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半导体制备技术(合集7篇)

时间:2023-11-12 15:14:52
半导体制备技术

半导体制备技术第1篇

1、半导体制冷技术

1.1、工作原理

半导体制冷器件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珀耳帖原理,即利用当两种不同的导体A和B组成的电路且通有直流电时,在接头处除焦耳热以外还会释放出某种其它的热量,而另一个接头处则吸收热量,且珀耳帖效应所引起的这种现象是可逆的,改变电流方向时,放热和吸热的接头也随之改变,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成正比,且与两种导体的性质及热端的温度有关。

1.2、半导体制冷技术的优缺点

半导体制冷器的尺寸小,可以制成体积不到1cm3小的制冷器;重量轻,微型制冷器往往能够小到只有几克或几十克。无机械传动部分,工作中无噪音,无液、气工作介质,因而不污染环境,制冷参数不受空间方向以及重力影响,在大的机械过载条件下,均能够正常地工作。而且作用速度快,使用寿命长,且易于控制。

半导体制冷片正常工作时,冷端制冷的同时需要在热端进行有效的散热,需要散去的热量包含珀耳帖效应释放的热量和制冷片本身的焦耳热。这个热量远比冷端的吸热量大。所以导致半导体制冷片的效率较低。而且,对半导体制冷片热端的散热一般要采用主动散热。

因此,半导体制冷技术较适合应用于封闭的小型空间的冷却。

2、方案确立

冷却装置必须可以安装在自动化设备屏柜内部。因此,设计、组装出来的整个装置尺寸应合适,如果太小,则冷却效果不明显;太大,则无法安装在屏柜内部。经过在网上查阅有关半导体制冷技术的相关资料后,制定了设计、组装方案:将多片半导体制冷片拼在一起,使其制冷面积增大,同时散热端使用尺寸较大的散热器和散热风扇,以确保其散热性能良好。冷却端使用比散热端尺寸小点的散热器和风扇,使其能保持适合温度,避免出现温度过低或者冷却效率低。

3、现场安装试验

根据日常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运维经验,及多个变电站进行现场勘查,发现自动化设备屏柜内的热量主要集中在柜内顶部,而柜内底部的温度基本与室内温度相当。甚至在某些变电站,由于屏柜底部的电缆沟空间较大且密封严实,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使得在屏柜内底部测得的温度比变电站二次设备间的温度要更低。

针对现场勘查所得的情况,采用1个直流电源模块同时带2台半导体冷却装置的运行方式,将冷却装置安装在交换机柜内顶部,将电源模块放置在屏柜底部。使用适当数量和长度的角钢在柜内顶部搭建一个支架,将冷却装置固定在支架上。利用冷、热空气相互对流的原理,使冷却端产生的冷空气往柜内底部流动,热空气向上升并通过顶部散热孔排出屏柜,从而使屏柜内温度整体下降,达到为柜内自动化设备降温的目的。

4、运行情况分析

为了尽可能的获得自动化设备屏柜内部的各个部位的温、湿度,分别在屏柜内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放置了温、湿度计。另外在屏柜外也放了一个,以获取屏柜外部的环境温度。并在冷却装置安装完成后未投入运行前,先进性了温度抄录。

由于一天当中的各个时段温度不同,会影响屏柜外部的环境温度,进而影响到屏柜的内部温度,尤其屏柜内上部的温度。因此,在记录温度时尽可能的选择在每一天的同个时段进行,以尽可能的减少外部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通过图1可看出,在冷却装置投入使用后,屏柜内中、上部的温度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顶部的温度,前后温差高达15X2。冷却效果较为明显。而底部温度仍与冷却装置运行前情况基本相同,与屏柜外部环境温度大致相持。

证明冷却装置运行所取得的效果与项目预期效果相同。

5、结语

通过本次对半导体制冷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应用研究,发现其可解决用于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屏柜内部的设备因运行温度过高导致的死机、故障、甚至整个装置失效等重大、紧急缺陷。严重影响电网安全和供电可靠性。

另外,二次O备的长时间高温环境运行也容易导致其生命周期降低,增加相应的运维成本。该半导体冷却装置主要有以下3个优点:

(1)安装方便,可灵活运用;

半导体制备技术第2篇

关键词:半导体;光刻;图形;薄膜;沉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038

0 引言

人来研究半导体器件已经超过135年[1]。尤其是进近几十年来,半导体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半导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柔性显示器、可穿戴电子设置、LED、太阳能电池、3D晶体管、VR技术以及存储器等领域蓬勃发展。本文针对半导制造技术的演变和主要内容的研究进行梳理简介和统计分析,了解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该领域技术演进路线,同时提升对技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1 半导体技术

半导体制造技术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半导体产品的性能及其发展。光刻,刻蚀,沉积,扩散,离子注入,热处理和热氧化等都是常用的半导体制造技术[2]。而光刻技术和薄膜制备技术是半导体制造技术中最常用的工艺,下面主要对以上两种技术进行简介和分析。

2 光刻技术

主流的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光刻是最复杂、昂贵和关键的制造工艺。大概占成本的1/3以上。主要分为光学光刻和非光学光刻两大类。据目前所知,广义上的光刻(通过某种特定方式实现图案化的转移)最早出现在1796年,AloysSenefelder发现石头通过化学处理后可以将图像转移到纸上。1961年,光刻技术已经被用于在硅片上制造晶体管,当时的精度是5微米。现在,X射线光刻、电子束光刻等已经开始被用于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最小精度可以达到10微米。

光学投影式光刻是半导体制造中最常用的光刻技术,主要包括涂胶/前烘、曝光、显影、后烘等。非光学光刻技术主要包括极深紫外光刻(EUV)、电子束光刻(E-beam Lithography)、X射线光刻(X-ray lithography)。判断光刻的主要性能标准有分辨率(即可以曝光出来的最小特征尺寸)、对准(套刻精度的度量)、产量。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器件的小型化(特征尺寸减小)和集成电路的密集度提高,传统的光学光刻制造技术开始步入发展瓶颈状态,其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分辨率。

虽然,改进传统光学光刻制造技术的方法多种,但传统的光学投影式技术已经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与传统的投影式光刻技术发展缓慢相比,下一代光刻技术比如EUV、E-beam、X-ray、纳米压印等的发展很快。各大光刻厂商纷纷致力于研制下一代光刻技术,如三星的极紫外光刻、尼康的浸润式光刻等。目前先进的光刻技术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的下一代光刻技术和光刻设备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3 薄膜制备技术

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在硅片上制作的器件结构层绝大多数都是采用薄膜沉积的方法完成。薄膜的一般定义为在衬底上生长的薄固体物质,其一维尺寸(厚度)远小于另外二维的尺寸。常用的薄膜包括: SiO2, Si3N4, poli-Si, Metal等。常用的薄膜沉积方法分为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和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两种。化学气相沉积利用化学反应生成所需的薄膜材料,常用于各种介质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沉积,如SiO2, poly-Si, Si3N4等[3]。物理气相沉积利用物理机制制备所需的薄膜材料,常用于金属薄膜的制备,如Al, Cu, W, Ti等。沉积薄膜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晶核形成―聚集成束―形成连续膜。为了满足半导体工艺和器件要求,通常情况下关注薄膜的一下几个特性:(1)台阶覆盖能力;(2)低的膜应力;(3)高的深宽比间隙填充能力;(4)大面积薄膜厚度均匀性;(5)大面积薄膜介电\电学\折射率特性;(6)高纯度和高密度;(7)与衬底或下层膜有好的粘附能力。台阶覆盖能力以及高的深宽比间隙填充能力,是薄膜制备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我们都希望薄膜在不平整衬底表面的厚度具有一致性。厚度不一致容易导致膜应力、电短路等问题。而高的深宽比间隙填充能力则有利于半导体器件的进一步微型化及其性能的提高。同时,低的膜应力对所沉积的薄膜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语

虽然,与不断更新换代的半导产品相比,半导体制造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大部分制造技术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随着不断发展的半导体行业,必然会对半导体制造技术的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半导体产品的快速发展。因此,掌握和了解半导体制造技术的相关专利知识有利于推进该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Most of the classic device papers are collected in S.M Sze,Ed.,Semiconductor Devices:Pioneering Papers,World Sci. , Singapore,1991.

半导体制备技术第3篇

关键词:自动化测试仪表 可靠性 人机对话

中图分类号:TP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000-0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意识形态发生转变,使得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更加富有人文主义特色,社会各领域对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产品的现代化程度要求更高,其中节能减排战略促使新型能源产业风靡全球,带动了全球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太阳能行业逐渐成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该行业中对仪器仪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现代化仪器仪表的制造商,间接地为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基础科研平台,通过提供先进的仪表,可以提高用户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监控排放,为低碳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半导体行业对自动化仪器仪表需求分析

1.1 自动化仪器仪表现状

全球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带动了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半导体行业对自动化仪表的需求明显加强,无论从技术特点还是市场数量上都呈现递增趋势,从技术含量上分析,我国科研、量产中所使用的自动化仪表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上世纪初,国内仪器仪表稳步发展,主要源于工业半导体行业的需求增加,从技术层面上拉动了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流量计、智能化电动机执行系统等。

1.2 半导体行业对自动化仪器仪表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半导体行业使用较多的仪器仪表主要是小型检测单元,比如在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等领域的使用较为频繁。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使用往往依赖于半导体设备的发展程度,现阶段该行业中使用较多的是各种薄膜沉积系统、成分检测系统等,涵盖面较广的是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HWCVD(Hot wi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OCVD(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系统以及相关检测设备等。半导体设备中对压力计、传感器、流量计、温度计等元器件的使用较多,尤其在半导体行业制备薄膜材料的工艺中对以上元器件的要求相对较高。

(1)压力表

由于半导体技术具有相对较高的精密性,在半导体薄膜的制备工艺中,要求对工艺参数精确控制,反应腔室内部工艺气体的压力大小,成为该行业工艺技术中的核心参数。对工艺气体压力的检测通常采用压力计以及相关的各种真空检测设备。半导体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厂务设施作为保证,包括水、电、气等条件,其中“水”主要用于设备冷却或者恒温加热,因此需要采用压力表对水压、CDA(condensed air)等进行严格控制方可保证工艺正常运行。

(2)流量计

流量计一般应用在化学沉积系统中,对气体流量起到监测、控制作用。对于半导体工艺来说,产品制备工艺参数是决定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其中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中反应气体的流量对最终产品质量起到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对气体流量的控制不仅要体现动态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要在量的控制上具备较高的精确度,目前国内制备MFC的技术已相对成熟,为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感器

传感器在现代工业时代的使用极为广泛,半导体设备中对传感器的使用大多体现在设备机械传动部分。在半导体产品制造中,要实现设备的流水线运行,离不开高可靠型的传感器元件,通过传感器协调不同工序、设备不同部位的联动,进而保证整个工艺的流水线运行。

(4)温度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测温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其中金属温度计是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在温度改变时膨胀程度不同的原理工作的,在半导体紧密制造中通常用来检测液体、气体的温度,测试温度偏中低水平,适合工艺流程中在线、动态、实时监测。

半导体工艺中对金属温度及的使用大多是用来检测特殊反应气体的温度,由于普通加热器很难通过热电偶检测衬底温度,通常在反应腔室特殊部门安装金属温度计监测生长基元的温度,从测量精度和实际可操作性上提高了半导体工艺的可行性。

2 自动化仪器仪表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测试仪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高智能化、高可靠性、高精密度、优良的响应性能等方面,半导体行业仪器仪表技术主要针对具体应用特性而体现出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2.1 人机对话智能化发展

人机对话技术是自动化仪器仪表发展的核心方向,也是未来信息化社会的主流技术,半导体行业对仪器仪表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便于更好的控制工艺流程,提高对设备的可控性,如果自动化测试仪表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特性,能够快速、准确的体现设备运行状态,在半导体制造工业中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动化仪表的人机对话性能是通过设备控制端和仪器之间的对话界面实现,通过人类可以识别的界面端口,读取仪表对设备状态的检测数据,从而对工艺过程起到指导作用。

2.2 集成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自动化仪表的应用直接依赖于其能否与其他设备形成对话流畅的有机整体,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半导体行业对自动化仪表的使用需求逐渐增多,不同设备具有不同的逻辑控制系统,如何将自动化测试仪表的接口、通信、软件控制单元和半导体设备逻辑控制语言相融合成为该行业技术发展的瓶颈,如果实现测试仪表在不同半导体设备上的集成标准化,将大幅度提升自动化测试技术的进步。

2.3 可靠性技术的提高

自动化仪表在工业生产中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对其可靠性不容忽视,尤其对于大型复杂的工业系统中,自动化仪器的可靠性关系到整个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命脉。对于半导体企业检测与过程控制仪表,大部分安装在工艺管道、工序过渡段,甚至多数环境存在有毒、易燃、易爆等特种气体,这些特殊环境对自动化仪表的维护增加了很多困难。因此,在使用特种气体的半导体行业中对自动化检测仪表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尽可能降低其维修频率,为工业安全生产提供必要保证。

3 结语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自动化技术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自动化测试仪表作为科研、工业化生产的基础硬件设施而不断发展成熟,在半导体行业中的应用逐渐广泛深入。随着行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对自动化仪器仪表有了更好的要求,可靠性、集成技术、智能对话特性成为自动化测试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对自动化测试技术以及测试仪表的使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半导体制备技术第4篇

【关键词】半导体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展望

现阶段,半导体行业基本处于国外的技术垄断之下,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国内半导体企业顽强生长,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就,但距离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仍有一段差距。对此,国内半导体企业必须加强生产管理,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努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本土半导体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半导体企业生产的常见问题

1.1产品良率控制方面

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半导体行业的良品控制与技术先进性密切相关,但当前半导体生产的核心技术基本被国外企业所把持,而国内半导体企业的良品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在新上设备、制程转换的过程中,产品良率控制更是容易出现大的问题。例如,某半导体公司对2013年度的晶圆报废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个别月份的晶圆报废数量特别多,通过对生产记录的进一步追溯,确定问题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设备安装后调试不当;二是产品制程转换中有个别问题未处理到位;三是设备保养出现疏忽。

1.2生产瓶颈方面

机台生产能力不足是导致企业产能瓶颈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非常辣手的一个问题。在半导体生产中,需要对各机台的生产能力进行统筹协调,做好排产工作,但现实生产中经常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得原有的排产计划被打乱,各机台之前的生产平衡被打破,进而出现个别机台的积压现象。此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设备的保养进度可能并不一致,当个别设备需要临时保养时,就需要其他机台超负荷运作以保证产能稳定,但这样一来就很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增多。

1.3设备故障方面

设备故障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除了故障处理带来的维修费用投入外,故障多发还会导致产品交期滞后,影响企业的对外形象。同时,设备故障会使原来流畅的生产线遭到破坏,并使员工工作量大幅增加,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生产管理难度增大。此外,一些关键设备的停滞还会对那些有连续生产需求的元件质量造成巨大影响,考虑到半导体行业的特殊性,这些产品的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只能予以报废。

2半导体企业生产管理的强化

2.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企业要加强质管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要求质管部门及人员严格依据质量监测方案的有关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深入总结半导体生产的质量控制要素,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管计划,全面做好日常的质量监督工作。其次,加强硬件设备投入,加快技术改造进程,紧跟国家相关计量技术法规变化,不断提高硬件标准,保证企业具有足够的检测能力。与此同时,紧抓员工教育与管理,增强各级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为企业生产管理奠定人力保障。最后,建立健全管理评审制度,对企业生产管理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2加强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客观需求。当前我国半导体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意识淡薄、资金投入不足、自有知识产权匮乏、产品利润率低下,在国际半导体市场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今后,国内半导体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争取早日摆脱国外知识产权压迫。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我国知名企业华为的发展经验,华为每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多达几十亿美金,占公司总收入的15%左右,在充足的研发经费支持下,华为每年都要申请大量专利,并且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这为华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专利支撑。

2.3完善设备管理

为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加强生产设备的动态管理,提前预知并积极应对设备故障。为此,企业要实时获取设备运行的相关数据,包括PCS(统计控制系统)数据、KPP(关键工艺参数)数据、CPP(控制工艺参数)数据等,这些数据通常反映了设备的运行现状,如光刻机的雕刻位置与切口宽度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就能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持续跟踪与监控。一般情况下,上述数据都会自动保存导半导体设备的日志文件中,企业要做好相关日志文件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同时辅以相关设备状态检测理论及方法,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下。在具体的设备管理方法上,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计划驱动管理模式,即根据设备运行状态及企业排产计划合理设定检修日期,对不同设备的维护保养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保证生产计划顺利执行。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有基于设备利用率的动态管理方法、基于扰动的生产准备管理方法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应灵活运用以上方法,尽可能降低设备因素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

3半导体企业生产新技术展望

近年来,国际半导体技术工艺不断发展,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稳定缩小芯片尺寸成为半导体行业的竞争焦点。当前,国外半导体企业已经全面实现14nm量产,10nm量产工艺也已推出,虽然实际产能表现并不理想,但也在稳步改进之中,预计近期内即可完善。多年以来,提高光刻分辨率的渠道主要有三种:缩短曝光波长、增大镜头数值孔径NA、减少K1,但随着芯片尺寸的不断缩小,传统光刻技术逐渐达到技术瓶颈,当前采用的193nm光刻技术以及多重曝光技术已不太可能有更大作为,并且在10nm水平已经表现出了良品率低的问题,今后EUV光刻成为支持芯片尺寸继续缩小的重要技术方向。此外,除了缩小尺寸,半导体行业面临的其他关键技术工艺还包括450mm硅片、TSV3D封装、FinFET结构、III-V族作沟道材料等,以上每一项技术的新进展,都将带动半导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半导体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一大短板。针对当前国内半导体企业生产的常见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完善设备管理,在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同时,掌握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我国半导体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华,戴敏洁.半导体生产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6(04).

[2]杨立功,于晓权,李晓红,罗俊.半导体可靠性技术现状与展望[J].微电子学,2015(03).

半导体制备技术第5篇

领先的存储解决方案

可以说目前存储业务是东芝半导体业务的基石,作为全球NAND闪存重要供应商之一,东芝半导体面对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所引发的对数据存储的强大需求,已经在数据中心、存储阵列、服务器、云存储和嵌入式存储等方面做好了技术储备。

此次展出的包括多种类型的存储卡、eMCP以及e·MMCTM等多种存储产品。而具有SeeQVaultTM功能的microsDHC存储卡,能防止记录在SD卡中的数据被非法复制,在存储卡中被保护的数据可在其他支持SeeQyaultTM技术的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TV、STB等)中播放。eMCP是将东芝尖端的NAND技术、NAND控制器技术、封装技术融为一体先进的多芯片层叠封装产品。该产品采用JEDEC标准接口并以丰富的存储容量组合带来最适用于移动设备的小型封装存储器。

FlashAirTM是带有无线局域网功能的SDHC存储卡,在今年六月才刚刚开始发售的新品的容量分别为8G和16G。

智能连接技术

无线连接是未来智能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东芝半导体此次以TransferJetTM技术为主展示了其核心无线连接解决方案和产品,包括支持该标准的LSI、模块、USB适配器、microSDIO卡和SD存储卡。还有多个基于东芝半导体TransferJetTM技术的解决方案,体现出东芝半导体独特的技术优势,世界最小尺寸的LSI和模块可以降低移动设备基板面积,同时配套产品无需对硬件、软件进行改动,就能直接支持设备的TransferTetTM功能。另外,现场还有多款基于NFC、BluetoothTM和Wi-FiTM组合无线模块产品进行了集中展示。

智能多媒体技术

此次东芝半导体特别提出了针对图像和音频为重点的智能化技术。

半导体制备技术第6篇

关键词:半导体;制造技术;实践教学;集成电路

在目前我国强力推进自主集成电路芯片“中国芯”的研发与制造背景下,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对半导体行业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增加。但目前每年高校微电子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半导体制造技术业的需求,半导体制造技术行业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此,培养一批具备前沿半导体集成芯片的工程应用能力,掌握以半导体制造技术为载体的微电子系统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的微电子专业人才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因而加强半导体制造工艺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大学教学的一个重点研究内容。

“半导体制造技术”是我院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的专业特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微电子关键工艺及其原理,并具有一定工艺设计、分析及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引入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一、“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

“半导体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广泛涉及量子物理、电学、光学和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概念,又涵盖半导体后端工艺的材料分析等与制造相关的高新生产技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电子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的氧化、薄膜淀积、掺杂(离子注入和扩散)、外延、光刻和刻蚀等工艺,培养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原理和设计、工艺流程及设备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工艺及其原理。同时,该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课程,其涉及涵盖的知识面广且抽象。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工艺分析、设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依靠课堂上的讲和看是远远达不到的。如何利用多种可能的资源开展工艺实践教学,加强科学实验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微电子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教学条件现状及实践教学的引入

1.教学条件现状

众所周知,半导体制造行业的设备如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淀、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和磁控溅射等设备价格昂贵,且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与企业相比,高等学校在半导体制造设备和场地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为了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学校购置了一些如磁控溅射系统、PECVD、高温扩散炉和快速热处理炉等与半导体制造工艺相关的设备。

2.引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和实践相辅相成,教学指导实践,实践反哺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工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半导体制造技术”这门课程中增添了利用PECVD技术淀积钝化层SiNx:H薄膜及快速热处理等实践课。对于薄膜淀积实践课,在实验前期,学生需要调研,确定薄膜淀积参数(如温度、时间、气流比等);在薄膜淀积完成之后,需要通过一些手段表征薄膜的结构和性能,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果和预期结果不相符,由老师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并解决。在学生全程参与的实践课程中,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的开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传授、实践操作及企业案例等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的开展,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半导体制造技术关键工艺的理解。这些教学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必将成为“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博,张雷鸣,王金婵,等.《半导体制造技术》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50-152.

[2]白晋军,李鸿强.《集成电路工艺原理》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13(30):15-16.

半导体制备技术第7篇

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陆自成体系的半导体产业及其 发展 模式,因和国际水平差距太大而无法继续走下去。转而走类似韩国、 台湾 的“模仿-创新”(高强度引进消化再创造)的路子,这是一选择是有其必然性的。

中华民族有着伟大的创新竞争能力。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一个辉煌例证,台湾半导体的崛起也是一个例证。但20多年来,由于外部内部的种种原因,我们半导体产业的这种创造力被遏制而得不到发挥,从而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下风,事实上已被“锁定”在国际半导体产业链条的低端。我们面临被国际水平越拉越远的现实威胁。

按“比较优势论”,这是客观 经济 规律 所决定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勉强“赶超”。

技术路线:业内公认,预计再过10年,摩尔定律将失效,国际半导体界正在加紧新材料、新设计、新加工技术、新设备的 研究 。我们已经被动跟进了20年左右了。要实现追赶战略,是循现有硅技术跟进,还是走“拦截”道路(如放弃硅加工技术的追赶,从纳米技术开始)?主张放弃硅加工技术、专攻纳米级加工技术的声音在管理部门占有一定席位。但 科学 界很多人认为,21世纪以硅技术为中心的半导体加工技术仍占主流(见本文第二部分)。

投资体制:鉴于我国现有国家投资的先进生产线多数没有自己的控制权,是否还有必要以国家为主体投资3-5条先进生产线,包括砷化镓生产线?由于所需投资额要以百亿人民币 计算 ,国家在“十五”期间似无此打算。但如果真是关系到全局利益,是否有必要再提出议论?等等,

实施半导体产业追赶战略的讨论

国家有关机构及业内已经就加快我国半导体产业 发展 制定了规划、政策,现在很多情况下是如何落实的 问题 。在这里,作者提出经过考虑认为是必要的措施:

需要国家层次的决心和指挥,制定积极可行的发展规划

首先要组织落实。成立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微 电子 领导机构,集中负责,具体领导和协调国家组织的研发-生产全过程,重点扶持,克服地方部门分割的弊病,统筹合理使用资金和人才。

发展战略不能流于一般号召和思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好中长期微电子跨越发展的科学规划(具有前瞻性的 科技 规划、产业建设、市场扩张)。要提高决策水平和反应速度。半导体更新换代快,计划要求不断滚动调整,现有五年计划 方法 需要改进。

半导体产业与其他产业最明显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技术进步和产业 应用 具有相当清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因此,我们的微电子科技规划必须具有和产业发展规划相对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的时间表,以及明确的产业应用目标和相应的成果转化应用政策与机制。

要充分利用外商投资半导体热潮这一良机,加强引进消化,逐步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

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战略,从中低端产品起步。作为长期目标,则要有占领高端技术和产品的决心和意志,不应放弃。

要配合工艺技术的进步,自主开发关键设备、工具、仪器,最终打破在制造设备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建立起可以与世界前沿平等交流的技术支撑体系。

抓住当前市场机会,瞄准长期发展方向

我国 目前 科技水平还不具备占领高端产品的能力,宜从占领低端市场和新兴市场起步,有必要选定一组有市场前途、国际竞争压力较小的品种作为突破口。

当前微电子技术有三个清晰的发展方向:以存储器(dram)和微处理器(mpu)为代表的计算机芯片;以系统集成芯片为主流的专用电路(asic)各控制应用领域;信息传输技术。

我国目前宜立足于专用集成电路和通信市场寻求发展。尤其通讯领域还没有形成强垄断力量,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及时抓住民用砷化镓通讯器件及电路的机会,可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这两个领域积蓄起足够的力量之后,再向主流市场发起攻击,最终占领通用芯片市场。

专用集成电路因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市场空间极大。但这也给 企业 寻找市场、开发适时产品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企业的营销管理和应变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依托我国市场优势,将半导体和整机生产结合起来。由国家组织专项重点工程,如高清晰度电视、移动通讯和pc机等,根据我国国情制定标准,建立整机业与芯片业的战略联盟。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贯彻产业政策

要全面提高我国半导体产业水平,将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根据目前国内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政府作用,发掘和聚合全国有限的科技力量。由于半导体的高强度竞争性质,必须有国家的坚强领导,稍有松懈就会被淘汰。所以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 发展 规划指导下,促进半导体产业合理布局的形成。

我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形成了三块主要聚集区。 目前 许多地方对投资半导体表示极大兴趣,纷纷提出要建设自己的“硅谷”。要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打破部门地区封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各地争建“硅谷”、“新竹”,形成新的分散浪费。有必要加强调控,建设几个较集中的微 电子 园区。鼓励跨省投资,税收政策相应也要调整。

·组织部门地区单位间协作,官产学研联合,组织重点领域及关键设备的攻关,以及推动形成技术共享机制和 企业 策略联盟。

·鼓励建立区域行业协会,推动企业技术联盟的形成。

·切实落实国家已经颁布的对微电子类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增值税减免政策,提高折旧率、对进口成套设备提供特批关税和增值税豁免等。

放宽企业的融资条件,扩大风险投资基金,或政府直接建立半导体投资基金,或拨出定额的人民币及外汇贷款规模。由于投资所需资金额庞大,政府融资能力有限,要形成多渠道投融资的投资机制,允许半导体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有限融资。给半导体生产企业优先上市权。

·适度市场保护政策。微电子作为国家的命脉,在幼稚阶段必须得到适当保护。要制定法规,涉及国家安全的电子信息系统、身份证ic卡,国家机关使用的电子系统,政府采购要优先使用国产芯片,抵制洋货(上海的公交、社保ic卡已经实行这一办法,应该全国实行),制定我国自己的技术协议及标准。

深化 经济 体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处理好微电子战略性和竞争性的关系,正确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政府-企业间新型互动关系,营造一个“自主经营、自主创新、合理竞争、保障持续增长”的公开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培育灵活高效、能够激励个人和团队创造性的企业管理和激励机制。

鼓励民营、外资等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投资半导体。现半导体产业的民间投资出现良好势头,目前主要是民营芯片设计企业,也应鼓励各类经济实体投资半导体制造业,鼓励发展各种技术档次的专用集成电路生产线,占领广大的中低端半导体市场。如上海贝岭80%的产品与整机系统挂钩,效益良好;友旺原是民营fabless公司,通过租赁国有半导体生产线获得效益,现开始投资新生产线。

促进国企改革与重组,按 现代 企业运行模式,在管理体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落实企业管理、技术和市场骨干人员的待遇和期股权。

稳定队伍,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高 科技 人才是半导体产业的根本,要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我国十分有限的微电子人才不断外流,多有去无回,损失巨大。

从根本上说,人才战略是要建造一个有利于科技人员发挥创造力、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要鼓励公平竞争,改革企业单位内人事制度分配制度。

要制订优惠政策,拿出足够强度的专项经费,稳定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队伍的作用,充分重视海外华裔技术专家的作用,加强与海外技术团体的联系,大力吸引海外微电子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采取特殊措施吸引国外微电子顶尖人才。

加强微电子科研与 教育 队伍的建设,重视系统设计人员、专用电路设计人员、工艺 研究 人员、企业管理、营销、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高新科技园区要和人才战略结合起来。营造鼓励创业的政策环境,要突破现行体制的限制,尽快实行期股制度。

充实有关科研机构,从制度上保证半导体企业有条件留够研究开发费用。

几项具体措施的建议:

·促进业内合理分工,鼓励发展设计行业(无生产线公司)

集成电路(特别是专用电路)制造和设计是相辅相成的。ic专业生产厂和分散的无生产线(fabless)设计公司并存与分工合作,成为世界微电子产业的通行模式。设计业投资小,与市场密切相关,只要有优惠的产业政策和好的人才政策,就可以很快发展壮大。如从专用集成电路方面突破,则大力发展设计行业就更有必要。

设计行业要以部级高档次需求和中低档次并举,建立技术共享机制。

从战略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在突破cpu和存储器为代表的核心技术方面,以及对占领市场、扶持产业 发展 有重大意义的高档产品设计方面(如通讯芯片),发挥组织作用。

要建立技术支援和技术共享环境。为适应系统芯片(soc)的迅速发展,亟需组织建立部级的有知识产权的设计模块(ip)库,统一规范管理与服务,建立面向全国的调用机制,提高国内设计公司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有必要通过区域性半导体行业协会,促进 企业 间技术联盟和建立技术共享机制。

·国家牵头,多方筹资,建设几条8英寸以上硅芯片生产线,并掌握其技术、市场和管理的主导权。同时以多元化模式在未来5年内建成6-10条大生产线,形成产业群。由于我国多年来全套引进和国内科研成果的积累,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不必再引进全套技术,而是引进单项关键工艺技术专利和有关高技术人才,自主创新,逐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

·尽快建立国家微 电子 研发中心,加强新一代工艺、设备的研发和前瞻性科研

要摆脱在关键设备和核心工艺技术依赖外国,且一代代被动引进的局面,必须保留并大力加强自己的微电子科研能力,改变当前科研生产严重脱节、各部门间科研力量互相封闭的状态。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努力加强自己的工艺技术后盾和关键设备研制能力,最终将无法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立足。

参照美日欧行之有效的经验,国家有必要牵头建立微电子研发中心,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把国内有优势的高效和 研究 所力量更好地组织起来,作为自主研发的基本骨干队伍,并为各部门科研机构。

要开发新一代核心工艺技术以及高档产品;依托现有生产线,购置部分先进设备,以最快的速度用自主科研成果提升生产线的技术,在开发新一代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关键设备。

要抓紧研发新一代关键设备。光刻机是限制我国微电子制造技术的瓶颈,要组织力量,集中投资,瞄准193纳米准分子激光投影光刻机为重点的专用设备中的关键技术并达到实用化。现有光学曝光技术已接近极限,国际上正在开展电子束和x射线光刻及新型刻蚀机的研究,我国有必要加大力量开展这一方面的技术攻关。(工程院)

同时,针对中长期我国微电子产业的需求,开展新一代系统芯片中新工艺、新器件和新结构电路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以及承担各研究机构的验证集成和中试任务,最终发展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源泉。

有所为有所不为

所谓追赶战略,不会是直线式的发展,需要技术、 经济 实力的逐步积累。关键在于提供好的环境,促进产业生态的成长,坚持数年,积累能量,终会有爆发式的进步。

作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