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合集7篇)

时间:2023-09-22 09:43:08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1篇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今载人航天技术的兴起,则使人类走出了地球摇篮而到达浩瀚无边的太空,开始了“太空文明”的新时代。距地面100千米以上的太空是继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人类的第四个生存环境,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资源要多得多,其中包括太阳能、强辐射、高洁净、高真空、微重力、高远位置,以及月球、火星、小行星上的地球稀有矿藏等,开发它们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不断努力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其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开发太空资源,人类现已研制和发射了两大类航天器――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人类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曾想到50多年后的今天卫星会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它已成为当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这近60年的发展程度超越了过去几百年的发展。

航天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由于载人航天器可以由航天员直接操作,所以它可以开展复杂、多变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航天活动的效益,大大扩展航天器的功能和用途,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例如,利用人的敏锐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机动灵活能力,可更有效地进行“观天看地”活动,它远胜于遥感卫星的能力;利用人所具有的灵活操作能力,可完成航天器在空间的装配、拆卸、检测、维修、更换部件、实验操作和对接控制等复杂任务;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随机应变能力,可避免和减少航天器发生事故,排除故障,化险为夷;利用人的智能与高度思维能力,可在太空进行有效载荷的实验研究,无论是航天医学和生物学实验,还是生产、制造药物与器件,大都离不开人的照料与操作,并要求有人来随时观察、记录、分析与处理数据,修改程序,处理意外情况和进行样品的补给等。

简言之,航天员在太空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5个:飞行监控、装配维修、研究探索、太空生产、相互支持和照料。另外,航天器上有人,还可实现人与自动化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这比单纯自动化在工作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会取得明显改善。

载人航天技术持续的开拓性和高度的综合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新颖,思路开阔,涉及学科、专业广泛,从而使它有高层次、多途径和全方位的渗透性,对各种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裂变反应”比比皆是。载人航天技术与其他科技互相渗透后又可产生不少新的交叉学科,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例如,形成了空间生物学、空间材料工艺学等新的边缘学科。其应用效益不能单纯以产品销售收益来衡量,而应主要体现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开拓出新技术、高效益产业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等方面。

所以,中国在航天技术、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于1992年9月21日正式开始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该工程对中国的国计民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因为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它已经成楹饬恳桓龉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现已先后把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一壮举也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拥有“两弹一星”一样,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注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带动了中国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因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集中体现国家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发展程度,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组织实施13次航天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近千项部级发明专利,推进了中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国航天科技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了上述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前期着重于高远位置资源的利用,各种人造卫星均是利用高远位置资源有效地为人类社会服务,而在微重力等其他太空资源的利用上考虑得不多。1992年开始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主要是利用微重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改善地面生产工艺,为人类创造新的财富。中国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内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和地球观测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也能取得不少在地球上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获得的科研成果。

航天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遥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促进了太空资源的开发,为人类造福。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知识等,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这些新技术还广泛得到二次应用,或叫间接应用,即把用于中国载人航天器的热控制、环境控制、遥测遥控、太阳电池、航天服等技术分别用于地面通信、能源、医药、运输和消费品等相关的行业中,从而取得了很高的效益。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篇

载人航天工程不仅仅是尖端科技的集合体,事实上,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这是航天大国和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从军事应用领域看,未来战争必然是空天一体化的战争,谁掌握了太空的制天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中国航天装备能在太空中将两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减速、变轨、接近和对接,意味着中国航天装备具有攻击或捕获敌国军事卫星的能力,这对维持世界长期稳定与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浩瀚的地球外层空间,“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包含四大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

首先,对中国航天设计人员来说,“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的载人交会对接,其技术状态新、安全标准高、涉及技术广、天地协同多,是未来建设空间站必须攻克的难题;另外,“神九”飞船有3名航天员参与交会对接,不确定因素多,所以“神九”飞船在空间运动控制、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组合体载人的环控生保系统以及整个飞船的可靠性等诸多方面都包含着一系列的创新技术。

其次,“神九”飞天,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在这次任务中,“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进入在轨的“天宫一号”驻留,并开展失重条件下的各种空间生活和科学实验,所以,在“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组合体的控制与管理、舱内温控和生命保障等系统协调配合等技术方面包含着一系列创新技术。

第三,“神九”任务要求宇航员在太空停留超过10天。针对飞行时间较长的特点,为了保障航天员健康,避免抗失重环境对航天员健康的不利影响,“神九”飞船突破一些防护措施。如在飞行中,新增了自行车训练器、企鹅服、套带等对抗防护和锻炼用品。另外,因为3名宇航员在太空停留超过10天,所以“神九”飞船考核了地面向在轨航天器的工作人员和物资运输与补给技术。

第四,“神九”飞船首次搭载女宇航员。从航天医学角度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不同,在太空生活期间的生理变化不同,女航天员对环控生保等一系列分系统的要求不同于男航天员。神舟飞船的多项设计考虑女性特点,在“神七”和“神八”飞船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飞行程序设计和在轨运行的生活照料系统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女性需求。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与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及控制工程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神九”飞天将带动整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繁荣。

过去的60年里,航天活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每一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首先,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近代科学过去所积累的知识绝大部分是正确的。天文、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唯物论哲学的主要科学理论过去都是在地球上由观察、实验、抽象和推理得到的,航天事业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些知识在地球以外也是可靠的、正确的和可以信赖的。其次,航天活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地质学是航天探测其它天体的基础,航天探测结果对地质学又产生了重大影响,航天探测通过对月球的直接观察表明,在地球上找到46亿年以前的岩石可能性几乎没有;一批新的学科,如行星地质学和宇宙地质学已经诞生。航天探测对生命科学的触动最大,使得争论数百年的生命起源问题又进入了新的热潮,在航天活动的推动下,宇宙化学已经诞生,为了解生命起源提供新的知识。今天,人们不仅认同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而且竞相实施部级的大科学工程去探测,如为了挖掘生命起源的“种子”,美国曾设计航天器“深度”撞击彗星。

航天产业的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带动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持续近10年,耗资达255亿美元,但投入产出比却高达1:14,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催生了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电子计算机等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体,并衍生出了包括航空航天、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及其它方面的3000多项应用技术成果,并推动了从医药到材料加工等几十种行业的发展,航天工业如今已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领先地位的产业之一。更重要的是,“阿波罗”计划还引领了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繁荣的浪潮,也为此后美国鼓励高校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法案的出台奠定基础。

同样,从“神一”飞船到“神九”飞船,中国航天技术的应用成果已经逐渐开始辐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和精密制造等诸多领域。

“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整个中国大地一片欢腾,载人航天工程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俄国航天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1903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总在摇篮里生活。”著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去年在多伦多大学的讲演中说(2010年):“地球在近两百年里,难免有毁灭灾难,人类要想世世代代的生存下去,必须移民到其它星球上去,所以我支持发展载人航天。”根据近百年天文学理论,地球的资源和太阳的能量总有一天要耗尽的,人类要可持续地发展,必须飞出地球或太阳系;由此可见,载人航天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需要我们人类祖祖辈辈的不懈努力。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尖端科技一般都会通过推进社会文明、积累社会财富来提升人民福祉,矫正社会治理方式,深化现代政治国家观念,并以“人的幸福、人的尊严”为最终旨归。目前,从个人电脑到手提电话,从数码相机到互联网通讯,所有这些都包含着航天科技的结晶,如果离开航天技术,像GPS导航、数字地球、卫星电视与通信等等,每个人的生活都会与“现代化”相剥离。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篇

②对于探月工程“距离生活太远”的看法,多名航天专家进行了澄清。

③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栾恩杰表示:“嫦娥三号”任务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受益的终是老百姓。栾恩杰举例说,月球白天和黑夜的温差大致为300摄氏度左右,假设高温是零上130摄氏度,低温为零下170摄氏度,那么“嫦娥三号”所用的材料就必须达到这种温差要求。如果材料经不住这个温差造成的冷缩热胀,“嫦娥三号”就会散架。所以,实施“嫦娥三号”项目带动了材料研究。再比如,此次探月活动是无人的,要完成整个过程,就需要比有人的还精确的控制过程,就需要非常好的器件,包括探测器件、敏感器件、控制器件等。这对电子器件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④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阿波罗计划”举世公认的成果是,它为美国的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研制过程中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其中有1000多项已经转为民用,涉及很多行业,比如商品的条形码技术、旅游鞋气垫技术、重症监护室技术、彩超等。

⑤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认为,对普通民众来说,航天工程在短时间内不会直接解决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但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欧阳自远表示,月球环境高洁净、微重力、无污染,没有磁场和大气,适合开展物理和生命科学实验。除天文观测外,这种环境可以生产一些地球上无法生产的东西,比如昂贵的生物制品、药品,以及很多特殊材料。

⑥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介绍,“嫦娥三号”探月主要承担的科学任务和百姓生活也是相关的。例如,首次在月球上应用的极紫外相机,将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体变化进行监测,反映地球空间环境变化。比如,太阳耀斑爆发就会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影响。

⑦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如今,每个老百姓的生活都已经和航天密不可分了。出门看天气,要靠气象卫星;_______。航天事业最终目的就在于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服务。北斗二期工程已经发射了16颗卫星,到2020年还要发射30颗。国家这样大量投资,为什么?除了国家安全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发射了这么多遥感卫星,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为的是什么?也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如何将这些海量的数据更好地用到国民经济当中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它需要再创造再开发。航天最终要造福老百姓!”

⑧专家表示,航天育种可以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对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我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悄悄隐藏在人们身边的航天科技还有很多。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技术成果,已部分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治疗;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增值税发票防伪税控系统,被誉为防止偷漏税的“杀手锏”“生命线”……这些你可能从没想过会跟航天搭上边的事,其实都是航天技术拉动和辐射的成果,也早已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主任设计师邵立民表示,我国航天技术、设备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牵引、推动、带动着多个领域的产业发展,从而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些影响将越发明显。邵立民表示,航天技术与我们联系紧密,虽然有些技术不是直接用在生活中,但其辐射效应大,影响深远。航天事业是一个综合运用多领域技术的系统,我国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以及设备、元器件等具有通用性,可以转移民用。

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表示:“如今,每个老百姓的生活都和航天密不可分。出门看天气,要靠气象卫星;开车找方向,要用导航卫星;城市交通拥堵,航天技术还可以管理交通工具;等等。应用卫星已实现从实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目前,卫星在国家的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环境灾害监测、广播通信保障、科学试验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抢险救灾中,利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有效提升了抢险救灾能力,降低了灾害损失。再比如,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卫星数字投递业务,建设‘农家书屋’,丰富了广大偏远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许达哲还指出:“我们还要加大航天技术转化的力度,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

【思考练习】

1.试用一句话概括说明我国探月工程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一些人对发展“探月工程”的不同态度开篇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左右”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4篇

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上世纪60年代时是用来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1.上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①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②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3.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批阅第①题。)①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②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删去“或许”似乎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文章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①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②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③航天科技中的许多新技术最后都成为造福于人类的手段。(或者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2.①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游。(意近即可)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3.①“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准确严谨地说明了“重症监护病房”只是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一项应用,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还有其他的应用。②“或许”即“也许”,准确科学地说明了后面假设的内容只是一种猜测和可能。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5篇

关键词:民用航天产业;社会发展;高新技术

民用航天产业肩负着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历史贵任,加快发展航天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一、民用航天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国家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及其后的12年时间我国民用航天产业一是要坚持远近结合,自主开发和国际合作相结合,推进航天产业由事业型向业务型转变加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航天产业发展新机制,加快建立航天产业的市场开发,科研生产和服务体系。

二是要优先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四大工程建设连续、稳定、安全和自主的广播电视、导航定位卫星遥感体系三大空间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国家卫星地面系统形成覆盖全国的卫星数据接收网络和空间数据综合处理与服务能力,推进卫星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要大力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和卫星遥感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和开发卫星通信资源,积极发展卫星直播业务,提升卫星的传输能力,加速卫星导航定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

四是“十一五”期间,民用航空产业要扩大国际合作,初步形成民机市场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和客户服务三大体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扇支线飞机,促进通用飞机、直升机的规模生产。民用航天产业要构建和完善通信广播电视、导航定位、遥感三大卫星应用业务体系;进一步强化卫星、运载、地面设备的研制;完善国家陆地卫星数据中心、卫星服务等设施;促进卫星地面系统产业化。

二、航天产业机制的转变

航天产业要完成从事业机制向业务机制的转变。要建设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业务卫星体系。把航天事业发展成为航天产业,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建立民用航天发展的新机制和提升民用卫星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一)转变观念。将支撑和发展作为民用航天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的基本原则。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工业交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宣传娱乐、资源环境、区域规划等领域的发展,对民用航天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因此,落实民用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要以应用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衔接,将市场和应用贯彻到航天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使航天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能够促进和支撑我国信息化现代化的建设,真实起到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转变机制。创造有利于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民用航天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具有战略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也有显著的市场化特点。在国家对航天技术产业化扶持和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完善我国民用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为主体、社会化多元投资多方式融资的运作模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用航天产业,参与航天产业发展.鼓励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合作,是发展航天产业的必然选择。为此,国家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委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包括促进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在内的民用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相关意见

(三)要强化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将提升民用航天产业业务服务能力和规模化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国航天经过5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民用航天产业的发展还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业务支撑体系不强、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的问题,只有以应用为主导,加快发展新一代高可靠、长寿命、高性能、大容量的广播通信卫星,发展导航定位应用卫星系统,实现气象、海洋、资源等遥感卫星和低成本多功能的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系统化生产,建立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业务系统,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才能够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为此,要加大力度,加快实施自主通信广播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等的建设,鼓励终端设备产业化,促进市场应用。

三、民用航天发展的要求

(一)建立产业链完整的航天产业体系

从整体上要初步实现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形成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产业链完整的航天产业体系。

(二)实现自主创新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建立我国长期、连续、稳定、自主的空间基础设施为目标,建立稳定运行和协调配套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满足卫星导航应用,促进卫星应用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显著提高卫星应用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三)优先实施四大工程项目

为保障现代通信、公共交通、数据传输等系统正常运行,实现卫星导航、灾害预警等高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发改委将优先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

四、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目标思路

一是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同时做好国际市场开发工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项目商业成功,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型号开发和技术研究协调发展;坚持突出重点,有限目标的原则;鼓励机制创新,鼓励投资多元化。二是以支线飞机为重点,按国际标准和市场运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制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同时积极开展技术研究,突破支线飞机、发动机以及部分机载设备研制的关键技术,积极推动民机转包生产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并对现有运输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进行市场适应性改进、改型和产业化;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1.加强自主创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将结合中国国情,继续有选择地发展民机技术和民机型号,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民用飞机技术体系,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并逐步实现民用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的协调发展。

2.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联合开发和联合生产,扩大产品技术出口,开拓发展空间。

3.完善投融资政策。中国政府将加大对航空工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对航空产品开发的投资多元化;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组建中国的民机租赁公司;支持企业对转包生产项目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

4.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在民机研制生产中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鼓励新上项目采取股份制方式运作。精化民机科研队伍,提高科研人员待遇,重视管理和市场营销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民机事业。

5.促进空域管理科学化。积极培育通用飞机和直升机市场,促进低空空域管理更加科学化,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

6.加大市场开放。加强行业管理,鼓励地方企业、私人企业和国外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国内航空工业企业联合发展中国的民机制造业。

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方针,使航天事业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国情国力,选择有限目标,重点突破;提高航天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视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尤其注重航天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天地结合、协调发展。

中国航天产业近期发展目标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

1.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采用“优先安排”、“积极支持”、“适度发展”和“跟踪研究”四种不同方式部署航天各个领域的各类活动,以实现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加强预先研究和技术基础建设。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建设,继续保持中国航天的发展势头。

3.加速航天科技队伍建设,构筑航天人才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培育航天人才,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航天科技队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

4.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针对航天活动投资大、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等特点,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五、实行民用航天军民结合

第一,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实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国家发展战略考虑。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必须由国家综合部门、军工部门及有关行业部门等共同来策划和实施,制定扶持技术发展的政策、法规,将军民两用技术计划纳入到国防科技计划范畴,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并创造有利于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条件。

第二,应将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作为军工集团公司的主业来抓。军工集团公司要统一思想,创建有利于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条件。国家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方面支持军工企业发展,增强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在管理层面上,要建立完善的军民两用技术实施的规章制度,从体制、机制、所有制等方面创建有利于两用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要打破军用的界线,不能强行把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截然分开,应该密切合作,相融相补,并确定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优先权的原则。通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进一步培植一大批军民两用技术,既可以解决军用的方面工作,也使民用方面的技术越来越优质。

第三,拓展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思路。要根据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预发展,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力量进行探讨,采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改进等方式,对于重点发展的航天军民两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要优先发展适宜军用、民用且市场前景好的军民两用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例如:航天技术支持三农,再生能源开发,节能、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又如,利用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开发防恐、反恐的装备;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和紧急救援装备等。采用合适的体制、机制,组织全社会力量,选择一些项目,打破一些界限,多一些沟通与交流,多渠道统筹资金,与各行业加强联合,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军民两用的专门人才,使我国的两用技术在军、民两条战线上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六、对航天产业的建议

壮大航天产业关键是要提高我国航天制造自身的能力。如在民用产业方面,要实现由发展民品到发展民用产业的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由计划经济传统管理到市场经济规划管理的转变,并以航天制造的发展为牵引,促进我国航天企业能力建设的转型升级,这对于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壮大尤为重要。

1、国家运用规划、计划、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航天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进行领导、组织、管理、调控、支持、投入是必要的。同时,国家应对发展中的幼嫩的航天高科技及其产业采取保护政策,使新兴的民族高技术产业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力求航天效益工程结出累累硕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经步骤。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千方百计地筹措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选好项目,搞好中试,贯彻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出产品、出商品、出效益。

3、以航天产业基地为平台,以产业集群为牵引,发展航天设计、研发等航天制造产业。发展航天制造必须以产业基地为发展平台,以航天技术和产品为核心,形成带动上下游的产业链和技术链,发挥产业基地的聚集效应。

4、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加大服务比重和增值,向制造服务转型。航天制造既生产制造有形产品,也提供从产品开发、销售到报废、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证,将过去单一的产品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努力为客户提供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服务项目,保证航天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6篇

回顾历史,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拓展,都会大大提升认识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上个世纪后半叶,人类将自己探索的脚步迈向了太空,从那时起,航天技术的发展为增进人类的福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航天技术拓展了人类的认识领域。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领域从地球扩展到广阔无垠的太空,这种活动领域的重大变化,大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深化了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这一进程,促使人类用全球乃至宇宙的视野去认识社会发展问题,从而突破过去的局限和障碍,谋求全人类共同的福祉。

——航天技术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航天技术对信息化的重要影响早已众所周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空间材料技术、空间生物技术,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空间能源、空间资源开发等,为航天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今天,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密不可分,并且会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航天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人口增长、需求扩大,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的不平衡,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航天技术大有可为。在资源调查与监测、气象和环境变化监测、自然灾害监测、全球环境变化预测等方面,航天技术已经并将继续做出积极而重大的贡献。

当前,世界航天活动日益频繁,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人类在太空探索事业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和辉煌成就,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第一,发展航天事业,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人类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入轨运行,还是第一名航天员造访太空;无论是登上月球,还是探测火星,部离不开理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中国航天的发展同样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成功飞行,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成功探测,无不凝聚着中国航天人创新的智慧。创新是科学技术之魂,更是航天技术之魂。只有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推动航天技术进步,才能把人类的足迹留在更深远的宇宙空间。

第二,发展航天事业,必须走开放合作的道路。宇宙空间,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探索太空,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探索宇宙空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发挥最佳效益,取得最佳效果,推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共同进步。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第7篇

关键词 软件技术 航空 航天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1软件技术引起的航空航天的变革

在航空航天的早期,飞行器的设计、零件的设计制造都需要手工分析,手工绘图,手工计算,这样的工作量无疑是大的惊人,并且,人工带来的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还有就是,对飞行器的驾驶、操作等也是人为的。这样以来,一方面国家对飞行员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财力,另一方面对飞行员来说,飞行器的驾驶、操作等也不是容易掌握的。因此,软件的诞生可谓是为航空航天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福音。通过使用软件,设计者可以更为轻松地对飞行器进行绘图、流体力学分析、力学分析,而且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复杂物理、数学运算也都由软件来完成。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消耗,也使飞行器的分析设计更加方便简单,并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差、失误,这对航天航空来说可谓是巨大的变革。

2利用软件技术保障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试飞是飞机正式投入运营之前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在航空航天早期,试飞时,飞行器出现什么突发事件是不可预知且难以避免的。在软件没有应用于航空航天之前,飞机的试飞只能是让飞行员直接上飞机驾驶飞行。这样以来飞行员的性命没有任何的保障,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曾经,有多少科学家牺牲在研究、试飞飞机的征途中。软件在航空航天的应用为飞行员带来了福音。在飞行员正式试飞之前,可以使用软件模拟飞机的飞行及出现突发事件时,飞机状态的改变,进而在设计制造的时候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为飞行员的生命提供了保障。导航系统(如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的出现又为飞行员的生命提供了另一层保障。飞行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软件随时地定位飞行器,控制着各个航线,确保飞行员与乘客的生命安全。

天空的寂静和太空的一望无际给飞行员和航天员增加了寂寞、沉重感和无聊感。软件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飞机上的小电视、广播、音乐播放器,背后都有软件技术的默默支持。

3软件技术推动航空发动机的高效设计与制造

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甚至成败。但是,结构设计涉及气动、性能、传热、材料、强度、振动、装配和维修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日益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发动机及其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软件没有诞生之前,所有的这些都要靠硬件、手工去完成。航空发动机不同于一般发动机,其构成零件之繁多,设计之复杂,要求我们对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精确绘图、测量、计算,我们知道,用硬件去编程进而解决我们的需求是极其复杂、麻烦的,并且不灵活,可通用性差,而手工去完成这项工程则需要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软件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使用相应的软件(如 UG、CATIA),我们可以对发动机进行三维建模,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进行绘图、设计、计算。通过使用传感器技术和相应的软件技术可以测量发动机工作时的温度,振动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软件来模拟发动机的运行,计算出发动机的热效率、推进效率、总效率、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进而设计制造出更可靠、功耗小、性能更高的发动机。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嵌入式技术,软件也可以作为发动机的大脑重要组成部分,支配发动机的运行,使发动机可靠、高效地工作。

4通过软件技术设计、制造并且控制航天器

航天器是人类探测太空,探测地球的重要科学途径。而航天器可以说与软件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航天器绘图设计制造、发射再到航天器在太空中正常工作,都是软件在背后支撑着,并且运行在航天器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与普通软件不同,其可靠性更高,实时性强(要对外来事件快速反应)。现在的航天器软件分为星上与地面两部分。星上的软件可以导航计算、可以对地面发来的命令进行处理、可以监控航天器可能出现的故障等,而地面软件有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可以用来监控、查看航天器的运行状态,并对航天器进行控制,也可以处理存储航天器发来的数据。例如,航天器先从外太空或者地球探测收集信息,然后通过相应的软件去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处理掉冗余的数据。而人类也可以给航天器发送指令、信息,控制航天器的行为。一些航天器可以为人类导航,移动设备中常用的百度地图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车内的 GPS 随时定位车体的位置,提供周围环境信息。没有软件,且不说航天器能否拥有今天强大的性能、功能,即使实现这些,那么所需要的代价也是无法估量的。未来,随着软件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可以实现对航天器的自动一体化管理,无需人类的干预,节省更多的人力财力,进而为社会、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

5软件技术将一如既往推动航天航空事业

航空航天是一项尖端科技,而新兴的软件技术在航天航空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航空航天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可以见到软件的影子,软件可以说是航空航天技术坚固的基石和有力的推进器,现如今的航空航天技术与软件技术难以分割,两者互惠互利,相得印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高效稳定的软件,于此同时也推进了软件技术的发展,让其能跟上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脚步。当今社会,软件与航空航天共同作用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世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相信,软件技术将继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宏伟贡献,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推动人类社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