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学的需求(合集7篇)

时间:2023-09-21 16:38:48
经济学的需求

经济学的需求第1篇

关键词:线性需求曲线;需求;需求量;需求数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经济学也被陆续引入高校课堂,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同学们扩大了视野,掌握了分析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本方法.同时这门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即以后学习的一些专业课程好多地方都会用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对以后的深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作用,可见微观经济学在本科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说道:我们能让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但首先必须让它学会需求和供给.可见,需求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学好经济学的根本.掌握需求,必须要区分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国内出版的多家教科书中对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解释不是很到位,学生通过看书来区分二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将自己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便于学生掌握二者区别的教学经验在此呈现出来,希望能对初学经济学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

1线性需求曲线分析

在本科阶段所学的微观经济学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要求学生掌握最简单的那种情况就可以了,至于复杂的内容会在研究生阶段学到.例如对于需求曲线的分析,只要求学生掌握最为简单的,即在本科阶段所学的需求曲线是最简单的线性的需求曲线.下面笔者重点介绍一下需求曲线.影响需求数量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以及消费者对商品未来的预期等等.以上各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消费者的商品需求数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需求函数就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在以上分析中,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的函数.但是,如果我们对影响一种商品需求数量的所有因素同时进行分析的话,这就会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在处理这种复杂的多变量的问题时,也就是文中上面提到的,通常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即一次集中精力在一个影响因素上,而同时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在这里,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需求数量变动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仅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仅仅看作为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同时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商品价格和这种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对于上面提到的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假定,相对来讲还算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以及消费者对商品未来的预期等这些因素在经济学所研究的时间跨度内(通常是短期)基本上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是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需求函数是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上各点的斜率是相等的.当需求函数是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不相等的.同样,在本科阶段分析最简单的情况,即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线性需求函数.相应的线性需求函数表达式为:Qd=α-β*P(1)在(1)式中,α、β为常数,且α、β>0,P为商品自身的价格,Qd为商品的需求量.在(1)式中,只考虑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影响需求数量变动的其他因素(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保持不变.从(1)式来看,商品自身价格和该种商品需求量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只要α、β不变,根据(1)式绘制出来的函数图像就是一条固定的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下面我们试想一下,当商品自身价格即P不变,假定消费者收入水平有大幅度增加,消费者将会多购买一些商品,即Qd将会增加.那么为了使(1)式中的等号两边相等,在价格P不变的基础下,只有α、β其中之一或两个都变化等式才能成立.由于β决定需求曲线的斜率,为了简化问题分析,在本科阶段我们只分析斜率不变的情况,即(1)式中的β不变,所以只有α变化才能确保(1)式成立.从而我们可以得出: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会导致(1)式中α的变化,同理我们也能推出其他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1)式中参数α发生变化,而β不变.综上所述,影响需求数量变动的其他因素的变化会导致α的变化,α的变化导致需求曲线的位置会发生左右平移,即α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α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2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数量的变动包括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看似没什么区别,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混为一谈.但是在微观经济学中,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具体二者的区别可见下表1.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别,直接影响到后面课程的学习,比如均衡价格水平的变化就要用到二者的区别,而价格又是微观经济学的根基,可见,区分需求和需求量的不同,显得尤为重要.2.1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某商品的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由此可见,需求量的变动就是上面(1)式表达的内容.α、β既定,商品自身价格P变化对该种商品需求量Qd的影响.下图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在图形中的表现,即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也就是说,需求量的变动不会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只是点的位置在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移动.在图1中,假定商品自身的价格由P1下降到P2,需求量将由Q1增加到Q2,P2和Q2有对应的B点一定在原有的需求曲线Qd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1)式中的常数是不变的,当然需求曲线不会移动.2.2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以及消费者对商品未来的预期等.根据上面第一部分中的表述,其他因素的变动是要影响到(1)式中的α值的变化,而β保持不变,假定α变为α1,而α值的变化直接导致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化.线性需求函数表达式变为:Qd=α1-β*P(α≠α1)(2)上面(2)式和(1)式的常数项发生了变化,当然,在图形中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需求的变动会导致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化,具体变动可见图2,假定图中Qd1表示(1)式所对应的函数图像,那么Qd2就可以表示(2)式所对应的函数图像.如图2.2所示,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为P1不变,而其他因素变化,如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了,那么消费者会多购买一些商品,即需求数量将由Q1增加到Q2,P2和Q2有对应的B点不在原有需求曲线Qd1上,而在新产生的需求曲线Qd2上.Qd2曲线就是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显然,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的移动,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3结束语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统称为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不会改变线性需求函数表达式,当然也就不会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只是在既定的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需求的变动会改变线性需求函数表达式的,即线性需求函数表达式中的常数项会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改变,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很多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反映需求和需求量变动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大部分同学搞不清楚二者的区别,认为二者表示的是一个意思.而且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搞不明白直接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因此笔者从线性需求曲线的角度去阐述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笔者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初学微观经济学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

作者:孙华美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经济学的需求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研究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利用合理化的供给关系,来完善经济发展和管理体系的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增加经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阐述表现

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是体现在供给关系的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但是当下形式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人员,还没有给出最据说明的定义。其中部分研究认识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供给关系和社会劳动体系的重要表现,指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加了让社会劳动的意义,完善了劳动体系的发展。从而促进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形成。对于另一部分研究人员来看,马克思的给予需求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学体系基础上的。认为马克思需求管体是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的主要表现。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马克思体系的研究切入点,都建立在与供给方面,进而对于需求的关系的关注度较为较少。其中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主要专研体系是针对于供给管体部分,马克思的竞争环节包括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研究,但是这一部分,马克思经济学并没有有效运作。

三、马克思体经济学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

马克思体系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供需两部分的不同切入点进行马克思供需部分的研究。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马克思体系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是利用供需的弹性关系和不同的方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对马克思的供需环节中的总体的给予、总体的需求、总体的价值、总体的收入等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研究。这一运作环节,也是对于马克思体系的供和需更深层次的剖析和专研的体现。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弹性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劳动体系的重要做之上没理由对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深入数额和数值的研究工作。包括对于马克思体系中的收入和总体价值的分析。其二,利用国家发展的总供需的资金值,对于社会的可利用的生产环节的供需的运作研究活动,并利用有价值的供给和无价值的供给,来增加现有经济体制中,社会生产的总需求。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又加上供给,包括管家的总商品的有价值提供和、外出商品的有价值提供等方面内容。其三,利用马克思的供需关系,在具体的时间内来展开研究,依据于马克思供需发展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四、马克思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有效发展

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支出2010年延续到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总值在不断的下滑。面对这一形势,国家要不断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充分发挥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供给和需求的有效作用,增加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发展理念,完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度,提高国家的总供给力度或者减少国家的需求量。把二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对于完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均衡不发展,还要依据当下具体发展形势来看,从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对对于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当社会总供给过于频繁,导致给予过多时,要加大的需求的运作环节。而不是利用减低供给来处理这一问题。当社会的总产值低于总需要时,面对这一形势,则要将供给的力度,减少不合理供给和需求事件的发生。供给关系的不完善,包括社会生产过剩、无价值的供给等等现象。面对这种形式沿不断优化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将马克思经济学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增加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管理机制。由此可见,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下,建立完善的经济供给和需求关系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完善了社会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弊端,利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避免了生产过剩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现象的产生。

五、结论

由上文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体系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的总生产值和总供给的合理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和支出的合理化运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想发挥马克思供给和需求的重要作用,要将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供求这一运作理念,进行合理化的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斌.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生产价格[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40-44.

[2]冯根福.马克思长期供求理论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2):9-14.

[3]薛进军.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30.

[4]朱正清.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5(3):43-46.

经济学的需求第3篇

关键词:运输需求;派生性;替代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人们对于运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运输需求是运输经济理论的基础概念。准确把握运输需求概念,有利于更好理解运输需求的特性,从而有利于把运输需求与其他商品和服务相区别开来。

一、运输需求的内涵

"需求"与"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构成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运输需求是社会经济生活在人与货物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此可知,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支付能力是运输需求的两个必要条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运输的需求是通过运输量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运输量的大小与运输需求的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运输量本身不能完全代表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在运输能力满足运输需求的情况下,运输量基本上反映了运输需求,超负荷运转的运输设施所反映出来的运输量,不能代表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它代表的是被一定运输设施条件所限制的运输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运输设施允许,潜在的运输需求就会显现出来。

二、运输需求的经济特性

运输需求与其他的商品需求相比,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物质性

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都是有形的物质性需求,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物质产品本身的效用实现而获得的。而运输需求则和其他服务需求一样,消费者支付货币后,实际消费的并不是非物质产品,而是非物质。

(二)广泛性

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和物的空间位移,都有运输需求。除了一部分位移由个人或企业、组织自行完成外,大部分运输需求的满足都来自运输劳务的专门提供者。运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任何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它而单独存在,因此,与其他商品和服务需求相比,运输需求具有广泛性,是一种普遍性需求。

(三)派生性

人们的实际需求包括运输需求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根据其直接性与否,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性需求或称本源性需求;另一种为间接性需求,即派生性需求。运输需求属于第二种。乘车不是旅客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乘车实现其空间位置的改变,最终满足其探亲、访友或者其他最终的需求。货主的运输需求也是如此,其购买运输劳务,并不是其最终目的,而是为了生产,如供应原材料,或是为了把物质消费品运回家中用于消费。从这一方面看,运输需求的产生始终是被动的,即没有与运输需求相关的本源性需求产生,就不会有运输需求产生。运输需求的变化也是被动的,每当与运输需求相关的本源性需求因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时,运输需求也随之变化。因此,从总体上和长远角度分析运输需求时,不仅要看到直接因素,更要看到间接的或本源性因素。

(四)多样性

运输需求的种类繁多。首先,存在明显的是货运需求和客运需求两类。在货运需求中,不同的货物对应着不同的需求,如普通货物运输需求、专用货物运输需求、危险货物运输需求、大型物件运输需求等。在这几种不同的货物运输中,对运输需求也各不一样。像危险货物运输需求,其运输的货物不一样,运输车辆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货物需要不同的运输车辆,不同的运输方式。在旅客运输需求中,由于旅客的旅行目的、年龄、收入水平、职业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客运需求,如旅客的旅游运输需求、普通运输需求、通勤运输需求等。其次,不同的运输工具也对应着不同的运输需求。由于不同运输工具所得的需求满足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了铁路运输需求、道路运输需求、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需求等。另外,每一种运输方式内,也因运输工具的差异而形成运输需求的差别,如豪华高档车和中、低档车,以及大型和中、小型车的差别等。因客、货运输起讫点间的距离不同,可形成长途运输需求和中、短途运输需求。因旅客和货主对送达时间的要求而形成快速运输需求和普通运输需求等。

(五)替代性

不同的运输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代替是运输需求的又一特点。从运输需求的发生来看,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需求者,其所需要的都是空间位置的改变。因此改变空间位置这一基本效用,决定了不同种运输需求的可替代性。事实上,将旅客或货物由一地运往另一地,既可以利用铁路、道路,又可以利用水运或航空;既可以由甲企业来运输,也可以由乙企业来运输。当然,这种替代性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由于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不同,在不同运输范围内,运输的经济效果不同,因而使运输需求有了一定的划分。在统一运输方式内的不同运输企业之间,也会因服务质量、运费水平高低等,形成差别,从而也降低了不同运输需求的替代程度。

因此,运输需求的替代性特征只能是总体上或相对意义上的,但这种特征又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运输企业了解这一特征,一方面,可以清醒地看到运输市场将面临的激烈竞争,如果稍有不慎,将会失去应有的运输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地改进运输劳务质量、运输劳务行驶等,形成新的运输劳务差别,刺激新的运输需求,以占领相应的运输市场。

(六)空间特定性

运输需求是对位移的要求,而且这种位移是运输消费者指定的两点之间带有方向性的位移,也就是说运输需求具有空间特定性。这一特点构成了运输需求的两个要素,即流向和流程。流向是指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的地理走向即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流程也称运输距离,是指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对于货物来说,运输需求在方向上往往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一些大宗货物如煤、石油、矿石等,都有很明显的流动方向,这是造成货物运输量在方向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七)时间特定性

客货需求在发生的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周末或重要节日前后的客运需求明显高于其他时间,市内交通的高峰期是上下班时间,蔬菜和瓜果的收获季节也是这些货物运输的繁忙时期,这些反映了对运输需求要求的时间上的特定性。运输需求在时间上的不平衡引起运输生产在时间上的不均衡。

时间特定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对运输速度的要求。客货运输需求带有很强的时间限制,即运输消费者对运输服务的起运和到达时间有各自特定的要求。从货物运输需求来看,货主运送货物时,对起止时间及运送速度会有一定的要求,但也可能会因货物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旅客来说,不同的旅客会因目的地或时间紧迫程度不同,而对运输速度有不同的要求。

由运输需求的时间特定性可引出运输需求的两个要素:即运输需求的流时和流速。流时是指运输需求对空间位移起止时间的要求;流速是指运输消费者对货物实现位移全过程中对运输速度的要求。运输速度和运输费用是成正比的,运输消费者必须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费用之间进行权衡,以尽量小的费用和尽可能快的速度实现人与物必要的空间位移。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运输需求的非物质性、广泛性、派生性、多样性、替代性、时间特定性以及空间特定性的分析,深化了运输需求的内涵,同时得知运输需求具有潜在性。随着运输业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挖掘潜在的运输需求,扩大服务范围,提高运输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9(p139-143)

[2]现代交通远程教育教材编委会编.运输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7,(p18-20)

经济学的需求第4篇

在经济学中,需求量和需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比如消费习惯;需求量的变动是指由该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由该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工资变动等等。微观经济学提出了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需求曲线上,需求量变动反映为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经济学的需求第5篇

(一)受调查者英语口语学习现状

受调查者在经过一年的以教材为本的口语学习之后,本文对其现状进行了了解。在被问及“课堂活动参与是否积极”时,有48.53%的受调查者表示“不太积极”,41.18%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5.88%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积极”,4.41%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不积极”;在被问及“课外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时,85.29%的受调查者选择“否”,只有14.71%的受调查者选择“是”;在被问及“是否满意现在的口语水平”时,42.65%的受调查者表示“不太满意”,32.35%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不满意”,25%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没有人选择“非常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参加课堂活动不积极,课外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自身的口语水平不太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因此,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口语水平,必须要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社会对大学生有什么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受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需求分析

在被问及“是否希望提高口语水平”时,91.18%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希望”,在被问及“希望达到的口语水平”时,61.42%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自如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24.29%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与外国人无障碍地交流”,还有12.86%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应付课堂提问和口语测试”。在分析受调查者学习英语口语的原因时,35.96%的受调查者表示“有利于以后找工作需要英语面试,满足就业需要”,25.84%的受调查者表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给我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24.72%的受调查者表示想“通过提高口语能力来提高英语听、读、写能力”,还有7.87%的受调查者表示学英语口语只是为了“通过口语期末考试”。在被问及“最希望从口语课堂中学到什么”时,38.7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纠正发音”,34.4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学习常用的英语句型”,21.5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增加词汇量”。在学习困难方面,有29.79%的受调查者表示口语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词汇量小”,26.60%的受调查者表示最大障碍是“没有使用、练习英语的环境”,另外,有24.47%的受调查者选择“发音不准”,17.02%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勇气开口”是口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三)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需求

通过了解,本文发现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对受调查者的英语口语需求不明确。因为学院衡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是依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而很少提及对口语水平的要求。对于英语角,也因为各种原因,并无很多人问津。关于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需求,本文与学院应届毕业生有过交流。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在工作或实习期间应用到英语的应届毕业生。经过交流,我们发现,工作中需要应用到的英语“只要能够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对于语法和词汇的要求并不一定要做到100%的准确。但是,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反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的了解是有必要的,这对工作中顺畅地与外国人交流是很有帮助的。并且,还应有一些交际的策略能力。从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就业处我们了解到,面试要求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用人单位表示,英语面试主要是测试面试者能否用英语顺畅地进行交流及是否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是否有信心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而不太注重语言词汇选择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等要求。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对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并不满意,并且希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所学英语口语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并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以教材为唯一内容而进行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使教师和大学生明确大学生自身、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具体需求。

特别要强调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有效交际的需求,因为很多在校生并不能完全知晓或意识到社会对英语口语的需求,不知学习英语口语到底有什么用途,在迷茫别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方面进行特别讲解和训练。

(二)改变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以课堂活动多样化的形式激发

和鼓励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这里的需求是指包括大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需求、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需求,即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有效交际策略,使英语课堂教学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

(三)教学单位应明确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需求,并对大学生的学习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经济学的需求第6篇

关键词:大美青海;旅游需求;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青海位于祖国的西北,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省份。境内山脉高耸,河流纵横,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近几年,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国家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众多,既与消费者自身的内因有关,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消费者出游的偏好和动机、旅游产品的价格、旅游地的安全状况、路途的远近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旅游需求量。这些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这就需要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来确定,通过对模型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地建议,从而促进青海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青海省旅游发展现状

1.1大美青海,美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1.1自然景观

青海的自然景观有青海湖、茶卡盐湖、部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可可西里、玉树隆宝、北山森林公园、格尔木胡杨林、卓尔山、循化孟达、大通老爷山、柴达木梭梭林、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大多数景区都保留了最原始的状态,没有过多人为的干预,没有浓郁的商业气息,每到一处都能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1.1.2人文景观

青海具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特点。青海的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同步发展使宗教成为构筑青海省当地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宗教神话、史诗、传说、祭祀等迎合旅游消费者求知、猎奇和探秘的心理需求;散布全省各地的寺院、庙宇、道观、教堂、清真寺等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书法和装饰为一体的宗教场所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1.1.3景区分布

由图1可知,青海省A级景区以3A和4A为主。A级旅游景区在全省呈集中分布特征,并且分布均匀度低,空间上表现不平衡。主要分布在西宁市、海东市以及玉树和果洛地区。青海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受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以及客源市场等的影响。

1.2青海旅游发展的不足

1.2.1气候条件较差,旅游分布不均衡且间距较大

青海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凉爽,适宜避暑疗养,是游览的好时节,但是冬季寒冷,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并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

青海省面积为72.1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这意味着省内优质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难以实现聚集效应带来的带动性和吸引力。即使在不考虑海西、果洛等市州的情况下,仅选取以西宁市为中心点,涵盖海东市、海南州、海北州部分地区的环形区域构成的“主要旅游景点集群”,计算西宁至各景点所在地的距离和驾驶所需时间,可以得出均需40分钟至半天时间的车程,如果游客形成一定旅游线路规划,那每次奔赴下一景点的距离平均也在50~100公里。同时,由于碎片化分布的单一景区规模不大,且景点之间缺乏中小型旅游项目连接,导致旅游的边际效用无法匹配付出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也造成青海省难以独立形成具有公认影响力的旅游品牌项目(表1)。

在主要景点相距较远、游览更加耗费精力时间的现实条件下,青海省旅游资源吸引的更多是时间充裕的深度游背包客或自驾游、公路旅游爱好者,目标群体数量比较有限。

1.2.2产品开发层次低,旅游活动不丰富

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缺少游客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开发项目。游客旅游结束,并不能买到具有青海特色的可长期保存的纪念品,产业链短,旅游副产品开发不足,旅游购物消费远远赶不上内地经济发达省份。而且主要景区因与城市距离较远,对于游客来说,一日往返十分辛苦。但景区周边可选酒店住宿偏中低端,未做到消费分层布局,中高端酒店配备不足,酒店特色不够鲜明,服务不匹配。

1.2.3宣传不到位,旅游知名度不高

青海省远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如画的风景,但同时因其地理位置而阻碍了青海省相当一部分的发展,宣传不到位,旅游知名度不高。

1.2.4旅游管理服务工作有待提升

青海虽然独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景区的管理服务却与5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并不匹配,景区的内在价值并未充分体现出来,管理线条偏粗放,未重视游客的体验感受,对细节的关注度不够,对文创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设计也不够。在景区管理与整体设计中,智能化与科技化程度偏低,未有效利用GPS、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有效引导和导流,手机与景区对接不够。

2模型设定

2.1模型的设定

旅游者可支配收入和GDP的增加会刺激旅游消费,所以青海省旅游需求会随着旅游者可支配收入和GDP的增加而增加,人口数量与全年铁路里程的变化也是与旅游需求同步的。

本文主要引入以下四个变量:X1国内生产总值(GDP),X2可支配收入,X3铁路里程,X4我国人口数量,对Y青海省旅游需求(青海省旅游人数来表示)进行初步回归分析。β0为常数项,β1、β2、β3和β4分别为各个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初步拟用线性模型来进行分析,若实际模型建立时,线性模型不符合要求再考虑使用非线性模型。

初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式(1)。

2.2数据的收集

2.3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2.3.1模型的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表2,用EViews软件求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量得到模型三行回归报告式(2):

2.3.2模型的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是检验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通过模型可知,青海省的旅游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旅行者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关系且与经济学一般原理相符;但是人口数量和全年铁路里程的变化与旅游需求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经济意义检验未通过。由此说明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2)自相关性检验。该回归方程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896372,说明在总体的变差中,可以由解释变量解释的部分占90%,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只占10%,说明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对样本容量为10,四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的显著性水平,由于样本容量太少,DW表上并未查到相应的数据。因此用Eviews软件做出残差图进行检验(图3)。

由图3可知,残差的变动有系统模式,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表明残差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模型中t统计量和F统计量的结论不可信,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由计算结果可知,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非常高,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4模型的修正

由于线性回归模型所有的检验都未通过,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并且不同指标之间的单位相差很大,因此将所有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以便得到数据之间更真实的内在规律,去掉个别的解释变量再用Eviews软件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根据上文对青海省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如式(3)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X2为可支配收入;X3为铁路里程;X4为人口数量,对Y青海省旅游需求(青海省旅游人数来表示)进行初步回归分析。β0为常数项,β2、β3、β4分别为各个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由图4可知,用EViews软件求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量得到模型三行回归报告式:

2.4.1经济意义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是检验参数估计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通过模型可知,青海省的旅游需求与旅行者可支配收入、人口数量和全年铁路里程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且与经济学一般原理相符,说明经济意义检验通过。

2.4.2统计意义检验

F检验:针对H0:β0=β2=β3=β4=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n-k-1=6的臨界值F(3,6)=4.76,由表中得到F=580.2740,由于F=580.2740>4.76,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可支配收入”“铁路里程”“人口数量”联合起来对“青海省旅游需求”有显著影响。

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0,2,3,4),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1=6临界值=1.943,与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7.847576,2.435488,-2.706132,7.723177,其绝对值均大于1.943,这说明分别都应当拒绝H0:βj=0(j=0,2,3,4),即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可支配收入”“铁路里程”“人口数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青海省旅游需求”都有显著的影响。

2.4.3计量经济学检验

该回归方程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94279,说明在总体的变差中,可以由解释变量解释的部分占99.4279%,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约占0.6%,说明模型总体拟合效果非常好。修正的模型消除了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因此计量经济学检验也通过了。

3模型分析与预测

根据最终的回归模型:当旅行者可支配收入、青海省铁路里程、全国人口数量每增加1%,选择前往青海旅游的人数就会分别增加0.621013%、0.841678%、48.16785%。

4对策与建议

受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人口迭代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主力正在发生转变,新兴中产阶级和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显现,消费群体的迭代带来消费理念的更替,逐渐向着个性化、品质化、便利性、注重体验的情感主导型消费演进。这种消费理念的升级只有配合旅游场景的同步升级,才能继续展开游客与景区双方的情景互动。

4.1调整营销管理策略,满足不同游客“分层需求”

我们所熟知的景区之所以能成为著名游览胜地,一方面是其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在开发过程中抓住资源的特点,从景观设置到营销管理都围绕着一定的定位、主题及其所面向的细分旅游市场目标人群。青海省旅游景区也应当根据景区特性,寻找独特的定位和关联的主题,并根据不同种类游客的心理氛围强化具有针对性的、立体的体验,这样才能够保持生命力。

比如,夏秋季节可突出避暑主题,青海省属于高原气候,每逢夏季气温最高的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9~27℃,气候凉爽宜人,是盛夏避暑的理想去处。

4.2全方位优化体验,创新与时俱进

不论是自然还是文化类景区,必须关注的是游客的游览体验,人性化的完善服务体系对于提升景区的口碑度和重游率起到重要作用。景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场景设置、服务水平、技术应用等各个方面做到想游客之所想,及游客之所需,在关注共性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差异化需求,从而提升游客的综合游览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游客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景区也要保持不断优化创新的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景区更科学高效的管理,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游客。

4.3积极开发打破区域限制的文创产品

积极研发有关牦牛、藏羚、雪豹、兔狲、盘羊等动物的卡通形象和拟人化嵌入产品,也可考虑以唐卡、藏毯、堆绣、骨雕为概念的小件或者周边产品。纪念品不是简单将各种无特色的小商品进行堆砌售卖,而是非常讲究专业性,需要景区的运营者对景区主题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并通过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系统性开发。

经济学的需求第7篇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