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合集7篇)

时间:2023-10-05 10:38:51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第1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 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环境导入

1、谈话导入,回顾前课内容,由青海高原的环境异常的苍茫、恶劣,带领学生回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高原的一些图片,再加上独特的音乐渲染,使得学生在图片和音乐的情境中很快便能进入角色,感受到高原上恶劣环境。]

2、然而,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一株柳, 一株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柳,一株让作者发出这样感叹的柳。

[设计意图:因为“神奇”是个重要的字眼儿,写出了柳树的坚强。于是我抓住题眼,从“神奇”直接导入,让学生说说柳树神奇在哪儿。]

3、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轻轻打开课本。

二、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象的段落。(第五自然段)(出示)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生自读)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让生表演)

[设计意图:在读准读通课文段落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感受柳树的粗壮,这样也让学生感受柳树在热烈环境中成长的不易。]

2)这么粗壮的柳树你见过吗?……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颜色很暗淡。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这又是一“奇”。

解释“锻铸”的意思,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

2)“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4、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

有感情朗读第五小节

三、引发想象,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出示要求)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拿出笔来,把其中反应它“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

1)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

3、交流。

师:哪些语句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拿出笔来,把重点的语句划下来。

师:还从哪些地方也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了?

师: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读到哪个词语哪个词组的时候特别有感受。自己读。交流

[设计意图:抓细节描写感悟,圈划批注,静心默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围绕细节描写深入阅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斟酌,来感受柳树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受到启发。]

师小结:同学们,这是一种执着,一种信念。这些词不正是对“撑立”的最好诠释吗?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是发自心底的敬畏!

师:我们通过这样两段文字,深刻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读好这两小节。(配乐读)

师:作者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谁?家乡柳树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出示家乡柳树图片,配乐讲述)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展示平原柳树的形态,老师讲述平原柳树生长的环境,通过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生活环境的形态上的差异,这样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产生对高原柳树的敬佩之情。]

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儿却写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发挥想象。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平原柳树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师: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和命运不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棵柳树抱怨了吗?

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交流

捧起书,一起读最后一段,读出你对柳树的敬畏和赞美,读出它的生命伟力。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

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指名生读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交流

师小结后再读句子: 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就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要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解释词语“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四、拓展

1、读着这样的柳树,我想起了一个人(板书:人),一个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霍金,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虽然被禁锢在轮椅上40多年,但面对残酷的命运,他乐观向上,勇敢顽强,不断求索,终于写成了科学巨著——《时间简史》。读着这样的柳树,我还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了吗?【交流】

……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谈感悟体会,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一种由柳及人的感悟和解读,让学生由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进而能够理解柳树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师:是啊,这株柳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他们用坚强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老师希望这种精神也永远地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3、最后,我有三句话要送给大家【出示】 齐读:

1)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五、总结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第2篇

1.了解作者,品味文章“融情于景”的写法,领悟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2.感受作者笔下江南冬景明朗的美

3.赏析词句,增强学生审美感知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之情,增强保护生态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江南冬景“明朗”的美

领会作者深深的江南情,那是他心中江南冬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颂读、赏析相结合

【教学设想】:

通读全文:掌握文章内容,明白为何这样写。精读探究:对精彩语句段落进行探究,体会其含意,感受其观点、欣赏其美好。理解感悟:体会作品内涵,玩味艺术技巧,感受作家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每当人们谈及祖国风景多美好的话题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俗话,“苏杭”是江南的代名词。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古人笔下江南的春光美令人赞叹、追忆,今人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雪》那特有的冬景情又是一种怎样销魂的境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江南的冬雪》)。

二、总览全文,抓住核心

1.学生自学课文

(1)读好课文,梳理句段

先学生自学,再相邻桌讨论

①为了突显江南冬天美好,文章中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明确:对比,正面描写,虚实结合,想象)

②文中出现几组对比,通过比较,突出江南冬景哪些主要的特征?

北国——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曝背谈天的乐趣)

江南冬天——秋天(明朗情调)

北方的夏夜——江南的冬景

闽粤等地的冬天——江南的冬天(温润)

德国——江南的散步(快活、逍遥、闲适)

(明确:比较的立足点虽各不相同,但均突显了作者很爱江南冬景的亮美、和煦、温暖、闲适等特色。)

三、再读课文,讨论探究

1.文中那些段落突显江南冬景“明朗”特点的?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选句评说、赏析

(1)第2段中:“到得灰云扫尽……岂不也可爱的很么?”(冬天里,小孩老人靠背谈天,很快乐,感觉是春天,让江南的冬景多了一层“明朗、可爱”)

(2)第5段中,着重色彩,写江南植物(芦花、红叶、乌桕树、草色、桕子):颜色丰富。突显江南冬天有生机。(感受鲜丽明亮的画意)

置身其中,作者感受怎样?(明确:并不感到肃杀,而感觉是饱览含蓄在其中的生气,是温和的。从中感受到了“明朗”。)

(3)第7段中:第七段总体感觉悠闲。这种悠闲从哪里能看出来?找出读读。“你试想……灯光的月晕”品味悠闲。怎样朗读:语调平和、节奏舒缓,读出幽静恬淡的意境来。边读边想象图画。

(4)第8段中: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雪景图。回忆古人诗句,从古人的诗句来间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a.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走在一条两旁种着梅树的石径上,天空飘起小雪,村中的酒香飘着来,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美丽雪景,怡人酒香,令人神往)

b.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将要下雪,天气即将寒冷,在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唯有举杯对雪畅饮提神才是生活的一大乐趣,你怎么还不动身前来呢?天寒地冻的时候,道一声问候,说一句邀请,即可给友人带来人间的无比的温暖,即可感受友情的深厚,生活的悠闲。)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作者把山村野外皑皑雪原,当作冬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洁净的景象。“一枝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梅花早于百花开放,而“一枝”悄然“早”开,更突显这支梅花的特别。景物相融令人惊喜叫绝)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寒风习习,夜行之人入了柴门,既因寒风变小感到暖和,更因为心里有了到家的感觉而倍感亲切、温暖)

(学生讨论明确:江南的下雪天还是那么明朗是因为那是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雪,是人心中的美好时光。)

(5)第6、9段中,面对这么迷人的冬景,可爱的江南,作者想要的是散步逍遥。找出作者在散步时有什么感受?读读,要读出情感。(恩惠,逍遥)

四、从作者的创作背景看作者文中的情感

思考:同样是冬天的景色,在许多人的眼中是萧瑟的,为什么作者却独独有“明朗”之感?

郁达夫,生于1895年,卒于1945年,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幼年父亲就去世了,随兄弟到日本留学。1923至1925年,生活无以为继的困窘,地位未能得以确认的不畅,使他于1926至1927年,前往广州投身大革命,后失望而归。1930至1935年参加左联。1933年在杭州隐居生活,写了不少游记和诗词。1938至1945年在南洋生活。生活的坎坷、革命的挫折,磨灭不了作者的信心与希望。他坚信胜利就在明天,就在风雪后。尽管冬天是冷酷的、肃杀的、凄清的,但作者感觉是明朗的温暖的。

(明确:作者明朗的心情里,一切“景语”皆是“情语”)

五、启发总结

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郁达夫用他一双慧眼发现江南的冬天温暖明朗的美。这种美就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它常漂浮而过,而作者却把它留在了心理以后再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六、作业:

你是否认真观察过家乡四季的不同?把眼中的家乡描绘出来。

附:板书

江南的冬景

北国——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曝背谈天的乐趣)

江南冬天——秋天(明朗情调)

北方的夏夜——江南的冬景

闽粤等地的冬天——江南的冬天(温润)

德国——江南的散步(快活、逍遥、闲适)

微雨中寒村——迷人、悠闲

江南的雪景——亮丽、美好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高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想建立高效的教学目标,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下功夫。因为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高效的教学设计,那么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会出现的。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课堂教学是他们学习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因此,高效的教学设计对于小学生学习来讲极其的重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每一个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围绕着高效这个词来进行,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高效的教学是每一个任课老师追求的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高效的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学习到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高效的教学。因此,如何使课堂教学设计能够达到高效的教学要求,尤为重要。教学目标设计既需要教师整体的把握教学环节的各个阶级,还需要在每个阶段进行目标细化,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因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优缺点最终需要学生来进行评判。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所注意的问题

1.教学设计首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教师更好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对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方面的钻研和探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参考,不要使课堂教学设计偏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设计变得更加的精彩,更加的富有现代化的教学感,在教学设计中增添了许多非大纲的内容。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讲述的知识点被大范围的删减。这种形式的教学设计从表面上看起来尽管很符合素质教学的要求,但将其应用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这种设计已经偏离了教学大纲真正的要求,华而不实。学生无法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2.教学设计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相对模式化和单一化,缺乏活力。如进行学生预习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方面,组织复习方面等等。教师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永远改革和创新,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能融入信息化的教学内涵。因此,随着现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堂教学设计也要融入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气息。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全方位的,图像、声音并茂等方式的立体化教学。这种课堂教学设计一旦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会有较大的提升。这不仅仅使教师的课堂授课变得更加具有效率性,也能使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符合小学生更加易于接受多媒体式教学的特点。

3.教学设计要能满足各种学习程度的学生

高效的教学设计内涵中要求其能满足各种程度学生的需求,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着重注意的一个环节。有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有一定的针对性。因为教师可能认为优等和中等的学生是全班整体学习成绩的保证。如果教师设计过于倾向于差等学生,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将不好把控,课堂教学中优等生和中等生会由于教学内容的简单而变的学无动力,整个课堂呈现出松散的气氛。这种片面追求成绩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无法变得高效,往往会使差等学生学得更加的放任自留。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设计要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才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学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效、和谐。

4.教学设计要注重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色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也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自己的特色。小学生只有学好语文,才有能力全面深入的学习其他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是一个听、说、读、写全方位要求的学科。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的要求。首先,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互动环节。因为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中完成授课。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小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前,都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语文训练。如识字、诵读、日记写作等等。许多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不重视,他们认为语文学习没有什么困难,只要能写能背就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学生往往在语文考试中无法取得好的成绩。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扎实的学习,更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并能学以致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语文特色这个因素,使语文独特的魅力带动整个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5.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的反馈、反思、改进等环节

教学中的任何环节的提高都需要经历反馈、反思、改进等阶段。教学设计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各种来自学生、家长、同事等方面的反馈。同时要结合反馈的意见不断的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教师要找到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在坚持优点的同时,不断的改进缺点,优化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有可能变得更加高效。如果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上述环节,那么所设计出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可能会保持持久的高效。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断的探索和提高,努力使课堂教学设计更加有效,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厚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现状;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也关系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在实践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新一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操作性和指导性

语文教学设计是根据科学合理的构思,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的,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拥有清晰具体的操作标准,并且在应用于实际教学时能够指导相应的教学实践,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差异性

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导者,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同时,又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停留在不同的层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及认知方面的差异,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

3.基础性与创造性

教学设计要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另外,教学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审美和评价

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学科。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策

1.转变和提升教师的设计态度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由于种种教学局限,教学设计理论常常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依靠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品,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使其教学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和情况,以及是否符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能力,一味地采用以往的设计成品,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足够的教育科学理论,尤其是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2.转变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任何一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相关的教学行为也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念去实施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都会阻碍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以及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改善目前这种状况,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这就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性,调整教学目标和模式,完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活动安排。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

除了教学态度和理念上的转变和发展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加强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师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进行专题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广大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通过参与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院校也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不断接触到新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学习积累到更多优质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素养,使其创新出更多新颖的教学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主动地去表达和探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田立君.初探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11(05).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领域)的“建议模块”(课程)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后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指南》再次明确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列为其中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此《设计》正式作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序列的一门独立课程首次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来看,《设计》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序列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属于“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这一特定的学习领域。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教学设计既是社会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但显然都离不开技术学的表达。设计既包括物化的产品,也可界定实现物化的过程,也离不开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创新的精华集成,主要涵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训练等内容。从流程上包括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呈现与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呈现的结果,也是行为的方式。

依据学术谱系和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育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设计》既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提纯,也是语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纳―包容―整合的结果。周庆元先生曾将其表述为“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应当归入科学范畴。

在科学分类中,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教育学从此才有了自己鲜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首次完成了系统的教授学;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用文学作品反映教育问题,他的《爱弥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讲授。在卢梭的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由此可见,19世纪初,教育学才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且“当时,为了培养师范生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教育学时附带传授语文教授法”(韦志成《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详见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学门类中就设有教材教法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个学科实行评议,但又因其特殊性,实在难以评议,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学科评议就形同虚设。直到198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由顾明远先生提议才把教材教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放到教育学评议组,并把名称改为学科教学论。这个提议得到刘佛年的支持和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随后在专业目录调整时教材教法正式更名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又析分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以上事实表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设计”,客观反映了其流变进程,同时也大致理清了学理归宗。因此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本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一个是“中用”的现代教育学。

《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综上所述,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的多维立体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它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则是核心和集束课程。从课程实效上来说是关键和显用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价值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显用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包括了课程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诸多理论内容,也特别关注理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其特定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应知层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常识和流变;②应会层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常规和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自省、评价;③愿持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对小学语文教学高度认同,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该课程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兴趣。

《设计》是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保证与客观要求。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对语文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整合实现,并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根据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生,都应当通过《设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小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特色,培养出具有突出特长的、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设计》整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结晶,吸纳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更重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索高效的设计与实践,更强调语文教师的主体意志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视野,更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变,教育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各个环节与层面的综合生成,从而表现出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它特别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陈述和设计效果,从广大的论理层面聚焦设计甚至逼近应用技术。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培养既有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在未来工作中有着终生发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设计》课程的确立,必将提高相关教育科研的热度,终结其莫衷一是的乱象,为小学语文教学储备足够的正思维和正能量。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探索不止,争论不断。比如“语文”、“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的内涵概念和语用指称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规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确,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条件。设计的命题指向、教学设计的时空界定依然众说纷纭,还有语文教学的流派风格乱花迷眼……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建树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但依然需要进行规范。有些可不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是非曲直的根本问题。如果错失良机,语文教学设计还要走上一段弯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顶层设计的契机去浊扬清、披沙拣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识,为《设计》的学科建设廓清雾霾,迎接小学语文教育的灿烂阳光和大好前景。

《设计》是来自顶层的科学设计,肩负为生命奠基伟大使命、担当为民族复兴的神圣职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甚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一是源于高校教师的偏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儿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缘于小学教师的局限,多数没有扎实系统的语文教育学的学术修为;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基层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难以共享,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所难免。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施行双导师制,打破高校和小学的壁垒,再加上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给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福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会有明显改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肯定星火燎原,春笋蓬勃。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10.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双语教学;高等教育;艺术设计

早在21世纪初,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运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国家重点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但据2007年和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已确立的200个双语示范课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比例为零。十年来,这一比例虽略有增加,但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建设还不成熟。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亟须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一背景下,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显得愈发急迫和必须。而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本身就发源、壮大于西方国家,是最具有多元化、全球化特点的学科之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出国学习和深造、国外的艺术设计产品在我国流行、国外设计大师来我国开设展览等。这都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艺术设计类双语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他们增强外语听、说、读、写和应用的能力,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国际设计动态,学习更多的国外先进设计理论,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内容初探

2.1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通常是指除英语课程以外的其他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专业课。而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要根据授课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制定准确适度、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任课老师需要处理好中文专业知识和英文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讲中文专业知识而失去双语课的特色,又不能太过强调外语知识而把专业课上成英文课,导致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原中文课程的理论框架和重要知识点理解不透、认识不清。2.2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教材如何选择,一直是我国双语课程改革的难题之一。各高校的双语课程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几乎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目前,变通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二是由授课教师根据现有的中文教材进行中译英翻译,自编成双语课教材。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局限性:一方面,英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一本原版书价格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民币,如果每个学生人手一本,成本过高,且英文原版教材中往往专业术语多、难度较大,也会使英语基础不太好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精准和完善。因此,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组织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公开正规双语教材,并注意教材中外语和专业难度平衡适中,教学内容准确、生动。2.3积极创新授课方式。为了营造丰富的双语课堂气氛,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教室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播放图文资料丰富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外文的艺术设计专题片,或邀请有设计经验的外籍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此外,国内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哑巴式英语”问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双语课堂上,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问题,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2.4加快建立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教学是一项全新的、长久的挑战,仅仅做好一两门课程的双语课程建设是不够的。当前,亟须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使其具备渐进性、连贯性,真正能够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

3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教学实践反思

泰州学院2016~2017年秋学期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了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汉语、英语)课程,笔者承担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现以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作进一步分析讨论。3.1要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泰州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英语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有些同学抱有抵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基础,主要是使学生在双语系统内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全面地了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设计流派和设计现象等。3.2要根据课程特点选编教学内容。为了顺利开展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的教学,笔者课前阅读了大量中、英文艺术设计概论资料,充分分析论证后,决定在现有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理出双语课程教学内容。这一做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较好地依据学生语言水平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状况,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中,每次课程开始都会用5~10分钟左右时间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英文专业词汇,包括设计作品名、设计流派名和设计大师名等,以便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3.3要运用多样化手段丰富课堂形式。多媒体课件是双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笔者注重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制作出优秀的双语教学课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课件中加入了设计大师的生平小故事和西方文化介绍;注重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艺术设计专题片,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实际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学生与西方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即国外学生学习独立性较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好,喜欢讨论,善于发问,而国内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很少主动提问、课堂讨论较少。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较多的分组讨论环节:借鉴国外课堂上的Presentation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4~5人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用英文分组讨论,讨论完成后随机抽选学生进行现场英文陈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消除学生“哑巴式”英语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4要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课程的加强巩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及时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针对艺术类专业双语课程较少的现状,积极开设观摩课和公开课,汇总听课教师的意见和问题,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此外,每学期双语课程结束后,我们都会整理形成中英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其他老师的听课记录反馈、学生的课程小结和反馈等书面材料,以期利用这些资料、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持续优化艺术设计概论的双语教学模式,并逐步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体系。

4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建设的不足和未来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课程实践,笔者认为,当前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双语教学内容还不完善,学生没有完整、正规的双语教材,课后的拓展学习与复习不太方便;二是英语在双语教学中的比例把握不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学生中、英文知识点掌握混乱,给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现在的双语课程授课主要由年轻海归教师教授,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但双语教学经验不足,整体师资力量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未来艺术设计概论的双语课程建设需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授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编写正规的双语教材,完善双语教学内容;二是艺术设计概论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好设计史发展的脉络,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弱,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又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三是除了授课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英语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外,相关院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双语师资培训,或帮助授课教师出国进修,培养优秀的双语师资队伍。

总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是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水平、培养艺术设计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完成。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好。

作者:翁倩 单位:泰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2.

[2]胡珂.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浅议[J].新美术,2008(4):104-106.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我国实施全面式教育改革,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入手,创新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结构。提问式教育模式的课堂设计,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设置提问教学课堂,注重问题在课堂教育中的实际作用,实现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构成要素

1.课堂主体――学生。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开展课堂教育的主要部分,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提问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开展双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与学生被动学习或是主动学习的模式存在联系,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之类进行摸底,设置课堂教学时,适当的以引导旧知识作为新知识讲解的重要引导,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完美连接;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充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语文提问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2.课堂主导――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知识学习的逐步主导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实施提问式教学模式,要坚持课堂设计优先,同时实现课堂实际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匆匆》,教师应用课文最后依据“聪明的,你告诉,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体味日子的消失与变化的呢?我们该怎样回答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呢?学生: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

3.课堂知识载体――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抽象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教师开展提问式教学模式时,引用提问作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连接的途径之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例如:初中语文《春》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应用《春》中对生活中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同学们通过对朱自清《春》的学习,结合朱自清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春”的含义?为何作者要赞美春,换成夏、秋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主要引导下,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教材在中学语文提问式教学中的接合理应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应用

1.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提问设计教学,在实际中的实施,首要步骤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设定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计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依据语文知识,从语文课文内容、课文主体思想上,设定提问内容。例如:关于《春》的主题思想的探究,关于《春》的深层含义的探究,设置提问设计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语言深入探究的深层次理解,是发挥中学语文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课堂提问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从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入手,设定科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对《出师表》中,古文赏析中“通假字”、“同音字”的识别,对《木兰诗》中,顶针、双关等语文知识开展提问设计模式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语文学科提问设计模式。教师要把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问设计的问题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避免语文课堂设计提问内容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突兀的出现。例如: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对《出师表》的学习,课文中诸葛亮进行自我身世叙述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诗体现了诸葛亮怎样心理?,结合全文,对《出师表》的全文主体思想进行探究。教师依据课堂设计,通过灵活的教育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教学内容的引导,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循序渐进的开展。此外,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应用课堂教育设计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模式的限定,而是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对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引导,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模式开展教学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教育。

3.课后作业的引申。语文学科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应用语文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性,促进语文教学知识的学习,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的延伸。例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探究,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初步了解,结合课堂教学成果,指导语文学科的巩固,包括:语文学习写作水平的探究,实现了提问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的紧密性和完善性的提高,推进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最大限发挥课后作业辅导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4.学科评价的反馈。实施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提问设计课堂模式,在学科评价中也可以得到应用。这里的学科评价是作为一种促进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提高的手段,即开展小型的课堂测验,适当的课堂测试,可以看做是课堂提问设计的一种体现,学生为了可以在课堂测验中取得好成绩,对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引导的问题认真分析,并认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长期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爱、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某中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字词测验,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结语

中学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焊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应用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对语文教材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中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我国实施全面化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徐扬.交互式白板支持下的中学语文阅读“一体化探究”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康世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祝羽翩.基于B/S结构的中学语文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李妍.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及综合性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