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程与伦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8-03 16:10:05
工程与伦理论文

工程与伦理论文第1篇

1.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与思考

2.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3.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希腊化哲学的范式转移

4.作为普遍哲学的伦理学——论斯宾诺莎伦理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多重维度

5.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进展

6.论伦理——伦理概念与伦理学

7.德性论与伦理学

8.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三维向度

9.农业伦理学:一个有待作为的学术领域

10.护理学专业伦理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11.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

12.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行政伦理学的变迁

13.应用伦理学的论证问题

14.厘清伦理学的对象与定义

15.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16.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17.中国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域”还原

18.一种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解读(英文) 

19.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20.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21.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生与垦拓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三

23.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24.全球化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述论

25.我国医学期刊论文的伦理学评价

26.康德伦理学的历史遗产——兼论商谈伦理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内在关联

27.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28.永恒的道德 无尽的思念——写在俄罗斯著名伦理学家季塔连科教授20周年忌辰

29.基因工程药物引起的伦理学问题

30.后现代状况下的伦理学志向与文化更新——梁燕城、万俊人对话录

31.对于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的五重辩护

32.境界伦理学的典范及其改善——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

33.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34.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35.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

36.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37.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

38.真、善、美视界中的伦理学

39.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三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40.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聂珍钊访谈录

41.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

42.反思应用伦理学——兼论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43.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44.生命伦理学的中国难题及其研究展望——以现代医疗技术为例进行探究的构想

45.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性质

46.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现状和走向

47.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承继及其理论特征

48.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综述

49.中国古代有伦理学吗

50.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51.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创建研究

52.身体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视域

53.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霍耐特的政治伦理学构想

5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特征

55.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伦理学问题

56.医学伦理学新进展与发展设想

57.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

58.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59.信息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

60.伦理学究竟研究什么

61.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介

62.应用伦理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63.康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西方康德伦理学研究述评

64.重建现代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

65.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66.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

67.关于伦理学性质与方法的辨正

68.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69.微观、中观和宏观工程伦理问题——五谈工程伦理学

70.中国民族伦理学研究概述

71.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

72.究竟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专题讨论)

73.工程与伦理的互渗与对话——再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74.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以斯宾诺莎为例

75.在个体善和城邦善之间——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学和政治学

76.应用伦理学:冲突、商议、共识

77.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

78.信息伦理学的本体论基础

79.道德学与至善学——康德的两种伦理学及其内在融贯性问题

80.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

81.论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

82.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

83.绝对命令伦理学和协调伦理学——四谈工程伦理学

84.文化多元与全球化境遇中的生命伦理学

85.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评聂珍钊教授《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86.道德研究的新领域:从规范伦理学到元伦理学

87.法律论证的伦理学立场——以代孕纠纷案为中心

88.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新高度——“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89.当代西方规范美德伦理学研究近况

90.中西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

91.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

92.现代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与实践意义

93.生命伦理学研究的最近进展

94.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导论

95.什么是应用伦理学?

96.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

97.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

98.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关怀的一种新尝试

工程与伦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教育;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1-0049-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痛苦中,人类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观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1987年4月27,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做出了总体部署。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观出现重大转折,将给人类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明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工程活动范围的扩大、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加深,工程伦理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工程伦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最先兴起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最早在工程院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80年代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工程伦理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获得了政府、大公司和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从世界范围来看,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工程教育中一门不可或缺的、独立的课程的地位已经确立。许多国家已经把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程教育的计划中普遍实施。可持续发展与工程伦理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思潮,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与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是两者都是后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可持续发展与工程伦理教育都是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是两者都倡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而工程伦理的发展也已从人际伦理扩展到生态伦理,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问题,使工程师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从这点看,两者有一致性。 

三是两者都以人类的伦理道德为最终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的需要的,有着深厚的伦理背景,它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所有伦理文化的精华。工程伦理教育本质是一种伦理教育,以伦理为依托,其要旨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在工程活动中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复杂伦理关系,具有深刻的伦理判断力。因此,可持续发展与工程伦理教育在理论基础上有着共通性。 

由于,可持续发展与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在关联,这就使得影响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观或多或少会对工程伦理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可持续发展视阈中值得关照的一个领域。 

二、可持续发展视阈中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从社会变迁角度而言,工程伦理教育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考虑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工程活动作为重要的人类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广泛而直接,但在当前我国的许多工程活动中,工程活动的负效应问题日益突出。笔者以为人们在考察、反思工程问题的时候,应多视角、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工程,不仅仅只局限于技术的角度,还要从伦理层面来认识,处理好工程活动的开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以对他人、社会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实施工程,这才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对现代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培养能从伦理视角审视工程的、有责任感的工程师,这才能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才有利于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从工程教育发展角度而论,工程伦理教育可促进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培养的工程师极具功利性和工具性,认为“工程学方法的特点是,只关心最基本的逻辑问题,而不关心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种没有价值、伦理、人文精神的工程教育忽略人、社会、环境的三位一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在工程教育中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改变技术至上,工具理性的教育现状,促进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三)从育人的角度来说,工程伦理教育可促进工程技术人员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自然的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不全面、不协调发展的反映和表现。只有当人的自身获得解放与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毫无疑问,工程伦理教育能够完成使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的人的使命,以契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表现在:第一、工程伦理教育为工程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打下理论基础;第二、工程伦理教育为工程技术人员提高环境意识提供思想源泉;第三、工程伦理教育为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以伦理道德视角和原则来对待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提供精神支撑。总之,只有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才能使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工具性人才”,这样才能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有益借鉴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整体观、协调观、持续观和平等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改变了传统发展观人与物颠倒的错误认识,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价值与尊严。这对于整个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工程伦理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要求工程伦理教育应面向可持续发展来定位。

(一)工程伦理教育不仅要注重人际伦理教育,更要吸收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教育资源的精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教育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 

随着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基于此,工程伦理教育作为一种伦理教育,在这方面无疑有优势,但应有所侧重,其重心应放在加强工程师的环保意识,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强化工程师的责任意识上,养成其为群体或人类共同福祉考量的思维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新世界观 

(二)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优化,而且需要社会人文环境的优化,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构建一种尊重自然、顾及后人、注重人文理性的全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虽然工程伦理教育本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但在其实施教育过程中仍要始终注重贯彻科学性与人文性,培养工程师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不仅讲究设计、管理的科学性,还要注重工程活动的人文关怀,赋予工程活动以人文理性,这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安全与福祉,也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超越价值。 

(三)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研究 

工程伦理教育的产生发展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事业,需要科学、完备的理论指导,理论好比指导我们冲锋陷阵的一面旗帜,只有科学的理论和充分的实践两个方面协调发展,达成和谐统一,工程伦理教育才能切实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去完成其历史使命。我们应深入系统地研究工程伦理教育理论,探讨工程伦理教育实践,构建工程伦理教育理论体系,并以此来推动和加快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提高工程伦理教育的质量,使工程伦理教育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发扬“全球伙伴精神”,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一、要迅速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国际型思维,向国际先进的工程伦理教育理念学习,勇于将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国际工程伦理教育之中,要主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二、要积极推进与国外理工科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邀请国外教师讲学或授课,组织教师或学生到国外理工科院校考察和学习。要鼓励学科带头人加强与国外同行学术上的联系,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缩短与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差距。 

综上,为了社会、经济、自然,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可持续发展视阈中值得关照的一个领域。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2]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37-57. 

[3]王耀中.科学发展观与现代交通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工程与伦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技术系统论;工程伦理学

在工程伦理学的学术传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是将工程理解为一项职业活动。这种工程的职业化理解的核心,更倾向于在具体的职业场景中运用工程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并且关注工程师怎样对自己在商业组织和职业化群体中的责任负责。但是容易忽略现代科学技术等相关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社会技术系统论浅析

在有关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上,技术社会构建论和技术决定论二者的强纲领均受到广泛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也诞生了不少可以替代的理论方案。其中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影响相对较大。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主要是描述社会复杂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不仅是由电子设备和机械设施所构成的集合体,而且还是物体、人、实践和意义所汇聚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观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否定技术决定论,认为社会和技术是影响的;(2)反对把技术看作是完全的“物质现象”,认为技术是人和物体所汇聚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尤其是人或物能够通过社会技术系统对人的行为与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反对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具有负载价值。

二、工程伦理学浅析

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规则、行为准则。而伦理学就是关于道德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义务的学说。而在工程建设之中所产生与运用的伦理学,可以统称为工程伦理学。

现代的工程伦理学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因而其能揭示工程中的研究规律,且对于整个工程体系做了阐明。其较为关注工程师们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对自己的责任负责,如何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遵守道德规范以及其他相关伦理准则。

三、从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对传统工程伦理学的反思

工程伦理的研究与社会技术系统的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这两个领域之间仍然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借鉴。现在,从社会技术系统论的视角对传统工程学进行反思。

(一)传统工程伦理学采用“自上而下”的解释模式,坚持简化的叙事方法,而忽略了技术社会背景的复杂性。这种“自上而下”的解释模式,是在进行工程伦理分析之前选取固定的伦理资源及相关的伦理规则,然后结合具体伦理案例对伦理资源和规范加以解释。这种解释模式在断定之前就预先设置了伦理解释框架,使得原有的伦理道德无法很好地解释案例本身,甚至会将工程师当作是“英雄式的人物”。

(二)传统工程伦理学坚持“外在主义进路”,对工程活动中工程设计和其社会价值间的相互影响关注不够。传统的工程伦理学主要关注工程技术活动以外的商业与社会语境,主要讲述工程师们对伦理规范的遵守,并且坚信对伦理规范的严格遵守能更好地社会和公众服务。然而却忽略了工程活动的最主要内容――工程设计。

从社会技术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工程技术产品不完全是“物质性的客体”,其主要由社会安排、社会实践、人工物等所组成的复杂的体系。工程师们往往在设计活动中会对工程技术产品加入一定的价值,然后其他的社会实践、社会的关系、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传统的工程伦理学把工程师看作成“独立”而不是“客观”的设计者,对其他社会群体对工程师工程伦理实践的塑造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传统工程伦理学中,工程师责任伦理的实践主要来自企业管理层或者行政结构的影响,而忽略了组织以外的社会群体对工程师伦理责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下工程伦理学

――“解释 操作 对话”模型

从上面对于传统工程伦理学的反思可以看出,传统工程伦理学对工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技术背景复杂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来看,技术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能够对社会伦理价值、工程设计以及工程师伦理的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对“解释 操作 对话”模型进行讲解,进一步对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进行分析。

(一)工程伦理解释。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工程伦理解释发生具体的情景之中,对于当前的工程案例而言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语境,因而在对伦理问题的解释上就不能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

对此,为了使工程伦理问题能够得到合理解释,就有必要全面掌握和工程案例、问题及事件有关联的神会技术背景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要包含和工程设计相关的内在因素,也要包括与工程实践相关联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信息。

(二)工程伦理操作。就实践的有效性来看,评价一种伦理解释是否起作用还得具体落实到操作上来。从工程技术的发展来看,工程技术产品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由研发政策制定和项目评估、研发技术以及使用和接受工程产品三个阶段所组成。对于有关工程伦理的分析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复杂关系。

就社会技术系统里论的角度来看,工程设计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着相互塑造的关系;另一方面,工程设计活动也受到某些相关社会群体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伦理观的塑造作用。同样,在社会技术系统中,工程师的责任伦理的实践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作用。

(三)工程伦理对话。在工程伦理学中,伦理解释不能只凭伦理学家们来完成,工程师有必要进行详细的技术叙事;工程伦理的具体实践操作也不宜被认为是工程师们的独自的任务,他们需要和伦理学家们在一起进行商讨,以致在产品设计中能够塑造出迎到责任创新的价值体系。同时社会伦理价值的阐释也需要伦理学家们参与完成。因而在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时,要进行有效的具有对话特征的行动。

五、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技术系统论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有助于克服传统工程伦理学在社会技术背景复杂性方面关注度不高的缺点,有助于将工程实践看成是一个由上游、中游和下游组成的完整的社会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刚.工程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0)

工程与伦理论文第4篇

工程伦理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在从事工程活动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要求。与一般的职业道德相比,工程伦理具有团体自律性、伦理专业性、行为规范性以及伦理实践性等特点。 

工程伦理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的推进,日益增多的工程项目对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危机。一大批工程新领域,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也带来了全新的道德责任问题[1]。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如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制定的工程认证标准2000提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在全球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响所必需的宽广的教育”,具备“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理解”以及“对当代问题的知识”。[2] 

工程伦理教育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仍然较为薄弱。在思想认识上,部分高校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实务轻综合素质等倾向;在教学内容上,工程伦理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更缺乏适应高校学科领域或服务行业领域的特色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师队伍方面,主要是哲学、伦理学领域的教师,授课教师既缺工程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又缺乏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现代工程活动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协同性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工程伦理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在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伦理认知,形成敏锐的工程伦理意识;在能力方面,能够准确把握工程伦理情境,掌握价值判断、道德选择技能,妥善解决两难的伦理困境;在素质方面,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道德自律,自觉将专业伦理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1. 工程哲学的基本原理 

工程哲學是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工程活动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客观反映,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类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工程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科技至上论、技术中立论等社会思潮一度主宰人类社会。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时常面临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多重伦理价值的道德判断与选择的伦理考验。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工程活动中的多维伦理关系、在解决道德困境中应秉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原则要求,成为工程伦理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工程伦理问题 

敏锐识别工程伦理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伦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姜卉认为,工程伦理问题存在三个维度,分别是工程伦理的价值谱系、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以及具体工程领域的伦理问题。[3]首先,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义务发生对象”类别多样,包括工程人员个人、专业、同事、雇主、客户、承包商、公众、自然环境等,因此,不同类型社会关系所存在的工程伦理问题也各不相同。例如,就工程人员与自身专业的关系而言,存在对职业的忠诚问题、是否胜任等问题;就工程人员与雇主的关系而言,存在兼职问题、虚报及谎报问题等。其次,工程活动包括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皆存在不同的伦理问题。例如,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综合评估工程项目对各义务发生对象的影响,以价值排序原则选择最佳方案;在实施阶段,应严格遵循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要求,以保证工程品质。最后,具体工程领域(建筑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等)也存在不同各自不同的伦理问题。

       3. 工程伦理规范 

工程伦理规范是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认同、接受、履行工程专业的伦理规范是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4]。工程伦理规范从抽象到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则、守则和施行细则。一般而言,公众健康、安全与福祉是各国工程专业团体公认的伦理原则。同时,各国或地区还订有各具特色的伦理守则和施行细则。我国台湾地区“中国工程师学会”1996年制订的《中国工程师信条》包括4个层次,如,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工程师对业雇主的责任、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每个层次分别包含2个伦理守则,如,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包括“敬业守分”和“创新精进”;每个伦理守则又分别包含6个施行细则。[5] 

4. 工程伦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工程伦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有现成的伦理规范可以遵循,但工程伦理规范的有效运用还需要工程人员准确理解伦理情境,正确认识与多重“义务发生对象”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和价值冲突,采取一定的原则、步骤和方法进行伦理推理,进而解决工程伦理困境。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伦理模型,如卡罗尔伦理屏风模型[6]、弗里切的伦理决策支持模型[7]、AASCB综合伦理决策模型[8]。国外工程伦理已经研究开发出解决伦理两难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如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家哈里(Harris)等人建议的划界法(line-drawing)和创造性的中间方法(creative middle way)、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伦克(H.Lenk)提出的解决各种责任之间冲突的优先次序原则等。[9]此外,1990年芝加哥工程伦理教育会议又提出了七步法道德决策模式[10]。 

三、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作为核心课程的工程伦理教育 

在美国,大学学术地位排行前九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伦理课程。[11]我国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尚未独立开设工程伦理核心课程,以致工程伦理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功能难以有效发挥。[12]因此,发挥学校学科特色,面向具体工程专业领域,开发建设融工程学科和伦理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校本课程,是应用技术大学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量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建立起完备的工程伦理案例库,是丰富充实工程伦理教学资源的重中之重。一是挖掘整理我国的现实案例,努力开发针对本地、本专业背景的主题和案例[13];二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的案例资源,并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进行选择性吸收。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伦理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工程伦理行为选择的辩论相结合,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和正面案例的引导激励作用,强化对学生工程伦理的内化与工程伦理精神养成教育。此外,角色扮演、小组设计、计算机模拟、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也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常用教学方法。 

(二)作为教育理念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应紧密跟踪当代工程实践的发展趋势,以“大工程观”打破专业界限,注重科学与人文的学科交叉,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工程伦理理念与内容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当中,提高学生将伦理思想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一是整合工程伦理与专业技术课程,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工程伦理教育,如在建筑、机械、电气等工程类专业加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在信息类专业开展信息工程伦理和网络工程伦理教育等;二是整合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等非技术性的课程中,如,将工程伦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整合在一起[14];三是将工程伦理教育与学生实践实习以及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如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强化工程伦理意识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工程伦理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四是广泛开展以工程伦理教育为主题的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工程协会等各类社团、开展学术沙龙和专题讲座等,积极发挥“隐性课程”的熏陶教育功能。 

(三)作为独立学科的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学是一门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对从事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方向有特殊的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应积极加强工程伦理学学科建设,为提高工程伦理教育水平夯实学科基础。学科建设的重点是跨学科教学科研共同体的组建。一是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资源,积极打造工程伦理学协同创新平台,明确研究主题与研究任务,催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并转化为工程伦理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整合教育界和工业界人力资源,积极打造工程伦理教育跨学科教学团队,加强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跨学科领域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活动,聘请工程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等。 

(四)作为环境营造的工程伦理教育 

仅仅依靠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个人道德觉悟和伦理选择能力是无法改变当前工程界伦理现状的,应用技术大学必须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支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程伦理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一是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将教育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展为全社会工程从业人员,将教育范围由学校教育延伸至终身教育体系;二是改善工程伦理教育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完善注册工程师制度、加强专业伦理审查,各工程社团应制订伦理章程、加强专业自律,政产学研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三是培育工程文化环境,传承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工程文化因子,并积极与国际工程文化对接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尽晖,苗青.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与工科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10(3):80-83. 

[2]哈里斯,普里查德,雷宾斯.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第三版)[M].丛杭青,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4. 

[3]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8.

[4]姜卉.我国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体系构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25.

[5]中国工程师协会.中国工程师信条实行细则[EB/OL].http://cie.org.tw/Important/ImportantDetail?cic_id=15&cic_cicc_id=4,2011-12-01. 

[6]卡罗尔,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7]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 

[8]Bishop T,Cummings B,Smith P.Ethics handbook:building ethical leaders[M].DeKalb:Nor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06. 

[9]李世新.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0. 

[10]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74. 

[11]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伦理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44. 

[12]王前.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0):110-111. 

工程与伦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工程伦理教育;工程项目;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8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工程项目不断涌现,且逐渐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等发展趋势。工程建设是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主要途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1]。工程建设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决策、运行和实施管理中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问题,如政治、法律、文化和自然生态等诸多领域。工程建设中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不同技术的结合发挥,并且由于社会群体的参与和利益、成本及风险分配问题的出现,使得工程建设中无处不在地渗透着人类价值。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师不但要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够进行工程项目的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判断,还需具有与工程相关的伦理准则和道知识,以确保其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自身的职业职责、正确的理解其不同服务对象的利益和解决各个责任之间的矛盾[2-3]。

为了使工程师能够达到当代工程建设对其提出的新要求,最佳选择是从工科大学生开始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者交叉的新学科,其目的在于树立工科大学生在以后从事工程建设中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以伦理道德标准对待工程建设活动的自我习惯,并提升相应的行为能力[4]。然而长期以来工科类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普遍的重理轻文,缺乏工程理论教育,学生自我定位于应用工程,忽视了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问题,至于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审视工程建设更是无从说起。因此,我国的工科大学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开展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具有工程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能力。

工程伦理教育兴起于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程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则起步较晚开始于最近二十年,发展较为落后,与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工程伦理教育建立的基础具有多元化背景,必须建立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教育基础,以消除多种文化相互冲击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不利影响。因此,美国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一般伦理素质培养,并对此制定了详尽的标准[5]。

工程伦理学家M. Davids对其学生介绍了工程伦理教育的预期目的,并得到了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将其简单概括为以下四点:① 增加学生的道德灵敏性;② 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识判能力;③ 加强学生对行业行为标准的认识;④ 锻炼学生的伦理意志力。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以工程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向学生讲授,使之明确工程师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行业行为准则和正确认识到工程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工程伦理教育中,向学生阐述在现在项目工程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高于其对雇主忠诚责任的这种变化,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工程师对社会、工程行业和其他工程相关对象的责任,如环境生态。

具体的教育实施方式,通常采用伦理学老师或哲学老师与工科老师组成教育小组,共同对学生进行授课;课堂方式采用类似于MBA的案例教育模式,主要以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工程伦理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应用。教育形式以老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型体验式教学和学生自学三种途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 德国工程伦理教育

与美国移民国家不同,德国自身历史悠久社会文化以严谨著称世界,因此其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均与注重工程伦理实践教育及一般工程原则的美式教育不同。德国工程伦理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对工程技术和工程伦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更加深层次的角度上探讨工程伦理产生和发展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工程伦理教育的原则。

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除了兼有美国课堂教授团队及学生互动情景式教育外,还重视社会环境对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教育和推广,其通过工程技术教育和技术伦理的相互推动来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工程师协会在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也是相当重要,以其为主导推进的社会继续教育模式是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一大显著特点。

此外,德国工程师协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持编写了工程技术评估的指导方针,其中包括了对技术和经济的效益、公众利益、工程安全、环境生态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内容[6],并在1991 年政府将其作为工程师职业活动规范在全国范围推广。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浙江大学董晓燕以其《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开启了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先河,随后国内各高等院校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本质、重要性和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工程建设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国内现代工程项目建设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尤其是国内工科大学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同时认为随着社会成员价值观念选择多元化的转变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工程伦理教育必将不断向前发展。

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适合于国内工科大学的教学模式和途径进行了研究,王进[7]借鉴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实现模式,提出了适合国内教学的两种教育模式:一是教师独立授课、有序有层次的系统教学;二是结合学生的横向贯通、深度结合。其第一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属于新型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传统工程类学科和人文学科均不能对其内容进行完全覆盖,因此必须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开设常规化、正规化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其第二种教育模式的具体形式是通过将工程伦理内容融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类公共课程,和结合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生产实践环节植入工程伦理问题。刘建军[8]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三种教育途径:纳入始业教育教学内容当中、开设工程伦理教育选修课、在专业课基础上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刘绍春[9]还提出了另外两种途径:一是根据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工程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二是学校提供条件安排学生到实际工程项目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使其获得工程伦理问题的第一感受,从而更加具体、生动地理解工程伦理教育当中的各个内容,和对其中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

还有一些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理论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龙翔[10]根据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程伦理问题,提出当代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的伦理素质: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其中伦理意识是伦理动机和行为的思想基础,伦理规范是伦理判断和去向的标准,伦理决策则是解决工程实际伦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与此相对应的其认为在工科类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当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加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其工程伦理规范和提升其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段新明[11]认为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在价值标准上过于模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介此其提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价值谱系构成:自然伦理、商谈伦理和责任伦理,其中自然伦理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商谈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责任伦理则是指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内有关工程伦理教育的研

究起步较晚,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旧成存在一些问题。

从宏观上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看主要表现学科划分不恰当和缺乏系统教育体系,国内多数院校将工程伦理教育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削弱了与工程专业学科的联系,另外由于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大纲和国内自主完成的教育资料,使得在实际教育过程与工程专业学科不能恰当衔接,教学内容理论化、工程案例国外化,不能有效的解决国内工程项目中实际伦理问题。

从微观上看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适合国内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成果评价方法。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理论教育和思想灌输为主,缺乏对于工程案例的情景式互动讨论,尽管此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工程伦理教育相关知识,但缺少了学生对工程伦理认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实际解决工程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迎潮.关于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10.

[2] 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37-39.

[3] 黄时进,王荣发.在理工科博士生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3):32-34.

[4] 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5.

[5] 汤敏.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6] C. Mit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69.

[7] 王进.论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5.

[8] 刘建军.高职院校工程伦理教育初探——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31-134.

[9] 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9-41.

工程与伦理论文第6篇

1.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工程伦理教育建立的基础具有多元化背景,必须建立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教育基础,以消除多种文化相互冲击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不利影响。因此,美国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一般伦理素质培养,并对此制定了详尽的标准。工程伦理学家M.Davids对其学生介绍了工程伦理教育的预期目的,并得到了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将其简单概括为以下四点:①增加学生的道德灵敏性;②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识判能力;③加强学生对行业行为标准的认识;④锻炼学生的伦理意志力。美国工程伦理教育以工程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学生讲授,使之明确工程师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行业行为准则和正确认识到工程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工程伦理教育中,向学生阐述在现在项目工程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高于其对雇主忠诚责任的这种变化,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工程师对社会、工程行业和其他工程相关对象的责任,如环境生态。具体的教育实施方式,通常采用伦理学老师或哲学老师与工科老师组成教育小组,共同对学生进行授课;课堂方式采用类似于MBA的案例教育模式,主要以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工程伦理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应用。教育形式以老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型体验式教学和学生自学三种途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德国工程伦理教育与美国移民国家不同,德国自身历史悠久社会文化以严谨著称世界,因此其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均与注重工程伦理实践教育及一般工程原则的美式教育不同。德国工程伦理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对工程技术和工程伦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更加深层次的角度上探讨工程伦理产生和发展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工程伦理教育的原则。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除了兼有美国课堂教授团队及学生互动情景式教育外,还重视社会环境对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教育和推广,其通过工程技术教育和技术伦理的相互推动来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工程师协会在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也是相当重要,以其为主导推进的社会继续教育模式是德国工程伦理教育的一大显著特点。此外,德国工程师协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持编写了工程技术评估的指导方针,其中包括了对技术和经济的效益、公众利益、工程安全、环境生态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内容,并在1991年政府将其作为工程师职业活动规范在全国范围推广。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浙江大学董晓燕以其《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开启了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先河,随后国内各高等院校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本质、重要性和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工程建设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国内现代工程项目建设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尤其是国内工科大学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同时认为随着社会成员价值观念选择多元化的转变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工程伦理教育必将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适合于国内工科大学的教学模式和途径进行了研究,王进借鉴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实现模式,提出了适合国内教学的两种教育模式:

一是教师独立授课、有序有层次的系统教学;二是结合学生的横向贯通、深度结合。其第一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为工程伦理教育属于新型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传统工程类学科和人文学科均不能对其内容进行完全覆盖,因此必须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开设常规化、正规化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其第二种教育模式的具体形式是通过将工程伦理内容融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类公共课程,和结合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生产实践环节植入工程伦理问题。刘建军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三种教育途径:纳入始业教育教学内容当中、开设工程伦理教育选修课、在专业课基础上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刘绍春还提出了另外两种途径:一是根据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工程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是学校提供条件安排学生到实际工程项目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使其获得工程伦理问题的第一感受,从而更加具体、生动地理解工程伦理教育当中的各个内容,和对其中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还有一些学者对工程伦理教育理论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龙翔根据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程伦理问题,提出当代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的伦理素质: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其中伦理意识是伦理动机和行为的思想基础,伦理规范是伦理判断和去向的标准,伦理决策则是解决工程实际伦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与此相对应的其认为在工科类大学工程伦理教育当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加强其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其工程伦理规范和提升其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段新明认为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在价值标准上过于模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介此其提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价值谱系构成:自然伦理、商谈伦理和责任伦理,其中自然伦理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商谈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责任伦理则是指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程与伦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思政课;工程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40-02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程活动也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然而,高歌猛进的工程活动在快速增强我国国力使我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伦理问题。比如: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因素,忽视了对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工程的决策过程中,服从于长官意志,不经过公开、科学的决策程序;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遵循严格的规章制度,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引发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工程师群体在这些问题上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就涉及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工程师如果仅仅满足于掌握专业知识,而不具备与专业活动相关的伦理准则和道德判断,不能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责任,就不能真正理解服务对象的利益,也不能很好处理各种责任之间的冲突。作为我国培养工程师的重要力量,理工科院校当然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一、理工科院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工程师在专业技术知识之外掌握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坚守道德底线。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将从事各类工程技术工作,学校应在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工程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1.工程伦理教育是回应时展的要求

工程是以一系列科学知识为依托,应用这些科学知识并结合经验的判断,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的一门专门技术。当今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在一定程度已经左右了世界。这种发展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为善,亦可为恶。工程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创造出越来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其副作用也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就可能对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灾难。原子能的发现,是人类能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原子能技术用于战争,却可以让数十万数百万人瞬间灰飞烟灭。工程技术蕴含着的巨大力量,使得全社会不能不关注运用工程技术的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开始了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关注、重视和研究。工程伦理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未来的工程师形成正确的工程观,遏制工程行槠面的经济追求,使学生做好准备,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使命。

2.工程伦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强调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引导,道德教育不应是空泛的说教和教条的灌输,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多是各种工程技术工作,道德教育应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组织,工程伦理教育自然应该成为这类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工程伦理教育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或是结合在具体的专业中进行的,要使学生在学习工程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很自然地接受在工程设计、实施、评估和验收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生动具体,说服力强,可以润物无声地将一般性的伦理原则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信仰,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工程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未来的工程师既获得了“做事”的学问,也获得了“做人”的学问,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大学生今后的专业行为与专业态度产生长期与持续的影响。

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具体到学校的课程设置,我们看到还有很多理工科院校并未专门开设这一课程。也许,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从“识”到“行”,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另外,工程伦理教育师资的缺乏,恐怕也是现实的问题。尽管单独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是大势所趋,但面对现实,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恐怕是多数理工科院校最现实最经济的选择。即便今后理工科院校普遍开设了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教育内容,与该门课程也不应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而应是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陈兴文教授提出,为加强和改进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伦理教学现状,应根据工科类专业教学特点构建“三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实践层次。其中的基础层次,正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专业导论课和部分通识选修课来帮助新入学的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

思政课本来就是高校德育的主阵地,四门主干课程都包含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大一新生中普遍开设了专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理工科院校可以将工程伦理的内容加入其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直面工程伦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思政课上尽可能多地引入工程伦理的素材、问题及视角。可以利用工程伦理领域的示范性事件或榜样性人物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将工程伦理予以升华,将正义、高尚、善良等品质融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既强化了学生工程伦理方面的修养,也完成了一般性的道德教育。思政课教师应注意不断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将工程伦理内核予以集中概括和心理固化,帮助学生把工程伦理的规范与对高尚人生的追求高度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的双重目标。

2.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要使思政课中的工程伦理教育切实有效,就要把该课程同专业课相结合,抓住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这种合作与交流。这种交流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是一种尝试和挑战,甚至可能对思政课教师构成一种压力,但这是大势所趋,不能避免。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普遍面临学生接受程度不高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觉得思政课无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思政课教师承担基础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不失为走出原有困境的新思路。

3.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工程伦理教育

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对道德规则的简单解释,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伦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通过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展示具体的道德困境,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伦理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表达观点。肖平教授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主要原则和结论,大多不是来自理当如此的逻辑推理,而是来自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的伦理问题。通过分析、展示一些触目惊心的反面案例,提醒学生在未来的工程实践活动中坚决抵制那些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如偷工减料、破坏环境等。也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选择一些具有可讨论性的案例或话题,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在彼此问难、质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厘清自己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观点。

4.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研究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搜索引擎,各大学数据库,从网络上获取工程伦理知识。以中国伦理学会网站为例,该网站有一个道德实践版块,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案例资料。教师可以在其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课上和学生讨论,也可以引导学生课下自己研究这些代表性案例,并在经验交流版块和专家进行探讨,以提升学生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不应局限于国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国外的工程伦理学习资源,英语世界的一些伦理中心很注重通过网络来传播伦理知识。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IIT)的职业伦理研究中心下属的图书馆,提供了大量的职业道德规范文档,均可在线使用。另外,随着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迅速推广,远程教育变得触手可及,思政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选择网上课程一起学习,或请学校教务部门购买相关课程,由本校思政课教师担任助教,辅导学生学习。

三、推动工程伦理教育的专业化

当今国际上对工程教育的评价是一个多元的价值观评价,将工程本身和其相关的各方利益群体进行综合博弈满足各方价值诉求,是工程伦理的具体体现。我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也已将工程伦理教育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和观测点。加强理工科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推动工程伦理教育专业化,也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看到,思政课仅仅是“三层次”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层次,虽然重要且不可或缺,但专业层次和实践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还是应在具备条件之后渐次进行。理工科院校应将开设正规化、常规化的工程伦理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还要加强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培训工程伦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

总之,我们不能幻想工程伦理学教育会彻底解决我国目前工程领域存在的种种伦理问题,但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工作一定要做,要坚信这么做一定会有成效。因为,任何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都应该理解工程师的职业职责和伦理责任;应该知道工程师的工作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应该知道本专业的伦理准则以及适用于本专业的法律和安全标准;应该具有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选择。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参考文I:

[1]郭世明,冯小云.工程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

[2]肖平.工程伦理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3]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37-39.

[4]潘建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