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合集7篇)

时间:2023-03-06 16:02:24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第1篇

【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字;字义;女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60-2.5

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它既是人们交流思想,交流经验的工具,就必然要反映出人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所以文字承载着文化信息和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同时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千百年来保留了象形表义的基本特征,必然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全书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运用了形、音、义统一的原则,就使得他对字的本义的解释基本客观可信。《说文解字》对字的说解,能反映它的客观意义,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字形所反映的文化方面的内容。本文就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的分析,透视出“女”部字蕴含的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婚姻风俗习惯、妇女地位及对女性思想认识的变化等诸多文化信息。

许慎《说文解字》中“女”部共收238个字,根据“女”部字的义类分五类:第一是表示姓氏意义的;第二是表示与女性有关的亲属称谓;第三是表示古代婚姻制度和习俗的“女“部字;第四是表示女子容貌德行方面的褒义词;第五是表示丑恶,轻薄,羞耻等方面的贬义词。

一、表示姓氏的“女”部字

《说文解字》中表示姓氏和女性人名用字的共有30个。《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段玉裁注为“姓者,生也,人所察天气所以生者也,吹律定姓,故姓有百”,“因生以为姓,若下文神农母居姜水,因以为姓;黄帝母居姬水,因以为姓;舜母居姚虚,因以为姓是也。……感天而生者,母也;故姓从女生,会意。其子孙复析为众姓”。“姓”是远古血缘关系的体现,也是上古氏族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时代,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子孙。在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下,女性是社会的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被称之为“神圣母”。人类社会早期为母系社会,知母不知父,女性是社会的主体,担负着人类繁衍后代的任务。女子生活生育的地方就是姓氏,这是姓氏最早的起源。表示姓氏的字还有“姜”、“姬”、“姑”、“蔽”、“姚”、“妞”、“嫉”等。从表示姓氏的“女”部字可以肯定原始社会女性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

二、表示与女性有关的亲属称谓

《说文解字》中共有18个表示称谓的字,其中表示一般称谓的有5个,表示亲属称谓的有13个。表示一般称谓的,如:“妪”、“媪”。表示女性亲属称谓的,如:“姊”、“嫂”、“妹”。另外,还有几个表示亲属称谓的字意义与现代的称呼有所不同,“娣”、“姨”、“妣”。表示与女子有关的亲属称谓的“女”部字反映了古代的家族关系和家庭伦理观念。如“妪”是母亲;“媪”是对老母亲的称谓;“姐”是蜀国人对母亲的称呼;“姑”是丈夫的母亲,后来借为“男子称父之姊妹”,也就是结了婚的女子称丈夫的母亲为“姑”,男子称父亲的姊妹也为“姑”,称妻子的母亲为“外姑”;《说文》曰:“汉律曰,妇告威姑”,就是说妻子有什么事情就告诉丈夫的母亲,以法律形式规定妻子在家应听命于丈夫的母亲。反映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要服侍家人,要听命于丈夫的母亲。“姊”是同胞先出生的女子,后生为“妹”;“娣”,《说文》曰:“同夫之女弟也,从女,弟声。”段玉裁认为“娣”字是“形声中会意”,既是女子,又有年龄小的意义。就是女子同嫁一个丈夫,年龄小的称“娣”,年龄大的称“姐”,以区别于在娘家的称谓。当时社会的婚姻状况是一夫多妻制,而且妻子年龄大小不同,称谓也就不同。在这些称谓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古代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伦理观念。

三、表示古代婚姻制度和习俗的“女“部字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此类字,有些反映了古代的婚姻习俗,并折射出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婚”本写作“昏”,在《说文》中加上女字旁,并释为“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是女子一方的代称,称女家为婚,这是早期黄昏抢婚习俗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娶”在古作“取”。“取”字在甲骨文中形近用手取耳朵。古代战争中用割取敌人的耳朵来计数报功,所以“取”字的本义为“获取”。《说文》:“娶,取妇也。”王力先生认为:“取娶本同一词,后人特为取妇一义造娶字。”所以“娶”本义为夺取妇女为妻。女子择偶不能自主,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在婚姻中处于被占有和被奴役的地位。“姻,婿家也。从女之所因,故曰姻。”所因,即所就,也可称趋就。“姻”是男子一方的代称,因为女子将因就男方,所以称男家为“姻”。去了男方家必须依附于丈夫家才意味着有了归宿。“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王力先生认为古人以为妇女出嫁才算有家,故“嫁”“家”同源。“姻”“嫁”集中反映了当时女子对夫家的依赖性,正是因为这样,才衍生出后来的“三从四德”,而且女子稍有不慎,恐怕就有“七去”之祸了。

又如“媒”,《说文》释义为“谋也,谋二姓者也。从女,某声”。依照段玉裁的注释就是:结婚即“谋和异类使合成者”,也就是古代结婚就是谋和不同姓氏的男女,使之成为一家。古代婚姻是靠中间人说合的,而且这个人一般是女性,由女子来撮合男女的婚姻大事,男女双方还必须不同姓氏。结婚先要托人说合,根据不同姓氏双方的经济、社会地位等具体情况互相协调,然后再“嫁娶”才有了“婚姻”。“媒”、“妁”、“嫁”、“娶”、“婚”、“姻”等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有了婚姻制度后,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男子社会地位高于女子。从婚俗习惯上看,结婚前先要找媒人说合,然后在黄昏时分举行成婚仪式,女子嫁到男子家后,成为男子家的人,并且服侍男子家人。这些字的字形都直接反映了古代婚姻风俗以及女子的社会地位。

四、表示女子容貌德行方面的褒义词

表示容貌,体态和举止的“女“部字。容貌美是女子形象美的基础,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也是男子审美关注的焦点。古人最早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对女子娇媚容颜的感觉。“姝,好也。”指女色美好。《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说文》为:“色好也”,即面色好看;“好”,《说文》解释为“美也,从女、子”,“好”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女子漂亮,后引申为美好,指一切事物之好;“姣”,段玉裁注为“容体壮大之好也”,即身体强壮之美;“”是身体柔长丰满的样子;“婉”,“”,《说文》为:“目里好也”,根据段玉裁的解释就是眼睛、眼神好看。“奸”,《说文》为“兑细也”,“兑”,就是“悦”,即苗条漂亮。这些字都是女子身体具体不同部位或某一方面的漂亮、好看,有脸色好、眼睛好、眉目好、身材好、健康丰满好等等。这些都是女子外在表面的东西。

表示德行修养的“女”部字。古人认为优秀的女子不但要有好的外表,好的德行更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些“女”部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思想意识,即从行为道德,修养方面对女子的肯定和赞美。

表顺从的有“娓、婉、如”;表忠贞的有“、”;表体德好的有“”。

对《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对女性容貌、德行要求的字的统计发现,对女子容貌要求的字比重远远大于对女子德行要求的字。汉语为何有如此众多的描写女性容貌的词呢?在以男子为主流的社会中,语言中的这些词,书面上的这些字,应是男性创造的,它表达了男性的意愿。男性要求女性按他们的审美标准和意志塑造自己,妆扮自己。男性对女性的容貌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是之所以有如此众多描写女性美貌的汉字的原因。同时这类词也表明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和女性的实际地位。女性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她们不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而独立存在的,而是按照男人所制定的标准,约束自己来符合以男子为主流的社会习俗的女人。女人的美并不是女性自己眼中的美,而是男性眼中的美。即使有表示女子德行方面的字,也多是表示女子对男性的顺从,对男子的忠贞。

五、表示丑恶,轻薄,羞耻等方面的贬义词

《说文解字》中“女”部字表示贬义的大约有60个字,约占“女”部字的1/4,这些字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以下几种:表示相貌丑陋的,如:“”、“”、“”。在这一类字中,表示外貌不佳的字要远远少于表示德行不佳的字。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女性德行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外表的关注,对于女性德行的约束更多,更强烈。

表示品行不端的,如:万恶淫为首的“奸”、“姘”、“”等;“婪”:贪也;“”:不懂事理、“娆”:不仁这些表示贬义的“女”部字反映了古代对女性的主观一般的认识,把种种不好的道德品质、动作行为都归结为女性。这些字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歧视,受压迫的地位。由这些“女”部字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尤其是人们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女性由赞美到贬斥的转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认识领域对女性认识的历史变化。

陈寅恪先生曾在给著名的语言学家沈兼士的一封信中写道:“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就是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因为每一个汉字都凝聚了深沉的社会文化背景,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因此从对汉字的研究就可以折射出一部部文化史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而且,作为一个精通群书、博学多才的学者,许慎在编纂《说文》时,对字序的安排有他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从对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字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女”部字的产生过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与对女性的思想认识有关的社会制度、亲属关系、家庭伦理和意识领域里对女性善恶态度的思想认识变化等。《说文解字》的“女”部字就犹如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照出古代女性文化的内涵,可以折射出我国占代社会制度、婚姻风俗、家庭伦理、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并且也能反映出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虽然透过《说文解字》不能够全面,完全准确的反映出古代文化的内涵,但是,毫无疑问,《说文解字》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是中国古典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具有崇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H].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2).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王力.古代汉语[H].北京:中华书局,2007.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第2篇

关键词:部首 女 义类 地位 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汉字是是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它的形体构造过程便是汉民族对待事物的认知过程及其文化发展历程的客观显现。本文将据《说文解字・女部》,从“女”部字的义类以及其蕴含文化意蕴着手对“女”部字进行研究分析。

一、“女”部字义类分析

《说文・女部》这一部分共收录258个字,可以简略分为表示女性姓氏、称谓等区分性别的字、形容女子姿容或品性的字以及展现女性人生经历方面的字三大类别。

1.表示称号

其一为姓氏。

许慎解释“姓”的本意为“人所生”、“因生以樾铡薄!靶铡弊魑一个代表生育起源以及人类家族分支的字,其偏旁部首反映出女权制时代下充斥着母系氏族的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有着互相区别的族号。“姓”的含义最初与女性生子相关,姓区别出身,而出身由女性决定,也就是所谓“因生以为姓”。女性由于肩负着繁衍后代的重大职责而拥有至高的地位。因此,尽管在社会演变过程中女权削弱男权上升,古代社会的很多大姓仍然带有母系社会的遗留痕迹,例如“姬”、“姒”、“”、“姜”等。

其二为称谓,称谓用来对不同家族关系或是不同社会层级的女性角色进行区分。

以年龄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我们称年老的妇人为“姥”、“妪”与“媪”而称年轻的女子为“媛”、“g”等。

以家族角色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我们称丈夫或是妻子的母亲为“姑”;称叔父的妻子或是与母亲同辈而年龄较轻的已婚妇女为“婶”;称年辈相当的女性为“姊”、“妹”等。

以社会地位作为衡量标准的区分中,古代宫廷有“妃”、“嫔”、“嫱”、“婕妤”等官职,而女阶层则有“妾”、“婢”等卑称。

2.形容姿容、品性

《说文解字・女部》中包含许多对女性形象的姿容、品性有形容义的字,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很多字表达了人们对于女性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古人常用“妩”、“媚”、“姣”、“姝”等字形容女子美貌,而女子文雅称“娴”、女子有才品称“婧”、女子巧慧称“妍”。

女”部字中不乏对女性带有贬义色彩的字,表现了对女性的轻视与侮辱。例如“妒”――妒,D妒夫也;妨――妨,害也;“奸”――奸,犯淫也。

3.展现人生经历

所谓人生经历,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风俗在女性角色身上的展现。

女子到了“嫁”人的年纪,便应当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娉”礼,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娶”了新妇,男子便有了“妻”,一对新人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婚”、“姻”。

二、“女”部字文化意蕴分析

1.女性地位的变化

社会经历了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权力核心由女性转交给了男性,女性的地位也从原先的崇高变得不再那么的举足轻重。

在上文有关类分析中曾提到古代社会的很多大姓仍然带有母系社会的遗留痕迹。也正是此类“女”部字的存在使得远古时期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社会核心有了客观的证明。

当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阶段时,女性角色转而变为从属的性质。这种性质在女性嫁入夫家之后尤为凸显。女性或承担“妻”的职责,或扮演“妾”的角色,她们拥有了一个共称――“妇”。从词义角度看,“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从四德的教条下,尤其是表示两性关系中带有侮辱、歧视涵义的字大多以“女”为偏旁部首。孔颖达疏曰:“女有美色,男子悦之。”司马迁曾曰:“女为悦己者容。”即便是“娴”、“姝”这样夸赞女子的字也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以男性作为考核主体来表明对女子容貌的要求。

2.民族审美情趣

古人将女性作为审美对象,束之以不同的标准。

我们在姿容角度上夸赞女子美好时会使用“”、“浮薄“”等字。从细节角度来说,夸赞女子眼睛美丽用“b”、“娃”等字;女子柔弱美时用“”、“稹薄“”等;女子体型美时用“嫣”、“唷薄“取钡取6内在角度,女子品性优良用“婉”、“娓”、“如”等;女子温婉顺从用“拧薄“婧”、“”、“”等。

不可否认,这样的审美方式是古代人民的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飞跃,反映出古代人民审美情趣的科学性演变。

三、结语

正如臧克和先生所说:“在《说文・女部》所保存的这个‘女性语义场里’伟大与渺小共存、高贵与低贱杂糅,显示了异常复杂的情形。”庞大的“女”部字类构建了一个庞杂的语义场,在对这个语义场的深入探索中我们洞察了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我们窥见了汉民族女性文化中五彩之一斑。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4]陈雪梅.“女”部字语义场文化意蕴浅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5]马芳.从《说文》“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安徽文学.2008

[6]赵光.“女”字初文阐释之我见.洛阳师专学报.1999

[7]肖金云.《说文・女部》字的义类分析及文化内涵.九江学院学报.2012

[8]程雯洁.女部字反映的汉代女性的家庭地位.北方文学.2010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第3篇

摘要: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形体反映了中国历史的风俗人情、社会意识、名物制度等文化内容。以女部字为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认知,这些文字充分反映了汉字造字的奇妙法门和深刻含义。

关键词:女部字;中国文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70-02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与字义的字典,也是文字学奠基之作。本文把《说文・女部》字从意义上进行分类,来分析蕴含在“女”部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女”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形体相似,从字形上看像两臂交叉、屈膝跪跽之形。有学者考证,交叉的双手乃是女子操持家务的象形。

一、表示生命起源的女部字

何为姓,人所生也。说“姓”是表明个人由谁所生的符号,那么姓也就是一种血统的标记,从女,表明它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是源于同一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在上古时代,“感”和“通”都是性关系的隐语。“感”有神话色彩,是人神、性关系的说明;“通”则是人间色彩,是人与人之间非伦理性关系的说明。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远古的圣王,是他母亲和天神发生性关系怀胎生下来的,所以叫“天子”。也就是说生命源于天人感应,从“女”之“姓”为图腾崇拜的远古时代群婚土壤中的产物。“始,女之初也。”说始义为初生的女子,即女性的始祖。后泛指初始。从古文字看,姒、始同源,吴大:“始妇之长者。”《尔雅》:“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凡经典姒字皆当作始。”故后来妇之长者作姒,初始用始字。《说文》曰“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娲,为人名用字,据传为远古一位女性神圣,是创造化育万物的人。“始”义为女性的始祖,而华夏古又有女娲造人的传说,二字反映中国远古存在过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

二、表示社会关系的女部字

1.表示姓氏、名、字、号的女部字。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姜,神农(相传为炎帝)居姜水以为姓。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姚,虞舜居住姚虚以为姓。、黄帝之後伯姓,后稷妃家也。嬴,少昊氏之姓。u,祝融之后姓也。妫,虞舜居妫{,因以为氏。罚殷诸侯为乱,疑姓也。”母系社会时期若干氏族公社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有其独立性,同时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婚姻关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势经历了群婚、血族婚、亚血族婚、对偶婚与赘婚等A段。在这些婚姻制度下,女性是社会的中心,是本族生命的缔造者,所生子女从属于女方的族,与母同姓。“姓”随之就有区别氏族的作用,它不仅标别了一个氏族的血缘关系,而且还作为氏族间团结亲近的纽带。总之,古老的姓几乎都与女部有密切的关系。

2.表示年龄的女部字。《说文解字》中“g,少女也。”义为年轻女孩。《玉篇》称美女,字后隶变作“姹”。“女,妇人也。”义为妇女。“媪,女老称也。从女,j声。”说媪义为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3.表示人伦关系的女部字。许慎曰“母,牧也,从女象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说母义为母亲,哺乳小孩,就像牧者饲养牲口。母字像怀抱正有待哺乳的婴儿形,实为指事字,在母字上加两点,示其是特大而已为人母的女性。“妪,母也。从女,区声。”“,妪也。从女,句声。”妪与义同,都为母亲,通称年长妇女。姐,蜀中方言称母亲为姐,淮河以南一带把母亲叫做社。妣,义为已故的母亲,后称年长于己的同父母女子,泛指年长于己的同辈女子。姑,义为丈夫的母亲,也称父亲的姐妹或丈夫的姐妹。威,义为婆母。会意字,以女、戌示家中的女性主宰之意。姊,义为姐姐,泛称年长于己的同辈女子。妹,义为妹妹,泛称年幼于己的同辈女子。娣,女子之弟。y,楚人说女弟为y先秦称比自己年长的同辈男女为兄,称比自己年少的同辈男女为弟。“嫂,兄妻也。”“,兄之女也。”义为女子对兄弟的子女的称呼,晋代以后,男子也称兄弟的子女为,后写作侄。姨,义为妻子的已出嫁的妹妹,亦指其姐姐,亦称母之姐妹。,义为女人的自称。

4.表示身份的女部字。,义为以妇道教女子的教师,是古代教育未婚女子的妇人。“茫女师也。”义同。“嫱,妇官也。”这些字表明古代为了更好的约束教育妇女,专设了女师女官。婢,义为卑贱的女子。古代罪人眷属没入官府称婢。说奴、婢都是古代有罪的人。奴兼男女,奴婢对言,男曰奴,女曰婢。从以上女部字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起源、远古时代许多部落酋长的姓氏等,可以窥见确有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存在过。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人类已由群婚进入专偶婚,由原始社会进入有阶级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已发生了改变。

三、表示婚姻与生育的女部字

1.与婚姻相关女部字。段玉裁曰“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说婚义为嫁女之家、妻家。《仪礼士婚礼》中说男子娶妻在黄昏时分。姻义为娶妇之家、夫家。男家是妇女的依靠所以叫姻。嫁是女子到男子家里为妻。娶义为迎取女子过门作妻子。婚、姻、嫁、娶皆为远古抢婚习俗在语言文字中留下的遗迹。媾,说媾义为重叠交互为婚,即亲上加亲,泛指结亲。《周易屯卦》说:“不是寇贼,是娶亲。”等表示婚配。上古曾出现过族外群婚的阶段,即两部族男女互相通婚。媾字或反映其婚姻形态。娉,即问名,古婚礼六礼之一即男女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泛称说亲。媒,义为媒人,是把两姓男女撮合为夫妇。“妁,义为媒人,掂掇两姓男女而撮合为夫妇。媒指男方的媒人,妁指女方的媒人。这些文字反映了古代的婚俗文化。

2.与生育的相关女部字。“妊,《说文》中妊义为怀孕。女表示女性,壬像人怀孕形,壬也是声符。娠,义为妇女怀孕,特指腹内胎动。,说义为妇人怀孕。耍说艘逦生子多而素质均匀相似。 鲆宥嘉婴儿。这些女部字说明了女性在生育方面的重要地位。

四、表示妇女外在美和德行规范的女部字

1.表示妇女外在美的女部字。关于容貌外表的有:好,义为容貌美丽。会意字,以女子表示少女。b,义为眼眶子里面(眼珠)美好,也就是眼睛漂亮。Z,义为女子颜色美好。龋义为女子身材颀长漂亮。啵义为女子身材修直而漂亮。,义为女子身体和道德都美好。O,女子娴静美好。嫣,义为女子身体修长的样子。,义为女子身体柔弱修长的样子。浮㈡拢义皆为漂亮的姑娘。这些文字反映了上古人对妇女外貌的审美观――认为美好的女子应当是身段高长修直、皮肤白皙、眼睛漂亮、文静柔弱,德体兼备,立行有样。

2.表示妇女德行规范的女部字。女部字中反映妇女德行规范的标准有顺从、专一自守、谨慎小心、庄静严肃。娈,义为柔顺、温顺。婉、、娓都是顺的意思。《说文》曰“如,从随也。从女从口。”义为依从,随从。说明了古代女子最大最重要的美德就是顺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В义为用心专一。蓿义为寡妇有守节之志。这些字反应了男女之间的不公平。F、嫡、牛都义为谨慎。,义为小心的样子。这些女部字反映出女性的不自由。停义为敏捷疾速,另一说义为恭敬的样子。婧,义为肃静而立,另一说义为女子有才。,义为使自身肃静。说这些文字是对古代女人的相貌道德的体现,不如说它们反映在上古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男性的审美观和对女性的掌控、约束。

五、表示对女性侮辱、歧视的女部字

1.表示外貌丑的女部字。#义为脸部丑。{,义为丑,一曰老妪,说明年轻是女子美的一个标准。希形容女人肤色黑为丑。古人的审美在这些文字上体现出来的与今天我们对于女性的审美眼光差异不大。

2.表示行为道德败坏的女部字。耍义为形神不像先辈,既指形象丑陋,又指品德不贤。辏义为迟钝。@,义为愚蠢而又多做姿态。佞,义为巧慧~谀而又有高强的口才。婪,贪也。荆义为稍稍侵削蚕食。婺、S、,都是不顺从、不听从。r、笠逦轻慢,不恭敬。,义为傲慢,后写作傲。,义为傲慢,后写作慢。嫌,义为在心里不平静,怨恨,仇怨。另一说义为疑惑,怀疑。,义为惭愧,羞惭。同“愧”。埽义为推诿。o,义为嫉妒。这些文字基本上都始见于周秦,正反映上古社会男性占了统治地位之后,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思想日盛,妇女不再受到尊敬,地位日渐低下的现实。

《说文解字》中对字的说解不仅反映出其客观的意义,也由此折射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的风俗人情、社会意识、名物制度。文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汉字的字形及其字义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徐志奇.汉语言文字学概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6-11-24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第4篇

关键词:女性别称词 玉文化 服饰 文化

一、引言

所谓别称词,就是一些用来表示原来已有固定名称的事物的词(林伦伦,1986:138~147)。古代汉语中很多事物存在大量的别称词,这些别称词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文化因素研究这些别称词的产生及发展,可以窥见语言与文化的关联,语言的发展趋势。

通过CNKI的资料搜索可以发现对汉语别称词研究的论文成果只有17篇,据已知资料,最早提出别称词研究的是林伦伦,提出“希望能有一本专门的《古汉语别称词词典》面世”(,2011)。近些年对别称词研究较多的是长春理工大学的许华教授,他对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显性文化特征、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和使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中国古诗词中酒的别称、月的别称等论文。

总体来说,别称词的探讨较为不足,目前也没有别称词的词典。但是对别称词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别称词与文化密切关联,对别称词的探讨可以窥见其背后的文化成因。本文以女性别称词为切入点,结合文化因素对女性别称词的产生、运用及发展进行梳理总结,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

二、玉文化与女性别称

古代形容女子貌美的词多与玉有关,“玉人”“璧人”“碧玉”“小家碧玉”等。

玉光泽莹润,晶莹剔透,深受古人喜爱。在古代文献中,玉作为古人的配饰的描写十分常见,《楚辞·湘君》:“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女性也常配以玉饰,衬托容貌之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中描写了女子的容颜之美,佩玉随着女子步态铃铃作响,更突显了其体态婀娜。

玉直接作为美女的指称出现在《诗·召南·野有死麇》:“白茅纯东,有女如玉。”《毛诗·序》中认为“如玉”指女子“德如玉”,《郑笺》认为“如玉者,取其坚而洁白”;朱熹则认为是指“色如玉”,表示女性的容貌如玉般美丽。《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郑笺》:“要就贤人,其德如玉然”。笔者认为二者皆有。玉,首先给人的感官认识是温润美好,那为什么说“玉”与“德”有关呢?

孔子将玉的特性与人的品德联系起来,提出了“玉之十一德”说,其后又有“七德”说、“九德”说、“十德”说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五德”说代表了“玉德”理论的最终完善(李婵、徐传武,2011:126~128)。五德,即“忠、仁、诚、节、勇”。对于女性来说,“德”指的就是要尊夫持家,贞洁如一。《列女传》:“女子禀阴柔之质,有从人之义”,要求女性以“柔顺”为美。《周南·关雎》又有记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释文》引王肃云:“善心曰窈,善容曰窕。”从这一解释中可以看出“所谓君子的好伴侣正是内美与外美相结合的女性”(,2011)。因此用“玉”代指女性,兼顾了形貌与品德的内涵。玉的温润、洁白、坚贞与女性的美貌、品德要求相吻合,作为美女的代称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

(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劝学诗》)

(2)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蚕妇吟》)

(3)玉人何处去,鹊喜浑无据。(《醉花间》)

(4)门多金埒骑,路引璧人车。(《晦日宴高氏林亭》)

晋人孙绰的《碧玉词》中有云:“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这首诗是孙绰应晋代汝南王司马义之请,为司马义的妾刘碧玉所作,诗以刘碧玉口吻自述,描写了一位身份较低、姿色并不惊艳的女子。后来“碧玉”成了有才华的、稍有姿色的美女的别称词。如:

(5)菖蒲传酒座欲阑,碧玉舞罢罗衣单。(《艺文类聚》)

(6)碧玉妆粉比,飞琼秾艳均。(《孟东野集·游适上》)

(7)碧玉衣裳白玉人,翠眉红脸小腰身,瑞云飞雨逐行云。(《全唐词·孙光宪》)

(8)清风细雨湿梅花,骤马先过碧玉家。(《戏嘲史寰》)

“小家碧玉”一词也用来形容貌美的女子,但是带有身份较低的含义。据资料搜集显示,这个词虽然从《碧玉词》而来,但在民国时期才大量使用。《广陵潮》:“卜书贞看那女子虽然是小家碧玉,到生得怪可爱的”《海外缤纷路》:“叶住了巴黎四五年,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给他破坏的,也不知凡几。”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玉与女性的别称密切相关,玉给人的感观之美与内涵的品德之美,都是与玉有关的女性别称词产生的文化原因与内在魅力。

三、服饰文化与女性别称词

(一)妆饰与女性别称词

描写女性的妆饰的词汇也经常用来代指女性,如:蛾眉、青娥、红颜、红粉、红妆、粉黛等。

“娥眉”本指美人细长而弯曲的眉毛。也指美人。或写作“蛾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楚辞·大招》有云:“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可见在先秦时期,古人就用“蛾眉”来形容女子美貌。《后汉书·列传》中描写女子美貌亦有用到:“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娥眉。”到唐朝时,出现了“蛾眉”代指女性的用法,如: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清代《北游录纪邮上》:“蛾眉薄命将身误。宫人斜畔伯劳啼”。

与“蛾眉”相关的另一个女性别称词为“青娥”,指年轻的女子。“青娥”也是在唐代出现的。《和剂方补骨脂丸方诗》有云:“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韦庄词《河传》中有“青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全唐诗·第六六六卷》亦有“舍却青娥换玉鞍,古来公子苦无端”,此处“青娥”指美女。明朝的《剪灯余话》中也有出现:“魂归冥溟魄归泉,却恨青娥误少年。”《牡丹亭》:“无闲会,今朝有约明朝在,酒滴青娥墓上回。”

与女子装扮有关的女性别称词有红颜、红妆、红粉、粉黛等。“红颜”本指女子年轻、美丽的容颜,在汉代时出现。《全后汉文·卷九十三》:“眷红颜之晔晔,何的皪之少群”。后来也用来指称女性,如:“叹息不相见,红颜今白头”(《送郑录事赴太原》);“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绿珠怨》);“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现在“红颜”一词仅指“貌美的女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粉黛”本指妇女涂抹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玄色颜料,在先秦时已有。《楚辞章句·卷第四》:“丑妪自饰以粉黛也”。《全后汉文·神女赋》:“质素纯皓,粉黛不加”。唐代开始代指女性,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红粉”本指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出现在南北朝,《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上》:“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红妆”亦出现在南北朝,《全梁文》:“玉齿笑容,红妆绰约”。《玉台新咏》:“日落窗中坐,红妆好颜色”。唐代开始喻指女性,如:

(9)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兵部尚书席上作》)

(10)红粉青娥,马上石榴,风流罗裙,销魂别有。(《武宗逸史》)

这些表示女性妆饰的词后来既能指女性的妆饰,因为是女性独有,因此也能够用来作为女性的别称词,是共存的状态。据粗略统计,隋唐时期的文献中这些词出现次数高达700多次,大量的女性妆饰词与女性别称词在唐代的集中出现并不是偶然。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盛,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参与到社会生产、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女性婚姻自由,贞洁观念淡薄”(段塔丽,2000:12),在妆饰上凸显个性,这样的社会文化使得女性进入到语言层面。而女性妆饰作为女性别称词,原因可能在于唐代主流文体为诗歌,要求语言含蓄、简练所致。

(二)服装与女性别称词

“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南北朝时用来代指女性,《南齐书·志》:“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玉台新咏》:“红袖往还萦,素腕参差举。”唐代出现了用“红袖”代指女性的用法,如: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清代孙枝蔚《记梦》诗云:“头上黄金双得胜,眼前红袖百慇懃。”“红裙”本指女性的着装,唐代时出现,也用来代称女性,如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裙钗”是古代女性的衣着装饰,旧时借指妇女。在元代时出现,多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关汉卿戏曲集律》:“我须是个妇女身,我须是个裙钗辈。”《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

“巾帼”本指我国古代妇人覆发的首饰,《说文》:“帼,妇人首饰。”后为妇女之代称(许嘉璐,1991)。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即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用来激怒他。到辽金元时用“巾帼”来代指女性。《辽金元宫词》:“巾帼偏能别佞忠,贤妃饶有诤臣风”。《北史演绎》:“芳名垂信史,巾帼胜须眉”,又见于《儿女英雄传》:“我尹其明今日无意中见着这位脂粉英雄,巾帼豪杰,真是人生快事!”

“巾帼英雄”指才智出众如男子的女性。《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有云:“巾帼英雄四字,以示旌异,并代撰闺中豪举。”又见于《后红楼梦》:“巾帼英雄,女中豪杰,可敬可敬。”与巾帼英雄相关的一个词是“不栉进士”,指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有胆识的女人。清代时出现,《清代名人轶事·闺阁类》:“庚子之难,爽秋从容就义,实其夫人薛氏所主持也,可谓巾帼英雄矣。‘不栉进士’岂虚誉哉。”《海上尘天影》:“此次见了韵兰,知为不栉进士,颇思结交。”

现在“巾帼”“巾帼英雄”仍然常用,开始时用巾帼羞辱男性,而后却衍生了“巾帼胜须眉”的内涵,与女性参与政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

四、其他女性别称词

女性别称词多与“佳”“丽”“娇”等有关,能很容易分辨出是写貌美的女子。如:佳人、佼人、尤物、丽人、姝丽、倾城、婵娟、娇娥、妖娆、惊鸿、娇娘等。

“佳人”“佼人”“尤物”在先秦时代已有,《楚辞·九歌》:“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诗·国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宋代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现在亦用“佳人”指称貌美的女子。“尤物”本用来指珍稀的宝物,后用来指极美貌的女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女何以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将女子比之于物,可见当时女性地位并不高,与当时的男权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姝丽”“倾城”在秦汉时出现,本为形容词,如《后汉书·帝纪》:“姿颜姝丽”。后代指女性,如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汉书·列传》:“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丽人”在魏晋南北朝时用来指称美女,如《全宋书》:“南国丽人,蕙心纨质。”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倾国”“倾城”用来指称女性,如《入朝洛堤步月》:“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婵娟”“妖娆”“惊鸿”在魏晋南北朝时形容女性貌美。《全梁文》:“故灵偃蹇兮姣服,女婵娟焉可观”,《全三国文》“顾有怀兮妖娆,用搔首兮屏营”。“婵娟”在唐代也指女性,《浣溪沙》:“婵娟依约书屏人”,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惊鸿”宋代时也指称体态轻盈的女性,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晏殊《木兰花》:“惊鸿去后生离恨,红日长时添酒困。”

“娇娥”本为女子名,见于魏晋《玉台新咏·集序》“本号娇娥,曾名巧笑”。唐代用来指年轻的女性,如《步步高》:“二八娇娥配童男”,唐寅《美人对月》:“斜鬓娇娥夜卧迟,梨花风尽鸟栖枝”。“娇娘”唐代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这些词中现在使用较多的有“佳人”“丽人”“尤物”“婵娟”“妖娆”多用来形容女字姿态美,“娇娥”“娇娘”则直接用于女子名。这些女性别称词都与女性的容貌、体态等密切相关,与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密不可分。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女性别称词的研究,可以看出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很多女性别称词都是由女性的妆饰、服饰等词发展而来,大都集中在唐代,与唐代女性地位提高,女性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同时诗歌追求一种含蓄、简练之美,所以才产生了大量的女性别称词。

另外,女性别称词多由表示“美好”义的语素构成。女性别称词也常常综合使用,如:万楚《五日观妓》:“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里面出现了“碧玉、眉黛、红裙”等。

参考文献:

[1]林伦伦.“古汉语别称词词典”刍议[J].语文月刊,1986,(1).

[2].论《诗经》女性描写的诗性智慧——以玉文化为例[J].咸

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

[3]李婵,徐传武.《诗经》中的玉文化[J].东岳论丛,2011,(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第5篇

【关键词】古代美女;现代美女;区别

现代人很多都喜欢看古装剧,而且古装剧里面往往最大的亮点就是古代形形的美女了。那么有没有人仔细的比较过古代的美女和现代的美女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有人认为,古代美女就是“柳叶弯眉,樱桃小嘴”“一白遮三丑”,说的不无道理,但是,真的就只有这么简单吗?

让我们首先从历史的资料中来分析。我们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楚俑就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敷粉、画眉以及胭脂的使用,所以化妆绝对不是现代女性才有的专利,甚至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民间就已经开始使用化妆品了。而且古代的化妆品大多数都是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再加上香料香精制成的,这点就跟我们现代琳琅满目的有很重大的区别。我们现代的化妆品大部分都是植物制剂加上化学物品,甚至于很多标榜纯天然的化妆品里面也不乏化学成分。

另外,古代的女性地位和现代女性的地位很不一样,古代的女性由于社会地位底下以及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多位妻妾共事一夫,所以在这种互相争宠的条件下,造就了女性本身想要拥有更多的优势,就必须要非常的注重容颜之美,由此看来其实古代的女性比现在女性更注重妆容之美,更注重化妆对本身气质的衬托。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古代女性妆容是否美丽,大多是由他们的男人来评判的,所以,古代女性的妆容风格其实是更符合古代男性的审美观的。这一点就跟现代的妆容有很大区别,现代的很多妆容出了追求美之外,还在追求个性,与众不同,追求风格,追求女性自身对美的理解,所以,这一点也是古今女性对化妆的认识层面的不同。

再从妆面本身来说,古代的妆面和现代的妆面也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妆面虽然也有很多种,但是总体来说,妆面还是倾向于自然美,在此基础上再有很多风格上的以及颜色上的变化。而古代的妆面则形式感要更强一些。《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意思就是把眉毛画的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的画眉,在当时非常流行。宋朝晏几道《六幺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说的也是远山眉。《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在这种翠眉流行的时代画黑色的眉毛反而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们把这种画黑眉的妆面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到“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再次,从古今女性用的化妆品来看,现代女性常用的化妆品有粉底,眉笔,眼线笔,睫毛膏,口红腮红等,而古代妇女最常用的化妆品为妆粉、黛粉、和胭脂。首先,妆粉,古代妇女所用的妆粉主要是用米粉做的,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状或做成固体的形状,用的时候涂在脸上,可以使皮肤看起来很白皙,但是有一点就是铅是有毒的,可见为了追求美白的效果,就算对皮肤有伤害,古代的妇女也在所不惜啊。所以也应了那句话“一白遮三丑。”所以在古代,皮肤白皙是对女性妆面是否美丽的第一个评判标准。而在现代,美丽的肤色则不仅仅是越白越好看,在欧洲,很多女性都去美黑,让自己皮肤变成小麦色,这样看起来有一种健康的美。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发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就高达两百万两。对于敷粉的方法,清初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欲增其美。”其次是黛粉。在战国时期,没有特定的画眉毛的材料,女人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以此来画眉。而后来则出现了一种藏青色的矿物,古代称其为“黛”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然后加水调和再涂在眉毛上。在电视剧《甄传》当中就出现过对于黛的描述,非常珍贵的“螺子黛”还有宫人画眉用的“青黛”和“铜黛”。而现代的眉毛刻画大多是用的眉笔,眉粉等化学成分的化妆品。

这是从眉毛的形式上来说。让我们再来看看古代的胭脂的风格。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可以用作“口脂”也可以与妆粉调和后当作腮红使用。古代的口红为口脂,口脂大多呈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所以在古代非常受女性的青睐。《唐诗-百官志》中记载:“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的象牙筒来盛放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高的地位。而口脂的化妆方法在古代最流行的应该就是“樱桃小嘴”了,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而妆面的风格呢,每个朝代都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妆面,唐朝元和年后,出现了“啼妆”“泪妆”就是把妆画的像在啼哭一样,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是非常丑的一种妆面,然而在古代被称为“时世妆”。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诗人秦观在《南歌子》中写到“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其实现代很多妆面中也会用到。而现代的唇膏的颜色则是琳琅满目的,非常多的红色,有冷红色,暖红色,甚至还有黑色和蓝色等。

那么除去这些,古代妆面和现代妆面区别最大的两点就是古代妆容中花钿和鹅黄的广泛运用。“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杂五形书》中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有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处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故称此妆为“梅花妆”或者“寿阳妆”。“鹅黄”又称鸭黄,是在额间涂抹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唐朝鹅黄盛行时,温庭钧在诗中吟出“鹅黄无限夕阳山”之句。至宋代时鹅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砺歌约: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应出古代妇女喜欢鹅黄的情景。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第6篇

翻开历史厚重的卷轴,有着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如同四颗耀眼的明珠,璀璨闪烁。四位美女究竟有多美,后人无缘一睹其芳容,但仅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八个字,就能让人产生无限唯美的遐想。对于盛产美女的中国来说,必然不乏那些倾国倾城、仪态万方的绝色佳人。但能够被推到历史的前台和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美女尚是少数。大多数美女都只能在寂寞中孤芳自赏,在孤芳自赏中无奈地走过人生美好的芳华之年。

人生的美丽就在于你怎样挥洒手中的画笔。西施用灵动的美丽成就了卧薪尝胆者的伟绩;王昭君用芳华的青春绘制了塞北和平的蓝图;貂蝉用绝世的美貌导演了流传千古的连环计;杨玉环用娇媚的仪态演绎了一部千古传奇。历史的天空从此激荡出一个个美丽而永恒的回声。假如没有这些强烈政治背景的陪衬,仅靠那绝世灵动的美貌、芳华正茂的青春,也许这四位美女未必会久享芳名、流传后世。如果仅仅是凭借外表的美貌而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或许可以另制榜单。

“沉鱼原型”毛嫱

“四大美女”另类榜单第一人――毛嫱。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最初人们对她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是人们心目中美的化身与象征。“沉鱼落雁”最早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庄周的本意是指即使像毛嫱、丽姬那样公认的绝色美女,鱼与鸟也是不懂得去欣赏的。面对倾国倾城的美女,它们照样或沉入水底自游,或高高地飞翔着。庄周以此说明天地万物齐一。后来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云:“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于是,世人便以“沉鱼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

《韩非子》有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管子•小称》中有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可见古人在对美女的赞颂中,凡是同时出现毛嫱、西施的,大都是毛嫱居前,西施断后。但也许正是因为毛嫱的美貌没有过多地与政治挂钩,使得毛嫱逐渐被人淡忘,西施则成为美的象征,荣登古代“四大美女”榜首。

“一代妖姬”夏姬

“四大美女”另类榜单第二人,当推春秋第一艳妇,也可以说是古代第一“大众情人”――夏姬。她是春秋时代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夏姬是郑穆公之女,因为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此女自幼生得杏脸桃腮,娥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是一个不知羡煞了多少贵胄公子的人间尤物,后世称她为“一代妖姬”。 据传,夏姬一直到40多岁,仍容颜娇嫩、皮肤细腻,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样。而历史上的这位绝代艳妇,也确实以其罕有的独特魅力为国君士大夫倾倒,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容德甚美” 李祖娥

“四大美女”另类榜单第三人李祖娥。李祖娥出生于著名的高门士族赵郡李氏,属于当时没有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她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才貌双全。李祖娥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已光彩照人,被当时还是太原公的高洋看中,明媒正娶成为太原公夫人,后来高洋称帝,李祖娥便成了可贺敦皇后。《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列入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美女”之一。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美艳。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或许是李祖娥的坎坷遭遇,才冲淡了其“横绝千古之丽”的美貌。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第7篇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涌义。

同志者,志同道合之人也。春秋时,左丘明在《国语》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建国后,同志被广泛使用,时尚且上进。在解放初期有个真实的故事,说有次家庭聚会,外甥对其舅舅说,如今盛行称同志,我就喊你同志吧。舅舅生气说道,你都不喊我舅舅了,目无尊长,成何体统!说罢拂袖而去。

改革开放后,随着港台影视的影响,“小姐”一词骤然流传,称女子小姐,时尚美丽。

其实在古代,小姐有着不同的含义,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小姐”是指宫女。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小姐多是指大户人家未婚女子,与风流倜傥才貌俱佳的“公子”一样,都是美好的尊称。

改革开放后小姐称呼流行一时,不久就黯淡了,原因是一些从事的年轻女子,社会上称之为“小姐”,似乎一说小姐,就是特指她们,于是,大家对小姐的称谓,用之极为小心,渐渐鲜为人提了。苏轼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的诗,此诗就是赠给的。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可见小姐一词,从古就有“贱者之称”,如今,人们反感用它,也不无道理。

继小姐称呼没落后,“美女”一词便盛行开了。有个玩笑说,你在街上喊一声美女,保证10岁到60岁的女性都会驻足回头张望,以为喊自己。

美女的含义,无须解释,就是容貌美丽的女子。墨子说:“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墨子老先生说得多好,美女是“人争求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