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武术抱拳礼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3-11-22 11:02:28
武术抱拳礼教学

武术抱拳礼教学第1篇

关键词:武术 礼文化 武术礼仪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22―03

前言

武术作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于其技术的传承性、发展性,更在于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与中国的哲学、儒家学、道家学、佛学相交融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的“礼文化”就是在这种交融与碰撞中形成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武术的一种礼节,更承载着武术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武术的根本在于“武德”,“武德”之根本在于“礼”,而“礼”则形成于与武术不断碰撞交织的文化中,中华武术是其“术”与“德”的结合体,没有文化作为底蕴,“术”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技艺,会随着人类的发展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礼”的涵义

今天所见的“礼”是“”字的简化字,《集韵・荠韵》:“,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灏注笺《说文解字》说:“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后汉书・荀爽传》: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推祸福之所应,知兴废之所由来也。《贾谊书・道德说篇》:人能修德安利之谓福,莫不慕福,弗能必得,而人心以为鬼神能与利害……故曰:祭祀鬼神,为此福者也。《左转・文公十八年》载鲁国季文子语:“先君周公制礼日: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从上面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礼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2)祭祀过程涉及仪式仪节;(3)礼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制度法纪,来规范和维护统治王朝;(4)礼与德相关联。总而言之,在华夏“礼”不仅与祭祀有关,更作为一种制度,约束和规范封建等级关系。

1.2 武术的“礼文化”

在硕士论文《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中,作者程世帅通过对“武术”和“礼仪”各自的概念进行阐述,并由此提出“武术礼仪”的概念:“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者在武术群落中为了更好的交流与发展,所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本文也认同这个观念,认为武术的“礼文化”具有武术礼仪概念的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一种表现习武者内在精神的礼仪文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武术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交叉和碰撞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存需要,随后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军事战争中不断运用和发展,并在唐代确定武举制,明确了武举选拔内容,进一步使武术精炼化,规范化。明清两代是武术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清代,由于其历史背景的使然,民间武术的兴起,形成了武术发展的新阶段。

在武术的形成过程中,从武术被运用于军事到武术的繁荣发展,武术始终脱离不了礼文化的制度规范。从周公制礼开始,到儒家礼学被奉为皇权制度,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阶级统治,以及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利机构,军事武术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遵守其实施的制度。明清武术逐渐脱离军事走向民间,但《朱子家礼》的问世,促使礼制的不断成熟,使明清两代的君王积极推行民间礼教,通过直接向民众灌输儒家的纲常伦理,以此来控制基层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民间的武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也遵循儒家礼学的思想,中国的武术与儒家的礼仪文化不断的磨合,最终促使武术特有的礼文化孕育而生。

2.2 当代武术礼仪及其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教学方式的改变,武术礼仪的内容逐渐淡化并退出历史舞台。民间武术家在其师父言传身教下所遵循的礼仪规范,以及流传下的古拳谱所记载的门规戒律在现代人的眼里却认为是古板、固执的。在现代人眼里,当代的武术礼仪似乎只剩下“抱拳礼”为大家所熟知。

2.2.1 当代武术礼仪的基本内容

今天的“抱拳礼”是在1986年武术竞赛中统一制定并实行的,并在2007年出版的《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武术礼仪的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枪)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现代的武术礼仪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徒手礼:抱拳礼;注目礼。

(2)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持枪礼。

(3)递械礼:递刀礼;递剑礼;递棍礼;递枪礼。

(4)接械礼:接刀礼;接剑礼;接棍礼;接枪礼。

现在武术“抱拳礼”行礼方式: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找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cm。

2.2.2 当代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

随着新时代的改革以及学校的普及,以往的“师徒制”教学也逐渐被淡化了,学校成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新的基地。武术的发展也不再是狭小“师徒制”的教学,同样被一些体育院校或者地方武校所替代。学校的发展以及人本主义的今天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似乎只在武术教学和竞赛中。

今天的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的武术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首先是上下课时间学生会向老师行抱拳礼,上课期间学生之间的持、递、接器械礼,专业竞赛以及考级时运动员会对裁判行抱拳礼,武术家之间的交流似乎也只是抱拳礼。由于社会的进步,传统武术礼仪的一些基本内容逐渐被一代一代的淡去,新的武术礼仪并没有成行,当代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似乎只剩下抱拳礼。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学者对武术的抱拳礼加入了诸多的涵义,不仅仅作为一种礼节,更把古代武术的侠义之风、以和为贵等精神融入抱拳礼中,而真正习武者的日常行为、交流却无法表现其特有的武术礼节,可见当代的武术礼仪外在表现的缺失。

2.3 传统武术礼仪及其外在表现

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这个概念对武术礼仪进行明确的定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未习武者所认可的;二是把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即“制度”。传统武术尤其进入明清以后,许许多多的拳种门派通过拳谱、戒约等形式,纷纷订立对传人的各项要求,通过各项武术礼节和门规来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从以上概念可知,传统武术礼仪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礼节,还体现在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即“武德”。传统的武术礼仪是中国武术礼文化的具体见证。

2.3.1 师徒传承礼

民间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家传和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在古代武术传承中具有非常严格的礼节仪式。师父的弟子的选择一般先要通过两到三年的考察,对其弟子的道德品质以及今后的武术方面成就进行全方位的考评,最终选择自己心仪的弟子,即所谓的“未习武,先习德”。(这里所谈的弟子为人室弟子)周伟良在他的“师徒论”中也谈到在对待择徒问题上,传统武术最终关注的是被择者的道德状况,提出“谈玄授道,贵乎择人”。

2.3.2 日常训练礼节

由于明清封建君王统治过程中儒家礼学纲常伦理的影响,古代武术师徒传授过程中并不像现在课堂训练一样松散,封建礼教把群体划分为不同的地位、等级,纲常伦理更要求个人的仪态举止。站姿:习武人讲“站如松”,站立时,身体与地面垂直,双膝微松重心放两前脚掌上,目光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或者在体前交叉。坐姿:武人讲“坐如钟”,在训练场合古人一般席地而坐,两腿先交叉站立,然后盘腿坐下,含胸拔背,抬头收颌,目光平视,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

抱拳鞠躬礼,古代师徒见面行抱拳鞠躬礼,也叫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在习武场合,约向前倾斜幅度以45度为宜。主要用于徒弟像师父的行礼。凹

2.3.3 武术流派门规

随着武术技击技术结构体系的完善和独特风格特点的形成,武术流派也随之产生了,流派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各派的门规戒律,《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中详细记载少林武术的习武戒律,包含“规条十二、十不许、十愿”的门规。陈正雷所著的《陈氏太极》,其中的《陈氏先辈门规纪律》包含“门尊十二严、规守二十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形意、八卦、番子等拳种都有自己的门规。这些门规同样作为传统武术的礼仪内容,但与以上的礼节不同的是,门规戒律是中国礼文化另一种不同形式,它是作为儒学的礼来规范习武者日常行为,即“礼制”。

2.3.4 尊师重道与侠义之风

古代武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儒家思想的尊师重道在武术的师徒传承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相当于家长,徒弟相当于子女,师徒的关系也被血缘化、伦理化了。古代武术大多需要言传身教,以及派别间门规的限制,习武者作为一个门派的入室弟子,是不能再拜别的师父为师的,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师徒间的关系。明代的戚继光曾把能否确立“师道”看成是习武者能否有得的一大条件,他说:“敬习之道,先重师礼”。徒视师若父。遵师命,守师训,忠心耿耿,绝不能有三心二意”的古语同样反映了尊师重道。

谈起武术,大多数人会想起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大侠,“侠士”成为了古代武术的代名词。司马迁指出侠士具有的人格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城”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重义轻生、不爱其躯”的人格精神。侠义文化体现了礼仪中重信守诺,更突出了侠士的社会的责任感,民间正义的代表。

2.3.5 武者以“礼”安身立命

武术流派的形成,使得民间武术家之间不断进行技艺的交流,民间拳师见面多行拱手礼以表尊敬(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并说某某师父好。各门派之间武术拳师之间的技艺交流氛围两种,一是打擂台,这种比试一般都有见证人,两拳师在擂台上先行拱手礼,然后开始交手,多以点到为止。另一种是闭门切磋,这种比试只有比试者自己知道输赢,不对外宣称。不论是哪一种技艺交流,都体现了武术的内在内涵,先礼后兵,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以和为贵等。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代武者在江湖上行走,过得多是刀头舔血的日子,不小心哪一天就会遭人陷害。《礼记・曲礼》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清代的镖局生涯更好的反映了武者以礼安身立命。镖局在护送镖的过程中,常常会被盗匪盯上,可是在镖路上镖师与盗匪真正打起来的却很难见到,一般双方都会各退一步,礼让三分,镖师并会备份礼物送上,满足盗匪的欲望,使双方都得到目的。

3 当代武术礼文化缺失的成因

3.1 当代人对武术礼仪的认识不足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西方倡导的个人自由、个性生活,特别是年轻人,在竞技体育影响下,人们更乐意追求武术的技术层面。各省的体育局乃至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层人员都把奖牌放到第一位,这将会是至高的荣誉,导致武术教练员把所有的训练课都追求队员的技术的提高,把武术礼仪作为一种形式,在这种训练模式的发展下,促使教练员更加注重学员技术发展,把武术礼仪作为以比赛环节中一个流程,忽视了武术礼仪的内在含义,更忽视了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传播,导致武术礼文化的传播断层。

3.2 当代武术礼仪的单一性、停滞性

在当代人的眼里,提起武术礼仪,大家不约而同的会说抱拳礼,即使专项运动员也只会额外加个器械礼,人们的思维进入了一个武术礼仪就是抱拳礼,抱拳礼就是武术礼仪的漩涡。

当代武术礼仪的严重缺失以及当代学者对武术礼仪的追求,促使了“抱拳礼”功能的多样化:(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礼后兵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的指教;(4)左掌右拳,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阴阳两极、尊师重道。这是当代武术学者给武术“抱拳礼”的冠名,更有甚者把武术的精神内涵加诸于“抱拳礼”的外在形式上,例如武术的“以和为贵”、“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的系统整体观”等等。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没有意义,武术的“抱拳礼”的确也反映了上述诸多涵义。但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总是不现实的,这样只是从表层解决武术现存的礼文化的缺失,现在的“抱拳礼”集武术的礼节、行为规范、武德与一身,只能欲盖弥彰,更加凸显当代武术礼文化的缺失,无法真正传承武术所蕴育的内涵。

3.3 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在当代的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的礼仪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武当、少林、峨眉三大门派的礼仪各有不同,而学校与前三者又有不同,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导致武术礼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学校为主的教学体系中,除了参加比赛有一套相对标准的礼仪程序,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以及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中对教练员、教师、学生都没有具体规定的礼仪。有经验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普及,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方面无法使学生养成日常礼仪习惯,另一方面也无法提升自我的武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武树臣.寻找最初的礼――对礼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3).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钟海明,马若愚.中华武道概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武术抱拳礼教学第2篇

关键词:中华武术;抱拳礼;文化阐释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伴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在世界体育文化之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当今世界众多体育项目相比,武术是更富有礼仪内容的运动。“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武术之礼、武术之德随着中华武术的不断演变,已在众多习武爱武的受众之中扎下了根基。而其中“抱拳礼”可认为是武术礼仪的典范,集中体现了练武之人的综合素养,因而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抱拳礼”的标志性动作及具体涵义

随着历史的变迁,“抱拳礼”已经规范为武术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礼节。它的具体做法是:并步站立,左手为掌,右手为拳,胸前合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抱拳礼”是武德礼仪中标志性动作,它动作虽然简单,但内涵深刻,从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风格,从内容上体现了习武之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具体涵义是:(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礼后兵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的指教。在当今时代,“抱拳礼”不只是一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武术礼仪礼节,而且已经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它也被看作是习武人的理想人格模式,为习武人的精神追求提供目标和典范。

二、“抱拳礼”倡导的文化内涵

1.“德艺双馨”的武德情操

中华武术自古以来,都提倡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的武德情操。武术讲究尚武崇德,崇德扬善的优良传统,是以勇、武为主要条件的,有勇而无德则无以成人,有德而无勇则无以安身。“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就是指在习武的同时更要处处体现出宽厚的德性修养。与人比武、较技不主张伤人,即使制敌,也讲慈悲为怀,不得藏有杀人之心。武德就是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思想进行规范的特殊道德概念。“抱拳礼”就是体现武德具体的行为标志,左手为掌,右手为拳,左手掩在右拳上,体现了先礼后兵,尊敬对方的武德行为。与人切磋的是技术,是武艺,但没有把粗俗野蛮的“勇”放在首位,对人对物谦谦有礼,恭敬有加,“威而不猛”、“内刚外柔”、“内圣外王”正是一个习武者具备的道德规范,所以说“抱拳礼”蕴涵着深厚的“德艺双馨”的武德情操。

2.“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指事物对立双方的统一与和谐。“和”是万物生成的条件,任何一种事物的成功,都是多种因素和谐综合的结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人和”是处理一些事情的关键因素。同样在武林之中也离不开有序和谐的环境,对和谐的追求就是对武术理想境界的追求。武术“抱拳礼”中左掌四指伸直并拢,意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大拇指内扣,是表示谦虚、永不逞大,以及虚心向对方请教的意思,从拳礼中可以看出是要与对方和谐交往,和谐相处的意思。而且两臂撑圆,合抱于胸前,寓意天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也反映了这种思想的存在。

3.“崇文尚武”的练功宗旨

“崇文尚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文武兼备”,“文武双全”是无数个习武人追求完善人格的真实体现。而且在武术习练中也讲究内外合一,乃文乃武,形神兼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训练。武术是将身心和精神等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在武术抱拳礼中,左掌右拳胸前合抱,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要素。左掌代表文,表示对对方恭敬,是一种谦恭的礼节,寓意具有内在的修养;右拳代表武,代表兵,寓意先礼后兵,不屈服。任何一个习武者都应深刻体会抱拳礼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持勇斗狠,持强凌弱。功夫是一种修养,是种高深的涵养,练武的目的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果练武仅仅是追求武功的卓绝,而不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即使武功再高,充其量只是一介武夫而已。因此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抱拳礼”也在提醒着人们:“内外合一、崇文尚武、文武兼备”才是练功的最终宗旨。

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表现了人们在对事业追求中所做出的孜孜不倦的勇气和努力。武林之中也经常把“自强不息”看作是武术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认为习武是一个“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的过程。这种精神和意识在武术抱拳礼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左手为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永不逞大,虚心向对方请教,表现了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右手为拳,寓意尚武、勇武,意思是要积极参与武术习练,以求强身健体,强健体魄,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接受挑战的竞争意识。这种虚心好学,奋发向上的尚武精神,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

三、现代社会中“抱拳礼”的特殊功能

众所周知,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另外武术还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具有特殊的作用。而武术“抱拳礼”的制定,就是要告诫习武之人要具有武德意识,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武会友,先礼后兵”,就是体现着对对方的尊重,“天下武术是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体现着社会的和谐,“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体现着对习武人最基本的要求。

武术抱拳礼教学第3篇

商榷之一:武术礼节的缺失

纵观初中武术教材的安排,内容上遵循了武术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易到难,从基本的冲拳动作到复杂的连贯动作组合,从编排和内容的安排上均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但是美中不足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套路演练之前的武术礼节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也没有在教材中涉及到。

俗话说“习武先习礼”,武术礼节一般分为徒手礼和器械礼,徒手礼一般是抱拳礼,根据本教材是徒手练习,故行礼应是抱拳礼。其具体做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在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颌相平,置于胸前,两手臂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头正身直,目光注视受礼者,面容举止大方。该礼节具有两层含义:既表现出外在的行为――礼貌与礼节,又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右拳表示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四指并拢寓意四海之内皆兄弟,理应团结奋进;左掌掩贴右拳,寓意以武会友。

抱拳礼是对习武之人的一种规范性要求,通过行礼使习武人之间、习武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向上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对习武人的一种道德上的督促与勉励。目前,在上海市各阶段的学校中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两纲”教育(《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如何使“两纲”更进一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老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闪光点。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武术而言,抱拳礼动作的学习,无疑使“两纲”教育在武术教学中的渗透更深入了。学生通过课堂对抱拳礼的学习与掌握,领会其内涵,使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又进一步了解,同时也是传承文明与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因此在第一次武术课上应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抱拳礼的动作及其内涵,提高学生的武术修养和道德内涵。

商榷之二:从技击角度探讨少年连环拳个别动作之不足

武术是一项以技击为主的运动,武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套路,而且要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招每一式的攻防含义即技击要领,明白一招一式的缘由和来去路线,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现具体分析少年连环拳的两个动作:弓步冲拳和按拦推掌。

(1)弓步冲拳:意为人成弓步降低重心,冲拳击打对方,此为进攻。但从技击角度来说,应是防在先攻在后,先立足本方之安全再去进攻对方。教材原文的表达是:“左脚向左跨一大步,右拳迅速向前冲出,两眼平视右前方”。通过字里行间没有发现防守的描述表达,下面这样描述方才显得动作合乎规范:“左脚向左跨一大步,身体左转90°,同时左手向前向后搂手,右手迅速从腰间向前冲出,两眼平视右前方”。左手的搂手意为化解掉对方的进攻,把对方进攻的拳脚搂到一边去,故弓步冲拳也可以理解为或写为“搂手弓步冲拳”“弓步搂手冲拳”。

(2)按拦推掌:该动作与少林八步连环拳中“截手锁喉”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先通过按、拦动作化解对方的进攻,把对方出拳的手按在我方胸前,然后用右手去进攻对方的咽喉部位。此动作原文是:左掌屈肘向下按于胸前,掌指向右;右拳变掌,从左掌上面向前平伸推出,小指一侧朝前,掌指向上,左掌同时顺着右臂下面收于腋下,两眼前视。笔者有着多年的习武经历,对此动作仔细地斟酌和演练之后,认为对此动作的描述虽然没什么不足之处,动作也有攻防,但是按照拳理和动作意图来理解的话,左手防守之后,右手的进攻应该是人体的咽喉部位,一般咽喉部位的进攻都是锁喉,手法一般是爪法,而不是用掌去推,这两种的进攻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抓法显然比掌法效果更为明显。所以,可以这样来用文字描述此右手的动作:“虎口斜向前,五指斜向前上方”,而不是“拇指向上,小指侧朝前”。只有这样做,动作才具有实用价值,演练也没有那么别扭。

虽然说武术套路是艺术化的散打搏击,但是每一招一式应遵循拳理和动作的最优化,动作的描述和编排应该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并能正确地使用武术用于防身自卫。

武术抱拳礼教学第4篇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高校武德教育;武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11-01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是野蛮与文明的界标,秋序和典章制度的代表。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弘扬推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拥有良好的礼仪,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达到友谊的美好。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是社交的灵魂,它有助于提高人们自身的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形象。人与人交往需要礼仪,国与国交往需要礼仪。中国述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古至今一直推动着礼仪的前进和发展。中国的武术源远流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伴随着礼仪的特性。不仅是一个习武之人,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武德的之人。习武者因以德服人,不管是韩国跆拳道还是中国武术凡是习武之人,亦守礼法。

1、跆拳道的礼仪

跆拳道是一个有着特殊魅力的运动,拥有丰富的情感,贯注一种精神在里面。充满着“尚礼”和“仁爱”的氛围智,信,仁,勇,严。就是其中之精髓。跆拳道可以培养一个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忍耐克己,谦虚宽容的高尚品质,跆拳道在发展过程对礼仪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它不仅预示着友好和尊重更展现了个人诚信和修养。练习者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潜移默化,慢慢的转化为心理动机的好习惯。养成了具备礼仪风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礼仪在跆拳道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树立了美好的形象,使人们对跆拳道深向往之。通过练习跆拳道能使人懂得礼仪。尊敬对手,克服自己,挑战自我。这礼仪中的跆拳道精神力量,使得跆拳道的成长熠熠生辉。

2、武术的武德

武术在中国流传广泛,中国功夫门派虽多,功技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却恒古不变,那就是,“习武先习德”武功绝学宁可失传,也不可误传。习武之人,切记仁者无敌。武术虽然源远流长,但武德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中依然要求严格。大多以尊师重道,扶危济贫,忠孝节义。助人为乐,修身养性。惩恶扬善。所以在武术的授业过程中得以先受德为主。知礼仪而晓天下,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后人加以继承,整理提高和弘扬。所谓习武之人,一身正气,是指习武之人内外兼修。不仅武术高超,武德亦要服人。

武术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与文明建设。

3、跆拳道礼仪与武德教育的比较

3、1跆拳道重视礼仪细节的培养,注重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练习者精神的中心思想。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国旗的尊重和对教练的尊敬;见到队友也行礼问好;训练中在教练纠错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在需要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两人在交换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教学过程中,教练讲话时练习者不得随意打断教练讲话,如要提问需得到许可后才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行礼以示谢谢;

3、2武德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名存实亡”

历来的高校武术课对学生武德教育都有明确要求,要求通过传授武德理论知识、以及结合比赛中的礼节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即明确要求:教师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能够重视对习武学生的武德教育,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但是,实践教学中武德只是一种停留在理论上的教育,教师只是传授一些武德的精神、要求。而对课堂行为规范的要求则比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要求。它不像跆拳道将礼仪要求到了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得学生对武德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学生知道武德的精神,却不知道什么才是武德或者说武德有哪些行为规范。所以这样的武德教育最终只是“名存实亡”。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只注重学习武术的基本技术,而不主动学习武德的理论知识,对武德的认识不够,不了解武德的内涵,对武德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1、2大学生的习武动机比较片面, 只停留在提高个人修养方面而缺乏更深意义的比较全面的习武动机。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训练中没有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没有把武技的学习和武德结合起来。

4、1、3高校武术教师对武德的理论知识传授较多,但没有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要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课堂,没有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要求。

4、2建议

4、2、1在课前,学生要自觉地向墙上悬挂的国旗敬礼,主要以鞠躬礼的形式。

4、2、2教学开始和结束时,集体排队与老师互相行武术特有抱拳礼。

4、2、3在练习中,如果得到了老师或同学的帮助,那么应该在帮助完后向老师或

同学行抱拳礼以示感谢。

4、2、4在课堂以外见到老师,应站在合适的距离行抱拳礼。

4、2、5见到同学要互相问好,并行抱拳礼。

习武不仅是一个习得武技的过程,还是一个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教育者应该要制定明确的武德要求,从教学开始即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武德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要求,使学生有规可依、有善可从、时时刻刻自觉遵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最终达到武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陈益群.高校学生习武过程中的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6(8).

[3]王楠,马琳《.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武术科学,2005(4)

[4]刘维芳.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

武术抱拳礼教学第5篇

中国是四大闻名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的雅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一批先贤哲人就深刻地认识到“礼仪”对个人修养和国家秩序建设的重大作用。《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仪”在古代先人看来,是与“人”统一的,人存礼在,人亡礼灭。因此,人与人交往之时,做事之中,有礼节才符合人的行为,故孔子嘱言:“不学礼,无以立。”在生活中,有礼有节,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世间最美的沟通桥梁,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具体表现。所以,礼仪不但不可废,而且应该大力提倡。有了礼节,人与人交往就会和气,社会就会和谐。

抱拳礼作为传统礼节,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提倡。“抱拳礼”刚柔并济,简单易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抱拳礼也称“请拳”,体现练武者的谦虚礼让。抱拳礼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右手成拳,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行礼时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双臂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cm,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举止大方(见下图)。

武术抱拳礼的含义是多方面的,随着环境、对象、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上讲,在国学中抱拳礼中的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拇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右拳表示勇敢、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严格自律;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抱拳礼”表示文武兼学、渴望求知、恭请师友前辈指教。

从易学上讲,左手为天,曰乾,右手并拢为地,曰坤,天地之间为乾坤浩荡。礼成双手外翻是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无其他暗器,浩荡比武。右手握拳喻“尚武”、“以武会友”,握拳时手指的姿势象征着德行、才智与谦逊,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左手掌掩右拳,喻拳由理来;屈左手拇指,喻不高傲;左手四指并拢成掌,喻四海武林同道齐心发扬尚武精神。

从修身立德上讲,拳代表的是人与人相处时对方的缺点,同时也是对方的优点;掌代表的是包容,是自己的心量、博大的胸怀;拳掌相合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和睦、团结友爱。人与人相处时,如果总看不惯对方的缺点,肯定是不能和睦相处的。只有用自己宽大的胸怀来包容对方的缺点,才会有一个和谐的团体。人与人相处时,如果自己总不愿意承认对方的优点,必然会产生嫉妒,这样就不能团结友爱。大拇指下按,代表的是谦虚、恭敬。每当我们抱拳行礼时,都要明白它的含义,以此来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这样就可以与他人、与团体和睦相处了。

在生活中,习武者相互见面时行抱拳礼,以这种外在的形式培养自己有礼的习惯,由外在有礼的形式内化为自己恭敬的思想,养成一种有礼的观念。这种有礼的观念,就是抱拳礼的精神、抱拳礼的实质。曲礼曰:礼者,毋不敬;礼者,敬而已。这是礼的实质,也是礼的精神所在。

一般人认为,行抱拳礼只是一种形式。还有人认为,抱拳礼是古时的礼节,现代社会没必要再做了,这些都是偏见。行抱拳礼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尊重。通过抱拳礼这种形式,可以把对人的尊重体现出来。

武术抱拳礼教学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教学;个性与共性

Reflections on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in University Teaching of Wushu

SI Xing-wei1, CHEN Xia-ni2

(1.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2;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of Wushu, holds that education of Wushu in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education of Wushu individualities like Wushu morality, wushu etiquette, skills and techniques, so a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llege Wushu.

【Key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ushu teaching,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1 引言

当前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处在低谷期,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在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其武术的个性表现首先应该是它的技击性,而当今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防身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是健身。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就是一些简单的套路,攻防含义不突出,没有体现出武术的个性。而当代的学生就喜欢对抗性项目,散打、擒拿在学校比较受欢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散打等突出了武术的个性。因此,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应该把一些学生喜欢的技击术表现出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来制定教学内容,把传统武术的技击动作提炼出来,重点突出武术的个性,把技击术当成一个突破口,从而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武术,促进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2 张扬武术的技击性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就是要张扬武术的个性,在高校武术发展不乐观的情况下,我认为无论对武术套路简化还是丰富其内容,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为主要目的。现行的学校武术出现了问题,吸引不了学生,我们就应该改革,对套路提出了要淡化。淡化不是简化,而是淡化那些枯燥复杂的动作,挖掘我们传统武术新的、具有吸引力的动作,对现行的套路补充新的血液。在当代社会,学生对武术的热爱,技击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我们的学校武术都是以套路为主,虽然每个动作都有技击含义,但是,由于老师的原因,没有把技击的含义表达出来,导致学生对武术失去信心,感觉武术就是花拳绣腿,因此,对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理解,应该是把赋有传统武术技击性很强的动作放到套路里去教,对一些复杂的、技击性不强的动作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技击是武术特别重要的本质之一,武术套路其实就是从对练到实战的一个媒介,每个动作都应该赋予很强的技击性,生活中不能应用的套路是不受学生的欢迎的。“强调应用”我感觉不仅是在技击动作上强调应用,最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套路同时应用在武术课堂上,让大学生在上武术课的同时,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防御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分化。另外,中国武术的擒拿术和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摔法,应用在学校武术套路里,应该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因为它要比空手道、跆拳道简单实用。而且传统文化气息很强。作为一名高校武术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武术在全世界普及,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武术。而学校武术怎样发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出来,这也许是我们当代武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反过来,共性的进步也会促进个性更好地发展,如果武术教育开展得很好,学生都喜欢武术课,都练习武术,也就加大了武术的普及范围,促进了武术技术的提高,无形中就促进了技击技术的提高。武术课开展得好,促使习练者对其文化产生研究兴趣,就能促进武术文化的提高,张扬了武术的个性。

3 张扬武德文化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德文化是武术教育中的另一个特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武德文化是武术的精神支柱,应该把武德文化当做个性来发展,以武德教育为切入点来弘扬民族精神。武德教育可以培养习武之人的“仁、义、礼、智、信”,武德教育的内容涵盖是很大的,它包括:爱国之德、处世之德、狄义之德、敬业之德以及尊师之德、为师择徒之德等等,这些道德内容是武术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进行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过程的一部分。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具有独特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的精神美。武术演练者在演练中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武术运动对习练者的道德修养提出较高要求,“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运动不但能增强少年儿童体魄而且还能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在这一点上是任何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比拟的。而我们的武术教学中,很少有武德具体内容的教育,没有把中国传统武术德育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武德就是要求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提高其道德。因此,在高校武术教育中要重视武德的教育,要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释、道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使武术阶层“礼”的伦理观念更加深根蒂固。以“礼”为中心的习武戒律繁多,如《少林十戒》、《短打十戒》以及各门各派的戒律,都折射出“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1〕。而现代武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树立远大理想,为国争光、见义勇为、尊师爱生、相互团结、修身养性、遵纪守法等。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可以使习武者了解现代武德的真正含义,培养习武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明确习武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习武观念,用正确的武德观念指导自己的日常训练、学习和生活,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武德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文化来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绵不断的文化,是优秀的,是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把武德文化作为一种个性来发展,是武术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个性的基础上来推动武术共性的发展,才能促进武术的发展。个性和共性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通过张扬个性来促进共性的发展,是现行武术教学的重中之重。

4 张扬武术礼仪文化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术特别注重礼仪,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中国古代武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的礼节,不论是以武会友,还是以武相争,总是先行礼再开拳,以表示对对手的尊重。所行的拳礼,按照习武者的身份、习武场合等不同,有不同的选择。如五指礼有两种,其一,一手伸平,中指尖对另一拳拳峰,或一手五指直立,另手成掌紧靠立指之掌,双手置胸前,丁字步,礼毕,复原。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岳,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献拳,意为敬向天下英豪和观众请教;其二,就是武术中的抱拳礼,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行抱拳礼,两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

抱拳礼的具体含义是: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注目礼是并步站立,目视受礼者或向前平视,勿低头弯腰,表示对受礼者的恭敬、尊重。若表示对行礼者答诺或聆听指教受益时,可微点头示意。另外还有抱刀礼、持剑礼、枪(棍)礼,一般在武术的竞赛、表演、训练活动中应用〔2〕。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

拳礼充分表明武术的教育意义,它可以鞭策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做人,处处为别人着想,这要比韩国的跆拳道的鞠躬蕴意丰富,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这种优良传统挖掘出来,所以导致好多人认为跆拳道比武术的礼仪多。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刚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对拳礼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含义,要求将抱拳礼贯穿于整个训练的全过程,训练的开始、训练中和训练的结束都有拳礼。通过对拳礼学习,让学生对中国武术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武术共性的发展。

5 张扬武术功法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术功法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医学、养生学、民风民俗等的影响,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武术功法以单一技术或简单技术的组合为练习内容,简单易学,便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武术功法应重视在高校的推广。从丰富的武术功法内容中选出一些健身性强、易学易练内容引入学校。同时,编写相关的教材,培训能胜任武术功法教学的师资,推动武术功法在学校的普及。

拳谚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力不敌拳,拳不敌功”,此处的功就是指功力或功法。练习武术,主要是通过内容丰富的练习形式(套路、格斗、功法),提高武术功力。通过套路和格斗练习,能够提高综合性的武术功力。通过整体功力的提高,能促进各部位、各项能力的提高。功法练习,则是为了突出提高某个部位、某项功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在武术运动中,与套路、格斗相比,功法练习能更直接地增强功力,提高获得功力的速度。例如为了增强臂部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专门设计了“铁臂功”,在武术功法中不论是偏重练意气的内功、偏重练劲力的硬功,还是偏重练身形的柔功,“都是以身宇合一、内外合一为技法基础理论。强调在不断提高意、气、劲、形四者有序化配合能力的过程中,使全身得到整体性的锻炼”,从而促进功力的提高。武术功法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军事、传统气功、杂技、医家各派等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内容日趋丰富,也造成了武术功法体系中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术内功中的调身、调心、调息、胎息、存想、意守、周天运气等练习,都是通过克己内省的修炼,把外在的要求变为主体的心理自觉要求〔3〕。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借鉴气功的练习形式,使武术技法与气功的一些练习方法有机融合,形成了武术功法中的内功,如桩功、坐功、武八段锦、易筋经等。武术功法借鉴养生按摩拍击法,逐步完善了硬功中的提高抗击打能力的内容,如拍击功、排打功等。武术功法借鉴杂技表演的艺术,形成硬功特技表演中钢刀排身、卧刀、头顶碎石等表现形式。初学武术时,都要进行一些基本的功法练习,如柔韧性练习、腿部的力量练习、站桩练习等,以获得练习武术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练习武术中期,为了提高某一项运动素质、某一部位的技能,都要进行一些专门的功法练习。如散打中为了增强击打力量,常进行打沙袋、打脚靶、打墙靶和打木桩练习。为了增强抗重力,需进行拍打功训练和倒地功训练。在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习武者不停地总结经验,丰富武术功法内容,形成了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舒缩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增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硬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轻功;提高视觉、听觉和皮肤等感官感知能力的感知功等。

武术功法的文化教育价值,对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培养意志品质、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武术功法的文化教育价值仍然有其积极的作用。首先,规范学生的言行。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论,形成了具有武术特色的武德文化,“尚武崇德”成为习练武术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武术传习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具有三德,即“手德”、“口德”、“公德”。“手德”要求在与人较技时,点到为止,不以武力欺人。“口德”要求不以语言中伤他人。“公德”指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勇于与损害社会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其次,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武术功法的练习形式,是以重复训练为主。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经过长期的练习提高功力。还要有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克服训练过程中机体疼痛的困难。再次,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如何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个性和共性是辩证统一的,个性的发展促进了共性的发展,共性的发展也带动了个性的进步。高校武术教育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武术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武术抱拳礼教学第7篇

关键词:武术散打 跆拳道 比较

1、 跆拳道与散打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武术散打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集技击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与对抗为一体的无数竞技运动。我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实验、推广,制定制度、规则及培养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1999年全国散打锦标赛首次取消了护头、护胸、护腿,从而提高了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增强了项目的观赏性,加速了散打的运动步伐、促进了与国际搏斗运动的接轨。

跆拳道古称跆跟、花郎道,是起源于古代朝鲜的民间武艺。跆拳道传入中国后,深受中国青少年的喜爱,其普及和发展之快,令很多同类运动项目望尘莫及。

2、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比较研究:

(1)武术散打与跆拳道礼仪规范之比较:在散打比赛规则中,运动员应遵守的礼节条款如:运动员互相携手进场;向观众行抱拳礼;每场比赛开始时,队员互相行抱拳礼;宣布结果,队员交换站位,运动员互相行抱拳礼,再同时向台上裁判、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礼仪”是跆拳道联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谦逊和正确的言语、忍让与友好的态度,虚心和好学的作风,也是跆拳道练习者应遵循的重要礼仪。

(2)从技术内容上比较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武术散打是中国武术在现代化竞技体育模式下形成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体育项目,是从传统技击武术吸收了个别技法,综合拳法跆拳道,摔跤等精华与一体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竞技体育比赛的对抗赛项目,能与中国武术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更接近国外各种格斗类项目。中国散打与跆拳道存在必然联系。早期跆拳道的形成也借鉴中国武术的内容。与跆拳道相比,散打技术既存在显著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散打中应用的是拳击体系、上段和下段的鞭腿加之抱摔。而跆拳道腿法一大特点是腿法活,并破坏对方防守,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威慑力。

(3)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比赛规则的比较:从比赛规则来看,跆拳道规则特征有:禁用拳技攻击脸部,限制用任何方法攻击腰的下部位,禁用扭打和摔倒对方;使用全接触技术和专门防护器材;强调技术真正发挥力量的评估体系。而散打竞赛规则的随意性较大。

(4)武术散打与跆拳道的服装比较。首先在服装上,武术散打运动员穿着短裤,服装在形式上、内容上完全脱离了中国武术的本质特色,从美学角度来看,能展现队员健美肌肉和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跆拳道服装为白色,设计规整统一。不同级别系不通颜色的腰带,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凸显文明、正式与庄重,给人的美感的“包装”。

3.建议

(1)建议加强散打运动的大众传播途径。学习跆拳道统一的礼仪程序、精神宗旨、文化理论,树立自己的民族特色,加强旗自身的文化理念的构建。

(2)建议武术散打不可固牢旧有、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胆借鉴外来技击术的发展、理论、训练和管理经验,重视对外交流。

参考文献

(1)周沈斌,队绵阳市武术散打与跆拳道普及程度差异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