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航天事业的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8-12 09:05:47
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1篇

弘扬“三大精神”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1986年6月,一院第二届党委总结近30年发展经验,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献身航天、勇攀高峰”的院风;同年12月,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党组在一院优良院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炼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同志精辟阐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后,同志称赞航天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同志将“四个特别”的精神确定为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在一院孕育,同时又指导着一院的发展与时俱进,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无穷动力和源泉。这是一院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展现“四大特征”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一院所从事的是充满挑战而又事关重大国防建设的事业。一院人始终坚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在国家使命、核心价值观、质量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根基。

坚持不辱使命,立志“引领航天,追求卓越”。一院研制的运载火箭是我国宇航事业和国防事业的重要战略支撑。一院自觉地提出要“引领航天,追求卓越”,并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体现出的是一院自我加压的意识,是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是一院文化的内涵。当下的事情要干得好,未来的事情要想得准,这是一院对自己提出的特有的责任。

坚持“以国为重”,不断培育核心价值观。一院“以国为重”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在,在任何时候、任何困难面前,都坚持国家第一,自己咬牙不退缩,承受巨大压力,甚至委屈,都要坚定地完成好国家重点任务;在利益诱惑面前,坚持国家第一,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国家重点型号,主动放弃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在瞄准未来发展领域上,以支持国家为第一。在涉及到航天未来的新领域里,对于一些型号或领域属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便在当时尚无国家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一院自筹经费,自己组织队伍,超前部署,开展研制工作,进行能力建设,从而促进形成有利条件,推动形成国家意志。

坚持质量第一,践行“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航天产品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政治形象。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更是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院人对质量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视“质量是生命”,在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提出了“把成功作为一种信仰”的理念。对待质量问题一丝不苟,每日精细化、高标准地追求“零缺陷”,强调“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用质量文化影响人,渗透到日常自觉的行为当中去,切实提高履约能力,实现客户与单位的双赢发展。

坚持人才兴院,建设一支“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高科技员工队伍,践行“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航天是人才的推进器”的人才观。航天事业是高科技领域,同时也是高风险领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2006年,一院党委提出了“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院魂是对全院干部员工在克服困难、完成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的表述,是一院干部员工企业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在构建和谐新一院、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进程有的文化精神。

不断与时俱进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

一院紧密结合世情、国情、院情,与时俱进,大力塑造适应市场化转型的新型企业文化。2010年一院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文化重塑”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指出民用产业的企业文化应“发源于军、适用于民”,建立军品产业以国家为重、民品产业以诚信为本,反映各自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并专门颁发了《一院推动民用产业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以新型的文化引导从事不同主业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凝聚信心和力量,提升一院软实力。

认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通过座谈会、征文、演讲、升旗仪式、型号出征仪式主题实践活动等,引导全体员工牢记使命,确保成功。面对高强密度的发射任务,举办“2011创造神奇”、“2012再铸辉煌”为主题的形势任务教育;每年元旦、“七一”、“十一”举行升国旗仪式;每年年初,举办全年型号出征仪式。注重报道身边典型,2011年举办了一院“感动我们”颁奖盛会。

大力加强对外宣传。2007年建院五十周年时,一院以“传承历史、引领航天、凝聚智慧、跨越发展”为主题,开展20余项大型活动。实施1300余米的院文化墙建设,在全院在职员工和离退休人员中评选建院50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50件大事和最具代表性的50个人物。2010年,一院迎来了运载火箭的第一百次发射,举行隆重的出征仪式、座谈会等纪念活动;在一院首任院长钱学森同志去世及去世一周年,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老院长,我们怀念您》的院长、书记署名文章,同时赞助拍摄《钱学森》电影、歌剧,目前正在策划修建“钱学森纪念园”。在去年载人飞船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之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把成功作为信仰》的理论文章。此外,在《紫光阁》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历史期待下一个火箭传奇》的院长、书记署名文章,记述了我国主力型火箭研制、科研管理及火箭的精神风貌。另外,以一院的名义在《科技日报》发表了《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意义》等长篇理论文章。2012年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第五十次发射之际,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进行了共计长达一个小时的大型专题报道。

扎实建设教育载体。先后建设或完善了神箭主题公园、中华航天博物馆、吴运铎展室等教育场所。2012年,一院被评为“军工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为宣传航天精神和形象,开展了长征火箭进校园活动,向高校捐赠大型火箭模型;每年组织院士、专家奔赴知名大学和大型国企宣讲航天精神与航天成就,普及航天知识。正在筹建两个总面积600余平米的展厅,分别为一院综合实力展厅和武器展厅。另外,一院新建成的科研大楼的文化墙建设工作和钱学森纪念园建设工作也正在开展。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2篇

一、国际航天探索与中国航天发展

(一)国际航天探索

1、航天探索始自二战后期

1944年美国政府邀请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曼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进行未来50年航空领域的研究规划。次年这个科学家小组就编撰出了一部名为《走向新的地平线》9卷本巨著,在这份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航天技术应用的一些设想。

在纳粹德国覆亡之际,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抢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经被美、英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和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个果蝇上天,虽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在美国获得德国航天科学家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屡遭毒打的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1957年10月4日苏联使用由洲际导弹改进的“卫星号”运载火箭率先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将人类航天的幻想变为了现实。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区域从此由陆地、海洋和大气层迈向了太空。同时标志着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展开。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冯・布劳恩坐卧不宁。美国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名“莱卡”的生物狗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美国前面。

2、美苏争霸太空

1960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1961年4月12日苏联用“东方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乘坐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从1961年开始美国重点瞄准登月工程,在经历了几年无人探月的探索之后于1969年7月20日使用“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阿姆斯特O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O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

从1961年到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阿波罗计划历时11年,从事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探测器,经过14年的漫长太空旅行,于1986年越过太阳系边缘,实现了飞向太阳系外宇宙空间的目标。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实现了航天运输系统由地球表面到近地轨道间的部分往返重复使用。1986年2月20号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

(二)中国航天探索的产生与发展

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主持制定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这个规划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1个火箭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651工程”,即设计、生产并发射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实现主席早在1958年就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作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我国第1种现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在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加上固体推进剂的第3级,这就是“长征-1”号运载火箭。

1970年4月我国使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太空。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并于1975年11月29日按预定计划返回,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卫星的再入和回收技术。1981年9月20日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将三颗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液氢/液氧低温推进技术和具有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能力。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将“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成功发射“亚洲-1号”通信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了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载人试验飞船发射和回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拥有进行载入航天技术的能力。

二、中国航天探索取得飞速发展

(一)各种应用卫星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第一步是2000年我国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第二步是从2004年起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首次开始批量研制生产卫星和运载火箭,密集组网发射,到2012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

第三步是于2020年前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届时要完成约3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三)探月工程计划

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探测和人类在月球短暂驻留的月球基地建设,目前正按计划分步实施。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载人航天发展

1、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

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

2、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无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人。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

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升空,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返回,搭载模拟人,为正式定型型号。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升空,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返回,航天员为景海鹏、刘旺、刘洋(女)。这也是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在夏季发射。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送入太空。

3、天宫建设(即太空站建设)

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有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它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九、神十分别是两艘有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今年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将完成长达30天的在轨驻留,这个时间长度对于技术和人员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挑战,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门槛。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五)中国掌握一箭20星技术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

2008年0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两天后俄罗斯打破了该记录,11月21日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32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一箭多星的数量记录保持者。

此次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且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3篇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伴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搭载着“神舟九号”飞船和三位航天员的长征2F火箭成功点火,正式起飞升空。与此次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共同腾飞的,还有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发展民族产业,造福人类健康”的企业发展之梦。

作为一家与航天精神血脉相承的国有企业,新时代人秉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奋斗精神,历经数年,将企业打造成为集原料采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同时,更努力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质量管控体系和生产服务管道,成功打造了“国珍”、“兰香阁”、“竹珍”等系列保健产品,成为民资直销挑梁者的同时,更成功实现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保驾护航。

事实上,早在新时代的事业发展初期,便定下了携手航天的发展基调,并与我国的航天事业结下渊源。2005年9月23日,凝聚着航天科技的新时代“国珍”系列产品,以其卓越的品质和优异的品牌形象获得了中国航天基金会的认可,被授予“中国航天专用保健食品”的美名,成为保健品行业中惟一获此殊荣的产品。

2010年,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再次携手中国航天,成为上海世博会太空家园馆航天保健食品参展商,因而,新时代的“国珍”系列产品得以作为航天保健食品的参展品,荣耀地躺在上海世博会的太空家园馆内。

2012年6月,作为一家长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国有企业,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晋升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与当年“神舟八号”发射时一样,应中国航天基金会的邀请,新时代公司领导与国珍专营店长代表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神舟九号”飞船发射的盛况。

据了解,要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企业及其员工必须热爱中国航天事业;二是产品质量可信赖,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三是为行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作为中国直销行业的挑梁者,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一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提供着多方面的支持,如设立专项基金,奖励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开展航天科普讲座、航天事业大讲堂等,对社会公众进行航天知识的相关科普教育;通过为航天员提供“国珍”等保健食品,为航天人才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而从“中国航天专用保健食品”到“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身份转变,除了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与中国航天事业的紧密联系外,同时也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4篇

值此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奋斗在航天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指战员,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0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我国航天工作者创造的非凡业绩,已经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希望航天战线的同志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集中力量实施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不断谱写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航天事业。5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和科技很薄弱的基础上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载人航天等主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相继成功发射并平安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说,50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指出,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第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艰苦奋斗,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第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走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航天之路,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四,坚持多学科集成、多部门协作,运用系统工程实施科学管理,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强调,我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航天装备研制和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要求,加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航天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大航天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紧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增强航天事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生产、应用体制。四是坚持和平发展,积极扩大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加强航天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主持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总书记的贺信。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5篇

能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匹克董事长许景南非常自豪。“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强大的国家催生强大的企业,也才能塑造强大的品牌并推动其走向全球。匹克希望与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共同成长、进步,为走在世界前列而奋斗不懈。”许景南说。

据了解,匹克在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八年中,致力于同航天基金会共同开展公益活动、航天人才培养、科普教育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并给予人民的航天英雄——航天员们以人文关怀,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状态。

匹克与航天“结缘”始于2005年9月,经过中国航天事业的严格考核,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这是在运动产品领域里中国航天唯一指定航天员运动装备。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后,匹克和中国航天人共同经历了中国航天史上光辉灿烂的几段难忘时光,从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的成功飞天木雕版Dunk鞋款现身球鞋丛中,到2007年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嫦娥一号”成功完成中国人自己的“探月计划”,再到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八年间,匹克见证了中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6篇

航天档案创新思路

一、更新观念,提高效率,建立大服务管理体系

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创新对于航天档案工作的发展也不例外,必须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宗旨,通过建立航天档案的服务管理体系及强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对航天档案工作的发展进行创新,以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树立强化发展意识,牢固树立服务观念。本着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服务至上的观念,把不断满足航天事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作为档案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取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推动航天档案工作的发展,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以往,社会对于档案工作的意识浅薄,长期处于边缘状态,航天档案工作也不例外。对航天档案工作的不重视以及无法为航天工作人员提供更充足的信息资源,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航天档案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为了适应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一改以往单一、被动的服务理念,建立航天档案多元化,现代化的体系,以便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快捷的信息,强化航天档案作为国家军工专业档案的功能。

再次,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水平和效果。长期以来,航天档案的管理模式是半手工形式与半自动化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其弊端逐渐凸显,对航天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对管理模式的改革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模式,实现航天档案的库藏条目录入、全文数字化、全文检索等工作,以此实现航天档案检索的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还应该不断完善航天档案管理评价体系,注重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航天资料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管理人员应该面向航天工作人员的需求,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现代化、人性化和优质化。

最后,要求转变人才观念,强化人才素质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祖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档案的数量也是呈现出几何指数增长趋势,这就无疑带来了许多崭新的航天档案形式和课题,这就对档案员的才识提出了挑战。以往传统的航天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业务水平应经远远不能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走航天档案工作发展新思路就必须树立人才第一的思想,针对航天档案员的成长和工作特点,不断地鼓励创新,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实、纪律严的航天档案专业人员的队伍。例如,航天档案员不仅仅应该具备以往档案员的专业知识(档案的分类,管理,保存,查阅等等),还要对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了如指掌(如何实现航天档案的电子化办公,如何建立专门的档案数据库等等),此外,航天档案员还应该针对航天档案的特点进行对航天相关知识的了解与积累。航天档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档案的特点(例如许多涉及国家军工秘密的档案保密性,航天档案信息的实时性,更新换代速度快等等),航天档案员应该根据具体的特点进行专业的档案管理培训。

二、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体制创新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航天档案工作在创新时就要实行机构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精简是机构创新的核心。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一改以往的“铁饭碗”机制,实行部门内部的竞争氛围,因为如今无论是哪个行业,精干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航天档案管理部门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内部实行精简机制。随着航天档案数字化管理机制的实现,精干的机构就可以胜任航天档案工作。此外,航天档案工作的创新要扩大档案工作的外延,深化其内涵,具体将以往的档案室发展为集档案、资料、信息、统计为一体的“航天档案信息中心”。这个机构的中心行政应该由国家航天档案管理的总部指挥,具体操作由下属的分支机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航天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和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化精干、高效的原则,以增强航天档案工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机制创新的关键就是高效。航天档案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转换机制,高效运行,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航天档案工作的开展要随着管理体制的创新进行创新,不断地激活机体,坚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且要敢于否定自己,完善自己。改变以往单纯的航天档案资料的管理机制,向集档案、情报、信息、科技为一体的创新型管理机制。

制度的创新在于航天档案管理以实际出发结合我国航天档案工作的实践不断在制度上进行创新。首先航天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详尽的制度,明确规定航天档案的年度方针和目标以及档案员的具体职责;再次就是对航天档案员的变现进行按月考核,年度评比,保证职责明确,奖赏分明。用创新的制度促进航天档案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航天档案是几代航天人辛苦劳作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科技作为高新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我们就要从基础做起,因为只有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断地攀登,在已有的航天档案工作经验上加以创新,才能为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保证。总的来说,我国航天档案资料多而杂,航天档案资料又被航天工作者视为掌握发现规律的重要依据。航天工作者只有通过通过航天档案,才可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继而进行研究发明。因此,航天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路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创新的航天档案管理才能保证航天档案工作具有生机和活力,不断地快速为社会和航天事业服务。航天档案管理机构必须秉承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实现航天档案工作的新突破,更好的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为汉.档案工作何不看远一千年[J].中国档案,2011(08).

[2]袁光.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弘强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J].档案与建设,2011(06).

[3]孟友顺.中共宣恩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档案工作[J].湖北档案,2011(06).

[4]翟自然,张嘉慧.浠水县三常委同台就提升档案工作实力提要求[J].湖北档案,2012(05).

航天事业的发展第7篇

关键词 航天文化创意;产品创新;科技传播;调整改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36-02

航天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航天作为我国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沉淀了独具特色的航天文化。

今天,面对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大潮,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让普通百姓体验和分享到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进行有效的正能量传递和科技传播,已经成为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创新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正在用一次次的创新与努力,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有力的支点。

本文以北京神舟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舟传媒)为例,探索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在产品创新与科技传播中的经验与得失。

1 紧握航天内容 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数量之多超过之前数年。在此情况下,若想在万马千军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唯有“创新”两字。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创意企业里,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如果企业的文化产品既得到了社会热议、同行称赞、市场好评、品牌凸显、企业获利,同时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那么,这就是成功的创新。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航天事业积累的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工业遗存作为题材和支撑的文化创意活动。

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于航天事业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携带更深、更广的创新基因。其创新的核心在于:对航天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将有形的高科技技术与无形的人才创意力量有效结合,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对产品创意“一意多用”,创造出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满足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最终实现企业的赢利。

1.1重大航天事件中的产品创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航天发射逐年增加,呈现井喷态势,取得的成就更让世人瞩目。特别是载人航天,每一次发射都会掀起规模不小的航天热潮。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来讲,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佳的创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对接。

借助于“天宫一号”的发射契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项目。体验舱外形接近真实的天宫实验室,采用4D动感座椅系统,配合高科技视听、互动和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参观者只需通过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就可以真实体验到火箭发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维修、交会对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务。震撼的发射场景,专业的任务指令,紧张的躲避环节,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环境中,尽享高科技带来的愉悦感。

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在北京科技周上,体验舱项目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展品,参观者络绎不绝,等待队伍长达百米。刘延东、郭金龙、万钢等领导同志也走进体验舱内,亲身体验太空之旅的神奇。

应该说,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是航天文创企业产品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交会对接的过程,将严肃的航天事件变成普通百姓可以亲身体验的文化产品,使航天内容与娱乐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次尝试为企业日后创造出更多受大众喜爱、市场认可的航天文化实体产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例证。

1.2重大展览活动中的产品创新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航天文化创意企业根据重大展会、主题展览的需求,围绕航天内容创新研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创新速度,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太空侠》是企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太空家园馆”量身定做的3D立体电影,讲述的是小乌鸡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经历。世博会期间,作为“太空家园馆”的镇馆大片,该动画电影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观众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部入选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3D动画影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珠海航展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每两年举办一次,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针对历届航展的不同需求,企业创新研发了形式各异的展品展项。2010年第八届航展上推出“卫星应用天地一体化沙盘”展项,沙盘直径7m,高2m,全面展示了卫星系统在通信、导航及遥感方面的应用情况。2012年第九届航展时,企业历时数月创新研发了三维动态十米长卷“航天,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展项。该展项运用3D动态影像,全面展示了航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在2012年“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间,企业设计实施的“中国未来载人空间站全息影像”展项,以新颖的全息成像技术演示了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构型。幻影的画面结合音乐与解说,呈现出美妙的视听体验,让香港同胞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样子,成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2寓教于乐 传递正能量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起步至今历时50余年。50年间航天事业经历了坎坷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与自豪。伟大的事业催生先进的文化、孕育伟大的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为背景的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势必要担负起弘扬航天文化、推进科学普及、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今天青少年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由过去的文字阅读为主,发展为读图为主,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自愿地了解科学知识,享受科学世界的乐趣呢?

秉承快乐科学、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企业将一向被大家视为枯燥的航天知识、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动体验项目及相关文化产品中,通过悬念迭起的航天任务设计、身临其境的太空环境渲染、以及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造型,激发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体验快乐获得自信的同时,积极地吸纳科学知识,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间,企业研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模型,就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让参观者零距离体验航天发射过程的同时,轻松地学习到航天知识点、了解航天专业术语。

此外,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扬航天文化、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国耻、励志腾飞”为主题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展览作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起跑”、“聆听中华的脚步声”“飞天圆梦”“太空出舱”等16个版块组成,详细介绍了建国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期间,还穿插了观看航天立体电影、体验大型航天科幻舞台剧等文化活动。

圆明园航天展通过创意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了跨界资源的整合。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国强则民强、国弱则园毁”的道理,起到凝聚民族士气、激发爱国情怀的作用,有效地传递了正能量。

3调整改进 谋求跨越发展

坦率地讲,我国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并且由于保密资质等原因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创意企业难于进入航天与军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因此,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凤毛麟角,实体性的文化产品也远未形成规模,整个产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航天事业的井喷式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处于产业变革中的航天文创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弥补自身不足,巩固发展优势,才能在产业发展的巨大浪潮中,顺势而为,取得跨越式发展。

3.1从作品观念向产品观念转变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对于创意人来说,一个创意就是一个作品,是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独立作品。但是,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只有将一个具有经济价值、新颖独特的创意,迅速产品化,并实现“一意多用”,开发出多种类型的产品,延长产品链,才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3.2注重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挖掘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了50多年,期间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件、历史、人物和故事。但现有的创意产品还仅仅浮于表面,热衷于对航天发射及领军人物的描述和表达,这些显然只是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冰山一角。加强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创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诠释,创造出让人们可亲近、可消费、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产品,是每个航天文化创意企业的责任,也是使命。

3.3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腾飞的双翼。企业运用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今天,中国市场正处于全面消费升级阶段,人们的文化消费已经由浅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深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3.4借力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所具有的多屏、移动、互动的传播特征和规律,带来了受众数量的激增,也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跨平台、多屏幕、一体化”的传播特点,使其更好地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逸帆.中国广播.不是创新,就是消亡,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