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红色劳动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10-13 16:07:37
红色劳动教育

红色劳动教育第1篇

一、红色节日是一个完整的红色历史文化体系

当代中国节日大体可分为三种性质或类型,以颜色标志其,则为“红、金、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流节日,主要是两种颜色,即红色和金色。“红色节日”就是革命传统节日,如“十一”国庆节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节日,具有鲜明的革命政治色彩。由于通常红色象征革命,所以称之为红色节日。“金色节日”就是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的古有节日。由于金色是中华民族的崇高颜色,所以称之为金色节日。当代中国还有一些非主流节日,俗称“洋节”,虽然不是法定的节日,却在民间部分群体广泛流行,如情人节等等。作为舶来品,可对这些节日以海洋的颜色名之,称为“蓝色节日”。

当代中国的红色节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红色节日体系。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特定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部红色历史,在这一红色历史中产生出红色文化。红色节日就是红色历史的浓缩,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节日是红色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事件标志性时间的集体记忆,是铭刻在历史上的重大时刻。可以说,一整套红色节日,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史,是一个完整的红色历史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红色文化体系。

在红色节日体系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四个“一”节日,即“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中国人民建军节、“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这四个节日构成红色节日体系的骨架,也是红色历史进程和红色文化逻辑的骨架。

在当代中国,“五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七一”标志着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八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进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阶段并一步步走向胜利;“十一”标志着在我们党领导28年革命斗争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

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五一”,就没有“七一”;没有“七一”,就没有“八一”;没有“八一”,就没有“十一”;没有“十一”,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明天和未来。

由此可见,红色节日是红色历史进展的投影,也是红色文化逻辑的演绎。

二、红色节日体系是一部系统的红色历史文化教科书

人们很容易发现,红色节日是红色历史的最重大关键时间节点,年度的红色节日时间顺序就是中国现代历史顺序。

人们也不难发现,作为红色历史的时间顺序,红色节日的顺序,也是红色文化的逻辑顺序。这是红色历史进程与红色文化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二者的天然一体。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红色节日体系,这是历史老人写就的充满理性的一部红色历史文化教科书。

从这部红色文化教科书来看,有两组逻辑板块,即世界性红色节日和中国本土性红色节日。

第一组逻辑板块中,当代中国纪念和庆祝的世界性红色节日主要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三个节日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劳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当代中国第一个最重要的红色节日,是当代中国红色历史的进程起点,也是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逻辑起点。它标志着当代中国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与社会阶级基础的形成和确立。当代中国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是当代中国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诞生的国际条件和时代环境。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宣言,是世界劳动者的宣言,是劳动神圣的宣言。作为传播到中国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号召书所贯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劳动创造世界”的劳动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劳动创造历史”的劳动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劳动高于一切”的劳动价值观。当代中国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是以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为社会阶级基础的。在当代中国第一次庆祝“五一”,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开始扎根,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觉醒。“五一”的灵魂,就是“劳动神圣”。劳动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与“过去支配现在”的资本主义相反,社会主义是“现在支配过去”。没有劳动者主体地位,就根本没有社会主义。庆祝“五一”,就是弘扬劳动,就是宣示劳动者的崇高地位,就是高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

“五一”节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六一”国际儿童节具有血缘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三八”节和“六一”节是国际劳动节的延伸节日,是“劳动系列节日”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女工与童工历来是劳动解放运动关注的重点劳动群体。女工或劳动妇女是劳动者阶级受压迫最深的群体,是劳动解放运动中具有特殊性的重要问题。妇女解放是衡量人类解放的天然尺度。纪念和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宗旨在于,提高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劳动妇女的权益。劳动妇女及其权益是劳动群众的特殊组成部分和特殊权益。“三八”节不是一般意义的“妇女”节,也不是“国际妇女”节,而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也可称为国际“女工”节,其中的灵魂是“劳动”。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红色节日。“六一”节也是与劳动解放紧密联系的红色节日。劳动的解放,就是全人类的解放,关心人类的未来,必须爱护儿童、保护儿童,必须反对包括童工现象在内的一切摧残儿童的行为。这是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的共同行动。

从上述节日的时间顺序来看,开展劳动系列节日的纪念和庆祝,作为统一整体的劳动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教育,“三八”节是开端,“五一”节是高潮,“六一”节是深化。

第二组逻辑板块中,当代中国纪念和庆祝的本土性红色节日主要是“五四”青年节、“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这四个节日相互之间同样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四”青年节标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从“五四”运动开始,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历史的主导作用。这是工人阶级政党诞生的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充分显示了革命青年的先锋作用,革命是青年的事业,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其中的历史内涵孕育中国的天翻地覆,决定中国的未来走向。没有“五四”,就没有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大转折,就不会在短短的两年、八年、三十年产生“七一”、“八一”、“十一”。

“七一”、“八一”、“十一”,是我们党、军队、国家的生日。

“七一”标示中国开天辟地有了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就有了根本保证。“八一”标示我们党创建和领导了一支人民军队,依靠全体人民,进行革命的人民解放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了几千年和近百年来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十一”标示我们党领导全体军民共同奋斗,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党领导人民迈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在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红色节日体系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节日是,纪念和庆祝改革开放的节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每十年举国开展一次隆重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活动。这是事实上的重大纪念日,是全国性的伟大节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在这个意义上,是又一个“一”,即“十二一”。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这一历史时刻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庆祝。

由此可见,由“五一”节奠定基础的红色节日,从“七一”到“八一”,到“十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是贯通其中的血脉。我们的党、军队和国家,无一不是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根基的。“七一”诞生的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以标志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劳动者的镰刀和锤头作为党徽的。“八一”诞生的工人阶级政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工农的子弟兵”。“十一”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以人民军队为坚强柱石)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性红色节日是本土性红色节日的基础,是红色节日体系的起点。本土性红色节日是世界性红色节日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成果。这是一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逻辑展开相统一的壮丽画卷。

三、红色节日体系的主导地位和教育功能

我们必须大力进行红色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着力巩固红色节日体系的主导地位。这是凝聚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基础工程。无数历史经验,特别是国家的教训证明,国家所设立的红色节日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就是国家所倡导的红色节日历史文化内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就是倡导这一价值体系的国家在人民心中的位置。红色节日在一个国家的兴衰状况,预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命运。观察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可依据这个国家红色节日的兴衰状况来做出准确判断。因此,我们必须把纪念和庆祝红色节日作为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生命线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性任务高度重视。在纪念和庆祝红色节日中,必须始终坚持反对缺失红色节日内在精神和灵魂而单纯追求形式、福利、享受、娱乐等等做法,切实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让红色节日所承载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依据红色节日体系开展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思想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纪念和庆祝红色节日对于人民群众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特殊的作用。红色节日历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红色节日思想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红色节日思想教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优点是,这一历史文化的思想影响是贯穿全年的。一个年度的红色节日体系,360多天重温百年历史,就是红色历史及其文化的系统完整思想教育,是全年进行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教育。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年复一年地开展红色节日思想教育,必然会使红色节日的历史文化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内在意识。一年又一年地积累不断加深,一代又一代地记忆不断传承,是给后人的最真实可靠的思想教育。红色节日体系作为完整的红色历史文化教科书,经过制度化的长期固定教育,就会使红色历史文化成为全体人民的常识,成为全体人民固有的思维定势,就会具有不可颠覆性。只要红色历史文化不可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颠覆,我们的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坚不可摧、不可颠覆的。

红色劳动教育第2篇

一、情感熏陶:

红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环节,情感是人们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因而,消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隔阂、获得教育对象的情感共识、增进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运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维度,红色文化只有联系、融入、植根于大学生生活,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此外,本文将大学生生活细化为社会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次,以更深入地展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一)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认识生活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于生活的高深理论,也不是专业化的学术语言,而是富于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精练概括和通俗表达,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适用于社会生活。因而,要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于社会生活,利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通性,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生动有趣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红色事迹、震撼人心的红色遗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素材制作成多样化的文字教育资料、影像教育资料、网络教育资料,通过教学教材、报刊书籍、社会活动、电视电影、宣传广告等方式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体育生活、娱乐生活中去,让红色文化无处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二) 红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强大学生价值认知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同样,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熏陶和社会教化。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二者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体,一个个体的道德人格势必影响其道德观念。譬如,在资本主义道德涵养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则难以形成、甚至会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通过红色历史的学习、红色事迹的感染、红色人物的感召、红色精神的弘扬,借助红色文化调节大学生道德冲突、化解大学生道德矛盾、指导大学生道德行为、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人格,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三) 红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精神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学生价值观念确立的生活领域。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这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转移过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造更多的红色文化产品,将红色精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需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就业择业、学习工作、感情生活的现实需要有效对接起来; 扩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盖面、影响面,丰富红色文化的功能。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丰富精神世界,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从红色历史中获取精神食粮,从而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理性教化:

红色文化着力于教育、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稳定性、长期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情感熏陶是远远不够的,暂时性的价值倾向、情感态度无法替代持久性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通过理性教化,促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 一) 发挥红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领大学生确立价值目标我国的红色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奋斗史,是由无数革命先烈亲身实践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凝聚着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价值目标的坚持、对个人生死的淡然、对艰苦环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都是极具教育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契合,对大学生树立价值目标、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先进典型的塑造,加强对红色精神的解读。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从红色历史的史料中探求红色精神的内涵,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深思革命先烈的价值追求,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红色精神的内心认同,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 二) 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指导大学生做出价值判断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够引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信息交流网络化的逐渐普及,不同价值观念开始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一现状使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而红色文化蕴含着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利与弊、成与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强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历史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三) 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响大学生做出价值选择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现实写照,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学习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人物品格必将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感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让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净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统地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道德伦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从而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供帮助。

三、实践养成:

红色文化贯彻于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仅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教育推向更深层次,即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沟通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一) 以沟通实践拓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不是单纯地宣传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来面目。我们应当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允许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这就需要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红色文化在归属情感、明辨是非、增进共识、整合社会中的作用。通过红色文化架起主流价值观念和非主流价值观念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鉴别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从而拓展宣传广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统摄力。

红色劳动教育第3篇

小平同志的教诲成为学校发展和前进的动力,五十多年来,六马路小学依托这一教育资源,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德育工作模式。

2010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合时代元素,充实学校文化,提高办学品位,让“一面读书、一面劳动”这面旗帜及小平精神得到更深更广的传承和发扬。

营造“红色教育”氛围

近三年来,我们深入挖掘“红色教育”内涵和小平精神,积极营造“红色教育”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走近伟人。操场上是以“牢记伟人教诲、遵循科学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打造红色校园”为主题的80米长的校园文化长廊,里面记录了学校的“红色教育”理念、活动剪影、精彩瞬间等;操场围墙上,邓小平感动世界的经典语录“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传递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主教学楼楼体上刻有醒目的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八个大字“一面读书、一面劳动”。一楼大厅展示着当年邓小平视察学校时留下的三幅珍贵的老照片,以及主屏风上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各楼层都布置了反映邓小平同志的生平、求学经历、革命历程、伟大成就等的经典图片,分为六个主题:世纪伟人、外交风云、戎马生涯、艰辛探索、峥嵘岁月和童年时代。学校还利用网站、板报、广播、电子屏幕等,开辟“红色教育”板块,定期进行宣传。

丰富“红色教育”载体

我们以“讲、学、做”活动(讲邓小平爷爷的光辉业绩,学习邓小平爷爷的高尚品德及理论思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载体,在全校开展“邓爷爷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确立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互助、学会感恩、学会劳动”的教育目标,让孩子们从丰富的活动中得到感悟:伟人真的很伟大,伟人其实也平凡,沿着伟人的足迹走,我们也能取得成功!

9月23日,校史上光辉的一天,已成为六马路小学的校庆日,学校通过班队会、文艺演唱会、主题升旗仪式、邀请当年被邓小平接见过的师生回校作报告等各种形式开展纪念与庆祝活动。每年新生入校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校史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光荣传统,把邓小平这位伟人的名字和事迹铭刻于心。为了深化“邓爷爷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自作词曲,谱写了以邓小平视察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校歌,供学生们传唱,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邓小平伟大事迹的电影、文献纪录片,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并努力学习的热情。

平日里,我们广泛开展特色活动。如组织开展“牢记邓爷爷教诲,重温雷锋精神,争做红色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学生争做“四小雷锋”—感恩小雷锋、环保小雷锋、礼仪小雷锋、互助小雷锋;开展“我和邓爷爷比健康”阳光体育活动、“我和邓爷爷比童年”故事会、“小平班”评选活动;在一、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礼仪课、形体课,让学生通过学礼仪知识,行礼貌举止,修良好气质;在全校开展感恩教育,教师学做感恩手语操;等等。

融入时代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小平视察学校的历史时刻已过去半个世纪,他当年提出的“一面读书、一面劳动”的教育思想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自编校本教材,设立校本课程。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创编、印制了校本教材《邓爷爷精神代代传》。全套教材分上、中、下三册,分别供低、中、高年级学生使用,于2011年8月正式用于课堂。教材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邓爷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高尚品格以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图文并茂,浅显易懂。

其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让其走进社会,拓宽视野。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寻根广安”冬(夏)令营、小记者、小交警、小工人、小农民、军旅生活的机会,从中锻炼自己,获得成长。

第三,家校共育。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建立了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幼小衔接、初小衔接、新时期如何做好家长等家教指导。同时,让家长理解“红色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如今,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飞扬,邓爷爷的故事耳熟能详,阳光体育伴随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当白发苍苍的毕业生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成长历程时,无不感慨万千—“红色教育”为他们奠定了努力工作回报社会的幸福人生的基础。

红色劳动教育第4篇

我校认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首先各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班会 ,同时结合我校当地特校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小小解说员—讲解西际村的红色故事。3月份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精神洗礼。4月份少先队组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主题活动。同月开展红色实践研学活动,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教育引领青少年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弘扬者。5月份下旬少先队组织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说”红色故事比赛。6月开展“童心向党”红色比赛,“红领巾跟党走”六一主题活动,使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活动一:春节开展寻找“年味”。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置办年货,参加传统年俗活动: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等传统项目,寻找或亲手制作能体现浓浓年味儿的物件,如春联、剪纸、年画、中国结等,让学生在春节里认了解春节传统和风俗习惯。

活动二:清明节,通过红色教育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活动三: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展开宣传,活动一推出,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每天早上各班在晨读经典,学校六一时举行师生同台“诵读经典”。

活动四:为让经典诗文浸染孩子们的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吟诵中浸润,在书写中延伸,书法组开展了“书写中华古诗文”的书法比赛。

(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教师志愿者活动:

(1)教师献爱心,温暖孩子心。教师义务辅导留守儿童作业。党员教师经常把留守儿童带到办公室,辅导他们完成作业,并进行了详细的批阅。

(2)文明劝导。开展公共秩序维护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在主要路段、重点路口开展维护秩序、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文明行车、文明乘车、文明走路的良好交通环境。

2.学生志愿者活动:

(1)义务扫街,让家园更美。四五六年级志愿者小分队的队员在校长,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校周边,义务清街活动。

(2)文明监督员志愿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广大同学提高主人翁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劳动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劳动,爱家乡的情感,体验了劳动最光荣的乐趣。让同学们都能立志于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红色劳动教育第5篇

——静宁县西岭幼儿园党建工作汇报材料

西岭幼儿园始建于

月,总占地面积

平方米,现有幼儿

人,教师

人,其中党员

人,

预备党员

人,占教师总数的

%,支部设有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1人,建有标准化党建室1个。从支部成立以来,就把提高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出以党建为统领,以红色教育树立幼儿远大理想,以五爱教育培育幼儿感恩道德,以礼仪教育增进幼儿文明素养、以劳动教育提高幼儿生活技能,以家园共育推进支部辐射带动的教育模式。

一、加强支部建设,党员亮岗履职

一是按有党旗、有场所、有设备、有标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布置党建室,完善党员活动室各项内容;

二是加强党员教师政治学习,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和“三会一课”学习教育,学习党的和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三是推行党员“亮岗履职”,按照“一岗双责、责任到人”的要求,推动党员设岗定责、公示明责、承诺履责,明确党员在一定时期应完成的具体目标和具体责任;四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建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作为幼儿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实创建内容,活跃创建形式,增强创建实效;五是推行问题上墙制度。对班级查找发现出的问题和家长提出的意见建议,公开张贴上墙,对照检查整改。

二、开展五大教育,推进党建提升

我园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以五大教育(红色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五爱教育)为载体,不断丰富党员的学习内容和幼儿的活动内容,达到了用先烈的事迹感染人,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用团队的意识凝聚人,用优秀的行为激励人,用榜样的示范教育人的目标。

(一)以红色教育树立幼儿远大理想

为了培养教师的爱国热情,了解中国革命进程,弘扬中国红色文化,锤炼意志品质和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和“重温红色文化”两大主题活动。支部带领全体教师参观六盘山革命教育基地和会宁会师纪念馆,通过学习重温入党誓词、敬献花篮、学习红色文化、聆听红色故事等,增强党员教师观念,然后由党员教师根据亲身体会,对幼儿开展讲红色故事,做红色传人等主题活动,在楼道布置了红色主是图片展和闪闪的五角红星,展现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会说长征小故事、争做勇敢小红军等阅读和主题游戏活动,拓宽户外区域活动区域,让幼儿模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爬雪山、过草地,让红色教育在幼儿心里生根、发芽,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以五爱教育培育幼儿感恩道德

把五家教育作为幼儿明德、孝敬、尊师、惜园、爱国的主要途径,把日常的园内活动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灌输教育,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琐碎细小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五爱教育。我们以主题班会强化幼儿对五家教育内容的识记,通过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疾病宣传等活动幼儿学会自己;通过帮父母洗脚、替父母倒水、给父母端钣等让幼儿学会爱父母;通过向老师鞠躬问好、送教师贺卡、帮老师画画、感恩有你大班毕业典礼等活动让幼儿学会爱老师;通过拾捡垃圾、清除杂草、保护桌椅、展墙布置等活动让幼儿学会爱惜校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室,红色教育、地方文化教育、国歌、国旗、国徽教育让幼儿学会爱祖国。通过五爱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他们从小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

(三)以礼仪教育增进幼儿文明素养

把“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作为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以“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从生活的细节做起,带领幼儿、家长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把幼儿学会问好、学会尊重、学会平等、学会原谅、学会诚实做为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问好什么时候说再见,让他们知道如何原谅犯错的小朋友,让他们懂得要诚实做人,通过晨间礼貌教育、在大门口、教室门口、楼道间等位置张贴文明用语,让礼仪教育弥撒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全力营造育人环境,拓宽幼儿认识范围,提高幼儿对文明的认识程度,丰富幼儿健康的道德情感。

(四)以劳动教育提高幼儿生活技能

为了逐步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我们开展了亲近自然、卫生清扫、破冰行动、垃圾分类、手工制作、超市购物等多个主题的劳动教育,让幼儿认识和发现自然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幼儿学会简单地打扫卫生和主动地收拾教室,把垃圾归类到相应的位置;让幼儿会剪纸、会编织、会购物,逐渐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让他们学生独立生活。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一个手工制作,并把这些手工制作按照类别进行布展,打造乡土气息的主题文化区,在文化主题区里面添加班级涂鸦墙、玩具墙等,定期更换,既让幼儿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乡美,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以家园共育推进支部辐射带动

红色劳动教育第6篇

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铸魂育人 立德树人》。

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学堂的起点,也是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初期,更需要我们精心引导和栽培。在你印象中的思政课是怎样的?学生端坐课堂,老师拿着书本在讲台上讲课。但我们要把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温度,不能只是填鸭式‘灌输’,也不能只是单向度的‘聆听’,我们可以角色互换,在互动交流中激发思想的火花、引起心灵的共鸣。

一、红色文化思政课:让红色文化成为思政课“活教材”,红色小小讲解员让思政课“活”起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的思政课可以开在红色教育基地,学生可以是红色小小讲解员。为让红色文化内涵深植孩子们的心灵,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参观朱家场小学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先烈的事迹,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我们的思政课还可以请退伍老战士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让他们加深印象,最终将“从小学英雄、长大做英雄”的种子深深植入孩子们心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政课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滋养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行为,让红色文化成为思政课“活教材”,让红色基因在孩子心里扎根。

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从思政课做起

说过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为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思政教育活动。你看,孩子们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每餐饭都会吃得干干净净,也更加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相信他们会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古训铭记在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建立科学的消费观、价值观,从思政课做起,从师生做起。

三、把社会实践打造成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从课堂走向自然,从书本走向实践,注重“教、学、做”相结合的作用。让学生们既体验劳动的乐趣,也体会到劳作的不易。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劳动中去认识自身价值,找到生活的态度。

四、育人应先育己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只有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等创新,才能有效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这一优势,用先进文化和思想占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用强大的正能量引领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有理想、有能力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色劳动教育第7篇

[关键词] 爱国主义;中小型纪念馆;宣传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传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根本任务即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优秀的民族精神,因而为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意义深远的公益服务,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静安区,集合着丰富文物史料资源和拥有多处革命遗迹遗址,多年来非常注重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并向公众开放了多个中小型纪念展馆。我们以其中比较早开发开放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为例,思考在实践中,中小型纪念展馆如何有效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中小型纪念展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纪念展馆多为区域性的纪念展馆,普遍存在资金投入少,管理不专业,知名度低等问题。正视中小型纪念展馆存在的对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造成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寻找到解决的方法。

1、资金投入制约。经费问题是制约中小型纪念展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一项主要因素。上海的中小型纪念展馆一般均为事业单位编制,基础建设和基地开发费用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拨款。而从政府拨款风格看,更多是“维持”而非深度“开发”。另外中小型纪念展馆因为自身规模所限,缺乏自我生存的能力,直接导致基地的运作陷入困境,教育价值难以发挥。尤其是实行免费开放后,政府补贴不足,使原来作为中小型纪念展馆日常运营费用中比较重要的门票收入被取消,使得部分纪念展馆运营受到影响。

2、管理机制缺失。上海的中小型纪念展馆多为区级基层单位,管理机制和管理的专业性都相对缺失,存在职责不明、内部管理弱化、效率低下等问题。尤其是绩效管理的不完善,既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又缺乏有效的工作评价系统,使得基地利用与开发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

3、人才队伍建设弱化。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因此纪念展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上海的中小型纪念展馆在人员上出现如下问题:1.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专门知识,以致在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开发方面缺乏科学性管理。一些讲解员只是背诵解说词,对其中表达的深远含义不理解,无法承担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工作责任。2.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构成失调会给队伍整体功能发挥带来不良影响。目前上海的中小型纪念展馆中主力工作人员多为中老年,青年人才缺乏,这种倒三角结构使得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生气和开拓精神。3.青少年志愿者管理不擅。上海是国内青少年志愿活动相当频繁的城市,在学校和社会的鼓励下,众多大中小学生都热衷于参加志愿者活动。由于缺乏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造成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介绍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1921年8月1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公开领导全国工人的运动的总机关,它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在中国工运史乃至中国共产党党史上都拥有重要的地位。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其工作宣告结束。该旧址1959年5月被命名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建馆,1999年11月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上海市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3月被命名为“上海红色旅游基地”。同年5月31日,陈列馆经过第二次修缮改版后重新对外开放。在布展中,陈列馆充分注重了现代陈列布展理念的融合,大量使用了实物展示、场景展示、高科技展示与文字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以使得展览内容更吸引参观者,使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自1921年8月成立至1925年5月工作结束共四年的奋斗历程得以浓缩展示,并增设当代劳模风采展。2006年8月被定为静安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认证管理工作站。2009年3月免费开放。2009年12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些探索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一直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杆,针对中小型纪念展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开展探索试点,解决问题。

1、规范管理机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隶属上海市静安区文物史料馆管理,2005年前是由静安文史馆派遣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开放时间只限于周二和周五的上午,常有参观者跑来参观却“望门兴叹”。为强化陈列馆的管理,静安文史馆决定采取专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为陈列馆委任一名主管,组建专门的工作团队,全面推行制度化建设,同步推进落地管理和档案化管理。使得陈列馆开放时间正常化,对展示内容有了完善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见。

2、人才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刚开放时,管理队伍同样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近年来吸收了不少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年轻人作为讲解员。工作中,一是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服务公约、劳动纪律和监督检查制度进行管理。统一服饰,挂牌上岗,规范参观路线,突出讲解艺术,落实工作责任,发扬团队精神。二是部分员工的专业都是与文史、社会管理相关。通过工作实际,培养了一批专业管理、研究人才。陈列馆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如:参加研讨会演讲论文、参与文史类的书籍编著等等。

3、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陈列馆紧紧抓住自身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前身的特色资源优势,除了在展陈中凸显工运斗争历史外,还积极的举办了: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成果展、潘阿耀等劳模个人先进事迹实物展、红色印迹收藏展等特别展览。并为各级工会提供了学习、参观、培训的场所和服务,各工会系统也将陈列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既大大促进了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发,也打响了陈列馆自身的品牌特色。大量外省市工会系统的组织也慕名而来,与陈列馆开展了各类交流活动。街道总工会是在工会体制创新中应运而生的。陈列馆在其创建之初就与之结对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了党领导下的最早的工会和体制创新下最新工会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握手。双方在开展工人阶级传统教育,拓展职工素质教育基地功能进行了有益的合作和探索。陈列馆是工会主席联谊会成员,也是“新上海人之家”活动基地,为新上海人提供在家门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素质。

4、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陈列馆在管理中摸索出一套拓展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为了使青年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活动中来,陈列馆与多个大中小学结对共建,扩展学校爱国主义课堂。在沪全国劳模志愿者是陈列馆独有的一支志愿者队伍,劳模们到学校为师生进行弘扬劳模精神的事迹报告会。在学校办巡展、举行升旗仪式,在陈列馆举办入队、入团、成人宣誓仪式,广泛组织学校参加到“红色经典小故事大赛”、 “小小彩笔画世博”等基地举办的各类活动中来。基地同时也肩负着丰富中小学生暑期生活、推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宣传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在暑期持续二个月举行了“红色经典我宣讲”主题系列活动。再一次开展了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5、强化学生志愿者管理。在吸收青年志愿者参与陈列馆日常讲解、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基础上,陈列馆与校方共同建立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考核制度,营造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激发他们的潜能,并定期考核,规范奖惩机制,促进志愿者更好的服务社会。在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培训中,将展陈、讲解水平不断提升,并在枯燥的版面文字之上,加入大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以增强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参观学习的粘合度。志愿者们定期到陈列馆作义务讲解员,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又受到了纪念馆和参观者的好评。

6、积极走出去开展教育活动。陈列馆地方相对狭小不利于举行较大规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陈列馆空间,在外墙上雕刻了一组以“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为主题的浮雕。同时利用陈列馆外的人行步道空间作为活动场所,开展广场歌会、启动仪式、纪念封签发等活动。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陈列馆还将巡展活动常规化,结合自身的特点,制作一些主题突出、便于携带的活动展板和影像资料与设备,送展进校、进社区,从而加大了宣传,服务了社会,受到了广泛好评。

7、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说,展示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而活动是其灵魂所在。因此陈列馆多年来秉承常规展览与宣教活动并重的方式,推陈出新开发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发挥交友联谊功能等。如“红五月”特色系列活动、重要节庆日为参观者派礼品活动、“新上海人”专场活动,还有“发现红色静安,记忆光辉历史”、“5·18国际博物馆日”等举行的宣传活动,就将革命旧址、遗址和优秀近代建筑等丰富的文物资源与增强民族自豪感相结合,将知识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最大限度扩大爱国主义教育辐射面。

8、红色之旅走廊。红色旅游最根本的特征是所依托的资源具有明显的爱国主义色彩,其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与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红色旅游的核心载体,更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是上海市静安区“红色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位置上,陈列馆与中共“二大”纪念馆、上海旧居纪念馆等相互衔接,共同构筑成静安“红色之旅”。在时间概念上,陈列馆作为时间最早的一处红色景点,将静安“红色之旅”所涵盖的革命历史进程从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一直后推到当代,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映我党在上海革命历程的剪影。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