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合集7篇)

时间:2023-09-24 15:13:30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第1篇

【关键词】核心能力 课程 研究

当前,企业工作向灵活、整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方向发展,各个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变化非常快,这就要求相应的岗位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广泛知识,以及自我实时提升的能力。同时,学生在高校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一生受用,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如何能够使学生发现并掌握不同岗位工作中的共同点,进而内化为自身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工作的要求,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心。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应将重心落在帮助学生学习适应未来的变化,适应未知事物,学会不断学习的能力,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非常有必要采用更实际的做法就是按照专业所针对或设计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而课程是学校进行教学、进行学生培养的基石,学生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能否有效的内化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任务中是能否培养出企业需求人才的关键,因此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课程开发的基点:企业岗位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岗位的关键能力,它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其本质在于把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未知的或新的实践操作情境中,核心能力一般不会因技术发展而过时或者被淘汰,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高校学生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变化和企业需求,实现工作岗位变换和劳动变换。以企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不仅可以使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流程系统规范、使高校在培养和评价上做到有的放矢和更为实效,而且可以探索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新理念、新方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能力需求,为他们在工作中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态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使他们所具备的核心能力能够成为将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此外,企业岗位核心能力的特性,使其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在原因,一般而言,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其内容也相对稳定,普遍适用于一定范围的岗位群,使其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在基础。二是具有可迁移性,核心能力的掌握能有效地扩展到相关的新的工作领域;三是具有工具性,操作性强,标准化,岗位的核心要素包含核心业绩指标和技能与经验要求,操作性强,可标准化,与职业密切联系的,使其成为课程开发的必然;具有持久性,核心能力能伴随员工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或人生;具有价值性,核心能力强调的是工作的胜任力和职业的适应性,对于提高个人的工作适应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整合性,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问题分析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是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化导向的过程,从工作中的显性工作任务寻找内在的隐性核心能力,把隐性的核心能力转化为显性的任务知识或学习情境,经历了工作掌握、经验形成、内涵凝练、学习策略构建、升华隐性知识的过程。因此基于企业需求的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需要开发人员(最好是专业教学专家)能融入社会,能有效和企业实际需求衔接,这就需要课程开发人员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先进的岗位知识,需要课程开发人员增强社会的各种应变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人员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能力,能找到和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并能将岗位核心能力通过相应的项目和任务进行转化,按照关键能力培养需求状况和学生能力倾向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将其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形成开放式的行动课程理念,从而在专业培养和专业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内容开发方法

基于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的课程开发应采用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选择课程内容,因而工作任务分析法成为工作本位学习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开发课程的方法,其要点是从工作任务实际需求出发,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依靠某一专业领域专家来确定课程内容。其顺序是首先分析某个岗位领域所需技能,并把与胜任岗位相关的每一种行为用较简明的方式予以表述,每种行为作为学生的单独目标,对每一行为标明难度,以便评价各行为的达标状况。

四、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首先应确定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开发主体主要是企业人员和教学专家,参与人员一方面要提供企业相应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分析资料,一方面要给课程开发的老师提供课程开发的相关指导。

其次要拟订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开开发要明确专业培养哪些岗位的职员,确定涉及课程开发的相应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过程,明确该岗位或工作过程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凝练出相应岗位或工作核心能力。

再次编制课程项目。开发的核心能力确定后,课程的开发人员结合原有的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开发出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相应的以核心能力为根本的课程项目。

最后是开发课程的评价修订。这里的评价修订设计两个环节,一是开发前对课程开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二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课程的开发任务项目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调整。此外课程开发后,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开发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因此,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更要及时的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修订,让课程逐步的加以完善。

综上,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应以项目化的、任务化的应用性行动内容为主,在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将针对岗位工作所凝练出的过程性和陈述性知识内化为核心能力课程知识。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关键在于将课程知识融入工作领域的学习情境之中,使课程开发进入了行动领域之中,因此课程开发必须以合作式的学习为目标,将应用性教育方式和应用性课程知识实现同步,将应用性学习方式与实际工作过程实现同步,从而使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贴近、等同,乃至于略高于当前的企业实际。因此,在课程开发设计时,既要考虑企业运营的组织活动和过程,又要整合行动任务导向学习与系统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中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才智》.2012年13期.L.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第2篇

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与Delphi法专家打分的形式,筛选出影响沈阳市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借助建筑系统工程学中的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关键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构建因素之间的ISM模型。在明确各个要素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沈阳市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沈阳;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结构分析;策略

一、引言

工程咨询企业作为工程咨询市场中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市场行为共同构成了整个咨询行业的发展状况。咨询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工程咨询市场形成发展、良好运行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外对工程咨询业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层面。在国内,孙永志等运用SWOT的方法,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现状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策。陆宁等运用ISM分析模型对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尚珊通过对山西省的工程咨询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建议。这些学者大多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一方面,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观性较强;另一方面,研究范围多集中于国家的层面,与地方的实际情况有出入。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Delphi法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相结合,对沈阳市的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带来启示作用。

二、工程咨询业企业竞争力因素识别

在对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结构分析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企业核心力的识别与筛选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竞争影响因素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分析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工程咨询企业的实际现状。因此本文在因素识别方面根据全面性、可操作性、普及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内部与外部因素,显性与隐形因素四个主要方面来分析,充分挖掘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方面。客观包含企业文化、管理、技术等方面。本文针对沈阳市工程咨询业相关人群发放了问卷进行分析。相关人群包括:工程咨询业研究学者、工程咨询行业协会管理人员、工程咨询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为88.6%。对问卷填写结果的整理如表2所示。

三、工程咨询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ISM模型的构建

结构模型解析法(ISM)是系统工程学中一种分析系统内要素层次结构的方法。它能够对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解析,通过对多目标,多因素的系统进行分析,明确各个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在制定复杂的企业计划与决定政策方针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构造邻接矩阵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选择了得票率在80%以上的因素,运用Delphi法,选择10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在认真研究有关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资料上,经过两次充分讨论,明确了影响8个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可达矩阵的区域分解为了进行区域分解,需先将元素组成可达性集合R和先行集合S。

(三)级间分解级间分解在可达矩阵的各个区域内进行,分解方法如下。根据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多级递阶结构图,可以看出在基础影响因素层与直接影响因素层的因素在专家评分中分别是企业信誉及口碑:100.00%、企业人员业务素质及经营能力:97.85%、学习交流及科研投入:95.40%,均属于较高的评分。而核心影响因素基本属于80-90分之间,专家评分基本与计算结果一致。分析系统结构图可得以下基本结论与对策。1.直接影响因素层。根据图2的系统多级递阶结构图可以看出在直接影响因素层里面,A7企业信誉及口碑与A5学习交流及科研培训投入,这两个因素对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为直接。企业的口碑信誉可以影响企业开拓新市场、接纳老顾客是否成功,而学习交流及科研培训的投入可以直观看到企业人员工作素质及技能的提升,可提高员工工程水平,提升企业生产效率。2.核心影响因素层。咨询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层是连接基础层与直接层的中间环节,企业若对中间层的因素没有重视将可能造成企业竞争力的断裂,重挫企业的生产力。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核心影响因素层主要有A3、A4、A8、A1、A6五个因素构成,其中A3、A4、A8、A1直接对A7企业的信誉产生影响,A6企业危机意识对公司的学习培训策略作用最为直接。而且可以看出A3、A4、A8、A1、A6这五个因素相互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素层。3.基础影响因素层。A2企业人员业务素质及经营能力位于企业的基础层内,是企业生存的基本的因素,它借助核心层与直接层的因素作用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有长远的影响,是企业决策者考虑推动企业发展的长久因素。

四、提升沈阳市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树立工程咨询企业的优质品牌为赢得客户对企业的良好印象。一方面,在工程咨询业务开展的前期做好与客户的洽谈工作,获取客户的好感。在工程咨询项目完结后可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式维持与客户的密切联系。做好售后工作,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做到人有我优,以获取良好的市场口碑。另一方面,加大对外学习交流的力度,通过与本地以及国内外实力雄厚的企业交流合作,可提升本企业的业务水平,并借鉴他人良好的管理模式,提高自我的管理水平效率,做到人有我优,提高企业内在的品质。

(二)构建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影响因素框架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影响因素层作为因素结构分析模型的中间层次,是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的业务质量与水平、市场开拓能力及企业资质对企业信誉的影响直观可见。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积淀与工作氛围等其他内部环境也非常重要,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文化理念方面,是企业自成立以来日渐形成的企业文化积淀。企业的创新包含了企业知识的创新、工程咨询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企业的创新精神是自我核心要素的关键部分,它对企业开展特色业务、形成独特优势至关重要。但是发展这些要素的动机是企业以高度的危机意识为前提的。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第3篇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力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属于复杂工程,必须结合相应的专业学科特征和大学生的愿景等,并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就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概述及价值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源自于商业领域,是指企业的资源、能力等较强,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且具有可持续性。而大学生核心能力应当是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道德修养等作为基本,然后结合相应专业对战略性资源的创新与获取,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虽然不同大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但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大学生长期积累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因此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即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开展合理的培养教育计划。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衡量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同时还包含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占有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无形资产等进行占领,也是判断学生之间差异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研究法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是探索提高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大学生培养定位

不同专业学科对大学生对知识、实践技能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据自动化控制作为主要内容,包含对控制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将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作为研究基础,同时与工程实践结合,确保自动化控制能够应用与其他学科,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中均得到发展,继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其他行业的进步[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从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因此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与来越大,即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高度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征和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标准等,作为研究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可知,应当将“研究主导型”人才作为大学生培养定位,确保哦诶样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推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2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范畴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永恒的核心能力,即如果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对相关技能的研究不够熟练,将难以完善自动化领域中的相关工作,如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开发工作等,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属于恒定的核心能力[4]。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时,除了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技能培训外,还需要考虑到符合当前时展的核心能力,即动态核心能力。因此高校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要将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增强其动态核心能力。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类与认知

依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征和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其中恒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永恒性,即大学生需要依据相关知识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动态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该项能力能够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即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准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将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形式的物质都是在该种状态下对立又统一进行。专业能力作为恒定核心能力,其属于相对静止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其恒定具有相对性[5]。而动态核心能力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的竞争价值,但动态核心能力需要以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进行开展,具有绝对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是判断大学生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的基准,该两种能力目标均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很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当恒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发展动态核心能力才更具有价值,而且很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后,其动态核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反之亦然。

3 结束语

根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核心能力可以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两者之间属于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系,高校应当依据该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确保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军,李学锋,甘玲玲,等.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调查报告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4-7.

[2]申鹏.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5,03:41-46.

[3]曲可佳,邹泓.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青年研究,2012,06:13-23+92.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第4篇

价值链的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模式,主要根据工程规律,明确与核心业务能力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完善核心业务流程。

1.1价值链的企业组织结构

在构建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模式中,首先进行识别其核心业务,结合保障业务,从而重新构建价值链,确保实施系统经营运作管理。按照价值链构建的组织模式,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基层管理层组成有机整体,明确各个部门工作职责,实现管理价值的最大化。①管理体系结构。高级、中级、基层作为管理体系的主要层次。高级管理层站在企业整体角度上,统一管理整个企业运营情况,发挥制定企业管理方针的基本职能,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明确预先研制计划,不同调整投资方案等。中级管理层的职能是针对不同的部门,依据总体经营目标,合理落实管理分指标,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制定调控预案预防单位目标出现偏差。基层管理层职能是严格执行上级管理层的部署,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各项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综合解决方案。②领导者与各阶层人员的协调。领导决策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领导者与下级人员相互协调,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因此,作为企业领导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合理布置各项高任务,采用双向沟通方式,正确处理与各个阶层人员的关系行为。同时,鼓励下级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充分调动整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有序高效的业务流程。

1.2企业组织的多项功能

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组织管理层次分为国家、企业、项目等级别,企业技术研究部门的工作职能在于实现顶层设计,完成科研实体等。工程体系工程顶层设计示意,如图2所示。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模式集咨询、管理、设计等功能为一体。咨询功能主要是研究领域当代技术发展趋势,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而提出可行性的技术研制途径,为国家各项决策与技术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管理功能的实践基础在于技术活动,对工程型号研制的管理与控制形成全方位的监测。设计功能需要的承担项目研制的总体设计任务,还有分系统的各项集成任务。

1.3形成高效的组织运作能力

管理的核心在于确保高效的组织运作能力,有机结合技术与管理,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整合组织框架与各项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的工作局面。管理的主要职能,需要保证组织的基本运作能力如下:①科学决策。在管理中,需要完善决策机构,提供各项支持决策技术,增强决策程序的规范性,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运行中做到有章可循。②协调组织。各项企业工程需要组建各项组织机构,建立技术保障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科研和生产机构。各大型系统工程集中体现了多种科技成果,会涉及到不同的生产部门和技术领域,因此,相关单位必须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项技术。③综合管理。大型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与单位,需要高效协调技术研发,合理配置资金运转,才能实施多样化的功能,形成协调管理模式,优化整体效益。

1.4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电子系统工程管理中应该将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作为中心工作。核心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如下:①部级大型工程系统综合技术能力。部级大型工程系统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不同大型功能系统组成。在此类型工程中,需要构建统体系结构,高效处理信息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工作局面,实现信息与工程任务关系等。其核心技术包括:系统技术指标系统、装备改造技术、嵌入技术等。②部门级大型工程集成技术能力。部门级大型工程系统中需要确保传输网络的快捷性能,合理审查与评估各功能系统方案等,掌握系统验收工作,落实移交环节等。③战术与技术转换的总体技术的分解能力。在核心技术应用中,首先综合深入分析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用户的作战需求与电子信息系统需求,充分协调工程系统的各分系统,为决策系统提供设计技术方案。最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制定达到标准的目标工程系统。

1.5价值链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核心环节

价值链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的核心环节,体现如下:①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因此,需要建立实用性的管理体系,及时解决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价值链作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单位的核心业务管理与工程管理,在科学管理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的工程研制,充分发挥核心技术应用优势,切实增强企业核心能力。②分析系统工程发展内在规律。电子系统工程在开发中大多以科学研究为指导,但是不同因素制约研制的进展。通过价值链理论,开展工程实践,掌握系统工程核心要素的相关性,明确系统工程发展目标。③实现微观管理方法。基于价值链理论,工程管理需要面对总价值,在各环节中产生相应价值。核心能力作为产生价值的内在因素,其关键目的在于提高产生价值的能力。目前,采用现代项目管理和共性技术管理、使用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如图3所示。④重视经营运作管理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功能在于实现高效的经营运作,构成有序的开发、服务流程。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可通过提高产品的价值保障、创新意识以及建设企业文化等途径,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⑤构建符合价值链管理的业务流程。按照价值链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形成研发、保障、经营、服务等环环相扣的“价值链”。

2结束语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第5篇

论文摘要:高级技工学校的课程结构是学校培养高级技工的理论和技能支撑.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程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就高级技工学枝的课程基本构成、课程排列模式、课程构成比例、课程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中贯穿了课程改革“重实践、重技能”的思想.贯穿了“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课程结构是指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结构研究在职业教育课程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课程.以及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后将获得什么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开发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需探明以下几个问题:(1)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即由哪几大课程门类组成;(2)不同课程门类之间按照什么模式排列.即相互间的纵横关系;(3)不同课程门类之间的构成比例.即课时分配。

一、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

高级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掌握生产岗位关键性操作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解决生产操作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和具有刨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员应达到高级工技术等级。为此,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应包括: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核心技能课程

职业核心技能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各国学者对这种核心能力虽然表述各异.但对以下主要内涵却是彼此认同的。即: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容易适应各种职业的基本要求或实现职业变更可见.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核心技能课程就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的课程.它是高级技工教育课程结构的主体.这是由高级技l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级技工教育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冈此,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来开发课程在高级技工教育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这一类课程称为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专业技能课程的主体。虽然任务中心课程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应当“附着”在工作任务中.但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在高级工阶段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是没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的.更为合适的办法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把它们组织成课程。这种课程可称为拓展型理论课程。除了上述课程类型以外。开设出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获得综合的技术实践能力。这类课程称为综合实践课程。如上所述.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拓展型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二、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排列模式

为了培养出职业素质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学校必须走产学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途径.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一个人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环境的熏陶;离不开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因此.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主体.而综合实践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技能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核心技能是当今每一个社会人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其内涵和掌握程度视不同的职业要求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都是必须具备的。将核心技能、从业的职业索质、所需的职业技术和一定数量的拓展知识结合起来.笔者对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出了一个框架.如下图所示:

将上述课程结构进行内涵分析和关系解读.可以看出核心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支撑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两翼保证。任务中心课程是就业的敲门砖和关键所在.而拓展理论课程则是从业或创业的应变要素。

(一)枉心技能课程结构

核心技能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人才素质的理解。该部分课程按照核心技能的内涵、种类、要求等进行设置。对其中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单独开课的方式.如思品活动课程、数学应用课程、外语应用课程、人文活动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文体活动课程、就业、创业活动课程等.供学生自由选修。另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渗透到其他课程中的方式.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因高级技工学校大部分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此,在初级工阶段.核心技能课程凸显基础性的课程功能.如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等;中级工阶段凸显服务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功能.如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等:高级工阶段凸显综合化的课程功能.根据

专业需要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等学生通过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价值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必修与选修、统一培养与个性发展、教学要求和学习必趣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专业技能课程结构

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拓展理论课程在高级工阶段开设.一般在两门左右。下面主要对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作详细阐述:

1.任务中心课程结构。任务中心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在课程分析过程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准确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见表1)

按照这一顺序设置课程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能力发展.即从门外汉到高级工的过程。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从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

2}综合实践课程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从“见习”到“顶岗”再到“就业”.设计为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几门具体课程。(其结构见表2)

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把教学场地搬到具备相关资源的企业现场.是学生对企业初步的、局部的接触。一般为时2周。

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二年级暑假.到专业对口行业的企业跟班学习.了解行业的产品种类、工作内容以及基本工作规范。比认识实习更进一步。是对企业相对全面的、广泛的接触。

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中级工证书考核后,为时18周。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了解生产或工作流程.训练岗位技能。比社会实践更进一步.是对中级工模块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检验和真正强化为高级工阶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为时l8周。建立在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上,使学生面对现实、适应市场、顺利就业。

三、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构成比例及结构特点

根据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类型以及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为3:7。综合实践课程占专业技能课程30%。这一构成比例.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理论课程内容必然被精简。原有课程的学科结构被彻底改变。技术的进步逼迫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学习.以适应可能面临的岗位变迁。因此.在强调技能针对性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在强调成才教育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任务中课程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但不能因为强调就业技能而忽视知识基础.不能因为强调零距离上岗而忽视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在强调就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岗位适应性:一是在高级工阶段开设拓展理论课程.增加理论课程课时:二是鼓励学生多学两项技能、拿多本证书。除获得本专业高级工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相应工种的中级工证书。

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还要使他们的身心素质、道德、个性等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之成长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行为端正的社会公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如下措施提高成人教育:一是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让学生在工作环境、实践场所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充分利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三是改变核心技能课程考核体系。将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一部分核心技能融会贯穿到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作用。

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一个不断线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从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尽早介入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兴趣,熟悉工作岗位环境。同时。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逐年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第二个不断线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螺旋递进的富于弹性和个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本技能实训到综合实训、从认识实习到毕业实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模式。专业技能课程大多数采用更适合高级技工教育的任务中心课程.按照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第6篇

论文摘要:高级技工学校的课程结构是学校培养高级技工的理论和技能支撑.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程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就高级技工学枝的课程基本构成、课程排列模式、课程构成比例、课程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中贯穿了课程改革“重实践、重技能”的思想.贯穿了“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课程结构是指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结构研究在职业教育课程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课程.以及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后将获得什么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开发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需探明以下几个问题:(1)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即由哪几大课程门类组成;(2)不同课程门类之间按照什么模式排列.即相互间的纵横关系;(3)不同课程门类之间的构成比例.即课时分配。

一、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

高级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掌握生产岗位关键性操作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解决生产操作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和具有刨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员应达到高级工技术等级。为此,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应包括: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核心技能课程

职业核心技能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各国学者对这种核心能力虽然表述各异.但对以下主要内涵却是彼此认同的。即: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容易适应各种职业的基本要求或实现职业变更可见.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核心技能课程就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的课程.它是高级技工教育课程结构的主体.这是由高级技l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级技工教育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冈此,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来开发课程在高级技工教育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这一类课程称为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专业技能课程的主体。虽然任务中心课程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应当“附着”在工作任务中.但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在高级工阶段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是没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的.更为合适的办法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把它们组织成课程。这种课程可称为拓展型理论课程。除了上述课程类型以外。开设出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获得综合的技术实践能力。这类课程称为综合实践课程。如上所述.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拓展型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二、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排列模式

为了培养出职业素质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学校必须走产学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途径.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一个人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环境的熏陶;离不开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因此.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主体.而综合实践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技能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核心技能是当今每一个社会人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其内涵和掌握程度视不同的职业要求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都是必须具备的。将核心技能、从业的职业索质、所需的职业技术和一定数量的拓展知识结合起来.笔者对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出了一个框架.如下图所示:

将上述课程结构进行内涵分析和关系解读.可以看出核心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支撑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两翼保证。任务中心课程是就业的敲门砖和关键所在.而拓展理论课程则是从业或创业的应变要素。

(一)枉心技能课程结构

核心技能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人才素质的理解。该部分课程按照核心技能的内涵、种类、要求等进行设置。对其中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单独开课的方式.如思品活动课程、数学应用课程、外语应用课程、人文活动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文体活动课程、就业、创业活动课程等.供学生自由选修。另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渗透到其他课程中的方式.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因高级技工学校大部分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此,在初级工阶段.核心技能课程凸显基础性的课程功能.如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等;中级工阶段凸显服务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功能.如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等:高级工阶段凸显综合化的课程功能.根据

专业需要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等学生通过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价值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必修与选修、统一培养与个性发展、教学要求和学习必趣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专业技能课程结构

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拓展理论课程在高级工阶段开设.一般在两门左右。下面主要对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作详细阐述:

1.任务中心课程结构。任务中心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在课程分析过程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准确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见表1)

按照这一顺序设置课程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能力发展.即从门外汉到高级工的过程。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从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

2}综合实践课程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从“见习”到“顶岗”再到“就业”.设计为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几门具体课程。(其结构见表2)

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把教学场地搬到具备相关资源的企业现场.是学生对企业初步的、局部的接触。一般为时2周。

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二年级暑假.到专业对口行业的企业跟班学习.了解行业的产品种类、工作内容以及基本工作规范。比认识实习更进一步。是对企业相对全面的、广泛的接触。

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中级工证书考核后,为时18周。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了解生产或工作流程.训练岗位技能。比社会实践更进一步.是对中级工模块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检验和真正强化为高级工阶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为时l8周。建立在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上,使学生面对现实、适应市场、顺利就业。

三、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构成比例及结构特点

根据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类型以及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为3:7。综合实践课程占专业技能课程30%。这一构成比例.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理论课程内容必然被精简。原有课程的学科结构被彻底改变。技术的进步逼迫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学习.以适应可能面临的岗位变迁。因此.在强调技能针对性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在强调成才教育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任务中课程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但不能因为强调就业技能而忽视知识基础.不能因为强调零距离上岗而忽视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在强调就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岗位适应性:一是在高级工阶段开设拓展理论课程.增加理论课程课时:二是鼓励学生多学两项技能、拿多本证书。除获得本专业高级工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相应工种的中级工证书。

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还要使他们的身心素质、道德、个性等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之成长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行为端正的社会公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如下措施提高成人教育:一是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让学生在工作环境、实践场所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充分利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三是改变核心技能课程考核体系。将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一部分核心技能融会贯穿到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作用。

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一个不断线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从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尽早介入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兴趣,熟悉工作岗位环境。同时。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逐年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第二个不断线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螺旋递进的富于弹性和个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本技能实训到综合实训、从认识实习到毕业实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模式。专业技能课程大多数采用更适合高级技工教育的任务中心课程.按照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基层

绩效考核管理是基层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改进员工工作成绩和工作方式一种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率。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改善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绩效考核显得尤为重要。

一、扩大考核覆盖面,建立全员绩效考核标准体系

绩效考核应该覆盖到全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覆盖全员。这一现象,导致了部分基层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存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考核是作为对员工的控制手段而存在的。在这种错误认识下,员工尽可能的逃避考核,没有把各项考核目标看作是提高个人绩效的努力目标。进而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管理矛盾,最终会影响单位员工的士气和发展。

绩效考核应该是全员覆盖的,不单是管理者对员工的考核,也不仅仅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全员性要求,考核应该是双向的,考核的要求和重点不同。

参与考核工作的人员应来源于基层队各类人员的代表,有基层队干部、班组长,也要有职工代表,这样的考核评价小组才有民主的可信度,考核结果也能相对客观。基层队考核班组,班组考核个人,是大多数基层队采取的模式。这一模式不能只是将考核任务逐层分解,也要通过明确不同的考核重点,为个人、班组、基层队指明提高绩效的努力方向,这样才能统一步骤,形成合力。

二、明确考核程序,确保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绩效考核制度经常被管理者的随意性打破。这一方面有考核标准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以及自身的能力有关。由于存在管理者的随意性,降低了考核细则的权威性,也降低了班组的权威性。有章不循是基层考核中的一个通病,有些考核行为成了基层队长的“一言堂”,这影响了考核工作持久有效的运行。从公平理论的角度来看,员工喜欢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较,也喜欢将自己的投入所得与周围其他员工进行比较。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比较过程中只要出现不平衡,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必须强调减少基层绩效考核中的随意行为。绩效考核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管理手段。要坚持“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时刻注意维护绩效考核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

三、推进实践应用,提高绩效考核细则的可操作性

很多基层队的考核细则,存在空洞、粗放、缺乏操作性等弊病。主要表现,一是可操作性差,有些内容脱离客观实际,空话、套话连篇,考核细则不像是一个执行标准,更像是一份宣传材料;二是过多的掺入了考核主办人的好恶,有些内容不具备公平性,细则应该是围绕生产需要制定,各条目要与团队的绩效有相对密切的相关性,掺入过多的主观因素会降低细则的科学性。三是内容不具体、表述不简洁,在指标的排列上堆砌无序、重点不明。细则指标应该明确,细化,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语言,要力求提高指标的真实程度和有效程度。四是考核的弹性成分大,分配各项指标的分值(权重)时,没有将细则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使得考核细则失去重心,这些往往造成为兑现不严或兑现不公。清晰的指标能帮助员工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努力方向,知道怎样才能提高个人绩效,这样考核才能体现激励作用。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基层绩效考核细则进行梳理规范,去除那些冗杂的与团队绩效相关性不强的内容。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高考核细则的操作性。

四、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不断增强考核的透明性

绩效考核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不能搞暗箱操作,不能制造神秘感、紧张感。考核结果应该采用不同方式与被评者见面,使之心服口服,诚心接受。在基层绩效考核工作中,被考核者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考核结果,容易造成对考核结果的片面认识。

一个完整的考核过程,应该包括员工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因此要提供渠道,允许被考核员工申辩和解释。对确实有误的考核结果要及时纠正。开展绩效考核不是目的,通过考核改造和转化员工行为,变消极为积极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五、注重加强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拉大岗位、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只是手段而决不是目的。应该关注“差距是怎样拉开的”;不应过于关注“差距拉开了多少”。考核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通过评估员工的绩效以及团队、组织的绩效,并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分析绩效差距来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进而改善企业管理的水平和绩效。在实际考核中,基层往往更关注考核结果,而忽视考核过程。应该将考核延伸为一种日常的管理行为,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因为对绩效考核存在畏难情绪,容易导致平均主义思想产生。平均主义抵消了考核的动力,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不作为”。因此,在基层考核中要体现考核小组整体权威,要立足于考核细则,“用制度说话,用制度管人”,公平的执行考核细则,严肃的维护考核细则。只有树立了正气,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在加强收入分配激励的同时,注重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工作中,对员工在精神层面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纳入月度考核兑现,加强对员工的正向引导,激励正能量。精神激励的依据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政治素养、团队意识、创新创效及和谐稳定。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员工积分榜、评选星级员工、设立班组流动红旗、推选外出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