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会经济背景(合集7篇)

时间:2023-09-24 10:50:40
社会经济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第1篇

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也是符合我国当前国家发展需要和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市场要求和市场规律,来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发展。在这一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市场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经济快速的发展来带动和引领。因此,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秩序,加强市场经济的调控和管理,防止市场出现僵化和老化等问题,都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法的建立,能不断防止出现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无政府状态,稳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透明度,实现市场在法治环境下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法可以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经济法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着巨大作用。笔者认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概括起来说,就是能更好地“引导、助推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一些反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让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逐步淘汰,同时,我们还可以深入依靠国家的力量和体制改革中的制度的力量,在经济领域的一定范围内形成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律和制度,赋予好的制度以更高的权威,并不断得以巩固,以更好地保证经济运行和发展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经济法是促进我国进行对外合作交流与开发开放的有力工具

搞好国家的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长期坚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基本的国策,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过程。在此大背景和发展目标下,构建一个和谐的、开放的、公平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秩序,不仅为国家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项目提供了保障,也为维护好国家对外的交流和开发提供了一个国际的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自从我们国家加入WTO后,经济法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处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环境中去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抛弃过去的封闭式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参与到全球化的经济合作领域之中,更加强合作和交流,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自身的经济。

四、经济法是维护好国家的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要搞好国家社会的建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国家经济如果发展不好,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领域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的政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建设成就,如果不保护好已有经济发展成就,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很多努力将付诸东流。因此,经济法的建立是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和繁荣的主要基础。

五、结语

社会经济背景第2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金融危机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03-0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即迎合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市场机制高效运行和自由竞争的要求,又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相结合,突出政府和国家在经济调控、弥补市场缺陷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基础上和具体运行中也迸发了许多新的认识,开始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观点和对公有制经济的歪曲,但并不完全否定私有制经济的存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赞同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与积极作用,认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并不符合初级阶段的国情。这一论点被广泛应用到了我国的具体建设中。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创新就在于实现了两个结合:既结合了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原则,又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核心观点的思想承接,但与两者相比更科学、更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更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核心在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于国有企业能够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建立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还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跨步性转变,积极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随着全球金融系统累计性风险的逐渐暴露,已经扩大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将萧条扩散到了实体经济,形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2008年下半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断然转变了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了一个4万亿元人民币的庞大投资计划和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经过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经济已经有所增长,这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后续平稳增长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全球应对国际性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恢复带来了有益经验和初步信心。

我国目前处于国家经济主义的全盛阶段,无论是官督商办的清末维新,还是民国时期将大型商业银行收归国有的历史阶段,就政府控制的经济总量而言,都无法与目前的资源控制程度相比较。政府出台积极财政政策与行业振兴规划,不仅没有遭到市场派人士的反对,而且各行各业都在盼望着行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显示出国家经济主义在金融危机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影响。然而,与美式的政府管制不同,我国对付金融危机的办法不是拆散垄断企业,而是将资源更多的聚集到政府项目、大型企业中,希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达到增加投资与扩大内需的双重功效。增加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行业建设在短期内的确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政府消费必定抑制居民消费增长,并不能熨平经济周期,积极财政政策主导下的政府投资永远无法满足不断扩张的产能需求,只有市场的高效运行的与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带动经济恢复。

同时,政府期望依靠内需增长来拉动经济恢复的举措在具体实施时存在缺陷。比如,依靠政府补贴的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行动,依靠发放消费券,将有利于建立民间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基础,会取得暂时弥补消费缺口的应急作用,获得短暂平衡,然而政府没有为内销企业提供相关保障,也没有尊重法律等机制在建立统一市场中的作用,单单只依靠政府的补贴而没有相关市场机制的配套运行,很快将面临更大的失衡。总而言之,内需经济需要的是市场领域的深入改革,意味着资源配置和分配领域的彻底市场化,只有政府干预和市场改革同步深化,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内部经济结构问题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压力。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强国富民之路,然而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以出口为生存根基的中小企业遭遇困难,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低成本外向型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加上国家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增加产能,经济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没有跟进,投资拉动效率日益下降,未来的经济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要有效地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在危机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采取积极的国家干预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调整财富分配和产权结构,实行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全面的税费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从既得利益阶层手中拯救市场经济。

综上所述,我国在危机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切实集中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和主要矛盾,认清拉动内需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平等对待中小企业,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改革相协调同步推进,坚持自由支撑市场、国家结合干预,最终才能切实带动我国经济恢复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背景第3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经济社会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面来临,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建设也进入到了关键性阶段。新形势下,我国民众在生活水平逐步稳定提高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还面临着的一系列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住房与食品价格在不断上涨,这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影响;二是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短缺,就业总量过剩;三是贫富差距加大,这也是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着的重要问题;四是医疗卫生体制尚待改革,在解决诸如看病难、看病贵等实质性问题上有待进一步改进;五是贫富差距加大环境下的产物,即社会秩序屡遭破坏,经济犯罪以及各类刑事案件频繁;六是人民群众的权益无法得到全面保障,在一系列社会突出问题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不合理现象,成为社会安全中的另一类潜在隐患;七是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即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中国目前环境损失占当年GDP的8%—13%,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仅排在第133位。

如此,面对诸多的问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新形势下中国民众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标杆”效应,扩大创新范围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严格来说,是个人单项领域的创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一次创新带动了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兴盛又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抵制了影响社会安全的潜在隐患,消除了不良因素的形成。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也正是社会的发展才为创新提供了保障,恩格斯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的,只有基本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保障,才能进一步进行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其他领域活动。因此,处于新形势下的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在个人领域中取得重大成果的“标杆”的带动作用,强化“标杆”效应,扩大影响范围,使“标杆”效应进一步为推动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二、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从一个国家的教育中能够看出一个国家的未来,准确的说,是教育决定了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自上个世纪末我国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趋向于成熟,而教育界的“标杆效应”也极大的刺激了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新形势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教师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然而这并不能代表我国的教育就已经达到了标准与要求。针对教育工作者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教学绩效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为了学生们的未来,为了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

三.重视人才,重视发展

在当代,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比森在《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一书中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发展别的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当年的深圳只是个小小的渔村,而今,深圳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作为特区,深圳在发展过程中固然有政策的扶持,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其中也主要仰仗人为的因素。因此资本固然重要,但比起人才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人才和资金,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瓶颈因素。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是资金更重要,还是人才更重要?没有人才,资本再多也只是一推废料,没有人才的运作,再多的资本也将付之东流。首先,就人才的本质与作用来说,人才是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大到一个国家的振兴进步,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一个家庭的发家致富,人才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四、廉洁与节约

提倡廉洁,崇尚节约,两者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我国的特色,倡导廉洁自律、厉行节约是我国一贯的方针。然而纵观当前我国社会的现状,随着近来一大批腐败官员的落马,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信心。当前我国的社会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准确的说,我们的生活离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还有差距。然而建设发展的成果使一部分人产生骄傲自满的思想,加上“红眼病”现象依然盛行,从而导致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中频发,对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节约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前提,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个只有浪费而没有节约的国度又何谈经济社会建设,又何来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所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际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当务之急,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建设,真正树立廉洁与节约的价值观,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国的重要目标,它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次思维方法的变革与行动目标的错误都可能还会影响大局,因此,在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牢记职责,并着眼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越来越呈现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系统效应,从中找到适用于自身的发展策略,以最大限度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策[J].现代商业

社会经济背景第4篇

1 引言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以及“工业4.0”大变革的到来,使我国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同时,由于传统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绿色经济理念的提出,政府加大了对绿色环保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污染严重企业的处罚力度,关注生态环境以及绿色健康地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企业,把绩效的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而没有重视环境问题。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绿色智力资本、组织伦理氛围与社会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绿色经济背景下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措施。

2 相关概念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Wcwilliams.A&Siegel. D(2001)[1],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超越了一般法律所规定的道德性行为,是一种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福利性行为。另外,Philip kotler&Nancy lee(2005)[2]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一种“自愿”行为,是企业为了实现他人的幸福和环境的改善,自愿奉献自身资源的无私行为。我国学者刘俊海教授曾经指出[3],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只是关注财务目标的增长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应该充分考虑供应商、零售商、顾客、员工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

通过对学者研究的整理,并且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社会责任首先是一种自愿行为,企业在满足和实现股东利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实力,履行好维护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合法权益的义务。另外,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相关法律的要求,而且更深一层的是要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

2.2 组织伦理氛围的内涵

“组织伦理氛围”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来的,Victor B&Cullen J B(1987)[4]指出,组织伦理氛围是企业内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所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形成的共同理解和认可,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最终形成员工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认知。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同?r立足于我国的具体情境,本文认为,组织伦理氛围是一个企业组织文化的集中体现,是该企业内部成员在长期的相互磨合及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于其他事物的共同认知,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内部的组织伦理氛围也是不一样的。拥有健康的组织伦理氛围的企业,能够引导员工用符合伦理要求的行为去处理问题,企业也更能够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反之,不健康的组织伦理氛围可能会使得企业更愿意实行“投机式”经营,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财务指标的增长。

2.3 绿色智力资本的内涵

21世纪以后,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在变革升级,绿色经济及绿色环保型企业受到了市场的青睐,绿色智力资本的概念随之而来。Dzinkowski(2000)[5]指出,绿色智力资本实际上是智力资本的升级,在传统智力资本的基础上融入了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主要由绿色人力资本、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构成。针对绿色智力资本的定义,本文仍沿用Dzinkowski的说法。

3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

3.1 忽视员工身心健康

近年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经常性地强制员工加班但不给予相应补助;有些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恶劣,严重威胁员工身体健康;工作时间较长,员工活动单一;对于员工的抱怨,企业往往采取的都是消极应对的措施等等。一旦员工无法承受,就会做出过激行为。

3.2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产品是企业价值的集中式体现,产品的优劣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优秀程度。如,用水勾兑假酒事件、火锅店地沟油事件、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事件、奶制品添加剂三聚氰胺事件等等。这些行为直接反映出了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及价值观,严重威胁到社会大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3.3 破坏生态环境

一直以来,工业是第二产业,工业企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造纸行业来说,树木是产品生产的必要原材料,有的造纸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不顾生态平衡,到处乱砍滥伐;一些采矿和采煤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开采资源,深入地下进行矿井作业,开采结束,不进行填埋工作等等。这些不合理且不合法的企业行为破坏了生态环境。

3.4 缺乏社会公益和救助意识

举办公益活动,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代名词,而且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近年来,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我国不少地区受到了地震、台风、暴雨、泥石流的侵害,房屋倒塌、道路阻断。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协助政府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问题。但是,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并没有参与实施社会救助。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全国仅有不到2%的企业在社会及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实施了援助之手[6],这反映出企业实力与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不匹配。

4 绿色经济背景下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策略

图1中的三条路径反映了绿色智力资本、组织伦理氛围与社会责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企业绿色观念、绿色关系维护有利于促进组织伦理氛围的健康发展,组织伦理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加强绿色智力资本的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是提升绿色智力资本的前提基础,绿色智力资本也是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源泉;健康的组织伦理氛围能够促进企业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提高也有利于组织伦理氛围的良性发展。

4.1 提升绿色智力资本

绿色智力资本主要分为:绿色人力资本、绿色关系资本、绿色结构资本。首先,企业应该完善员工招聘制度,通过招聘增加企业内部的绿色人才;其次,企业要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增加员工的绿色知识以及绿色创新思维;再次,企业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实现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营流程的升级再造,降低企业成本;最后,企业要充分维护好其他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同供应商、零售商、周边社区、消费者等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各关系主体之间绿色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升企业品牌和塑造企业形象。

4.2 创建良性健康的组织伦理氛围

组织伦理氛围是组织文化强有力的体现。因此,构建组织文化是建设良好组织伦理氛围的前提和基础[7]。首先,企业应该完善内部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正式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员工行为,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公司制度,企业上下形成一致的观念和认识;其次,加强企业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遵守规章制度和践行伦理责任的宣传力度,例如通过发行内部刊物、建立企业图书馆、定期举行员工交流会等来实现,以便更好地帮助员工和企业共同加深对于自身责任的理解程度。

社会经济背景第5篇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新教改革;功利主义

无论从中国的孔孟,还是从古希腊的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中外经济伦理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然而,假若单纯地追溯“经济伦理”这一名词的历史,则会发现它首次出现在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书中写到:“17世纪这个伟大的宗教时代遗留给其后的功利主义时代的,首先是一种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伪善的获取金钱之心,只要采取的行动是合法的,于是,‘总非上帝所悦’的思想便踪影全无了。…‘一种独特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已经形成。”…韦伯书中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与我们现代所言的市场经济伦理并非同一个概念,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渊源。市场经济伦理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最初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因此,追溯市场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必然追溯到市场经济产生的背景和西方资本主义生成的背景。由此,人们在寻寻觅觅、多方论证的基础上认定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现代市场经济伦理思想的滥觞。周中之教授在他与高惠珠合著的《经济伦理学》中就认为:“现代经济伦理学思想的发端可追溯到18世纪著名思想家亚当·斯密。”_2斯密“充分肯定人对正当自利的追求”,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互利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道德准则和应有的伦理秩序”。而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实际出现在韦伯的“经济伦理”概念提出之前大约200年。那正是西方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时期。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此,让我们摈弃斯密的个人背景和人生经历,翻开西方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寻求市场经济伦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宗教背景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他揭示了社会系统发展的复杂性。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16、17世纪在英国、荷兰、法国等经济发达地区兴起而后几乎传遍整个西欧的新教改革之所以触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宗教改革也并非只具有宗教上的意义。它对政治、市场经济及其经济伦理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在此,我们试图说明新教改革这一宗教背景为市场经济伦理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宗教环境,有利于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

首先,新教宣称只信仰上帝,认为上帝与教会不是等同的概念。传统基督教认为教会是上帝与人之问的中介,人们只有通过教会才能接近上帝。因此,中世纪“黑暗时期”教会具有绝对权威,不仅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采取愚民政策限制一般世俗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严格规范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细节,竭力杜绝与宗教教义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但到了16世纪,以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的新教改革兴起。新教拒不承认一向被推崇为基督教世界精神领袖的罗马教会的权威,认为《圣经》中神的启示才是唯~最高权威,人只要通过诚心诚意的对上帝的信仰,和上帝的“义”发生了联系,就能得到神的启示。由此,新教将上帝与教会分开,虽然仍要人们信仰上帝,但已摆脱了中世纪欧洲宗教神权统治时期教会对政治、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

其次,新教肯定了从事物质生产的世俗活动的道德意义。新教教义的核心即“天职”观念,提出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用修道的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要人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中所处地位所赋予他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必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履行自己的世俗责任。而“一项职业有用与否,因而它受上帝的青睐与否,主要从道德角度衡量,因而也就是从这项职业所产生的物品对社会的重要性如何的角度衡量。”

第三,新教并不排斥对财富的追求。在古代中国,对商业的反感主要是通过儒家表现出来,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商业的反感则主要是通过基督教表现出来。基督教要求人们安于贫困,阻止商人去心安理得地发财致富,并且认为商业经营与宗教教规不能调和,追求财富会使人陷入贪婪的境地。托马斯·阿奎那就认为,外来的客商会使任何人民的道德受到腐化。因为当商人想要增加他们的财富的时候,其他的人也会充满着贪婪心理。如果市民专心于做生意,他们有作出许多恶事的机会。商人则因离开手工劳动,享受舒适生活,而身体软弱、心灵委靡。为了这个原因,~个国家对它的商业活动,应加以限制。而新教认为“假如上帝为他指出一个盈利的机会,一个忠实的信徒必须利用这个机会以遵从上帝的召唤,你可以为上帝劳动致富,但不能为肉体的罪孽而致富。”j不仅把人们获得财富的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直接视作上帝的旨意。把人们获得财富的要求从传统基督教伦理中解放出来,同时对勤劳、节俭、守诺、诚信等给予了积极的道德肯定。

由此,一方面,新教改革客观上缓解了宗教对人们追求利益的精神约束与伦理压力;另一方面,新教伦理的这种天职观念曾一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

二、经济背景

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伦理孕育与发展的土壤。在欧洲,市场经济从萌芽到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经历了几个世纪。由于欧洲封建社会实行分封制,国内分布着大大小小庄园。庄园经济是互相隔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内,贵族领主对隶农们具有经济、政治、司法等一系列权利,而隶农们则在各个方面依附于贵族领主。因此,一个个庄园俨然是一个个小王国,各庄园主依靠自己拥有的土地割据为政使王权削弱。

逐渐地,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出现了—些游离于庄园之外的人。比如在饥荒或战争期间离开故乡谋生的人,或者庄园不能再提供给土地的那些有过多子女的隶农的次子、幼子们。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离开庄园后,以做一些手工制品出售给附近的居民们为生。另一部分人则从事商业活动,根据需要,从—个地方把粮食等物贩卖到另—个地方。他们往往会在平常来往人流较多的地方进行着一次易。由此,作为现代市场最早雏形的集市得以逐渐发展起来。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在集市地点或附近开始有—批长住的居民,他们沿道路修建房屋店铺,夹道的房屋为来往商旅行人提供饮食住宿等相应的服务,具有_定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社区形成了。丽社区一旦形成,居民们为了自身的防御需要,就会建造城墙以保卫自己。于是,商业城市逐渐出现。新兴商业城市则利用自己手中积累的货币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军队,并通过战争或通过同封建主进行谈判以赎买的方式取得城市的自治权或争取得到独立的地位。“但就全国范围来讲,城市不过是这块版图上的若干个点……全国广大地区仍被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割据着。乡村表现为‘面’、‘点’与‘点’、‘点’与‘面’的贸易还受到限制。”为实现贸易自由,城市力量支持王权夺权成功,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商品生产、商品贸易得到较大的发展。

l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主要工业相继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工厂制取代作坊工厂制和手工工厂制,使商品生产在西欧逐渐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到了18世纪整个欧洲已进人商业的世纪,商品市场在各国形成。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由、平等、互利的经济交换关系决定了自由、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伦理关系的产生,这种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反射到人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以自由、平等、互利等为内容的市场经济伦理观念。

三、政治背景

新兴城市力量支持王权消灭了封建主割据之后形成了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于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民族国家相继诞生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社会集团,即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财富的方式开始流行。”新兴起的专制主义的国王们既需要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又要建立自己在国内的专制统治,要求资产阶级对自己俯首帖耳,任自己拿走很大比例的财富。所以,此时国内市场虽然统一了,但城市的自治权不复存在。城市为斗争的需要而凝聚市民力量已不再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有权势的富人与上层人物不再有意模糊市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资产阶级从一般市民中分离出来,他们不满足王权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愿再忍受国王政权凌驾于自己之上,对自己诸多限制、诸多干预,要谋求政治上的充分权利。16世纪后期荷兰资产阶级通过武力斗争的方式了西班牙国王在荷兰境内的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世纪后期、l8世纪后期,英国、法国先后成立资产阶级政权。到了19世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后,理所当然地要保障商品经济关系的运转,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建立起市场经济伦理体系。

四、伦理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第6篇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新教改革;功利主义

无论从中国的孔孟,还是从古希腊的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中外经济伦理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然而,假若单纯地追溯“经济伦理”这一名词的历史,则会发现它首次出现在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书中写到:“17世纪这个伟大的宗教时代遗留给其后的功利主义时代的,首先是一种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伪善的获取金钱之心,只要采取的行动是合法的,于是,‘总非上帝所悦’的思想便踪影全无了。…‘一种独特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已经形成。”…韦伯书中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与我们现代所言的市场经济伦理并非同一个概念,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渊源。市场经济伦理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最初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因此,追溯市场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必然追溯到市场经济产生的背景和西方资本主义生成的背景。由此,人们在寻寻觅觅、多方论证的基础上认定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现代市场经济伦理思想的滥觞。周中之教授在他与高惠珠合著的《经济伦理学》中就认为:“现代经济伦理学思想的发端可追溯到18世纪著名思想家亚当·斯密。”_2斯密“充分肯定人对正当自利的追求”,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互利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道德准则和应有的伦理秩序”。而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实际出现在韦伯的“经济伦理”概念提出之前大约200年。那正是西方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时期。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此,让我们摈弃斯密的个人背景和人生经历,翻开西方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寻求市场经济伦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宗教背景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他揭示了社会系统发展的复杂性。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16、17世纪在英国、荷兰、法国等经济发达地区兴起而后几乎传遍整个西欧的新教改革之所以触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宗教改革也并非只具有宗教上的意义。它对政治、市场经济及其经济伦理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在此,我们试图说明新教改革这一宗教背景为市场经济伦理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宗教环境,有利于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

首先,新教宣称只信仰上帝,认为上帝与教会不是等同的概念。传统基督教认为教会是上帝与人之问的中介,人们只有通过教会才能接近上帝。因此,中世纪“黑暗时期”教会具有绝对权威,不仅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采取愚民政策限制一般世俗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严格规范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细节,竭力杜绝与宗教教义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但到了16世纪,以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的新教改革兴起。新教拒不承认一向被推崇为基督教世界精神领袖的罗马教会的权威,认为《圣经》中神的启示才是唯~最高权威,人只要通过诚心诚意的对上帝的信仰,和上帝的“义”发生了联系,就能得到神的启示。由此,新教将上帝与教会分开,虽然仍要人们信仰上帝,但已摆脱了中世纪欧洲宗教神权统治时期教会对政治、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

其次,新教肯定了从事物质生产的世俗活动的道德意义。新教教义的核心即“天职”观念,提出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用修道的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要人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中所处地位所赋予他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必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履行自己的世俗责任。而“一项职业有用与否,因而它受上帝的青睐与否,主要从道德角度衡量,因而也就是从这项职业所产生的物品对社会的重要性如何的角度衡量。”

第三,新教并不排斥对财富的追求。在古代中国,对商业的反感主要是通过儒家表现出来,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商业的反感则主要是通过基督教表现出来。基督教要求人们安于贫困,阻止商人去心安理得地发财致富,并且认为商业经营与宗教教规不能调和,追求财富会使人陷入贪婪的境地。托马斯·阿奎那就认为,外来的客商会使任何人民的道德受到腐化。因为当商人想要增加他们的财富的时候,其他的人也会充满着贪婪心理。如果市民专心于做生意,他们有作出许多恶事的机会。商人则因离开手工劳动,享受舒适生活,而身体软弱、心灵委靡。为了这个原因,~个国家对它的商业活动,应加以限制。而新教认为“假如上帝为他指出一个盈利的机会,一个忠实的信徒必须利用这个机会以遵从上帝的召唤,你可以为上帝劳动致富,但不能为肉体的罪孽而致富。”j不仅把人们获得财富的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直接视作上帝的旨意。把人们获得财富的要求从传统基督教伦理中解放出来,同时对勤劳、节俭、守诺、诚信等给予了积极的道德肯定。

由此,一方面,新教改革客观上缓解了宗教对人们追求利益的精神约束与伦理压力;另一方面,新教伦理的这种天职观念曾一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

二、经济背景

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伦理孕育与发展的土壤。在欧洲,市场经济从萌芽到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经历了几个世纪。由于欧洲封建社会实行分封制,国内分布着大大小小庄园。庄园经济是互相隔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内,贵族领主对隶农们具有经济、政治、司法等一系列权利,而隶农们则在各个方面依附于贵族领主。因此,一个个庄园俨然是一个个小王国,各庄园主依靠自己拥有的土地割据为政使王权削弱。

逐渐地,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出现了—些游离于庄园之外的人。比如在饥荒或战争期间离开故乡谋生的人,或者庄园不能再提供给土地的那些有过多子女的隶农的次子、幼子们。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离开庄园后,以做一些手工制品出售给附近的居民们为生。另一部分人则从事商业活动,根据需要,从—个地方把粮食等物贩卖到另—个地方。他们往往会在平常来往人流较多的地方进行着一次性交易。由此,作为现代市场最早雏形的集市得以逐渐发展起来。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在集市地点或附近开始有—批长住的居民,他们沿道路修建房屋店铺,夹道的房屋为来往商旅行人提供饮食住宿等相应的服务,具有_定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社区形成了。丽社区一旦形成,居民们为了自身的防御需要,就会建造城墙以保卫自己。于是,商业城市逐渐出现。新兴商业城市则利用自己手中积累的货币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军队,并通过战争或通过同封建主进行谈判以赎买的方式取得城市的自治权或争取得到独立的地位。“但就全国范围来讲,城市不过是这块版图上的若干个点……全国广大地区仍被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割据着。乡村表现为‘面’、‘点’与‘点’、‘点’与‘面’的贸易还受到限制。”为实现贸易自由,城市力量支持王权夺权成功,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商品生产、商品贸易得到较大的发展。

l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主要工业相继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工厂制取代作坊工厂制和手工工厂制,使商品生产在西欧逐渐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到了18世纪整个欧洲已进人商业的世纪,商品市场在各国形成。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由、平等、互利的经济交换关系决定了自由、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伦理关系的产生,这种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反射到人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以自由、平等、互利等为内容的市场经济伦理观念。

三、政治背景

新兴城市力量支持王权消灭了封建主割据之后形成了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于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民族国家相继诞生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社会集团,即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财富的方式开始流行。”新兴起的专制主义的国王们既需要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又要建立自己在国内的专制统治,要求资产阶级对自己俯首帖耳,任自己拿走很大比例的财富。所以,此时国内市场虽然统一了,但城市的自治权不复存在。城市为斗争的需要而凝聚市民力量已不再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有权势的富人与上层人物不再有意模糊市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资产阶级从一般市民中分离出来,他们不满足王权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愿再忍受国王政权凌驾于自己之上,对自己诸多限制、诸多干预,要谋求政治上的充分权利。16世纪后期荷兰资产阶级通过武力斗争的方式推翻了西班牙国王在荷兰境内的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世纪后期、l8世纪后期,英国、法国先后成立资产阶级政权。到了19世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后,理所当然地要保障商品经济关系的运转,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建立起市场经济伦理体系。

四、伦理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第7篇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新教改革;功利主义

无论从中国的孔孟,还是从古希腊的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中外经济伦理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然而,假若单纯地追溯“经济伦理”这一名词的历史,则会发现它首次出现在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书中写到:“17世纪这个伟大的宗教时代遗留给其后的功利主义时代的,首先是一种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伪善的获取金钱之心,只要采取的行动是合法的,于是,‘总非上帝所悦’的思想便踪影全无了。…‘一种独特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已经形成。”…韦伯书中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与我们现代所言的市场经济伦理并非同一个概念,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渊源。市场经济伦理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最初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因此,追溯市场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必然追溯到市场经济产生的背景和西方资本主义生成的背景。由此,人们在寻寻觅觅、多方论证的基础上认定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现代市场经济伦理思想的滥觞。周中之教授在他与高惠珠合著的《经济伦理学》中就认为:“现代经济伦理学思想的发端可追溯到18世纪著名思想家亚当·斯密。”_2斯密“充分肯定人对正当自利的追求”,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互利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道德准则和应有的伦理秩序”。而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实际出现在韦伯的“经济伦理”概念提出之前大约200年。那正是西方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时期。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此,让我们摈弃斯密的个人背景和人生经历,翻开西方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寻求市场经济伦理思想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宗教背景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他揭示了社会系统发展的复杂性。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16、17世纪在英国、荷兰、法国等经济发达地区兴起而后几乎传遍整个西欧的新教改革之所以触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宗教改革也并非只具有宗教上的意义。它对政治、市场经济及其经济伦理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在此,我们试图说明新教改革这一宗教背景为市场经济伦理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宗教环境,有利于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

首先,新教宣称只信仰上帝,认为上帝与教会不是等同的概念。传统基督教认为教会是上帝与人之问的中介,人们只有通过教会才能接近上帝。因此,中世纪“黑暗时期”教会具有绝对权威,不仅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采取愚民政策限制一般世俗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严格规范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细节,竭力杜绝与宗教教义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但到了16世纪,以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的新教改革兴起。新教拒不承认一向被推崇为基督教世界精神领袖的罗马教会的权威,认为《圣经》中神的启示才是唯~最高权威,人只要通过诚心诚意的对上帝的信仰,和上帝的“义”发生了联系,就能得到神的启示。由此,新教将上帝与教会分开,虽然仍要人们信仰上帝,但已摆脱了中世纪欧洲宗教神权统治时期教会对政治、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

其次,新教肯定了从事物质生产的世俗活动的道德意义。新教教义的核心即“天职”观念,提出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用修道的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要人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中所处地位所赋予他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必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履行自己的世俗责任。而“一项职业有用与否,因而它受上帝的青睐与否,主要从道德角度衡量,因而也就是从这项职业所产生的物品对社会的重要性如何的角度衡量。”

第三,新教并不排斥对财富的追求。在古代中国,对商业的反感主要是通过儒家表现出来,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商业的反感则主要是通过基督教表现出来。基督教要求人们安于贫困,阻止商人去心安理得地发财致富,并且认为商业经营与宗教教规不能调和,追求财富会使人陷入贪婪的境地。托马斯·阿奎那就认为,外来的客商会使任何人民的道德受到腐化。因为当商人想要增加他们的财富的时候,其他的人也会充满着贪婪心理。如果市民专心于做生意,他们有作出许多恶事的机会。商人则因离开手工劳动,享受舒适生活,而身体软弱、心灵委靡。为了这个原因,~个国家对它的商业活动,应加以限制。而新教认为“假如上帝为他指出一个盈利的机会,一个忠实的信徒必须利用这个机会以遵从上帝的召唤,你可以为上帝劳动致富,但不能为肉体的罪孽而致富。”J不仅把人们获得财富的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直接视作上帝的旨意。把人们获得财富的要求从传统基督教伦理中解放出来,同时对勤劳、节俭、守诺、诚信等给予了积极的道德肯定。

由此,一方面,新教改革客观上缓解了宗教对人们追求利益的精神约束与伦理压力;另一方面,新教伦理的这种天职观念曾一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

二、经济背景

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伦理孕育与发展的土壤。在欧洲,市场经济从萌芽到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经历了几个世纪。由于欧洲封建社会实行分封制,国内分布着大大小小庄园。庄园经济是互相隔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内,贵族领主对隶农们具有经济、政治、司法等一系列权利,而隶农们则在各个方面依附于贵族领主。因此,一个个庄园俨然是一个个小王国,各庄园主依靠自己拥有的土地割据为政使王权削弱。

逐渐地,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出现了—些游离于庄园之外的人。比如在饥荒或战争期间离开故乡谋生的人,或者庄园不能再提供给土地的那些有过多子女的隶农的次子、幼子们。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离开庄园后,以做一些手工制品出售给附近的居民们为生。另一部分人则从事商业活动,根据需要,从—个地方把粮食等物贩卖到另—个地方。他们往往会在平常来往人流较多的地方进行着一次性交易。由此,作为现代市场最早雏形的集市得以逐渐发展起来。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在集市地点或附近开始有—批长住的居民,他们沿道路修建房屋店铺,夹道的房屋为来往商旅行人提供饮食住宿等相应的服务,具有_定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社区形成了。丽社区一旦形成,居民们为了自身的防御需要,就会建造城墙以保卫自己。于是,商业城市逐渐出现。新兴商业城市则利用自己手中积累的货币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军队,并通过战争或通过同封建主进行谈判以赎买的方式取得城市的自治权或争取得到独立的地位。“但就全国范围来讲,城市不过是这块版图上的若干个点……全国广大地区仍被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割据着。乡村表现为‘面’、‘点’与‘点’、‘点’与‘面’的贸易还受到限制。”为实现贸易自由,城市力量支持王权夺权成功,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商品生产、商品贸易得到较大的发展。

l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主要工业相继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工厂制取代作坊工厂制和手工工厂制,使商品生产在西欧逐渐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到了18世纪整个欧洲已进人商业的世纪,商品市场在各国形成。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由、平等、互利的经济交换关系决定了自由、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伦理关系的产生,这种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反射到人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以自由、平等、互利等为内容的市场经济伦理观念。 转贴于

三、政治背景

新兴城市力量支持王权消灭了封建主割据之后形成了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于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民族国家相继诞生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新社会集团,即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财富的方式开始流行。”新兴起的专制主义的国王们既需要资产阶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又要建立自己在国内的专制统治,要求资产阶级对自己俯首帖耳,任自己拿走很大比例的财富。所以,此时国内市场虽然统一了,但城市的自治权不复存在。城市为斗争的需要而凝聚市民力量已不再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有权势的富人与上层人物不再有意模糊市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资产阶级从一般市民中分离出来,他们不满足王权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不愿再忍受国王政权凌驾于自己之上,对自己诸多限制、诸多干预,要谋求政治上的充分权利。16世纪后期荷兰资产阶级通过武力斗争的方式推翻了西班牙国王在荷兰境内的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世纪后期、l8世纪后期,英国、法国先后成立资产阶级政权。到了19世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后,理所当然地要保障商品经济关系的运转,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建立起市场经济伦理体系。

四、伦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