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合集7篇)

时间:2023-09-18 17:04:04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第1篇

>> 石油化工工艺及废水处理分析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探析 石油化工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移动罩滤池系统的改造技术研究 石油炼制废水处理工艺工程研究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方法浅析 浅析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浅谈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探析 针对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探析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及运行分析 关于石油化工废水处理问题的思考 关于石油化工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 冷轧含油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关于染料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浅析化工工业废水处理工艺 浅析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 探究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改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前言

石油化工在世界大范围开采和应用,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只是侧重于石油化工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其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的含油污水中的石油类主要由浮油、分散油、乳化油、肢体溶解物质和悬浮固体等一系列物质构成,其中的有害成分较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对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具有较大的伤害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重的石油化工废水排放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平衡发展。因此,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石油工业废水排放技术的应用,保障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化工废水的特点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方法,生产各种石油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及化肥的工业。各种成分的物料在这里加工、储存、装卸、输送。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石油化工废水排出来的时候,河流及农田就会被污染。石油废水的排放石油从地底下开采出来后,就会经过脱水等处理后就会进入到集输管线中,之后才能送到炼油厂或者是油库中,还要在油库中进行再次的脱水以及脱盐处理等措施,但是当原油中含水量小于或等于某种数据时,之后才能今日到减压的装置中去,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些重油和渣油。。每次的深加工都会产生一些石油化工的废水,这些废水的处理是进行安全生a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都要把石油化工的废水运用比较实用的技术进行处理,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也要提高处理的能力及技术。

石油化工废水的基本特点:污染的水源扩散的特别的快。由于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的过程中才可以应用,因而其用水量与石油化工加工时实际用水量有关,而石油化工的加工实际用水量也与石油的加工数量有关。当加工的石油比较少时,产生的石油化工废水量就比较少。当石油加工比较大量时,石油加工过程中实际用水量就大,产生的石油废水也就多;当石油严重需要时,企业内石油加工设施不能满足石油量的需求时,需要动用企业外部石油加工设施,此时产生的石废水就特别的多。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石油化工发生的不同位置的泄漏时,石油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组分都会不同。物料泄漏量不同,石油化工中污染物的浓度也会有很大差异。时候化工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污水,它都存在着收集与处理的问题。

二、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简析

从石油化工废水的产生过程来看,其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时才会产生;其二,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物料泄漏并混入正常的无污染水时才会产生。所以,石油化工废水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收集及处理,就会流入到下水道中,也就会进入到河流和湖泊中,这样就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遭到污染。

首先,石油化工废水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危害影响特别的大。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法规,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做到废水的清除及分流的处理措施,也就是说石油化工废水应该从没有受污染的水中分流出来,所以石油化工废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对石油的需要,就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加工过程中含有有毒物质的企业,也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针对石油化工废水的一些特点,在将其送入污水处理厂之前,也应该十分的注意,石油化工废水在被送入到污水处理厂之前,必须进行废水的检测工作,查看被污染的程度。石油化工的废水池也是有一定的容积量的,如果石油化工废水能够被回收利用时,必须考虑回收利用。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不会被污染。

另外,含油污水的产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如石油的开采,石油的炼制、和石油的化工、油品的储运。邮轮事故、轮船航运、车辆清洗、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石油化工的废水。在当今现代,有一些油水的分离技术。这样就可以使石油化工的废水能过滤在利用。比如重力分类法、空气悬浮法、过滤法、超声波法等技术。油水分离技术是当前处理含油污水的关键技术之一,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范围,应根据不同种类油的性质和不同的水质要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上各种处理单元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并不是单一出现的,因为废水中的油粒多数同时存在集中状态,很少以单一状态存在,所以含油废水处理采用多级处理工艺,经多单元操作分别处理后方能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三、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程的的设计中应该多考虑些废水的收集及处理问题,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厂及过滤重复在利用,发展适合石油化工废水特点的新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如用空气悬浮法等处理石油化工废水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应该重视石油化工的废水处理及回收在利用,这样才能保护我国的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勇. 浅析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115-116.

[2]巩强. 当代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现状与发展前景探求[J].化工管理,2016,(19):129.

[3]郭辉,陈雯,黄国兵,邢领航. 水电工程砂石系统生产废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J].人民长江,2016,(08):68-72.

[4]成波,王红萍.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6,(01):5-8.

[5]杨杰,任江,梁克郢,熊鹏儒. 石化装置烟气脱硫废水处理工艺比较和选择[J].宁波化工,

2016,(01):37-41.

[6]孙理密,唐震,朱丽,刘珊珊. 典型石化废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16,(01):

106-108.

作者简介:

乔景辉(1976-),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调度指挥工作;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第2篇

前言

随着我国油田的开采期的延长,以及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石油化工在世界大范围开采和应用,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只是侧重于石油化工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其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的含油污水中的石油类主要由浮油、分散油、乳化油、肢体溶解物质和悬浮固体等一系列物质构成,其中的有害成分较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对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具有较大的伤害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重的石油化工废水排放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平衡发展。因此,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石油工业废水排放技术的应用,保障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化工废水的特点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方法,生产各种石油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及化肥的工业。各种成分的物料在这里加工、储存、装卸、输送。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石油化工废水排出来的时候,河流及农田就会被污染。石油废水的排放石油从地底下开采出来后,就会经过脱水等处理后就会进入到集输管线中,之后才能送到炼油厂或者是油库中,还要在油库中进行再次的脱水以及脱盐处理等措施,但是当原油中含水量小于或等于某种数据时,之后才能今日到减压的装置中去,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些重油和渣油。。每次的深加工都会产生一些石油化工的废水,这些废水的处理是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都要把石油化工的废水运用比较实用的技术进行处理,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也要提高处理的能力及技术。

石油化工废水的基本特点:污染的水源扩散的特别的快。由于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的过程中才可以应用,因而其用水量与石油化工加工时实际用水量有关,而石油化工的加工实际用水量也与石油的加工数量有关。当加工的石油比较少时,产生的石油化工废水量就比较少。当石油加工比较大量时,石油加工过程中实际用水量就大,产生的石油废水也就多;当石油严重需要时,企业内石油加工设施不能满足石油量的需求时,需要动用企业外部石油加工设施,此时产生的石废水就特别的多。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石油化工发生的不同位置的泄漏时,石油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组分都会不同。物料泄漏量不同,石油化工中污染物的浓度也会有很大差异。时候化工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污水,它都存在着收集与处理的问题。

二、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简析

从石油化工废水的产生过程来看,其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时才会产生;其二,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物料泄漏并混入正常的无污染水时才会产生。所以,石油化工废水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收集及处理,就会流入到下水道中,也就会进入到河流和湖泊中,这样就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遭到污染。

首先,石油化工废水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危害影响特别的大。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法规,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做到废水的清除及分流的处理措施,也就是说石油化工废水应该从没有受污染的水中分流出来,所以石油化工废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对石油的需要,就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加工过程中含有有毒物质的企业,也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针对石油化工废水的一些特点,在将其送入污水处理厂之前,也应该十分的注意,石油化工废水在被送入到污水处理厂之前,必须进行废水的检测工作,查看被污染的程度。石油化工的废水池也是有一定的容积量的,如果石油化工废水能够被回收利用时,必须考虑回收利用。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不会被污染。

另外,含油污水的产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如石油的开采,石油的炼制、和石油的化工、油品的储运。邮轮事故、轮船航运、车辆清洗、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石油化工的废水。在当今现代,有一些油水的分离技术。这样就可以使石油化工的废水能过滤在利用。比如重力分类法、空气悬浮法、过滤法、超声波法等技术。油水分离技术是当前处理含油污水的关键技术之一,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范围,应根据不同种类油的性质和不同的水质要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上各种处理单元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并不是单一出现的,因为废水中的油粒多数同时存在集中状态,很少以单一状态存在,所以含油废水处理采用多级处理工艺,经多单元操作分别处理后方能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三、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程的的设计中应该多考虑些废水的收集及处理问题,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厂及过滤重复在利用,发展适合石油化工废水特点的新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如用空气悬浮法等处理石油化工废水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应该重视石油化工的废水处理及回收在利用,这样才能保护我国的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喜,邓述波,夏福军,《横向流除油器田污水的研究》、《工业水处理》,2001年.

[2]张春霖.张旭军. 《新型油水分离器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3年.

[3]桑义敏,李先生,何绪文,等,《含油废水性质及其处理技术》,2004年.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第3篇

随着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石化集团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原油的生产和供应作为石化集团上游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下游石化企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供应来源。由于石化集团原油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消费区域,因而原油的配置就成为联接上下游企业间的重要衔接手段,搞好原油配置对提高集团公司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目前中石化自产原油量不能满足原油加工量的需求,且内部石油资源潜力不足的情况下,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外部原油资源,特别是进口原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原油配置效果对集团经济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是从分析“九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的现状和问题入手,预测把握“十五”期间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从而提出“十五”中石化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4、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原油加工量汽煤柴产量消费量供需平衡

1华北16688771166-289

2华东455222772726-449

3中南248815162248-732

合计870846726140-1470

表1-2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东北油西北油小计

1华北27971350

2华东5050505

3中南26067327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单位:万吨

序号名称1998年2000年2005年

1石油集团107381073510810

2石化集团353135003500

3海洋总公司163217082185

合计1590115943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

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单位:万吨

进口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来源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

中东776.445.41196.252.91678.147.31666.861

亚太708.141.4821.536.3941.226.5546.820

非洲183.910.8192.78.5590.716.7219.18

其他402.451.32.33379.5299.511

合计17091002261.710035471002732.3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单位:万吨

地区华北华东中南

成品油需求130342803166

原油加工247685605192

加工能力200058003560

缺口-476-2760-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第4篇

【关键词】石油库设计;总图优化;注意事项及对策

1、石油库总图设计的原则

在对石油库进行总图设计工作之前,我们应先将水电、交通、地质以及地形图等各类资料收集完全,之后应在充分的分析了石油库现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作,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为了更方便的进行收发作业,在装卸或是发放油品时应尽量的靠近交通线;(2)在石油库内布置各类基础设施时,应严格的遵守相应的规范标准,并且安全、卫生以及防火防爆等工作也是应符合相应的要求了,同时总图设计中应尽可能的节约用地;(3)为实现自留作业,应科学合理的利用地形条件,考虑到石油库未来的发展趋势,应留有一定的扩建面积;(4)在建设锅炉房和变配电等辅的设施时,应尽可能的临近用气和用电等单位,最大限度的降低费用支出。

2、石油库设计中总图优化的注意事项

2.1外部条件

这项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因素,分别为石油库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和自然条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进行石油库的设计工作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油库周边的环境情况,并且周边的各类基础设施应是足够并且齐全的;而自然条件指的则是地质、地形和气象等因素,另外还应考虑到泥石流、土崩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对石油库总图设计工作的影响。

2.2生产使用功能

同样的生产使用功能也主要包括两项内哦人能够,分别为防护要求和工艺要求,前者指的就是进行总图优化工作时,应考虑到周边的环境保护、三防以及绿化设计等各项安全防护要求,而后者指的则是进行总图优化时应全面的考虑到运输和储存油品过程中的各类需求和工艺流程。

2.3分区布置

在对油库区内的各类建筑物进行分区布置时,应遵照经营管理区域和生产操作区域等功能性的分区布置原则,对于重点和危险性较高的区域应清楚的划分出来,同时严禁库区内的工作人员随意进出,不断的完善消防措施并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油库应遵照以下三个区域进行布置:(1)储油区。进行总图优化工作时,在对储油区进行选址工作时应遵循输油线路最短并且收发油较为方便的原则,油罐应按照柴油、煤油和汽油的顺序排列,并且重质油罐与装卸泵房的距离应较近,而轻质油罐离装卸泵房的距离应较远。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导致储油区出现火灾事故时,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还会降低周边配套设施的安全性,因此,各类建筑在设计时应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2)油品装卸区。通常情况下,油品装卸区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公路、铁路和水运油品装卸,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为公路油品装卸区域,因此,进行总图优化工作时,汽车发放作业区与油库出入口应尽量靠近,同时应临近公里干线,而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在出入口的位置布置公共建筑,如公厕、休息室和便利店等,从而方便人们的使用;(3)辅助作业区。此区域的最主要工作就是辅助石油企业的生产,因此,其应尽可能的靠近生产单位。

3、石油库设计中总图优化的具体对策

3.1积极的吸取和协调各部门的意见

石油库的总图设计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与众多的因素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到石油库施工的具置,同时更要考虑施工位置与周边环境能否和谐共存。因此,石油库所在地区的政府以及各类相关部门都应参与到石油库的总图设计工作中来。我们之所以要建设石油库就是要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那么在总图设计的过程中应首先突出石油库的设计理念,积极的听取并且协调各个部门的意见,同时争取得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行石油库的总图设计工作时,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举例来说,我们在进行某一城市的总图设计工作时,在当地我们所确定石油库施工位置的周边建筑和周边环境肯定时会设计工作产生影响的,那么设计单位就应与政府部门紧密协调,应尽可能的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或是避免矛盾的激化。

3.2土方工程

在我们选择石油库的具体施工位置时,通常都是建议地形较为简单的区域,而对于一些石油库工程不得不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施工建设时,那么就会需要庞大的土方工程。这时在进行石油库的总图设计工作时,我们首要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充分的保证施工长期的平整和整洁,同时还应满足石油库的使用需求。而如果石油库项目需要在新开发的场地施工建设时,那么就应考虑到更多的因素,设计人员应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土方工程的数量,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省施工建设的资金成本。在计算土方工程的数量时,设计人员既要考虑到施工现场需要土石方的数量,同时对于建筑物、管线基槽、道路以及水沟等因素,设计人员也应综合的考虑到。

3.3防火距离的设置

在已经建成的石油库中,有一部分石油库是要受到场地因素的限制的,那么就会留下发生火灾的隐患。还有少数油库在设计油品的装卸区域时,所留有的面积较小,这样在油品罐车装卸工作完成后,怎样才能有效的离开便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而这对于油库运输的安全性也是十分不利的。还有部分油库的油罐和消防泵房之间的距离太近,并且在油罐区的上方还有时会有电线穿过,这与我国相关部门所制定的防火安全距离的要求就是相违背的。因此,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油罐之间的距离是符合国家的规范要求的,这样即使某一油罐发生火灾时,由于其与相邻的油罐留有了足够的安全距离,相邻的油罐也不会受到影响,并且对于消防人员及时的扑救火灾和冷却操作场地也是有利的。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而准确的设计油罐之间的间距,就是可以满足安全防火的需求的。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第5篇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 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 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 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 单位:万吨

序号 地区 原油加工量 汽煤柴产量 消费量 供需平衡

1 华北 1668 877 1166 -289

2 华东 4552 2277 2726 -449

3 中南 2488 1516 2248 -732

合计 8708 4672 6140 -1470

表1-2 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 单位:万吨

序 号 地 区 东北油 西北油 小计

1 华北 279 71 350

2 华东 505 0 505

3 中南 260 67 327

4、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 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 单位:万吨

序号 名 称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1 石油集团 10738 10735 10810

2 石化集团 3531 3500 3500

3 海洋总公司 1632 1708 2185

合计 15901 15943 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 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 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 ,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 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 单位:万吨

进口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来源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中东 776.4 45.4 1196.2 52.9 1678.1 47.3 1666.8 61

亚太 708.1 41.4 821.5 36.3 941.2 26.5 546.8 20

非洲 183.9 10.8 192.7 8.5 590.7 16.7 219.1 8

其他 40 2.4 51.3 2.3 337 9.5 299.5 11

合计 1709 100 2261.7 100 3547 100 2732.3 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 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 单位:万吨

地 区 华 北 华 东 中 南

成品油需求 1303 4280 3166

原油加工 2476 8560 5192

加工能力 2000 5800 3560

缺口 -476 -2760 -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 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 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 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由于原油供应量的确定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的,即以销定产,故模型中原油供应总量∑ai与需求总量∑bj相等。

由于预计“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量将以年增长率约6%的速度增加,资源来源与构成、原油的品质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又由于自产原油资源量及其勘探开发潜力的不足,原油加工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原油资源,使得原油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中石化集团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原油配置作为联接上下游企业以及原油供需之间的重要衔接手段,对石化集团的经济利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此,中石化集团公司必须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综合分析原油供应总量、总体加工能力、各炼厂原油加工能力及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原油配置实现供求平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装置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做好炼油装置能力的调整和改造,以提高对不同品质原油加工的适应性;统筹兼顾各油源资源量、油质、油价、运距、加工能力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原油配置方案实现最低综合采购成本;对油源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油源的资源潜力,在确保原油供应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原油来源的多样化,主要是进口原油资源的国别多元化来分散经营风险,保障原油的安全可靠供应。

主要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第6篇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 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 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 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 单位:万吨

序号 地区 原油加工量 汽煤柴产量 消费量 供需平衡

1 华北 1668 877 1166 -289

2 华东 4552 2277 2726 -449

3 中南 2488 1516 2248 -732

合计 8708 4672 6140 -1470

表1-2 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 单位:万吨

序 号 地 区 东北油 西北油 小计

1 华北 279 71 350

2 华东 505 0 505

3 中南 260 67 327

4、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 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 单位:万吨

序号 名 称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1 石油集团 10738 10735 10810

2 石化集团 3531 3500 3500

3 海洋总公司 1632 1708 2185

合计 15901 15943 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 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 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 ,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 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 单位:万吨

进口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来源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中东 776.4 45.4 1196.2 52.9 1678.1 47.3 1666.8 61

亚太 708.1 41.4 821.5 36.3 941.2 26.5 546.8 20

非洲 183.9 10.8 192.7 8.5 590.7 16.7 219.1 8

其他 40 2.4 51.3 2.3 337 9.5 299.5 11

合计 1709 100 2261.7 100 3547 100 2732.3 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 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 单位:万吨

地 区 华 北 华 东 中 南

成品油需求 1303 4280 3166

原油加工 2476 8560 5192

加工能力 2000 5800 3560

缺口 -476 -2760 -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 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 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 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由于原油供应量的确定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的,即以销定产,故模型中原油供应总量∑ai与需求总量∑bj相等。

由于预计“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量将以年增长率约6%的速度增加,资源来源与构成、原油的品质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又由于自产原油资源量及其勘探开发潜力的不足,原油加工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原油资源,使得原油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中石化集团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原油配置作为联接上下游企业以及原油供需之间的重要衔接手段,对石化集团的经济利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此,中石化集团公司必须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综合分析原油供应总量、总体加工能力、各炼厂原油加工能力及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原油配置实现供求平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装置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做好炼油装置能力的调整和改造,以提高对不同品质原油加工的适应性;统筹兼顾各油源资源量、油质、油价、运距、加工能力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原油配置方案实现最低综合采购成本;对油源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油源的资源潜力,在确保原油供应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原油来源的多样化,主要是进口原油资源的国别多元化来分散经营风险,保障原油的安全可靠供应。

主要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和石油工程的区别第7篇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 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 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 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 单位:万吨

序号 地区 原油加工量 汽煤柴产量 消费量 供需平衡

1 华北 1668 877 1166 -289

2 华东 4552 2277 2726 -449

3 中南 2488 1516 2248 -732

合计 8708 4672 6140 -1470

表1-2 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 单位:万吨

序 号 地 区 东北油 西北油 小计

1 华北 279 71 350

2 华东 505 0 505

3 中南 260 67 327

4、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 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的增长和的,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 单位:万吨

序号 名 称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1 石油集团 10738 10735 10810

2 石化集团 3531 3500 3500

3 海洋总公司 1632 1708 2185

合计 15901 15943 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 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 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 ,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 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 单位:万吨

进口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来源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中东 776.4 45.4 1196.2 52.9 1678.1 47.3 1666.8 61

亚太 708.1 41.4 821.5 36.3 941.2 26.5 546.8 20

非洲 183.9 10.8 192.7 8.5 590.7 16.7 219.1 8

其他 40 2.4 51.3 2.3 337 9.5 299.5 11

合计 1709 100 2261.7 100 3547 100 2732.3 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 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 单位:万吨

地 区 华 北 华 东 中 南

成品油需求 1303 4280 3166

原油加工 2476 8560 5192

加工能力 2000 5800 3560

缺口 -476 -2760 -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 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 由于石化集团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的迅速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 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由于原油供应量的确定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的,即以销定产,故模型中原油供应总量∑ai与需求总量∑bj相等。

由于预计“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量将以年增长率约6%的速度增加,资源来源与构成、原油的品质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又由于自产原油资源量及其勘探开发潜力的不足,原油加工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原油资源,使得原油供应的安全性和性成为中石化集团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原油配置作为联接上下游企业以及原油供需之间的重要衔接手段,对石化集团的经济利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此,中石化集团公司必须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综合原油供应总量、总体加工能力、各炼厂原油加工能力及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原油配置实现供求平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装置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做好炼油装置能力的调整和改造,以提高对不同品质原油加工的适应性;统筹兼顾各油源资源量、油质、油价、运距、加工能力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原油配置方案实现最低综合采购成本;对油源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油源的资源潜力,在确保原油供应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原油来源的多样化,主要是进口原油资源的国别多元化来分散经营风险,保障原油的安全可靠供应。

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