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3-10-09 16:07:26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0,(01)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

一、课标下语文教育的内涵

新课程的改革,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提倡自主、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但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中并未否定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新课程的提倡,也使一些学校在研究学习方面存在着误区,如为了争取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奖项,专门成立由少数学生和老师组成小组,以至于撇下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做法严重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结合学校及班级的情况,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整改,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进行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进行转换;在学习方式转换过程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新课改下逐步对语文科目感兴趣,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单一的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也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储备人才,不但要适应时展,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推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再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育是必要科目,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组成中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程教育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学好语文,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开展中,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注重人文与科技教育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人文与科技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的情趣品位,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个性的发展意义重大。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大家已深有同感,有所重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无非是要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质,高尚的情趣,健康的情感,纯洁的心灵,乐观的态度,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深切的同情心,顽强的进取心,培养其大局意识、协作精神与奉献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应把握三个重点。首先要引导、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观,树立科学观,培养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意识。要善于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客观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论;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有关科学原理进行阐述,给学生灌输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无神论思想。第二,要依据教材内容并有所补充,让学生懂得一些科学史,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第三,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为此,必须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拓宽语文教学思路,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广辟语文教学渠道,切实激发学生的科技创造热情。

2、语文教育从实践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科目时,其心理已有了较为稳固的语言机制,提供了学生学习条件,这样在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就相对简单。教师也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如,在讲《和田的维吾尔》时,让学生在记下自己对文中不能理解的部分,等讲过课后,在分组进行讨论,从讨论中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自主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生为主体,以个性为主导

新课程中,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样改变使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辅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样在科目的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在新课程的发展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化解教学中的规范性和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学生的想法天真,也不要立即否定,以免对学生的天性进行扼杀,让学生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生的天真的想法,从另一方面则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第3篇

一、对“自主”的误解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使其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由此可见,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都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当主角,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从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成为旁观者和组织者,造成课堂混乱。有的学生在课堂中胡言乱语,例如,某个教师在教授“祝福” 时,学生在谈到祥林嫂命运时说:“祥林嫂为什么不去鲁四家闹,一闹鲁四就会收留她,因为鲁四是个要面子的人。”这时学生中出现了很多种假设,都是围绕着“闹”来说。当时老师为了体现自主原则,竟大加赞扬,说学生有见解,结果使课堂教学陷入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弄得听课教师啼笑皆非。这种“自主”学习的结果,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反而连最起码的认知能力都受到了限制。

二、对“合作”的误解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模式。教师有计划地向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合作简单地理解成小组讨论,而且不分青红皂白,任何问题都拿来讨论,久而久之,总用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气氛活跃,其乐融融,可课后反馈,学生却常常不知所云,连课文重点都没掌握。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过秦论”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孝公’称‘公’,‘惠文’称‘王’?”学生说出了多种意见,大约用去多半课堂时间,结果偏离了教学。我想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讨论,教师只要简要介绍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与周天子的关系即可,何必费此周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该想一想如何用“合作”的方法来学习呢?

三、对“探究”的误解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即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和现实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来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来解决问题;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和方法。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探究”理解成了“任意拓展延伸”,具体表现为很多教师把课文以外的大量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探究。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劝学”时,把荀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又拿韩非与李斯的命运进行对比,最后讲到人的重情与薄义,又引申到孙子、庞涓。弄得课堂成了政治教育课,忽略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轨道。教师博学杂收是应该的,但如何把一桶水中的一杯水教给学生,则是教师的大智慧。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第4篇

关键词:初中时期;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时间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时间,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好时间。因为,在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专注于学习并且有老师辅导,课堂时间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间,所以老师要重视课堂时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并学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首先可在布置班级环境的时候,增添点绿色装饰,在墙壁上贴名言警句的名人专栏,渲染文化气氛。第二要使课堂上的气氛环境令人愉快而放松,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绘声绘色,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呆板地按照课本和备课本念。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无聊,烦躁,从而开小差,慢慢滋生对语文的厌倦之情。老师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与注意力,热情地教授,把教学当作一场表演,特别是教到难懂的文言文,古诗词时更应尽力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例如要表现出李白眼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表现出白居易所赞赏小草那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生命力。想必学生也会沉浸于其中。而不是制造严肃紧张的气氛,让学生们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听讲,这往往会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根据初中生的特性,老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力,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同时能够让学生快乐中学习语文知识,加深印象,还可通过语文知识竞赛,故事表演等活动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同时在上课时,可让学生先自述文章主要内容,包括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和朗读自己相对欣赏文章的某一部分。还可以在课后,利用多余的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心得,或者设立题目比较相应的文章区,让他们讨论各篇文章的优缺点。而在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各类诗歌朗诵表演,知识竞答比赛。可按照文章中的故事进行表演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二、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活起来

在语文课生往往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睡觉,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玩手机,然而讲台上,语文老师仍在滔滔不绝,师生像是处在了不同的世界。这反映了有些老师忽略学生的主置,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记录着老师从课文摘下的文段,老师给出语文考试试题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再要求学生机械的各种练试卷与习题,曲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的传授者,语文老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需不断学习与探究语文的魅力文化和学习技巧,完善教学技能。才能用自己的学识教授于学生,令人信服与尊敬。才能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榜样。受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与发现以适应于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要求。时境变迁,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们接触到的事物更是形形,所以教师应结合社会现状,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当代学生的喜好与思想,注意到学生们的兴趣与爱好,投其所好,引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需承担起这个责任,努力学习,不断进修,在语文领域掌握相应的知识,做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做个知识渊博,兢兢业业,受人尊重的老师。

三、利用新技术,引入新元素

在应试教育的而压力下,教师往往给学生课内课外布置了繁重的作业,这往往使学生筋疲力尽,无暇于课外的学习。教师可在上课时间利用新媒体教学,利用新媒体中的动画效果引起学生兴趣和加深学生印象,从中还可以插入一些音乐,让学生适当放松。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可照本宣读,需把全身投入,将学生学习的欲望带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在教授文章内容时,可扮演文中人物形象进行故事阐述,将文章中的故事演出来。同时教师要重视课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积累文化知识,开拓眼界等作用。而老师们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对学生们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学生们一起互动和了解体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延伸到课外知识,还可发动学生们在教室的一旁建造一个小书架,利用班费或者由同学们自愿捐书,共同阅读。

为了促进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需改正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而使学生Z文学习的能力不到提高,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和作业布置过多,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入新元素,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第5篇

一、语文学习要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智慧

学生在学习时只有明确了“我想要学什么,我真正要了解的是什么”,才会主动去探求,要不然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培养将成为空谈。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理念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语言文字的艺术,就是一种打动人的艺术。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绝大部分入选教材的作品都包含着强烈的感彩。新课程下的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作品的内容都关注学生的生活,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用不同的方法去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之中,同作者、同文本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产生碰撞,让自己的情感得到熏陶,丰富、完善自己。学生们的智慧是没有穷尽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想法,有的时候是很单纯的,就似璞玉,需要教师去开发、去雕琢。把单一的、纯理性的教化与丰富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把理性的认知变为情感的认同,这不也是“人文”的体现吗?那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1.将“组织教学”变为“诱发动机”,其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有效的情感刺激,面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需求和欲望,进而促使其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假如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绝对不会莫名其妙的产生,而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诱发让其产生。在实践中运用的目标分解法、赞扬肯定法、和平共处法等,都是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2.将“传授知识”变为“主动探求”,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从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掌握学习和求知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探求蕴藏于教材中的知识宝藏。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强调自主求索的精神。这意味着教师再也不能只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加不能再用一套泛黄的讲义来应付全班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应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之中,关注、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质疑,让教学在彼此问答、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习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之中深入。教师的教在学生的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在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个过程很复杂,也很重要,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运用问题交流法、主题探讨法、师生沟通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

3.将“巩固知识”变为“自我展现”,其核心是让学生不再受机械记忆、重复练习的痛苦,以自我展现的形式,一方面吸收、巩固知识,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变成自己的素养,另一方面有主体意识、张扬个性而且又积极合作,养成开朗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要在“动”字上下工夫,让学生能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那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教师可以运用课本剧、辩论、演讲、朗诵、趣味游戏等形式诱导学生动起来。学生在“心动”中学,在学中“心动”。在“身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人人动”中发现不足、改进不足。

4.将“运用知识”变为“实践创新”,其核心是让学生突破教材的局限,打破经验教训的桎梏,不当知识的奴仆,不是任教师驱赶的温顺的小绵羊,而是着力培养自己寻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质疑敢闯的创新精神。纵观学习的整体过程,这一部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前三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实施积蓄力量。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是否有成效。我们应该看到只有这一阶段的学习落到了实处,发挥了效力,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才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达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所要求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就要有探险意识、突围精神,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冲出常理,经常用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唯一的认识?此人是否还有其他的性格特点?换一种思考角度是否会有其他的认识呢?我们思考是不是有偏颇或漏洞?用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敢于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多思善想,不被一家之言所惑,有自己的思想。

5.将“检查知识”变为“共同体验”,其核心是让生生、师生问将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进行交流,总结已知,体悟学习方法,品味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一部分虽是尾声,但不要流于形式。学习简报、学海拾遗、几点体会等,都是很好的体验和交流形式。一句话,要让学生在共同体验和相互交流中,把所学的知识融成一个体系,具有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

二、语文的学习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大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将学生从“小课堂”引领到“大课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去学习语文。大力提倡“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纸质书(报刊、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进行一些春游、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工厂、农村,走向博物馆,走向美丽的大自然,亲自领略外面精彩的世界,目睹祖国的日新月异的风貌,亲身体验人生百味,让学生做自主发展的人。除了现实生活,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语文学习当然要促进学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学生可能陷于日常的、琐碎的生活,感受不到生活更多的魅力。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梦的天堂里飞翔,拥有一种超越个人、超越家庭、超越社会的向往。这种向往就叫理想,它可以温暖人心,提升人格。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了,他们会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会到的东西将会比在课堂上多出许多。

三、语文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社会角色和身份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有让学生由一个懵懂单纯的孩子到一个有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人的转变过程。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多思考,怎样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社会角色的体验,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怎样才是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发展。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不同的角色。学生不是孤独的学习者,他们渴望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沟通,和他人分享经验和体会。大家都渴求一种开放的交流,积极和他人打交道。在这种理念下的学习,学生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成长。长期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倾听、感悟能力和团队精神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第6篇

关键词:情感因素 自我转变 教材处理 善于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11-01

语文教学在新课标下有了全面的更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成了我们今天要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要注意哪些,如何去做?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情感因素不可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

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所以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他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只有学生对学语文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同时,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文教学。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在课堂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如有的运用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情感,聊天吹牛,讲故事,读美文佳句等,有的运用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但不管哪种方式方法都要基于情感教育之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上《紫藤萝瀑布》一课,我就运用聊天吹牛的形式让大家谈谈亲人去世的感受,谈谈死者已逝,生者犹存的情感,伤痛自不可少,但更应珍视现在的生活,努力向前,从而让同学们在感情上和本文作者有一个认同,进而能更好的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而在上《乡愁》时,我则让同学们闭目想象离家在外,举目无亲,万事不顺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引出在家千日好的感慨,从而最终导入乡愁。

2 自我转变不可少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好的地方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存在的更多的弊端,让它和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产生了众多的抵触。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难看到主动的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学习得到知识,少有自己的感受与见解,一堂课就是课堂是中心,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学生的发展完全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根本就谈不上创新谈不上发展。如果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众多的手的举起绝对会是“老师,答地球自转的小明没来”的笑话。(注:地理课上,老师提问同学们纷纷举手。可当老师提到“地球为什么自转”的问题时就没有同学举手了。老师相当着急,毕竟后面坐了太多的听课老师。终于,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救场。老师请这位同学起来回来,这位同学说:“老师,答地球自转的小明没来。”)所以,教师自我转变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教师要成为一个组织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一个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变成一个课堂为阵地,教师是引线,学生是主体的现代课堂。

如《那树》一课,我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做。本课几个问题:

(1)你能让同学在本课的生字词上考不到你吗?

(2)那树代表什么?

(3)你能找出并说出本课的几个优美词句吗?

(4)本课主题?

(5)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现在可以怎样做?

备注:(1)可自由组合讨论?(2)参考资料自备。(3)成果展评全班参与,得奖者本人奖糖果一个。

效果很不错,呵呵!

3 处理教材是挑战

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面对形形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品行的学生,手中的教材却是一个版本,如何分析和处理我们手中的教材就对我们形成了一个挑战。只有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在对学生学情和兴趣爱好等情况掌握充分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教学“三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确定并解决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学生学懂学通学用,达到用教材教而非教书匠式的教教材。

在你的教学过程中,在你的课堂上,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课堂教学前的教案中,应尽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所以在我们的教案中,导语设计、问题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每一步教学时间的分配,节奏控制,内容的过渡等都要充分的考虑。在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对我们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如在教七年级上《白兔和月亮》一课时,我就针对手中的两个班的学情作了详细的分析和处理。一个基础较差的班集就在理清生难字词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寓意,理解寓言特色,学完本课后今后再面对寓言时能根据本课所学自己归纳总结寓意。另一个基础较好的班集就把生难字词放在一边,将之换为品诵本文的精美语句,学将自己生活中的道理写进自己的寓言中。为此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和两个教学重难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学生要一课有一得,再加上在现实教学中我运用了学生广泛感兴趣的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教学过程,学生学起来更专心,更有感触,充分达到了之前的教学目标,获得了现场众多老师的一致好评。

4 善于学习最关键

在新课标中要善于学习,特别是作为青年教师。我在初期的教学工作中,承担了多次公开课,上完就听同行专家的点评,必有一得。

不断的听课,不断的吸取别人的优点,并不断的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这对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的很多经验都是从老教师那儿学来的。听了曾老师的课,学会了用学案,并将之用到《诗二首》的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李老师探讨明确了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也是一课的出彩之处。所以,个人以为多听课,多探讨,多合作,多改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少的一点。

当然,教学是个无底洞,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情投入,不断转变,勇于挑战,坚持学习吧,相信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第7篇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树立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决于教师的魅力,而教师的魅力主要来源于教师创设情境的艺术性。我在教学中经常把学生和课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变成课文中的人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再塑生命》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莎莉文老师,海伦・凯勒站在你面前,问你爱是什么,你怎样回答她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讨论,争相发言,显得异常激动,都为海伦・凯勒寻找关于爱的含义。有的学生说:“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的东西。”有的学生却认为:“爱能给人光和热,使万物茁壮成长。”也有的学生认为:“爱是天穹撒向人间,滋润万物,启迪心扉的一场场春雨。”更多的学生认为:“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又如,教完《石壕吏》全部内容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课文内容和基本思想来表演,充分表现“老妇”“差吏”的人物性格,从而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样最佳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仅把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变成富有魅力的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二、 相互尊重,融洽师生的课堂关系

由于受我国传统等级文化的影响,传统师生关系是“操纵――依附”式的关系。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与学生交往时呈现出权威无边,课堂上占据着完全主宰的地位。而学生成了客体,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什么事都要听从教师的,没有丝毫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作探究,还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把新课程课堂真正变成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诚,诚实,相互信任,善意相待――这些特点能最好地表现……教师同他的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我提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母亲的俗语、格言、诗词曲等,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词语、格言、诗词曲的接龙比赛。当然,教师必须加入其中某一小组,哪个小组出现问题就表演节目,教师也不例外。这样的课堂组织,有力地维护了师生关系,构建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愉快课堂。

三、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指出:“注意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而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培养自觉学习的意识。师生合作探究应把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由学生来组织和实施探究,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教师只是研究组的一个成员,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共同成长,树立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心。比如,教学《桃花源记》,学生可能提出: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的消失也值得人深思。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应该提供交流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