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德育的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5:33:00
古代德育的特点

古代德育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方法;启示

我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只是统治者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进而形成了最初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进行理论教育灌输。统治者为给大众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大力普及《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并自己也会编写一些喜闻乐见的读物,使其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教化百姓,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

(三)树立理想榜样,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者应该是完美的体现者,要以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识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树立好典范。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此相适应,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伦理道德,各种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社会习俗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

(一)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强制性。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和政治上的专制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其方法必然带有强制性。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就只能以儒家为正统,不允许其他的内容与方法与之相抗衡。

(二)强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孔孟等儒家先贤都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言辞、却能遵循道德规范身体力行、亲身实践的君子,而耻于那些言过其实、知行不一的小人。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儒家思想主张。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对象的性格、能力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儒家思想还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这符合教育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某些共同的生活规则,体现了人类的基本智慧和情感,对于加强和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引导当代人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历来把树立远大志向当作塑造完美人格的前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操、道德品质,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为目的的思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我们要高度重视自我教育,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自我教育法居于核心地位,针对如何实施自我教育,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对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于:达到了自我教育方法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育对象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教育对象自己反省的勇气、自律的精神和能力。

(三)要学会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运用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综合教育机制,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紧密协作的情况下,才能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青年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立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审时度势、联系实际,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因素,又要开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曹影.“教化”的缘起、内涵及与道德教育的异同.长白学刊,2005.

古代德育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古代蒙学 高职学生 道德养成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日常生活为进路入口,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尤其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实行因材施教,编写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材等。探讨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继承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寻找“内源性”思想路径。

一、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开展现阶段道德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作者为南朝梁时周兴嗣。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传统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后来的《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蒙学读物无疑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通过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色的研究,可以为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伦理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古代蒙学教育思想主要仍以传统儒学为主,同时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积累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颜之推经历南北两朝,思想深受朱熹圣人“明哲保身”的影响,所以《颜氏家训》也带有很强烈的保守意识。《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学习古代蒙学的优点

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曰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从而有利于高职学生道德的养成。

把伦理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这正是今天的道德教育所缺失的意义与内容。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关注学生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三、学习古代蒙学对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的现实意义

1、道德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可以说,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教育的主线。在当今道德底线模糊的社会,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拾起那些精简但寓意深刻的古代蒙学教材,作为经典文化向幼儿诵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等,我觉得这也是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故事。

2、博文广志。像《幼学琼林》、《蒙求》等书内容囊括了天文地理、人文世故、自然景象、教育等非常全面的内容,可以使幼儿在快乐阅读时收获各种各样的知识,比起现在一些单调,华而不实的书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

四、学习古代蒙学读物对培养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的可操作性

伦理道德教育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 。《千字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道德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

五、总结

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现代伦理道德建构的文化渊源,道德类蒙学教材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世俗化形式,是古代私人设学和私家聘请教师时教授学生所采用的道德类读本,是一种侧重于向童蒙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及培养童蒙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社会里修身处事的态度的蒙学教材。宋代是蒙学教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蒙学教材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宋代出现了系统化的道德类蒙学教材体系,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正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蒙学教材特别是专门的道德类蒙学教材这种方式使道德观念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深入青少年的骨髓,左右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以深入研究宋代道德类蒙学教材的特点,拓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研究空间,将会为现代高职生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思想理论上的支持,对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谈儒强,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古代德育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家国同构 三位一体 宗教权威

中国的传统德育尤其是古代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伦理合一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历朝历代学者的学说都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非常密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修己以安百姓”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道德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仁政”思想。汉代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加强调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德治要靠教化”的观点,并概括和揭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内涵。儒家从孔子就开始提倡的“内圣外王”思想显然把出仕做官看成了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可见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一直传承政治伦理合一性这一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古代,道德服务于政治,政治是道德的目的。

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宗教伦理合一性。《圣经》中有“摩西十诫”的说法,就是除了耶和华,不允许拜其他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禁止妄称耶和华名;必须守安息日为圣日;必须孝敬父母;禁止杀人;禁止奸淫;禁止偷盗;不许作假见证人;不许贪恋他人财物。这十条戒律既是宗教教义的内容,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有学者研究认为,西方古代的学校道德教育就是一种宗教化的学校德育,“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到18世纪中叶,学校中都几乎奉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学校德育的同义词”[1]。我们认为,在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中,宗教和伦理是密不可分的。

从表面上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内容明显不同,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原因何在?这里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传统的原因。

一、从中国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

自古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在社会政治结构上维持“家国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进而促使了道德教育中“三位一体”的稳固的教育模式的形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特点,决定了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中国古代社会,父家长在维系家族稳定中起核心作用,家族中晚辈对家长的“孝”成为必然的义务。君主在国家政治结构中起核心作用,臣名对君主的“忠”也是应尽的义务。从表面上看,“孝”、“忠”并不相关,“孝”属于伦理范畴,“忠”则属于政治范畴。“孝”针对的是中国古代每个家族里的个人,是一种态度,强调晚辈对长辈要恭敬顺从,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调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功能。“忠”则针对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君主之下处于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人,也是一种态度,强调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忠诚服从,起着维护政治统治、协调等级关系的作用,但实际上两者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是中国古代家族关系和政治关系之间本质联系的集中概括。《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步骤同样强调: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的构成极为明显地反映了政治和亲缘的高度结合。天子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主人,又是所有家族的领导者,亲缘上的大宗。由此,原来仅仅在家族中体现的“孝”的功能便由家族延伸到整个社会,原先用来“事父母”的孝道成为统治国家,维护政治统一的有效手段,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像孝顺父母一样服从忠诚于他们。《孝经》里提倡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而使孝顺亲人与忠于君主相通,管理家族与治理国家相通,论语里也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于家国同构,在齐家到治国的过程中,将孝顺亲人的家族宗法伦理感情自然而顺利地过渡并转化成了对君主国家服从忠诚的政治理念,由家而国,完成了情感转移,使各种可能出现的异端思想消失于无形。

(二)“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使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效果显著。传统道德教育认为家族、学校和社会在个体道德品质培养上担负着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道德的发展,又由于家国是同构的,因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成功实现了家族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三者密切联系的“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1.家族通过“孝道”的遵守强化道德观念。儒家强调行孝,其根本目的是以孝来治家,进而以孝来治国。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父家长专职,父家长权威能否真正确立尤为关键,而确立父家长权威的关键则在于孝道的贯彻与否,因而以孝治家便成为一种自然的结果。《孝经》里提倡“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又一次把古代中国的家族看成是国家的缩影,由于孝具有齐家与治国的双重功能,并且被视为齐家治国的根本要道,因此孝的观念远远地超越了道德观念的范围,它被无限扩大,应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2.学校和社会通过“教化”发挥德育的强大作用。虽然中国古代家族道德教育的作用很大,但是毕竟范围有限,因此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校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得到教育家的重视,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求学、明理的必要途径,学校教育的内容应以“明人伦”道德规范为主。战国之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和教育家一直极为重视道德教化,学校教育中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的思想,要求教师既有深厚渊博的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的教育内容就突出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地位。《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宋代心学家陆九渊提出“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强调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做人,并且要求教师首先要力行身正,做学生的楷模。

中国古代尤其重视社会教育。宋朝统治者极其智慧地将社会教育和地方建设、社会风俗改造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宣传联系起来。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如诏令、文告训育民众,积极推崇儒术,对广大百姓开展封建伦理教育。范仲淹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道德观。历朝历代,统治阶级还把道德教育深入到社会的基层,借助乡里、家族的力量,利用封建基层行政组织施行教育,主要形式有“乡约”、“宗规”、“家训”等[2]。可见,在社会教化方面,家族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样,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从下到上、错综复杂的大道德教育体系,在家族观念的理念之下,全社会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因而形成了整合力。

二、从西方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宗教伦理合一”性

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一直被浓厚的宗教氛围笼罩。西欧国家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都是被教会掌管。

(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一方面可以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在西方,对道德有文化支撑的作用,也就是为道德的形成提供了途径和情境。

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充满道德象征,兼具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首先,《圣经》、《古兰经》、佛教经典是三大宗教的教义经典,又是不同文化的集大成者。每一部宗教经典中包含大量的道德劝诫,彰显宗教道德,如《古兰经》中倡导守正自信、行善、宽恕、诚实、公正、团结、舍己等美德,反对追求私欲、傲慢自大、饮酒、说谎、嫉妒等恶行。宗教经典中的道德教诲往往与形象生动的人物故事紧密联系,读来引人深思。其次,宗教经典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特点,它们内容比较丰富、具有想象力,语言平实古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人们在阅读、聆听宗教经典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文化的陶冶和道德的洗礼。

宗教场所的建筑风格和充满神圣感的宗教礼仪活动有助于道德教化。纵观西方的宗教场所,不管是教堂、清真寺,还是寺院,建筑物从外观上看无不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高高的穹顶、巨大的墙柱使整个教堂笼罩着安详、神圣的气氛。建筑物内部的装饰,不管是基督教教堂彩绘玻璃上生动传神的人物和场景,还是佛教寺院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壁画,抑或是伊斯兰教清真寺里精美绝伦的图案和花纹,无不闪耀着神圣之光。宗教礼仪活动有讲道、唱诗、祈祷等过程,往往还伴随着音乐、歌唱等文艺形式,给信徒提供了置身事外、超凡脱俗的神圣氛围。基督教的讲道内容经常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牧师娓娓道来,讲述耶稣如何为善,而不是死板的教条戒律,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唱诗过程所营造出的宗教氛围,使信徒们置身其中并产生一种归属感。

(二)宗教道德教育的权威性与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相对于法律而言,主要依靠人的自觉遵守。“如果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不足或根本就缺乏权威性,那就不易起到强制和使人认同的作用”[3]。宗教是人的一种理想寄托。“基督教中上帝所具有的人格实际是西方人理想本性的升华”[4]。宗教一旦具备了权威性,宗教世界所提倡的道德就显得神圣,道德要求就变成了神的指令。服从这些要求自然就是对神的尊重,不服从就是渎神,而渎神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样就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7.

[2]何维.论道德社会化[D].长沙:中南大学,2007:6.

[3]成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2(3):80.

古代德育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66-02

我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法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点,吸收其优秀成果,对新形势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伦理方法政治化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点是伦理方法。儒家的伦理方法政治上,主张实施“德政”,坚持“德治”;对民众,采用“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以“道德教化”为根本,对家族,教以人伦,讲究孝亲;对自己,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对师长、朋友和他人,提倡尊重亲和、讲究修睦。可见,其方法理论是逻辑十分严密的体系。该方法体系还特别强调两个原则:一是强调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和国家治理相结合,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机构,把握了伦理方法的政治方向——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二是强调宽以待人与严于律己相结合,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和合”、“中庸”原则。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提倡这种原则方法,既有利于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处理地区与地区、民族语民族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实质上,儒家思想既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其区别于宗教和其他学派方法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的伦理方法与西方的宗教伦理方法也不同,中国属于政治伦理,是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紧密结合的产物。譬如周公就提出过“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思想。孔子继承和弘扬了这一思想,主张政治上实行“德政”,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意即统治者只要将德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人间的秩序就会像天上的星系那样有序而和谐了。孔子的后继者始终坚持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为政治服务,强烈体现了伦理方法政治化的重要特色。

二、伦理方法的传承性

中国的伦理方法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周朝统治者认为商纣的灭亡是暴虐无道,所以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倾向于实施“德政”。春秋时期,孔子继承周公思想,进一步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把恢复周礼作为“仁”的目的,并将这一伦理思想推及政治,明确主张政治上实行“德政”。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孔子仁政、重民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政治上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认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得民心”。汉代董仲舒,借“君权神授”之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并发扬了儒家思想,使儒家伦理道德及其方法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传承,以此作为统治思想,儒家伦理方法也就被推上了“独尊”地位。

此后,伦理方法体系在数千年封建统治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诸如“三纲”、“五常”、“四维”、“五伦”、“三从”、“四德”等具体伦理规范和修养方法。但其方法的内涵品质一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其为统治阶级思想政治服务的方法本质更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三、方法途径的内在性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伦理教育为代表,其教育方式特别强调“内化”、“内圣”。因为儒家伦理的核心,是强调内在的人格意识。认为人要讲人格,既要肯定自己的内在价值,也要肯定别人的内在价值,即人格价值。并认为人的内在价值是铸造道德观念的核心依据,所以为人处世应该保持自己的内在价值,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要把它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在治国、教民方面,儒家反对才外部武力征服,强调“以德教民”,让民众从内心归顺、服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上》)。所以,孔孟的治国教民方法,在方法途径特征上是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孔孟把这种方法有国家推及家庭,有政治推及道德,一以贯之。并且还指出,如果不采用道德教化方法,家庭出不了孝子,国家不会有顺民,动乱就会发生。“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刑戮之民,不从君之政,言疾之难行。故君子不急断,不意使,以为乱源”(《说苑杂言》)。

四、方法使用的强制性

儒家的伦理方法同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相结合强制推行,不允许其他理论和方法与之抗衡,正所谓“独尊儒术”。政治上的独裁专制是伦理专制统一的前提和保证,伦理专制统治则是政治独裁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上的等级制和伦理上的等级制是一致的,政治上的控制盒伦理上的教化是相通的。在基层组织措施上,也实行政治与伦理的双重管制。户籍制度,设立学校,制定家规、乡规民约、礼俗民俗都必须以儒家伦理方法为依据,如有违反,必受制裁,同时还要群起而攻之。其伦理教育方法实施的强制性一遍及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落实到每一个家庭。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特定的封建社会环境下,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也限制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程度。封建王朝依靠思想理论来统治国家,将文化烙上政治的印记;儒家思想的“独尊”,让其他学派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我们的伦理思想发展的就很片面,但是长达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却给我们带来了文化的延续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思想的支柱,“人”“仁”“义”对后世影响甚大,对人的内在修养要求,更是突出;儒家思想长期作为封建统治工具,必然有其强制性,教化趋于统一性。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这些主要特点,培植了中华民族的含蓄、仁慈、善良、勤劳、朴素等传统美德,孕育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优良的德性修养,这种美德至今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大力弘扬的先进美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采用“自省、慎独”方法的精华,更要根据现今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孟旭.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评述[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

[3]邹兰香.“修身为本”伦理思想在现代德育中的借鉴[J].湖南社会科学,2002,(04).

[4]吕耀怀,卢军.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2).

古代德育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蒙学;德育;借鉴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1.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努力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比如《三字经》内容就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思想品德。

首先,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其次,重视“孝”。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传统蒙学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教材编纂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古代蒙学教材适应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如《日记故事》中的“击瓮出儿”、“磨杵成针”等都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易诗歌让学生诵读。儿童从小读些富有情趣性的诗歌,不仅可以促进智力和语言的发展,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启发鼓舞其向上的志趣。明代学者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他认为孩子的性情喜欢游戏,害怕拘束,好像草木刚萌芽一样,如果让它舒展通畅就能茁壮成长,反之就会枯萎下去。所以在进行儿童教育时,要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3.强调“熟读成诵”。学生读书,先由蒙师讲认生书。讲书的形式有个别“口授”和“粗粗讲解”。“口授”是教师先教学生认字,带学生缓缓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粗粗讲解”时用通俗话,要指实事说明,使儿童易懂。还要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智力的发展。

学生读书必须熟背,以背书驱使学生勤奋用功,“以期所习永永不忘”。所以,蒙师对学生背书要求甚严,在背书时,教师也要“听差”,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分句等。背书时,还有“提背”,提到哪里背到哪里,以检查学生熟记的程度。又有“初背”(背生书)和带背(背熟书)和按时“抽背”,最后读完一册还要“通背”。故学生必须时时读书,时时背书。

在蒙学中,认书、读书、背书和温书四步曲,周而复始,日日如此,月月如斯。这对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儿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背熟了许多文词,这对以后的写作也大有帮助。不过儿童所诵读的书,并不都懂,教师也不要求儿童全懂,只好等儿童长大了才明白,现在只记住,到“后来受用”。

二、蒙学教育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主张儿童教育从小抓起,为我国历代蒙学教育家所共识,给当代儿童道德教育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试作出如下思考:

1.重视小学阶段教育的德育功能。在社会发展快速现代化的今天,高度的物质享受和较多的感官刺激给儿童发展带来了较问题,受社会“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现象的误导和影响,不少儿童从小就形成了“攀比心理”,追求的是吃喝穿戴,家长也以儿童的“外在形式”作为自身能力和地位的显示方式,过于关注儿童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忘却了对儿童生命形而上的追求和探索,忽视了儿童的理想教育,忘却了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一大困惑。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播,在蒙学教材中体现为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宣传儒家思想。但是这类教材除了对封建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说教外,还有一些诚实、忠信的道德教育,这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到今天,仍然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2.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蒙学教材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程度,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我们当今的小学教育也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而对学生的特点有意忽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此,在教材编纂与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向蒙学教育学习,多多编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故事,在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技能,学生又怎么会厌学呢?

3.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上文已经分析道传统的蒙学教育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儿童的诵读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今小学生背诵的篇目已经大大缩水,因此,就很有必要借鉴一下蒙学中的诵读教学,重视当今儿童诵读能力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国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道德修养也有很大的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有很多,因此在实验中将重点研究经典诵读对学生道德修养产生影响有效策略。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教育中的一块瑰宝,其中纵然有缺憾,但其固有的价值仍待我们思考、开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现代语文,2007

[2]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天风.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意蕴.曲阜师范大学,2008

[4] 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古代德育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演变过程;教育方法;基本特征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花园中,无数智慧的奇葩竞相开放,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还在东亚文化圈里成为中流砥柱。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是其中一朵艳丽的鲜花。何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 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也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以其学说宗旨来教化人听命于“天子”或“天意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早已先于这个学科而诞生了。

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 ,但有不少思想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容的论述最为丰富,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虽然其中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谓硕果累累,内容丰富。

1.奴隶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周时代,就已有了伦理与军事方面的教育。整个夏朝,道德教育也主要局限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产的行为规范教育。殷商时期 ,虽然仍迷信自然 ,但开始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周朝时期强调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明人伦”,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 ,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 ,教导人们安于本分 ,切勿犯上作乱 ,以维护社会秩序并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时国学的德、行、艺、仪四教 ,就是以明人伦为主要目的的。可见 ,这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2.封建社会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及没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就儒家而言 ,孔子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最为丰富的 ,其影响也是最大的。根据孔子的论述 ,“仁”和“礼”的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 ,虽然结合其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特殊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强调、补充和发展 ,但大多未离开孔子规定的基本思想。例如 ,汉儒董仲舒注重 “三纲五常” 的伦理教育。实际上 “三纲五常” 是孔子所谓 “忠恕”、“孝悌” 等规范的精致化;后来 ,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赋王权”,“君权神授”等理论 ,系统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绝对性。

自明代中叶以后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这一时期 ,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面对这种局面 ,再也拿不出像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来了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它的没落。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举出来,只选取一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

1.灌输式教育。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

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 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晋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

3.言传身教。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他们认为“言教为后,身教为先”。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

在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的研究中,其角度是多元的,涉及原则、内容、途径、方法等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和德育至上;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和训教合一;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承性和内在性的统一。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 ,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强调对人仁爱,对父母孝道;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知行结合。

表面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人的价值和现实利益,实际上道德已沦为统治的工具,道德被做作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道德中的人饱受封建道德的压抑与束缚。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史上,这个思想却是应该加以研究的。

四、结语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在其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有其参考借鉴的价值。 立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胆借鉴利用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承历史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

版社,1985年.

[2]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古代德育的特点第7篇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进行理论教育灌输。统治者为给大众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大力普及《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并自己也会编写一些喜闻乐见的读物,使其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教化百姓,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

(三)树立理想榜样,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者应该是完美的体现者,要以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识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树立好典范。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此相适应,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伦理道德,各种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社会习俗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

(一)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强制性。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和政治上的专制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其方法必然带有强制性。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就只能以儒家为正统,不允许其他的内容与方法与之相抗衡。

(二)强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孔孟等儒家先贤都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言辞、却能遵循道德规范身体力行、亲身实践的君子,而耻于那些言过其实、知行不一的小人。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儒家思想主张。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对象的性格、能力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儒家思想还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这符合教育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育对象的接受。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某些共同的生活规则,体现了人类的基本智慧和情感,对于加强和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引导当代人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历来把树立远大志向当作塑造完美人格的前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操、道德品质,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为目的的思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我们要高度重视自我教育,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自我教育法居于核心地位,针对如何实施自我教育,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对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于:达到了自我教育方法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育对象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教育对象自己反省的勇气、自律的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