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10-10 15:57:53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协同教育

一、家庭协同学校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家校协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家庭的参与能够使学校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做出教育决策。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现实需求,是重视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外在w现;家校协同教育是增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够使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改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家校协同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是职业院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实选择,是学生社会化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校协同教育理念出现在职业教育中的时间并不长,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当前家校协同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实施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家校协同教育不被重视,多数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边缘位置,受关注程度不高;二是家校系统教育的沟通不畅,尤其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存在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忽视了与家庭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三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教育真空问题,互相配合与沟通不足;四是家校协同教育存在合作层次较低的问题,职业院校缺乏计划性、平等性、互动性、连贯性的沟通协同,家长会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2.原因分析

首先,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导致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视;其次,家校协同机制和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的“失位”是导致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家校协同教育中无法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关系;再次,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目标的非对称性是引发教育真空的现实原因;最后,学校、家庭、学生各方角色认知错位是导致合作层次较低的基本原因。

三、优化家校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强化认知,优化载体,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

国家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要求院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因此,学校需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搭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多方位交流沟通平台,比如开通网上家长学校、开发家校协同教育APP软件等。在网络资源基础上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路径,促进德育主体之间互动式、自由式的沟通。

2.整体规划,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从家校协同教育的本质解读来看,其是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模式,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家校协同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对家校双方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定位不明晰,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缺失,学校与家庭在家校协同的主动意识上不强,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从整体上规划,构建家校协同教育的合作机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机制构建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发挥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合适的模式引导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保证。

3.注重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家校协同教育的方法,通过途径、方法的革新来凸显家校系统教育的正能量。结合学校、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召开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就学生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持续的沟通交流。院校发挥电话、书信等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法的优势,建立与家庭的常规沟通模式。此外,开发家校协同教育网上通道,利用网络加大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力度。

4.多方配合,创造良好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家校协同教育可以突破以往信息不通畅、沟通不及时、交互难进行的时空限制,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通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家校协同教育环境,在优化德育环境的同时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家校协同式教育;网络不良行为;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7-02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与学生良好的学业成绩和积极的社会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加强高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校与家庭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育形式、两种教育资源相互整合,促使二者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

一、协同式教育的理论基础

1.协同式理论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协同式”这门理论,它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一种用统一的思路处理复杂系统的方法论,研究自然界有关转化的基本规律,将有序与无序的状态视为一体,着重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与互补的相互作用,正因为有了协同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产生了序状态,形成了一股“1+1>2”的强大合力。

2.协同式教育

协同式教育指的是新时期下整合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力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同步教育,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家校协同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家校合作重视的是家长配合学校,家长只是一个辅助教育者角色。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基础是“协同效应”,它指出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外部环境复杂的系统之中,这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此,在实施家校协同式教育的过程中,要素与系统中各方面力量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基本基础,而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则是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大学生在高校中的自我成长、发展等方面往往都无法顺利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干预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长处

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带有情感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的。它补充了学校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功能,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长处。作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整个家庭教育崭新的一个阶段,因为一方面,新时期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复杂,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身心的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然而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实际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教育的正确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仍然是非常需要的。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有作用和家长的作用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的内容可分为德育、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在这三方面的素质中,“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新时期,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诸多职能。做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可以促进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渠道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高校做好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4.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大学生个体由于家庭环境、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学习能力、为人处世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没有发掘出来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然而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2.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另外,高校一般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往往以宣讲学校教育理念、印发教育资料、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的交流,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交流沟通只是高校与家庭之间一种单向性的活动,其沟通的效果远远不如双向性的交流沟通,因此,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3.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4.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之间协同发挥作用,一方面包括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包括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了解和参与。高校如果没有相关的机制体制,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家校协同式教育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1.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学校要积极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机制体制,为家长提供与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对接,促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立体化网状结构。

2.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3.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4.高校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密切家校联系

高校可以拓展家校联系的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开放日当天,学校开放所有场所让家长参观,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班会课特邀家长参与活动。家长们还可从录像报告会、表彰会、座谈会、艺术节活动、咨询活动和自由参观、听课中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家访能使教师与家长之间构建起一座增进沟通的桥梁,使得双方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为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三是参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学校的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246.

[2]王光明.理论与实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59.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一、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内涵

家校协同教育与以往所提到的“家校合作”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家校合作强调的是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家长只是一个配合者。家校协同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协同效应”,

认为在现代社会,个体生活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发展。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因此,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两者力量的动态补充与及时有效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效果的基础,其中家校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关键。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需要破解更多的育人难题。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

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崭新而特殊的阶段,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渐趋成熟,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和家长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性”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每一种素质又可以从知识、能力层面去分解。在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中,“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教育模式、提高办学效益、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新时期,高校不但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责,而且还担负着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社会职能。通过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高校在协同指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和完善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教育理念的社会职能。同时,高校通过和学生家庭之间不断的联系与沟通,也能广泛地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更新高校的办学思想、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服务社会、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于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

由于受传统办学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实行封闭式办学、封闭式管理,缺乏与学生家庭之间联系和沟通。新时期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但仍有许多高校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二)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家校协同式教育强调的是家长主动对高校教育管理等的了解,高校要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家校协同式培养的目标。然而,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因此,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三)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其他时间则无动于衷,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四)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机构组成缺乏科学性,工作效率低。家长参与层面比较浅,很少涉及高校事务的参与与评价,更是无缘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高校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甚少。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两者互动的过程,既有学校对家长的教育和沟通,也应该包括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主动了解与参与。高校如果没有建立有关的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校事务,家长协同教育的积极性就不会得到真正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高校应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价值,努力树立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积极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确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家长提供和学校沟通交流的专用场地,开通家长热线电话,购置专用办公设备等,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结合,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转变,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家校 协同教育 家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41-01

一 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

家校协同教育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1.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学校协同家庭教育指学校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家庭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比如,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及QQ群、微博等手段为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信息等。

2.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家庭协同学校教育指家庭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比如,家长通过家长会、电话、短信和微博等手段告知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并且希望教师能够加强某些方面的教育等。

二 高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分析

在家校协同教育领域中,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多种多样,许多文献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忠虎先生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书中专辟一节用来罗列了家校交流的27种渠道,并对每一种交流渠道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是研究家校协同教育策略较好的书籍。家校协同交流可概括性地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家校合作策略,如家访、家长会等;二是新媒体技术下的家校合作策略。

1.家访

家访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师对个别家庭进行指导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然而在如今的高等学校中,传统的亲自上门的家访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学校和家庭。高等学校中的教师和家长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就是学生已经长大成人,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从而忽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家长会

家长会是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之一,但由于部分家长没有上过大学,对大学缺乏认识和体会,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不了解,只是简单地依靠孩子的反馈获取对大学的片面认识,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家长的信息闭塞,甚至造成家长对学校的全面误解。

如今很少有院校会召开家长会,原因是大学生多数来自外省,许多学生的家长也都工作繁忙,再加上家长来校的经费开支和时间不便等种种困难,大学生家长会在各大院校也就不了了之。因此,研究大学生家长会的实施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基于QQ与QQ群的家校协同策略

QQ作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即时聊天工具,给高校家校教育带来了重大的转机。以往的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方式有家访、打电话、家长会等等。如今,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利用QQ与QQ群建立起家校协同教育的互动平台,增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4.基于微博的家校协同策略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微博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

三 结论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家校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新媒体下的高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信息覆盖面广、涉及内容量大,又有教师和家长的全力支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它还仅仅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发展还不够全面,功能还不够完善,而且自身还拥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家校协同教育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互补,只有整合最优化的力量,才能协作共进。

参考文献

[1]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11

[2]孔卫平.浅谈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3)

[3]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4)

[4]刘景伟、杨晓丽.大学生家长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J].中外教育研究,2010(2)

[5]武静静.家校协同教育实效性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

[6]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社会)成员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是协同教育的中心,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通过交流、活动、投资、决策与其他一些联系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是系统发展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与系统运行的支持者;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应是互补合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解决策略。

成立协同教育组织。现实公立学校中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工作一般由德育处组织进行,受其科室职能与协同教育需求限制,往往工作效果局限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诸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更多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则由年级组、班主任承担,其内容多限于学生成绩与学生违规问题。结合现行学校组织机构现实,可以适当调整学校办公室职能,组织成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其组织成员为校长、其他学校合作组织中心成员、不同年级教师代表、不同年级学生代表、不同年级家长代表、地方主管文教卫官员以及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其组织任务至少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行动计划;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实施、协调、宣传已策划好的活动;对合作活动与问题进行监督、分析与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该组织还应承担起家长、社区成员的培训工作,编写系列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家长、社区成员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明确协同教育目标与参与类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创造欢迎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氛围,确保家庭和社区有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效的协同教育严重影响各类协同教育参与者的参与持久性与深度。所以,确立各方感兴趣并可操作的协同教育目标对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极为重要。考虑到协同教育的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确立的目标必须包括维持合作氛围目标与行为目标,还应包括提升协同教育工作的学术目标。有了明确的协同教育目标还要有操作性强的参与形式,这是协同教育的关键。协同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协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技能;以学校项目与学生发展为抓手实施开展有效的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的交流;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创设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情境;创造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情境并发展家长领导和代表;搭建学校、家长、学生与社区共享资源平台等。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一、突破本位主义:树立全面统筹的协同育人观

少年儿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教育难以发挥整体的育人效果。协同教育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突破过去各自为政的本位主义立场,强调三者的主动协调、同频共振,实现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1+1+1>3”效应。

(一)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的全教育观

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必须树立“人人是教育者”“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全教育观。教育部门、学校、媒体,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和社会机构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家长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教育者,是学校、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要引导家长树立起其自身作为“第一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提供机会,使之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要引导社会有关机构、企业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少年儿童传输正能量、避免负面影响,积极创设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二)学校应成为家庭、社会教育的粘合剂

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突破本位主义,并不意味着各自要放弃自己的职责功能,而是重在唤起各自的教育意识。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组织,在协同育人中,应充分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主动出击,开放办学,统筹引导,争取地方政府、各部门、社会机构、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信息共通、资源共享,成为连接家庭、社会的粘合剂和桥梁。学校要树立起为家庭、社区服务的理念,提供场地、师资等条件。坚持以学校教育系统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学生为主体,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合力。

二、完善制度保障:建立系统持续的协同育人机制

当前,虽然不少区县、学校在推动协同育人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统筹的力度还不够,普遍存在活动零散、意愿不强、师资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层面探索解决,更需要政府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机制,使协同育人制度化、系统化、可持续化。

(一)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法制机制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是依法推进协同育人的基本依据和根本保障。一要推进协同育人的立法和制度建设。用法律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加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立法。二要进一步提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等10余部地方性教育法规,对家庭、社会教育责任有相关的要求。三要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建立校本化的协同育人制度。学校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时,除了必要的组织安全意识和措施外,要尽可能与学生的法律监护人、活动合作方以合约、协议方式,明确各方责任。

(二)确立科学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统筹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要高度重视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合作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促进学校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主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策略、配套文件和评价办法。学校层面要将教师、班级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激发教师主动联合家庭、社区育人的积极性。

(三)完善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

在协同育人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是相互影响、成果共享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能激发家长、社会人士、企事业单位参与协同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家长、社会贤达、企事业单位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爱心家长”“关心教育公益企业”“社区教育先进学校”等评选活动,激发三方协同的内在动力。

(四)建立城乡协同教育一体化机制

要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农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以及公安、妇联等部门组织的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避免突发事件和社会不良风气、犯罪分子对儿童的侵害。城市社区要推进终身教育,实现全民教育。坚持社区教育对中小学生开展课外教育,在项目支持、人才配备、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各个基层社区教育提供保障。倡导“离校不离教”的原则,利用社区场所,建设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创办四点半学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教育、校外教育。

三、整合多方力量:搭建共赢互通的协同育人平台

在机制建立的基础上,还必须解决如何运行的问题。要充分整合多方面力量参与,以共赢互通为基本原则,搭建协同育人的多元平台,促进工作持续开展。

(一)组建协同育人的管理与指导平台

完善协同育人的管理平台,区县教委要争取地方政府和宣传部门、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建立完善社区教育学院、教育联席会议等组织机构,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工作。要组建协同育人项目研究平台,以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衔,组合市内高校、区县教研机构、社会专业研究机构形成项目研究团队,对区域内的协同育人项目进行系统设计,解决好深度、效度、可行性等规划问题。同时为各级各类学校、社区提供专业引领。

(二)搭建多方参与的组织平台

推进协同育人工作,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搭建多方参与的组织平台。组建学校层面的协同育人中心,成员由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社会机构代表、学生代表等构成,改变过去德育处、学生处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队伍。学校要为家庭、社区提供多元的服务,让家长、社区得到实惠,让家长、社会企业或机构认识到参与学校工作对自身的重要价值,激发其持续参与的热情。同时,完善家长委员会等自组织架构,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其中,班级家长委员会应尽可能扩大家长参与面,减少对家委会的干预,激发家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网络育人平台

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建立有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成果。一是建立网络资源平台。重视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家长在线学习,实现网络育人功能。二是建立网络联络平台。学校、班级可通过建设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将有关学校、班级、孩子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增强家校社区的交流互动。要注意收集问题并及时反馈,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三是联合网络媒体平台。联合宣传、文化、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务求深度实效:实施科学立体的协同育人行动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育人途径,促进协同育人取得实效。

(一)以育人为目的,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协同育人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最终落实到育人这个目的上来。一是学校要根据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的不同特点和现实条件,系统策划和设计协同育人的行动体系,以课程的形式予以固化,分年级、分层次形成连续性的课程序列,确保协同育人的科学性。二是推进协同育人的课程内容建设。重点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注重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渗透、整合、融通,构建全新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三是在实施时,避免传统课程知识化学习的倾向,多运用活动化、情境式、体验式、探究式等途径来开展,提升育人的有效性。比如,有些学校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优秀家长、社会贤达等资源,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既调动了校外人士参与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师资短缺的矛盾。

(二)以问题为导向,有效满足家长需求

学校推动协同育人行动,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家长的教育。只有教育好了家长,满足了家长的需求,协同育人才会有持续的力量源泉。由于家长在学识、职业、子女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的以校级、班级为单位的家长教育活动,往往针对性不强,导致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无论是家长学校、家长会,还是其他的家长教育活动,都应该坚持以解决家长育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的家长因材施教,分专题、分层次地用家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确保家长学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三)以过程为重点,充分调动全员参与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