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09-04 16:24:56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语文;高中语文;重要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76-01

高中语文是高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且它在逐渐成为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对民族文化重视的深入,语文也越来越成为最具潜力的学科。因为语文包括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它还包括了很多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以它已经成为了高中最重要的学科。高中语文学习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很多学生迷惑的问题,很多教师对此问题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大部分人受到传统教学和应试考试的影响,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为了提高自己在考试过程中的成绩,为自己进入一所较高的学府提供一块敲门砖。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学习高中语文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语文对一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语文的认识,这里详细介绍了高中语文学习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成绩,更对学生未来的求学和就业有重要的影响。从小的方面讲,语文学习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在高考中的综合成绩,如果成绩好就为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语文水平差,那么就相当于已经跟失去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偏科的学生非常多,一些喜欢数理化的学生,他们大都不喜欢学习语文,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思维定式的缘故,导致他们对语文以及政治等学科失去信心。因为数理化等知识是非常有逻辑的,而且各部分章节的内容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是不需要记忆的,而是需要理解的。例如,无论多么复杂的公式,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他们都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公式在短时间内推导出来。所以,他们更喜欢的是挑战一些难题,通过自己灵活运用的公式和推到能力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而对于语文而言,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去记忆的,一些诗歌等,更是让他们头疼。所以让他们以这种学习逻辑,突然间转换到学习语文的逻辑中来,他们是很难适应的。其实,他们大可以把学习语文堪称是一种放松,把学习模式的转换看作放松的方式,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好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对他的交流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语文不仅锻炼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还锻炼了一个人的口才,这也是背诵的最直接效果。一个人的背诵和朗读水平直接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口才,口才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高中语文学习水平,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1-4]

二、高中语文学习技巧

高中语文学习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有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学习逻辑,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只需要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对语文没有兴趣的人而言,就比较困难了。他们的思维逻辑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内容和内容之间的连贯上,但是到了语文学习中,这一套却不管用了。所以针对他们,学习思维逻辑形式的转变是最适合的。他们完全可以把学习语文当作是一种学习的放松,因为学习数理化是非常累的,所以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思维模式的改变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模式的改变和自我的放松。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学习不一定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大都是认真学习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例如有些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以能够攻克难题作为快乐的源泉,所以他们非常喜欢去推导一个理论,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到了语文这里,他们却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强势,到了这里却什么都不是,而且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模式完全不适合语文学习,所以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硬着头皮去接受语文。但是他们认为语文是一种必须要背诵的,而教材中除了需要背诵的部分,对于其他内容他们基本上是不看的,因为他们觉得背诵部分内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明确规定背诵的部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其实,他们可以把学习语文看作是数理化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要做到学习思维模式的迅速改变。语文学习是需要学生以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对于不是重点的内容,也应该对其充满重视,因为这部分可能会成为影响学生能力锻炼的方式,因为不需要背诵的内容,往往未必就是一些不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包含了人生哲理,也可能包含了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够产生歧视的印象。而对于那些需要背诵的内容,也不能认为学习这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要理解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教材中有些内容是需要背诵的呢?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教材规定需要背诵的内容,要么是为了让学生锻炼口才,要么是对学生的人生有重要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背诵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内容充满憧憬,认真去完成这部分工作。[5,6]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28,(Z1).

[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03).

[4]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2008,(08).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教材文本

高考题中除了诗句填空五分外,的确没有哪一个文段直接来自课本。但是我认为语文课本知识,无论在高考还是日常应用,它的主导作用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课本蕴含的知识储备犹如建高楼的钢筋,也是学子们夺得高分的敲门砖。高考试题由语言基础、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而具备这些知识能力,都离不开文本。字音形的辨别、成语的运用、病句的分析等考查。只要平时注重文本,按照要求认真朗读,读准字音,明确字形,读出语感,悟出含义,日积月累,答题时心中自有成竹。2005年高考题,辨认“悬梁刺骨”这个词的字形时,如果平时能养成习惯,揣摩其含义,想象古人读书时的勤奋,想出头低则扯痛,屁股坐则被刺的情形,马上就能辨别出“骨”的错误。就是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却难倒不少考生。我们在读文本看注释时,一定要扎扎实实,切忌走马观花。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应反复诵读认真体会,从审美中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有的学生觉得背诵几十首诗,高考也就只五分不合算。实际上,收获不是用分数能计算的,读诗给我们带来的是感官享受,从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来看,语文文本中囊括了所有的知识内容。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赏析方法,归类整理,如同开锁般轻而易举。纵观文本诗歌,从思想情感看,忧国伤时的代表作品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建功报国的有陆游的《书愤》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报国无门的悲伤;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表达了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杜甫的《兵车行》,思乡怀人的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寄情于山水田园的悠闲的《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昔盛今衰的感慨的《扬州慢》;借古抒怀的《石头城》《蜀相》;依依不舍留恋的《雨霖铃》。从抒情方式来看有直接抒情的“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借景抒情,景为情生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有触景生情的《登岳阳楼》。从表现手法和修辞上看,或用典或反衬,或虚实相生或动静结合,或比喻或夸张,或拟人或对偶,或对比或反问,分别体现在不同的诗歌中。

古文学习时文本更为重要,根据大纲要求,读懂的前提是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的活用、常见虚词、五种特殊句式都要牢记在心,就能运用自如。这些知识都源自文本。《劝学》中需掌握三个通假字“生”通“性”、“有”通“又”“知”通“智”,两个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水,名词做动词)两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之”的用法,两个特殊的文言句式,状语或介词结构后置和定语后置。只要我们平时善于思考,勤于积累,锲而不舍,阅读文言文是不成问题的,考题答题也不在话下。

高考作文占整个卷面分值的五分之二,语文课本是写作素材的源泉。不论是名言诗句,还是论据材料都能从课本中得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子之心……这些诗句信手入文却又韵味无穷。

作为论据也不乏内容,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将相合欢的故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之美谈;困境中自励发愤著《史记》的司马迁,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投汨罗江的屈原。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哪一个故事不令人感动?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得来全不费功夫。

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就有关美妙音乐的描写,启发学生联想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联想到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的演唱,联想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听唱的描写,再联想到巴金的《家》中觉新吹箫的描写。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当读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时提问:“李白一生‘爱月’,想象明月是可以问讯、追攀和揽摘的,甚至可以解孤独、寄乡愁,请背诵李白诗中有关描写‘明月’的诗句。”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吟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通过以上多种多样的方法,就把有形、有限的课堂,变为无形、无限的课堂,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理想。

文本知识不仅在应考中有很大作用,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上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明辨真善美假恶丑。轮椅上的史铁生那熠熠生辉的文笔告诉他们要战胜自我,欧阳修笔下伶官的故事告诫我们“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易水诀别的悲壮让人懂得什么是忠诚,侯生北向自刎告诉他们什么是知恩图报……课本里很多故事会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只要重视文本,很多知识就在掌握之中。

【参考文献】

[1]马祥.语文课本四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09).

[2]包兴文.应该正确认识语文课本[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08).

[3]尚尔广.我说你猜[J].小学生作文向导.2002,,(12).

[4]孙承欢.两个应当修改的句子[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07).

[5]何世英,陈斌.高中语文课本注释榷疑三则[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8,,(03).

[6]琦琦.语文课[J].素质教育博览.2002,(02).

[7]白莲花.写一张照片的故事[J].小学生作文向导.2002,(12).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高中语文 能力培养

一、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般根据自己的特长、潜能、兴趣、爱好等选取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是扬长教育的精神。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六、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七、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第4篇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产生的背景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方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探究性学习是在借鉴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大量的自我创新和突破,时时刻刻做到“以学生为本”,突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着重强调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早以前我国就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正式书面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做到探究性学习。新课改更是将探究性学习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成为新课改过程中独特而又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中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方式改革,大力推广探究性学习方式。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高中语文带来了一抹新鲜的“绿色”,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改革就是其间最浓重的一笔。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学前提,以培养学生自我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开放性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主要的表现形式。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1)探究性学习方式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充分认知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特点,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探究性学习方式积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接受者。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保持渴望和好奇。那些脱离社会发展,与时代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应该被摒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亲切的时代“代入感”和主人翁意识。教师要摒弃以往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要围绕学生“转起来”。

(2)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模式,而且要具有人文性,达到人文和语文的和谐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老师教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完全不同,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保持个性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由性。“满堂灌”的单方向灌输知识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根本不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严重违背了“教育之道”。教师应该“放弃学习过程中的支配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掌握方法,增强能力,发挥学生的潜力。

(3)探究性学习方式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可以将学习过程分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模块,呈现出一种系统的学习模式。同时为了体现某些方式的特殊性,设置其他独特的呈现方式。探究性学习中的三个模块并不只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每个模块不仅仅提供学习的要求,而且激发学生的自我问题意识,自己提问题,然后自己解答。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自我的整体素养和能力。苏教版语文教课书就是采用这种呈现方式编写的。

(4)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以开放的学习方式转换课堂模式。探究性学习以开放的方式将课堂扩展到教科书之外,推广到课堂之外。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有开阔的视野、教材有丰富的选材,让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将学习空间拓展了,而且让学习习惯、学习内容、学习思维都转化为开放式。比如学生下课的作业形式应该多样化,学生可以欣赏春联,搜集生活中听到的神话故事,积累生活中读到的文章,然后和教科书中的文章进行对比,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当前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第5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它以多样的形式传承下来,文字和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作为中国人,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学习,也是一种责任。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更应该将传承文化视为己任。

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选的名家名作,很多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例如,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传达出一种朴素的感恩思想,告诉我们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杜甫的作品向我们传达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陆游一生志在收复中原等等,语文教材所包涵的优秀的传统思想和知识数不胜数,恐怕仅仅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更何谈不用心学习。

学习语文不只是需要学习教材,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不少高中生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外国作品更是少有涉及。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何谈提高成绩和能力,何谈了解世界。

作为高中生,无论是在学识方面,还是在见识方面,都应该远远超过一般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取长补短,才能有更精彩、更丰富的人生。

二、语文是人际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语言和文字则是每个人交流和学习的工具。高中语文课程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高中生即将升入更高一级的学府学习,或步入社会。如果说,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势必影响到他的沟通和交流。

语文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其中包括学生可以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解决个别问题事,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组织语言,表达观点,互相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方法。学习语文,掌握沟通的技巧,提高交流的能力,才能让自身在走入社会之后更游刃有余,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语文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的机会。

三、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学生接触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鉴证而流传下来的美的东西。散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思想美;诗歌的结构美,绘画美,音乐美;文言的古典美,经典美;小说中的环境美,形象美等等,无处不在。语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从王勃的《腾王阁序》,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沈从文的《边城》……美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触手可及每个地方,可谓数不胜数。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体会江南水乡的柔美,体会大漠边塞的壮美,北国千里冰封的洁白之美,南国夏日的风情之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语文教材,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一种人文化的美,接受着美的熏陶,激发对美的情感的向往,长此以往,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情趣。把语文学习只当成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兴趣,自然不会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美。

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会理解美,欣赏美,感受美,才真正有可能去创造美。一个连语文都不学习的人,怎么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呢。

四、语文可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第6篇

一、学生学习兴趣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教育走到21世纪,面对急剧膨胀的海量信息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教育要想走在世界步伐的前面,就需要不断提高效率。在这个讲究高效率的社会,高中语文创建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以便捷高效的方式去讲授课程和专业知识,而我们学生用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去消化吸收知识并能将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语文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专注的精神和高效的传播力、接纳力。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来说,想在高效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能够将知识进行全盘接受、消化和运用,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因为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产生高超的专注力,才能在快节奏的高效课堂学有所成、思有所得。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探路明灯。高中语文一方面仍然将知识积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更强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指导探究自主学习,而后者是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侧重点倾斜的方向。自主探究学习就更加要求学生对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对于语文包含的文化渊源、汉民族精髓以及汉语言艺术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指引我们学生不断探索和发现,不断学习和拓展。作为一名高中生,应当深知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更应该通过丰富的拓展阅读以及广泛的观察学习,培养起自己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这种兴趣的指引下更加发奋学习。

二、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知行合一的主观要素

高中语文是一门讲究知行合一的学科,因为在语文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和文学知识,而且还会教给人生活的态度、追求的精神、处世的哲学还有探索发现的眼睛,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自身的追求相结合,努力实现知行合一。学习兴趣是指引人们探索知识、追求进步的心理因素,是指引学生主动践行知行合一的动力。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语言文化的追求和向往,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将知识进行内化和升华。

学习语文,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算是学会了语文,而这其中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古代诗词歌赋,能由此窥见古代先贤圣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人格,能够通过了解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品行,也通过了解那一时代的作品风格感受那一时代的风俗人情,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在创作作品的修辞方法、行文造句还要学习他们或昂扬肆恣或凄婉哀鸣的情感寄托,以及面对生活和困境做出的不同选择。能够做到将语文中学到的不管是知识还是做人行事的态度方法,真正付诸实践,以此指引自己的人生,这与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学习兴趣的高低有很大关系。

三、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在学习阶段,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事实,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这门课程而喜欢敬爱教这门课的老师,也有一些同学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他教的课程,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与师生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疏密。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来说,学生对其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用心地投入到与教师的互动中,也会建立其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是一门较为开放的学习,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学生和教师进行共同探讨和研究,而且因为其广义性在开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使会进行较为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也就较为容易建立起平等互助、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些都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关,因为只有有兴趣学习才会努力钻研学问,才会不辞辛苦的去求证、解答和质疑。

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预习 有效课堂 质疑 自信心

《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纵观我们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你会发现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本在构成形式上都是基本相同的,即由众多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单元的形式构成。这些单元中的文章不管是在体裁上还是题材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而且,每个单元中的字、词、句以及语法等基本要素都有一定的连贯性。对于这种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见成效的学科来说,预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预习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预习阶段是有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学生没进行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预习自学必须带着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和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课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源泉,可以说没有预习课,其他的教学环节就无法展开。《济南的冬天》文章作者是老舍先生,是一位身世坎坷的大作家。他从小便成了孤儿,老北京大杂院的贫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的那一幕令人难忘:“急急忙忙往家跑,掀开锅却是冷冷的锅底,什么饭都没有,便只好又匆忙地往学校赶。”这个细节打动过很多人,但是我们却不能够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们完全没有经历过这类事情,所以很难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回到那个旧社会的环境,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置于那个空间之中,你才会体会到老舍先生作品的真谛。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造就了一位世界闻名的大作家,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享誉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了这些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对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大有好处。研究完了文章之后,顺便看看课后练习。这些课后练习考查的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时候不要尝试着去做,而仅仅是浏览下就可以。对考查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等到老师讲授完毕之后,再认真测试自己是否完全且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由此可见,课前预习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只有进行好课前预习,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厌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不懂,学不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预习、没有知识基础、没有构建知识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听天书。如预习《社戏》一文,看预习提示及注释时,可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时(出生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作家的评价),作(选自哪部作品)归纳出来。名:鲁迅,原名周树人;时:生于1881年;地:浙江绍兴市;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鲁迅全集》等等,在本子上设新词栏,重难点等等,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老师讲到哪里都有所了解,似乎老师的讲授即是对自己的复习,加深了学习印象,增强了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听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做出新的推论。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老师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错在哪里?这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无疑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水平。学懂了,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成绩好了,提出的问题就会有独到之处,学生就会变得自信、主动、积极。

四、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