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合集7篇)

时间:2023-09-11 17:26:06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第1篇

(一)要树立主动有为的理念

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对高校和大学生都提出了义务和责任要求,特别是面对基于WEB2.0的网络新媒体,高校和大学生都应当重新审视新媒体环境对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机遇和挑战。诚信作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历来被中华民族所重视。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的诚信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的养成需要高校及时更新理念,主动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强化教育,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立德树人。教育研究表明,诚信观点的形成、变化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环境育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环境既是一种人文道德环境,也是一种科技伦理环境,不是大自然天生赋予的,而是人类经过实践不断创造的成果,它既包括如园林建筑、器具设施、智能芯片等物质成果,又包括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社会关系等非物质成果。马克思(KarlMarx)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显然,这里的社会关系包括人的诚信教育环境。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真理性描述很值得当代大学生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新媒体环境下,人的社会关系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有良好的诚信环境,这里所要讨论的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环境也是相对于大学生而言的、以大学生为主体、并对大学生诚信产生影响的依托新媒体的外在场域或氛围。高校作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主要实施主体,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化的强大功能,并积极占领新媒体运用和影响的主导权,主动集聚优势力量研究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和相关技术特征,同时紧贴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层次,开发或合作组建新媒体应用的新阵地。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高校不能很好运用或主动引导,就会使一些消极、反动、、腐朽的网络不良行为或诈骗、诽谤、造谣等网络犯罪行为有机可乘,猖狂发展。所以,高校要明确对新媒体的引导、支持和发展态度,要从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大范围的主动有为,不只完善相关的组织领导体系,而且要与相关的新媒体应用商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新媒体的正向辐射效应营造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氛围和机制环境,使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贴合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要树立网络交互的理念

现代新媒体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实时的网络交互性,如QQ群、微博、微信、飞信群、人人网等都具有双向交互的特点,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环境,就要充分发挥和运用网络交互的强大功能,使新媒体服务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知识和素养是通过合作学习和意义建构形成的,因而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交流、互动、体验、生成式学习,使学习的可持续性和趣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就是一个可持续的互动交流过程,需要高校和大学生主体都确立智能网络互动的理念,紧抓新媒体提供的互动机遇和环境,全面扩充和发展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实时互动交流合作,丰富和深化交互式体验,构建多向沟通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协作分享的学习新模式。首先,要深入理解基于新媒体的网络交互理念,明晰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互动关系。新媒体环境与诚信教育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诚信教育的成效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墨子曾经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大学生诚信教育离不开周围新媒体环境的促动和影响,新媒体环境发挥辐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接受诚信教育,有助于他们借助新媒体网络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另一方面,良好新媒体环境的形成需要依靠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成果体现。当然,诚信教育环境不像山河湖泊这种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地理环境,而是人们创造的成果,需要后天持续不断的营造。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而大多数学生诚信品质的存在则形成了高校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其次,要深入理解网络互动的双向或多向沟通特性,最大限度发挥影像、声音、视频等网络要素的重要功效。

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有较好的宣传辐射功能,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很多信息需要即时传递,时间就是效率,有了效率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成功。进一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流在最初状态基本呈单向态势,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不对称状态;而新媒体从一开始信息流就呈现多向互动的状态,而且具有实时反馈的特性,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信息互动交流的迫切需求。新媒体既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网络支撑,又是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网络互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通过规范完善基于新媒体的相关网络技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主体网络互动的便捷性、畅通性,使网络互动成为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一种基本依托,成为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心灵沟通的一种常态。

(三)要树立绿色协同的理念

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是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家庭协同配合、系统构建。要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文明的新媒体环境,诚实守信是基本条件。良好的诚实守信氛围和机制环境不是单片分散的思想和行动所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凝心聚力、共同行动。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诚信教育环境的演变,现在的诚信教育环境现状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带来阻碍和不良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实现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环境的绿色协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的公平、统一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削弱了绿色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基础。由于受市场经济趋利性和功利化的影响,一些社会上的人唯利是图,道德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不诚信的风气,并通过新媒体网络长期传播和渗透营私舞弊、投机豪取等不良习气和恶劣行径。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起步较晚,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市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观念盛行,诸如以次充好、掺假制假、欺诈行骗、不讲信用等现象不断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必然受到这些网络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这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减弱了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辐射功能尚未凸显,影响了绿色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实施效果。由于受到社会中功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始功利化,过于追求实际利益,把挣钱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贪图享受,追逐财富,把作为道德之基的诚信抛之脑后,更不用说运用新媒体增强自己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能力了。这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从一开始就遭遇了众多阻碍。例如,由于利益的驱动,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不诚信现象在社会上时有发生并通过新媒体进行扩散;大学生的各种诚信缺失行为开始屡屡出现,如利用新媒体工具实施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或学术腐败,这使得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所遭遇的市场自发负面效应以及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腐蚀,高校应当构建基于新媒体互动的绿色协同诚信教育传导机制,从组织领导、实施机制、效果反馈等各个方面联合统筹社会、政府和学生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形成规范、有序、协调、统一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综合机制和传导体系。

二、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优化

新媒体的出现既是社会信息化的客观趋势,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在当代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新媒体传播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良因素正一步步地腐蚀着高校的诚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此,高校必须借助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在传统诚信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优化信息化时代下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具体对策,为实现诚信、友善的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以共青团系统为牵引,提升正向辐射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的诚信教育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抓住青年学生的新媒体应用心态和趋势,大力推广诸如以公共短信平台大范围发送的《青年手机报》,基于实名认证的人人网社交平台以及共青团官方微博、QQ群、飞信群等新媒体宣传引导、互动交流新渠道,让诚信清风成为一种校园时尚,成为广大青年乐于接受、勤于践行的道德信条。首先,高校要在共青团系统中重视新媒体宣传引导工作,选派专职人员组成新媒体诚信引导调研和实践团队,统筹指导全校基于新媒体的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信息化说到底是要靠人来推动的,所以专职的团干部如果能够敏锐洞悉当代青年的网络使用心态,及时收集、反馈、回应青年对涉及诚信问题的各类热点事件的关注和期盼,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就能够落在实处,就能够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准则。同时,高校共青团工作要与学生工作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协作,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来扩充主流文化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深层次传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青年文化传播的阵地,积极培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实和强化新媒体的互动学习和服务功能,用实惠举措渗透诚信教育的理念和行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①如果青年学生感受到了新媒体带给他们的便捷服务,体会到了新媒体能够解决他们的学习心理困惑,就会增强对新媒体的认同和接受感,进而自觉地践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相关要求。目前就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广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学习的过程中,面临收集资料花费时间长、网络学习资源分散、学习互动方式单一等具体问题和现实困惑。因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整合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网络精品资源、网络开放课程,将其及时上传到新媒体互动社区,同时引导组建新媒体网络互动学习讨论组、交流专栏等,鼓励和加强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互动式学习、分享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全面提升新媒体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效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二)以标准化考场建设为契机,构建校园诚信环境和制度体系

基于信息实时监控的标准化考试是考场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趋势和根本要求,是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重要保障。考试作弊是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严肃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学风、校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作弊的本质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不够,高校要协同配合和全面推进标准化考场建设,以此营造诚信教育的威慑力,推动诚信教育的科学化建设,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的长效制度和保障机制。首先,高校要为标准化考场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一般而言,标准化考场需要配备能够实时监控的通讯器材和摄像系统,这些设备具有360度的全方位监测录像功能,灵敏度高,整套系统需要长期维护,因而除了地方教育财政专项支持外,各高校要对此项支出进行必要的预算决算,确保标准化考场硬件和软件环境的高质量运行。对新修建的校舍,各高校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贯彻要求和实施标准,及时配备安装标准化考场设施,从制度根源上消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意图,使打算作弊的人从客观上不能作弊,进一步打牢学生不敢作弊、不想作弊的思想基础,推动诚信考试氛围的形成。

目前,江苏高校尽管按照要求建立了很多标准化考场,但每次大型考试总是有很多高校(考点)出现严重作弊的事件,究其原因,标准化考场的应用管理不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标准化设备因维护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功能,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和监督作用,对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这需要高校加强重视,积极贯彻相关要求,竭力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其次,高校要以标准化考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创新诚信制度体系。高校要积极贯彻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试考场标准化建设要求,并以此为突破口,实施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一系列信息化、标准化服务方案,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之风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清正廉洁、务实求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目前,部分高校把考场标准化监控与进入考场实名制即时刷卡连接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考试信息管理一体化。高校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就要把一卡通服务和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一卡通信息化集约功能,把一卡通使用记录纳入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用实名实时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创新完善诚信制度体系,让诚信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常态。

(三)依托新媒体,选树典型,提升大学生传媒素养和良好形象

大学生是引领社会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更应展示优良的素质和富有生机活力的自我形象。高校要通过相关政策扶持新媒体应用,积极创造新媒体应用的现实环境,为大学生提升传媒素养和塑造自我形象提供持久的硬件、软件和文化环境支持,进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提供组织基础和信息化支撑。首先,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网络诚信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在西方西化宣传攻势和市场经济利益化机制影响下,大多数青年学生对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能够保持理性、客观的分析态度,然而少部分大学生没能经受住利益诱惑或者听信谣传而受到不良诱导,在新媒体网络上、传播与事实大相径庭的不实消息,甚至通过网络诽谤、污蔑他人,影响了校园健康、诚信、文明环境的构建,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虚拟的网络社会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同时也为大学生以虚拟的面目、虚假的信息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大学生诚信操守受到挑战。”高校要成立新闻或信息化中心,专门负责新媒体网络信息安全,明晰其职责,强化其舆论监测、引导功能。

大学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其在新媒体网络上的信息或传递的信号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舆论导向。高校要积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法律意识,运用新媒体互动式教学解读典型案例,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家法律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最新惩戒措施或规定,提升他们在新媒体应用过程中的网络道德素养。其次,高校要通过选树典型,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互动平台展示良好的自我形象,传递诚信正能量。高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诚信、自强典型学生(团队)的宣传学习活动。目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凝聚下,广大青年求真务实、争先创优、奋力拼搏,涌现出了大批具有感召力的先进典型(个人或团队)。同时,高校要注意发掘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这类学生一般觉悟较高,话语体系独特,且在学生群体中享有较高的威信,甚至能够一呼百应。高校要主动提供合适的新媒体环境让这些“意见领袖”发声发言(如让其主导微博、SNS等),把代表正面、主流声音的政策信息及时渗透到普通学生群体中,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和良好的示范功能。

(四)主导构建多方沟通机制和征信协作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不是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达成的,需要一个包括新媒体应用商、社会征信机构、地方政府和学生家庭等在内的多方联动沟通机制和协作平台。诚信是社会的道德底线,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环境构建对新媒体的可持续应用和发展,对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具有奠基的作用。首先,高校要抓住关键期(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业前教育阶段等)开展诚信教育合作沟通,完善基于新媒体环境的诚信教育政策体系。如大一学生入学报到期间,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会随同到校,高校就应当抓住这个短暂时机组织相关老师(院系领导、辅导员、学业导师或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见面会,及时通告大学生涉及诚信的重大事项及其相关经验教训(如考试作弊、就业违约、助学贷款还款拖欠等失信现象和行为),并向学生家长进一步明确学校对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举措和诚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大意义,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与家长建立QQ群、飞信群或人人网等长期沟通交流平台,共同努力,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再如,很多高校与中国移动、电信等新媒体应用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或网络平台把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讯息给每个学生,大大增强了诚信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和效果。高校要把这些涉及诚信教育的联合沟通机制政策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定期接受有针对性的诚信道德教育,提升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

其次,高校要与银行、信用中介组织(公司)初步建立可供实时查询和录入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互动协作平台。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对普通高校而言,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和使命,因而高校要针对诚信道德现状启动大学生诚信评价的顶层设计,及时与地方政府、银行、社会征信机构沟通协作,完善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征信评价多方合作方案,初步实现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网络实时查录功能。完备的大学生征信评价体系能够彰显诚信的现实价值和社会功能,引导大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能够强化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监督省察,营造“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和谐校园氛围,推动构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对于失信行为,大学生征信评价相关组织和高校应该及时提醒、警示相关当事人,对于严重失信或多次失信行为,要加大新媒体的公开曝光力度,利用新媒体舆论导向,使失信行为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总结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第2篇

【关键词】网络 大学教育 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13-03

【Abstract】As a new media, internet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ow to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pros and cons, then take its advantages and eliminate its disadvantages is a key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ob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Key words】Internet University education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下面玩手机,没有人会没事看着自己的裤裆傻笑。”这是近来在讲台上流行的一句话,描绘了当今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道“风景”。手机,是网络的重要终端,也是最普及的便携上网工具,如今已成为大学生的随身装备。在课堂上玩手机,用手机聊QQ、看新闻、打游戏、读小说,在大学教室里屡见不鲜。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时代的课堂常态,只不过,这种常态不能等闲视之,它折射了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尖锐的诘难:网络来了,大学教育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取其利去其弊可也。但是,孰为利,孰为弊?在采取措施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网络对于大学教育究竟有何利弊。以下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此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探讨。

一、网络之利

网络对于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海量存储、媒介融合等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几乎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都成了其用武之地,并且借助自身的传播优势,迅速地铺开全球信息化之路。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

1.网络的共享与即时通讯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分享与互动,调和了师生关系。

随着最初的BBS、E-mail的应用,到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再到如今博客、微博的兴起,网络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模式为个体交往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体现在教育领域,则是师生交流渠道的拓宽及师生关系的变化。凭借对网络传播技术的掌握,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选择对象信息、传播观点,也可以有选择地获取信息,评论他人的观点。当这些行为出于自觉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教育功能指向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自动获得网络传播特有的属性,这一属性不因任何权威而改变,而是网络技术的内在规定,即平等。在同等的技术条件下,网络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可选择性不会因人而异。换言之,在网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为资源共享的平等,还有信息交流的平等。在网络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对学生而言,他们更趋于个体经验的分享者。许多教师都开设了自己的论坛或博客,学生可以匿名而来,留下“鲜花”或“砖头”;许多学生组建了自己的Q群,他们可以有选择地邀请教师加入自己的小圈子,也可以毫不客气地将不合群的ID请出群。网络赋予所有人更灵活的表达方式和更多的表达自由,传统的教条化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而另一方面,平等的网络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分享与互动,一种更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2.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

网络课程的开发、教学论坛的搭建、网上选课与考试系统等教育软件的应用,这些信息化建设不光是提高了传统教育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面貌。学生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地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学习,而是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学习方案,有利于组织学习系统的形成;全国各地的学子不必受限于现实中的课堂,而是有机会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不同学校的名师风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教学体验。

3.教学资源海量增长,并且日益多元化、精细化。

互联网的一大功能就是数据存储与信息检索,对于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更新自身信息储备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福音。在信息共享理念的鼓舞下,众多教育工作者对各类资源进行加工、上传、分享、再加工……随着这样不断递进的循环,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变得日益丰富与精细。

二、网络之弊

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自其诞生不久即以显著的传播特性广受追捧,迅猛发展,成为“第四媒体”,并且大有赶超三大传统媒体之势。与网络自身的发展速度相比,人类对网络的驾驭能力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在国内高校纷纷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全球信息化接轨的同时,网络对教育的不利也逐一暴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权威的丧失

旧时“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规范已淡出历史,尊师重教的理念一直被提倡,但也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略显单薄。宏观地看,当代社会中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是来自教育体制所赋予教师的在知识传承链条上的角色――知识占有者,或曰知识垄断者。然而,互联网以其海量的存储能力、强大的网络传播能力取消了教师的这一角色,知识不再为“知识分子”――教师堪称其中的主体组成部分――所独有,教师个人所占有的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知识总体的冰山一角――而任何人都可借助网络涉猎更多。当学生知道得比老师还多,当学生的知识更新得比老师还快,我们还如何期望学生能将老师的教导奉为圭臬呢?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网络特有的“扁平化”、“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也从网上被“下载”、“移植”到网下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对师生关系的变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生的网络依赖症

网络依赖症,俗称“网瘾”,在上网的人群中成为一种流行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体现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过度依赖网络,不能适应没有网络的日子,以致于对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干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网瘾”症状的学生为数不少,他们大部分长时间挂在网上、依赖网络完成作业、在网上发泄情绪和寻求归属感,一旦学校断电断网则怨声载道。部分学生被网络同化或异化,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聊天通讯以及其它一些虚拟空间的各种活动,甚至被一些色情或反动网站所吸引,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方向,陷入歧途。除此之外,网络依赖症还会将人培养成“思想懒汉”。如同“电视人”的诞生,网络也会造就新一代的“电脑人”:他们用“百度”和“谷歌”查找信息、寻求问题的解答,用“复制-粘贴”进行写作和整理文档,用“自动翻译”阅读或写作英文,用表情图标表达心情……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唾手可得。网络的便利让学业变得更加轻松,然而正是这种轻松养成了思维惰性,让独立思考变得艰难。当眼球被电脑屏幕上完美的答案、夸张的标题和华丽的图片牢牢吸引住时,具有真正思维能力的头脑将被闲置。

3.知识的碎片化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信息垃圾带来的有害冲击,信息爆炸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挑战等。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的碎片化可谓网络的伴生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在网络传播时代之前,人们在成年以前,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或是其他类似家族、邻里、社区的首属群体教育。这类教育往往能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全面的、整体的指导,能满足个体对其所在社会获得深度认知、正确认知的所有信息需求,其信息供求处于平衡或接衡的状态。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网络上汹涌的信息浪潮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其中大多数信息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毫无意义,人们必须通过精确的定位或层层检索、筛选才可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目标的定位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搜索引擎来解决,而海量信息对知识的“粉碎”却无法用简单地技术来“复原”。一方面,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其中存在的大量有害信息、冗余信息、不相关信息会通过主动的或非主动的访问呈现出来,挤占了人们的信息空间,充斥在学习和记忆的通道上,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冲击,造成信息过载、信息湮没、信息疲劳等效应,损害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明晰度。另一方面,网络上也蕴含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来自不同的知识体系,经过不同传播者的加工,以一种片段的、分散的、凌乱的面貌呈现出来,本身成为一种不完整的、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进入有序的学习系统并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构架。

4.网络接触机会的不平等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早在1970年,卡茨曼、蒂奇纳等学者就提出了著名的知识沟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①其他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传播效果沟的概念,认为“信息不仅导致知识沟的扩大,而且还导致在行为和态度上产生沟壑”。②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案例:在大学的同一班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即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并利用电脑获取各类资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进入大学之后连基本的文字输入和电子邮件收发都成问题。由于媒介接触机会的不平等,这两类学生拥有不一样的“信息场”,前者有条件在网上自由冲浪,鼠标轻点即能坐拥世界范围内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资源,也能通过多元化的网络通讯方式与教师沟通,而后者只能更多地依赖课堂、书本上提供的有限的信息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环境。诚然,大学的计算机课、机房及校园周边的网吧在客观上能为所有大学生提供相关培训和上网机会,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层次不一,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学校的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有差距,学生的媒介观念、媒介接触行为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师、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不同学生类群之间信息沟、知识沟、传播效果沟的存在与扩大,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学体制、学校条件、网络环境等主客观因素,教师之间也存在网络接触机会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将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因素体现出来,从而间接导致不同教师所带学生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例如,有充足上网时间的教师比疲于上课、鲜少上网的教师更可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可能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三、取其利去其弊

每一项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刷新人类传播史、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危险。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谈论电视媒介时曾说:“人类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电视如此,网络更是如此。与电视相比,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化解网络的弊端、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其服务于教育的原旨,确实是一项披沙拣金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切实采取必要的措施。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每个人都成为媒介公民的“第二媒介时代”,媒介素养不仅是正确选择、评价和利用媒介信息的需要,也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必备素质。在大学教育里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指导师生如何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帮助他们从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里获取有价值的资料,采用内容管理、信息聚合等手段对网络上的碎片式信息加以整合,并用来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依赖症,摆正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位置。

2.转变教师角色,重建课堂意义。

在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身份已经“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创建组织学习系统的辅导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此时需要教师及时主动地转变角色观念,必要时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分享。相应地,大学课堂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与其“一对多”传递知识的传统教学功能相比,将不同个体汇聚在一起并进行意见交换、观点辩论、合作探讨的活动更有意义。

3.协同教学,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融贯性。

协同教学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经之路,国外和台湾的课程统整可谓协同教学的部分尝试。尽管协同教学的完整实施需要庞大周密的部署,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强调课程本身的纵向连贯性和不同课程的横向关联性来勾勒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和整体面貌,以此来对抗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碎片对教育过程中尚未成形的知识体系的冲击。

4.组建学习团体,增进人际交往。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或课程需要,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小组或课题组,能够有效地激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此类在学习团体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富有现实感的生动的信息传播,一方面可以部分地替代网络的功能,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避免沦为“思想懒汉”;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进不同个体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在团体范围内缩小知识沟。

5.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填补信息沟。

对于不同的主体,这项措施有不同的涵义。政府在制订教育方针、政策时,应当考虑到媒介与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重大意义,作为学校也应当积极推进本校信息资源的建设,努力创建优越的信息条件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力争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大学的信息差距。诚然,信息沟与知识沟的填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为了教育公平,为了建设和谐的信息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这项工作必须提上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第3篇

网络音乐的概念在文化部的《意见》中首次得到了规范,即网络音乐是音乐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

二、网络音乐传播

网络音乐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的特性,如廉价性、便捷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等,这些特性都在挑战和影响着传统音乐的理念和发展。网络音乐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发散性的多维思想,它追求的是音乐的自由审美,倡导的是音乐的个性化发展。网络音乐的个性化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多地、更有选择性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改变了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使音乐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实现双向交流。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而音乐传播方式也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从面对面的传播到印刷类媒介传播,再到电子类媒介传播,最后发展到目前的网络传播。

三、网络音乐传播的弊端

网络音乐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凡事均具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网络音乐传播自由便捷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弊端与隐患。笔者认为,网络音乐传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显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已经成为普遍的音乐欣赏方式,且大多数音乐无论在线欣赏或是下载收藏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可如此便利的条件,却因为网络音乐版权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对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例如,现在网络上流传的翻唱形式,采用原有曲调,撰改歌词内容。在网络上,翻唱曲目点击率往往还高于原曲。点击率上升的同时也对原曲音乐创作者的合法利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害,以至于大大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甚至使其丧失信心。

其次,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作品的质量把关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网络音乐传播的零门槛使得网络音乐创作日趋庸俗、媚俗,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为求成名不仅对自身大肆炒作,连创作的作品也为了博人眼球,以粗鄙的歌词、简陋的口水旋律,加上与音乐毫无搭配、不知所云的RAP来迎合受众。确实,有的作品虽然粗俗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用黑色幽默犀利的嘲讽了社会弊端,但是创作不等于一味地模仿与迎合,过度的娱乐化和低俗化只会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下降,所谓成名也必将只是昙花一现、湮没于世。

第三,网络音乐传播对受众的音乐审美导向力度不够。

在网络音乐传播中,媒介对于信息的把关变得微乎其微,所有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四处蔓延,受众以自身参差不齐的音乐鉴赏水平想要获取优质作品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而许多媚众的粗俗垃圾音乐却因为迎合了部分音乐品位素养较低的受众的审美趣味,从而大肆流传、甚至成为流行趋势,这会使得更多不明所以的受众盲从热捧,以至于受众整体音乐审美能力均大大下降。

网络音乐的接受者中青少年占相当大的部分,甚至很多小学生也迷恋于此,与学校艺术教育比,娱乐性的网络音乐有更多吸引他们的地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追求非主流、草根、山寨、恶搞等形式。网络传播中审美导向力度不够使得娱乐性的音乐渐渐超越高雅音乐的位置,这样十分不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四、对音乐网络传播的思考

网络音乐传播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倘若对网络传播中的自由、无序的混乱状态放任自流,社会音乐生产的非良性运转只会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对此必须加以合理疏导与监管:通过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音乐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从而以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从正面引导、促进音乐类网站的良性发展。

首先,对于音乐工作者来说,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创作出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更多积极向上的作品呈现给大众,对于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创作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应当从法律上给予保护。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第4篇

网络音乐的概念在文化部的《意见》中首次得到了规范,即网络音乐是音乐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

二、网络音乐传播

网络音乐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的特性,如廉价性、便捷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等,这些特性都在挑战和影响着传统音乐的理念和发展。网络音乐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发散性的多维思想,它追求的是音乐的自由审美,倡导的是音乐的个性化发展。网络音乐的个性化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多地、更有选择性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改变了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使音乐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实现双向交流。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而音乐传播方式也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从面对面的传播到印刷类媒介传播,再到电子类媒介传播,最后发展到目前的网络传播。

三、网络音乐传播的弊端

网络音乐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凡事均具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网络音乐传播自由便捷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弊端与隐患。笔者认为,网络音乐传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显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已经成为普遍的音乐欣赏方式,且大多数音乐无论在线欣赏或是下载收藏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可如此便利的条件,却因为网络音乐版权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对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例如,现在网络上流传的翻唱形式,采用原有曲调,撰改歌词内容。在网络上,翻唱曲目点击率往往还高于原曲。点击率上升的同时也对原曲音乐创作者的合法利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害,以至于大大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甚至使其丧失信心。

其次,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作品的质量把关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网络音乐传播的零门槛使得网络音乐创作日趋庸俗、媚俗,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为求成名不仅对自身大肆炒作,连创作的作品也为了博人眼球,以粗鄙的歌词、简陋的口水旋律,加上与音乐毫无搭配、不知所云的RAP来迎合受众。确实,有的作品虽然粗俗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用黑色幽默犀利的嘲讽了社会弊端,但是创作不等于一味地模仿与迎合,过度的娱乐化和低俗化只会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下降,所谓成名也必将只是昙花一现、湮没于世。

第三,网络音乐传播对受众的音乐审美导向力度不够。

在网络音乐传播中,媒介对于信息的把关变得微乎其微,所有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四处蔓延,受众以自身参差不齐的音乐鉴赏水平想要获取优质作品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而许多媚众的粗俗垃圾音乐却因为迎合了部分音乐品位素养较低的受众的审美趣味,从而大肆流传、甚至成为流行趋势,这会使得更多不明所以的受众盲从热捧,以至于受众整体音乐审美能力均大大下降。

网络音乐的接受者中青少年占相当大的部分,甚至很多小学生也迷恋于此,与学校艺术教育比,娱乐性的网络音乐有更多吸引他们的地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追求非主流、草根、山寨、恶搞等形式。网络传播中审美导向力度不够使得娱乐性的音乐渐渐超越高雅音乐的位置,这样十分不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四、对音乐网络传播的思考

网络音乐传播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倘若对网络传播中的自由、无序的混乱状态放任自流,社会音乐生产的非良性运转只会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对此必须加以合理疏导与监管:通过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音乐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从而以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从正面引导、促进音乐类网站的良性发展。

首先,对于音乐工作者来说,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创作出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更多积极向上的作品呈现给大众,对于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创作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应当从法律上给予保护。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发展影响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璀璨文化山河中,汉语言是其基础部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前景中,汉语言已进入成熟完善期,其可预见地发展空间,不仅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大范围的认可,在国外也被寄予了殷切期望。至此,全球的许多国家在开始引入我国汉语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同步发展我国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多元化特点。慢慢地,信息的流动推动着汉语文化迈向更高的巅峰创作阶段,与此同时出现的网络语言也开始备受大众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前期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但随着网络语言发展也开始登榜掀起使用热潮,其不免对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力量的冲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这些逐渐升腾的网络文学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利弊如何?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整理归纳法从研究新媒体环境概念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其背景下,网络文学出现的优势与劣处,从而得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力存在着怎样不同的一面。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概念随着现今时代经济的高速运转,科技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信息传媒发展也在不断地扩张其综合应用领域。相伴而来的除了民众对于新型概念的便捷性赞赏,还携带着不同情形产生的网络效应问题。因此,在通俗意义上,我们把以互联网为基础措施的各种媒体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作新媒体。其类型繁多,为群众带来的利益也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类似于微信、支付宝、QQ、淘宝、美团等平台形式,都是新媒体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快捷的思维方式不仅带动着新媒体在人群中的发展速度,还同步影响着人们之间交流的沟通方式。另外,新媒体也可称作数字化媒体,平常大型的媒体形态有类似于数字资质、手机短信、移动设备等,这些相对于一般传统意义上所了解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也可以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这样一个高产宽带领域的终端服务化媒体效应,自出台后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二)新媒体环境概念宽泛程度上掌握了新媒体概念之后,我们所要了解的就是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让人们之间表达互动和信息交流。在此基础上也是以互联网为显著标志,让人们在使用的同时能够更为便捷的明确自我目的和选择。对于新媒体环境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有可参考的数据、设备。这些工具的内容概况针对不同的人群,比过去的呆板化更具个性化主导。不仅如此,在一些细枝末叶上也能够大大满足人们碎片化的需求,可以来自物质层面,也可以来自精神层面。在这样便利的消费主义观下,人们从网络中吸取的收益也在随之上涨。随之上涨的高幅度群众热度对于文化发展,尤其是我国汉语言文学界的一个学习热度,带来了颇多的显著成效。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语言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1.创设了愉悦舒心的交往氛围通过一般性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语言的传播类型当中,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快捷性。这一特征也符合其生动形象性。其次,不少网络语言符号渐渐可以达到表达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程度,当然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以青年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中。正因为这样的语言方式充斥着幽默感、诙谐感,所以这样的社会互动形式在当下为我们枯燥平庸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2.可以尽情宣泄自我情绪意识在平凡人的世界里,往往生活是忙碌不堪的,而在网络化的虚拟世界中,利用网络语言,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的面孔,与一些陌生人聊聊天,尽情地宣泄自身的疲惫感和自我情绪意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也体现出了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3.丰富了现代汉语相关词汇词义发展。每年各地区的编书体系中,总会不断更新词典的新知和新貌。不知不觉中,网络用语在慢慢走进我们平常生活的同时,也走进了我们常用的文字书写体系。这些词的兴起不仅代表着新时代潮流的气息,还代表着社会与时俱进的新型思维规划体系原则。网络语言不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类似于面对面交谈的表情效果得到了一定的缩短,使语言富饶多姿的同时,也激发出群众的内在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由民众积极调动了现代汉语新型词汇的扩展。比如说,“正能量”“屌丝”等词派的兴起,在过去的字典语录所指含义是出自个体本身的新自我和一类符合穷、胖、呆、锉特征的群体描述。在兴起的网络文学中,这两个词的意思发生了扩张和转变。“正能量”被寓以健康、乐观、向上的动力情感体验。“屌丝”所表示的含义也多倾向于讽刺自嘲之意。不乏幽默趣味的网络语言扩张了汉语文化的浅层深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秉持的观点始终是“做中会,乐中学”。

(二)消极影响1.部分网络用语带有粗俗性、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部分网络语言使用随意、不规范,因此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很多网民大多数喜欢“创新”语言,所以导致词语意思容易发生转换,这也就让很多不良人士有了可乘之机,让这些黑心的商家利用网络制造了不健康的场面。曾经长春一家饭店就把这些网络词汇加入到他们店的菜单里面,如:清蒸“西门庆”、特色“艳照门”……商家想通过这样的一些带有争议的网络词汇,达到宣传博人眼球的目的,这不仅对商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在公众中引起社会负面影响。2.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的大多数网络语言,如今被许多中小学生争相利用。尤其在写作文的时候,很多网络语言因为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所以一旦被使用,就会导致整体性文章的文字结构严谨性不强,出现杂乱无章、表意不明的现象,比如“杯具”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盛水的器具,后面因该词与“悲剧”谐音,就渐渐演变成了网络流行语,长此以往,大家可能就忘记词语本身的意义。最终会成为导致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阻滞的个中原因。

三、网络语言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网络语言作为高新渐起的突出产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来讲它也是一把利弊双刃剑。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 弊端及对策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而又合乎实际的直观材料,通过视、听觉等感官,促进学习者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所学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通过录像、投影、电脑等都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学习者在和谐、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教材,所以英语网络学习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由于英语网络教学出现的时间不长,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基于网络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弊端

1.学生方面

(1)缺乏有效的英语网络学习手段,学习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由于在参与英语网络学习前,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早已习惯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无法适应这种“无脸型”教学,感觉自己处于无所适从的学习状态,不会围绕网络教学内容安排自己的课外学习,整个学习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不知道何时学、学什么、如何学等,结果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

(2)由于课件的信息量大,课件演示的频率过快,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步骤,并且感到十分疲惫,抓不住教师上课的重点。

(3)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高要求。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4)抗干扰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缺少独力判断的能力和自制力。如学生在网上东走西逛,在课堂中随意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有的学生网上聊天,有的查看新闻。

(5)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技能的合理使用上,技能熟练者完成任务较快,反之则较慢。因此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

(6)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生交流,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实际操作中,首先由于师资紧缺,设备有限,多媒体教学一般都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难以进行,另外,有的课件单位时间内信息量过大,重点、难点等有效知识信息学生难以掌握,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方面

(1)有些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对于网络的使用和驾御能力有待提高。

(2)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没有及时反馈,既没有评价,更没有展览交流。因此学生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语言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

(3)传播过程中有理解误差。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讲述时的肢体语言和细微表情最大限度地理解教学内容,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和现实状况尽可能地顾及大多数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而目前的英语网络教育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三)网络方面

网络资源贫乏,网络型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分类,英语网络学习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英语网络教学模式还未成型,目前还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作为新事物,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太少,因此,在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端也在所难免。

二、应对英语多媒体教学弊端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需要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愿望,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体现和适应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手段相整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教学在时空上得到拓展,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充分发挥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分类指导、分类教学

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各大学的教学资源、教师整体水平、学生入学时掌握的计算机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分类指导、分级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的要求。

3.处理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应是未来外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教师既要利用多媒体创立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其听说能力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也要利用传统方式的课堂讲解来解决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遇到的问题,着力培养其读、写、译诸项能力。

4.教师对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要达到相当水平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势必成为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的“硬件”要求。因此,外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掌握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还要学习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知识,使现代化教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5.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推动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

多媒体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有明显作用,然而学生也反映新模式的弊端是弱化了应试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意味着学生们虽然讨厌应试,但他们长期衡量自己学习程度的标准仍然是分数,这种惯性使他们在应试与应用能力之间徘徊,也在传统与新教学模式之间犹豫,这就提示我们,要使多媒体教学模式改革最终能顺利进行,必须对其考核的标准也进行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6.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多家出版社开发和研制的多媒体立体化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语言实践的条件。立体化教材基于校园计算机局域网络、光盘以及学习课件,比较适合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特别是在口语和听力两个方面的训练。

7.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整合

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顺利开展英语教学的保障。完善的教学平台应由以下的软硬件组成:(1)网际互连,即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通。(2)电子备课室。(3)电子阅览室。(4)网络多媒体教室。(5)教学资源库。(6)电子邮件系统。(7)BBS系统。英语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做为学校和老师,应该不断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库内容,完善主题网站的建设。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大学英语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我们在教学当中只有注意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充分意识到它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师生共同配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网络社交媒体的利与弊第7篇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英语口译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口译是一门综合技能。口译的特点决定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两种语言的转换与对译的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课程是高校高年级的必修课之一。然而自口译课开设以来口译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到颇多指责。二十一世纪网络的发展也对口译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口译专家与教师及学习口译的学生都希望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口译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对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作一些改革的尝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进行英语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活动多在语言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以题材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的口译技能训练;另一类则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题材的训练。口译课基本上采用固定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朗读口译材料,或播放录音材料,要求学生记笔记,并轮流逐句翻译,最后由教师讲评学生口译结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口译活动,教师可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

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不容忽视:一是学生只是机械性地等待教师点到名后口译,缺乏主动参与机会。二是平均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交流的时间仅为几分钟,而且个别学生在做完练习之后很可能处于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态,但教师却无暇顾及。三是从教学方法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更多的是在“教授”口译技巧或“检验”学生口译的准确度,而非“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口译练习。四是内容更新速度慢、更新不成系统。在我国传统的口译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有些教师长年使用相同的教案和材料。口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的特点就在于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步伐。虽然也有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相关的语音资料,对基本教材进行一定补充,但往往由于资源的缺乏或其它原因,补充材料的系统性难以保障。五是传统口译教学模式缺乏现场感。虽然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和主题,但学生只能靠想象构建相应情情境,模拟训练也常流于形式和固定的程序,其结果就是口译缺乏实战性,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思维宽度受到限制,而且无法通过观察交际现场获取非语言信息等重要的交际因素。

由此可见,虽然传统的口译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弊端对口译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了制约作用,所以对口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多媒体网络对传统口译教学的影响

2.1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影响

语言学习的立体输入强于单一的视觉或者听觉输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可以比单纯靠视觉来接受信息更能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多媒体网络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仿真的英语环境,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环境。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口译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口译的环境中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有现场的真实感和压力感,能熟悉不同的语体、副语言信息及其它语言外的信息、实际操作环境、源语思维、口译的特点与技能,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和执行口译任务。

2.2网络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传输的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及时迅速地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同时,网络信息的时效性为及时更新课堂口译材料提供了技术背景。

2.3网络协同性的影响

网络的协同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师生之间在口译教学中缺乏互动。由于缺乏迅捷有效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利用其实时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师生之间的协同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机会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4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影响

在口译的传统教学中,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及个人精力有限,每个教师掌握的信息和资料有限,因此在课程安排时捉襟见肘,以至于课程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简单机械。网络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高度的资源共享使口译资料的及时更新成为可能。

2.5网络虚拟社区的影响

传统的口译教学是在一个实体环境中开展的静态过程,再完美的情境设计也只能通过描述由学生利用想象自行体会。网络能够在实体之外构造出一个个虚拟的情境和场所,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定的情境设置。置身于虚拟网络当中,用户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译练习的实际效能。利用网络的动态效应和虚拟效应,可以消除口译教学的环境障碍,为口译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

2.6网络自主学习的影响

口译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课上与教师积极配合,而且要求学生课下能积极进行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口译基本技能。网络自主学习为学生参与教学进程提供了平台。教师可根据上课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教学软件、自学软件、模拟试题,以及教师提供的音视频材料、课件,等等,在课下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和课后的与口译相关的任务。多媒体网络使学生的信息源多元化,能够满足他们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广泛的语言素材,从而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王胜,2010)。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口译教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提供的支持,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场景真实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1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口译教学都在语言实验室或普通课堂进行。在语言实验室进行口译教学的弊端在于听力室的小隔间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而在普通课堂进行训练的弊端在于视听效果比较差。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堂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量与质都不理想。

我们要借助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一种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每个学生都可以就老师所下发的材料进行口译练习,并及时获得参考译文和老师的评价和解答,这样就可以扩大学生练习的范围和量;第二,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提出反馈,并获得相应的帮助,这样,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进度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第三,打破原有语言实验室格局,将口译课堂设计为会议室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利于师生互动。

3.2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

根据语言交际教学理论的观点,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获得的(李萌涛,2001)。口译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最为复杂、涉及方面最多的课程,尤其需要语言实践和人际交往。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的建设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场景提供了虚拟平台。但是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应有别于其他游戏性质的网络社区的运营模式。第一,教学功能的体现要求它对学生在虚拟社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规范和达标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组织作用。第二,口译网络教学社区创设的场景应符合日常口译任务场景,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谈判口译、新闻会口译等,并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划分等级。学生在合格完成低级别的口译任务后才能进入高一级场景进行练习。第三,学生登录社区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场景,或者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全班学生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共同的场景中担任不同角色,进行口译实践和相互评价。第四,口译虚拟社区应划分教学区和自由训练区。教学区的活动以教师为主要组织者,而自由训练区则可以作为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课余训练的场所。第五,网络教学平台应建立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机制,为教学互动提供渠道。

3.3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

与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相配套,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资讯,扩大他们的词汇和知识背景。动态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可以由多方共同建设,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或整理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口译资源。

4.结论和建议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革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可能。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能够解决传统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缺乏师生互动、口译教学资料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现场感等弊病。然而,网络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警醒。首先,过度依赖网络会影响师生间或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继而阻碍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其次,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要建立网络资源库,我们一定要对资源内容的正确性、准确度、思想性等做全方位的考虑。最后,在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不能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口译笔记训练过程中,传统的利用黑板公开演示口译笔记,将口译范例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做口译笔记的技巧。因此,二者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人际交流和网络强大的辅助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马继红.口译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5).

[3]庞密香.多媒体环境下口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4).

[4]闫怡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