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合集7篇)

时间:2023-09-13 17:06:25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第1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催生了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当前要加强外语教育的深度调研,重视国内外语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新布局。“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外语高等教育改革,应建立外语高等教育的规划与引导机构,提高外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完善小语种教育的整体规划,加快外语高等教育的学科转型。

关键词:

“一带一路”;外语高等教育;新需求;新布局

“一带一路”是立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之上的战略构想,强调的是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外语类高级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语高等教育要善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外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实现外语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高等教育的新需求

(一)对外语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需求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专业素质过硬的外语专业人才。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开展,不仅要培养外语人才的外语语言素质,还必须使其能够通晓外语使用国家的国际规则。外语高等教育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某种外语类型的常规教学,即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使用规范,也很难满足“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因此,外语高等教育要加强“高、精、尖”外语人才的培养,即结合外语类人才的市场需求,细化外语高等教育在机械、建筑、经济、贸易、金融、交通、旅游、酒店、管理等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让外语人才真正在某一领域具备较高的外语语言素质和专业素质〔1〕。

(二)对外语人才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新需求

创造力强的外语人才不仅仅在语言领域具有专业能力上的极大优势,还能够在人际交往、运营管理、品牌建设、对外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如一些外向型的企业主体,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引进具有创造能力的外语类高端人才,而这恰恰是我国外语高等教育在未来所要重点兼顾的。

(三)对外语人才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需求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推进必然会带动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外语高端人才也不仅仅是翻译的“工具”,而且还需要有更多的外语高端人才走上企业的管理工作岗位,所以,外语人才除了要有基本的跟外国客户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外,还要拓展学习领域,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在企业岗位一线的管理经验。对此,外语高等教育在强调外语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专门用途外语课程以及管理课程的建设,注重外语高等教育的“宽口径”发展,提高外语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建立外语高等教育的规划与引导机构

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高等教育的新需求,需要对我国传统的外语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而这仅仅依靠高等院校外语教育的自觉行为还远远不够,国家最好能够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引导。目前,我国的外语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一带一路”这一重要的战略导向。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外语高等教育的规划问题,尽快成立专门的外语高等教育规划与引导机构,对国家新时期的外语高等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和引导,设立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参与的多位一体的国家外语高等教育决策机构,并做好外语高等教育的监督、评价与调整工作,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决策效能,提高外语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外语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提高外语高等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

对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新规划、新布局,必须以“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高等教育需求的深入调研为基础,这样才能建立起更有针对性的外语高等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2〕。“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十分广泛,涵盖了世界十大语系。其中,语言文化更是错综复杂和千差万别。面对我国多样化的外向型外语人才能力培养需求,必须充分重视外语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另一方面,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语言风俗、生活状况等进行调研,最终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各类语种外语能力标准建设的相关依据,实现外语高等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有序、高效开展。

(三)完善小语种教育的整体规划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及时启动“语言战略”规划。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需要与国际上的大国开展经贸往来与广泛合作,还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小国家开展深度合作,这必然需要更多的小语种外语人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小语种专业,但常常是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第二选修的语言学科,学生的学习深度不够;同时,小语种专业的开设常常脱离市场需求,课程建设标准明显偏低,满足不了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小语种外语专业人才的根本需求。对此,教育部门及其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小语种外语教育资源的有效建设与合理布局问题,让小语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小语种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各高等院校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小语种建设;要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教育等多领域的情况,以中国海外利益拓展为基本出发点,积极寻求多边战略价值,带动我国小语种教育的合理布局与调整,这对我国增强国家影响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3〕。

(四)加快外语高等教育的学科转型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外语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外语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则是其中的关键。对此,高校必须结合外语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加大对于学科转型方面的研究力度,更加注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加快外语高等教育的学科转型时,一定要结合多元化的外语人才需求,开展跨文化、跨学科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并且要加强外语类人才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力度,增强外语类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积极加强外语人才培养新需求的调查研究,注重外语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改革,积极推动我国外语高等教育机制的优化与升级,实现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新布局。

作者:徐飞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参考文献:

〔1〕庄智象,孙玉等.探索适应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J〕.外语界,2012,(5):70-74.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第2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跨文化人才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主席于2013年首先提出、后由总理进一步推广,是关于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理念和倡议,现已成为中国对外的最高经济战略。它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重点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深化政治互信与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打造新时代横跨亚非欧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涉及64个国家,94个城市,44亿人口,涉及40多种语言。因此,如何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培养符合国际化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外语教学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现状分析

1、小语种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国家有40多种语言,就需要培养40多种小语种人才。当前,英语包打天下的情况比较普遍,了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外语人才比较多,而了解中小发达国家情况的外语人才比较少。比如,仅通往东南亚的“一带一路”,有5亿多人口讲乌尔都语,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如果要在一个地方开发市场,发展能源,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了解文化环境,难免会遇到困难。

2、跨文化人才需求

由于各国历史背景、语言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障碍。以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为主的“亚洲文化圈”,以理性主义和崇尚自由解放的欧洲文化圈,每种文化圈层都在特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在这种多语言、多民族、多文化圈的交e重叠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消除文化隔阂,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互惠共赢。这就急需大量跨文化人才。《人民日报》新论:《“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人才支撑》,《中国教育报》也在《“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中提出“要重视跨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3、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光学会当地语言,会说外国语,会写外国字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交流合作过程中,还需要深入了解外国的政策法规、决策程序、民心走向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培养的外语人才不仅仅是“语言通”,还需要是“外国通”,需要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法律法规、国际贸易、金融研究。这都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相关对策

1、增设更多小语种专业,加强英语专业的二外教学

对于高校来说,为满足小语种人才的迫切需求,应增设更多小语种专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应该加强第二外语的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包括欧洲、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各国,涉及的官方语言除了英语和汉语,还有俄语、法语、泰语、印地语、阿拉伯语等。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小语种教学和推广,特别是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中小国家语言和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储备小语种外语人才。

2、加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但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不同,各国各地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等方面都有微妙的变化。如果不熟悉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交流中就容易产生误会甚至触犯文化禁忌,造成低效沟通、误解甚至有可能导致谈判失败。

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为文化障碍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也有他国企业在走进来的时候,由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导致失败的案例。

为适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外语教师应该把跨文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跨文化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校,应开始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3、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领英(linkedin)中国对重点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度调研与访谈,并撰写成《国有企业国际化与多元化人才策略调研报告》,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和人才痛点。72%拥有海外业务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海外机构的员工主要从中国外派,另外28%则主要采用海外招聘的方式;且其中过半数的企业(68%)将招聘的决策权划归于中国总部。全球化的跨国企业不仅业务全球分布,并且与本地市场深度融合,特别是人才方面。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人才的多元化和本地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目前尚不足的地方。

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如何在培养人才的多元化方面助力呢?首先,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商务俄语等课程。顾名思义,就是除了基础的外语语言语法和文化教学之外,同时教授相关的商务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面更广。其次,其他各专业,比如金融、法律、制造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增设相关的行业英语课程教学,让培养出来的法律、金融等学生搭上“一带一路”的“高速列车”,成为复合型、应用型的国际化人才。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给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外语教学尤其如此。“一带一路”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夯实人才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各类跨文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外语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LinkedIn,“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2016

[2]周虹,“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人才支撑,人民日报,2016.2

[3]聂文斌,“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中国教育报,2016.1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第3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拥有的外语教育资源,不仅关系着该国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还直接影响着该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外交安全。因此,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纷纷结合本国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如凸显国家安全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凸显经济发展的荷兰外语教育政策,以及凸显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等。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外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外语教育在政策的制定、语种的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缺乏规划、语种单一等问题。我国的外语教育费时低效,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同质专业盲目扩张,我们的外语教育在政策和规划上存在重大缺失。 [1]这种缺失除主要表现在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缺乏中长期的全盘规划、缺乏权威的管理及指导机构、语种设置过于单一和集中,以及发展不协调外,更为突出的是,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还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很少结合各地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不同需求的实际,地方在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很少有自。[2]在“一带一路”为重要代表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应该结合本地的实际发展需要,制定本区域多元外语教育政策。鉴于此,本文拟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省外语人才需求的分析,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需求,提出实施区域多元外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以期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弥补国内关于区域外语教育研究领域的不足。

一、“一带一路”给河南外语教育提出的挑战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和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条经济带,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至欧洲,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涵盖40多个国家30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是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3]

河南,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处丝绸之路陆上交通的战略腹地位置,是连接“一带一路”东西双向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在历史上,河南就是丝绸之路经济走廊的重要区域,如今,郑州、洛阳已被国家成功列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撑点和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域优势。郑州作为“全国铁路心脏”,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向西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成为辐射东中西的重要物流枢纽。特别是郑-欧班列的开通,开辟了我国中部地区直达欧洲的物流通道。目前,郑-欧班列已成为国内载货最满、出境口岸最多、货源覆盖最广的赴欧班列。此外,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使郑州成为国际航空货运和国内航空货运的综合枢纽,以郑州为中心的一个半小时航程可覆盖全国2/3的主要城市和3/5的人口,新郑机场的国际航线也在日益增多、不断完善。河南省内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多年来长居全国首位。河南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与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枢地位。

可以说,“一带一路”的建设,对河南省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河南省可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加快“东引西进”和“走出去”的战略步伐。“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启动后,必将吸引大量外国企业到河南境内投资,河南省内企业也可以抓住这个机遇,走向世界,参与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合作与竞争。但是,若想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首先就要解决语言沟通问题,因为,有限的外语人才资源,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因素。这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对河南的外语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不仅要提高本地区的外语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更要从教育政策层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河南实行区域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必要性河南实行区域多元外语教育,是基于多种现实需要。

1.改变外语语种单一教育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全国统一的外语教育政策。但是,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情况差异很大,东北、西北、中部、东南和西南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语语种需求都有很大的不同,而我国的外语教育过分突出和强调英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兼顾各地的外语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实际,也没有实地考察各省份的外语教育资源优势和实际语种需求。[4]这就导致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语种单一、英语人才供过于求、其他非通用语种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明显相对较少,过度集中,应围绕语言的使用范围和用途促使外语语种多样化,各地区的外语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不同语种教育,实现外语教育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生态化,保证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

2.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为加强区域内部各成员国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各地区必须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外语教育政策。也就是说,要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发挥地方的主体作用。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涉及的语言近200种。虽然说,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其他非通用语语种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俄语广泛适用于前苏联地区和东欧地区;西班牙语在欧洲、美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被作为官方语言使用;阿拉伯语在中东和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影响甚广。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英语为主甚至是唯一语种的外语教育政策,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实际。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多元外语教育政策,培养多语种人才,以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3.促进多元文化认同的需要

多元外语教育,不仅包括多元化的外语语言教育,也包括多元文化教育。通过实施多元外语教育,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学习并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增强跨国间公民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建立更和谐的国家关系和区域关系,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周边国家关于“中国”的担心,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实际,实施多元外语教育政策。这符合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公民的多元文化认同,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外语教育政策的重大改革和突破。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河南外语人才需求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体现出多样性,未来的外语教育必须适应这一需求,既要培养大量的非通用语人才,也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通用外语人才,同时也要培养精通外语的区域研究人才。

1.非通用语人才

郑州,作为中-欧班列最大的中转站,是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交通枢纽。如今郑-欧班列的揽货范围已覆盖日韩等亚太国家,下货分拨站点也由原来的波兰、德国扩展到现在的捷克、意大利和法国。而且,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郑-欧班列的揽货范围还将覆盖东南亚和南亚等地。[6]据调查,郑-欧班列沿线涉及的重要语言有俄语、德语、波兰语、法语、韩语、日语等,以后还将有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等。在此形势下,河南省要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通晓欧洲、中亚国家语言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及翻译人才。

然而,目前河南省内高校的语种设置多集中于英语,开设非通用语专业的院校较少,如开设俄语、德语和法语的院校不到5所,开设朝鲜语的院校只有1所,作为联合国常用工作语言的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尚未见有高校开设。虽然英语在全世界很多地区都可以充当交流语言,但是,如果能够用一国的官方语言或民族语言与该国进行交流的话,更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的深度交流。因此,河南省应根据“一带一路”和郑-欧班列建设的需要,合理规划语种设置,为高校学生提供足够的语种选择空间,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外语教育。

2.复合型外语人才

在当今社会,外语已由单纯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不可或缺的知识工具,学习外语可以用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7]。社会对纯语言性的外语人才的需求已越来越少,“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涉及交通运输、基建、能源等多个行业。这不仅需要精通沿线国家的主体语言、熟悉相关产业业务知识的外语人才,更需要精通行业知识又熟练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河南省内的大多数院校的外语教育仍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主,许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对于其他行业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显然,这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3.高层次区域国别研究外语人才

“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也离不开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因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较多,这些国家的文化、制度、风土人情都不同,只有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才能做到真正的“语言相通、民心相通”。因此,河南省的高校在加强外语语言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开展沿线相关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以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四、河南实行区域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建议对策

“一带一路”覆盖的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交流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障碍。基于对区域多元外语教育的战略思考,结合河南省外语教育现状及“一带一路”对河南省外语语种的需求,笔者在此提出河南实行区域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以下对策建议。

1.制定关键外语语种计划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我们不可能开设沿线所有国家的语种,但是,河南省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做好语种需求、人才数量的预测,做好外语教育的规划,制定关键语种政策,优先发展河南省目前急需的外语语种,如俄语、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

2.优化外语语种结构

目前,河南省内的外语人才市场,出现英语人才过剩、非通用语人才稀缺的现象。因此,河南省内高校应根据本地的投资、贸易、交通、旅游等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外语专业布局,通过逐步减少英语专业、增设非通用语专业等措施来优化外语语种结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语种的外语人才。其具体措施:一是控制英语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目前,英语人才已经供过于求,已出现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应合理规划英语专业的数量。二是增设非通用语专业。郑-欧班列沿线国家语言有几十种,而目前,河南省内高校开设的非通用语仅有5种,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因此,河南省内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非通用语专业,培养非通用语人才。三是开设非通用语课程。目前,河南省内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90%以上都为日语,第二外语语种单一。因此,河南省内高校应增设非通用语课程,为英语专业和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第二外语语言选择。

3.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对单一工具性的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少,对具备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未来的外语人才不但要掌握熟练的外语技能,而且要精通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和融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8]外语院系应当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语言基础和技能课程与专业知识课交叉融合起来,利用外语知识来提高专业技能,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强化外语能力,改变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

4.加强区域国别研究

多元外语教育不仅包括语种教育的多元化,也包括文化教育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应全面了解沿线国家的民俗、礼仪、宗教、禁忌等,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国家之间不必要的矛盾甚至冲突。“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不仅精通外语而且熟悉沿线国家的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外语人才,这也是外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河南省高校的外语院系不能只重视学生外语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培养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外语、熟悉外国文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五、结语

“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在给河南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河南省若想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首先,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本地区实际,赋予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更大的自,改变绝大多数高校以英语为唯一外语语种的局面,实行区域多元外语教育政策。其次,河南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的中心地区,教育部门及高校应抓住机遇,合理调整外语专业布局,优化语种结构,开展多元外语教育,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外语人才,以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45.

[2]李丽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施区域性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必要性[J].中国外语,2011(4):55.

[3]杨帆.河南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271.

[4]蔡志全.“一带一路”背景下试行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思考――以新疆地区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1):10.

[5]张蔚磊.美国21世纪初外语教育政策述评[J].外语界,2014(2):90.

[6]李庚香.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特点与河南的积极融入[J].区域经济评论,2014(6):44.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第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德宏;语言人才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语言人才关系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赵磊提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互联互通,重视软联通,就是重视语言、文化、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语言是实现人心相同的基础。“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短期目标是实现交流、互通便利。培养翻译人才是建立“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库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优质的翻译人才可以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实现通畅便捷的交流。“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中期目标是学习、进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过程是我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实现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翻译则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每种语言自身蕴含着独有的文化特征,只有充分了解其背后包含的历史文化、人文习惯、传统民俗等重要信息,才能实现语言之间的双向交流。因此,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培养懂得语言,特别是熟悉,了解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甚至能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周边国际正常生活的语言人才显得紧急而迫切。“一带一路”语言战略的长期目标是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及崛起。但是“一带一路”语言战略不是单向、强势地推行中国文化与汉语,而是建立一种互利共赢、互相沟通的新的世界秩序,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向流。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存在很大一部分境内少数民族与境外民族属于同宗同源,还保留着相同的语言及习俗。因此,保护及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使用状况在实现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民语翻译人才将为解结沿边地区面临的民族问题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德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及意义

德宏作为桥头堡前沿的一个重要黄金口岸, 是我国陆地连接东南亚、南亚走向印度洋的最佳区位。如今德宏是将成为新丝绸之路的另一个重要交通咽喉。近几年,德宏借助桥头堡和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东风,已成为全省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为德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德宏“一带一路”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德宏构成了中国经济区、东南亚经济区、南亚经济区的交汇点,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最佳结合部和最便捷的通道,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孟加拉国、不丹、锡金等国贸易往来密切。从德宏出境,经过一千公里的行程即可途经缅甸,在可以不绕过马六甲海峡情况下,抵达仰光港、实兑港、吉大港、皎漂港等孟加拉国际港口,进入印度洋。要将德宏建设为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桥头堡,但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德宏从事专门人才短缺,急需的专业化人才十分匮乏,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的语言人才短缺已成为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加速推进,德宏州正在进入资金大投入、项目大推进、基础大建设、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精通英语、缅语、泰语、等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尤为重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德宏沿边地区语言翻译人才培养方向

(一)培养本土化英语翻译人才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表面上看我国英语人才颇多,但谈到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化英语人才却寥寥无几。李明雨教授提到“本土意识”宽泛的姜是指熟悉且珍爱中华文化、具有国家情怀很现代公民意识;“国际视野”就是既能从中国看世界、又能从世界看中国。对德宏而言,培养本土英语翻译人才不仅懂英语翻译,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东南亚发展战略眼光,还要熟知沿线国家的历史、语言、民俗等文化,了解英语作为除了官方语言外的第二通用语言的地位及作用,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及素质。

(二)加强多语种翻译人才的建设培养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提出,要想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有效沟通以便民心相通,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能够掌握他们的语言,能够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交流。语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德宏处在中国连接东亚及东南亚的最佳点,沿线国家涉及多种官方语言,而目前德宏州精通缅语、孟加拉语、越南语、泰语、印度语等语言的优质语言人才十分缺乏。当务之急,作为本地最高学府的德宏师专应肩负起培养东南亚小语种人才的重任,为实现中国与的沿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友好交流奠定语言人才基础,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有关国家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家庭及个人的语言规划、语言咨询、语言教育、语言翻译等方面提供跨语言服务。

(三)重视民族语言翻译人才培养

我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之间有相当数量的共同民族很语言,这些跨境民族和语言在未来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十分重要的沟通与认同角色。德宏州边境线最长的额邻国,缅甸素以中国有胞波情怀。事实上,缅甸印度东北部的掸、克钦、勃欧、阿萨姆等众多民族,与德宏州内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同宗同源、同语同俗,同以民族跨境二居,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市、唇齿相依,是“瑞苗胞波”。

四、结语

语言服务离不开翻译,在跨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翻译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战略,是中国走向世界所赋予语言服务的心得历史使命与视野,这就对翻译行业及从事该行业的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因此培养跨技能、跨知识、跨文化、跨管理的多元翻译人才是未来翻译人才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赵金.把德宏打造成桥头堡黄金口岸[J].党的生活,2010(5).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第5篇

P键词:“一带一路” 大学俄语 教学改革 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下,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力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强与国际上的科技、经贸和教育等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不同民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十分关键。由于“一带一路”覆盖区域较为广泛,涉及语言种类较多,语言问题也成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一个首要待解决问题之一。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为了能够推动中俄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应该大力推动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打造特色专业,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由此看来,加强“一带一路”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俄语教学现状

纵观当前我国大学俄语教学现状,由于俄罗斯是我国的重要贸易邻国,对于俄语专业人才需求度较高,加强大学俄语教学改革十分关键[1]。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重视程度较高,轻视大学俄语教学改革,严重影响到大学俄语教学成效。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俄罗斯作为重要节点,俄语的短板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制约“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当前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和学生方面

其一,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俄语的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俄语,同英语专业不同,在以往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均打下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后续英语学习难度要小得多。而俄语由于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而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学习俄语的多数是蒙古族学生,所以语言上的沟通不畅,导致师生之间无法充分、有效的交流,俄语学习变得十分吃力[2]。

其二,商业英语和国际贸易学生在选修科目中,将俄语作为选修科目,一开始学习兴趣十分高涨,充满信心,信誓旦旦地要学好俄语,但是随着课程不断推进,教学难度随之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随之下降,难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俄语学习中,实际教学成效偏低。

其三,学校素质选修课学生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所以在选课时过于盲目,并且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对俄语学习起到足够的重视和了解,这就导致后续学习活动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学习效率不高[3]。加之班级容量大,学生人数过多,并不符合外语教学规律,难以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其四,中学英语学习不好的转向俄语学习,这些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少良好的自控能力,并且学生大多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上课更多的集中在周末或是晚间进行,存在着严重的旷课现象,甚至有超过1/3的时间被学生用于参加大型考试或是组织活动,上课时间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严重影响到教学成效。

从教师角度来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传授者,俄语教师人数较少,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已经退出一线教师队伍,中年骨干教师队伍严重短缺,青年教师队伍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存在着学术梯队断层现象,严重影响到大学俄语教学活动的语序开展[4]。与此同时,俄语教师在进修、发表文章和职称晋升等方面难度较大,同其他专业教师的待遇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之教师的专业培训机会较少,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无论是教育培训还是教师薪酬待遇均存在明显差异,致使俄语专业教师人数越来越少。面对现实情况,教师尽管非常努力的在工作,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实际工作要求,教学质量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收入水平受到了严重影响,不利于后续俄语教学改革活动的有序开展。

2.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

每一种语言均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测试要求都相对统一。但是,纵观当前我国的大学俄语教学现状来看,除了大学公共俄语制定了明确教学大纲以外,其他第二外语的俄语课程均缺乏明确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终于随意性较强,不具备统一的规划[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教学进度不同,教材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缺乏学计划,教学内容不完善。其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第二外语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具体从那一学期开始,总共有几个学期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诸如,第二外语俄语教学中,出去节假日的授课大概在150课左右,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听说读写能力,兴趣得到了有效提升,希望能够继续学下去时,课程反而就此结束。或是在年初考验中需要靠二外俄语,但是由于中间一年的时间并未开展俄语教学,很多知识点和难点仅仅依靠学生自学是无法有效解决的,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俄语学习成效。此外,高校的素质选修二外俄语课程每学期都会开设,每学期都是零起点,即便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当时缺乏合理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俄语人才的培养,有悖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俄语人才的要求。

3.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大学俄语教学中,由于俄语专业长期缺乏重视和关注,所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的意识,运用现代化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偏低,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6]。其次,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更多的是以追求高分数为主,所以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应试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强制性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致使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未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更多的是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师生互动效果较差,不具备灵活运用外语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有效策略

1.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注重情感体验

在大学俄语教学改革中,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较为多样,其中情感因素在其中十分关键。由于俄语专业资深特性,所以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升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中学期间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题海训练,所以上大学时对于大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课时少、讲课快,师生交流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存在着偷懒现象,甚至迟到早退,长此以往,将逐渐丧失对俄语学习兴趣,产生一种焦虑感,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故此,应该通过一种鼓励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选择合理措施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可以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7]。

2.选择优质教材,制定学大纲

在大学俄语教学中,应该注重优良教材的选择,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语言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教材质量高低将严重影响到教学成效。由于俄语专业人数较少,所以缺乏专业人才,所以结合实际情况,面对不同的民族和生源,选择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制定第二外语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保持一定时间段内教学计划的稳定。从一年级开设,设置6学期,推行两头课时少,中间课时多的模式,确保中间时间的教学不间断,满足二外俄语考研需求。

3.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在大学俄语教学改革中,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效,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应该注重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8]。在关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外语传播文化能力,可以将语言和国别有机整合在一起,切实提升教学成效。同时,还要在课堂学习和实践训练之间密切联系,分组合作学习,在创设相应环境下加深理解和感悟,从而在师生之间深层次沟通和沟通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升学习成效同时,培养学生人文意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为了能够有效推动中俄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应该大力推动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打造特色专业,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利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人文合作与交流[J].中国俄语教学,2015,34(3):1-4.

[2]国玉奇,罗舒曼.“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俄语教育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15,34(3):18-22.

[3]安巍.“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商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6,35(1):74-76.

[4]佟颖.“一带一路”形势下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沈阳师范大学俄语专业为例[J].中国俄语教学,2016,35(3):88-92.

[5]杨立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俄语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2016,35(3):84-87.

[6]王金花.“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31(6):124-126.

[7]陈彬彬.基于"一带一路"规划影响重审区域学的地位[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22):359,361.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第6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01-02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倡h是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战略。因此,一些学者也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视为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次开放”。在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过程中,人才是重要因素,而外语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包括基础建设、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人才作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对高校的要求就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国内,面向国际。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相适应。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借助外语人才基地的优势。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的形势下。距离为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以人才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战略重心的教育方式的构建是我国与世界实现互联互通的必然要求。而开展跨境外语教育,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共同需要的外语人才,也成为当前的需求。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需要地方有关部门、高校及企业等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共同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共同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共同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模式。

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小语种”人才短缺

“一带一路”沿线所涉及的国家共有64个。全世界有6000多种语言,除了联合国所使用的包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以外的6种官方语言外,其他非通用语种一般被称为“小语种”。而“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以“小语种”国家居多。而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对于某些特定的“小语种”的学习需要超过本科的学习年限;外语专业的学习内容具有自身“时效性”,“小语种”毕业生毕业一旦不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学的语言就会荒废。这导致“小语种”人才的供给短缺。_3]对一些关键的“小语种”的专业设置,高校可以综合运用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亟须建立有效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机制。以规避未来“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人才短缺的风险。

(二)高端外语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外语专业的建设和外语人才的储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下,一些高校准备开设“小语种”语言本科专业。但新专业的开设并非易事。一些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这造成了目前我国的外语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语种数量偏少,而且分布不均衡。因此,培养精通多国语言的高端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解决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结构短缺的根本方法在于突破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强化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改革外语专业的办学机制,建立外语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三)外语专业师资队伍不过硬

外语专业是各高校为适应对外交流与合作而开设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具备外语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目前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与专业发展的步伐相适应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来说,开设一门新的专业,首先要培养师资。因为缺乏足够的有资质的师资。会导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的降低。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配比上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一带一路”的范围涵盖亚欧非大陆。涉及近百种语言,然而,由于一些地方高校的学制、教学条件以及生源和师资等诸多因素的不足。英语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建设也遇到困难和挑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对外语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际商务英语以及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只开设大学英语和商务英语或者旅游英语,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在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不突出的弊端。

(五)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不够完善

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没有注重与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才能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组织准备。让学生在全真或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实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将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这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一些高校对于英语实践教学目标和能力的培养认识不清。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成绩也不能被准确衡量。缺乏有效的专业实践评价体系。很多高校的专业实践与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不高,这会影响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能力。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如何克服自身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加快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必然要求。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通识化发展,以外语语言为载体。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把外国文化融于外语专业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融入跨文化交际环境。了解国际化动态。增强成为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动力和紧迫感。强化实践训练,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与国际接轨,建立国内与国外联合办学的语言实践和学科实践基地,培养熟悉国际法则以及对外贸易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拓宽合作办学的空间、规模和层次,拓宽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充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学校的办学力量,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二)“2+2”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岗位的不断变化。高校应培养适应性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一些高校在现有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2+2”的复合应用型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将“语言知识”和“通识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把“其他专业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补充,实现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把四年的本科W习时间分为两段,即“学程分段、分类培养”。在第一阶段包括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教学阶段,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外语专业基础课程。这两年期间,应注重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构建通识化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第二阶段包括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阶段,属于专业技能的教学阶段,主要开设分类课程、特色课程、发展课程和实践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流,实施“2+2”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保证教学条件,细化教育指标的规范。

(三)“外语+专业+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外语专业增加应用型技能培养课程。强调实践教学。在外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其次,对外经贸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职业外语知识和技能。高校通过综合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作为重要的方向,把“外语+专业+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灵活多样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创建我国外语专业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部分。建立外语人才培养新机制,扩大教育开放和加强学生交流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务实举措。

高二语文成才之路第7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

一、引言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别于2010年9月和10月由我国国家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主动地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致力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一带一路”贯穿亚非欧大陆,西系中亚西亚和欧洲经济圈,南连亚太经济圈,涵盖六十多个国家。沿线各国合作领域包括金融、能源、通信、农林牧渔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培养何种人才才能满足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需求呢?笔者认为我国急需培养大量掌握扎实专业知识,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用外语进行专业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即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

二、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内涵

高质即为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也称综合表现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各种才气、学识、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综合条件。它大体可分为五大块,即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具体来说,综合素质是指人们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与多种特长。面对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具备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能积极调试、处理压力、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并促进国际交流和国际谈判。复合型人才是相对于单一型人才来划分的。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用英语与人进行日常性和一般专业性问题的沟通;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一门或多门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了解其他某一专业的基本信息、专业词汇和工作流程。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学者陈欣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识的语言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掌握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言的使用者根据特定的语境、社会与文化因素,合理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交际实践能力包括语言与非语言交际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强调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1]。优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促进国际交流、国际谈判和国际合作的不二法门。

三、我国人才市场现状分析

(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很多人才出国后便不愿再回国。我国教育部发表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1978年至2013年底,我国的出国留学人数为305.86万人,学成归国人员为144.42万。回国人数仅占出国留学总数的47.22%,过半人才流失在外。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未回国人数与出国留学人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但是未回国人员总数仍然居高不下,我国人才流失情况仍然堪忧。

(二)应用型人才严重紧缺

我国近五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虽然我国每年的毕业生如此之多,但是市场上却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而相关行业企业“用工荒”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而各地调查却显示众多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表明我国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国内企业的招聘要求,更遑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家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了。每年合格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有二十多万,但是能真正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处理国际事务的毕业生并不多。据国家外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非常缺少在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领域的高级外语人才,能完全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端人才缺口高达90%。这说明外语专业类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考试水平高超,但是实践能力,尤其是国际事务实践能力低下,无法满足国际外语类人才的需要。有学者指出我国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和熟悉国际事务规则、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广博、知识结构完善的新型外语人才[8-11]。但是,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外语专业类毕业生凤毛麟角。

(三)单一型人才过剩,复合型人才短缺

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生报考英语四六级。报考英语四六级可以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规划。许多学生甚至从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很多大学生为了通过或者刷分不止一次地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大量高校甚至把四级成绩和学位证挂钩。现如今四六级高分已成为大学生们追求的新目标。英语四六级是大学生求职的通行证,同时也是开创美好未来的必备证书。优秀的四六级成绩可以为毕业生增加理想就业的应聘砝码。这些都表明大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只懂专业知识的单一型人才已不被学校和行业企业青睐。行业企业更希望招聘兼备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大学生六级过级率只有30%-40%,其中绝大多数工科毕业生只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而无法进行一般性和专业性沟通。这样的毕业生仍属于单一型人才而非目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语言专业类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类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门语言已不再能满足企业行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了。只对语言有要求的岗位少之又少,很多行业企业的招聘会甚至明确规定不招收英语专业类毕业生。确实,语言仅仅是一门用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专业化则导致了语言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领域是金融、能源、通信、农林牧渔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海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这就要求语言专业类学生除了具备牢固的语言基本功外还需涉猎这些合作领域的知识。

四、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路径

(一)重视精神文明教育

首先,学校和政府应该重视基础教育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贯穿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要求人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以及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从小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励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小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感召出国留学的人才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从小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确保人们在面对世界文化碰撞和国际“糖衣炮弹”时能保持包容、清醒和警惕之心。其次,学校和政府应重视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培育。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们应该对本国民族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心。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可以让我们在国际社会、国际合作和处理国际事务上挺直腰杆,心怀底气,坚持主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可以让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可以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后,学校和政府应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古语有云“德者才之帅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国教育普遍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近几年犯罪越来越低龄化,高校大学生犯罪率也不断上升,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快高校课程改革,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

第一,为适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笔者认为高校每个专业都应在大一至大三的每个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六个学期分别介绍欧洲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和非洲文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项目的推进离不开交流和沟通。但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如果不熟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很容易因为触犯对方禁忌或表达不当而造成低效沟通、误解、谈判瓦解甚至合作关系破裂。若要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国际化人才,我们必须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必须学习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和行为规范的差异;必须学习不同民族风俗所积淀的文化符号和语言代码系统的差异;必须学习不同交际情景制约的语言规则和交际方式的差异。我们必须牢记并尊重这些差异以确保国际合作的顺利展开。第二,高校应重视非外语专业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设置。各高校应在大一学年开设大学公共英语让学生打好基础,在大二大三学年则应用专门用途英语替代公共英语。例如,法律专业的应学习法律英语,桥梁专业的应学习桥梁英语,电气专业的应学习电力英语,土木工程专业的应学习土木工程英语等等。学习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英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第三,高校应重视外语专业类学生小语种课程和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法律课程的设置并鼓励学生了解其它专业知识。英语的专业化使英语远远超出了其作为语言工具的范畴。我们应该明确,英语只是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而英语教育也仅是整体国民教育中一个小部分。在近几年的英语就业市场上,企业偏好有其他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这无疑给英语专业学生敲响了警钟。而且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世界进一步接轨,国际合作日益深化。国家需要英语专业学生在具备较高英语专业素养的前提下,了解国际贸易、国际合作和国际事务的运行规则,并掌握其它相关专业知识。“一带一路”沿线包括欧洲、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各国,涉及的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汉语、俄语、法语、泰语、印地语和阿拉伯语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大量小语种人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小语种的推广与教授。第四,高校应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高等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过少,这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高校每个专业都应在大一至大四的每个学期设置两至三个星期的实习环节。每学年分别进行一次专业实习和外语能力实习。这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欧洲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比例一般为8∶2。这种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吻合,我们也应该朝着这种结构努力。第五,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源头活水”。一支具有国际素养的教师队伍可以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的国际视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提升学生国际思维能力。同时,我国高校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一是可以派学生出国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社会习俗和外语语言和语用规则;二是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三是可以学习国外高校优秀人才培养经验;四是可以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留学。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