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美丽乡村的概念(合集7篇)

时间:2023-09-13 17:06:25
美丽乡村的概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美丽乡村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到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从此后,“中国美丽乡村”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普遍推广,除了浙江安吉外,江西婺源、苏州周庄、安徽西递、福建培田古村等二十余个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也相继加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

从这些已经较为成功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理念支撑,即在“美丽乡村”的方针指导下,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这些成功实践“美丽乡村”的地方,都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大多数本来就是传统旅游景点,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理优势。上述这两个条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同时具备,因此要推广“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除了以这一理念为指引外,还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现有的优势,并加以合理利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最重要的支撑。

“美丽乡村”这一概念的背景其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都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今天,回过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乡村,在理念上和可行性上都具有具备的较好的条件。

中国的有句老话叫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国在古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历史存留和新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大多处在城乡结合部或是农村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下,这类水利工程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有利条件。本文将就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利用水利工程及其开发模式展开探讨。

2、水利工程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分析

尽管不同的乡村可供依托的自然、人文、地理千差万别,除了水利工程之外可供依托的还有名山大川等,但如果有水利工程可供依托,则水利工程在乡村开发建设中可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首先而言,水利工程大多具有较大的建筑规模,大多具有较为直接的观赏价值,如宏伟的渡槽,大坝所形成的大型水库等,往往都具有进行旅游开发的潜力。因此水利工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直接提供了进行旅游开发的选择的可能性。利用附近的水利工程展开旅游开发这方面的例子是比较多的,例如浙江淳安千岛湖就是依托于下游新安江大坝这一水利工程所形成的大型水库,以水库为中心展开旅游开发,使之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而千岛湖附近的乡村也随这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得到了良好发展,成为符合“美丽乡村”理念的建设典型。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水利工程所形成的旅游景点优势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其次,水利工程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能够修建水利工程的地点,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这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后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水资源支撑,可以较为便利的提供市政供水、景观供水、建筑施工供水等。因此水利工程对于“美丽乡村”的具体建设事务可以提供物质支撑,因此也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3、水利工程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开发模式探讨

在“美丽乡村”的诸多定义中,“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是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其目的是打造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型农村。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也属于一个区域现代化建设的范畴,应当从全局统筹的角度去考虑。就依托于水利工程展开“美丽乡村”建设来看,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规划。

3.1明确规划目的

围绕水利工程来展开“美丽乡村”建设,就应当在进行总体规划布局时突出水利工程的中心地位,以其为中心来展开规划。以水利工程为中心展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其他的以湿地、风景区来展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既是为了突出鲜明地方特色,也是处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失去了优美自然环境的支撑,污染的环境自然也就谈不上“美丽”。因此要围绕水利工程展开“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环境保护列为首要目标,尽量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以保持原生态为最佳方案。在做规划时就应明确所要建设的“美丽乡村”是何种类型,以水利工程为中心展开的“美丽乡村”建设,应突出“水”的特色,不论是水利工程本身,还是以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其他地方特色,都应予以重点突出。

3.2因地制宜

水利工程的类型很多,可以从灌渠、渡槽、大坝、灌溉工程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给当地所带来的地貌改变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既是防洪工程也是灌溉工程,新安江大坝所形成的千岛湖景区是大坝蓄水所带来的附属效益,而两个例子都属于水利工程,但在周围所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却完全不同。因此,依托水利工程来展开“美丽乡村”的建设,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只有因地制宜的利用水利工程所带来的附属社会效益,才能做到突出地方特色,而且让“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的具有可行性,而不是盲目的照搬其他地区的规划经验。

3.3明确“美丽乡村”的建设风格

“美丽乡村”的建设风格也是区别于其他“美丽乡村”的主要特征,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到建设出完全一样风格的新农村。从建设风格上讲,要突出“水”的特色,并以“水”为中心来突出“美丽乡村”的美。就像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的苏州周庄、浙江乌镇、浙江西塘等,都是围绕“水”这一最重要的元素来展开的,而这一特色也成为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美丽乡村”的最重要的特点。当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建设“美丽乡村”时,也应当突出“水利工程”的特色,把水利工程的相关特性作为主要的乡村建设风格。

在选择建设风格时,如果要强调水利工程的宏伟外观所形成的旅游效应,把乡村建设成一个以旅游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村,在建设模式上可参照黄山脚下的一些新型乡村的建设模式,依托旅游经济所带来的收入来作为乡村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和环境美化的重要动力。这也是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一种比较具有可持续性的建设模式。

如果水利工程属于不便于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工程类型,则最好借助于水利工程本身所带来的水资源方面的便利,以水文化为中心,注重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不论以何种名义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发和建设,把农村建设成风景秀丽、适合于居住的环境才是最终目的,而不应当被“美丽”这一词所误导而走入歧途。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文化传承,本身就是一种美,不用另外再建设。如果达到了这一目的,就已经满足了“美丽乡村”的概念。

4结语

“美丽乡村”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理念,也是比较热门的社会发展口号。这一建设理念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了“三农”工作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要将这一建设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就应本着因地制宜的思想并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实现,本文以依托水利工程为例展开探讨可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的概念第2篇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将本着‘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共同践行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乡村。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2013年2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50个美丽乡村的代表齐聚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以《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的形式做出一个践行生态文明的“美丽”承诺。

万峰林所在的黔西南自治州不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山水之间还保存着纳灰村、南龙古寨、鲤鱼坝村、打凼村、纳孔村等一批原住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

为中国乡村

可持续发展把脉

党的十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此,“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名词风行全国。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第27天,全国首个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高端峰会在兴义万峰林拉开序幕。万峰林峰会以“民生与民声——中央一号文件与百姓关注、中国美丽乡村构想与机遇”为主题,搭建一个开放、广阔、包容、高端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讨把脉、建言献策,为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传承民间民族文化等方面提供建议。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宣布峰会开幕并作主题演讲,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双创”战略;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模式;创造“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等内容;厉无畏对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发展的精彩论述引来现场热烈掌声。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联合推动组组长何丕洁,民盟中央副主席龙庄伟,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罗援,省政协副主席孙国强等出席。

中央电视台7频道农业节目总编辑赵泽琨第一次来到万峰林,惊叹于乡村的原生态之美。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经过一段时期改善与提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等方面,将来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会更优美、村容村貌更整洁、产业特色更鲜明、社区服务更健全、乡土文化更繁荣、农民生活更幸福。

黔西南自治州州委书记张政在致辞中承诺,将以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借鉴全国著名美丽乡村的好经验。坚持“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峰会原则,建立和巩固第一批以全国50个美丽乡村为代表的乡村发展联盟,践行“万峰林峰会宣言”,切实在理论研究、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成效。

黔西南自治州州长龙长春在《宜居宜游之都 投资兴业热土》的演讲中,展现了黔西南的发展愿景——建成全国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西南腹地出海和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并欢迎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共创双赢。

峰会上,美丽乡村的代表们纷纷发言:北京新发地村党委书记张玉玺介绍了本村的蔬菜产业如何服务首都的成功经验;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介绍了作为百亿元乡村的发展模式;兴义市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分享了“贵州精神”诞生地的发展经验……

借力外部资源

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激发自身活力、有效利用本土资源,更需要借力外部优势资源,联手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应邀出席峰会的企业界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屠红燕,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缪雪中,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浩然等代表根据各自产业的特点,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将带来的庞大市场蛋糕,就如何深度开发乡村市场分享了他们的长远思考和商业智慧。同时还就乡村市场中制造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将为乡村市场带来的影响,如何整体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表示愿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产业支撑和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兴义市市长王天洋及全国各地的美丽乡村代表们,在峰会开放互动式访谈中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共同谋划与分享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经验及做法,拓展思路引发共鸣。

主持访谈的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在总结词中说,“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生态概念,而且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概念。“美丽乡村”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它应该是结合了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个完美组合,这才是对真正“美丽乡村”的追求,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希望。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同志,国内知名专家及省直单位负责人,全国50个美丽乡村代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及国际友人和部分工商界人士参加了峰会。(责任编辑/哈文丽)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

3.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4.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科技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使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美丽乡村的概念第3篇

>> 国内乡村旅游运营模式的探索 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模式探索 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探索 论乡土社会视阈下我国乡村司法理念的构建 浅析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智慧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美丽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新型社区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转型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思考 乡村旅游的发展 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 川西高原牧民定居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构建可良性运转的乡村治理模式探论 “4+2”模式,邓州乡村的探索之路 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的全椒模式探索 环境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及其价值构建 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建 植入体验营销理念发展乡村旅游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Pahl R E.Whose City? And Further Essays on Urban Society[M].Baltimore: Penguin Books, 1975.

[3]全伟. 城市经营概念及其内涵刍议[J].经济师,2006(10): 92-93.

[4]林竹. 城市运营与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辨析[J]. 规划师, 2014(09):116-121.

[5]刘文俭.城市经营概论[J].现代城市研究,2001(05):1-3.

[6]许保利.城市运营商: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承担者[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02): 31-32.

[7]王志纲. 经营城市离不开城市运营商[J].领导决策信息, 2002(29):21.

[8].

[9]周蝉鸣.基于“乡村经营”理念的城乡统筹规划探索――以四川省开江县城乡统筹规划为例[J].室内设计,2012(02): 42-48.

[10]王丽娟,顾益康,胡豹. 以“乡村经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浙江经济,2013(13):44-45.

[11]吴理财.政府主导还是农民自治?――对当前乡村“经营”的基本看法[J].学习月刊,2004(06):14-15.

[12]王威.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浙西北昌硕县的个案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3]周蝉鸣.西南地区城乡统筹“乡村经营”规划研究――以黔中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开江县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4]http:///20160528/n451801881.shtml.

[15]董亚珍,闻海燕.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个案研究――滕头村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9(11):67-70.

[16]王瑗.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1-4.

[17]把多勋,徐金海.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研究――以江西婺源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8):867-869.

[18]卢杨.乡村旅游运营机制中外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19):38-39.

[19]张冬梅,杜永磊. “产业为基 运营为王”乡村旅游发展的纵深探讨[N].中国旅游报,2016-08-02(A01).

美丽乡村的概念第4篇

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已经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美丽乡村”概念的出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密切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在内的多项惠农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经济市场的活跃性。农村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包括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两大方面,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分离状态,导致两方面建设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这无疑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桎梏。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乡村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改善农村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相应地,在“美丽乡村”概念下所改良的农村经济必然将形成一种“新形态”。

 

“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新形态”概述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涵。“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要求,在没有融入“美丽中国”执政理念之前,主要用来规范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社会问题,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明确提出了五项要求,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很显然,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重点突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性,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两项是以实现农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为目的,促使农村人口从温饱迈入小康生活水平。 “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重点反映在农村社会风貌的改良上,这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普及科学、民主、法制,改良落后、愚昧、迷信的农村社会。

 

关于“村容整洁”的要求解读,笔者参考了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意见,本质上说是从社会公共服务角度,缩小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差距。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社会建设理念,不仅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概括其中,还将其视为一个重点工作领域。“美丽中国”的理念并非是单纯的改革发展范围扩大,而是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入手,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造的着力点;这其中,“生态文明”被置于突出地位,在“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毫无疑问,“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针对现有的农村社会环境进行重构,尤其是要积极引导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美丽乡村”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观上,还要美在可持续性发展层面,也可以说这种美不是人为生产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必然需求。

 

迈入“十三五”之后,“美丽乡村”的概念得到了升华,不应该再简单地理解为“美丽的村庄”,根据党的十八大对“美丽中国”的相关描述,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富起来的同时美起来;由此可见,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简单地说,无论是经济收入增加而破坏环境,或生态环境优美但人民依旧贫困,都不能够称之为“美丽乡村”;只有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层面的统一进步,才能称之为是中国“美丽乡村”。

 

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泛指人类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价值的综合,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恰恰是针对长期以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言的。

 

农村经济“新形态”的内涵。广义的“经济形态”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中将经济视为一个社会整体,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济形态”研究为“商品经济形态社会”。那么基于我国农村经济范畴来说,其形态进化的过程与宏观经济存在密切联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千百年来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特别是在农村经济领域存在较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快速恢复国内经济秩序、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工业领域倾斜,造成长期缺乏对农业生产及农村市场的扶持。

 

事实上,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二元化”以及户籍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从农民工进城到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农村经济从依附实现了独立,尤其在“十一五”期间针对农村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并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十二五”至今,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丰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瓦解了传统农村经济渠道,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新的农村经济形态再次萌生。

 

根据文章的研究范畴分析,笔者按照农村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经济形态的划分(1949~2015年),大致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劳动力经济形态。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种全会期间,我国主要是劳动力经济形态。这一时期国家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多、产值低,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势创造经济利润,农业税是农村经济形态中的主要因素;以公粮为例,数据显示,1949~2000年间,中国农民缴纳的粮食作物超过7000 亿公斤,是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很显然,由于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和生产环境等限制,劳动力在这一经济形态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第二,产品经济形态。改革开放到“十一五”期间(2006年),需要区分的是,此处的“产品”是相对农村经济而言的,与《资本论》中关于产品经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不属于同一范畴。这一时期农村市场开始活跃,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逐步深入,同时在现代化农业背景下,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税压力减小,市场进一步开放,个体经营比例增加,劳动力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减小,并逐步开始向城市经济体系蔓延,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妹”、近年来的“农民工”等;人力资源的流动,直接导致了物流的加速,社会物资匮乏的现象开始逐步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中体现经济价值的主要是产品。

 

第三,资源经济形态。从2010年至今,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呈现独立,即“互联网经济”,它泛指通过互联网产生的各种经济活动综合。互联网技术的强大渗透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行业、各领域不可或缺的应用。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规划,“互联网+农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事实上,在互联网经济影响下,农村市场“触网”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电子商务初期阶段,产品交易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不断扩大范围,传统市场的吸引力开始减退。基于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原本被闲置的大量农村市场资源开始升值,如特色农业、土地资源等。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经济“新形态”干预

 

农村经济“新形态”是一个相对性变量,“新”必然有“旧”预知对应。事实上,经济形态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来说,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环境、政策、局势等因素影响,必然形成经济形态的突出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必然会随着新的干预手段出现而彻底改变;“新”代替“旧”是一种进步,而现阶段的“新”必然也会变成“旧”。在限定“美丽乡村”这一背景下展开研究,农村经济新形态指一个较为稳定的特征出现时期,即资源经济形态。

 

从理论上分析,“美丽乡村”的系统性体现在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在建设活动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不足以支撑“美丽乡村”的整体架构,并进一步使农村市场经济的形态发展方向偏离。例如,单纯地重视生态环境美化,集中资金和社会力量改造农村生活环境,但却忽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长期维持较低状态。这样即便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外部建设,也会由于经济水平的不适应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效果,一段时期后,片面的建设成果就会消失。总体而言,“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经济形态的适应性,尊重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利用合理手段展开干预。

 

结合现状来说,广大农村市场直接向社会提供丰富资源,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主要补充,通过对资源经济形态的有效干预,可以促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更加突出。

 

生活干预。构建美丽乡村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社会机构、农村经济主体等共同参与,农村人口是主要的动因,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前期的政府财政主要用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电、交通、饮水工程、文化广场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市场体系制度方面的引导,帮助农村市场构建完善的政策体制。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生活干预对象主要为基础生存条件改善,如危房改造、基础医疗、扶危救困等,这些是农村经济“新常态”实现步伐一致性的具体工作。

 

在实践的过程中,农村经济新形态的生活干预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区域对 “美丽乡村”的公益性抱有不满,原因是政府提出的大量建设项目往往缺乏资金,经济个体投入收益较小,反而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发展缓慢的地区,一方面希望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来改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则受到村级管理层的抵触,因债务问题引起纷争。

 

农村经济环境中的组织结构松散是一个典型问题,小农意识影响下人们习惯性的“自扫门前雪”,对公共事业的建设缺乏收益信心,这就导致现阶段农村经济“新形态”优势表现的个别性以及劣势表现的普遍性,与农村经济整体走势不符。

 

生产干预。资源经济形态的形成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成熟性,包括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加工现代化、营销网络化等,改变传统的农作物经营模式,提高其市场附加值,进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但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政府管理或接收,直接影响到了资源经济形态所具备的优势,如土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中建设内容,如景观、广场、绿地、文化中心等,土地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干扰,包括土地商品化、无偿强行占有等,农民无法享有到“美丽乡村”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之前,自身的权益也无法保障,因此造成较大的矛盾。又例如,在农村道路交通方面的建设,农业生产中利用的现代化机械设备越来越多,道路损坏程度也不断扩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项目,同时也是经济新形态的构成因子,进一步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生态干预。构建“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根据十八大的相关总结,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建设的系统性内容;同时,“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进步性,它把人类从工业文明以来造成的社会发展偏离进行了纠正,让人们认识到生态是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

 

狭义的说,生态干预是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部分,也是经济形态最突出的表现。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当前的农村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基本实现了水电供应,人们独立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界限更明显。同时,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生态干预,包括化肥、农药等大量应用,畜牧业养殖所形成的污水、粪便排放,农作物秸秆燃烧所产生的烟气等,这些行为都是当前农村经济“新形态”的具体表现。

 

以雾霾引发的罪魁祸首之一—秸秆焚烧为例,一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影响很大,高温浓烟对大气、土壤都会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前资源经济形态下的因素价值转变。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秸秆是重要的价值物资,可以用来作为农村牲畜饲料、肥料、取暖材料甚至建筑材料,而在农村经济形态进入当前时期,经济价值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导致资源处理的方式产生差异,而这对生态干预的影响是很大的。

 

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对中国经济的作用

 

优化农村市场经济结构。“美丽乡村”的基础任务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农村经济长期存在的组织结构松散、竞争力不强的弊端,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联系。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性的对比不难看出,社会行动意识依赖于社会构建形态。通过“美丽乡村”的理念改变乡村自然环境,实现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寻求更多的利益增长点。

 

另一方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丰富经济收入渠道。充分了解农村经济“新形态”便于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发展策略,对“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有机采摘及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扩展了农村旅游市场的开拓,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施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但不可否认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迅速摆脱了贫困的事实。同时,另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摆在全社会面前,即国民经济呈现的增长动力不足问题。 “十二五”期间的2012年、2013年年、2014年三年中,我国GDP增速维持在7.5%左右,而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增速平均值为10%。根据世界银行的国民经济收入标准,2012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6100美元,这一标准已经排入了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队列,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很有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呈现出社会财富容量较大,货币流动性差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寻求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改良方式,经济资源就会陷入死局,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因此被称为是“中等收入陷阱”,结合我国当前的形势来说,亟待一种长期投入、长期收益的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也是基于当前农村经济“新形态”发展的重要方式。

美丽乡村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美丽乡村的概念第6篇

关键字:休闲旅游;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规划;保障机制

1研究背景

1.1 生态文明对农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壤、水源和食品等均受到严重的污染,甚至还发生了重大环境公害事件。在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问题倍受关注。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把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先后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寻求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着国家的繁荣稳定;农民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带动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主席曾指出农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表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 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3 建设和谐社会、美丽安康的需要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长行村位于安康恒口示范区南部,处于十天高速与包茂高速交叉处东南方,自然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结合现有条件,具备建成休闲旅游型特色村的条件。

综上,“美丽乡村”的建设迫在眉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载体。高度重视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农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为农民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快生态文明进程,进而维护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论源于生态学,后随着新的内涵不断引入,该概论逐渐成为一个综合动态概念。农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日益凸显的如:农产品过剩、经济增长缓慢、自然环境的破坏的问题,随之出现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相关理论,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三生农业”等农业相关模式,可持续发展观念已被社会所接纳。而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布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2 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研究

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主线,具体体现在人口、资源、资金和信息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城乡关系与农村发展成为二战以后兴起的“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的重要领域之一。“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城乡融合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国外专家学者分别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领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

2.3 新农村建设相关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各国对“农村”、“乡村”等含义的理解不同,美国学者 R.比勒尔认为:“‘乡村’是指人口稀少、绝对面积不大、比较隔绝、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人民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尤其是城市不同的地方”。社会学家费孝通使用“乡土”一词,称之为“乡土社会”。乡村社会学家杨懋春认为:“一个完整的农村社会需包括一群农民家庭、数个至十余个的村、一个集镇及集镇与其周围各村所形成的集镇区。这样一个农村社会就是乡村社区”。

3 研究区概况

规划区域位于恒口示范区南部,处于十天高速与包茂高速交叉处东南方,与恒口镇镇区隔月河相望,其余三面为山地。处于十天高速恒口出口西面,受十天高速交通辐射影响明显;同时因基地紧邻恒口镇区,可受到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配套设施的辐射覆盖,基地区位优势明显。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最长边约371米,最窄边约82米,总面积约87144平方米 。

3.1 现状概况

长行村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恒口镇月河以南,村落坐落于凤凰山山脉东段。基地北临包茂高速和十天高速。正北面向月河及恒口镇总体规划核心区域“恒口之心”,“恒口之心”由文化中心、商业核心及休闲中心构成。基地南侧毗邻千亩生态林及玉皇庙。东有规划的石家营特产产业园,西临凤凰山森林公园和李家沟水库。基地能有一条现状路,由南向北贯穿其中。

3.2资源条件分析

规划区处于十天高速恒口出口西面,紧邻恒口镇区,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规划区位于十天高速与包茂高速交叉口,内有一条现状盘山道路,道路状况良好。区域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森林植被茂盛,民风淳朴。

3.3 主要制约因素

(1)村庄面积小,人口少。村域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其中农林地面积680.8亩,仅是山区村面积的三十分之一;村庄总人口973人,为普通村庄人口总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2)耕地面积小,人均少全村耕地总面积345.3亩,绝对量少,人均耕地面积0.36亩,户均耕地面积1.34亩。耕地难以成片整改,农业“五新”难以连片推广,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低。

(3)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长行村以种植为主,主导产业是一产,无加工业,结构单一,大部分村民就近到镇区打工,人均年收入约2000元,其中农业收入占30%、打工收入占70%,增收缓慢。村财年收入不足5万,增收后劲不足。

4 长行新农村建设现状

4.1 形象定位

古村坐田园、清水绕长行。

4.2 功能布局定位

确定长行村建设的结构布局为“一心、三区、一带”

一心:综合服务中心(长行乡村旅游服务区);

三区:历史文化展示区、亲子农耕体验区、生态景观区;

一带:滨水景观休闲带。

5 长行美丽乡村规划提升策略

5.1 总体目标

主题形象:安康古村、美丽长行

围绕“安康古村、美丽长行”这一主题形象,打造文化浓郁、田园优美的“安康乡村桃源”。

5.2 结构布局

根据安康特色村建设培育的指导思想和性质、结合长行村的资源特色及市场开发目标,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结构布局为“一带、四区”。一带:渠畔垂钓休闲带。四区:历史文化展示区、亲子农耕体验区、生态景观区;滨水景观休闲区。

5.3 结构布局的规划设想

1 渠畔垂钓休闲带

渠畔垂钓休闲带范围: 从长行村入口大门水渠起,沿渠两侧及月河。

规划设想: 以“水景观”为链条,在沿渠两侧及小湖畔营造渠畔垂钓休闲带。

2 农耕采摘体验区

农耕采摘体验区范围:长行村与漏头村相邻的300农田。

功能设想:泥土芬、稻花香、蛙声鸣、瓜果俏的采摘体验。

3 乡村旅游生活区

乡村旅游生活区范围:长行村入口至村部居住群落。

功能设置:方便村民及游客出入及停车,小吃品尝、旅游购物。

5.4 保障机制

1 自我管理机制

成立长行村“美丽乡村”建设管委会,以群众自主管理为主,村委会监督管理为辅,开展村庄日常事务管理活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实现长行村的美丽农村目标。

2 基础建设机制

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长行村与周边城区的基础设施对接。主要包括对接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广电通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构建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增强道路的日常流通能力和非常情况下的应急能力,保证用水、用电达到要求,保证排污工程达标,完善医疗卫生、商业金融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3 生态保障机制

各种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旅游项目,要加强保护,避免盲目开发或无序开发;制定安全防火措施,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禁止违章乱占土地,禁止滥建旅游服务设施;对村内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资金保障机制

创新资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社会投资等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渠道。制定出台农村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实施方案,拓展项目融资方式,创新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市场化运作试验,探索引进资源整合能力强、具有专业开发运营经验、能为地方导入特色产业的“城镇运营商”。争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农业、旅游等)的专项资金和财政支持。

6 研究结论

第一,本文研究过程中经过大量文献的查阅、归纳与总结,研究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以及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国际上有英国、美国、日本等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而国内有苏南、珠江、温州等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为安康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奠定理论基础与成功经验借鉴。

第二,主要运用实地调研法,对长行村的农村建设发展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以及现有基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长行村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根据长行村的实际情况、区位以及资源条件,对长行村进行休闲旅游的规划提升设计,包含总体目标与形象设计、结构布局与角色定位、村庄系统的功能构成及提升设想、建设序时、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史育龙.Desakota 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1998,(5):

美丽乡村的概念第7篇

感谢大家拨冗前来,莅临美丽的中廖村,参加三亚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在中廖的揭牌仪式,同时参加主题为“记住乡愁”的“文学与美丽乡村”论坛。

首先,我们从字面来理解社会科学的含义:社,示旁加土,示为象形字,原初意义为摆在神前的供桌或者祭坛,右边加土,即摆放在大地上的祭坛;所谓社稷、社庙、鲁迅文章《社戏》,日本的靖国神社,其中“社”字都是这意义,即人与神沟通的地方,或者活着的人与逝去的人沟通的地方,是比较庄重的人类活动场所。会,原初意为诸侯会盟之意,会盟议事就是会议,会盟聚首就是聚会。因而,社会两字联系起来,指的就是人类的活动;社会科学自然是指以人文本的学科,是研究社会成因、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学科。村庄和社区是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中廖是三亚著名的乡村,三亚市社科联将中廖作为第一个且是极重要的一个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可谓用心良苦。

大家知道,儒家传统有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的概念,其中包含有国和家,以及代表个体的身,可见我国最早的国家概念,就是以人为本建立的国家和天下。其实,国在当时指的是诸侯国,天下才是指周王朝的天下;我写长篇历史小说《南唐悲风》,看到的五代史中很多地方提到中国,这中国只是都城设在中原的方国,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但它们多少代表着王朝的正统,因而“中国”在那时又有王道之国的含义。

后来诸侯僭越,“国”上升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天下概念推及到更宽范围;但百变不离其宗,我们的社会结构依旧是以个体为单位,聚成家,而后国,而后天下。这种组合结构,就是儒家哲学里面的内核,而这种组合在很多时候就是通过道德和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

中国是农业社会,我们上三代95%以上的人都来自乡村;修身齐家,一个个家聚落成村庄。我们的记忆大多是从乡村开始,随着我们的成长、成熟,走向五湖四海,那块记快中的原初土壤就成为我们的故乡,故乡承载着大多数人的基础情感,渐渐就升华到精神层面;所谓心灵故乡、精神故乡,都是人的思想情感形而上的延伸。乡村是文艺创作的无尽源泉,就是说文学与乡村存在着极大的依承关系。

传统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乡村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个体依托乡村,自然形成了一套安身立命的道德体系。我记得小时候所在村庄的古院落墙壁上,写着“礼义廉耻”类字样,这其实就是春秋时管子言语的总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儒家中修身的途径,就是正心和诚意,中国乡村在儒家思想浸润下,承载了更多的道义和文化内涵。如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乡村慢慢衰落,那种鸡鸣狗叫阡陌人稠的盛况已经不太多见,很多传统和民俗也随着乡村的没落而消失,这是自然规律,人们无力挽回。但是,我们的故乡都会盘踞在记忆深处;前几年我有个七十来岁的姑奶奶到三亚,她年轻时出去,五十余年过去,夜深的梦还时不时回到了幼时所在的村庄。每个人的原初记忆就是你出生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这份印象都会跟你到哪里,故乡就像握住风筝线的那只手,永远攥着你柔弱的情感。

当然,若是你的故乡是一个美丽乡村,这份记忆肯定就是美好的。所以现在风行美丽乡村建设,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好事,乡村就该精品化,以便留给国民的是一份共有的美好印象,但乡村的建设其实也忌讳有太多的行政参与。今天我们来到中廖,领略到了中廖村风貌;中廖村最近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集中关注,不论电视网络还是纸质传媒,都在集中宣传,这当然是好事,我们更希望所宣传出来的美丽不是表面、浮华和做作的美丽,而是由内迸发、骨子里透出来的美丽,我们更期待着这份美丽。所以,中廖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也应该冷静地直面存在的缺陷,思考健康的发展之路,中廖也更应该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譬如这样的论坛,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声音。

今天在坐的基本都是文化圈中人士,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乡,承载着原初的情感。乡村本身就给文学提供了无穷的空间,美丽乡村更容易点燃创作的灵感,有时让人才情喷涌、诗兴大发。如今,中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乡村也开始自觉地走精品化发展之路,海南正在走全域景区发展策略,中国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展得如火如荼。我们设立文学与美丽乡村这个论题,其实也是在探讨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之路,关注乡村如何更好地牵系人们的情感。

乡村的发展历来就得到思想界关注,从民国到现今,梁淑溟、马寅初、费孝通等先后有过深刻的乡村调查,提出过理念,也有过实践,或成功或失败;执政者开展的一次次乡村建设,也有成就也有教训,因而文艺界和思想界更应该对这些原初的土地投入更多关注,为乡村建设探索出更完美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