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合集7篇)

时间:2023-10-13 16:07:36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第1篇

一、以教材为基础,寓教于乐,“知”“神”并重

1.提高教学内容趣味性

高中化学教材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涵盖了学生高中学习阶段需要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其主要内容偏重于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化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往往觉得难以理解,枯燥无趣。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分散系”这个概念时,可以课堂现场进行安全的小实验,将盐水、豆浆、糖水、鸡蛋清溶液等放入玻璃杯,用激光笔照射,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合理利用语言艺术,组织教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常用语言(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不但趣味十足,而且容易记忆。

2.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常常让学生昏昏欲睡,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采用“视频情教学法”讲解“二氧化硫”知识点,教师可以首先播放“酸雨”的相关视频,通过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产生、酸雨对森林和文物的破坏等画面,介绍酸雨的产生和危害,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并从教材中寻找答案;采用“问题教学法”讲解“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首先提供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药品:硫酸铝、氯化铝、氢氧化钠、氨水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案。上述两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想。

二、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突出科研,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任何抛开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都是不科学的教学,是背离化学基本特征的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所有教学资源,重视每堂化学实验课,做好每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化学实验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准备阶段,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科学预测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最终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能轻易放过。

2.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高中化学实验大多数都是对事物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其实验过程是与科研研究相一致的。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时刻带着“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执着的探究精神。例如:乙醛氧化氢氧化铜溶液的实验结果是得到砖红色,但是有的学生实验现象是黑色沉淀。对于这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要避免简单的揭示“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探索产生黑色沉淀的真实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的分析和多次实验验证,发现了意外现象产生的原因:硫酸铜溶液滴加量过大产生了过量的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后,过量的氢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产生黑色的氧化铜。通过对这一意外现象的探索,不但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化学知识,训练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以生活为桥梁,适度拓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结合教材,把身边的化学引入到化学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卤素》这章节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卤族元素,如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自来水中的氯元素,空调中的氟元素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探寻这些元素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引申到元素的性质等知识点。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比如有的学生发现开水瓶里面的水垢用醋可以洗掉。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水垢的成分,提出科学的解释,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第2篇

高中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重任。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往往更注重化学知识的学习,无意中就忽略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化学教学经验,从化学教学、化学实验和化学与生活三个方面,对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探讨,以期为各位老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以教材为基础,寓教于乐,“知”“神”并重

1.提高教学内容趣味性

高中化学教材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基础,涵盖了学生高中学习阶段需要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其主要内容偏重于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化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往往觉得难以理解,枯燥无趣。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分散系”这个概念时,可以课堂现场进行安全的小实验,将盐水、豆浆、糖水、鸡蛋清溶液等放入玻璃杯,用激光笔照射,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合理利用语言艺术,组织教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常用语言(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不但趣味十足,而且容易记忆。

2.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常常让学生昏昏欲睡,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采用“视频情教学法”讲解“二氧化硫”知识点,教师可以首先播放“酸雨”的相关视频,通过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产生、酸雨对森林和文物的破坏等画面,介绍酸雨的产生和危害,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并从教材中寻找答案;采用“问题教学法”讲解“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首先提供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药品:硫酸铝、氯化铝、氢氧化钠、氨水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案。上述两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想。

二、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突出科研,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任何抛开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都是不科学的教学,是背离化学基本特征的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所有教学资源,重视每堂化学实验课,做好每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化学实验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准备阶段,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科学预测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最终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能轻易放过。

2.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高中化学实验大多数都是对事物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其实验过程是与科研研究相一致的。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时刻带着“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执着的探究精神。例如:乙醛氧化氢氧化铜溶液的实验结果是得到砖红色,但是有的学生实验现象是黑色沉淀。对于这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要避免简单的揭示“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探索产生黑色沉淀的真实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的分析和多次实验验证,发现了意外现象产生的原因:硫酸铜溶液滴加量过大产生了过量的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后,过量的氢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产生黑色的氧化铜。通过对这一意外现象的探索,不但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化学知识,训练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以生活为桥梁,适度拓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结合教材,把身边的化学引入到化学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卤素》这章节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卤族元素,如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自来水中的氯元素,空调中的氟元素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探寻这些元素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引申到元素的性质等知识点。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比如有的学生发现开水瓶里面的水垢用醋可以洗掉。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水垢的成分,提出科学的解释,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第3篇

在理科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用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已经成为理科教学的一种趋势。

1.课堂教学实施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意义

1.1使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则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对问题加以解决,也就不具备某种能力。而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交集。如果学生掌握了某种活动的方法也就意味着他就是掌握了进行这个活动以及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方面比较弱,这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熟练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方法既然是能力的内在核心,对于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要以科学思想方法为线索,提高进行知识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对于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具有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1.2使得高中化学教学达到更好的境界

高中化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教材的编排都是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的,科学方法也蕴含在这些知识的发展之中,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这些隐藏在知识内容中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以科学的方法为线索来组织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知识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验。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什么方法下获取的,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上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学习。

2.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途径

2.1剖析科学案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家获取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进行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一些科学发展的学科,把科学的发展规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并且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2.2学习科学知识,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但是这些不能直接的从教材中看到,而且在选择知识载体的时候和一些知识的形成中体现。科学知识教学包括了科学的基本定义、原理、规律以及化合物等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教学中,首先对单个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在综合物质的总特性得出某种物质的通用性质。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另外,通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概念都是经过研究和分析抽象出的,它是对客观实物样本质特征的描述,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科学概念的得出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科学方法因素,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于这点,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科学概念的形成于以下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分析、比较和概括,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比如,在进行一些意义相似或者是相反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结构、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等。最后,化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和规律的结合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规律是某种科学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规律的探索也是在科学方法中得出的。实施规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提出化学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科学规律;已知的概念――建立假说――采用实验进行验证――科学规律。

2.3实验探究和习题训练

任何科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教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中接受科学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物质的特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掌握酸、碱溶液的配置方法。

科学习题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习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在设计学习的习题时要有科学方法要素,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体验科学方法。

3.结论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第4篇

引言

在理科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用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目前,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已经成为理科教学的一种趋势。

1.课堂教学实施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意义

1.1使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科学知识以及科学能力则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对问题加以解决,也就不具备某种能力。而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交集。如果学生掌握了某种活动的方法也就意味着他就是掌握了进行这个活动以及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方面比较弱,这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熟练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方法既然是能力的内在核心,对于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上,要以科学思想方法为线索,提高进行知识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对于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具有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1.2使得高中化学教学达到更好的境界

高中化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教材的编排都是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的,科学方法也蕴含在这些知识的发展之中,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这些隐藏在知识内容中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教育,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以科学的方法为线索来组织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知识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体验。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能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什么方法下获取的,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上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学习。

2.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途径

2.1剖析科学案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家获取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进行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一些科学发展的学科,把科学的发展规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并且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模式。

2.2学习科学知识,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但是这些不能直接的从教材中看到,而且在选择知识载体的时候和一些知识的形成中体现。科学知识教学包括了科学的基本定义、原理、规律以及化合物等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氨、硝酸和硫酸的性质教学中,首先对单个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然后在综合物质的总特性得出某种物质的通用性质。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另外,通过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概念都是经过研究和分析抽象出的,它是对客观实物样本质特征的描述,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科学概念的得出中必然存在一定的科学方法因素,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基于这点,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科学概念的形成于以下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分析、比较和概括,最后得出科学概念。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比如,在进行一些意义相似或者是相反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结构、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等。最后,化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和规律的结合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规律是某种科学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规律的探索也是在科学方法中得出的。实施规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提出化学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科学规律;已知的概念——建立假说——采用实验进行验证——科学规律。

2.3实验探究和习题训练

任何科学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教学方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中接受科学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物质的特性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掌握酸、碱溶液的配置方法。

科学习题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习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在设计学习的习题时要有科学方法要素,使得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体验科学方法。

3.结论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第5篇

论文摘要:以教材多样化引导和实现教材优质化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教材的多样化有助于增强教材的适应性,适应性的深层含义是给教师留存创造的空间。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具备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实现其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操作平台。

教材多样化是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教材多样化理念既符合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教育条件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也符合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存在个性差异的实际,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2004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并在实验区统一试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垄断”,是一种违背教材“多样化”理念的做法。要正确认识这一举措,必须深刻理解教材多样化理念的内涵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特点。

一、教材多样化的背景分析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首次明确提出,“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促进中小学教材质量的提高”。1988年又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型的地区,提出了在4至5年内完成四种类型教材的编写。wwW.133229.cOM1989年,又正式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始编写供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号称八套半教材。同时,教育部还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教材编写的保障措施。课程教材多样化政策的颁布,是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课程教材建设由全国集中统一发展阶段开始走向多样化发展阶段。

鼓励教材多样化是客观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传统教材更多考虑的是教师使用的方便,关注的是怎样给教师提供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材应更多地关注是否与学生生活贴近,是否是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显著,为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鼓励教材的多样化。以教材多样化引导和实现教材优质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二、教材多样化的内涵分析

1.多样化作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强调其法规性

针对传统的一本教材统一大半个中国,忽视教材的地方适应性等弊端,国家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课程教材发展政策,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课程教材多样化建设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作为国家制定的课程教材发展的大政方针,教材多样化是指导课程教材改革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具有法规的性质。它既给教材多样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又对教材多样化建设提出了规范要求。

2.多样化作为教材建设的理念,强调其适应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客观依据之一,即使是在“用教材教”的年代也不能忽视高质量教材编写的意义。因此,新时期的教材建设应通过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材的编写,体现其适应性,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不断完善,从而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

3.多样化作为教材的发展状态,强调其共存性

多本化是体现适应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每一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出诸多层次、诸多类型的教材,必然出现教材的共存性特征,多种教材共存成为趋势。

4.多样化作为内容的呈现方式,强调其多功能性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科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还是交代教学背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安排组织教学活动、对关键点进行点拨、提出合理结论并对结论作必要解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的重要依据。这势必要求新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实现多样化,从而增加了它的功能。

在理解教材多样化内涵的时候还必须把握以下理念:

(1)多样化是不排斤示范性的多样化

教材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升教材的适应性和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因此,只要是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教材都符合教材多样化理念的要求。教材既可以是地方性的,也可以是全国示范性的。示范性教材不仅能给地方性教材的编写提供科学借鉴,也能为地方教学留有充足的创造空间。因此,多样化是不排斥示范性教材的多样化。

(2)多样化是有针对性的多样化

“不同学科的教材,如何实现多样化,应从本学科性质、特点出发,不宜一刀切”。所谓性质、特点可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课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看这门课程是共性多于个性,还是个性多于共性。对于共性多于个性的课程可以统编为主,而对于个性多于共性的课程则应通过地方化增强其适应性。第二,课程的政治性、敏感性程度。教材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了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政治性强、敏感性高的课程应加强统一管理。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多样化分析

1.“一标一本”并不意味着垄断

认为“一标一本”就是垄断的观点主要出于两点思考:第一,教材编写权的下放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在一些人眼里,“一标一本”就意味着利益的垄断。无论哪一类垄断,最终的价值指向都与高额垄断利润有关。而长期以来,人教社只收0.5%的租型费,后来由于物价因素,经批准才提为2%至3%,并对老少边穷地区实行了减、缓、免的政策,高额垄断利润自然就谈不上了。

第二,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惑间题。

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统编新教材仍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自然就认为这是一种扼杀适应性的垄断行为。然而,任何一种教材,要达到绝对适应是不可能的,只有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才能使教材发挥真正的意义。

2.留有创造的空间,增强了新教材的适应性

教材适应性的增强主要依赖于两点:一是全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即使是内容最具适应性的教材,如果教师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适应性也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意义。二是教材自身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可以是内容的直接适应性,也可以是留有一定的创造空间、让教师在自主创新中增强适应性,而后者更符合教材适应性的深层含义。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因此,仅依赖于内容的适应性很快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再度变成不适应。

3.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西显了新教材的多样性

教材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其特定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教材的价值服务。与传统观念下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设计上,具有坚持从真实情景出发引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人门的特点。通过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景的设计,引领学生感悟内容目标的意义。在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设计中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同时,注意到了给学生以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以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克服。

4.独有的特色、价值和功能,突出了新教材的多样性

独有的特色、价值和功能是教材多样化理念的核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案例。以“经济生活”课的框架设计思路为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讲商品,强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讲货币,强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讲消费,强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讲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等等。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第6篇

【关键词】学科思想方法初高中化学教学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36-02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内容是非常多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学科内综合性强,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等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让学生进入高中后尽快地适应高中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稳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从认知上进行衔接

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的衔接”,学生“学的衔接”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初、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的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但两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回顾初三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课本配有大量彩图,内容浅显直观,知识点较零散,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实验以定性分析为主。学生主要通过直观的化学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而高中化学课程具有时间紧、知识量大、课程进度快、深度和难度明显增大等特点,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来看,初中以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实际应用方向靠近,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1.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

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教好学生。教师应弄清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这样才能自如地处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可采取课堂提问、观察入学成绩、调查问卷、与新生交谈、进行针对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并将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弥补学生忽视和薄弱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要求也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逐渐上升的。例如:

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课时的内容,而应将其置于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和总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整体把握、合理设计教学,逐步培养思维、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让学生逐步学会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2.把握最近发展区,比较分析初高中的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现在的课程降低了过高、过难和过烦琐的知识要求,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体系,正是由此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一的学习后,由于某些知识点上的缺漏,知识体系脱节,引起学习的困难。其实初中与高中的化学知识体系必然存在重大差别,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受限于初中的启蒙阶段,只能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必然是不系统也不完善的,而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和拓展。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对学生的高中学习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选择教学设计时能注重初高中化学学习时知识上的衔接。不可把发展性概念和知识讲死,要留有余地。例如化学学科思想-物质的分类思想,初中由于考试练习的常见性默认为:只要提到物质的分类,学生就联系到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酸、碱、盐的分类。其实在高中的课程中,这样的分类仅仅是从物质的元素组成这个角度来归类的,物质的分类可根据物质组成、状态、性能这些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注意控制化学原理讲授的深广度,注意初高中学习衔接中的阶段性,不可盲目提高,也不可含糊不清或忽略不提,例如初中常提到羊毛和棉花的鉴别时,学生可异口同声回答通过燃烧闻气味,但2017年的中考题目中遇到燃烧肉松和棉花时,哪样物质能发出烧焦羽毛味,很多学生一脸茫然,这正是由于初中的老师都认为,蛋白质的性质都是高中教学的内容,故无须多讲,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此考题涉及到肉松含蛋白质,而蛋白质纤维燃烧即可产生烧焦羽毛味的原理。只要知道这原理,这问题学生能迎韧而解。老师在教学中不能重视化学原理的讲授而是让学生记忆结论性的知识点,这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和素养是无益的。

二、从学习方法方面衔接

调查表明,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是非常简单和具有很强依赖性的,通常是“你讲我听”,“你写我抄”,“考前背、考后丢”。到高一以后,若仍沿用这老方法,那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兴趣和学习习惯的保持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化学占中考各科总分的比例较低(总分550,化学仅占40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阶段对化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升入高一便觉得高中化学难学。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在注重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同时,要逐渐地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体系,将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在学习方式上,初高中的教学中,都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比较、分类、归纳等学科思想。例如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物物质复习时,有意识地运用分类思想,不仅可纵向归纳物质性质,而且可以横向对比易混淆物质的性质,通过多角度发散思维,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而这种充分体现分类思想的学习方法就要在初中教学中进行指导,初中新课结束后,复习课的第一节通常就是复习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很多学生对于分类的概念常模糊不清,但即使你把概念重新解释一遍也还是收效甚微。这时可采用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对物质进行分类,实践过程中学生间有较大的差异,较好的部分同学可很快领会并画出分类图,有另一些无从下手,据此情况可以及时展示完成较好的学生成果图,并引领较慢的同学模仿并完成剩余的图示。最后再取几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请学生对比学习思考谁的知识点总结更全面,对比自己的图例,弄清各自是否有遗漏或疑惑混淆哪些概念知识。再比如复习含碳化合物时,也可围绕碳元素画出思维导图从而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对学习的内容能进行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能有序地储存作“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将化学信息抽象归纳或逻辑地统摄成规律,运用符号思维或数学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知识容量大,物质间的关系复杂,反应条件众多繁杂,有很多同学连物质及其性质始终没能搞明白。如果忽视学科基本思想的构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如下问题:教师将过多的知识让学生去识记,忽略了对过程的分析与理解,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也对化学学习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多重复多记忆就可以,以致知识水平浅薄,内容零乱,不能跳出题海战术,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初中教师也应实现跟高中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在保证初中化学启蒙性、个性化特征前提下,适当运用研究方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及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从时间安排方面衔接

目前衔接的教学主要研究在于高一开学头一个月教师专门腾出时间进行知识衔接,或者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上新课同时穿插进行,但是这样做存在多种的弊端:学生层次不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无法正常完成;或者衔接课走个过程,学生仍然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有序存储、合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有意义的知识整合、整理,学生才能以崭新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初中各部分化学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化学概念、原理,从而达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

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中,要和学生交朋友,从学生那里去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接受的程度,对自己的教学和素质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要总体把握,找准问题和薄弱点,这些都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把自己理解和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教师可经常在初高中的课堂上听课、评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中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

作者:翁晓前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第7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2)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3)分析: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引发广泛关注的道德冲突的视频,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能更加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现实的道德冲突,并在冲突当中自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难点:如何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策略与手段】

把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站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点评为辅。通过观看视频,层层设问,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思考和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录网站,打开网页。

教师活动:开场白。当你看到别人遇到困难需要救援时,救还是不救?这原本不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乐于助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佛教里更是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可是时至如今,“救还是不救?”已经成为全社会敏感的问题了。

组织学生观看《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1)你觉得那18个路人为什么会对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视而不见呢?(2)救还是不救?如果你当时恰好路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在留言板上发言、交流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交流讨论,点评各方观点,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冲突问题的积极思考,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从而推动道德认知的发展。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对部分学生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作点评。小悦悦事件的出现,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反思。这件事的发生要引起全社会每个人对自身的反思,对道德的拷问和对善良的呼唤。借用广东省委书记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二、新课教学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2009年感动中国特别奖――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集体》。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通过留言板发表看法,谈谈感受。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发言,引导升华情感。即使小悦悦事件让我们心痛,我们也不应该就此坐叹“世风日下”,甚至“随波逐流”。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热心助人、甘于奉献、坚持善良的人。我们刚刚看到的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他们展现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出手相助的责任和勇气。还有生活中涌现出的“最美”,他们不求名利,救人于危难,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传递着真善美。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善良与感动,向他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同时反躬自身,心存爱心,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正面事例的引导,使学生领悟到道德的力量,看到人性的光芒,认识到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四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1)当今社会,道德冲突存在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面对现实的道德冲突,解决的途径有哪些?(2)路人的冷漠跟自身的素质是否有关?你觉得人的素质应该包括哪些方面?(3)18名路人、拾荒阿婆陈贤妹和勇救儿童的大学生相比谁的素质更高呢?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有何联系?(4)作为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怎么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呢?

学生活动:按照以问题为线索思考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知识梳理

教师点评,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点评归纳教材知识点,组织学生做好笔记。

学生活动:一边听点评一边通过网站里的典型事例来帮助理解消化重难点。

教学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难免知识点有所遗漏和不解,通过教师适当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帮助学生区分易混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小试牛刀,巩固成果。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网页中的习题,提交后系统会自动判断正误,给出分数。

教师活动:针对错误率较高的给予评析。

设计意图:可以较好地检验和巩固本节所学的成果。

五、课堂小结

理清思路、构建体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