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贸行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01 20:06:05
商贸行业论文

商贸行业论文第1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商业银行 论文论文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 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 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 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 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一、性质多样、行业千差万别的进出口企业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发 展趋势和我国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打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产品为支撑、业务为手段的客户营销方式,逐步壮大贸易融资客户群体。如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基础上,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出口票据保险项下融资,采取银行与中国信保签订保险单的形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不仅仅限于贸易项下的进出口业务。针对企业进口业务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进口商的货权为质押,与大型的物流公司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仓单质押的方式,促进企业取得便利的融资,并可广泛用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进口贸易中。总之,商业银行要始终走在市场前端,研究企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完善的贸易融资产品,为更多的客户打通贸易融资的畅通渠道。 时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而且逐渐侵入实体经济,大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商业银行应及时意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这诸多问题并寻求改进,转危为机,和企业一起,抱紧团,过寒冬,为春天的蓬勃发展积蓄力量。 

商贸行业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www.niuniugupiao.com 2 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 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 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 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 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一、性质多样、行业千差万别的进出口企业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打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产品为支撑、业务为手段的客户营销方式,逐步壮大贸易融资客户群体。如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基础上,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出口票据保险项下融资,采取银行与中国信保签订保险单的形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不仅仅限于贸易项下的进出口业务。针对企业进口业务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进口商的货权为质押,与大型的物流公司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仓单质押的方式,促进企业取得便利的融资,并可广泛用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进口贸易中。总之,商业银行要始终走在市场前端,研究企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完善的贸易融资产品,为更多的客户打通贸易融资的畅通渠道。 时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而且逐渐侵入实体经济,大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商业银行应及时意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这诸多问题并寻求改进,转危为机,和企业一起,抱紧团,过寒冬,为春天的蓬勃发展积蓄力量。

商贸行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外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前言

2005年至2006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即将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源于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外资银行业务的逐渐开放,将使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外资银行的挑战,使中资银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严峻竞争形势,如何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在保护期内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整个银行业面临的10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0余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打破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给金融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并且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为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现代金融制度做出了贡献。目前,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履行中国加入WTO时所做出的承诺,迎接2006年年底我国的金融市场全面放开以后所带来的冲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政府提出银行业的开放时间表而显得极为紧迫。为了切实搞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改制,国家先后给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注资600亿美金。相比之下,中央银行早在1999年就明确提出将进—步依法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逐步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86年交通银行重建以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4年6月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存款余额、负债总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33万亿元、4.46万亿元、4.20万亿元和3.23万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002年12月30日获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正式批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引进花旗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花旗银行持股比例为5%。拉开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参股的序幕。到目前为止,我国1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经有9家批准引入外资参股。他们是深圳发展银行(新桥投资持股17.89%,2004.5.29),交通银行(汇丰银行持股19.9%,2004.6.7),民生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共持18%,2004.7.6)等等。[2]理论认为,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能够吸收—批非国有股金,增强资本实力,改变股权结构,而且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术,提高管理和业务水平。

以上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成功的引进了外资,但是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引进外资,1直备受银行界和金融界的关注。关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的问题,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张月飞和郜树松(2006)[2]从引进外资对我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的影响来阐述,以某个具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以后,其自身发展的变化和成长水平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我国经济体制还是金融体制都处于剧烈的新旧交替的变革中。处在这种宏观环境下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处于急速的上升期之中,而且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轻,机制灵活,决定了其能在快速的发展中既保持了总量的快速膨胀,又保持了质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规模与银行效率同步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期待随着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组织结构的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其效率必然有更大的提高潜力,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能力。邓世敏(2001)[3]文中找出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1些关键问题;WTO对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挑战;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基础存在严重的缺陷;努力探索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方法。李大军和何聪(2003)[4]文中研究了入世以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如外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后,逐步展开人民币业务,银行业务争夺将愈加激烈;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如资本补充机制不够完善;入世的机遇,如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第2部分研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引进外资的具体情况;第3部分研究引进外资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第4部分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后,面对受到的挑战应该采取的对策的具体的研究和阐述;第5部分进行全文总结。

2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现状及引进外资的具体情况

2.1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

商贸行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intensificationofmarketingcompetitionand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thesystemofenterprisewhichis“largeandfull-scale”isbreakingdown,thecompetitionbetweencorporationsareturningaroundthoseofsupplychain.Inordertodecreasethecostoffinancing,increasetheamountofthesaleandenhancethecapabilityofcompetitionintheinternationalmarket,thoseenterprisesonthesupply-chainof“product-supply-sale”haveabigneedofSupply-ChainFinancing.Ourcommercialbankshouldconsiderthesituation,expedite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finance,andestablishthecoexistedandcontinuanceecologicalindustryofthebank,enterpriseandsupply-chainofcommodity.

Keywords:Supply-ChainFinancing,;CommercialBank;Riskmanagement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供应链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从操作上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特点可总结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和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同时银行对于授信企业的考量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使一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融资或的银行的支持。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统一起来控制管理,这就是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全球供应链融资理念已经形成。而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一)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下游的债务企业在整个运行中起着反担保作用。即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2)存货融资。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企业办理融资。银行重点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以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和整合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3)预付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货款,才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这种业务适用于供应商承诺回购条件下的采购融资。

(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开展状况

与欧美企业相比,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供应链融资平台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创新推出了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业务方案,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需求精心设计而成,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专业的银行支持服务,力争实现银企双赢。

中国银行于2007年7月也推出了其供应链融资产品“融易达”通过利用“核心企业”授信资源向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服务提供资金融通,帮助其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强化上游链条的力度,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

在外贸政策导向转变为要“积极扩大进口”的新形势下,2007年7月,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再创新品,推出名为“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该行基于进口贸易过程中的“在途货物”以及到港“仓储货物”设定质押,给予大宗商品进口企业授信。与传统“货押”业务不同的是,该业务既可以现货质押融资,还可以“未来货权”质押融资。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意义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纷纷思考并推进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融资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与我国商业银行向先进的交易性银行转型的目标相适应。(2)可以调整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使得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3)根据《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风险资产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由于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风险低且该业务有自偿性的特点,所以开展此业务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过快、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现状,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收益。

四、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特色、提升功能,加快产品线再造

国际贸易融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竞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类新产品虽不断推出,但整体缺乏特色,引进的复制品较多,同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当前国内多家银行都推出了供应链解决的整体方案,但在实践中仍然只针对供应链单一环节进行融资,因此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及风险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大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商品、单证的流动,涉及到客户、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因此供应链上的参与各方应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此提出的建议是:(1)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充分合作,并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管理客户信息及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的动态分析。(2)加快建立快速灵活的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物流企业和银行应及时收集商品的价格信息,监控产品的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产品市场风险。(3)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内控机制。要建立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加强自律,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发生;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4)积极呼吁立法部门在这方面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可能完善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5)加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覆盖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完善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应急系统,通过信息平台、流程制定、人员配备等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不慌不乱,按照相应的措施快速处理。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预警系统必须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应急系统处理紧急、突发的事件,避免整体业务或组织带来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2]吴瑕.融资有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43-245.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68-69.

[4]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60-63.

商贸行业论文第5篇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一、性质多样、行业千差万别的进出口企业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打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产品为支撑、业务为手段的客户营销方式,逐步壮大贸易融资客户群体。如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基础上,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出口票据保险项下融资,采取银行与中国信保签订保险单的形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不仅仅限于贸易项下的进出口业务。针对企业进口业务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进口商的货权为质押,与大型的物流公司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仓单质押的方式,促进企业取得便利的融资,并可广泛用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进口贸易中。总之,商业银行要始终走在市场前端,研究企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完善的贸易融资产品,为更多的客户打通贸易融资的畅通渠道。

时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而且逐渐侵入实体经济,大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商业银行应及时意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这诸多问题并寻求改进,转危为机,和企业一起,抱紧团,过寒冬,为春天的蓬勃发展积蓄力量。

商贸行业论文第6篇

[摘 要]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之一,能够快速推动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具有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增加客户来源、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收益、扩大利润规模的重要手段,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一方面,可以满足进出口商在国际贸易中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起源于公元7世纪至8世纪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到了12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在交易中已经使用了“兑换证书”形式的票据。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利率制,各国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福费廷、国际保理等创新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也应运而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1738.3亿美元,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交易量巨大,这就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量的增长,贸易融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就在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业务粗放增长中隐藏的风险显现出来,1997年和1998年形成了大量的信用证垫款圈。当前我国内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控制能力差。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认识较为肤浅,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缺乏规范的尽职要求和独立的调查评价机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有效手段降低已生成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品种少且功能单一。新产品少有推出,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融资产品主要集中于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融资等传统形式,而对保理、福费廷等新兴符合市场需求的贸易融资方式却还应用的不多。 3.法律制度缺失,贸易政策不完善。贸易融资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远比传统的信贷法律关系复杂,但与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涉及贸易融资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维护自己利益时会遇到法律盲区,无法有效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营销手段落后,对象过于集中。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过程中手段单一,往往以赠送礼品作为营销成功的主要手段。融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而对占进出口总额近半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却很少提供贸易融资服务。 5.缺乏专业素质人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的开设和国外各种票据的审核查验等,这就要求银行人员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由于国内该项业务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现有员工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1.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转移机制。改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性。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建立客户信用分析体系制定信用等级标准,防止欺诈风险发生。也可以尝试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转移风险的模式。 2.提高创新能力。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组织结构、金融产品、业务技巧和经营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引进和吸收国际银行业的创新成果。推动二级市场、保险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也是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向多样化、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掌握国际市场最新动向,及时调整业务模式,开发新品种,可以实行个性化服务为特定客户量身定制贸易融资服务。 3.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对外,要深入学习研究涉及贸易融资的专门性的国际公约,例如UCP500等国际惯例性的法律文书,避免和有效解决争端。对内,政府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对涉及国际贸易融资的国际金融票据、物权抵押、担保、信托票据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落实交易各方责任。加强与国外法律主体的联系,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使合同能够发挥融资业务的法律风险事 前防范功能。 4.拓宽营销渠道、目标客户多元化。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所以内资银行要增强营销能力以弥补产品的差距。转变思路,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改变原有只关注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模式,以标的业务的盈利能力和交易对象信誉为参考对象,严格控制交易流程以项目收益为还款来源开展融资。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挑选高素质人才,避免任人为亲,淘汰掉不合格人选。重视在职培训,使员工能够了解到最新贸易融资动态。同时要重视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商贸行业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国际贸易融资已被广泛地应用。然而,由于世界金融危机日益加深,国际贸易结算融资在银行融资业务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融资风险也逐渐增大。文章通过分析国际贸易融资的各种风险,提出了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风险 防范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围绕贸易商的资金需求与资金流动规律,并结合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满足贸易商资金需求的各种服务的总和。目前,商业银行从事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类型包括:减免保证金进口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信托收据、进口代收垫款,出口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托收融资、国际保理、福费廷业务融资、进出口保函等。但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的加深和贸易融资业务的扩大,融资风险也逐渐显露。文章在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防范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发展信用证业务及其他融资业务时,未对其操作实行严格的管理,或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就会出现许多制度不严、监察不力、管理不够等操作失当现象,从而造成资金损失,形成操作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贷款审查不严,二是缺乏信贷监控系统。三是缺乏贷款自身保障机制。 (二)金融诈骗风险 出口方及时收汇的前提是在出运货物后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票据提示或提供符合要求的单据,而犯罪分子却常常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利用假票据、假银行信用证骗取银行资金进行金融诈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假信用证欺诈;(2)利用假票据欺诈;(3)利用软条款信用证欺诈。 (三)内部管理失控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整个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管理,并协调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及各分行之间的协同配合。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互相独立运行,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没有各项业务比较明细的统计资料,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具体来说:首先是对客户和市场了解程度不深,风险预警不及时,风险控制能力差。其次是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进出口业务比例严重失衡,融资业务缺乏风险补偿保障。某些行开证和收汇保障不足;同时,部分开证保证金收取比例过低,甚至对一般素质客户免收保证金开证,有的行打包放款额度占信用证金额比例不断提高,个别的甚至高达100,并且缺乏有效担保,仅凭一纸信用证就放款,加剧了融资业务的风险。第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考核有失偏颇,基层银行面临的国际结算业务量年末考核压力过大,而对国际贸易融资资产质量监控不严。 (四)进出口企业资信风险 我国进出口企业总体效益不佳,普遍多头开户、结算、贷款和融资押汇,其资信状况不甚理想。但是,迫于资金需求,常常铤而走险,利用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国际贸易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后或挪作他用,或将出口单证提交其他外汇指定银行议付,致使贷款资金体外循环,银行贸易融资虽然在名义上保留有追索权,但实际上与银行信贷部门实行依法收息一样难度很大,收效甚微。 三、防范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及时采取减少或降低融资风险程度的对策,在积极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不断提高识别融资风险能力和防范风险的管理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 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是保证贸易融资业务顺利进行,抵御各种风险的载体。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部门和重要岗位职责,真正做到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相互约束。 第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管理的现实情况,要想构建上述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打破“行中行”的管理体制,实现本外币业务的共同发展,应从横向、纵向两个层次进行。其次完善统一授权授信制度是建立科学管理体制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统一对客户授信。寻找设立符合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标准的客户群体,并且要建立各级授信审批审查委员会,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服务中心,最后要建立高度集中的信用证业务经营模式。 (二)审查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状况 首先要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应深入调查借款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落实信用证项下贸易的真实性,是防范贷款风险的基础。其次,要严格审查客户的资信,主要应审查:一是客户在银行的授信及业务记录和信用标准。二是客户的财务状况、管理水平及发展前景。三是审查客户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管理水平,道德品质及业务素质;审查主要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首先,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其次,加强贷时审查和管理,建立风险监控制度。 (四)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严把进人关,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其次要抓好岗位培训,必须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外汇政策和外汇业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业务经办人员和管理层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减少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三是开办新的贸易结算融资业务品种前,应本着稳健经营、管理在先的原则。四是强化风险意识,对高风险的国际结算项下融资持谨慎态度,不断提高员工识伪、防伪能力。 四、结论 随着经济国际化与金融危机程度的加深,迫使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正视风险,尽管商业银行开展贸易融资风险较大,但只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和运作机制,规范各项业务操作,就能够把贸易融资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