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青少年传统文化(合集7篇)

时间:2023-10-30 11:15:28
青少年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第1篇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客观地说,今天世界的文化主流是西方文化,西方的文化宣传实质上就是“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通过文化推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文化在当前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中作用越来越大,“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化往往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在青少年中,大部分都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崇尚洋文化,如“韩流”在我国发展迅猛,从偶像剧到音乐,从服装到游戏,很多浸透着韩国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竞相模仿的“模板”。同时,网络也是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的重要诱因。各类有用和无用、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各种暴力、色情、反动、丑恶的内容在网上广为传播,同西方文化一起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灵魂,将传统文化排挤到边缘。针对此种情况,要如同大禹治水,疏而不堵,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安全意识。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不是围墙,而是一道过滤器,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取舍接触的外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免疫力。

二、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一直引领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但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追溯历史,新文化运动和“”使传统文化教育深受迫害,原本硕果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忧外患”中逐渐成为现代人思想的历史,无事的回味。

(一)认识较为肤浅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到《四书》《五经》,下到唐诗宋词,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但在当下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不用心”和“不重视”等心态,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很多青少年知道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多好处,但搞不清到底有什么好处。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大部分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是足够的,但掌握传统文化的深度却让人大失所望。如一名中学生能够快速地背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并能答出作者和年代,但问到具体的含义时,答案却让人啼笑皆非:与鬼神有关的封建迷信思想。甚至有的青少年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试想,这种学习传统文化的结果如何能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经典;如何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精髓的感召。中国传统文化从高高在上的“人人敬仰”转变到“地位悲催”的“不为熟知”,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悲哀。传统文化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没有在社会中顺利地延续下来,新文化运动的打击、新中国教育环境的艰苦、“”的颠覆、应试教育的排斥等的“合力打击”,使传统文化一直没有在人们面前体现出本应存在的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多重视物质利益,精神需求逐渐被物化,在此情形下,即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也会被逐渐侵蚀,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内容尚未完善

首先,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够规范。传统文化涉及到哲学、艺术、科学、医学和民俗等内容,范围广泛。在我国的教育教材中,几乎每门课都包含传统文化,但都占据不了主力位置。如在历史课中传统文化是古代文明史的一部分;在语文课中传统文化是时代语文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在现行教育中过于零散,不能形成体系,导致很多青少年每天都在接触传统文化却又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对传统文化概念陌生。事实上,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神,完全不亚于一部百科全书。表面上看传统文化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千百年来的积淀已经使传统文化自成体系,暗含精神主旨,完全可以作为一门青少年必修的课程保留。其次,未因材施教。青少年接受能力弱,过于深奥或高雅的内容往往难于理解。现代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取未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能力,过于草率。如小学时就在语文课中加入古诗词,特别在爱国主义、勤俭节约等方面是重点,但很少有青少年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境和情怀,难以产生共鸣。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对此亦不理解,何况是青少年。为了学习的方便,很多教师将传统文化通俗化,导致青少年误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大众文化,体会不到其中的经典价值。如此教育模式,让青少年在情感上认同传统文化就是天方夜谭。

(三)方法有失灵活

文化的传承是人们自发的行为,唐诗宋词的流传并非需要教科书,民俗也非通过教育继承。如今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各种教育弊端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考试是当前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文化的考察亦是如此。应试教育体制是一种“异常”的教育模式,重分数、学历、智力、知识,轻实践、能力、品行、创造。很多青少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因是分数,学习的动力也是分数,并未对知识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度的思考。此时教育已经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不用说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了,严重地违反了教书育人的主旨,扼杀了青少年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受学科设置的约束。文理科教育模式为我国的人才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毕竟精英不是全才,某一领域突出即可。但过早进行文理分科对传统文化教育弊大于利。选择理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远不如文科生。语文和历史等科目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往往被理科生轻视。传统文化主要是提高个人道德品质,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并不违背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何况,道德品质和伦理精神是人一生的财富,在青少年时期培养效果更好,更能塑造青少年的人格,为了成绩过早地分文理科,必会严重影响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三、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近代境遇的坎坷

19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时,引进西方启蒙思想,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倡导了对中国发展影响甚深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坚持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动摇了原本占据统治位置的封建思想,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若从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正是传统文化“日薄西山”的开始。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打倒孔老二”“向儒家开火”,提倡“破旧立新”,只要是传统的,不管好坏全部否决。新文化运动后,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特别是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学日渐没落。1966年,“”爆发,“”以“教育革命”以及“破四旧”为口号,将传统文化看成是“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用“革命的大潮”无情地清洗。在“”时期,人们将传统文化看成是封建残余思想,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传统文化在此时期经历的恐怖劫难,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可是,反观西方文化名人,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黑格尔、莎士比亚等,都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占据着神圣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被称为“孔老二”,尊崇和轻视的态度对比明显。处于底层位置的传统文化尊严被践踏,试问如何能获得青少年的青睐。

(二)现行文化教育的功利

青少年是文明传递的根本,是教育的主要客体,构建完善的青少年基础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兴衰。梳理历史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一直在变动中曲折地前进,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系统、快速地发展,此时亦是我国建设的关键期,综合国力逐步上升,人才需要愈加紧迫,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教育制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首先,人才选拔方式过于死板。不论是升学还是工作,我国一直实行“一考定胜负”的方式,通过考试检验学生成绩。这种应试教育虽然看起来简便、公平,但却不适用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需要理解和感悟,而非“复制”和“粘贴”,没有感情的机械记忆如何让青少年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这种教育的结果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空有知识量无思想情感、无崇敬之情、无向往之心,更无行动上的关注,如何谈教育后人和传承文化。其次,重理轻文的教育模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市场经济时代,重物质轻文明,理工科专业人员在社会上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发展的需要。俗话说一专多能,如此单一的关注,导致很多青年人要么善于交际不精通业务;要么精通业务不善于交际。这种严重失衡与过早的区分文理科不无关系。青少年教育是普及教育,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文化方面,注重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过早的分文理,完全不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需求,对本就陷入低谷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三)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多为晚辈向长辈学习,人们习惯用传统的经验和思维决定今天的决策。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我国是以农业为根基的农业化国家,农民是主体,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地向老一辈学习,复制经验。这种继承模式造就了独特的实用经验理论。人们很容易形成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思维,创新意识匮乏。这种求久、求稳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教育流行死记硬背,选拔人才实行科举制度。更为严重的是,千百年来国人已经麻木不仁,习惯了无需创新的教育模式。这种保守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中这些消极因素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掩盖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教育者的文化断层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文化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是传统文化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当前,大部分教师年龄都是25岁至5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不是经历了“”的残害,就是被应试教育无情教化。青少年的父母亦是此种情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极其有限。青少年受到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想而知,存在共有的偏见。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形成“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观点,导致认识肤浅和情感淡薄,在一代一代地传承中形成恶性循环。

四、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优化家庭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在青少年年幼期,家庭是他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家长则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具有榜样的作用,能够对青少年的爱好和习惯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从家庭教育着手。第一,要确保传统文化精髓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青少年是性格、品格形成的初始时期,此时通过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无疑是绝佳时期。传统文化强调相互尊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谦虚礼让的高尚品格;强调民族利益,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感;强调舍生取义,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传统文化为主线教育青少年,不仅能够继承传统文化,更能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质,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不二选择。第二,要“教育”家长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现今家庭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情况堪忧,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家长自身传统文化的空洞必会导致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空白。要教育家长多与学校沟通,当“家长学生”,培养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不是将子女送到学校就高枕无忧,也可多买一些教育读物,学习教育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第三,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可广泛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影视作品为媒介,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道德动画片曾教育了一批人。《自古英雄出少年》《西游记》等成为那时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文天祥宁死不屈、岳飞精忠报国、屈原投江等传统道德故事成为那时青少年的最爱。如今,可利用互联网将关于传统文化故事的多媒体介入启蒙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和吸引力,将包装和优化过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作为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的“主体”,用潜移默化代替强制灌输。

(二)革新学校教育

第一,要用情感教育代替知识教育。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学校教材中所占比例并不少,特别是在语文、政治、历史等课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例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几乎占到20%的篇幅,在量上完全满足了青少年的教育要求。但青少年对历史、语文等科目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完全“不感冒”,除了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和“赫赫有名”的古诗外,其他传统文化都被打入“冷宫”。很多青少年反映背诵文言文是痛苦的过程,练习毛笔书法等只是为了完成作业。由此可见,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只不过是形式上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不能仅靠数量,更不能为了考试成绩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价值传授,应致力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思考,挖掘传统文化在课堂教育中的契合点,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在深切体验民族特色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质的提高。第二,要用系统教育代替零散教育。如前文所指,虽然传统文化在学校的现行教材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过于零散而不能自成体系。很多青少年认为什么知识都学了,就是没有学习过传统文化。事实上,传统文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发展逻辑和时空间顺序的。很多学者呼吁将传统文化汇编成册,以便专门教育。齐鲁书社为此出版了《传统文化》,以教科书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归类整理,帮助青少年建立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思维空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传统文化开设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突出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作为青少年的必修课长期保留,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第三,要用兴趣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限制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学为考试的教育思想严重限制了青少年和教师的思维空间。学生为了考试学习,教师成为考试辅导员,此种环境,青少年的学习十分被动。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人文和社会学科,以考试衡量学习效果,必会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怪相。传统文化学习应是在挖掘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鉴赏力,带着情感学,而不是带着情绪学。因此,如将传统文化纳入必修课程,重点应放在了解和认识上,摒弃背诵、默写等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引导青少年评价传统文化、比照传统文化,通过思考和行为的提升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承创并举的弘扬方式

青少年传统文化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宫 未成年人 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41-01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积淀,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之内,又见于经典文献、规章制度之中。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社会上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在一些学校,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程度地被形式化和弱化;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着虚化的状况。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正在接受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

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西方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正趁机进入未成年人的世界,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部分未成年人防范意识差,容易形成崇洋的心理。一些未成年人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的节日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

(二)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许多不良的社会文化也随之产生,如、暴力等。对未成年人尚未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对未成年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为未成年人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就是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未成年人由于思想尚未成熟,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走极端,对他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塑造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有道德中心的倾向,提倡仁爱,即要做到礼让、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这些都是未成年人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求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总结,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快,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并立,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社会中获得教育,对今天全面发展的未成年人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宫是集青少年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培训、娱乐为一体,是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导,以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合格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校外阵地,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又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责任。

(一)寓教于少先队活动中

经常开展纪念教育活动,如“七一”“八一”“十一”这样的节日,都蕴藏着传统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开展纪念性活动,调动未成年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社会上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及时对未成年人进行榜样教育,使他们受到榜样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寓教于阵地活动中

阵地活动是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有效途径,依托阵地举办各种类型的集会、讲座、培训、表演、展览等等,吸引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

(三)寓教于培训活动中

培训活动是青少年宫的重要职能,可以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老师在培训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传授,例如在声音培训中,老师可以选择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歌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启迪思想、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作用。

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的责任,未成年人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会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青少年社会教育主要阵地的青少年宫,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彦妮.传统道德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3).

[2]刘世保.关于青少年责任感研究的定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4).

[3]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4]周岩.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6).

青少年传统文化第3篇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除课堂传授外,应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并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宽度;深度;精度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而且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1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当传统文化内化为青少年的素养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已很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残奥选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表现在青少年中“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涌现了洪战辉、徐本禹等优秀大学生,马健、王亮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以及优秀的奥运会志愿者群体……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大力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深度,细化精度,着力追求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提升

2.1开展实践活动,大力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宽度。

有效的文本(教材)或课堂教学囿于篇目、时间,未能道尽传统文化之精粹,而学生若仅满足于翻译背诵古诗文,也定然不能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真味,一味下去反倒学而生厌,其结果收效甚微。鉴于此,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课程之苑囿,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活动实践中感染、熏陶。从而让成语楹联、书法谜语、民风民俗伴随着灯笼、窗花、中国结一道走来,从而极大的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忠孝烈义,懂得仁勇智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学校组织游览寿州古城,那么就可以顺便要求同学们了解寿州历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参观包公祠,可以要求同学们认识包公清廉的历史形象;攀登八公山,游览升仙台,能够让同学们想象到汉代淮南八公的风采。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例如,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读《封神演义》最后一回,了解中国主要姓氏的起源;通过读《西游记》中提到的佛教诸神,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的佛经。再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一场活动牵涉到这么多领域,从各个领域的角度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拓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宽度,不但使青少年知道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使他们明白这一传统扎根于民族的土壤的道理。

2.2丰富活动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探索兴趣,有力地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存在着对历史及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青少年情感丰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求知欲明显增强;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根据青少年这一特点,要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就必须使教育具有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的深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

2.2.1以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课本中,它的魅力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眼下正兴起的传统文化解读热不正是教育良机么?于丹教授讲解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品三国,风靡全国,妇孺皆知,相信在青少年中也会引起轩然大波。一种文化有否魅力是决定学生能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青少年,传统文化除了科学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魅力。

2.2.2以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学习动机容易随着事物价值的判断而转移,容易把自我提高的动机放在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上,而对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事物则会降低动机。而要如此,就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亲自体会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传统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实践活动比文本阅读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2.2.3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更激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青少年学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实践活动。文本传授变化为有趣的灵活的活动课,在集娱乐性与文化性的活动中接受熏陶,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在志愿者行动、社会调查、中秋赏月等活动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学生并不是真的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的教育改变单调枯燥的形式,代之以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形式,他们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兴趣之火就会被点燃起来。

2.3重视价值取向共优化,感动青少年的心灵,着力细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度。

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故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平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方了解、接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某一种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发展、内涵、特点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直前追求光明之旅。

青少年传统文化第4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的门类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很多,具体可以在“仁爱”“和谐”“德性”等方面能对个人产生良好的影响。首先是“仁爱”。“仁”字在儒家文化中出现了多次,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道德使命便是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断的提高自己,通过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要学会“爱人”,关怀别人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通过自身道德丢杨能够至于“三德”的境界,“若行五道,必须达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其次是“和谐”。传统文化的思想便是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古人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种思想强调,做事要恰当,合乎原则和规律,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万事万物有着自身的运转规律,人要按照规律从事自己的活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处理长辈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要凭借自身的道德,靠自身的修养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现代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和谐”的博大、包容精神。再次是“德性”。这主张的是每个人从自身的道德出发来完善自我,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传统文化要求个人从自身思想和行为出发,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传统文化讲究秩序,也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代际之间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勤劳朴实,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准则,它通过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引导人们明礼知耻,强化个人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助于锤炼青少年的个人品德,学善戒恶,涵养良好的德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操守。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对如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很多青少年在人格上容易即兴,出现了袁源杀父弑母,马加爵杀人等极端事件,青少年缺乏与人共处、与人合作的意识,这些悲剧说明了部分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让青少年学会尊敬、关心和体贴自己的周边人和事,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培养责任心、爱心、感恩的心,做一个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品质较高的人。最后,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建设现代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弘扬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整个民族形成民族软实力,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以此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把握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更多是训斥、批评,学生的接受度比较差。笔者认为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继续这样,青少年的不良思想道德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去认识,去思考。比如可以小悦悦无人救的悲惨遭遇,以及古代的司马光砸缸等为例进行对比论辩,让班级小组组成不同的阵营进行论证,在课堂探讨“见死不救”的对不对中形成了热烈的气氛,有力的揭示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并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这样就摆脱了那些声嘶力竭的训斥,摆脱了无聊的灌输,形成了另外一种平实的风格,充分的让大家意识到了不良价值观带来的辛酸。另外很多青少年年龄小,思维活跃,学校教学还可以展开一些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课程,能够充分的调动青少年的参与感和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以董永“卖身救父”等为话题自己编个话剧,把要扮演的情景及其特征加以说明,鼓励组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自己自主的决定内容和台词,最好包含矛盾和克服矛盾的剧情冲突。在宽容、安全的气氛下,学生通过投入演出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了解对与不对到底在何处。这种模式能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奥妙,这样都可以更好的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掌握社会教育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相互组织课外活动,增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和倡议,如组织“为家长洗一次脚”、“一日打工者”、“一日小老师”“一日交警”等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到各行各业的不易以及自己曾经的不良行为,活动之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慨,这样会在不同学生之间的带动下行动起来。还要加大一些实践文化的宣传力度,注意挖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然后采取适当的段加以宣传,宣传社会里的好人好事,用典型的力量去影响、感化被教育者人的思想,引导他们从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中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弘扬的,是学习的榜样,而哪些是应该抑制、是应该坚决给予取缔的。还可以建设一些书法社、围棋社、象棋社等组织机构,帮助青少年闲暇时间多贴近传统文化,少接触不良信息。只有在实践中,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和问题都能够得到纠正,自我修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显著提升,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三)注重家庭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念的萌发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是和家庭有关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离不开父母的辅助。作为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父母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礼貌待人,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坚守诚信。现代社会流行起了传统价值观,很多传统家训对指导孩子教育非常有用,如司马光一生侍亲至孝,当他的父母相继病病殁后,他“毁瘠如礼,哀不自胜”,既伤痛父母双亡,更深感孝道重要,於是闭门钻研孝经,曾说“:孝经文字虽不多,然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矣。”司马光的孝行,深深影响儿子司马康,他生性至孝,遗留给后代子孙就是孝以侍亲、忠以事君、诚以待人、俭以养德的家风,这对调节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家庭和睦、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吸收这种特色,对日常生活进行统筹安排,家庭成员以身作则,为社会办实事,尊敬长辈,善待老人,邻里互助,团结无纠纷。

三、结语

青少年传统文化第5篇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走来的。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再次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首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正义、谦让、天下为公等文化精髓和文化典故,不仅与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目标相吻合,而且更能够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感。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意识,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以至于“厚德载物”的包容胸怀等等皆是极其适用和有效的教育资源。再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育方法。例如,正确认识道德力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示范作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内外兼修,外在教育与内省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德育的有效途径在于身心兼修,知行合一等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空白,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困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之一。一是,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上海交通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在过节问题上,68.77%的学生选择喜欢过“洋节”;相较于对西方节日的熟悉,仅有50%左右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持乐观态度的人数仅占29.91%。二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价值认知。汤新芳在对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数据显示,“除艺术类专业以外,受访者中约有1/10的学生对书法、国画、传统武术、民族器乐、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基本不懂,约45%的人能欣赏部分,16%的人有所掌握,仅限考级而已,只有4.5%的人能精通一门技艺”。三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行不一。“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高,践行传统美德的能力较差,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出现了毒害室友、追求享乐等不良事件,从而折射出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某些严重缺失”。诚然,一部分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但是,当今青少年学生现实存在着的传统文化缺失已经不容忽视。教育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传递一般性的专业知识,而是人类文化发展,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生命机制。这就注定了任何时期的教育都不是对传统的彻底背离,而是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正是在这种批判与继承中,人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才可能前进。割裂了传统,任何一种教育都会成为空中楼阁,从而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行之有效的教育必然是在传统中的延续与发展。缺失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会变成无根之木,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还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著名文化学家哈里森认为,文化不是一个自变量。影响文化的因素包括了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位置、政治以及历史环境变化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产生一样,都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境况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同样的,造成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不仅是一个当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理应不能止步于对现状的清醒认知,而更要的是在于客观分析其原因,并从这些分析中探寻解决的办法,避免历史的重演。以文化传承的历史来看,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一百年以来的两次文化运动的错位批判、经济基础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样一些历史因素。

1.一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遭遇的两次错位批判是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历史原因。

当西方列强在一个世纪前,用侵略的铁蹄踏破满清大门时,中华民族也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急剧动荡中,“五四”爱国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展开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当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现实与新文化运动的觉醒成为历史的主角之时,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就在“五四”运动开始后的半个世纪之内,一场“”再一次使中华传统文化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这一次,“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重新复苏,并化为现实的力量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最后的尊严。在短短一百年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在客观上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笃信与遵从,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如果说上个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半个世纪前的“”可谓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粉碎。在短短一百年间,传统文化遭遇的两次错位批判,不仅严重侵蚀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根基,而且直接影响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转变,造成了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震荡性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强大的力量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功利主义获得了死灰复燃的机遇。“就业至上”论成为学习的惟一目标,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成为高校教育的评价指标。英语、计算机、法律、经济等一些“实用”的知识与教育不停地吞噬着“不实用”的传统文化课程的生存空间。在社会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人心。各种新奇、前卫的商业炒作迅速吸引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眼球,并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不断膨胀、发酵,最终彻底吞噬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唯经济论已经转移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原有兴趣。实用主义的价值选择使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从怀疑到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以致知之甚少,也难以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在经济基础发生转变之时,也正在经历着震荡性的缺失。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多元的外来文化也在不断吞噬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具有强势地位的影视作品、信息技术,对我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渗透”。一些人开始用西方文化取代对现代文化的定义,文化领域中“崇洋”也随之死灰复燃。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阶段,对外来事物往往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迷茫和怀疑充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接受,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时刻遭受着新的挑战。甚至,在某些环境中,传统文化已经让位于种种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慢慢被边缘化,成为一种缺失。

4.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快速发展的新兴网络文化也对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网络符号和英文内容替代了中文的日常表达。这使得中文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正在不同程度的被削弱。还有一些网络上的非理性语言表达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许多人为了宣泄情绪而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辱骂,其措词不堪入目,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优雅,更谈不上修身养性。这些都必然致使在网络上传播的中华传统文化被曲解或误读,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应有价值的正确判断,有的甚至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多元文化正在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更是各种文化争夺的对象。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还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转变重知识轻思想的教育观念,把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渗透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等多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时代中,完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在今天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体系,不能漫无边际的宣传和利用,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注意结合学生具体和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找准传统文化与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契合点,有针对性地用具有时代性的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方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达到有机的融合。

2.利用易于接受的传统教育方法,将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不断得以传承,就在于它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传承方法。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不仅重视因材施教,而且提倡学习中的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的应用。我们在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更要注意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中已经存在的传统教育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在这些传统教育方法的传承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坚持中,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应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利用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构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时空教育环境。

青少年传统文化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 传统文化 教育 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群众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的需要,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研究和探索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一代新人。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尤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在一定程度上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声称,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显然,我们的教育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心灵的觉悟。

第三,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来看,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很多青少年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致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而违背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

1. 学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加强学校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制订相应的计划,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相结合,通过组织社团、兴趣小组研究宣传传统文化,并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搞好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骨干作用,这是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一支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好的教育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让青少年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孝,就是唤醒他们对父母的爱的情感。改变枯燥的的说教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五千之久,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宝库,我们不仅能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得到道德心灵的慰藉,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得到应有的启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领悟的重要问题。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当今时展方向的积极因素。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注重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

4.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抓好舆论引导。借助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形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浅显明了的方式,如童谣、民间故事、卡通等,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少年传统文化第7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策略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3]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