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合集7篇)

时间:2023-09-20 16:02:19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第1篇

1、区域农业。区域农业将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现在一些地方可以凭借机械的力量将一个人的扩大,但是总归无法和一个区域抗衡。而随着大家的需求日益上升,区域性农业的呼声也将日益扩大。这样的趋势会有效的提高农户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且能有效的提高比较的交流效率,互相提高技术,现在一些大平台上面的交流论坛就是这样的一个雏形模式了。

2、合作农业。农业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现在的农业趋势更是明显,大家都是彼此互补,形成一个小型的圈子,让自己的事业更稳定。如今比较常见的合作农业模式有合同农业、种养结合等形式,这样的农户自身的稳定性高,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双方都会有所保障。未来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大行其道,甚至可能呈现出一个个联盟形式。

3、品牌文化。农业如今也越来越像各个公司了,追求品牌效应的农户,其收益与规模明显对比普通的有优势的多。现在消费者购买农业产品也会看看是什么地方生产的,一些品牌效应好的农业产品,在大家的心理先天就品质要硬一些,其次其利润空间相对也会大一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执着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个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趋势之一。

4、绿色农业。健康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相对应的绿色食品自然而然也是大家眼中的焦点。而以前由于农业生产的不规范,各种农业产品漏洞很大,于是各种事故就出现了,但是由于消费水平的问题,很多人没有选择。而现在不一样,农业生产的竞争压力偏高,一方面选择放弃绿色食品,那么自然会有人来顶上其市场空缺。大家生活好了,肯定就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质,而绿色农业的趋势无疑又是大众消费者的选择。

(来源:文章屋网 )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产生原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52-2

0 前言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独立生产者和普通消费者为适应经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追求社会经济进步,在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基础上以某种共同拥有的要素为纽带,在经济活动的某一过程或某一环节所建立的社会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与实践》20-21页)。具体说,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作为独立生产者和普通消费者拥有的农业机械要素为纽带组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那么,农机专业合作社产生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本文拟进行粗浅论述,以求教于大方。

1 农机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和经营权,我国“三农”事业走向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道路。这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产生的总根源。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外在原因

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由于党和政府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自,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得农民发挥各自优势,那些善于机械的能手便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联产承包,形成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其次是党中央、国务院每年的“1号文件”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颁发“中央1号”文件。这些文件对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有论述,如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文件)强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对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这些纲领性文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都具有推动作用。

第三是村级“两委”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后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取消农业税等农村各种税费同时,又给农民种田直接补贴,使村党支部、村委会,即“两委”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合作经济组织,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服务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中起到其他专业合作社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推动产生了农机专业合作社。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内在原因

1.2.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内在催化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他们在向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中,认识到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再次实现增产、增效。

1.2.2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时,农民愿意进行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合作 农民虽然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但仅限于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合作,已经限制了他们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他们需要同一专业生产的农户共同交流、分享和资源整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促使一些同专业的农民走到一起来,因此,农机手们的合作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了。

1.2.3 商品生产中需要大量的社会化服务促进产生农机专业合作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发展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了,也产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多数从事第二、三产业,逐步形成了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使得农民需要社会化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正是适应了农民这种需要,使农民种田省工省时、方便快捷。

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农业部《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农经发[2005]5号文件)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户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自主兴办了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这是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形式,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段话明确阐释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2.1 梅河口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主要特色

2.1.1 发展现状 2007年7月1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专业合作社作为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截止至2009年4月底,在梅河口市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17户,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有68户,占56%。仅两年半时间,农机专业合作社呈快速发展趋势。据《大众科技报》报道,全国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7万户,以梅河口市为例,保守测算,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在14万户左右,可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也不难看出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2.1.2 主要特点 一是以农业机械化专业生产为纽带,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服务本村、本区域,而且突破区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农机化合作与服务。如梅河口市中粮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不仅合作与服务于曙光镇东太平村,而且范围扩大至辉南、柳河等周边市县,年收入20余万元。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机化专业生产。梅河口市玉深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座落在山城镇四合村,这个合作社2009年3月成立后,就与本村及周边村签订5000亩秋田小町优质水稻种植合同,还发展了玉米深加工项目。他们的农机化专业生产使农民当年增收200多万元。三是综合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农机化促进合作社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梅河口市福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黑山头镇黑山头村,社长李刚是水稻种植能手,他引进水田全程机械化技术后,生产的绿优水稻每公斤增收1元左右,社员亩增收千元左右,而且省时、省工、省力、降低生产成本。

2.2 政府扶持,助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从2004年开始,“中央1号文件”扶农支农政策,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机专业户和农机手购买、经营农机具的积极性,从而快速催生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梅河口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就属于这种情况。

2007年7月1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税务总局、银监会等部委都相继出台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吉林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吉发[2004]1号)等文件,吉林省农委等九部门下发了关于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工作的意见(吉农经联字[2003]173号)等文件;2009年农业部等11部门印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中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机具装备20台(套)以上,年提供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这些举措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都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2.3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也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加快推动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因此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求。通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强调:“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科协科普部原部长苑郑民在《农技协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中指出:“农技协是基础,合作社是方向。”综上所述,农机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基础牢固,发展前景广阔,它必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张国义,祝永华.农民的创举[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8(1).

[2] 吴国良,曲道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1).

[3] 仲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27万家[N]. 大众科技报,2010-7-27.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第3篇

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在理念上有了变化,发展中比较注重人本化的推广,其中尤其重视以人为本培养大批懂技术及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生产和经营者;对于农业发展推广思想理念的多元化推广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围绕着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层面比较重视[1]。

2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变化,对这些发展趋势性变化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了解农业发展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2.1农业资源功能的趋势性变化。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趋势性变化中,农业资源的功能变化是比较突出的。在过去的发展中,耕地、水等这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产品供给也主要是通过这些资源的投入来获得。经过长期的发展,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消耗。我国作为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近些年水资源破坏问题比较突出,这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近些年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深化,国家提倡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不只是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在具体的生产中也要能有效实现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进一步拓展,这样在农业发展的资源功能方面就逐渐发生了变化。2.2农业需求结构趋势性变化。新的发展环境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特征就是需求变化,个性化的消费及多样化的消费逐渐形成了发展趋势,充分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显得比较重要,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农业的需求变化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是比较重要的特征体现。在品种的结构方面,由于城乡居民对小麦、大米等粮食类产品的消费比较稳定,对于水产品及肉类产品等产品需求比较旺盛,这就使农业发展的需求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而从质量水平的角度分析来看,由于受到不同消费需求的变化影响,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农产品的需求表现了差异性的分层态势[3]。当前我国居民在农产品的需求方面已经跨越了满足数量需求的阶段,进入到了数量质量安全并重的新发展时期。2.3农业经营方式的趋势性变化。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中,经营方式的趋势性变化表现比较突出,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流通上,在这里涉及到了生产力及生产管理。农业生产上主要表现在生产主体的变化。过去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而现在是新型的经营主体和分散承包农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农业生产在当前进入了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的发展阶段。而从农产品的流通层面来看,过去是田间到餐桌,实物形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主要的表现形式;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流通已经实现了虚拟化的发展目标[4]。其中,冷链物流的流通模式是重要方式之一,在各类产销对接形式上比较突出。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下,使得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类型,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率。2.4农业调控行为趋势性变化。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国策,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对农业的发展从政策上进行优化就更为重要。在全面改革的深化实施下,我国已经打破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样就促使农民成为了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机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政策上对农业、农民都提供了相应补贴,逐渐构建了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环境下,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开始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的发展活力,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中更多资金融入到农业发展中,放宽了农业准入门槛,这样在市场机制的有效调控下,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农业供给模式趋势性变化。农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过去的农业供给模式主要是聚焦国内的市场及资源。在粮棉油糖及畜牧水产方面都要求有尽可能高的自给率。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将国内和国际作为重要的供给发展模式,两种资源的供给模式的发展特征愈来愈明显化,进口的农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我国在国际贸易合作下,相当于利用了国际耕地44万hm2来生产粮食、棉花等作物,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数据得到了进一步增长[5]。在坚持口粮绝对安全以及与国情相结合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国内紧缺型农产品的进口及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从整体上来看,农业供给模式的趋势性变化已经愈来愈明显。

3结语

通过对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的研究,能够对实际农业发展的理论深化有促进作用,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理论基础。希望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作者:陈家友 单位:建始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张红宇.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J].农业知识(瓜果菜),2015(14):1.

[2]张志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饲料粮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J].业,2017(2):13-15.

[3]简真瑜.把握新常态下农村流通的六个变化[J].决策导刊,2015(6):10-12.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第5篇

1.1研究区及经济发展概况

塔里木河(简称塔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和渭干河等九大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流域总面积102万㎞2,主要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水资源总量为429亿m3。流域内有5个地(州)的42个县(市)和兵团4个师的55个团场,全流域总人口902万人,流域内现有耕地2044万亩。塔河干流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起始于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及和田河的交汇处(肖夹克),归宿于台特玛湖,全长1321km。其中,肖夹克-英巴扎为上游,河道长495km;英巴扎-恰拉为中游,河道长398km;恰拉-台特玛湖为下游,河道长428km。流域内水、土、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土开发区和以棉花为主的农业基地。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以及对植被的破坏,使塔里木河干流区水量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研究区包括塔河干流区上游的阿拉尔市、沙雅县和库车县,中游的轮台县,横跨中下游的尉犁县。以1995-2007年为分析时限。1995-2007年的经济数据来自于各年的《新疆统计年鉴》和《阿克苏农一师统计年鉴》。

1.2产业结构特征

塔河干流区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1995-2007年塔河干流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远高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虽从1998年开始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到2007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仍为43.9%;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且呈动荡变化趋势。说明塔河干流区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区位熵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可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10]。其计算公式为:Q=di/∑ni=1diDi/∑ni=1Di(1)式中:Q为某地区i产业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位熵,di为某地区i产业部门的产值,Di为高层次区域i产业部门的产值,n为产业部门数量。若某地i产业区位熵等于1,表明该地i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高层次区域同指标的平均水平相当,若大于或小于1,说明在高层次区域内占有"高份额"或"低份额"。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越大。利用公式(1)计算塔河干流区、南疆和北疆三次产业相对于全疆的区位熵()。塔河干流区第一产业的区位熵明显大于1,其第二、三产业的区位商都小于1,而且低于南北疆,说明塔河干流区的农业在全疆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第二、三产业在全疆占的份额较低,发展水平比较低。可见,塔河干流区农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分析其内部各县市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水平,不仅有利于分析干流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也有利于推动全疆经济的稳定发展。

2塔河干流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2.1产业结构水平及其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样化指数可以用来衡量产业内部结构的多样化程度[11]。例如对第一产业,就是指历年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各自比重变化所反映的多样化情况。其公式为:γ=1/∑ni=1X2i(2)式中:γ为产业内部的多样化指数,Xi为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n表示有n种产业。该值越大,表示产业内部的产业类型越丰富,该产业的结构越稳定。利用公式(2)计算1995-2007年塔河干流区农业内部结构多样化指数,即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多样化指数()。1995-2007年塔河干流区农业内部多样化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期区域农业总产值呈逐渐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29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4亿元,翻了2.5倍。说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2.2塔河干流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水平

标准差是衡量经济空间发展水平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12]。该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越大。公式为:δ=∑(Xj--X)2/N(3)式中:δ为标准差,Xj是j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值,以塔河干流区5个县、市的农业总产值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X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值;N-区域内样本数(文中取5)。离差可以反映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12]。其计算公式为:di=xi--x(i=1,2,…,n)(4)式中:di为离差,xi是i地区的农业总产值,-x为5个地区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值。利用公式(3)计算1995-2007年塔河干流区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水平的标准差()。1995-2007年塔河干流区农业的标准差呈逐渐增大趋势,说明塔河干流区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水平在增大。利用公式(4)计算1995-2007年塔河干流区域5个县市农业产值的离差()。根据离差水平,5个县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农业产值高于塔河干流区的平均水平,有阿拉尔市和库车县,其中,阿拉尔的农业发展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库车变化较平稳;第二类是农业产值低于塔河干流区的平均水平,有轮台县和尉犁县,从2004年开始,轮台呈现下降趋势,而尉犁呈现上升趋势;第三类是农业产值接均水平的沙雅县,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其农业产值由高于平均水平向低于平均水平变化。

3塔河干流区农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3.1水文特征的影响

塔河干流本身不产流,其水量的变化受制于源流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随着塔河流域地区人口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源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逐年减少,干流的中、上游耗水量过大,以及塔河中游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费,引起塔河下游长期断流和生态环境恶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下游农业经济的发展。阿拉尔和库车位于塔河干流的上游,水量较丰富,而且耕地面积大,所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塔河干流区的平均水平。而轮台和尉犁位于塔河干流的中下游,由于来水量的减少,加上本身的耕地面积小,其农业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塔河干流区的平均水平。

3.2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

农业经济增长水平与农业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密切相关。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决定农业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因素。用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反映要素产出效率,以此来分析农业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弹性是经济学反映函数对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的指标[13]。其公式为:EQ=ΔQQ/ΔXX(5)式中:EQ为农业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Q为农业产值,X为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该文选取的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有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因资料缺乏用农业人口替代)、农业机械动力和化肥用量。|EQ|>1,是富有弹性,表示生产量变化幅度大于要素变化的幅度,即要素投入变化对生产量变化影响比较大;|EQ|=1,是单位弹性,表示生产量变化与要素变化幅度相同;|EQ|<1,为缺乏弹性,表示生产量变化对要素变化不敏感,即要素投入变化对生产量变化的影响小。由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塔河干流区各县、市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水平开始明显增大,因此选取了2004-2007年的数据来分析影响各县、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利用公式(5)计算塔河干流区5个县、市的农业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分析5县市的农业增长的主要原因:阿拉尔市和尉犁县农业产值呈现增加趋势。阿拉尔市农业产出受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的影响较大,近3年农业劳动力减少较多,虽然对产值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受耕地面积增大的影响,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尉犁县产值增加受农业劳动力的影响最大,受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动力的影响也比较大,虽然化肥投入的减少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前三个因素的正面影响使尉犁县农业经济仍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可见劳动力和化肥投入不足分别是制约阿拉尔市和尉犁县农业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轮台县和沙雅县农业产值呈减少趋势,其中轮台县受农业机械动力的影响最大,农业机械动力投入的减少,是轮台县的农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虽然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的缓慢增加对其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无法抵消农业机械动力投入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沙雅县受耕地面积的影响最大,近3年耕地面积减少,对农业发展的负面效应比较大,虽然农业劳动力的增加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产值仍呈下降趋势。因此,制约轮台和沙雅县农业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农业机械动力投入不足和耕地面积减少。库车县农业产值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农业机械动力的正面影响最大,但是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对其农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其产值变化不大。因此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是制约库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结论

(1)1995-2007年,塔里木河干流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远高于第二、三产业,且第一产业相对于全疆的区位熵明显高于南、北疆,这表明塔河干流区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是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第6篇

定西市属于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川塬地只有10%左右。自然资源较其地区匮乏,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35%。是闻名全国的贫困落后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各种扶贫项目大约843.9万元的投入,定西市的贫困面貌已经有了大大的改善,贫困面积也大大减少,全市6个县,超过90%的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告别绝对贫困。但是,这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贫困的问题。作为定西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定西市的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定西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一直很低,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压力过大,区域经济不发达。为实现定西市农业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上,就必须挖掘出定西市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开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崛起。

二、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农林牧渔业结构一般说来可以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和农林牧渔业商品产值结构指标来反映,但是针对定西市的特殊情况,农业产品大多自己自足,或者囤积,商品率比较低,所以在此采用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指标来反映其结构。

1、定西市农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甘肃省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对应年份的平均水平,且成下降趋势,这与全国的整体趋势相统一,本文选取了四年间定西市的农业数据,从2007年到2010年,这四年间定西市的种植业所占比重都高于全国和甘肃省,平均高出的比例分别是19.76%和1.33%。分别对定西市的七个县区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几个县区的种植业比重也都不同程度的略高于全国的和甘肃省的平均水平,但这几个县区中安定区、岷县、漳县都呈现出了种植业的下滑趋势,在大农业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中漳县的下降幅度最大,年均下降速度达到了3%;而临洮、陇西、渭源则表现出种植业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临洮县种植业年均比重上升速度达到1.49%;通渭种植业比重变化不大。

2、定西市林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的林业产值比重呈现出逐年小幅度上升趋势,至2010年为4.2%;对甘肃省的数据进行观察,四年中除了2007年以外,其余各年的林业产值比重也是逐年递增的,其中2010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定西市与甘肃省相同,除2007年外,其余各年林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72%;定西市七个县的林业产值比重情况由于各个县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安定区、陇西、岷县、漳县呈现出了年年大幅度增加趋势,尤其是安定区,2007年和2008年林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到了2008年,安定区林业产值比重从2.47%上升到4.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更是猛增3.02个百分点,达到7.85%,分别超过全国和甘肃省3.65、2.78个百分点;陇西、岷县的林业产值比总也在这段期间内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陇西林业产值比重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岷县则为1.15个百分点;漳县和通渭的林业产值比重在2007年时分别为2.49%和2.94%,到2010年分别为4.6%和4.91%,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和0.66个百分点;临洮县和渭源县的林业产值比重则是逐年递减的趋势,尤其是临洮县,比重从2007年的5.29%下降到2010年的2.74%,年均下降0.85个百分点;渭源县的林业产值比重虽然年年下降,但大体上变化不大,从2007年的3.03%下降到2008年的2.52,年均下降0.27个百分点。从定西市总体上看,林业产值比重依然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与这几年的退耕还林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3、定西市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范围内在牧业方面的产值比重逐年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年均上升幅度为0.8个百分点,甘肃省牧业的产值比重每年也以0.16的百分比上升,但是上升幅度远低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于甘肃省基础薄弱、增长速度缓慢;定西市的牧业产值比重与甘肃省相差不大,但在近四年的数据中却呈现出递减趋势,从2007年的23.37%下降到2010年的22.48%,虽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是代表了其发展趋势;定西市的七个县中,除了漳县外,其余各县的牧业的产值比重都有所降低,其中陇西县下降幅度最大,由2007年的25.93%下降到2009年的21.23%,年均下降1.57个百分点;漳县的牧业产值比重是七个县区中唯一有增长幅度的县,由2007年20.97%上升到2010年的27.58%,年均增加3.3个百分点。

4、定西市渔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的渔业产值比重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有数据得知,基本都保持在10.7%左右,而甘肃省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严重缺水,所以,相比较全国而言,甘肃省渔业处于非常劣势状态,渔业产值年均比重都在0.3%以下,且几本没有增加的趋势,这也直接反映出了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现状。定西市与甘肃省的基本状况一致,渔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0.2%以下,2003年为0.14%,这也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关;分别观察定西市几个县区的情况,定西市的七个县中,漳县的渔业产值比重最大,超过了甘肃省的平均水平,2009年达到0.53%;临洮县在2007年和2008年时,渔业产值比重曾在0.3%以上,但从2008年开始,就下降到0.13%,2003年为0.18%;其余各县基本上渔业产值都在0.3%以下。这些数据表明定西市在甘肃省内也属于严重水资源缺乏的地区。

三、定西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开发程度低,缺乏特色农产品品牌总体来说定西市农产品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直接进入区外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主要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充当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原料。定西市运往广州、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中药材大多数是初级产品,而进入国际市场或销往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则是经过切片加工的,与初级产品的价格相比,加工产品的价格会高出十倍多。如果将初级产品加工成中药制品或美容产品,该产品的经济价值还会有所提高。虽然马铃薯的用途很广泛,但是以蔬菜的方式进入市场只能是初级产品,这时马铃薯市的价格相对较低,。如果将马铃薯加工成粉皮、粉条、粉丝、薯条、薯片等产品,它的经济价值将会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定西市出现了一些从事马铃薯深加工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相对较小,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还存在着质量、规格参差不齐的缺点,因而至今还没有打造出被市场认可品牌。

2、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尚未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定西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匮乏,一般都采用传统方式从事农作物的种植,生产技术一直都没发生太大的变化。落后的种植方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虽然定西市的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优势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地域差异造成了农产品的品质的不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优势农作物的主要生产区既可以充当生产基地,也可以向龙头企业提供大量农产品。但是为了能长久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从而发展壮大龙头并打造出企业特色农产品品牌。

3、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难以担负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环节中,龙头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再生产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和经营效果直接影响到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定西市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也不大,相互之间联系不密切,这与定西市种类繁多的农产品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有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到了市场进行流通,另外,龙头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不若说人才、管理等的影响,发展其前景不明朗,不能很好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以说,加快定西市的农业发展必须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4、专业化市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管理水平低下定西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不容忽视的,大部分这样的市场否一地域优势资源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农产品交易,逐渐完善逐渐发展,但是由于对于这种专业化市场的基础投资的短缺,使得大部分专业化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规范的场所,有些甚至露天的,受天气的影响非常大,给农产品的交易带来了诸多不便。另外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其管理水平也较低,大部分的专业化市场都没有同意有效地管理,交易者不能享受到公平合理有效地交易环境,存在许多压价和缺斤短两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不仅算害了农民的礼仪,同事对市场本身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此外,市场上缺乏信息咨询机构,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户没有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交易比较盲目,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或是产品滞销的情况,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商贩的交易积极性,一样会影响市场的繁荣,需要了解的是装野花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外销的重要窗口,定西市目前的现状在软硬件上都有所缺失,对定西市农业的良好发展存在不小的影响。

四、定西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依靠专家学者的力量,尽快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定西市,在各级政府,虽然在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县药材,土豆,蔬菜,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农业发展的特点的定位和方向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广泛的气候适宜马铃薯生长在全市范围内或者区县范围内作为特殊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中国的气候,一定程度的选择性中药材,盲目发展将导致药品的质量和市场信誉的下降降低,这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特色农业。此外,花卉业的发展有一个急于进入大规模行动的现象,有许多小规模的花卉公司,它是难以做大做强。在未来,政府应侧重于在该项目邀请内外和省内外的农业发展的特点,一些专家和学者来研究,使政策符合农业发展的特点,在城市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所有区县进行规划,科学为发展特色农业进行宏观指导,促进定西市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第7篇

>>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16年中国零售药店数量、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分析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预测 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2011~2020) 2013年中国电商未来发展趋势解读 2012年中国化纤行业运行分析及2013年预测 2013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2014年中国家纺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分析 2017年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3年中考作文命题分析及2014年命题趋势预测 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二) 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一) 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三) 2013―2014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 2006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分析及2007年预测 2010年中国热点趋势连锁发展预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2013年中国农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2013年中国农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粮食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加之今年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密度大等因素,将稳定增大农药市场需求。

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去年冬小麦面积比前年增加100多万亩,冬油菜面积增加180万亩左右,秋冬种蔬菜面积增加3.4%。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对农药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根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预计2013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重发态势,发生总面积约为55亿亩次,其中水稻"两迁"害虫、小麦蚜虫、玉米螟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6.8亿亩次、2.5亿亩次、3.5亿亩次;粘虫、小麦赤霉病重发风险较高,发生面积分别为1亿亩次、8000万亩;二点委夜蛾、小麦条锈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的可能,防治压力增加有望拉动国内市场需求。预计全国农药需求总量为33.43万吨(折百量),比上年增长4.68%。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013年,农药产品的价格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外贸形势将更加严峻,外贸可能会返销内贸市场,内贸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价格难于预估。预计农药价格大部分将维持2012年水平,部分产品会随着病虫害的发生上下浮动,但整体价格不会提升。预计2013年多菌灵、丁草胺、毒死蜱、草甘膦、阿维菌素、甲维盐、吡虫啉、烯啶虫胺、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乙草胺、百草枯等会有较好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