强调武术动作的掌握,运动技能占绝对优势,教学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化”的课堂管理模式,最终导致学生不喜欢武术课。在武术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后,教师将采取“非结构化、开放式”的控制方式,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师、学生互动的比例明显增大,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武术教学方法第4篇

一、示范法的运用

示范是武术教学中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其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了解所有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教师正确而优美的示范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 完整示范法

完整示范法运用于教学的初始和教学的后期。教师在传授武术新动作之前。多次给学生做出完整的动作示范或给学生看教学录像带,这样可与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完整概念。因此,教师的完整示范必须正确,以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弄清动作方向、路线之后,就应在动作质量上下工夫,力求招势工整、准确,方法清晰。俗话说:“练拳容易,改拳难。”练习者在练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时,一开始就要严格动作规范,反复强调,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定型。要知道基本动作是套路运动的基础,只有一丝不苟地做到动作规范化,才能很好地、灵活地运用到各种武术套路中,才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因此,当学生掌握上述基本功后,教师的示范应由慢速变为正常速度。在完整地组合动作示范时,要特别注意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在教学中,简单易学的动作用完整示范,这样不会破坏动作技术的完整性和衔接性。

2 分解示范法

分解示范法主要运用于新授动作中较难或较复杂的动作,分解示范法便于学生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和上下肢的配合,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如教“歇步盖打”动作时,学生的上下肢动作完成不好,可分为“撤步盖掌”和“歇步冲拳”来专门做上肢和下肢的分解示范法练习,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掌握动作技术,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掌握动作的学习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在教学中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完整示范可以是整套、整段或某个动作,而分解示范法可以是整套动作中的一段,也可以是某一段动作的一部分或一个动作的部分。因此,两者的运用均必须以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和接受理解能力为前提。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功架也相当规范时,应从动作的完整性、动作的节奏感以及动作的神态、劲力等方面提出要求,此段的示范就要用完整示范,以动作的“节”来进行演练。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内涵,应结合分解示范,详细地讲述动作的攻防作用,使学生在做练习中表现出动作的节奏感、神态、劲力和攻防意识,掌握技能在练习中不断提高。此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多看、多练、多想、多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示范面和示范位置的选择与运用

示范是为了要解决问题,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注意示范面和示范位置的选择与运用。

1 示范面

示范面的运用,要以动作的结构及示范部位的不同,以及教学任务、步骤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正面、背面、侧面和斜面进行示范。

正面示范一般用额状面内运动的动作,如“马步双劈掌”;背面示范一般在进行体侧动作教学时采用,如“弓步冲拳”;侧面示范一般在进行体前动作教学时采用,如“提膝穿掌”;斜面示范是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的示范,与背面、侧面示范结合起来使用,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清动作的全貌。在教学中。个别简单动作,可采用镜面示范,较为复杂的动作或器械,若采用镜面示范,往往给学生造成视觉紊乱,尤其是武术的器械教学。正确地运用示范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练习量。

2 示范位置

教师做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来获得比较正确的动作技术。因此,选择示范面的位置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当讲解示范时,学生站立队形应为密集队形和半圆形队形,或两排面对面或前两排蹲后两排立,但前后排要左有错开。教师的示范位置可在学生中间,这样能便于学生看清楚老师的讲解示范。在套路领做示范教学中,教师应在套路行进方向学生队伍的斜前方,若套路行进中改变了方向,教师应及时调整领做“位置”。当学生学会动作集体练习时,教师的示范可转入提示的位置。总之,示范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动作方向的变动而变动。

灵活准确地运用示范面和示范位置,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对示范面和示范位置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讲解示范的要求

在武术教学中,每一个示范动作的讲解要都做到用语简练,重点突出,目的明确。

武术教学方法第5篇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武术教学方法第6篇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武术教学方法第7篇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