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的好处(合集7篇)

时间:2023-09-20 16:02:27
社交媒体的好处

社交媒体的好处第1篇

但这些Social Media平台,对于SEO(搜索引擎)最佳化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

以下社交媒体(SNS)对搜索引擎优化的6大好处是我们的观察,这些好处对会跟随这些平台的壮大秩序增加。

第一点:网站外部链接(External Link)的增加

执行SEO时,适当增加网站外部链接(External Link)是很重要的!而在Social Media上面,只要文章的品质不错,很容易制造一定数量的链接。根据经验,建议不要将外部连结集中在同一个平台或是网站中的某一页,越多不同的平台连结分散在您网站中不同的內容,效果通常越好。当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您每篇文章中加入让使用者推到FaceBook等网站的功能。

第二点:搜索引擎收录(Index)速度加快

根据我们观察,由于Social Media平台资讯更新飞速的特性,让搜索引擎Spider也用超乎頻繁的速度不断造访。所以,一旦当我們文章出現在平台上面的时候,勤快的Spider也会顺着连结爬行到我們的网站,快速收录(Index)的效果就此达成!在这里提醒一下,很多人都习惯用短网址(Tiny URL)功能,这对SEO是不好的。建议就留下文章原始网址吧。

第三点:提升网站权重度(Authority)

网站权重度(Authority)对SEO有多重要呢?有沒有印象中有些网站沒做太多的SEO,排名老是很优异!而且只要一更新,搜索引擎马上收录!这就是网站权重度的体现。网站权重度(Authority)是一個网站綜合表现的结果,权重度高低又对SEO的印象巨大。而网站的內容是否能够在Social Media平台被大量收录发现,肯定影响替网站权重度评分。

這点沒有太多取巧空间,就是多交朋友,挑对议题,写好文章,原创更为重要。

第四点:自身就有抢占关键字排名的作用

最近有沒有发现在搜索某些关鍵字的時候,开始出现FaceBook或Plurk等网站的连接呢?是的!這些社交平台已经有自己抢占关鍵字排名的能力了,而且会越来越强势!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平台的使用者人数,影响力已大到搜索引擎不得不特別重视。讲白一点,某几個平台的网站权重度爬升得特別快,也特別高的!所以,接下來请期待我们分享在Social Media平台的SEO经验吧!

第五点:搜索口碑的强化

既然会有抢占关键字排名的能力,那当然也就具备了強化搜索口碑的能力。当我们搜索自己公司品牌名称的時候,搜索結果第一页若出现公司在FaceBook的粉丝团,或是用心经营的Plurk,那不是远比出現一些无关痛痒的网站好的很多吗?

第六点:即时搜索(Real Time Search)的排名

社交媒体的好处第2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客户关系;管理

一、社交媒体的革新

社交媒体是以个人为互联网的中心,注重互动与交流的网络时代进步的产物,一方面提供了网络用户撰写、分享、讨论意见、观点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与编辑的权利,自行集结成某种阅读社群媒体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社交媒体承担的功能主要有提供个性化信息的展示平台,如Facebook;分享内容,如YouTube;互动社交游戏,如开心网;个人即时信息更新,如微博。在国内,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主流产品已经逐渐取代其他社交媒体,成为用户群横跨学生、娱乐、企业的第一社交媒介。以微博为例,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信息的即时和传递,用户间的关注与转发,点对点的通讯与交流,其是一种动态信息的共享网络。可以说,微博给个人提供了一个“喊话”的“麦克风”,任何的文字、图片与视频都可以分享给无限广阔的社会群体。

在社会媒体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社交媒体的企业交互功能被逐渐发掘出来。一系列企业微博的产生与微博营销的兴起,都给社交媒体贴上了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工具性标签。比如,企业的官方微博、产品微博、售后服务微博、促销微博、招聘微博以不同的业务功能达到与客户的沟通、问题的反应与解决、商品的促销优惠等目的。另外,企业管理者的微博,如京东商城 CEO 刘强东、小米CEO雷军,以个人形象、个人魅力来打造品牌魅力,从而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体现企业人性化的一面。可以说,社交媒体的革新使得社交媒体称为企业和客户包括潜在客户进行交互的一种工具。

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势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指以关系或顾客为中心,建立与顾客一对一的对话,从企业对顾客最有价值点处开始,与顾客间建立终身关系。客户关系管理需要把营销、销售、客户服务所得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和共享,在企业和客户关系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与客户的持久关系。客户关系的价值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营销,而是通过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来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

由于社交媒体的革新而带来了社交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方式,通过社交媒体的平台来识别并评估客户的价值和需求,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良好便捷的沟通

大众媒体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了最快速便捷且最直接的沟通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不经任何其他媒介的过滤和延迟直接将消息给公众,并且手机客户端的便捷使得信息的完全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随性,特别对一些公关活动的处理上,可以随拍随传,并通过意见领袖的转发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确保了信息的覆盖率,扩大了公众的知晓度;另一方面,由于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只会看到自己关注的企业的消息或者从自己认可的用户转发的企业的消息,这样就从前提上就保证了传播受众是企业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通过这种方式信息传播的对象已经经过了筛选,确保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关系建立的有效性。

2.企业化主动为被动

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通常单向的,企业去主动联系客户,带有极强的收益目标,以过多的商业信息给予客户负担甚至反感,指标的功利性使得沟通的方式通常简单粗暴。而社交媒体使得企业成为用户可选择的对象之一而已,用户可以自主地随时建立或切断某个关系,也能随时加入任何一个关系链。因此,是用户主动选择了企业,主动亲近企业,这种基于用户自身意愿所建立关系更加稳固,更加牢靠,用户也更愿意接受企业的信息。

3.管理的人性化与互动性

社交媒体的平台倾向于相对人性化的语言,趣味性的图片与文字的交流使得企业与公众之间没有距离感,这样也便于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企业还可以通过经常设置转发有奖、有奖竞猜、投票或者话题、照片、视频等方式,把用户引领进入企业的互动中来。互动的易实现性也是大众媒体突出企业形象,引领大众消费的一种优势。加之大众媒体的好友圈功能使得朋友间的动态的互通,“微群”“微话题”等社区性活动增加了“圈子”的作用,企业已有的粉丝会带来更多的潜在客户的参与,相当于一种效果很好的免费广告,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4.信息的开放透明

社交媒体给予了消费者自己发表声音的渠道。当下频发的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突发事件等使得质疑也成为一种时代惯性。企业唯有做到信息的透明、问题的及时解释、事件的及时处理,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而社交媒体恰恰给了企业这种渠道,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及时公开信息,主动真诚地与消费者沟通,解答消费者的疑虑。由于客户能够使用简单的评论、转发等功能就可以与企业的管理层沟通、投诉、反映问题,问题也能够及时反映到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处,保证了沟通的有效性,企业能够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如果问题不被及时处理,也会引起其他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对企业的反感,给企业带来压力,所以信息的开放使得消费者的权益更好地被保护。

三、企业整合社交媒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建议

1.不忽视以“产品为导向”的大众营销

用好社交媒体来处理客户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客户最看重的是什么。通常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认为新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着重品牌的关注度、企业的亲和力等等,然而让企业没有料想到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切实的价值,这是他们与企业保持交互关系的首要原因。这也就表明了,采用社交媒体的客户关系管理仍然不能忽视以“产品为导向”的大众营销,也就是说利用价格因素增加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把单一的产品更多地推向尽可能多的顾客。在这里可以采取的方法就是企业的打折促销,包括网上折扣券、网上赠品、网上抽奖、积分兑换等策略来吸引消费者注意,让消费者感受到切实的实惠。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好友之间的互动并不一样,增加与客户的亲密度并不能带来最直接的效益,客户注重的仍然是确保他们获得所需要的东西,所以企业的优惠信息足以让客户以及潜在客户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愿意与企业进行更多的交互。

2.用人性化的方式交流

社交媒体时代也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首先是为了用户进行休闲娱乐,特别对于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年轻人来说,社交媒体是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聊天互动的平台。企业的官方微博等应尽量使用人性化、互动式的语言去与公众交流,有趣的配图或者逗人开心的段子和事件更能增强这种沟通的效果,绝对不要使用一些官方式、官僚式的语言。另外,企业的社交媒体不仅可以介绍与自己业务相关的内容,也应该多穿插一些公众感兴趣、有价值、趣味丰富的视频、知识、新闻、网络应用等,这类信息虽然与企业的自身业务无太大相关,但是可以吸引公众持续关注并投入到与企业的互动之中,增强一种“圈子”的黏性,增加关注度,积聚人气,能有效地维系与公众的关系。

3.妥善处理企业危机消除疑虑

企业的危机公关是客户关系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而社交媒体的应用给这种危机处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由于社交媒体的信息分享迅捷、信息呈裂变式传播,企业无法控制对企业不利信息的流通,因此如果客户的问题未被及时处理,或误解未及时消除,对企业的形象与信誉影响极大,企业可能会在危机中丧失话语权,处于被动境地,即使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弥补客户的损失,对于已造成的消费者间的不良印象也很难消除。因此,企业应及时回复客户的评论与转发,面对公众的质疑或其他形式的指责,应迅速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确实企业存在过失应主动道歉,恳求客户的谅解。特别在发生,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候,社交媒体上也不应该是封锁评论,对问题躲闪回避,而应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主动开放沟通渠道,耐心解释,保持阳光正面的形象,直到客户重新给予企业信任,被企业的态度所打动,才有可能重新保持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4.展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

企业的社交媒体网络上不仅仅是对企业文化、企业产品、企业活动的宣传,还应该展示出企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所作所为,履行其企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建立起企业的社会良好形象。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虽然通过社交媒体来更有效地管理,最终仍会落脚在实际生活之中。企业自身的不断创新,企业在社会实际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企业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企业对社区、艺术、教育、慈善事业的贡献都能树立起企业的正面形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与忠诚度。

结论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企业与客户的直接对话成为可能。企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不仅要提供生动有趣的内容,保持亲切的交流方式,更重要的是给客户带来切实的价值,妥善地处理危机,不断改进和细化客户服务,使客户真正成为企业的忠实拥护者。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好处第3篇

[关键词]新型社交媒体;大学生;行为习惯;影响;成因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7

[本刊网址] http://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新型社交媒体渗入到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是多方面的原因诱导了这一结果。那么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型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高校而言,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正面影响

1.丰富校园生活,满足多层次需求

新型社交媒体强大的娱乐性、实用性、便捷性,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一方面,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随手可得的休闲娱乐,满足了正处于渴望理解、自由发泄时期的大学生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新型社交媒体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媒体终端,及时、便捷、多元地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和服务,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娱乐方式,新型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和学习工具。

2.拓展社交范围,提高沟通能力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指出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新型社交媒体朋友结交朋友的运作模式就建立在此模式之上。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不需要考虑性别、年龄、地位的差别,通过微信平台、朋友圈及QQ好友等途径与他人轻松交流,突破传统社交模式的时空局限,保护他们的隐私,消除大学生在日常沟通中的心理隔阂,在网络中更好地表达自我,开拓了大学生人际交流沟通的新空间和新机会。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

1.学习独立性下降,思维退化

新型社交媒体依赖性较重的大学生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停留在无意义的信息上,他们的学习时间过于碎片化,学习缺乏系统整合,知识不稳固。他们常常会打开网页,直接搜索,抄袭现成的答案,而不进行独立的思考。新型社交媒体资源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和惰性思维的温床。

2.沉迷新型社交媒体,影响人际交往

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生活需求提供了足够的平台,不论上课、吃饭还是走路总会看到他们玩手机的身影,他们时时刻刻关注微信里有没有人评论,朋友圈里有没有信息更新,甚至连联系他人,吃饭都要通过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新型社交媒体上,沉迷其中,自我封闭,冷落现实人际交往,成了真人版的“容器人”。

3.身体健康安全存在隐患

极速发展的新型社交媒体滋生出大量的信息泛滥,加之网络管理不规范,造成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媒介使用和判别能力薄弱,极易被不良信息所诱惑,进而上当受骗。有关调查显示,在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有95%的大学生会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完全填写或者部分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严重,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的机会。新型社交媒体也给了大学生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如对人体造成辐射,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引发眼部疾病等问题。

三、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原因分析

(一)功能多样化,满足大学生各项需求

新型社交媒体功能的日益多样化,使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生活上,大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满足自己的各项生活需求,比如网购、订外卖、订票、实时联系等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娱乐功能更是使大学生乐此不疲,比如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聊天等等。在学习上,新型社交媒体的网络功能已经成为了师生联系的主要方式,大学生通过新型社交媒体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师通过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布置学习任务,传达工作通知等。在人际交往上,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减少了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人际交往相对较差的同学会倾向于选择用新型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寻求网络安慰。

(二)学校教学模式和相关课堂制度不完善

其一,由于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还是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机会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新型社交媒体就成为了他们打发无聊上课时间的工具。其二,学校课堂管理松散,鲜有学校制定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默许了学生对新型社交媒体的无限制使用,还降低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地位

大学期间,大学生大多在异地就读,大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新型社交媒体知之甚少,对孩子此阶段的教育鞭长莫及。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已是成年人,就应该处理好各类事务。只要保证孩子资金方面的需要,就是对孩子尽职尽责。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仅是毕业时能够拿到毕业证书即可,忽视孩子在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是处于失语、失位的处境。

(四)个人自控力不

由于大学生自制自控能力较弱,兴趣爱好缺乏,他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新型社交媒体便成为了他们消磨时间、打发无聊的工具。当下很多大学生不论上课还是休息都会惦记着新型社交媒体,他们常常利用吃饭、坐车、上厕所等碎片化时间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关注有没有人评论、朋友圈里有没有更新动态等,造成学业倦怠和睡眠问题。

四、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使用新型社交媒体

(一)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高校应建立有关新型社交媒体的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使用规范,以制度约束不良行为,促进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提倡大学生进行实名认证,限制学生在上课时间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情况与教师的教风建设考核挂钩等。第二,教师要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创新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水平,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使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二)加网络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因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而造成伤害和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对常见的网络诈骗能够独立辨识,对不良信息能够仔细分辨,对流言谣言能够理性的认识。不登录非法网站,远离暴力、色情等内容不健康的信息,不随意自己或者他人的个人信息,不随便与网友单独会面,自觉抵制消极信息的传播,学会保护隐私,谨防上当受骗。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行为规范环境

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努力搭建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在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不会生根。首先,高校应积极打造形式新颖、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社团活动等,使大学生放下新型社交媒体,增加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逐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提前了解自身的专业发展前景和岗位需求,及早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动力,丰富大学时光,有效减少对新型社交媒体的依赖。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大使用干预机制

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对有新型社交媒体依赖的大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矫正,使其摆脱新型社交媒体困扰。首先,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咨询和指导,做好日常的跟踪辅导。其次,搭建新型社交媒体深度沟通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起话题讨论,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理性使用新型社交媒体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新型社交媒体强调受众对信息进行评述、解释、分析与选择,因此,应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第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拓宽网络信息辨别能力、选择能力,掌握媒介传播知识,辩证地看待新型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教育学生慎重转发与评论。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和媒介实践,丰富媒介素养教育形式,促进大学生通过合理利用新型社交媒体,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社交媒体在未来社会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抓住历史机遇,结合新型社交媒体的功能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发挥新型社交媒体的正能量,正确引导并规范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使其不再受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问题的困扰,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芳,曹资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培训,2015(11).

[2]刘娟,汤明华,丁志磊.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2).

[3]彭圣清.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6(1).

The Influence of New Social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 and Causes Research

WANG Jie

(Suqian College,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lege,Suqian Jiangsu 223800,China)

社交媒体的好处第4篇

也许这两件事有内在联系——当受访者对于执行高水准的社交媒体营销很有信心的时候,他们将更有可能从中获得收益;也许除了各种令人兴奋的好处之外,社交媒体营销刚好不是一种驱动收入提升的手段。

近7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还没有切实的衡量社交媒体营销ROI。社交媒体仍然是一个没有经过实际检验的营销渠道。不管怎样,7成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提高2013年的社交媒体营销预算。这恰好佐证了调研结果:除了营销效果难以衡量,社交媒体在更多的情况下被认为是重要的品牌战略工具。

其他发现:

受访者使用社交媒体营销的最主要目的有:建立品牌(90%),提升用户参与度(81%),向消费者广播信息(78%);

在战略重要性上,Facebook高于LinkedIn和Twitter。同时Facebook还赢得了最多的营销资源。

社交媒体的好处第5篇

新媒体的发展,更新着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竞争的“牌局”。在新的博弈下,中国如何抓住新一轮牌局机遇、积淀后发优势、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是具有战略性、迫切性的问题。在大国崛起、国际传播力构建的进程中,中国要重视并统筹社交媒体牌。

之所以要打好社交媒体牌,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Facebook、Twitter、Youtube包括我国的新浪微博等在内的各种社交媒体,近几年掀起了新的互联网热潮,突破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改变着旧有的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和进行互动传播的热点应用,也带来国际传播中新的传播途径与管控难题。

二是社交媒体在国际传播、政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社交媒体在其国家传播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美国展开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外交、公共外交及至“微博外交”,把社交媒体看作“美国的重要战略资产”。

三是我国对社交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及相关能力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缺乏足够重视和战略规划,在实际举措和探索上与西方国家的“先行先动”相比,也有滞后性。中国急需打好以下几张牌,推动对外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转型与升级:

打好政府社交媒体对外传播的“主牌”。在对外传播和媒体外交、公共外交等事务中,政府具有主导性、权威性的特殊地位,官方的对外传播直接关系和体现着国家的声音和形象。美国、日本、英国等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官员纷纷进驻国际社交网络并吸引众多“粉丝”。中国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政府和官方的社交媒体化拓展与延展尚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要加大我国政务微博例如“外交小灵通”、“北京微博厅”等的推广,提升国家党政机构、领导人、官员在国际社交媒体公共领域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官方媒体、主流传统媒体的“社交化”媒介融合发展与传播。

打好多元主体与民间对外社交媒体传播的“副牌”。社交媒体的传播主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更为显著的多元性乃至个人化特征。中国对外传播战略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府和官方“主牌”之外的“副牌”,甚至发挥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关键性作用。要利用和顺应社交媒体的主体特征,引导、鼓励和开展传播主体丰富活跃的“网络对外传播2.0”,发挥NGO组织、非官方媒体、公益机构、非体制内的意见领袖、公民等的作用,使之在政府和官方话语难以有效到达和渗透的领域、对象发挥有力作用,改善政府和官媒的单一格局状态,与“主牌”产生协同效应和多元整合效果。

打好社交媒体策略的“巧牌”。在整体实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特色牌”成为化弱为强、逆转形势的途径。要针对社交媒体的区域、社群、受众特点,抓住主要需求与特色需求,进行精细化、重点突破的对外传播;巧用社交媒体国际传播的创新形式,例如可以借鉴西方的“娱乐外交”、“外交游戏”等为我所用;加强传统媒体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转型延伸及其传播效果,优化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模式;探索利用社交媒体的国际公共领域特点,制造和引导社交媒体全球事件,利用社交媒体增强中国声音的全球效应。

社交媒体的好处第6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人力资源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播客等等。在国外,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有Facebook,Twitter等,而在国内,则包括微博,人人网,微信等。

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一个广为接受的认识是:社交媒体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的最重大变革。企业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他们的顾客和合作伙伴互联,及时通讯沟通。在社交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发出自己的声音,随时参与任何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甚至随之采取在线下行动,亲身参与热点事件进程。

生活中的新事物,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抗拒,社交媒体也同样。在一个企业中,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往往对外界的变革反应最快。技术部门的职责就是研究最新技术,开发最好的应用,评估最新的风险,所以他们往往先知先觉。而市场部门本身就肩负着开拓新市场,发掘新需求的任务,他们对于新生事物通常也接受很快。

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往往被认为是最抗拒变革的一个部门,是对新事物反应最慢的部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资源要负责维护企业现行的制度,程序,用既有的制度评估和管理所有雇员——他们是企业内现行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当然不愿也不能随意改变。可是,当下的社会现实是:数以亿计的人可以用手机上网、通过社交媒体与世界联通,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亿万人生活的一部分,人力资源部门想要拒绝社交媒体的影响已经很难。而如果人力资源从业者能够主动示好,研究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恰恰可以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巨大便利。正因如此,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开始主动接受和利用社交媒体,使其成为自己工作的得力工具。

社交媒体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员工沟通

——在社交媒体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异常迅捷。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在微博上很快会获得成千上万的转发和评论。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管理层要与员工沟通主要通过开会,个别谈话,电子邮件,内部办公系统等。企业有什么信息要向全体员工,信息会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整个过程费时费力。而在社交媒体时代,雇主们基本可以假设,他告诉一个员工的事,很快所有员工就会知道了。HR们再也不用费劲地跑到一个地方跟那里的员工开会,宣布,然后再飞去另一个地方。一个单独的企业微博账号,随时更新,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2 员工信息反馈

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想了解基层员工的想法建议,通常需要设立一个意见箱、员工热线或者 通过“总裁时间”这样不定时的会见制度。,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技巧实在显得太古老太费力。用这些工具,大概只有非常聪明的管理者,再加上一定的好运气,才能比较多地了解他的员工。而有了社交媒体就不一样了:通过员工的博客,微博,人人网页面,高层管理者可以在员工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微服私访”,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与员工留言私信互动。而员工若有什么问题要反应,也可以随时@或私信给特定的管理层人员,既方便又私密。在一个人人互相联通、随时可以自由交流的社交媒体网络中,基层的员工的意见以史无前例的方式获得了表达和传播的机会。

3 社交媒体有利于企业寻找人才

过去,企业需要招人时,人力资源部门常用的手段有登广告,找猎头,参加招聘会等,当然在企业自己的网站上也可以挂出招聘启事,但是被看到的几率一般不会很大。但是现在,一个企业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挂出招聘信息。140个字,写出简要招聘需求,留下相关人员邮件和电话。由于关注企业微博的人,大多是对企业有兴趣的人,所以这样的信息很容易获得转发。有兴趣者的层层转发,会使得招聘信息迅速在社交媒体的亿万用户中传播开来,而且,最重要的,这个过程全部免费。企业往往能使用0成本迅速获得大量应聘者信息。如今在微博世界,类似的招聘手段已经屡见不鲜。最早尝鲜的,是开风气之前的媒体,不少媒体通过社交媒体招聘记者编辑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如今,社交媒体上的招聘主体已经五花八门。笔者最新看到的一例是@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 的热门招聘信息:“加拿大驻华大使馆招聘领事事务助理,年薪101900元”。

4 社交媒体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部门辛苦定出绩效考核体系的目的,根本目的是督促员工工作,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衡量一个绩效考核体系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恰恰是看其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生产效率。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交媒体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上有显著作用。这可以成为人力资源经理们重视社交媒体的一个理由。

通过社交媒体,企业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员工更好的互相联通起来。在这些人数众多的员工中,往往蕴藏着比管理层更多的智慧火花。一些管理层人员感到头痛棘手的问题,或许某个员工正好有个点子。比如,如何一个技术问题如何解决,或者公司下一步应该如何拓展市场。

再高明一点的公司,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 “悬赏”,挂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定向给本企业员工群组,(目前新浪微博有定向给某一群组功能,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外的人看到。)“悬赏”可以给出三到五天的期限,鼓励员工集思广益。凡是提出的意 见被采纳的员工,都可以得到企业的奖励。对企业和员工来说,这样的互动真是再便捷再容易不过了。没有了层级之间报告的繁文缛节,平等的互动交流,轻松有趣的手段。极低的成本,可能极高的收益。有什么企业不愿意试一下吗?

社交媒体,改变了人力资源工作,迫使人力资源从业者重视网络世界。在线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当下企业HR人员和高层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阵地。一方面它能为企业带来许多便捷,另一方面,若企业有负面新闻爆出,社交媒体也会以惊人地速度传播。社交媒体改变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相处的方式。HR作为一个管理人的部门,显然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社交媒体时代的生存战略。

对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拥抱社交媒体”,听上去像是一个高风险,费时费力且回报很低的工作——要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放下架子”去了解一个看上去只有赶时髦的小年轻才玩的东西,听上去就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在社交媒体中,任何一个小人物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发表对公司的看法,甚至不小心泄露公司不愿公开的信息,这使得一些管理者,甚至将社交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封堵还来不及,哪有心情拥抱?!

这些因素使得很多公司还不愿正式社交媒体。没有利用它来招聘人才以及做市场推广等。

事实上,IBM公司曾经对700名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一项调查,有78%的人认为他们的公司在合作与社交方面做得并不好。然而,只有21%的公司增加了这方面的投入。他们或许还在侥幸的希望,有一天员工会厌倦了facebook或者twitter,他们会不再愿意把自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挂到网上去。

但事实是,社交媒体毫无过时和衰弱的迹象。Facebook,在全世界已经有了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在中国,单单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在今年2月已经超过了5亿。(新华网)。而腾讯公司则在今年1月15日宣布,它旗下社交应用“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

社交媒体在信息分享和人际合作方面,是一个革命性的发明。它可以让你与多年失联的老同学重新搭上线,可以让你寻找某个路上邂逅的朋友,但它真正的能量还在与,它可以用来创造许多商业机会,并将它们变成现实的盈利。

在积极应用社交媒体的公司,如IBM中,雇员通过社交媒体沟通彼此的想法,分享一些经验,由此变得更有创造力,工作效率更高。事实上,IBM公司2010年做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财务表现最好的公司中,有57%更愿意使用社交媒体去帮助公司在全球的各分部开展合作。

不过,即便社交媒体有种种好处,人力资源经理们对它有所顾虑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HR的重要职责是控制员工,使其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努力。而每个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都可能对公司的形象产生影响,任由其自由发展,意味着人力资源经理可能每天都睡不好觉,随时防备哪个冒失的员工出口不慎,伤害企业声誉或者泄露企业机密。更何况,个别员工可能沉溺于在社交媒体上浏览、聊天,所谓“刷微博”,从而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如何在拥抱社交媒体的同时尽量避免这些风险呢?IBM公司有一套社交媒体应用规则,这套规则随时在更新并融入到员工培训中去。

我在国内一家中央级媒体工作,在我工作的媒体,人力资源部门也有对于使用微博的相关规定,比如: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上,你的身份即为某媒体记者,你的言行与所效力媒体密切相关,如果出言不慎给企业形象带来损害,员工本人会受到企业内部纪律处罚。如果你想以个人身份随意一些表达,请不要实名认证,即不透露你的工作身份。或者单独注册另外一个账号,用来“吐槽”。那时,能够规范你的只有国家的法律法规了。

5 结论

关于社交媒体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我在中文资料的检索中所见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社交媒体还处于初发阶段,大量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它对我们生活环境的革命性改变。另一方面,我们处在一个无法登陆Facebook,Twitterd等世界性社交媒体的区域,这使得整个社会对于社交媒体的绝大作用有所低估。试想,如果有一种工具,可以让你随时随地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自由沟通,你会轻视它吗?任何一个以盈利为己任的企业,会想不到从中掘一桶金吗?本文引述美国部分人资资源工作者对于社交媒体的评述,介绍一些国家化大公司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对国内社交媒体的认识,就人力资源工作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Ahlqvist, Toni; B?ck, A., Halonen, M., Heinonen, S (2008). “Social media road maps exploring the futures triggered by social media”. VTT Tiedotteita - Valtion Teknillinen Tutkimuskeskus 。

[2]|accessdate= requires |url= (help)Kaplan Andreas M., Haenlein Michael, (2010),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Vol. 53, Issue 1 (page 61)

社交媒体的好处第7篇

1.1技术特性

从技术上看,社交媒体表现在媒体丰富度和便捷性更高两个方面。每种媒体的丰富性反映在四个方面:反馈、多线索、语言变化和个人关注点[3],丰富度高的媒体是指那些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可用多种线索反映同一个信息、可用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更多地传达一个人的情感的媒体。社交媒体的另一个技术特征是使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这主要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与技术的融合程度日趋紧密,可穿戴式设备在未来必将大行其道。根据思科的研究,未来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任意两人、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呈现前所未有的方便。

1.2社会特性

社交媒体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广泛性和自组织性两个方面。广泛性既有参与的广泛性,又有应用的广泛性。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动辄以亿计海量而活跃的用户数让社交媒体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以往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广泛影响力。在应用方面,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入口,各类应用都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或者逐渐向这一平台迁移。社交媒体根本上是其作为一个平台,给用户自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在微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微信的基础构成单位就是根据一定的相似度而自组织起来的朋友圈。用户在其中聊天,自愿贡献内容。圈子的成立、规模和解散又非常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组合的圈子构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社会特性。

1.3突显特性

在上述技术特性和社会特性的交互作用下,社交媒体进一步呈现出各项突显特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个性化和赋能性。个性化是指当社交媒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结合,社交媒体上各项活动都刻下了深深的个性化烙印。个人的活动圈子、谈话记录和评论、点赞等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其个人的偏好。这构成了系统为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赋能性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Web2.0让很多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之间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从而推动新型产业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应用的爆发,并非事先精心设计,而是从社交媒体使用中突显出来的。可以预期,通过社交媒体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会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和业态,激发互联网上的创业热情。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于科研创新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其突显特性。科研创新可以分为技术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个基本类别,但是更多的、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创新,必然是二者的结合。

2社交媒体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社交媒体首先影响了政产学研体系的核心要素———知识和信息的沟通和合作互动的过程,并以较低的技术门槛让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交往,贡献其专业才能,集体地建立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工具[4]。其本质是一种嵌入在人们互动之中的、复杂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在社交媒体的三大特性尤其是突显特性的作用下,用户作为重要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网络之中,科研网络主体回归到科研人员本位,对传统合作模式的科研专业性网络进行重构。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带动下,科研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变得更加公开透明,进而提升科研效率。本研究将其归纳为社交媒体所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冲击:

(1)重构网络:消费者作为不可忽视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让消费者真正成为未来学家阿•托夫勒所说的“产消者”,消费者作为一极加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通过影响企业与消费之间的沟通方式,从而影响到企业创新全过程。企业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自身封闭式的活动,而需要用户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甚至创造出自己的新产品。产品使用者应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的思维,最早是麻省理工教授埃里克•冯•希贝尔提出的。以往多数公司只是将此作为一种与公司核心市场无关的边缘活动。但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客户可以创立自己的产消者社区平台,将原本边缘的活动日益成为公开的和主流的活动。最早而且至今仍然最为活跃的生产消费者社群之一,由乐高(Lego)所建立。乐高所推出的“头脑风暴”机器人系列(LegoMindstorm),使用者利用“可编程”的积木,能够组合出用两脚站立走路的真正机器人,组合出想象得到的任何东西。当这项产品在1998年推向市场的时候,不仅吸引了青少年,还有成年爱好者。很多黑客在破解程序后给乐高提建议,该公司一开始的反应是威胁要提出法律,结果引起用户群起反抗。最终乐高不得不让步,发展到后来希望主动采纳用户的点子。

(2)网络重心调整:社交媒体构建出更加侧重于科研人员本位的创新网络。在社交媒体下,节点由组织变为个人,更加偏向科研人员本位。这一新型组织方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之处在于,以往过于强调组织化的、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兴趣点和积极性。科研人员之间通过自组织,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容易激发出创新。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知识分布变得更加分散。“科研人员”不仅仅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还包括很多科学爱好者。“科学2.0”的出现,被认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新的科学模式即将拉开帷幕”[7]。很多研究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社会过程,依赖于社会互动和沟通[8]。国外科研社交媒体发展如火如荼,Re-searchgate,Academia等科研网络目前用户数量已经以百万计。麻省理工学院的OpenWetWare项目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尝试。2005年,该校生物工程专业两名研究生发起了这一项目。它以维基百科为原型,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编辑。但学生很快就发现,在这个网站他们所学到的实验技巧(如提取DNA,细胞培养等)也非常便捷。到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将其剥离,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网络社区。

(3)改变科研管理方式:社交媒体让科研全过程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科研管理传统发标、申报、评标、发包、结题和跟踪的流程虽然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社交媒体的支撑下,项目申报、评标等管理活动都可以更加公开。尤为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进行跟踪,方便地了解企业在应用科研成果之后产生的绩效。在科研管理方面,国外科研基金机构已经大量应用社交媒体,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运用社交媒体作为开放政府内容的一部分,秉承透明、公众参与和协作的原则,通过各类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网站)研究成果信息、资助机会、招聘信息,并提供两个软件应用Science360(仅供iPad)和Science360radio(供移动终端),内容由NSF所资助的科学家、大学和研究机构所提供。

(4)提升研发效率:社交媒体影响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加快产品研发速度。社交媒体影响了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让各方面有了更广的选择。项目合作本质是一种供需匹配,社交媒体让供需双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更多地了解,实现更好的匹配。由于社交媒体是不同领域专家个人为单元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密切的互动、更广泛的接触,从而可以保持全过程的沟通,加快产品研发速度。

3两个科技创新网络的比较

传统科研创新网络与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创新网络形成了两个网络。本文提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近之处,但也存在重要的区别。

3.1两个网络的相近之处

(1)总体目标相同。从总体目标上看,两个网络都是为了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促进更多的创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交媒体网络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多是自发的,但是其实现创新的目标是始终坚定的,而且其创新资源是来自于社会。

(2)网络核心主体相同。无论是传统还是社交媒体环境中,科研创新最核心的主体都是企业,这是与企业的使命分不开的。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创新获得超出竞争对手的利润,维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其他主体如科研机构、消费者都只能是作为企业的外脑,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知识和思想来源。

(3)网络交换内容相同。尽管创造信息和知识的主体不尽相同,网络中流动的主要内容同为与创新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和知识,是知识的交换。对于企业来说,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筛选功能,与其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是最欢迎的,是这一网络中流动的最主要的内容。

3.2两个网络的不同之处

(1)从结构上看,主要体现在网络稳固性和开放性两方面。

①网络稳固性:传统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机构合作表面上相对稳固,但是这种稳固和长期经常会受到机构及其负责人变动的影响,中间具有联系的人群也受到个人兴趣和离职的影响而变动,因而具有短期导向。而后者以个人的连接为基础,是真正基于兴趣的自发组织的社交网络圈子,因此连接更加紧密,具有长期导向,网络更加稳固。

②网络开放性:传统科研网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由于涉及技术和商业机密,很多研发活动排斥外人的参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2.0倡导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网络上予以免费公布。企业的创新之中越来越重视用户、供应商等相关方的参与,大大提升了网络的开放性。

(2)从主体上看,包括网络合作主体和主要参与企业类别的不同。

①网络主体特性:传统科研创新网络是机构为合作单位,这其中也不乏个人的交往,但不是重点,合作网络相对比较稀疏。而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则以个人合作的基本单位,网络连接较为密集,密度较高。

②参与企业类别:在传统环境下,科研创新体系主要关注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实力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创新门槛较低,小微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各类企业的参与度更高。

(3)从功能上看,两个网络在合作方式、知识分享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理念有所不同。

①合作方式:传统科研网络合作和联系大多是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由于历史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着重于现有网络合作的加强而非新网络连接的建立;而借助社交媒体,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可以更有利于新的网络连接的建立,促进创新。

②知识分享度:在传统科研网络中,知识共享属于组织安排,在圈子内部分享度较高,但对外保持封闭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知识共享出于自愿,不同主体之间分享度相对更高且更开放。

③知识产权保护:在传统环境下,由于知识产权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可能受保护情况更好,但保护过度会限制其影响,最终抑制应用。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式创新,则通过声誉机制,使知识产权在发挥影响中更好地得到保护,使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不断涌现。

(4)从创新上看,反映在创新方式和创新效果上的不同。

①创新方式:传统环境下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属于命题作文型,虽然也存在科研人员的自发性,但是与社交媒体环境下众多人员参与,激发出各类自下而上式的创新相比,显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②创新效果:鉴于知识工作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传统网络创新效果不显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专业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自愿的共享和交流,更易激发出创新,产生的创新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层面来看,这两个网络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可以通过有机的组合,形成互补。例如,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更适合于观点的汇集,在项目形成初期,需要多方面的思想的汇集,社交媒体的优势很明显。到了集中攻关阶段,需要形成核心团队,目标更加明确,传统科研网络优势相对更高。

4启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