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程化学导论(合集7篇)

时间:2023-09-24 15:13:46
工程化学导论

工程化学导论第1篇

关键词:化工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48-02

现在的大学新生年龄以十七、八岁居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思想上对家长和亲友的百般依赖,生活上的衣食无忧和娇生惯养,往往使他们的思想上缺乏独立性,这无形间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事实上,在大学新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成功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而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处于一定的迷茫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确实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对大学生活充斥着失望与无奈。因此,在新生入学伊始,及时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后两种情况的学生,积极的引导能够使处于迷茫期的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那些确实不喜欢本专业的同学及时做好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等思想准备。

一、《化工导论》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尽管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了开设了入学教育环节,但是由于课时少,一次性的思想引导并不能有明显的效果,加之学生在入学前对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每天所学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的盲目状态,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更是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帮助大一新生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成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1],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化工导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奠定深化学习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基本上都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甚微,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半来自于自己的理解或者学长的介绍,这些信息通常是片面的或不准确的[2]。开设《化工导论》课程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化工专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授课教师引导性地教学,及时调整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使主动学习取代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化工导论》课程可以帮助大一学生对化工专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能够使学生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激发起学生对于化工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指导规划大学生活,开展人生相关思考。通过这两年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化工导论》课程的开设确实能够帮助大学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对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以后的发展进行思考。首先,学生们能够基本建立起化工专业课程框架,知晓以后将要学习哪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学习这些课程的方法和作用,以及各个专业课程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大学中应该如何储备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能够主动利用图书馆、MOOC(慕课)、TED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小木虫、知乎等媒介,多方位了解化工行业动态,扎实化工专业知识,同时认识到学习化工常用软件、数理基础、外语等其他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学生能够对化工行业建立基本的认识,了解其双面性的特点,开始思考将来想要带领化学工业向着无毒无害绿色化工、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和高新技术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二、《化工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化学工程学院是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化工、化工过程机械和环境工程为特色的专业学院。《化工导论》课程作为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就像是一盏引路明灯为正在横渡学海的当代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3]。为了使新生顺利地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新生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从2013年起我院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4]。该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入学教育课,是为学生了解化工概述及其工程与技术基础的导论性专业教育课程。目前《化工导论》课程的教学仍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切实提高教学培养质量。

1.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反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结合学院石油化工专业特色,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化工领域知识拓展,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势态和行业前景。《化工导论》课程共16个学时,其中化工概述2学时,化工的科学基础2学时,石油与化工2学时,天然气与化工2学时,煤与化工2学时,其他化工介绍4学时,现代化工发展趋势2学时。从该课程开设以来,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改善,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总体反映较好,基本了解了所学专业的特点,明确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对未来人生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规划[5]。学生们通过《化工导论》课程的学习,认识到了化工行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工的知识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化工行业对于农业、医药、工业、能源、国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化工专业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较强,学生们也认识到化工行业具有双面性,由此引导学生对化工行业未来出路的进行深入思考。

2.优化师资队伍,借助榜样作用。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对化工专业了解颇深的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教师们巧妙结合自己在化工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详细向学生介绍化工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性地掌握主干专业脉络,使学生们对化工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悟融入到教学中,教师们像讲故事一样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丰富经历,分享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同学们互动交流,以一种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通过了解老师的各种丰富经历,体会到化工学习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以教师的辉煌经历为例,鼓舞学生的奋斗激情,促进学生进行人生思考和未来规划。

3.交流方法技巧,培养学习兴趣。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尽快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专业学习技巧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工导论》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如何学会主动学习和实践创新,如何利用学校的各类平台和资源为自己服务,以及化工专业的求职方向和就业领域等,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安排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向大一新生们分享自己学习上的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平时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各个阶段需要考取的证书,以及在就业中重点看中竞赛经历和荣誉证书,和学生们面对面亲切交谈,及时解决大一新生盲目彷徨的精神状态,能够很好地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方法。

4.导论贯穿始终,学生终生受益。《化工导论》课程的学习应该贯穿到大学学习生涯的始终。首先,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先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整个大学阶段所要接触的专业课知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后续学习的整体框架。而后,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开始,任课教师会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做一个简要的内容介绍,同学们会自然地联系到《化工导论》课程所讲述的相应内容,授课过程中做到前后呼应,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学习在整个化工知识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到大四毕业之前,再将整个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使学生将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各个课程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把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将《化工导论》课程的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始与终,就像是一根强劲的主线,串联着所有的专业课程,培养了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解。

三、结束语

秉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学原则,在《化工导论》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了解化工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还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开展大学生活与未来人生方向的规划。《化工导论》课程的开设,为新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做好未来人生规划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对化工专业领域有了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化工导论》课程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为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一课。

参考文献:

[1]马德峰.转型时期青年角色过渡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4,(5):61-69.

[2]杨善林.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8(4):1-3.

[3]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41.

工程化学导论第2篇

现在的大学新生年龄以十七、八岁居多,其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思想上对家长和亲友的百般依赖,生活上的衣食无忧和娇生惯养,往往使他们的思想上缺乏独立性,这无形间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事实上,在大学新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成功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而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处于一定的迷茫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确实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对大学生活充斥着失望与无奈。因此,在新生入学伊始,及时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后两种情况的学生,积极的引导能够使处于迷茫期的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那些确实不喜欢本专业的同学及时做好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等思想准备。

一、《化工导论》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尽管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了开设了入学教育环节,但是由于课时少,一次性的思想引导并不能有明显的效果,加之学生在入学前对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每天所学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的盲目状态,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更是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帮助大一新生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成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1],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化工导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奠定深化学习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基本上都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甚微,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半来自于自己的理解或者学长的介绍,这些信息通常是片面的或不准确的[2]。开设《化工导论》课程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化工专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授课教师引导性地教学,及时调整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使主动学习取代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化工导论》课程可以帮助大一学生对化工专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能够使学生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激发起学生对于化工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指导规划大学生活,开展人生相关思考。通过这两年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化工导论》课程的开设确实能够帮助大学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对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以后的发展进行思考。首先,学生们能够基本建立起化工专业课程框架,知晓以后将要学习哪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学习这些课程的方法和作用,以及各个专业课程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大学中应该如何储备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能够主动利用图书馆、MOOC(慕课)、TED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小木虫、知乎等媒介,多方位了解化工行业动态,扎实化工专业知识,同时认识到学习化工常用软件、数理基础、外语等其他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学生能够对化工行业建立基本的认识,了解其双面性的特点,开始思考将来想要带领化学工业向着无毒无害绿色化工、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和高新技术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二、《化工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化学工程学院是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化工、化工过程机械和环境工程为特色的专业学院。《化工导论》课程作为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就像是一盏引路明灯为正在横渡学海的当代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3]。为了使新生顺利地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新生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从2013年起我院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4]。该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入学教育课,是为学生了解化工概述及其工程与技术基础的导论性专业教育课程。目前《化工导论》课程的教学仍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切实提高教学培养质量。

1.精选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反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重结合学院石油化工专业特色,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化工领域知识拓展,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势态和行业前景。《化工导论》课程共16个学时,其中化工概述2学时,化工的科学基础2学时,石油与化工2学时,天然气与化工2学时,煤与化工2学时,其他化工介绍4学时,现代化工发展趋势2学时。从该课程开设以来,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改善,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总体反映较好,基本了解了所学专业的特点,明确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对未来人生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规划[5]。学生们通过《化工导论》课程的学习,认识到了化工行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工的知识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工,化工行业对于农业、医药、工业、能源、国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化工专业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较强,学生们也认识到化工行业具有双面性,由此引导学生对化工行业未来出路的进行深入思考。

2.优化师资队伍,借助榜样作用。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对化工专业了解颇深的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教师们巧妙结合自己在化工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详细向学生介绍化工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性地掌握主干专业脉络,使学生们对化工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悟融入到教学中,教师们像讲故事一样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丰富经历,分享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同学们互动交流,以一种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通过了解老师的各种丰富经历,体会到化工学习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以教师的辉煌经历为例,鼓舞学生的奋斗激情,促进学生进行人生思考和未来规划。

3.交流方法技巧,培养学习兴趣。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尽快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专业学习技巧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工导论》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如何学会主动学习和实践创新,如何利用学校的各类平台和资源为自己服务,以及化工专业的求职方向和就业领域等,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安排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向大一新生们分享自己学习上的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平时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各个阶段需要考取的证书,以及在就业中重点看中竞赛经历和荣誉证书,和学生们面对面亲切交谈,及时解决大一新生盲目彷徨的精神状态,能够很好地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方法。

4.导论贯穿始终,学生终生受益。《化工导论》课程的学习应该贯穿到大学学习生涯的始终。首先,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先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整个大学阶段所要接触的专业课知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后续学习的整体框架。而后,在每门专业课程的开始,任课教师会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做一个简要的内容介绍,同学们会自然地联系到《化工导论》课程所讲述的相应内容,授课过程中做到前后呼应,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学习在整个化工知识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到大四毕业之前,再将整个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使学生将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各个课程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把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将《化工导论》课程的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始与终,就像是一根强劲的主线,串联着所有的专业课程,培养了学生对化工专业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解。

工程化学导论第3篇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设计 教学系统化设计

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模式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基于工作过程方法的课程改革已经从理论探索阶段进入到实际推广阶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系统化设计成为高职教改的确定性任务,如何运用过程方法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是课程改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出发,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系统的教学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1.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1.1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科教学很难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由此,教育部职业教育技术中心姜大源教授倡导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引领了新的一轮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主张将专业教学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融合工作过程,让学生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已成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主要的课程模式。它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让学生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之间互动和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打破知识型、学科型的传统的课程体系,创建为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线索的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中体会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和发展职业能力。

1.2课程设计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任务,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关注过程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项目、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整个过程以能力领域来表述课程门类,以不同的学习情境表述的单元载体,满足可迁移、可替代和可操作的要求,过程设计模式体现动态过程。

工作过程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指工作过程中系列的流程和任务,而且包括工作实施的条件、环境和情境等相关条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项目等来展开和实施教学。课程活动是以经过改造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的,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的,从而让学生在行为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2.教学系统化设计理论

2.1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化设计也叫教学设计,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背景的不同,往往会从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这种观点把教学设计看作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如:“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运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在其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从上述可以看出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学习环境等每个成分都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学应采用系统化进行设计。我认为教学系统化设计应该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的方法和教学理论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的过程或程序。

2.2教学系统化设计模型

教学过程这个系统的目的是引起学习,它包括学生、教员、教学材料和学习环境,这些成分相互作用实现目标。本文借助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教学系统化方法模型进行分析和设计。其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几个重要阶段。

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教学系统化方法模型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系统化设计

3.1评估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在迪克―凯里模型里第一步就是评估需求以确定教学目的,并明确指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目的包括几个方面:(1)具体的学习者;(2)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应该能做什么;(3)所学的技能要运用的环境;(4)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因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中往往是以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在完成每一个任务或项目中可以应用哪些工具完成什么工作,要达到什么要求,掌握哪些技能,最终所学技能的应用环境都要有清晰的描述。让大家知道学习者完成了你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你希望他能够做什么。通常确定教学目的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领域专家方法和绩效技术方法。教学目的有多个来源,如教学目的清单,需求评估结果,对困难学习者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实际做这项工作人员的工作分析,以及对教学的其他需求,等等,这样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活动奠定了基础。

3.2进行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模型的第二阶段是对教学目的的每个步骤,以及学习者完成相关项目或任务所需要的从属技能的分析,包括对学习目的分类(如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态度),这个过程也叫教学分析。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当中,我们要结合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项目,分析在其过程中学习者在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列举出中国的直辖市名称属于语言信息目的分析,在财务中如何掌握储蓄账户开户和使用是属于智慧技能目的的分析,将篮球投入篮筐内属于心智运动技能目标分析,在驾驶时要遵守相应的交通规则是属于态度目的的目的分析,等等。这些我们都要根据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态度等不同的类型进行分析和流程图的设计。

3.3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除了分析教学目的之外,还要同时分析学习者、分析技能的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包括学习者现有的本领域知识结构、入门技能水平、群体特征、个人偏好、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环境和应用环境的特点,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模型后续步骤,特别是教学策略的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更要注重学习者和环境分析,因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置身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环境中,因此要让学生熟悉仿真或全真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训练、校内外实习或顶岗实习等环节的环境,了解企业、工厂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等。同时,在开始学习之前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便于开展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编写绩效目标

在教学分析、学习者和环境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结合完成教学目的的所有步骤和子步骤及从属技能,编写绩效目标。绩效目标是学习者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做什么的详细描述。目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分析中确定的技能和行为;第二部分是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条件;第三部分是评估学习者表现的评价标准。

3.5开发评测量表

第五步是基于所写的目标,开发出相关的评测量表。以测定学习者对于目标中所描述行为的完成水平,重点在于将目标中所描述的行为种类与评测类型对应。看看通过评测来检测目标到底完成了没有,效果如何。常有四类参照标准: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测试和后测,每个测试都要测试不同的目标,都可以通过试卷,核查表、等级量表、频度计数表、学习档案等来评测。在设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评测量表时结合工作过程课程的特点,让教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等原则。

3.6开发教学策略

通过前五步的分析,确定为达到最终目标在教学中要采用的教学策略。通常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前的活动(激励学习者、说明教学目标、描述或评测入门技能)、信息呈现(教学顺序、内容、举例)、学习者参与活动(练习、反馈)、评测(入门技能测试、前测、后测)及增强活动(记忆辅助、迁移考虑)等几部分。教学策略要基于当前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研究的成果,以及传递教学的媒体特点、要教的内容和接受教学的学习者的特点。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倡导以任务、项目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创设与工作仿真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在工学结合中要把企业的人力和环境资源的优势整合到教学策略开发中去。利用企业全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和实习。可以采取参观调研、演示、模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任务分析、小组协作项目开发等微观的教学策略实施学习与教学活动,甚至可以把部分课程内容放到工厂中去讲解和实践,把“教、学、做”融为一体。

3.7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

教学系统设计的第七步就是用教学策略产生教学,而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现有的教材、学习者手册、评测资料(评测表、试题)和课程管理信息(教师手册)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学科型以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实际工作任务或项目,以相应的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教学设计内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都是把某一职业(专业)重要的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整合在典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中去,让典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核心的载体。其内容主要是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如设备、零件、工艺、开发、产品、包装、管理、销售、服务,等等,把具体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融合到整个完成某项任务或项目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还要企业深度合作,邀请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到企业进行讲学,做兼职教师,并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讲义、实验指导书、实验视频等教学材料。

3.8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完成了教学的初稿之后,就要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如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常分为三种类型: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现场评价(实地实验)。各种评价类型为设计者提供了不同种类的教学改进信息。如一对一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学的清晰度、学生的影响力和可行性;小组评价主要是进行态度问卷调查或讨论。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中也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标准。比如可以对在典型的工作任务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明确要求掌握的技能水平、技能和消息的复杂性,信息内容有没有根据学习对象进行开发,学习者的态度、信息传递的清晰度,传递的顺序、方式、教学环境等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3.9修改教学

迪克―凯里模型的最后一步就是修改教学。通过整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所收集的数据和教学实施的效果,确定学习者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依据这些问题找出教学设计方面的不足。迪克―凯里图中,从“修改教学”中划出的虚线表明从形成性评价中获得的数据不是简单地用于修改教学本身,而是要重新复查教学分析,确定当初入门技能和学习者特点假设是否合理,还重新审查绩效目标和评测内容,审核教学策略,最后再根据这些信息重新进行教学修改形成更加有效、更加严密教学设计方法。

3.10设计和进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教学有效性的最终评价,它通常不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是用来评估教学的价值和效果的,必须在完成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修改,满足了设计者的标准之后才进行。总结性评价一般是由独立的评估员来完成,可以根据其属性和特征,对设计各个环节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工具性、完整性等方面建立体系进行评价。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中典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制定与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再组建相应行业的专家、社会学专家、教学专家、课程专家、教学设计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组成评估委员会对各个领域进行评价。

通过对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教学系统化方法模型的九个步骤的教学设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阶段存在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

4.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工学结合的不断深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不断发展,随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也要以之相适应。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各个专业对应的职业活动科学、系统地分析,把职业岗位职责和能力与课程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开发相应的教材、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等,借鉴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的教学系统化方法模型对教学设计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构建全新的高等职业教学系统化设计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美]WalterDICK.教学系统化设计[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楼一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的思考与构建[J].职教通讯,2006,(6).

[4]高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18-21.

[5]袁玫,周海燕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0-11.

工程化学导论第4篇

该课程主要介绍护理学理论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其中大部分为舶来品。每一种理论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实用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学习这些理论需要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共同参与,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由于跨文化知识理论诸多,学生理解困难,内容枯燥,传统的单纯式讲授y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融护理工作的理论知识、素质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方案,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下称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2014级三年制护理专业6个班中随机抽取1个班为试验组,共67人,1个班为对照组共68人。试验组男6人,女61人。对照组男5人,女63人。两班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教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按教学大纲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

2.方法

观察组采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项目化教学内容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章节内容教学。

(1)重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项目涵盖了原课程所有知识点、护理技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点和就业考核内容,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课内完成项目能力要求。

(2)实施项目化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法、小组工作法、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病例分析法等,将学生置于工作任务之中,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第一次课使学生清楚项目化教学的整体安排;划分学习小组,分配角色(教师扮演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由学习委员担任,并按学号随机划分为10个小组,组长担任专科护士,学生分别扮演责任护士和患者,由组长组织小组学习活动)。以后每次课前布置小组学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3.教学效果评价

(1)理论考试。两组学生给予相同难度的理论考试。考虑学生要进入护理行业工作,必须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资格才能合法上岗。试卷题型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接轨,考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接轨,为学生日后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好充足的准备。实行教考分离,统一考试时间,采用相同的评分标准,流水作业阅卷。

(2)技能考试。采用随机抽签决定考核项目,由同一组评委,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包括服务态度、团队精神、填写护理表格、着装仪表、课外练习视频评价等)。满分均为100分。

(3)实验班对教学内容重组后教学的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要求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对问卷的10个问题进行回答。发放问卷67份,均有效回收。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a=0.05。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如表2所示。

二、讨论

1.项目化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护生的学习成绩

从表2结果看,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学导论》教学后,试验组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2.项目化更新了护理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内容

《护理学导论》 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才能使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效果。项目化教学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小组讨论法,使课堂成为信息传递和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医院见习的形式,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使教学内容紧贴临床护理工作岗位,通过学习,学生加深了对护理学科的理解,专业思想得以巩固。

工程化学导论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思路与实施措施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开展

1.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年级实施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阶段其实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力,用职业理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将德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

(1)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介绍就业指导概论、介绍职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等。大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

(2)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此时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十分重要,这时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大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在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测试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3)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三年级已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也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此时的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开展创业教育,掌握如何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大三的就业指导主要是以咨询和分类指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意愿选修课程,参加社会实践。

(4)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大四的就业指导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以及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并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

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不是面对全部在校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全程化分年级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目前还未开发出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应该是一本比较权威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试、求职择业的程序与方法、就业规则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该教材内容全面丰富,但把整个内容都放在大学生的毕业阶段进行,显然是不够恰当的,应按年级分段教学。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增加以下有关内容:如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指导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专业定向,介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的操作程序等等,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和案例补充进教材,并根据分年级指导的要求,分册编写。

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并充分利用网络,例如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等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引入名校名师、名企名家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并组织一些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从业能力。

3.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问题

工程化学导论第6篇

论文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开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问题。其中,除了存在有当前社会就业岗位总量不足的矛盾外,更多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现有岗位技能结构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根据各地情况反映,目前的就业市场是求职者众多,合适者寥寥,大学毕业生难以与就业岗位匹配,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招到满意合适的员工,这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尤甚。据笔者了解来自企业的声音归纳为:1)理论与实践有较大差距,大学毕业生的实践才干需要单位培养;2)毕业生缺乏自身明确定位,眼高手低;3)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容易跳槽;4)不易融入团队,协作能力差;5)责任心不强,害怕承担责任,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对待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不能仅认为是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不足,将其归结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更多地是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开展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把它列入教学计划,或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就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1.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年级实施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阶段其实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力,用职业理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将德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

(1)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介绍就业指导概论、介绍职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等。大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

(2)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此时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十分重要,这时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大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在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测试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3)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三年级已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也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此时的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开展创业教育,掌握如何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大三的就业指导主要是以咨询和分类指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意愿选修课程,参加社会实践。

(4)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大四的就业指导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以及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并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

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不是面对全部在校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全程化分年级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目前还未开发出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应该是一本比较权威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试、求职择业的程序与方法、就业规则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该教材内容全面丰富,但把整个内容都放在大学生的毕业阶段进行,显然是不够恰当的,应按年级分段教学。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增加以下有关内容:如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指导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专业定向,介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的操作程序等等,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和案例补充进教材,并根据分年级指导的要求,分册编写。

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并充分利用网络,例如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等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引入名校名师、名企名家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并组织一些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从业能力。

3.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问题

工程化学导论第7篇

论文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开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问题。其中,除了存在有当前社会就业岗位总量不足的矛盾外,更多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现有岗位技能结构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根据各地情况反映,目前的就业市场是求职者众多,合适者寥寥,大学毕业生难以与就业岗位匹配,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招到满意合适的员工,这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尤甚。据笔者了解来自企业的声音归纳为:1)理论与实践有较大差距,大学毕业生的实践才干需要单位培养;2)毕业生缺乏自身明确定位,眼高手低;3)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容易跳槽;4)不易融入团队,协作能力差;5)责任心不强,害怕承担责任,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对待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不能仅认为是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不足,将其归结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更多地是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开展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把它列入教学计划,或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就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1.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年级实施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阶段其实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力,用职业理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将德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

(1)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介绍就业指导概论、介绍职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等。大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

(2)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此时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十分重要,这时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大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在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测试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3)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三年级已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也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此时的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开展创业教育,掌握如何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大三的就业指导主要是以咨询和分类指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意愿选修课程,参加社会实践。

(4)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大四的就业指导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以及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并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

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不是面对全部在校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全程化分年级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目前还未开发出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应该是一本比较权威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试、求职择业的程序与方法、就业规则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该教材内容全面丰富,但把整个内容都放在大学生的毕业阶段进行,显然是不够恰当的,应按年级分段教学。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增加以下有关内容:如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指导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专业定向,介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的操作程序等等,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和案例补充进教材,并根据分年级指导的要求,分册编写。

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并充分利用网络,例如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等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引入名校名师、名企名家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并组织一些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从业能力。

3.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