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二历史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4-03-27 10:32:38
高二历史分析

高二历史分析第1篇

【评分细则】

从历史传统、时代背景两个角度作答,其中历史传统角度:“工商食官”1分。时代背景角度:政治上“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1分;经济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重农抑商”1分。满分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答题情况】

(1)学生得分情况:多数学生得分在1—3分之间。

(2)存在问题: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把握不住要点,如多数学生不能从历史影响角度分析,答不出“工商食官”政策影响;概括能力不高,照抄材料;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如对“盐铁官营”政策内涵理解不深,导致答题方向不明;脱离材料,背诵教材知识;语言不规范。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提高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答案的逻辑关系,避免答题中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

(2)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会结合材料分析试题中出现的新概念。

(3)重视引导学生提升史料处理能力、概括能力等学科能力、学科素养。

(4)要求学生使用科学、规范语言答题。

16(2)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变化:抑商政策松动,或政府退出直接经营,或政府较少官营经济。(2分,任答一点得2分)

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或工商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或税收);壮大了市民阶层(或商人政治经济空间扩大);推动了城市繁荣;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5分)

【试题分析】

本题抓住宋代时代特征来设计情境和试题立意,属于重点考点。同时通过考查变化类试题,契合现代高考的对历史知识全面、辩证的考查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答题情况】

平均分在5.54分,主要集中于4分、6分、7分。

主要问题:

(1)表述笼统不具体,内容空洞,泛泛而谈,如:变化方面,回答宋代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影响方面,回答推动了宋展。

(2)影响方面,不根据材料与设问作答,照搬教材结论,甚至超出时间阶段,如:回答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宋代资本主义萌芽是部分学者的观点,但主流观点是明清出现);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的逻辑关系答题,比如本题,最直接的影响先是工商业与商品经济,之后是政府收入,再是商人阶层,然后城市发展,最后再是思想科技以及政治科举制等发展线索,经济方面影响比较直接,科技文艺和政治方面较偏远。

2.“经济政策”是每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一般来说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但是有些政策的实施或者推动社会的发展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由此,这部分的考查让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对宋代整体发展有基本的认识。同时,需要老师们和学生重视一些小专题的总结,比如“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等等。

3.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楚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关系。关注重点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17(1)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分三个层次给分:

①能答出北方战乱、北方动荡、北方战乱频仍、北方政权并立等要点的,只要答出一点就可以得1分。

②能答出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等要点,只要答出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得1分。

③能答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劳动力增加、南方生产力水平提高等要点的,只要答出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得1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同学角度不全,存在重复同一角度的问题,落下了“南方经济发展这个角度”。

2、知识掌握不准确,答题不严谨,如部分同学答出“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或南移”,“南方经济发达”,“ 南方商品经济繁荣”“把材料一当成元代来答,还结合了材料二作答第一问”等等,这些答案都不得分。

3、不能做到序号化,整个题目就是一段。

4、书写的规范化有待提高。

【应对措施】

1、强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

2、进一步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练习学生答题的段落化、规范化、序号化。

2、提升“关键能力”,教学中注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精选训练题,强化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复习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所以在教学中始终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提高学生能力。

17(2)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众的交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伴随着伊斯兰交的传播进行;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说明:本答案涉及民族交融的规模(范围)、推动因素(宗教因素)、程度(“回族”形成)、影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评析】

从知识角度看本题主要从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分析民族交融的特点。从能力角度看要求依据材料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得分不理想,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本题满分6分,平均分3分左右,满分很少。

【存在问题】

(1)对于特点类题目,材料的深度分析能力不足,解读材料浮于表面文字表述,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

(2)答题时重视了材料信息的运用,但是提炼与解读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的能力明显不够。

(3)个别同学审题错误,没有看清是要求回答元朝民族融合的特点即应该回答不同点,错答了一些与前朝相比的共同点。

(4)好多学生达成了民族交融的影响,审题出现严重失误,或者在句式方面犯了严重的低级失误。

(5)答题语言的组织不严谨,缺乏答题的层次性。

(6)书写潦草、不分条,不分点答题,导致卷面组织乱,不清晰。

【教学建议】

(1)重视课本基础,强化课本主干知识的精准记忆,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积累学科语言。

(2)加强重点概念的解释,提升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3)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尤其重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提炼能力和使用学科语言多角度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加大对历史学习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

(5)重视审题训练,对特定题目的答题角度及句式适当加以总结指导。

18(1)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平等原则);受人民监督。(每个要点2分,以上5点答出3点即得6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字迹潦草、卷面不清晰、未要点化加以区分现象。

2、部分学生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理解“政治原则”,仅仅罗列材料。

3、学科专业术语匮乏,答案表述累赘,语言不清晰,表述不严谨,口语化现象突出。

4、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5、提炼与解读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够。

6、时空观念缺乏,没有区分阶段答出对应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不够,

【教学建议】

1、强调规范答题:书写认真清晰,合理安排卷面布局,答案做到序号化、段落化、 要点化。

2、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注重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历史学科语言的运用。

3、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训练,注意设问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方向和侧重点。

4、强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应多引导学生聚焦主干知识,在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加强知识整合迁移,而不是局限于知识记忆和题型训练。

5、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关键能力”,运用情境材料训练学生辨识历史信息及运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情境材料所提供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的能力。

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情境材料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

7、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强化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

18(2)

【评分细则】

答案共五个要点:1.创立新的民主组织原则2.建立工人政权的尝试3.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借鉴4.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   (补充一条) 5.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五取三每条2分,共6分!

【存在问题】

1.审题不细致,答题没扣住世界民主进程这一角度!2.答题角度不全,要点不够!3.不注意整个题目的命题主旨,不能从第一问中提取第一个要点。4.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措施:加强审题意识;强化知识的理解记忆;注重分析命题立意;加强能力素养训练!

19题阅卷分析

20题阅卷分析

【评分标准】

古代中国对外交流:11分:角度或观点——2分  评述过程——7分  结论升华——2分

1、内容:

①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④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任选一个角度也可如文化交流:内容:至少两个4分;评(影响)3分

示例1:

角度: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2分)

评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文化: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7分)

总之,中外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2、对外政策:

①开放:汉到元(也可具体展开如汉、唐、元)原因+影响 积极   2+2=4分

②保守:明清  原因+影响 阻碍   1+2= 3分

示例2:

角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评述: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7分)

总之,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这既是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2分)

(其它角度,如: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双向交流

①中国—外国   政治、经济、文化等   4分,1点2分

②外国—中国   经济、文化、科技等   3分 ,2点3分,1点1分

4、路线

①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②唐: 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海路:

a、 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③宋元: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明: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汉唐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宋代以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路线+影响

(陆上4分,海上3分)

5、途径:

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明清)

6、目的:

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7、特点:

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8、影响:

①促进:汉到元——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史实 2+影响2=4分

②阻碍:明清—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史实 1+影响2=3分

【存在问题】

1.个别同学只答一个朝代,但后面论证合理,最高4分左右。

2.观点不对0分,如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等。

3.没有观点,只抄材料的0分。没有观点但评述合理,可得2--3分。

4.只答消极影响的,2—3分。

【应对措施】

1.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和对材料的有效信息的概括、提炼和升华能力。

2.本题考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能力,我们今后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提升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

3.本题考察史料实证素养,尤其是水平3.4的要求,今后复习中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训练,努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素养。

高二历史分析第2篇

2012年江苏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秉承了江苏历史高考的命题风格,整个试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坚持能力立意,凸显新课标的要求。试卷的材料相当丰富,在38道试题中,绝大多数都使用了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细细品读,对比近三年的试卷,还是有了一些新的印象:

一、试卷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较高,有的题目甚至达到高三历史选修学业要求

2012年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的难度明显超过2011和2010年,实际难度也大大超过2009年的试卷难度。2012年的试卷更加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选择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观题重点考查材料解析能力,问题设置也比较难,侧重于考查历史概念。如选择题第,材料题36、37题,第38题的个别问。尤其是材料题的设问明显难于历年的试题,达到了选修历史的考试要求。

二、侧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

通常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主要从背景、过程(表现)、影响三个角度去分析。在这三方面的内容里过程相对容易,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背景、影响难度相对较大。纵观三年的历史试卷,考查背景的题目,2010年一道,2011年两道。而2012年七道,如第9、10、12、16、18、22、26题,分别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民革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背景。

三、对历史考查点的选取更加全面。多触及思维的隐角。考查的角度更加细致、深入

2010、201 1两年的历史试卷对选择要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多是主干中的主干,多是平常化、日常化的,考查的角度多是从宏观上把握。比如,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考查:2011年考孔子的教育思想,2012年则考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对秦朝政治制度的考查:2011年郡县制的宏观措施,2012年皇帝制度的特点。同样的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考查2012年则考了陪审法庭出现的时间,对近代科技的发展:2010年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2011年则考了普朗克的贡献,而2012年则考了爱因斯坦对量子论的贡献。

对比近三年历史考查知识点的角度、层面,2012年的试题都是有一定的深度的。

四、对往年考查过的知识点并不刻意回避。换个角度继续考查

以往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习惯,认为去年考过的,今年出现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在复习时往往注意力就不在于此。但2012年的历史试卷对以往的考点继续考查。如: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日军的侵华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历史图片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所包含的信息更加隐蔽,与解题相扣更紧

通过图片创设新情景,这已成为江苏历史试卷的固定风格,这样一方面使试卷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符合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有时所选的图片仅仅作为背景来分析或作为内容的补充,对解题的作用不大。如:2010年31题,2011年29题。

而2012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强化了图片承载的信息对解题的重要性,必须通过对图片承载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捕捉、理解才能解题,否则容易出错。这类试题2011年只有1、7、16、23、27等几个题目。而2012年就有4、6、9、12、15、17、19、23、31、36题的材料三的图片等近十个。

六、部分题目超出了2012年的历史考试大纲要求,有的题目在理解上还有障碍

例如:最明显的是2012年选择题24,此题侧重对宗教改革的内容考查,而2012年考纲规定是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这类题目有:第9题对的背景考查,第16题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的考查,第38题对西欧联合的背景分析、世界政治区域合作的背景分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考纲的要求。

有的题目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障碍的。如:2012年判断题3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中美两国一致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改善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高二历史分析第3篇

2021年4月12、13日我校进行了本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这是高二实验班与平行班微调后的第一次重要考试,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我校高二这次月考历史成绩可谓有喜有忧,值得反思。

一、成绩分析

班别

参考人数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平均分

368

61

98.4%

77%

95

82.6

369

52

92.3%

21.2%

89

71.6

年级平均

95.6%

51.3%

77.5

上表文科各班均包含国综班学生,平均分差距尚在接受范围,比期中考试有扩大。年级平均分77.5分,而预设年级平均分70分左右。

二、试题分析

1.试题难度、信度、区分度

本次考试,试卷难度0.78,此份试卷难度不难,可以说相较简单,比高考水平测试简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自信心较为合适;区分度0.24,此份试卷区分度尚可,但选择题也有多题区分度低于0.1。信度0.68为中等,略低于高考出题稳定性。

2.命题范围

本次考试范围涉及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全面,重点突出,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合理安排时间复习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重难点在此次月考中均已涉及,题型较为稳定,但试题情景创设较为新颖。

1

古代中国管理地方

2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4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6

克里斯提尼改革

7

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影响和评价

8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发展

9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管理

10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

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1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4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15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影响

17

明清新儒学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影响

18

古代中国艺术

19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0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新时期的教育事业

22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23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4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25

商鞅变法

26

明治维新

27

二战之太平洋战争

三、答题分析

1.选择题得分情况

序号

题号

题型

分值

难度

区分度

年级

高二年级368班

高二年级369班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1

1

单选题

2

0.91

0.21

1.82

91.15

1.93

96.72

1.69

84.62

2

2

单选题

2

0.98

0.03

1.96

98.23

2

100

1.92

96.15

3

3

单选题

2

0.89

0.15

1.79

89.38

1.8

90.16

1.77

88.46

4

4

单选题

2

0.34

0.24

0.67

33.63

0.69

34.43

0.65

32.69

5

5

单选题

2

0.98

0.06

1.96

98.23

2

100

1.92

96.15

6

6

单选题

2

0.51

0.19

1.03

51.33

1.08

54.1

0.96

48.08

7

7

单选题

2

0.89

0.21

1.79

89.38

1.87

93.44

1.69

84.62

8

8

单选题

2

0.83

0.33

1.66

83.19

1.77

88.52

1.54

76.92

9

9

单选题

2

0.96

0.15

1.91

95.58

1.93

96.72

1.88

94.23

10

10

单选题

2

0.72

0.11

1.43

71.68

1.44

72.13

1.42

71.15

11

11

单选题

2

0.56

0.32

1.12

55.75

1.25

62.3

0.96

48.08

12

12

单选题

2

0.9

0.21

1.81

90.27

1.9

95.08

1.69

84.62

13

13

单选题

2

0.83

0.36

1.66

83.19

1.8

90.16

1.5

75

14

14

单选题

2

0.79

0.21

1.58

78.76

1.67

83.61

1.46

73.08

15

15

单选题

2

0.95

0.15

1.89

94.69

1.93

96.72

1.85

92.31

16

16

单选题

2

0.49

0.31

0.97

48.67

1.05

52.46

0.88

44.23

17

17

单选题

2

0.85

0.3

1.7

84.96

1.8

90.16

1.58

78.85

18

18

单选题

2

0.49

0.53

0.97

48.67

1.15

57.38

0.77

38.46

19

19

单选题

2

0.88

0.24

1.75

87.61

1.87

93.44

1.62

80.77

20

20

单选题

2

0.92

0.12

1.84

92.04

1.9

95.08

1.77

88.46

21

21

单选题

2

0.88

0.09

1.75

87.61

1.8

90.16

1.69

84.62

22

22

单选题

2

0.89

0.18

1.79

89.38

1.84

91.8

1.73

86.54

23

23

单选题

2

0.7

0.33

1.4

69.91

1.54

77.05

1.23

61.54

24

24

单选题

2

0.97

0.09

1.95

97.35

2

100

1.88

94.23

25

25

单选题

2

0.95

0.12

1.89

94.69

1.93

96.72

1.85

92.31

26

26

单选题

2

0.71

0.51

1.42

70.8

1.7

85.25

1.08

53.85

27

27

单选题

2

0.39

0.21

0.78

38.94

1.02

50.82

0.5

25

(1)第4、6、11、16、18、28小题得分低,正确率均低于60%,特别是第4、28小题正确率低于40%,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和运用不够准确。

(2)选择题第23小题得分也不理想,略高于60%,正确率低于70%,主要是审题和知识运用的问题。

(3)年级文科班选择题正确率平均值为78.34%,上一次大进步,希望稳步增长。

2.材料题得分情况

16

0.78

0.28

12.42

77.65

13.61

85.04

11.04

68.99

8

0.79

0.32

6.29

78.65

7.05

88.11

5.4

67.55

8

0.77

0.24

6.13

76.66

6.56

81.97

5.63

70.43

15

0.79

0.28

11.87

79.12

12.93

86.23

10.62

70.77

6

0.75

0.29

4.5

75.07

4.84

80.6

4.12

68.59

9

0.82

0.27

7.36

81.81

8.1

89.98

6.5

72.22

15

0.73

0.15

10.93

72.86

11.38

75.85

10.4

69.36

9

0.69

0.15

6.2

68.93

6.54

72.68

5.81

64.53

6

0.79

0.15

4.73

78.76

4.84

80.6

4.6

76.6

主观题得分率76.61%,良好,还有上升空间,今后还应注意试题训练与方法的指导双管齐下。

四、存在问题

虽然本次月考平均分较高,但暴露出如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比如正确率只有23.85%的第2题,试题给出的是“董仲舒在维护君主权威的同时,又考虑到权力使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问“意图”,而多数学生选“论证天人一体的关系”。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没有认真学习,或学得不扎实。

2. 文理分科后,部分学生学习历史态度不端正,历史学习基础不好,认为现在是高二开始,主要是抓好语数英,平时历史作业不认真对待,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虽然参加考试,但部分主观题部分没有分数,一问得知是没有作答,说是不会、没时间等。

3.由于部分学生平时没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自觉及时做好复习,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比如27(1)原因多答外来文化,应具体指明是“西方思想文化”;自然经济占主导;。

4.审题不清也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平时上课反复强调的划出中心词等方法考试时学生大多不用,考后试卷上非常干净。比如27(3)多答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或多答三民主义意义;28(2)多漏答“思想主张”。

5.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答了很多内容,甚至超出答题卡所给范围,得分却不多。

6.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比如28(1)背景多答不出“古典文化遗存”,“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应是萌芽)”,“自然科学发展(混淆启蒙运动背景)”。可谓是概念不清,基础不实,审题不清,部分学生就不能获取有效信息而得分低。

7.学生思维不开阔,不懂得分层次回答主观题。

8.一些小细节也要注意,除了字迹潦草、错别字等外,还应提醒学生不要涂改答卷,以保持卷面清洁。

五、改进措施

1.表扬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鼓励学生你追我赶。展示正面典型卷和反面典型卷,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早暴露出不足早解决。通过本次考试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尽快改正不足。

3.强化学生的学科意识,合理分配自习时间,必须做到及时总结和及时复习,教师也要加强检查力度。

4.加强学法指导,在记忆、训练等环节总结有效的方法与规律并反复灌输。

5.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6. 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必备途径。

高二历史分析第4篇

关键词:经济活动;教材特点;学生体验;困惑;史观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材紧扣课标,有利于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此外,还有许多明显特点,这是旧教材所不能比的,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存在许多困惑。如何科学使用新教材,力争困中求解,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长期进行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一、本册教科书有以下几大特点

1.凸显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教材重视了三个基本问题,即经济制度、经济参与者、经济效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了解这三个方面的状况和变化,就能把握某一历史时期实行经济活动的本质。

2.注重过程与方法。加强探究学习活动课。探究活动课类型多样,有“图说中国经济发展”“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为哥伦布领航”“扮演历史角色”“举办历史展览”;等等。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增强了新颖感。使学生容易在实践中产生浓厚兴趣。这是学好这门课的先决条件。

3.注重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4.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本教材非常注重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教材对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给予充分体现,例如,全球化、城市化、世界货币制度等,突出“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能。

5.注重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相互兼容于渗透。现在高考政史地三家合一,这就决定了文综学习的兼容性和渗透性。比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这一重要内容时,教材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反复做深刻的说明和剖析。这就与政治经济学密切地联系了在一起。此外,在讲述刺激就业的措施中,重点对田纳西综合工程做了详细分析,这又与地理学科相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三科兼顾,相互渗透,就会觉得得心应手。

二、运用新教材的困惑

站在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角度看人民版历史教材,我认为,新教材体例编排非常新颖,史学观点密切联系当前史学前沿,隐含的教学理念中试图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感悟中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历程。从叙述内容的侧重点来看,“不给结论,让史实自己说话”是该教材的一大亮点。正是这种开放式的叙史方式,让相当多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犯难。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不一定具有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学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获得的效果必然会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处理新教材的起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突出高中与初中历史基础的衔接。因而,从学生对历史时段的把握情况看,目前如何高效地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接轨,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本模块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史实丰富,概念多,时空跨度极大。而初中学习几乎不涉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就经常出现“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2.学生不一定都能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论从史出,这是基本的学史要求。专题史教学本身就带有较严密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每一个小专题下又含有具体明晰的知识脉络。但是学生能结合“论从史出”原则建构出良好的知识结构吗?历史教师没有信心,学生更没有决心。

3.学生没有时间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改追求的目标。新课程主观认为,学生应在主动学习中学会尊重历史,陶冶情操。

但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同的是,历史学习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教材反映的历史生活百态相去甚远。学生没有兴趣和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探究。

三、如何使用高中新教材

1.把好“三观”是指应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作为指导思想,确定各章节教材在“三观”中的位置。

2.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向。

3.解读课前提示,确定教学重心。

4.合理利用教材中的补充资料,充实深化课堂教学。

5.把课本知识材料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体现高中教学的层次性。

高二历史分析第5篇

学科:高中历史

一、 考试总体概况

高一年级:本学期,高一年级共12个教学班,521名学生于2021年6月28日-6月30日,学校进行了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本学期,高二年级共5个文科班,231名学生于2021年6月28日-6月30日,学校进行了期末考试。5人未参加考试。

二、试卷分析

高一年级: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长为90分钟。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为2分总共48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有四个材料题组成,第一个材料题为16分,第二个材料题为14分,第三个材料题11分,第四个材料题为11分。这次考试选择题难度适当。第一题到第二十题考的是必修二的内容,主要考查的是中外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其中失分比较严重的有第9、16、22题。第二十一题到二十四题主要考的是必修三的内容,主要考查的思想文化的内容。其中失分比较严重的是24题。材料题第一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的经济制度,难度适当学生得分率比较高。材料题第二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难度适当,学生得分率比较高。材料题第三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经济制度,难度适当但学生得分率不高。材料题第四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度适当但得分率不高。

高二年级:本次期中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试卷分为二大题型,分别是选择、本次材料分析题。本试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历史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基础知识的分值占60%,历史综合运用能力分值占40%。选择题分值占40分,材料分析题占60分。考查的知识点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重要大战、影响,冷战的形成、过程并影响,冷战的形成和结果,中东地区问题的来源等。通过对此次试卷的分析,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23、24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做题技巧的把握能力,学生对已知的内容和已见的题型,掌握的情况相对不好,找不到解题思路。材料分析题为知识的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但学生在23、24题总体得分率太差。

三、考试数据分析

四、题目分析

高一年级:本试卷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一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美建交,难度低但学生没记时间因此得分率不高。第2、12、13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难度适较低,学生的得分率比较高。第3、15、16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难度适当,第16题,学生不会分析提干上给的内容,因此失分比较严重。第5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内容,难度低,学生的得分率比较高。第6、7、8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的经济制度和政策,难度较大,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不高因此得分率比较低。第9、10、11、12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难度适当,学生得分率比较高。第17、18题考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洋务运动,难度适当,学生完成的比较好。第21、22题考查的是近代通讯和交通工具,难度较低,学生完成的比较好。第24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文学,难度适当,学生得分率比较高。材料题第一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的经济制度,难度适当学生得分率比较高。材料题第二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难度适当,学生得分率比较高。材料题第三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经济制度,难度适当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熟,不记重点知识点因此完成的不好。材料题第四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度适当但得分率不高,提干是文言文,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不会分析和归纳材料因此得分率不高。

高二年级:

1、选择题1、4、8、9、主要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各种主要条约为主,第1题60%学生选的对,还有4%学生选的是错的,主要原因是不认真阅读题。第4题70%学生选的对,还有30%学生选的是错的,主要原因是不懂比较历史事件。第8、9题25%学生选的对,还有75%学生选的是错的,主要原因对知识点掌握不牢,不会运用知识点来分析材料。

2、选择题2、3、6、14、16主要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慕尼黑协定”“非战公约”“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和二战的影响等内容,学生失分比较严重。第2、16题35%学生选的对,还有65%学生选的是错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运用知识点,不理解题意。第3题45学生选的对,还有55%学生选的是错的,主要原因是不背诵历史重大事件。第6、14题25%学生选的对,还有75%学生选的是错的,主要原因对知识点掌握不牢。

3、选择题5、7、10、15、17、18、19、20主要考查了冷战的所有内容比较详细,主要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的原因,冷战过程当中美苏采取的各项措施,冷战对世界的影响等内容。学生失分率高,冷战的选择题得分情况总体来看60%学生没有选对、40%的同学选的是对的。学生对冷战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好,对材料不理解。学生混淆知识点情况比较严重,学生对历史时间不敏感。学生没有记基础知识点。

4、非选择题得分情况以及失分原因分析。

⑴材料分析题21题和22题考查的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没有分层次写,回答的比较乱。但是80%的同学最低也拿到了7-8左右分得分情况很不错。还有20%的学生的了2-3分,主要原因是字体不规范,抄写材料,不认真分析材料。

⑵材料分析题23题是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该题学生失分比较严重,95%的同学没有回答正确,抄写材料情况比较严重,混淆知识点比较严重。

⑶材料分析题24题主要考查了冷战的标、各国采取措施的特点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等内容。该题第一小题得分率比较高,但是第二、三小题失分比较严重85%的同学没有答出来,主要原因是对知识点掌握不扎实,不会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材料题。

五、存在的问题

高一年级:

1、教师层面:

1)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老师对知识点的背诵抓的不够严,督促不及时。

3)老师平时没有多加强调学生做历史试卷和相关的历史题。

4)培优辅差做的不够到位,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2、学生层面:

1)学生做题不认真,不审题,对应知识点的应用不恰当。

2)学生重点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记不清楚,写答案时表达的不够清楚。

3)学生没有灵活应用对应知识的能力。不注重看提干上提示的时间和一些限定词。

4)材料分析题中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较差,存在摘抄材料原文的现象。

5)学生的基础薄弱,没能正确的理解问题并归纳和总结自己的答案。

高二年级:

1、教师层面:

(1)虽然老师认真备课,但是没有做到备学生,对学生情况不太了解。

(2)没有课前小测试,没有安排课前预习,没有安排写错题本。

(3)没有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听课、评课从中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技巧积极性。

(4)没有去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上完课没有认真课后课后反思、对教学质量分析不够认真,导致没能启发学生积极听课,认真学习。

2、学生层面:

(1)班级学生成绩差距大,有最高分73分,最低分15分,严重两极化。

(2)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不透彻选择题部分试题明显体现了开卷考试的特点,既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又注重了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等的考查。但不少考生平时对基本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出现问题。

(3)试卷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这方面学生得分率低。

(4)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知识要点不明确,时有错别字,有些学生错别字写的比较多,这个需要老师重视。

(5)学生做题中,没有注意关键词、字、有效信息的突破,出现答非所问的答案。

(6)学生组织语言能力比较差,表达不清楚,归纳,分析能力较差,口头化语言较多,历史专业术语联系比较少。

六、今后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高一年级:

教师层面:

(1)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针对班级学生情况,要因材施教。

(2)每一节课进行小测试,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督促学生背会。

(3)提高作业效果,作业只安排重点知识点,通过作业扎实学生的基础。

(4)每一节课课堂教学中安排巩固练习,利用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材料能力,提高学生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学会审题。

(5)教学中多次强调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层面:

(1)狠抓基础,每天安排学生背会两道题,提高学生的基础。

(2)课堂中多带学生做题,先安排学生分析,老师再进行补充,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3)通过作业抓不认真、粗心大意的学生,让他们学会认真,做题审题。

(4)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字迹要清晰,答题分条写,教学中多强调答题用历史专业术语。

高二年级:

教师层面:

1.按时布置作业,作业内容必须跟授课内容一致,及时批阅并做好总结,对没有按时完成的学生采取措施;

给自己制定目标,做高考试卷和有关检测试卷,提高业务水平。

做到备课同时备学生,对好班和平行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2.加强课前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掌握情况,对学生讲解好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起。

2、学生层面:

(1)及时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2)对于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吸收情况,对于测评不过的学生采取复习和单独辅导的方法;

(3)要让学生多去练习,对于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授课与练习相结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做题,理解并把握其做题和答题技巧和方法。

七、奋斗目标

高二历史分析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蓄水至最高水位;变形观测;监测分析

0.概述

王二河水库工程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募役乡。该工程是我省“九五”期间拟开工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具有灌溉、发电、提高下游梯级电站保证出力及调节黄果树瀑布景观等综合效益,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103.00m,总库容9950万m3,总投资为2.84亿元。工程枢纽主要由主坝枢纽、防洪副坝、排洪隧洞、坝后电站四大部分组成。工程于1999年12月30日举行开工典礼,2000年4月6日主体工程正式动工,2001年10月28日导流发电放水隧洞通过初验达到过水条件,2001年11月4日大坝顺利截流,2004年3月通过蓄水安全鉴定,2004年10月通过蓄水阶段验收,同年11月正式下闸蓄水试运行。

2007年7月30日凌晨5:00至下午14:00,王二河水库集雨区域内普降大到暴雨(募役乡降雨量为186mm,朵卜陇乡为157mm),7月30日11:30至7月31日10:30库水位由1100.6m上升到1103.37 m(正常蓄水位为1103.00m),水库管理所根据水位上涨情况逐渐开闸泄洪,确保了库区和下游特别是募乡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洪效益明显。

1.变形观测工作内容

2007年8月21日至8月31日,王二河水库管理所与安顺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王二河水库的主坝与副坝进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此次观测为“7.30”大暴雨后对大坝(副坝)的首次观测,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王二河水库的主坝和副坝进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并检查枢纽区水准点的稳定性。因观测时间距“7.30”水库最高水位时有20余天,高水位对大坝(副坝)的变形已趋于稳定,故本次观测对大坝(副坝)的变形分析具有科学性。为消除系统误差对周期观测结果的影响,本次使用的技术依据和作业方法均与2007年4月观测时相同。这次观测时的平均气温主坝为22℃,平均水库水位均为1095.70m。

2.观测成果及分析

2.1 观测成果

本次的观测值及初始值和2007年4月的观测值列于下列各表中,进行比较计算各观测点的位移量,以作为主坝的位移分析依据。(详见附件各表)

2.2 观测精度

垂直位移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中要求,往返观测不符值的允许误差为±1.98 mm,实测最大往返观测不符值为±1.5 mm。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的二等精度要求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1.0 mm,实测最大中误差为±0.97mm;往返观测不符值的允许值为±2.1 mm,实测最大往返不符值为±1.5 mm。

水平位移观测:允许测回差为±3 mm,实测最大测回差为1.53 mm。

各项观测误差均小于规范规定的允许限差,精度达到的要求,各种观测数据有效,可作大坝外部变形分析的依据。

2.3 位移分析

2.3.1 主坝

水平位移:在1084.50m马道的各观测值与初始值比较,均有向下游位移现象,最大位移点为P8,累计位移约为3.32 mm左右,累计位移最大点为P1点9.58mm。坝顶的观测值与初始值及4月份的观测值比较,趋向于上游位移,但总移仍向下游,可视为观测误差,对主坝的稳定不会有影响,目前主坝是稳定的。

垂直位移:在1084.50m马道与初始值及4月份的观测值比较,均有下沉现象,下沉量最大在1.1mm,最大的(S4)累计下沉量为11.87mm左右。坝顶(高程为1106.7m)也有下沉现象,最大的S13观测点间隔下沉量为0.7 mm左右。同时该点也为最大累计沉降点,累计沉降为16.84mm。这也符合土石坝沉降的一般分布规律,河床段大于岸坡段。目前主坝是稳定的。

2.3.2 副坝

水平位移:右岸山坡(松林)的观测点T2和T5的观测值与4月份观测值比较,相差不大,说明山坡是稳定的。在1090.5 m的马道与4月份观测值比较,均有向上游位移的现象,量级较小。最大位移点为L1,间隔位移为2.02mm的向上位移,与初始值比较,左坝段(岸坡漏水)向下游位移量较大(10.57mm左右),其中含由于使用不同仪器、人员观测带来的观测误差。在坝顶(高程为1106.4m)与4月份观测值比较变化很小(最大为L5),属于正常的位移,对副坝的稳定不会有影响,目前副坝是稳定的。

垂直位移:在1090.5m马道与4月份的观测值及初始值比较,均有下沉现象,左岸累计下沉量为21.20mm,在坝顶下沉现象更大些,大坝的中间(SL6、SL7)分别累计下沉量为59.4mm和68.88mm,但从间隔位移来看,坝体还再向下沉。从坝体的分布看来,河床段的沉降最大,左坝段大于右坝段,这可能是由于左坝段漏水现象发生的原因所致。

3.结束语

王二河水库自2004年11月份蓄水以来,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其间共进行七次(初始值观测除外)外部变形观测。通过对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

(1)水库蓄水一年以来,坝体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从变形的量级来看,副坝大于主坝的变形量。沉降变形大于水平位移。河床中部变形大于岸坡变形。

高二历史分析第7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史料分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国的历史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不充分。史料作为历史学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资源。把史料分析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史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意义重大。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运用现状

鉴于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史料分析。但是,就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对史料分析的运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史料分析不够重视。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提出,但是,目前我国依旧是以中考、高考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以取得高分为主要目的,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分析不够重视。第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不利于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讲解历史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对于一些史料的分析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讲解,不能使课内的历史知识和课外的史料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发挥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二、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史料分析的作用。

为了发挥史料分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对史料分析的运用,从而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选取一些史料进行分析,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时候,面对错综复杂、枯燥乏味的历史事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时,教师可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孔子、墨子、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的史料故事进行分析介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历史知识。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史料分析的运用。

教学模式落后也是影响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史料分析的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比如,在学习《人们生活方式变化》(人教版历史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之后再进入历史讲解,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视频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效率高。比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人教版历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师讲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增加这幅画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感应,认识到这幅画的重要价值。

3.遵循两个原则,实现主体知识和课外史料分析的衔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目标,教师运用史料分析的时候需要遵循史料的真实准确性原则和数量适度性原则,从而做好课内主要历史知识和课外史料分析的有效衔接,发挥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讲解《美国的诞生》(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对美国的了解,有些历史事件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就可以对文中提到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宣言》、林肯等内容进行扩展,达到课内主要历史知识与课外史料分析的统一,以便于加深学生对这些陌生事物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把史料分析适时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意识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骆洪乾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05,(11),88-89。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