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共享经济(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0:21:33
农业共享经济

农业共享经济第1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农业;共享农业

1荆州共享农业的表现形式

1.1农地的共享

土地共享主要是指农民将土地的相关信息发送到规范的网络共享平台。一是供需双方根据各自的实际需求直接进行磋商,从而使得土地使用权得到高效流转。二是平台对土地进行使用权的收购,平台再将使用权转让给其他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土地进行收购使用。这种土地共享的模式,可以很好的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整合闲置土地,加快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规模化,让供需双方达到共赢。

1.2农产品的共享

农产品共享与农村物流共享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农村购物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农村的物流也呈现井喷式发展。这就为农产品共享提供了条件,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预售,消费者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消费,更可全程参与、管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最后依托农村物流将产品送入消费者手中;消费者也可以亲身体验农产品收获过程,体验农村文化和饮食,带给消费者另一番体验。这种模式:一来为农产品生产者增加了销量;二来为消费者增加了满足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3生产工具的共享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土地分散化严重,小农户生产占主体,小规模生产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难度较大。小农户购买现代农业机械成本巨大。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也高,而且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当机械闲置下来就是一种巨大浪费,这就为农业生产工具共享提供了发展空间。利用现达的信息网络,对于闲置的生产工具进行信息共享,对供需双方进行匹配,实现农业生产工具共享,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节省农民生产成本。

1.4农技的共享

当下,知识的共享随着信息化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农业科学技术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科技的推广难度不小,当农户遇到一些种养或者生产性问题,又或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操作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咨询,政府也可以整合行业专家进行答疑,回答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类似于以前的农业热线,现在具有更多的咨询渠道,信息发展也更加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共享更加便捷,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5劳动力的共享

我国一直是廉价劳动力大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社会条件不断进步,城乡距离的进一步拉大,农村的廉价劳动力现象将一去不复返。而且很多农业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工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目前劳动力缺失、劳动比例失衡现象严重。目前仍以小农生产为主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劳动力流动,通过共享平台,可以做到家庭劳动力的有效利用,解决劳动比例失衡,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来调整务农、务工的工作时长,充分利用生产力。

2荆州共享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现有政策法规很难适应共享农业新兴发展业态

共享经济的发展是依托互联网存在的,互联网经济不同于实体经济,它的跨地域、跨行业的特点明显,由此带来的是现有政策法规很难与共享农业发展相匹配。一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和责任人的法律地位和责任界定模糊不清,易造成行业混乱;二是平台的行业划分、雇佣关系,平台税收等难以明确规定。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此带来的行业混乱和责任不明,给政策法规的制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不可避免就会出现一些政策法规触及不到的地方,从而为共享平台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农业共享平台数据获取困难

共享农业的发展动力仍然是大量的共享数据。农业作为相对弱质的产业,随着气候变化较为明显,尤其要注重实践性和科学性。因此,农业共享的平台数据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事实上,很多重要数据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平台公布的数据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也有待实践来检验。对于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对数据的甄别能力弱;对平台来说,数据整理和维护也是需要剧的成本。由此可见,数据的共享面临着重重困难。

2.3共享农业监管和信用体系亟待健全

共享农业是信息化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结合产物,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业态,新生事物必然在行业发展的规范性方面有所欠缺,以及出现一些行业监管问题。新兴行业鱼龙混杂,市场准入条件不够完善,难以规范和监督市场参与者的各种行为。而且,谁来作为监管者仍然难以确定,最终政府不得不出面,无形增加了监管的隐成本。制定一套适用的监管机制需要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另外,新兴行业的崛起,带来的又一个问题是行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互联网平台的信息量巨大,如何甄别这些信息得到有用信息,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缺乏共享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共享农业是一个新生儿,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很成熟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保障机制。不同于传统的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各种机制已经趋成熟,而共享农业首先在地域上不受限制,其次是在行业上不受限制,以农业为基础,融合了加工业、物流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多个行业。因此,相比于传统行业,在行业管理、行业发展保障、劳动关系等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调整,以维护该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机制体制的建立时间比起行业崛起速度慢了很多。

3荆州共享农业发展的建议

3.1政府创新管理方式,规范法律法规

共享农业发展模式下,平台企业、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都会大幅度增加,需要政府更加开放的治理环境。敢于放权,让农民与企业、市场之间走得更近,使得市场中的利益体相互促进和监督,形成良性循环。但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建设,明确企业责任,划定责任界限,明确共享农业法律界限,规范共享农业市场化发展,避免市场混乱。

3.2建设共享农业协会,共享农业信息

类似农业合作社,建立共享农业行业协会,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换市场信息,能及时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联合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竞争成本,共同维护共享信息的整合,信息搜集范围和完整性也能得到有效加强,进而有利于市场均衡发展,更加明确共享农业发展的规划。另一方面,农民可以从行业协会得到更为全面和可靠的信息,形成双向互补共赢,实现共享农业健康发展。

3.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共享农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互联网平台与信息搜集整理部门的信息对接,规范信息管理,严格审核平台消费者资格,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的目的。一是打破信息交换壁垒,消除信息不对称,加强消费者、企业平台、政府部门有效信息的流动。二是政府等公共部门的相关信用数据在合理化处理后对平台和消费者公开,以便于对共享农业参与者身份的审核,并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农业共享经济第2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现代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011;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2016年中央首次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共享经济是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企业金融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行为,将闲散资金集中利用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共享经济与融资存在一定区别,融资的资金融出方以获取资金收益为目的将资金出借,并存在与收益相当的风险,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而共享经济给予资金出借方的不是资本收益,而是消费需求,以共享单车为例,出行需求方将资金以押金的形式“出借”给企业,低于市场价的出行成本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回报。

共享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是指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主导性需求,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交易高度透明,商家无需过多营销。正因为消费者在共享商品时具有高度选择权,共享商品市场才更加简单,确定、稳定。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循环经济,即传统的理性人经济转变为分享、担当、透明的良性循环经济。消费者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商品的使用权没有排他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循环过程中商品的供给者集合了闲置资金获取额外收益,该收益也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原因。

共享经济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发展。2015年共享经济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元,参与服务者直接员工5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达到4600万人。目前较为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主要包括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共享;网易公开课、极客学院等技能共享;P2P网贷、京东众筹等金融共享;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出行工具共享。

二、共享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当前农业产业正积极响应着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共享、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有力手段。电商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

共享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农业生产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前资金技术问题、产中土地流转问题、产后侧供给问题等,对进一步形成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产品产销渠道多元化、农业金融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经济环境。但共享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民个体差别,高度透明的共享使得原本存在的地域差别完全暴露,加深竞争程度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优劣极端化,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三、共享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共享,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不同于其他产业设施,使用频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农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由于农机设备对于农户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我国许多小型农户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生产阶段,这无疑阻碍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土地规模化流转,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农机共享的生产模式,但该共享是限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局部共享。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与打车软件原理类似的为农机需求供给双方匹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由于供给方分布不均匀,三方平台服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智性,农业设施可以效仿城市单车的经济共享方案,村政府可以先投资建设农机服务供应站,再以收取合理租金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设施的使用权,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设施基础。

2.劳动力共享

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取得收入远远高于务农取收益,许多信用社纷纷出现了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可为农民工制定一个劳务平台,基于信用社发出的劳动力需求,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反乡务农,所反之乡不一定是农民工自己的家乡,但必然是所在城镇附近有劳动力需求的乡村。

3.物流共享

农业物流共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成品,可在多个村设立一个共享物流的中转站,根据物流中转站辐射的多个村的多个订单进行混合集中配送,通过发挥中转站的地理优势,来减少单一且长距离的运输成本。

4.技术共享

技术共享包括农业技术共享和农业知识共享,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农民需要专业的种植指导与农技服务,因此可利用这样的水平差和人数差,形成多数需要指导的农民筹集资金“聘请”少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予知识共享的模式,该资金分摊到每个农户的资金远远低于获取技术支持的市场价格。搭建农技知识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改善个体农户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别,还可以缓解城乡之间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情况。

5.土地共享

土地共享主要变现为分散小面积农地流转至农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形成集中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我国土地确权工作使得农民的手中的土地承包经验权得到了制度保证,中央提出的“三权分置”办法,又进一步放活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顺畅流转,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2]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4):286-302.

[3]杨学成,涂科.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动态价值共创研究――以出行平台为例[J].管理评论,2016(12):258-268.

[4]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6):15-20.

农业共享经济第3篇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2016年中央首次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共享经济是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企业金融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行为,将闲散资金集中利用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共享经济与融资存在一定区别,融资的资金融出方以获取资金收益为目的将资金出借,并存在与收益相当的风险,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而共享经济给予资金出借方的不是资本收益,而是消费需求,以共享单车为例,出行需求方将资金以押金的形式“出借”给企业,低于市场价的出行成本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回报。

共享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是指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主导性需求,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交易高度透明,商家无需过多营销。正因为消费者在共享商品时具有高度选择权,共享商品市场才更加简单,确定、稳定。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循环经济,即传统的理性人经济转变为分享、担当、透明的良性循环经济。消费者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商品的使用权没有排他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循环过程中商品的供给者集合了闲置资金获取额外收益,该收益也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原因。

共享经济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发展。2015年共享经济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元,参与服务者直接员工5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达到4600万人。目前较为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主要包括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共享;网易公开课、极客学院等技能共享;P2P网贷、京东众筹等金融共享;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出行工具共享。

二、共享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当前农业产业正积极响应着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共享、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有力手段。电商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

共享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农业生产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前资金技术问题、产中土地流转问题、产后侧供给问题等,对进一步形成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产品产销渠道多元化、农业金融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经济环境。但共享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民个体差别,高度透明的共享使得原本存在的地域差别完全暴露,加深竞争程度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优劣极端化,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三、共享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共享,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不同于其他产业设施,使用频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农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由于农机设备对于农户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我国许多小型农户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生产阶段,这无疑阻碍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土地规模化流转,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农机共享的生产模式,但该共享是限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局部共享。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与打车软件原理类似的为农机需求供给双方匹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由于供给方分布不均匀,三方平台服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智性,农业设施可以效仿城市单车的经济共享方案,村政府可以先投资建设农机服务供应站,再以收取合理租金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设施的使用权,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设施基础。

2.劳动力共享

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取得收入远远高于务农取收益,许多信用社纷纷出现了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可为农民工制定一个劳务平台,基于信用社发出的劳动力需求,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反乡务农,所反之乡不一定是农民工自己的家乡,但必然是所在城镇附近有劳动力需求的乡村。

3.物流共享

农业物流共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成品,可在多个村设立一个共享物流的中转站,根据物流中转站辐射的多个村的多个订单进行混合集中配送,通过发挥中转站的地理优势,来减少单一且长距离的运输成本。

4.技术共享

技术共享包括农业技术共享和农业知识共享,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农民需要专业的种植指导与农技服务,因此可利用这样的水平差和人数差,形成多数需要指导的农民筹集资金“聘请”少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予知识共享的模式,该资金分摊到每个农户的资金远远低于获取技术支持的市场价格。搭建农技知识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改善个体农户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别,还可以缓解城乡之间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情况。

农业共享经济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

农业共享经济第5篇

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层肯定了互联网在整个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共享模式和互联网技术将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助力。

摘要:

事件: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

六大措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互联网技术应用首当其冲。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在这种背景下,文件提出六大推进措施:1)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3)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4)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5)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6)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

互联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基础。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中长期存在标准化水平不够、交易效率不高、产品追溯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对农村区域、农业人口和农业生产全面渗透,并进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将整合各个方面的能力和资源,从预测、生产、流通和追溯等四方面加速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

共享模式加速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化“小农”为“共享”。通过互联网技术完善生产方式、提升生产质效、缩短销售渠道、加强价格监测与产品的精准投放,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共享商业模式将小规模的生产单位以共享的形式打造规模农业体系,化“小农经济”为“共享经济”,加速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农业共享经济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 农业 共享经济 分享经济

一、共享经济模式及其特点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 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2010年初,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出版专著《我的就是你的:“合作式”消费的兴起》指出共享经济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影响。共享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陌生的个体之间通过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信息或物品的分享和交换(易),因此共享经济亦被称为分享经济。

传统商业模式的弱点在于产品和服务分配不均,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商品“过剩”, 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从而阻断产销链。而共享经济中的消费方式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分配, 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形成新的供需产业链。

共享经济模式的几个要素是:第一,有闲置或过剩的资源,资源闲置或过剩是一切共享经济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其他都是无效的;第二,搭建共享经济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把不同物理位置的资源集中展示出来;第三,按需分配资源的方法,即如何到寻找需要这些资源的人并按他们的需要分配到其手里;第四,共享者获得相关回报,这种回报以经济回报为主,并伴随有人脉等非金钱的资源回报。

二、农产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产品行业出现的一个比较频繁且棘手的问题是农产品丰产却滞销,一边是农民守着大量农产品低价难销,一边是城市民众抱怨吃不上廉价果蔬。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的怪圈一次又一次上演。农产品滞销只是一个表象,这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农产品行业内的诸多问题:

(一)产销信息脱节

由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农民在进行生产抉择时难免存在投机心理,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需脱节,供大于求。而同时,消费者对市场供应情况不明,对市场上价格高企的农产品望而却步,导致本来可以挖掘的潜在消费需求也因此丧失。

(二)经营方式落后

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以分散式经营为主,小农经济根源深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较大,农业产业化程度很低,农产品的价值挖掘仅限于初级生产程度,深加工、附加值挖掘远远落后,农产品进入市场后只能听天由命、销售困难。

(三)销售渠道单一

多数农户都是处于自产自销模式,农产品销售仅仅靠周边地区消化,更多的是靠每天把农产品拉到农贸市场或者等待中间商来收购后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农产品在市场中辐射范围小,渠道对接过程中难免遇到信息失真现象,导致农产品滞销。

(四)物流成本偏高

农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最大区别在其存储期上,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别容易变质,这种脆弱性对物流环节的时效性要求极高;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多,导致迂回运输,长距离运输,使得产品腐烂变质块,物流费用高,最终导致销售价格高。

三、农产品利用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销平台

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一种产销模式的创新,已被各个行业广泛应用,农产品领域内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在逐渐增加。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实时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产销信息的互通,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新途径。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覆盖比较分散,农产品信息整合不够全面,不同的运营模式导致交易方式差异大,容易造成信息混乱错位,同时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也影响农产品的正常交易,因此,农产品供销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定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需要针对性的收集行业、市场及产品资讯,做好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优化系统平台,完善平台的用户体验,保证平台的稳定性,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和平台基础。

(二)建立农产品产业链资源共享机制

共享经济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共享,从农产品产业链角度分析,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可共享的资源如下表:

建立农产品产业链资源共享的机制,就是按需分配资源的方法,将产品及资源供应、市场需求在第三方平台展示,实现供需的共享。例如A企业具备生产食用油的优质原料,却不具备生产线和生产许可,而B企业正好具备这样的资源条件且有生产时间的空余,那么彼此均可在第三方信息平台上相关需求和供应信息,使得A企业能顺利的找到B企业,实现原料的有效利用,顺利生产,而B企业也能获得相关回报。这种共享方式使得产业链上不同的经营主体能彼此互通及互惠共利,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及市场,形成互为供应商,互为经销商,互为服务商等协同合作模式。企业间通过共享经济的模式,把资源做充分,把“蛋糕”做大。

(三)引导和主张市场进行分享型消费

当前市场环境下,信用危机频频出现,尤其在农产品行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消费者对目前的食品类商业组织及食品产品信任度越来越低,而分享型的消费理念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分享型消费信息的发出往往是消费者信任的个体和组织,当分享的信息产生了消费者共鸣时,基于信任的消费行为自然发生。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今天,大商圈开始变小分散进入各社区和圈层,消费平台出现大面积的碎片化,基于“分享型”的消费心态日益凸显,以消费者分享为驱动力的新型营销策略异军突起。农产品企业应抓住这种机遇和条件,贯彻分享型消费的理念,引导和主张现有市场进行分享型消费。这意味农产品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品质过硬的产品,建设与产品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和资讯,鼓励消费者通过不同的渠道分享产品及内容,并给予一定的分享回报,将营销的本质回归于人。在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下,谁抓住了消费者,谁就能在这场全新的营销革命中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杨书培.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性[J].经济观察,2015(5),16-18

农业共享经济第7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 模式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业有关,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三农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农村,城乡差距大,许多农民还没有实现脱贫,随着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地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被提上了各地政府的工作日程.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小农经济地制约,缺乏产业支撑,中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紧靠“输血”不足以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关键是要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造血”,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要打破原有思想地禁锢与束缚,可以借助自身土地与资源的优势与现代企业联合,依靠共享经济的模式来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在我国消费市场上迅速崛起,它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运作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并且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产出的农产品跟许多全球化的农产品相比较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并且是缺乏竞争力,因此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是如何适应全球化的过程,并且要学会如何用新经济模式来改造现有的农业这种形态. 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模式大多出现在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中,并且在互联网企业成效显著,共享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将这种商业模式应用到农业中,应用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就可以逐渐转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固有的思维方式,将会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增效,进而弥补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竞争力不足的缺陷,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粮食作物地生产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粮食作物的生产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还能够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仅仅靠粮食的生产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我国各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各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地优化配置,而我国农村地区在经济作物的种植种植技术和发展规模上还比较落后,并且其发展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将共享经济模式引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优势和现代企业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企业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来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作物地种植,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一个立竿影的效果.我国的很多山林地都是种植经济作物的最佳场所,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这些山林地的产权大都分散在各家各户,其发展规模和效益都受到严重制约。消费者作为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经营管理公司及作业的农民作为供给方,山林地及其附属设施作为共享经济的平台更好地体现出了共享经济的三大主体,并且这种经济模式整合了分散的农业资源,农村闲散的劳动力,新的商业模式。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是实现了直销,消费者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将远远低于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因为产品进入市场会因渠道,品牌,库存所产生的费用而远远高于产品的成本价,而通过共享经济模式而将产品直销给消费者会使消费者所拿到的产品是最便宜的,并且消费者因购买林地所付出的成本,会由每年所获得的产品而不断获得收益而不断的抵消掉,并且随着当今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对高品质的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者还可以定制化自己的产品品牌。消费者虽然只拥有山林地中的其中很小一部分,但是消费者可以将其转让,从而实现了资产证券化。通过这种商业模式的运作,不仅能够实现直销,定制化品牌,而且还能实现去资产,为企业减轻了品牌,资产,渠道,库存的负担,提高了效率,从而使大家都实现了盈利。

对于这种共享经济下全新的商业模式,要在农村地区推行需要漫长的过程,因为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对于新生事物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并且该模式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当地体制机制地制约,基于此,可以先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先行进行试点,不断地在试点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地对外公布成果,并逐步的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该模式。共享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与我国农村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定会引领我国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发生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会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也将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随着共享经济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资源存量使用率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总供给能力,而且还能适度扩大总需求,并且在创新中不断提高供给质量,这恰恰符合了我国正在推行的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在未来共享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会有更多的农村资源被纳入农村共享经济平台中,共享经济将成为未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