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成果(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6:13:27
德育教育成果

德育教育成果第1篇

一、捕捉最佳教育时机

微型德育与传统德育课相比较而言,具有时间短、切入点小、灵活性强和教育深刻等特点。但如何捕捉开展微型德育课的时机,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确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不能发现社会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不能掌握学生思想的新动态,或者即使发现这些问题和动态,却没有及时开展和组织好微型德育课活动,而只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照常“上课”,那么,微型德育课的优点就将完全发挥不出来。

例如,教师从新闻媒体得知中国将于某日上午发射载人航天器,届时会进行电视直播,就可以在当天电视转播发射倒计时的时候组织学生收看。学生们甚至很可能会跟着现场指挥员的声音一起喊“十、九、……三、二、一,发射!”在那个令人感到紧张,又十分兴奋、自豪的时刻之后,教师再开展一次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微型德育课,效果将事半功倍。

此外,对学生中存在的认识偏差和不良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进行教育和纠正,效果也比问题逐渐积累再爆发要好得多。例如,班主任教师在食堂就餐时,发现有些学生不爱惜粮食,随意丢弃饭菜。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召集起来,在学校食堂开展一次微型德育课。当学生们看着满地、满桌都是饭菜和其他杂物,这种场景是教师在包括教室在内的其他场合都无法真实构建的。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浪费粮食的观感,谈谈对勤俭节约的认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遵守文明礼貌规范等,再组织学生动手把食堂打扫干净,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更有指导性。

要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很考验教师的责任心、敏感性和教育能力。为此,教师不仅要平时注意自己的学习,训练思维反应能力,还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和分析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厚积薄发,从而捕捉到开展微型德育课的最佳时机。

二、提升德育实效

首先,部分教师将微型德育课开办成处理班级事务的主题班会,没有突出思想教育性。一些班主任甚至就在微型德育课上布置班级事务,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对微型德育课失去热情。其次,教育方法显得单调、落后,部分教师习惯了批评说教,不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想法与感受,更不愿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缺少参与体验的机会。第三,部分教师很少研究本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此敷衍了事,其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微型德育课与其它课程一样,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因此,为了提升微型德育课的实效,避免出现以上问题,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营造氛围,将声音、图像和影像等结合起来,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如果最近学生做早操变得有点懒散,教师在班会上讲过了但收效甚微,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做操的时候利用手机或数码相机的拍摄功能,录下学生做操的情况,再剪辑成一个视频,加上一些风趣、幽默又令人警醒的旁白,在上微型德育课的时候播放,效果一定十分明显,让学生自己辨别是非,主动更正行为,能起到语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在平时就要积累教育的素材和信息。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日积月累、聚少成 多。建议班主任要注意拍摄学生平时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照片,这样一个镜头便是他们一段学习生活的写照,一张照片便是一页珍贵的个人回顾和情感精神的凝结;一张图表便是一段努力进步的见证。丰富、充实的素材会使同学们在微型德育课上情绪饱满、兴趣盎然地见证、感怀自身的成长、学校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教师一定要真心地尊重和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悉心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真备课、做多媒体课件等,真正发挥好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以持之以恒的教育态度,形成学生稳定的良好品格,努力提升微型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三、巩固教育的内化成果

德育是一个长期、复杂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包括微型德育课在内的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在坚持中不断巩固微型德育课的内化成果,实现稳定的外化。

我们在实践中不难注意到在这样一个现象:围绕某个主题开展微型德育课教学,当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不久之后,原来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言行又卷土重来。在各所中小学校中,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开展微型德育课的很多,教师们都很精心地进行组织,用很有感染力的真实故事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感知父母、老师对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关爱,听课过程中,教师也的确发现学生深受感动,有的甚至泪流满面,下决心以后要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以勤奋的学习感恩父母和老师。可是,有些学生在维持这种情感和状态一段时间以后,又故态复萌。

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微型德育课可以围绕相同的主题,以多种形式、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巩固,使教育思想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深深的印迹,通过多次内化以实现稳定的外化。

第二,传统的德育趋向于“知性”德育,但这容易导致“水过地皮湿”,学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会落实到行动中。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微型德育课及平时的教育中强调“知行合一”,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明白道理。微型德育课绝不能热热闹闹上完就结束了,不正确的行为是否改正,预期的目的有没有达到,班主任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

第三,围绕班级存在的突出问题,设置情景,经常开展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微型德育课。这样既能避免班主任教师的生硬说教,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己教育自己。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学生定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主解决班级和个人问题的好习惯。

德育教育成果第2篇

“创业创新创优”简称江苏三创,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主要体现,其主要内容是:①青年要争当创业的先锋。创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需要创业。广大青年要带头弘扬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的风尚,坚定处处可以创业、行行可以创业、人人可以创业的信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不断超越,率先走上创业成才、创业致富的道路,用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成就美好未来。②青年要争当创新的典范。创造是青春的本色。广大青年要发扬勇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敢干敢变,敢为人先,以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各个领域进行大胆尝试,不断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③青年要争当创优的标兵。广大青年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学习新知识,刻苦钻研新技术,努力掌握新本领,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争先创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一流的业绩。

自主德育是职业学校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主要德育形式之一,它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

自主德育在学校是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促进学生身心俱健的成人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成才教育,是通过不同载体,学生个性提升的成功教育。我们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应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搭建平台,多元评价,积极开展以“三创”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德育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成功,让学生通过自主德育活动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针对职业学校学生“风格各异、千变万化”的好动、爱动特点,结合“成人、成才、成功”的培养目标,积极实践“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简称IPQ教育模式),创设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个性特长充分自由发展的平台。在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个体发展的“”型模式。“-”指选择一个专业,明确一个方向,夯实职业素养;“|”指培育一项爱好,发展一项特长,促进个性发展。“”所指的“方向”,是指就业或者升学;“|”所指的“爱好”和“特长”,可以是专业技能,可以创新发明,可以是创业实践,也可以是文艺、体育、科技方面爱好和特长。结合江苏三创精神和学生德育现状,我们积极开展“三创教育实践活动”,把三创教育实践活动,引入课程、引入课堂、引入社团,这是学校结合江苏精神、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课程引领,自主学习

2009年9月,学校开设了校本特色课程《赢在三创》,成功实现了三创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我们把三创课程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中,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进行教学,每周两节课,强调与德育课程相结合,实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优势互补,通过课程的嵌入,渗透“三创”教育和实践,充实和拓展了自主德育教育的内容,让每个学生深入了解和系统掌握“三创”的精神实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修“三创”方向的通用技能课,以及学生特长方向的限选课,增加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其最终目标就是满足学生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让学生主动、积极和自觉地参与到“三创”实践中来。“三创”课程丰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内容。

制度保障,自主实践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学校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不断刺激学生主体的内部强化,充分发挥主体的内驱动力,从而将道德要求由外部影响逐步转向内部提升,由群体协同逐步落到个体进步。学校先后出台了《德育学分制试行方案》《关于建立和完善技能、创新大赛制度的意见》《学生创业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科技创新竞赛管理与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把创新、创业成果列入考核体系,实行动态量化积分。把学生在“三创”实践活动、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统一的德育评价中。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创新竞赛,参与创业、开设创业项目,全面发展、获得荣誉来获得奖励学分。对“三创”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构建和完善了“三创”工作的激励机制,保障了在自主德育环境下,“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三创”制度保障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行为。

评价激励,个性发展

评价引领过程,规划决定结果。学校希望学生在品德、学业、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在创业、创新、技能各方面齐头并进,希望学生结合自身优势,个性化发展,多元化成才。学校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采用多元化评价,开展学期“三创优秀学生”、“职教之星”的评选,设置了13个单项奖,包括:奉献之星、工作之星、学习之星、技能之星、创新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进步之星、共青之星、合作之星、自强之星、环保之星,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对上学期受表彰的同学及“五星班级”、“五星宿舍”进行表扬,学校推出“月度优秀学生”的评选,并每月在教学区的宣传栏中集中表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励了更多的学生享受表彰之乐、成功之乐,吸引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以“三创”为主要载体的自主德育实践活动中来。多元评价彰显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成效。

建设载体,规范引领

目前,学校以‘三创’实践为主要载体的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已形成特色,生成品牌,做出示范,“三创”活动激活了学生内在动力,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功、自主德育的活动积极性。

1.创新实践

学校用小发明小创造的实践活动激发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精神,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金点子大赛,每位学生发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创新点,学校组织对学生的创新金点子进行集中评选,给予奖励,同时,积极帮助获奖金点子申报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学校已有专利80项。学生的专利项目在制作成作品后,学校积极组织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创新发明竞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

新建成的创业园内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从构思到检索的认知空间,从设计到制作的实践空间,从展示到转化的成果空间,从产品到商品的营销空间,以全方位、立体式,覆盖整个创新工作流程的空间呈现给每个学生,服务于每个学生。

2.创业实践

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创业社团、创业项目的申报、答辩活动,对优秀项目和社团进行表彰,推荐优秀创业团队参加市、省职业学校学生商业计划书大;对优秀的创业项目,通过进一步完善运营方案,积极在校内模拟运营;校内运营成功的项目,进入学校学生创业园,成为真正的实体运营项目,真实经营。目前学校现有学生水果店、饮品吧、美容美发店、洗车、汽车饰品等共22个创业项目和社团。

为了对全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学校建设了学生创业园,在市、区劳动部门的指导下建成了大学生创业辅导站,既有按照标准配置的学生创业孵化区、培训讨论区和一站式服务中心,又有多间创业实体门店,免费服务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社团,创业园是学生创业项目(社团)重要的孵化载体。

为了提供给创业学生良好的创业孵化机会,学校为每个创业项目和社团聘请了一至两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邀请创业培训指导师开设创业选修课,引入了市人社局免费提供的创业培训,解决了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

3.创优实践

学校每年的把文明风采竞赛、校园生活节与创优实践有机结合,开展了征文、摄影、班级、宿舍文化建设、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创优实践活动,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追求,学校每学期开设业余团校、每学年开设业余党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生。“三创”实践成为学生自主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成效显著,个性张扬

1.技能素养普遍提高

近三年,学生获得相应专业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证书的比例为100%,持有两张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为90%;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得省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奖牌51项,其中有6人次获得全国技能竞赛金奖,2011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先进学校”。

2.创新发明成为亮点

学校从2008年下半年起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创新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生作品参加第十八届、第全国发明展览会和2012年世界发明展览会,累计获得6枚金牌、11枚银牌和13枚铜牌,其中两项作品获得金奖中的金奖“宝钢奖”;近三年参加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累计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名列前茅。截止2011年底,有62个创新项目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10、2011年,学校连续两年获得“苏州工业园区2011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学校获得“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3.社团活动如火如荼

学校现有Show舞堂、健美操队、cosplay社、动漫社、轮滑社、手工社等10多个兴趣社团和数控加工、电子产品装配、车之翼维修站、庆典礼仪服务、创意工作室、课件工作室、手绘工作室、飘洒美发室、导游社等20多个创业社团。Show舞堂自编自排的街舞《桥墩》参加苏州市中小学舞蹈比赛获得一等奖。健美操队参加全国啦啦操锦标赛获得一等奖。2008年才成立的庆典礼仪社团先后为第八届全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展览会、太仓市政府重点工程“太仓港鑫海媒炭码头”开工仪式、第二届中国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园区教育实习基地”签约揭牌仪式等重大活动提供礼仪服务,标准规范的服务流程和优雅娴熟的服务姿式受到大会主办方的高度评价。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不仅绽放了个性光芒,收获了成功喜悦,而且养成了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争先创优各显神通

德育教育成果第3篇

——蛟镇小学德育特色教育成果之花

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为贯彻《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关于“各中小学要把创办学校特色提高到战略高度”的精神,稳步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学校建设的工作目标,我校始终坚持抓养成、打基础、创特色,以德育为龙头、以科研为重点、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信赖的学校,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已成为我校办学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各项特色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色之一:孝敬教育之花——孝心无价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它如长江之水,源源不绝,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由**市关工委和教体局共同组织的孝敬教育活动,旨在让广大青少年用心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操持家庭的劳苦,逐步形成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切实开展孝敬教育,半年来,掀起孝敬教育的高潮,结合我校实际,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走富润,访百官,领导率先垂范求真经

     在全市孝敬教育动员大会召开后的第三天,我们学校就组织行政人员、少先队辅导员一行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来到富润中心小学参观学习。听取了富润小学领导关于孝敬教育的经验介绍,观看了孝敬教育纪录片,参观了孝敬教育陈列室和队室,欣赏了他们学校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布置。学习之后,我们对富润小学23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开展孝敬教育活动从心底发出赞叹之情,对他们学校丰厚的资料积累,特别是看到了那些发黄的报纸、照片时,我们不仅对富润小学几代辅导员的工作热忱所深深感动。

二、开大会,发倡议,师生孝敬之情树心间

学校给班主任分发了孝敬教育教材,翻印了2个学期1700册《孝敬教育实践作业本》,要求每班每星期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上不少于20分钟的孝敬教育课,并及时批改作业,教育学生开展孝敬日行孝敬事和实践“五个一”活动。分两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孝敬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重要讲话;召开了全体师生参加的孝敬教育动员大会,少先队大队部对全体队员发出了孝敬活动倡议;各班收集了一些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些孝敬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解释教育;学唱“感恩的心”、“妈妈的吻”、“我的中国心”等爱国敬亲的歌曲;跟家长签订了孝敬教育协议书。

学校还花了四千多元钱对校园的一些可利用空间进行了文化渲染。其中孝敬教育方面的内容4块,达40平方米。校园里的德育宣传阵地增加了很多,德育教育氛围日渐浓厚。

 

三、搭平台,创活动,各班争先恐后竞优胜

     组织以孝敬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这次黑板报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班学生、老师各尽其能,精选内容,精心美化,质量比以前要高出很多。可见大家对活动都非常之重视。

   制定了“十佳孝星”评比方案。根据方案计划,十二月初,我们组织了“我是小孝星”评比活动。通过活动挖掘身边的孝敬故事、孝敬之星,以每周一星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孝敬榜样的作用最**的发挥。四(1)班的**佳韵同学是一个孝敬之家,她奶奶瘫痪在床40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10多年了。爸爸、大伯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奶奶,从无怨言,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08年她爸爸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受家庭影响,**佳韵同学在家也经常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端茶送水啊,扫地叠被啊,还为奶奶擦脸洗脚,被邻居夸为“小孝星”。同时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学校的第一个“每周一星”;五(2)班的周科莹同学的爷爷得了老年痴呆症,帮爷爷洗脚已经成为周科莹同学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她也成为同学们心中的楷模。每周一星的展示活动被**市关工委领导作为亮点摄像,作为**市孝敬教育成果的一部分推介。

组织敬老活动,去甘霖镇**敬老院慰问那里的老人们。少先队员步行4公里,来到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送上牛奶和糕点,向老人问寒嘘暖,为老人按摩敲背,最后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给老人送去了欢乐。这次活动不但赢得了老人们的**称赞,**敬老院还特意给学校送来了“育德有方、敬老可贵”的锦旗以示谢意,当地老百姓也对我们的少先队员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这批学生真好,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活动结束后,大队部还专门制作了一期“敬老活动剪影”,张贴在橱窗里,起到榜样的作用。

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班级孝星评比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开展竞争,使孝敬教育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家访中,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得到这样的信息:很多学生通过孝敬教育,比以前懂事了,勤快了,热爱劳动了,对老人、父母的问寒嘘暖更多了。特别是女同学,真正让父母有了一种贴身小棉袄的感觉。

放寒假了,我们布置了两份孝敬教育寒假作业:践行寒假五个一活动,制作一份孝敬教育主题小报。

 

新学期返校,我们就进行了寒假孝敬教育活动的小结和孝敬教育主题小报的评比,对活动中表现出的先进进行了表彰,所有的“孝敬小报”都张贴在橱窗里展示。

三八妇女节,少先队大队部对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号召他们向母亲、向女教师献孝心活动。各班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深远。二(1)班开展了“感动、感谢、感恩‘三八’”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全体学生了解了三八节的来历,懂得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伟大,我们应该爱妈妈、孝敬妈妈。六(2)班开展了一“察”二“听”三“想”四“做”五“写”活动,即观察妈妈从早到晚做了哪些家务;聆听妈妈、长辈讲她们小时候的故事和艰辛;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去孝敬她们;给妈妈一个紧紧的拥抱,为妈妈洗一次脚,捶捶背;给妈妈做一张贺卡,写上几句感恩的话,或者写一封感恩书信,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六1班的梁莹同学用自己的压岁钱为妈妈买了漂亮的新衣服。俞唯诚同学到田野里采来了野花,制成花束,送给妈妈;孙袁海同学在妈妈下班之前把一脸盆衣服洗好、晾好,把妈妈激动了好半晌......孝敬之果不胜枚举。

孝敬特色教育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我们学校生根发芽了,我们坚信,我们一定会收获喷蕊的鲜花、丰硕的果实,孝德一直一定会深深烙在每个蛟镇小学的少先队员小小心田里的。

 

特色之二:心理健康教育之花——融合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逐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更好的解决插班生的适应性问题,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教育的优化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

一、学校生源分析

近年来,随着天乐集团天乐音响业的开发,再加上校园周边其他个私企业较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大批民工子女插班,就读我校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日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我们六个年级共有学生800多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就有2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插班生大多来自**、**、**、**、**等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也有少量是本市的外学区生,年龄大约在7-12岁之间,根据学习基础和家长需求(不一定是根据年龄)分插在各年段各班级中。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异。插班生因学校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适应障碍,从而促使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随机抽取40位插班生调查发现,6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烦恼也是多元化。比如“父母工作太辛苦、怕父母出意外”、“听不懂或不会说本地话”、“被本地人用异样眼光看待”、“受到了本地人歧视和欺负”等。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孩子们普遍缺乏融入新环境的心理准备。1/4的孩子表示“不想和本地孩子交朋友”。

这些外来插班生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有老师戏称“被遗忘的一族”。

二、融合与发展的具体做法

(一)、团体辅导

开学初,心理辅导室给每一位插班生做好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严格保密。 心理辅导室积极、科学地利用心理健康档案材料,充分发挥它在辅助甄别心理问题、跟踪了解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和统计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在学生离校后封存。工作主要分以下两个大的步骤来做:

1.让我们更快认识

教导处要求班主任带领插班生在入学的第一周熟悉学校环境,在班级里开展“欢迎新同学”的主题班会等;总务处做好插班生相应的后勤保障,服装的统一安排等。在这个基础上,心理辅导室人员设计插班生入学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等项目的问卷,对每一位插班生进行问卷调查。

2.我们是一家人

对插班生进行四期“适应新环境”团体辅导。开学第一周提升插班生的归属感,协助插班生感悟了人际沟通的效能,以便更好的融合到新集体中。开学第二周协助插班生体验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情绪,提升他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学第三周让插班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他们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开学第四周让插班生体会在团队执行任务过程中,每位队员应扮演的角色及团队创意的产生。

(二)、个别辅导

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谈心”式谈话更适合对插班生的辅导,我们组织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做好谈心工作。

1.培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从心理辅导角度关心插班生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当中,大部分都是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的,心理辅导室指导教师在谈话过程中既要主动地聆听学生的语言表述,也要仔细地观察学生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能从其行为、语气中“听”出他话语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提醒教师在个别辅导中能接纳学生、关心学生,自然表露真实的爱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表示关心和接纳,使学生排解紧张、惧怕心理,消除自我防卫,使其坦陈心语,直面问题;培训教师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的能力。

 

2.心理辅导老师做好“插班生适应不良个案研究”

从研究背景、辅导方案、 辅导过程三个方面着手,针对插班生特点做好个案研究。

(三)、关注插班生因“心育”而更精彩

通过观察和沟通,我们发现插班生有着比普通学生更加普遍的负面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卑、孤独、脾气暴躁、态度冷漠等这些方面,而这些心理的形成,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刚进入新环境的不适应引起的,所以插班生的适应性问题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多的了解自己所任教班级中的插班生,不仅在学习上要多加帮助和关心他们,能够根据插班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成长方案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适应期。

三、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实施插班生“导师制”功不可没。

2.运用“同质团体辅导”锦上添花。

(二)、实践成果

(1)学校确立“心”育理念的肥沃土壤。

(2)教师感悟“心”育过程的专业成长。

(3)学生感受“心”育环境的自我成长。

 

(三)、成果创新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如果说班主任工作是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基础,那么“导师制”的实施就是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台阶,到最后的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因从“心”开始而更精彩。特别是在运用了“同质团体辅导”以来,那对插班生的全面成长真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研究成效

1.融合效果显著

插班生能够接受学校文化,能够与本地学生正常交往,能够忘记自己原来的身份,以一个正常的孩子的心态和老师、同学交流,能把自己当做学校的主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指导,学生从有原来的自卑、胆怯的心理中走了出来。

2.习惯逐步好转

适应学校作息时间的同学由原来的38%上升为100%;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同学由前测的46%上升为100%;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由前测的62%上升为后测的100%;写字时能做到“三个一”的由前测的41.7%上升为后测的91.7%;用普通话交谈、朗读的由前测的70.8%上升为后测的98%;能做到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的由前测的75%上升为后测的95.8%;能做到说话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的人数由前测的70.8%上升为后测的91.8%。从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明显增强。

3.学习信心增强

学习的决定因素是与学习信心、学习习惯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插班生学习信心的增强,是学习进步的主要前提条件。

4.学习进步明显

既促进了插班生的全面发展,又带动了全校学生的发展,插班生给本地学生带来了压力,激发了大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特长学生涌现

课题实践期间,插班生的获奖情况也令人欣喜。一人次获**市信息学比赛一等奖;一人次获**市《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征文活动一等奖;一人次在**市雕塑泥制作比赛中获二等奖;多人次分别在《**晚报》与《今日**》发表了小文章。有的插班生还当选了校大队委员、校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等。

6、教科研获奖

2010年,由校长陆正良负责,教科室周月平执笔的《小学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获得**市一等奖和**省三等奖。

德育教育成果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想品德;德育

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 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积累写作素材,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阅读优秀文章,感悟贤者大气

初中语文课本中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之作,指导学生读千年范文,做时代新人。司马光“以俭为荣,以奢为耻”,在今天仍需发扬光大;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奉献精神仍堪为楷模,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国忧民值得后人仿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引人深思……要求学生背诵名诗名词、名人名言,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轼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问苍茫大地,谁举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心中充满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大气”文章,了解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前进的动力。进而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这样中学生的作文就不至于一味地沉溺于个人得失的小天地里,他们心中自然会装有世界,他们的作文自然会“大气”起来。这样的阅读训练能有效地把作文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提升作文的立意。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时,不仅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理解“大气”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了解他们的伟大业绩,感受他们的情怀。

二、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培养优秀品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观察”。观察和分析是写作的基本功,不会观察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到写作,冥思苦想,腹内空空,当然写不出东西。不会分析的人,一定不会将观察的材料,进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不会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当然写不好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真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有米可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思考社会现实,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学校观察老师和同学,在路上观察社会,在家观察家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在写作过程中,观察和感受是攫取生活材料的两个阶段,而感悟则是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即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内在的价值。从“从校门进入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悟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如果没有德是不可能悟出的。从“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生活无处不存在亮色,而要挖掘亮色,必须以“德”为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

三、 提倡学生敞开心扉,写日记、写随笔,养成写作习惯

德育教育成果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目前,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长忙于生计,孩子基本上由祖父母教养,甚至独自一人生活,长期不与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应有的关爱,缺少家庭教育。这些孩子普遍存在着总是以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表现相对较差。

一、围绕教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种养成之种

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有着丰富的养成教育的内容,翻开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围绕思品教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更要转变观念,提升思想高度,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传授知识,让学生在中考中拿高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应该培养、养成哪些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学生心中种下养成之种,让养成教育在学生人生旅途中绽放灿烂光华。

二、内外结合,注重情感体验,生养成之芽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对人们的行为有巨大的作用。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把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变成一种自觉。例如:我在讲八年级“孝敬父母”的内容时,结合农村留守情况举很多事例,表明父母的慈爱之情,又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引出学生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述了父母辛苦在外地打工,平时一有时间就打电话回家和自己聊天,舍不得花一分钱,对孩子却从不吝啬等等,于我就启发他们“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报答他们的生养之恩呢?”有的说:“在思想上,想着父母,尊敬爱戴父母。”有的说:“在行动上,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适时表扬他们懂事,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接着我又说:“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请同学们记录自己为父母所做的事,一个月后向我汇报。”没到两周,同学们就纷纷跟我说如何在家做饭洗碗,和父母聊天,努力学习,定期向远方的父母报告学习情况……学生在一件件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在父母的关爱下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用行动去孝敬父母已经成为道德行为习惯。

三、创新教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长养成之茎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及习惯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专注于学习,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质疑,进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课堂上鼓励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习惯。如:我在讲七年级“防患于未然”时,就打乱教材顺序,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后,就运用一个小区发生的案件让学生判断得出: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然后播放《药家鑫》视频,并展示关注此事的微博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犯罪的巨大危害,年龄小与犯罪无关是错误的,水到渠成地得出: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3.设计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主题探究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探究,化知识为能力、化知识为情感,以情导行,形成良好习惯。如:针对当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落实环保行动,我提出探究实践:

(1)学校及周边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2)提出你的解决方案。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很多可行性解决方案,从而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变成了自觉行动。

再如,用课本剧、小品、相声,分角色朗读、模拟法庭等为表现形式的表演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并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加以联系、知行统一。比如:我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我就让学生把QQ聊天搬进课堂,用小品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网络交往的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学生自然明白网络中不可随便泄露个人信息,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更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以及抵抗诱惑能力,趋利避害,养成良好的网络交往习惯。

四、因地制宜,开展思品实践活动,开养成之花

1.在学校实践活动中,规范言行

如,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纪念日开展活动,十一的文艺会演,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母亲节、教师节出黑板报,开座谈会,进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如:交通事故图片展、禁毒宣传图片展、法制教育知识讲座等等,这些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效果。

2.良好品质和习惯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养成

如:我在讲“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鼓励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胸怀天下,积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如:参加“美化家乡,我来参与”的植树活动,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向居民宣传防控疾病知识等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言传身教,引领学生茁壮成长,结养成之果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主导力量是教师,思想品德老师更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要以德服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在每节思想品德课课堂上,我都做到穿戴整洁大方,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绝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中受益终身。

总之,思想品德教师要牢牢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紧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书重在育人,创新教学,贯彻养成教育理念,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养成教育开花结果,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8.

德育教育成果第6篇

首先,要对学生始终抱有积极的期待,引领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报有良好的期待时,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期待时,就会更加尊敬老师,更加努力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仿效老师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育人需要有对教育对象的信心,以乐观的期待给学生以人生的方向、目标和追求,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智慧的、向上的、克服困难的力量,让学生在一种被鼓舞和信任的氛围中,自觉努力,求真向善,健康成长。其次,以宽容的心态和智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善良,并把学生善良的本性引导出来,触及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及时醒悟,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了一种自责的心理和追求向上的力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学生的行为不能轻易定性为“错误”,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惩罚需要智慧,批评中也需蕴藏艺术,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应充满期待。 一、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拥有尊严。

教育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和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人的内在品质。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底子不清,对学生的教育缺乏人性化,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试图以严格的管制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这种以人性本恶为前提的做法只能使人一味顺从,人格萎缩。真正的教育不是建立在轻蔑与傲慢之上的,不是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的。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有尊严的活着。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过程,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打铁先要本身硬”,教育者如果对学生做到爱心、关心、耐心、细心、热心,报着心平气和、内心和谐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与美引导稚嫩的生命,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和善良,什么是好的习惯和素养,激励学生内心光明的一面,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尊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要以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为主

让自信成为学生成长的力量。在普遍缺乏自信心的初中学生中,道德是生命的自觉,是人性的呼唤。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省自悟,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过程中,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在初中学生中多组织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学生受到表扬和赞赏,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戒除。对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每一方面都非常优秀,并按照这样美好的愿望去评价和要求学生,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必过分求全责备。我们总是习惯于问学生“你这怎么又错了”?“你错在哪儿”?很少说:“你做得很好”!虽然大多数教师惩戒学生的初衷是善意的,但这种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那些经常受到批评和处分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批评、挖苦和苛责声中,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自卑,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暴躁的性格。

德育教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多了解其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优点,增强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协助其战胜困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愿望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舒展个性中获得求知欲和创造力。

三、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引导

初中生正处在前青年期,心理尚不成熟,适应能力差。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能体会到刻苦学习其乐无穷,一些学生则体会不深,少数学生面对学习发愁,甚至感到苦恼。学生中的这种不良心理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需要教师用导心的教育艺术,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心理沟通,情理相融,人之相交,贵在交心之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时,示以明确;学习动机不纯时,给以端正;纪律松弛时,予以指正;学习方法欠缺时,给以指导;学习信心不足时,给以鞭策;苦闷、烦恼时,给以开导……总之,教师用自己的心灵的教育机智去撞击学生美好的心灵,点燃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灵之火,扬起学生追求人生真谛的风帆,这些都是导心的重要表现。

四、要在德育途径上求创新

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举行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任务达到目的的。它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突显出来。学科渗透德育应在德育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校的大多时间是在课堂学习,与各学科教师打交道,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言行、所授学科德育内容的挖掘,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在以下方面发挥德育渗透作用:一是教育者要注意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都倡导教师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者,为人师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状况是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职业是道德含量高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精神产品。“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 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德育教育成果第7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渗透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因为其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在操作,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德育教学的渗透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评论等途径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开放的,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创造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毕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二、利用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情操渗透德育。

课外辅导如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应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和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在信息技术兴趣小组里,因为对象都是一些爱好电脑的学生,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实际、实在、实效。鼓励学生定期举办《小小电脑手抄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天进行“精神充电”,记下“成长的足迹”。而教师在传授电脑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志向,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技术创办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适时渗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学科分工有什么不同,首先就要做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传承、发扬光大。《中小学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到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在学生求学时期,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就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教育学生学会善待身边的亲人,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促进学生完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良好开端,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既完成了教会学生制作简单网页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家长与孩子和教师的沟通、交流,取得了技术课程学习和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小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定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化的中小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共同进步。

结语: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虽然信息课每周只有一节,但从日常上的每一节计算机课中,从我们每一次规范的使用计算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都会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作为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教育,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基金项目:贵州省福泉市教育科学规划2004B053课题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沈书生,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电化教育研究,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