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合集7篇)

时间:2023-10-13 16:07:10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1篇

1、理论知识和实践现状存在脱轨。大学的思想教育课程都是在大一下学期开始,教学都是在教室完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过于形式化。特别在今天资讯高速发展、网络信息非常先进的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假如教师的授课还是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停留在刻板的照本宣科上,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脚步就远远落后于学生的步伐,就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必然被学生所抵触。

2、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节的缺乏。思想教育课程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的过程,表现出学生主动的表现能力,只有亲身经,学生再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但是在现阶段许多大学教学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也没有体现人人参与的原则,学生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现阶段的大学思想教育课程中,教师占据主要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上课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作为特殊的教学课程,其中许多教学知识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与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接受和学会运用思想政治的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实践

1、建立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教学模式具体的内容是:在完成每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接着进行一堂课程的案例讨论分析课。要求每位同学在将受到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上台发言。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讨论课占期末成绩的10%,以促进学生对案例讨论课程的重视。通过案例教学的环节,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逻辑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思想实践项目。根据各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教学实践项目,开设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与实际联系较大的项目。比如高校要多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项目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一个最佳途径,在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增。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在许多高校都已开通,我们能够利用现有的选课、课程安排、教室安排、功能外,还可以增加习题解答、课后辅导答疑、期末考试复习等功能。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网络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开拓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穿插干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自主探讨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中设计教学任务,是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主动解决任务的疑惑,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2篇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课程群;教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94-02

传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学科或者专业的异同来划分课程群。从学科的角度来划分群与群的界限,其理由在于课程本身就是讲授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由于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分支学科,因而也构成了不同知识体系,即不同的课程,这个集合也就构成了课程群。从专业的角度来区分群与群的界限表明课程是由学生的学习而引起的,是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开设的。由此一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可以区分为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1]。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课程已非学科之间单纯的结合。课程与其说是在讲授静态的知识体系,毋宁说是培养学生“对多种认知方式的欣赏和一种跳出学科本身的限定性因素而进行思考”[2]的活动。从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就业市场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要求。因此,在诸多专业中,为了瞄准就业市场,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素质也开设了一些与专业知识不是非常紧密的课程。由此观之,传统的根据学科或者专业来划分课程群都存着其局限性,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多地侧重知识思想的相关性才能准确定义课程群。所以笔者认为课程群是由几门课程所组成(当然这些课程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当中有一门为基础课程,其他各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体系上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互补功能的课程集合体。据此,笔者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教学定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在这一专业当中,除了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外,还必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因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核心课程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存在着其他辅助课程,例如《政治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基于表述的方便,笔者将这些课程视为政治学课程群,因为它们均属于政治学学科,且是围绕着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所展开。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国外的政治学经历了行为主义与后行为主义的发展阶段,它们的研究范式都主张价值中立并把政治学视为一门科学。由此观之,便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释放隐含着“价值中立”主张的政治学课程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正能量,消弭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背反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一个阶级社会。然而,和平与发展又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融与观点的碰撞中依旧掺杂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尖锐的斗争,都同样使用着民主、自由等词语争夺着该词语背后的话语权。在今天的中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依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言,这既牵涉思想政治教育浅层次、工具性层面的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外在性手段价值,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目的性层面的为“建设人自身”的内在性终极价值。这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分的角度来审视的。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它必然是作为一种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出现,当然,它在维系社会统治方面也发挥其重要性。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展现的一种软力量,背后代表着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强弱以及国家政权合法性基础的牢固与否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阶级统治的重要途径,必须确保人灵魂深处的价值信仰不能轻易动摇,才能使得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统治的人才一代又一代而永不变色。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于人的政治社会化而产生。“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3]在现代社会,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社会等共同体之外。对任何公民来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须的,也是无法摆脱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自身,认识公民个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目的层面与手段层面的统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释放政治学的支撑正能量

1979年邓小平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5]。但是,经过多年的补课,中国的政治学依旧存在着空谈的现象,没有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发展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很显然,这既是忽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也违背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具体到政治学课程群相关的教材上,大学政治学教材内容依旧存在着“西主中附”的格局。有些教材简单地把西方的政治学说理解为政治学的普遍原理[6]。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坚持正确的教学定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明确为什么人说话和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阶级社会,政治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出其阶级性的一面。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学则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服务,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总的而言,无论是西方的政治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维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的运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政治学课程群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诸多的政治学课程群采用的教材之中,任课教师应该以一种更高层次、更为终极和更为超越的目的来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存在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准确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定位,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不至于支离破碎,思想体系不至于在多元文化中摇曳不定。

三、辩证对待政治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政治学学科源远流长。古典政治学以《政治学》为标志。近代政治学以《君主论》为标志。而现代政治学则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传统的政治学的研究,其主题领域一般集中在抽象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方面,而忽略了关于社会政治现实的研究,弱化了政治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二战以后一些学者在批判传统政治学的过程中掀起了“行为主义革命”,将政治学研究实然的事实问题单独抽取出来,主张客观地形成了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而将政治学研究的应然问题留给了政治哲学。然而,在政治学研究中,真的存在着所谓的“价值中立”吗?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主张。

首先,从教学科研主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政治学课程群教学的教师,都是受到意识形态或者各种政治价值的规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通过与司法独立进行类比,即可发现哪怕制度如何确保司法独立运行,但是司法与媒体的关系却一直受人瞩目。司法独立尚且如此,更遑论教学科研。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教育对象在学业有成之后不认同国家,进而从事反对政府的活动。而政治学的中心议题恰恰就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展开。由此观之,国家的意识形态势必渗透到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而人恰恰又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置身于某种政治价值之中,不可能超越于某种价值之上。

其次,从教学科研客体的角度来看,政治学研究或者政治学课程群的内容必然囊括了政治价值等规范问题。对于一些能够进行定量研究的政治学议题,例如公民的政治支持度,民主发展的比较研究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首先进行定性之后才有定量研究。换句话说,在政治学定量研究中总是在确定了某种价值导向之后才确保所谓的价值中立。由此观之,无论是对政治学进行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研究,也无论是在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教学科研的主体都离不开主观判断,都必须在辨别各种政治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的基础上去理解人类的政治行为。

最后,从教学科研的成果来看,都涉及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问题。如同前述所言,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必须符合国家课程设置的目的,不能游离在国家意识形态之外。而从政治学研究成果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何种政治研究,其目的都在于总结人类社会各种政治现象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存在着多种蓝图,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哪怕不认同其中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价值选择。换而言之,主张价值中立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主张,更遑论其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政治哲学终结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思想性与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所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课教师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坚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原则下处理政治学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才能确保这个学科的生命力。如果食洋不化,无可置疑地照抄照搬西方,甚至将西方政治学,尤其是主张价值中立的政治公理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政治公理,这不仅有违知识的规律,也会葬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2][美]杰伊・迈克丹尼尔.超越四十二个学科――关于跨学科问题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3-10-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

[4]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贯彻落实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传达的相关精神,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精神,我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下功夫深入挖掘,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格局。结合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对专业课程教育体系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的课题研究。以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协同联动的育人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合作,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的可循路径,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叠加,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在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教学思路、方法、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研究和探索。

1“课程思政”教学思路与方法

1.1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教学案例的选择

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既要保持专业的特点,又要嵌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这样才能实现隐性思政的教育目的。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线上第一次课上为学生上传了一段自拍的视频,向学生传达老师妆发整齐,态度严谨。因为生活要有仪式感,认真的态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线上教学采用云班课的形式,在课程中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云班课中上传资源、课堂知识点讲解、投票、答疑讨论和作业等内容中都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课程思政的内容,效果较好,例如,以下这些具体的实例。

1.1.1在云班课资源中展课程思政例如,在《铁路物流市场营销》课程资源中上传包含思政点的教学资源,有浅谈物流人的职业素养,有物流公司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有快递小哥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疫情当前物流人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等。

1.1.2在云班课投票活动中展课程思政例如,在课程投票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例如,调查学生“未来是否想从事铁路物流方面的工作?是否会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启发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工匠精神。

1.1.3在云班课答疑讨论中开展课程思政例如,在课程中开展讨论“什么样的工作表现能体现出爱岗敬业?”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为客户服务的敬业精神。

1.1.4云班课作业中也不忘渗透课程思政例如,布置作业“个人物流营销素质分析报告”等,同学们分析了自己在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上的优缺点,针对自己的劣势提出了在剩余两年的大学生活中的素质目标和改进计划,启发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提高综合素质。

1.2教学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要选择具有可延展性、较易实现理论

联系实际的内容,可有效避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难以融合或拼接过于生硬的情况。将人文关怀和人格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纳入考量,设计教学环节。

2“课程思政”教学特色与创新

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紧扣专业,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力求思政元素在知识中的自然呈现并做好思政教育的课后延展。在课程中指导学生完成“多个快递公司的SWOT分析”,通过学生对快递公司的调查和研究,扩展专业视野,同时增强对民族品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作业中对“中国物流市场的细分”的分析,展示着中国物流文化的变迁;通过头脑风暴中“靠节约成本的物流设计开拓新客户”展示着中国物流人的智慧……这样的个性化学习形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同时细致挖掘教材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将“育人功能”“德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课堂中去。同时通过学习强国、教学网站等多种平台搜集教学资源,补充教材中缺少的思政元素,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效率。

3“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3.1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接受程度高

对线上课堂中穿插多样灵活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有很高的响应,加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成绩要普遍好于往期课程成绩。

3.2教师能够将课程与德育内容融洽结合

在充实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后,课程内涵得到极大延伸,内容更加丰满,供教师发挥的余地更大,提升了课程的可听性。3.3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便于进行职业规划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期潜移默化地接触职业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任课教师可尽早提示学生要树立理想、思考定位和发展路线,便于进行未来职业规划。

4“课程思政”体会及反思

4.1存在问题

4.1.1课堂仍有同学不在状态有的同学不能及时阅读资源,无法回答深入的问题等。

4.1.2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前期,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课程不断教学中得到了逐步完善,另外接触课程思政的概念时间不长,当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尝试阶段。同时,由于目前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4.2改进措施

针对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2.1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目前的任课教师还未能真正走进青年学生,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未来任课教师须从强化理论素养与学生平等交流等方面来改进课程思政教育之路。

4.2.2不断更新理念尽快把握课程思政的科学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避免课程思政认识上的不足。建立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建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喜闻乐见的内容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4.2.3精心去打磨线上课堂教学案例争取做到教学案例既涵盖知识结构的每个要点,又能体现学生的专业性特点,同时又能对学生的思想提升给予引领,设计出的案例,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而且尽量做到教学案例之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要针对教学案例去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5篇

传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学科或者专业的异同来划分课程群。从学科的角度来划分群与群的界限,其理由在于课程本身就是讲授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由于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分支学科,因而也构成了不同知识体系,即不同的课程,这个集合也就构成了课程群。从专业的角度来区分群与群的界限表明课程是由学生的学习而引起的,是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开设的。由此一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可以区分为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1]。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课程已非学科之间单纯的结合。课程与其说是在讲授静态的知识体系,毋宁说是培养学生“对多种认知方式的欣赏和一种跳出学科本身的限定性因素而进行思考”[2]的活动。从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就业市场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要求。因此,在诸多专业中,为了瞄准就业市场,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素质也开设了一些与专业知识不是非常紧密的课程。由此观之,传统的根据学科或者专业来划分课程群都存着其局限性,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多地侧重知识思想的相关性才能准确定义课程群。所以笔者认为课程群是由几门课程所组成(当然这些课程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当中有一门为基础课程,其他各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体系上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互补功能的课程集合体。据此,笔者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教学定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在这一专业当中,除了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外,还必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因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核心课程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存在着其他辅助课程,例如《政治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基于表述的方便,笔者将这些课程视为政治学课程群,因为它们均属于政治学学科,且是围绕着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所展开。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国外的政治学经历了行为主义与后行为主义的发展阶段,它们的研究范式都主张价值中立并把政治学视为一门科学。由此观之,便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释放隐含着“价值中立”主张的政治学课程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正能量,消弭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背反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一个阶级社会。然而,和平与发展又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融与观点的碰撞中依旧掺杂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尖锐的斗争,都同样使用着民主、自由等词语争夺着该词语背后的话语权。在今天的中国,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依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言,这既牵涉思想政治教育浅层次、工具性层面的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外在性手段价值,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目的性层面的为“建设人自身”的内在性终极价值。这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分的角度来审视的。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它必然是作为一种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出现,当然,它在维系社会统治方面也发挥其重要性。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展现的一种软力量,背后代表着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强弱以及国家政权合法性基础的牢固与否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阶级统治的重要途径,必须确保人灵魂深处的价值信仰不能轻易动摇,才能使得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统治的人才一代又一代而永不变色。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于人的政治社会化而产生。“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3]在现代社会,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社会等共同体之外。对任何公民来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须的,也是无法摆脱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自身,认识公民个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目的层面与手段层面的统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释放政治学的支撑正能量

1979年邓小平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5]。但是,经过多年的补课,中国的政治学依旧存在着空谈的现象,没有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发展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很显然,这既是忽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也违背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具体到政治学课程群相关的教材上,大学政治学教材内容依旧存在着“西主中附”的格局。有些教材简单地把西方的政治学说理解为政治学的普遍原理[6]。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坚持正确的教学定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明确为什么人说话和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阶级社会,政治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出其阶级性的一面。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学则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服务,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但总的而言,无论是西方的政治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维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的运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政治学课程群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诸多的政治学课程群采用的教材之中,任课教师应该以一种更高层次、更为终极和更为超越的目的来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存在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准确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定位,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不至于支离破碎,思想体系不至于在多元文化中摇曳不定。

三、辩证对待政治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政治学学科源远流长。古典政治学以《政治学》为标志。近代政治学以《君主论》为标志。而现代政治学则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传统的政治学的研究,其主题领域一般集中在抽象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方面,而忽略了关于社会政治现实的研究,弱化了政治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二战以后一些学者在批判传统政治学的过程中掀起了“行为主义革命”,将政治学研究实然的事实问题单独抽取出来,主张客观地形成了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而将政治学研究的应然问题留给了政治哲学。然而,在政治学研究中,真的存在着所谓的“价值中立”吗?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主张。

首先,从教学科研主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政治学课程群教学的教师,都是受到意识形态或者各种政治价值的规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通过与司法独立进行类比,即可发现哪怕制度如何确保司法独立运行,但是司法与媒体的关系却一直受人瞩目。司法独立尚且如此,更遑论教学科研。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教育对象在学业有成之后不认同国家,进而从事反对政府的活动。而政治学的中心议题恰恰就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展开。由此观之,国家的意识形态势必渗透到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而人恰恰又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置身于某种政治价值之中,不可能超越于某种价值之上。

其次,从教学科研客体的角度来看,政治学研究或者政治学课程群的内容必然囊括了政治价值等规范问题。对于一些能够进行定量研究的政治学议题,例如公民的政治支持度,民主发展的比较研究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首先进行定性之后才有定量研究。换句话说,在政治学定量研究中总是在确定了某种价值导向之后才确保所谓的价值中立。由此观之,无论是对政治学进行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研究,也无论是在政治学课程群的教学当中,教学科研的主体都离不开主观判断,都必须在辨别各种政治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的基础上去理解人类的政治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6篇

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教学的需求,尤其在高职院校。据调查,97.4%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填鸭”模式;95.6%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灌输”模式;1.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模式;2.1%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开放”模式。上述调查数据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主要表现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二是新的教学模式使用非常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现阶段思政教学模式,否则思政教学就会因此效果不好,逐渐会失去高职院校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鉴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要作如下改革:一要少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或“灌输式”课程教学模式曾经在上世纪初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也产生过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此,列宁曾经在《怎么办?》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但是,现在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获取知识面广,获取知识途径多,有时候教师获得知识还不如学生全面,如果还要采取填鸭式或者灌输的模式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所谓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教学的方式。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构建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为此,我们进行思政教学不妨采用如下几种课程教学模式:一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新型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启示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问题教学模式。所谓问题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将教材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开动机器”,在教师设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辩论教学模式。所谓辩论,就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个知识点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来辩论所采用的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判断力、组织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还有演讲等模式。总之,思政教学必须改变唯教师为主的呆板模式,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问题教学、辩论和演讲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理念的转变

所谓课程设计理念,是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进行课程设计的看法、思想。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而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根本。具体来讲,就是要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课程设计。就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来看,高职院校通通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教材从内容、编排体系等对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来说比较恰当,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课程设计上有些难度。这一难度主要表现在:理论较难,不适合高职学生;论述的语言风格也难于让学生接受,致使高职学生畏难而不愿意学。为了有效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试图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作如下转变: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材内容设计以学生为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从高职学生理论比较薄弱、理论素质参差不齐的角度出发,组织一批具有高职教学经验、又有理论功底的专家学者编写一部适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让学生想学、愿学、好学,否则学生因畏难而放弃,效果渺渺。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真正达到“用‘以人为本’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行动来促进理论的深化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生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方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拓宽,发挥生产实践的作用。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拓宽高职学生的视野,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的关系,增强高职学生人与人交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理论才管用。

第三,要坚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就者的理念。这是一种转换主体角色的新型理念,教师主体在人们心目中曾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这主要源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提出了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责任完全在于教师”的论述以及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阐述的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充当重要作用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为我们把教师当作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发展,教师中心理念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参与到教学中来,而教师要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就者。这一理论符合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符合瑞士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皮亚杰认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获得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更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实践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目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内涵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指在新课程观理念的导引下,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其中可以知识化、集约化的部分进行"集成教学",通过"课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浓缩的、有逻辑关联的、稳定的、有力的信息支持,并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规律加以建设。

目前我们所提及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需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所形成的并不是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的课程。第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既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也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既要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也要依托社会实践、网络新媒体等新的教育载体。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改进方面所希望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约着整个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目标应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理论课教育具有衔接性[1],且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层次性、时代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等特征[2]。

本文作者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及发展政策为依据,考虑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归纳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坚定为理想坚持不懈奋斗的信念;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和完善的人格。不同年级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如表1。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

目前,虽然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散点状态",内容安排上未能做到层次性和连贯性。内容之间缺乏联系,有的内容反复出现,而有的内容却从未涉及。(2)内容设计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即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所进行的临时性和短期性的教育。在这种错误认识的误导下,教育者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建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战略性的思考。实际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拥有专属领域,承载特定内容,担负具体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先进的教育内容能保障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和发展需要,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这样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内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才会获得提高。最后,要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层次性和序列化问题,以整体化的思想系统设计和实施教育内容。

2004年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根据《意见》要求,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结目前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划分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时事热点教育五个模块,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将五个模块内容细化到每个年级,其具体内容如表2。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具体需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实现由"灌输型"向"疏导型"转变。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接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模式逐渐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意识也明显增强,因而"灌输型"的教学方法不再能适应其身心发展需要,而需要采用"疏导型"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其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符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三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一方面借鉴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吸收国外有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方法。

其次,要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的方法观。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积极活动的方法,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在选择日常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时,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自身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再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既要与教育内容相配合,又要适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心理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

最后,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尽可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讨论或辩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表演或游戏法。当然,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讲授的主体可以进行拓展,除了辅导员,还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校友、专家或其他相关人士,以开拓学生的社会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则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和特长,将多种教学方法整合、灵活运用,以提高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载体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载体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载体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载体,以达到部分总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其次,教育主体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心理的特点,及时发现和挖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及时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合文献、调研和实践结果,本文作者归纳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依托的教育载体包括课堂教学、学生组织、主题活动或讲座报告、咨询服务和新媒体等。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党团组织、班级、社团、学生社区等。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学术科技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社会调查、参观体验、社会服务和社会实习教育等。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择业就业咨询、贫困家庭学生个体咨询及其他性质的谈心等。新媒体则主要指网络媒体,包括BBS、QQ、E-mail、飞信、易班、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和工具,网络媒体适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任何内容模块和专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为使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作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内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每个模块的专题内容,设计了课外素质拓展内容。课内教学部分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课外素质拓展部分则主要依托学生组织、主题活动或讲座报告、咨询服务和新媒体等教育载体,使学生能够在课外体验、实践课内教学内容,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外素质拓展内容及载体见表3。

三、 结语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以多学科理论为背景,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合力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实现,终将为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冬娱.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新校区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模式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园区化管理为例[D].重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