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青少年健康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7-31 16:42:30
青少年健康教育

青少年健康教育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社会工作;健康教育

一、研究缘起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例艾滋病在美国报道以来,全球已接近4000万人死于艾滋病,亦有超过3600万HIV携带者带病生存,艾滋病因流行迅速、死亡率高一度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发展的重大性公共问题。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其中近年来性传播在艾滋病传播中占据主流,随着世界范围内青少年风险性、无计划性以及无保护性婚前性行为的增加,青少年群体已成为世界上HIV感染的最脆弱的群体。[1]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群体,生理发展的成熟并没有伴随心理发展的成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青少年群体在面对生理发展、性意识觉醒、自我认同等问题之时,呈现出诸多困惑,青春期一度用“暴风骤雨期”、“多事之秋”、“最危险的时期”等词语来形容。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家庭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上的缺失,一方面形成了全社会谈性色变的羞涩心理,另一方面又为性健康教育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生殖健康、性健康、疾病防治与自我保护等层面的困惑与需求。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青少年生命教育、青少年婚恋观等层面的议题也频繁出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等决策性文件之中。显然,加强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调查与研究,建立合乎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与国情的性健康教育体系,探索积极有效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法途径以及模式,不仅事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成败,也关系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发展,更关乎国家青少年事业的顺利进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以及美好生活图景的实现。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被调查者开展问卷调查与访问。一方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曲靖市M中学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81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回收率96.3%,被调查者年龄集中在12-16岁,参与调查者平均年龄13.4岁,男女学生比率431:349。另一方面,采用访谈法,选取20名学生家长、4名班主任老师和若干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对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性教育的状况开展了深度访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三、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青少年性健康知识较缺乏,存在知识偏差与误区

问及是否知道男性与女性的生长器官的名称,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出来,参与调查的431名女学生中,80%对月经周期、排卵期的计算一无所知,41.5%的女学生认为“安全期进行性生活不会怀孕”。利用《艾滋病知晓率国八条》对780名被调查者进行检测,发现知晓率(八道题目答对6道及其以上的视为知晓)不足六成,依然有45.6%的被调查者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47.6%的被调查者对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能否生育健康孩子表示无从知晓。显然,被调查者群体对艾滋病的传播等知识依然还十分模糊,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问及是否发生过插入性性行为,居然有8.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性行为。问及“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态度,约30.1%表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接受;约30.7%的学生表示“能理解但不会身体力行”,10.7%的学生表示“赞成”,20.8%的学生表示不赞成,7.7%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可见中学生对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态度包容性非常强,反映出学生的性健康意识淡薄。

(二)性知识来源渠道单一,性教育方式宜采用灵活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

学者陈运遂的研究指出53.4%的初中生从书本和同学处获得性知识,32.9%的初中生从家长和老师那获得性知识[2],宋桂云等人亦指出青少年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依次是学校、医学书籍、报刊杂志[3]。调查发现,性教育专题讲座以及性健康教育网站是受大多数青少年青睐的方式,分别占比10.63%和9.18%,选择个别咨商服务的则占比7.25%,选择科普读物宣传材料学习性知识的仅有3.86%,以上5大性知识学习培训路径总和仅达35%,65%的学生认为综合性、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是性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学生群体尤其对互联网为媒介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方式感兴趣,认为这种方式便捷、灵活而且符合当前大家的学习习惯。这也为当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启发,选择合适的多元化的性健康教育模式成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性健康教育内容必须是注重性道德、性生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教育

性教育是基于性生理、性心理与性道德的三个维度的教育,性道德教育是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两性关系与性生活规范以及行为准则的教化与规训,致力于青少年正确的性道德观念的塑造,从而避免性犯罪以及遭遇性伦理争议。有学者甚至认为青少年健康的性道德在降低性犯罪,减少未成年少女怀孕以及未婚先孕概论方面有着积极的功能。[4]当下我国社会生活中低俗化、庸俗化、不道德性行为依然存在,第三者、包二奶、婚外情这些刺眼的词语充斥在人们周围,加强青春期性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调查结果显示,26%的调查者最希望获得“性道德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19.9%的青少年最希望获得“性生理知识”,主要包括避孕、性传播疾病预防、性卫生等,17.96%的青少年最希望获得“性心理知识”,关于“性法制知识”的需求非常低,不到6%;25%的青少年希望获得两种或多种性知识的教育。

(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途径应实现泛化与多元

问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主体,80.3%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当之无愧,76.5%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应该是性教育的承担者,43.6%的学生认为同伴也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显然,家长和教师依然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主体的核心力量。17.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父母会面对面向自己传递性知识,58.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父母会通过购买性健康教育读本和书籍给自己学习,20.2%的学生表示,父母会间接向自己传递性教育知识,如利用电视媒体中的案例,进行旁敲侧击,依然有4.3%的学生表示父母从来不向自己谈论性方面的话题。此外,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在教育途径上,性健康教育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而应与之相配合的家庭性健康教育、同伴式性健康教育引导,以及科学利用传媒进行性健康知识传播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

四、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实践对策与路径

社会工作作为西方舶来品,其发展至今历经一个世纪有余,其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等价值理念使其在服务于人的工作与职业中凸显其专业属性,社会工作专业主张用专业知识方法与技巧,发挥优势视角、实现资源的链接与整合,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家庭、群体、社区等解决自身问题,发展自身能力,促进社会关系协调,实现社会稳定。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指导下的性教育实践,是以人为本的性教育实践。社会工作介入性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服务于青少年的社会工作者熟悉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基本脉络,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恰恰迎合了青少年寻求自尊、自决的需求,工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且注重参与互动与协作,能采用多样化服务方式与技巧,寓教于乐。

(一)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推动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普及,纠正偏差实现增能

首先,社会工作者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将社会工作方法、价值融入具体社会工作实务,通过鼓励青少年社会参与、培育青少年性健康同伴教育骨干、培育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组织与社团等方式,赋权于青少年群体,激发青少年的潜能。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在预防青少年社会问题、促进青少年发展等层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文娱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促进青少年学习健康知识,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协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育其社会责任感,预防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国内外资讯,协助青少年关注世界发展态势,明确自身的任务与角色,促进青少年自我统一性的形成;社会工作者通过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方式方法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有关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与技能,促进青少年知识增长、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适应以及全面发展。第三,发挥社会工作专业资源链接与整合的作用,积极引进专业性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定期对社区青少年以及家长开展性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培训以及个别咨商服务,通过社区宣传与倡导,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

(二)以多元化教育培训与学习方式,满足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渴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探索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传统的面对面的说教方式、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在适应现代社会变迁以及青少年群体需求方面变得力不从心,改革传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索多元化教育培训、学习互动模式,在满足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渴求层面变得十分必要。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来加以应用与推广,改变传统的直接互动方式、改变传统的空间互动概念,探究非面对面的、虚拟空间化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高科技优势,整合优质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合适途径最大范围传递准确的性健康知识。另一方面,结合青少年以及现代传媒的特点,通过精心策划组织专题活动、短视频、实务案例、心灵鸡汤等方式,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元化交流平台,满足青少年性教育需求,排忧解难,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工作。

(三)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融入青少年性健康服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案主自决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服务,积极倾听青少年的心声,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视角,关注其性生理健康、性心理成熟以及性道德观的养成教育。社会工作者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青少年家庭教育、学校性教育以及社区教育之中。一方面,通过对青少年家长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关怀与辅导服务,协助父母学习必要的性健康教育知识与技巧,以便对自己的子女提供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融入学校性教育团队,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协助学生能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养成良好的性道德。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教育以及社会倡导等形式,督促报刊、杂志、书籍以及网络等宣传媒体规范管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实现家庭—学校—社区多元主体的整合,完善青少年性教育社会治理体系

青少年健康教育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青少年健康教育第3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 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心理发育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心理上既有童年的一些痕迹,又有成年期的某些萌芽。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又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除了家庭、学校、社会有责任帮助青少年学生解决好青春期的心理保健问题外,让学生懂得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心理矛盾,学会扬长避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常常使青少年产生烦恼,甚至同成年人发生冲突。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成年人要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安排各项活动时不简单粗暴、不包办代替,而应该平等地与他们商讨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并为他们锻炼自立能力创造时机和环境,引导他们由依附地位向自主地位转变。其次,青少年学生,树立独立意向是非常可贵的,这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方面。即不仅善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责任感、创造性和自动精神,还要认识自己尚不能完全独立,必须积极取得成年人和同学的指导与帮助,为将来独立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二)偏激与理智的矛盾。

青少年的偏激情绪是很普遍的,这既因为他们的情感不稳定、易冲动、好激动,又与青少年认识事物容易滞留于表面和局部有密切关系。这种偏激具有强烈的两极性,一方面对于符合自己的信念、观点、思想和兴趣的事情,会迅速产生热烈很快的、异常振奋的热情,另一方面则会产生强烈的不满,遇到挫折会灰心丧气或急躁暴怒。由于偏激,有时会做出盲目的狂热、不计后果的行为,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蠢事或坏事来。因此,心理学家称青春期是“急风暴雨的时期”,说明青少年常常不能自控情绪,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的偏激,同其政治思想单纯、生活经历简单、难以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关。

(三)交往与“封闭”的矛盾。

青少年的社交领域日益扩大,社会生活内容更趋丰富,他们一般都乐于参加各种不同的校内外集体活动,也很愿意结交朋友。不过,常常是以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去结交朋友,而缺乏正确择友的能力。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秘密”增多,自尊心增强,自我意识树立,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容易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而是想把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似乎想把心灵的门窗关上,这就显露出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闭锁性。

二、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方法不仅应符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而且应考虑到健康教育本身的特点。比如,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而且重在行为和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科学性。因此,在选择和运用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方法时,要强调三个结合:课内课外结合、集体个别结合、校内校外结合。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内教育为主。

课内系统地讲授青春期知识,是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最理想的方法。按照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体育课每周增加一课时,主要用作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对于落实和加强青春期健康教育是很有利的。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卫生实践活动、包括以青春期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团会、队会等;还可以指导学生搞专题宣传栏、墙报等。课内课外结合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用运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集体个别相结合,以集体教育为主。

学校、班级是实施集体教育的最佳场所,但是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有多方面个体差异。为此,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需结合进行个别辅导。个别辅导的最好方式是个别咨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便于学生真实地谈出问题或看法。这在涉及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时尤为重要。

(三)校内校外相结合,以校内教育为主。

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基地。在校内,便于组织实施健康教育的各种条件,自然应当充分利用。当前,首先应抓紧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关于“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初中阶段,应争取把青春期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或结合体育课作为其中理论知识的一部分进行教学。

在抓好校内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这三者缺一不可。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配合,使家庭环境更有利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校还应当同社会各个方面合作,动员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和关心对青少年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与校外的文化、教育、宣传机构加强联系,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影视、展览等传媒,宣传介绍青春期知识,让青少年在社会教育中进一步掌握健康知识、增强健康观念,养成健康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青少年健康教育第4篇

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影响、自身情况影响是最主要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的心理和性格将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青少年未来发展的基础,在青少年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影响最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方向。

1.1青少年健康影响因素

1.1.1家庭因素

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营造的生活家庭氛围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和生理的健康发展。现在青少年犯罪多发生在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心理留下不健康的阴影,导致孩子走向歧途。另一方面,现在国家计划生育要求每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这样家庭规模变小,所有家长都围绕一个孩子,难免会产生溺爱孩子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也会造成青少年的骄纵心理,这样也是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不温不火,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过度溺爱。

1.1.2学校教育

当孩子到了适合上学的年龄,家长就会将孩子送入学校。在这个阶段,家庭的教育依然是很重要的,它贯穿了整个孩子的一生。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以“成绩”为中心,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合格与否的唯一标准,虽然国家正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很大。一方面,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多,各个学校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升学率成为了判断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虽然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强调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学校重视智育忽略德育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德育教育滞后,意味着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发展有很大的欠缺,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树立,德育欠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逐渐增加,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学校老师的专业学术水平不过关,道德观念不健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向健康方向发展,反而导致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叛逆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此类教师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学校老师体罚现象严重,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仅严重体罚,而且对学生冷嘲热讽,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

1.1.3社会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一度引发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竞争,使得社会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加之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充满了诱惑力,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日益增加,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无约束性等弊端,青少年的道德观念还不完善,网络的各种弊端导致青少年性格缺失和道德观念不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1.1.4自身情况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存在的极大的叛逆心理,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过渡期。这些变化给使得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控制情绪等方面产生问题,另外青少年已经完成了儿童时期的使命,他们将要背负的是家庭、社会、自身的多重压力,而此时青少年还没有还没有成人,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在重大压力的作用下,使之不能健康发展。现阶段青少年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开始明白事理,使得他们很少与长辈沟通交流,长久导致心理问题,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积压在心里,从而对未来和生活产生了困惑、迷茫。另外,此时的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的判断社会现象,容易走向歧途。

1.2青少年的健康现状

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很多教育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缺乏完整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不足等问题。

1.2.1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逐渐增加,这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缺失密不可分。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时期,对人性问题充满好奇,此时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学校对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缺失,家长和学校普遍认为性健康教育是双刃剑,教育尺度不易把握。家长对于此类话题也是回避处理,学校大多让学生自学,老师的讲解很少。另外,社会上针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书籍很少,使得青少年对人性了解较少。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完善,老师一般不是专业心理教育出身,对于心理教育也不专业。这样,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

1.2.2教育机构不完整

目前,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多不会真正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社会上的青年宫、活动中心多是配合学校进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社会上缺乏针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

1.2.3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培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点,但大部分家庭却忽视了自身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会得到较好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家长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工作,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没有重视德育方面。

2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

2.1体育教育有利于发展智力

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体育健康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程。体育健康教育包括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通过加强这门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使青少年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仅如此,青少年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时期,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提高青少年智力,开拓青少年思维。

2.2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体育健康教育中的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青少年内心的疑惑,使得青少年正确理解现阶段的任务,使身心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开展此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青少年个性。

3结语

青少年健康教育第5篇

1.1小学体育教育先进理念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学体育教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过分重视智育,忽视身体和心理健康,反而会适得其反,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个小学纷纷转变传统体育教育思想,接受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尽管还深深影响着目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但是在改革思想的推动下,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必将转变思路,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较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人才奠定基础。健康的身心是知识和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而小学体育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2多样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体育教育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育应当强调对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多样化小学体育教育方式下要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运动氛围,保障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运动,同时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形成有利影响。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保留了体育课中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增加了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内容,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中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身体健康知识与科学健身方法,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此外,小学体育还应用了一些相关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能的兴趣,这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还有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健身习惯,为他们长久的体质健康奠定思想基础。

1.3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若想真正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单纯依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是行不通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技巧,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但是不一定能让学生长久地坚持下来。然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恰恰要求他们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因此,注重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并将其列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教育部已经着手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增加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争取保障青少年每天都能坚持1小时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讲,小学体育教育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在学生的课间活动中增加一些游戏性体育运动,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在调节他们自身心情状态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按照不同标准设置比赛项目,比赛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精神为主,从而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进而促进他们体质健康发展。

1.4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是衡量体质健康状况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必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50m跑和立定跳远,大多数小学体育教育都只是从速度与距离上来衡量和考核学生体质达标情况,而缺少对其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考核指标,但是青少年正处于灵敏协调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若缺少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必然会在教育中忽视对青少年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以后运动技能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也在逐步创新教学评价标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指标的倾向性和操作性,以此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5合理规划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青少年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不符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要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观察询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尽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及体质健康发展要求。此外,小学体育教育还应重视对抗性运动项目,不能因为这些项目较强的对抗性特征而不开展这部分教学内容,比如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避免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性,注意体育教育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的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则为学生提供运动中的运动技能指导,并记录好不同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多次的总结与分析中制定适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青少年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6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首先,坚持以学生兴趣的形成为目标点,以课程的结构为逻辑起点,以课程评价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以教学模式为实践创新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的条件下,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亟待改变,各个学校也纷纷开展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情感式、范例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在不同的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这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与出路。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内容与课时,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让青少年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并能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在这种乐趣的激励下逐渐形成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最后,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其实践体验才能达到体质健康的目标。但是,这一过程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对这个过程进行监控与监督,并及时改进整个过程中的不足。在这种科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开展小学体育教育,使得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2结语

青少年健康教育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宫;心理健康;作用

近年来。学生因压力过大导致的心理问题已日益被社会关注,教育方针不断调整,如何利用校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每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不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同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能够真诚的赞美别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别人,在遇到矛盾和争吵时应客观的分析及时的沟通,妥善处理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人格。

1.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够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价,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迷失自己,尽可能地通过日常生活拓展自己的生活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有远大的理想。

2.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2.1依赖心理。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的今天,他们生活的环节都是温室,从小就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缺少独立的意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这些学生早已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依赖有人帮助,做错事情依赖别人的迁就等等,这些都成为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2.2自私狭隘心理。当代学生是个性的一代,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感强烈的时代必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慢慢演变成狭隘的自私心理,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无视他人的利益,斤斤计较。

2.3自卑心理。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处于各种原因,但归根究底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无论是对自己的智力、长相、身高、能力等等,任何方面如若感到与别人的差距又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就会产生一种心里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旦产生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发展到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形成自我否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4孤僻心理。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形单影只的他们从小没有及时地良好地适应在集体里的生活就会造成一种孤僻的心理,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与同学和老师之间无法正常的交流,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5焦虑心理。近年来,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等等都是造成中学生幼小心里焦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承受一定压力时若不能做出恰当的调整就会发生心理的偏离,严重的会胡思乱想危及生命。

2.6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时期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对一些外部刺激常常表现出相悖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平稳的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而不当的处理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2.7嫉妒心理。这种心理是一种担心他人由于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嫉妒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设立赶超目标,努力学习。若不经调整一味的放大这种心理就会导致心理的失衡,蓄意破坏他人的幸福生活等等。

3.青少年宫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1青少年宫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身体健康、营养丰富已经是大家所熟知的,但与身体相比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据专家分析指出,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家长和社会教育者共同需要解读的课题。青少年宫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成年人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提供了场所。一方面,青少年宫将各自具有不同兴趣的未成年人聚集形成一个小的兴趣圈子,无论是书法、武术、象棋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兴趣点,跟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龄人沟通无形中增加了谈话的兴趣,在交往中不仅可以交到朋友还可以促进自己喜爱的特长有所进步,这在心理上极大地符合了未成年人的交友原则;另一方面,青少年宫教育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又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机构,班级形式的交往利于未成年人进行熟悉、练习如何与朋友相处,更重要的是相似的教育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熟悉的且较学校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有益于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2青少年宫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科学家爱迪生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自信心强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将会积极进取,勇于追求,并取得理想成绩。一个缺乏自信,自惭形秽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常表现出消极退缩、畏首畏尾等特点,难以发挥其能力。未成年人处在健全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若能在心理意识的初期就培养强大的自信心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攀登高峰克服困难,追求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丰碑。青少年宫教育在培养未成年人自信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未成年学生在选择青少年宫活动时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所要学习或进一步深造的项目,如:书法、武术、象棋等等。丰富的活动总能让未成年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在的初期就为未成年人树立了进行学习的信心,由于兴趣使然自然在轻松愉快的青少年宫活动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小小的成绩则会成为心理上极大地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对自己在这个小领域中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对未成年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具有意义。

3.3青少年宫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的引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因此,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多种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供人们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年人的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我们不禁想到祖国的下一代,他们除了学校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能够集体活动的场所,而学校的生活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集体生活的渴望,这样就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给未成年人营造出一个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宫教育形式逐渐成形,它的特点是在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未成年人利用课余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宫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健康有益身心的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为未成年人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青少年宫要积极适应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并发挥青少年宫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开发和利用未成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促使青少年宫能够真正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青少年健康教育第7篇

关键词:基础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育健康;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已经深受教师的重视,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但是随着素质教育、人才教育和体质教育这些观念的出现,教师和学校所出台的体育教育政策却没有在实际的应用中展现出应有的效果。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并没有使得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有所改善。实际上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所以加强青少年体质教育也是现如今的重点问题。下面笔者将会针对现如今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影响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教育因素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问题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虽然被有关部门说为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当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关应试体育教育的规章和制度,但是很多却由于学生课业任务的繁重,而使得体育课的时候一再被挤占,体育课时间被挤占的情况在中小学中时有出现。一些学校甚至在临考前的一个月左右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训练,这种短时间内的训练可想而知其训练效果。不仅仅起不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这种极端的短期训练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急剧下降到主要原因。

(二)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存在模糊性选择

体育教学的盲目性是现如今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所出现的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培养长期处于一种钟摆的状态。我国教育有关部门曾经制定出增强体质教学的观念、快乐体育教学的观念以及素质体育教学的观念,但是一到认真落实的时候就出现了落实程度不够的现象。一些学校为了应对体育教学而出现了模糊性选择的问题,在体育课上一些教师盲目的选择了将理论性课堂占用到了体育课时间上。一旦有上级检查,学校又将体育课安方到了正规的课时和日程上,这种实施路径模糊不清的原因也是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体育教育缺乏内在文化驱动力

体育锻炼实际上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内在文化驱动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锻炼身体的时候,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因为只有热衷于体育运动,并且从内心当中想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会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育锻炼当中。实际上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身体制,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如今内文化驱动力不足是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时候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缺乏较为严重,笔者建议在对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内在文化驱动力的培养。

(四)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过多的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影响现如今青少年体质培养的重要问题,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在体育教育当中并没有被教师硬性规定一些课程任务,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现如今很多高校还增设了瑜伽、太极、高尔夫球以及舞蹈等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的增加实际上并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能,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意进行开设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体育教学并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将体育教育变成了一种具有娱乐氛围的教学。

(五)分层次教学方法实施不力

现如今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是来自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以及身体素质等,很多学生先天就存在着体育能力较弱或者是体育能力较强的情况,这些个体的差异在实际的体育锻炼当中应该被教师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很多时候所制定的统一训练方案对于一些天生体质差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的,而对于一些体能较好的学生而言却还达不到想要的训练目标。所以在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无论是在考核标准还是在训练方案的制定上一定要综合的考虑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这样才会更加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六)体育课程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力度不足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在课上完成的课程,还需要在课后加以巩固,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实际的训练内容,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在课后去独自的进行一些体育方面的锻炼。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运动,这样不仅仅可以缓解学生上课时的劳累情绪,还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多做一些体育运动,例如跑步和一些球类运动,都可以增强体质的作用。

二、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着我国未来社会的整体发展。不仅如此,还会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彭国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7.

[2]陈艳飞,刘成.再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5.

[3]张晓健.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苏州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