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04 16:24:55

序论:在您撰写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词汇与句法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1.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PRETCO)是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设计、供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专院校学生自愿参加的标准化考试。主要考核考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日常和业务涉外交际的能力,旨在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向培养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方向进行改革;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评价标准,以提高其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其英语教学应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更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日常和涉外业务工作的交际能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就是为检测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考试。该考试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为依据,既测试语言知识,也着重测试语言技能,既测试一般性语言内容,也测试与涉外业务有关的内容,并侧重后者,实用性内容约占60%。

2.题型介绍

考试方式为笔试,包括五个部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翻译(英译汉和汉译英)和写作。考试范围为《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全部内容。

试题的第二部分是词汇与语法结构(Vocabulary and Structure),测试学生运用词汇与语法知识的能力。测试范围包括《基本要求》中的“词汇表”和“语法结构表”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主要涉及句法结构、语法、词形变化,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本部分的得分占总分的15%,其中,Section A占5%,为多项选择题,Section B占10%,为填空题。测试时间为15分钟。

根据多年来语法结构题测试的情况分析,该部分通常测试学生对非谓语动词、复合句、时态、语态和虚拟语气等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3.试题分析

本文收集了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的10套A级真题,就其中的句法结构、语法、词汇及词形变化进行分类。从10套题中可以看出历年真题中Vocabulary and Structure的基本规律。Section A和Section B各10题,共20个题。涉及的语法项目共9个大项:非谓语动词、时态、语态、词性、从句、比较级和最高级、虚拟、倒装、词形变化。这9个大项包括以下28个小项:动词不定式、ing形式、过去分词;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将来完成时;被动语态;介词、代词、连词、疑问词;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副词性从句;比较级;条件句和非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部分倒装;动词变为名词、动词变为形容词、名词变为动词、名词变为形容词、形容词变为动词、形容词变为副词、形容词变为名词。

涉及面从高到低依次为:2009年6月(18项)、2008年12月(17项)、2006年6月(16项)、2005年12月(16项)、2005年6月(16项)、2005年1月(16项)、2008年6月(15项)、2007年12月(15项)、2007年6月(15项)、2006年12月(13项)。

涉及面最多的是2009年6月,最少的是2006年12月。其中,2008年6月、2006年12月、2006年6月和2005年1月的试题在所考查的语法点的分布上有失平衡。例如,2008年6月涉及非谓语动词有7题,而时态只有2题,且均为一般现在时,从句只涉及2题,比较级未涉及。2006年12月涉及非谓语动词有7题,时态只涉及1题,比较级未涉及,虚拟语气有3题,词形变化的分布也不均衡,总共4题中动词变为名词占2题。2006年6月非谓语动词只有2题,均为ing形式,被动语态有2题,比较级有2题,状语从句有2题,总共4题词形变化中动词变为名词占2题。2005年1月最为突出的是3题虚拟语气全部都是条件虚拟语气。

涉及次数的多少依次排列为:非谓语动词(53次)、词形变化(36次)、从句(27次)、时态(22次)、词性(22次)、虚拟语气(16次)、比较级(9次)、被动语态(9次)、倒装(6次)、强调(0次)。其中,最高级、强调句和完全倒装未涉及。非谓语动词中涉及次数最多的是ing形式(25次),其他是过去分词(19次)、不定式(9次)。时态中涉及次数最多的是现在完成时(8次),其他是将来完成时(5次)、一般现在时(3次)、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和一般将来时各2次。条件句和非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各8次。从句的次数是副词性从句(12次)、名词性从句(9次)、形容词性从句(6次)。词形变化的次数为动词变名词(11次)、形容词变副词(9次)、名词变形容词(8次)、动词变形容词(4次)、形容词变动词(3次)、名词变动词和形容词变名词各1次。

综上所述,非谓语动词形式、现在完成时、虚拟语气、从句、动词变名词、形容词变副词和名词变形容词是该部分的考点。

另外,10套真题中该部分试题的主要语法特征如下:

(1)ing形式

①ing形式主要出现在介词后,这点不难掌握,应该容易得分。例如,Allan is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his American partner at the trade fair(08年12).但是,需要辨别一些比较特殊的介词,例如:like,to worth等。

②在一些动词后必须用ing形式,例如consider,spend等,而一些动词后既可以用ing形式,也可以用不定式,例如regret,remember等,但二者的含义不同,应仔细辨别:I remember seeing you somewhere before,but I can’t tell...(07年12).It cost her a lot of money,but she doesn’t regret spending a year...(05年12).

③ing形式充当状语的用法比较复杂,涉及一般式、完成式和否定式等。例如,Looking up at the clock on the wall,the secretary found...(07年12).

Having failed to find the proper job,he decided to give up job-hunting...(06年12).

Not knowing how to deal with...,Martin had to ask his brother for help(05年6).

(2)过去分词

①过去分词主要考查的是充当状语,只涉及一般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过去分词+by...;省略从句中的主语及be的适当形式等。例如:

Impressed by the young man’s...,they offered him a job in their firm(06年12).When first introduced to Europe,tomato was thought to be...(07年12).

②过去分词充当定语,主要是后置定语,且多为一般式。例如,The first textbook written for teaching English...came out...(07年12)

(3)现在完成时中的时间状语有in the past...;since...;for years;up till now等。

(4)将来完成时的时间状语主要是by+将来某时。

(5)被动语态主要考查的是一般过去时和情态动词后的被动语态。

(6)代词主要考查的是形式主语it;another和the other的区别;

neither,either,none等不定代词。

(7)定语从句除了考查一般的who,which,where,when等关系代词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介词+关系代词;whose;as;名词+of+关系代词。

(8)状语从句除了常用的引导词以外,需要注意as;in case;every/each time等。尤其要注意的是as表示转折的时候,句子要倒装。

(9)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主要考查的是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既可能是主句也可能是从句的谓语表达法。非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主要涉及一些表示建议的词,例如suggest;recommend;require;demand;otherwise/or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型,例如It is high time that...;It is desirable/important/necessary that...;would rather...than...等。需要注意的是It is desirable/important/necessary that...句型中,虚拟语气用动词的过去式。

(10)倒装多次涉及的是not until,另外要注意的是Only...;on no occasion;省略if的虚拟语气等。

4.对英语教学的建议

(1)虽然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学过这些语法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掌握得不牢固。由翟象俊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材《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中每个单元都有语法复习板块,所有的考点都包含其中。虽然语法复习内容简洁,但是非常实用。而且,这些语法知识的运用分布在《综合练习册》的每个单元的Exercises for PRETCO中。教师应该以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契机,重视语法复习板块的学习。

(2)由于语法教学中的不足,学生对语法学习不感兴趣,认为不必学习语法,只要能读懂文章就行了。教师要积极探讨语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法学习意识,明确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3)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性动机比较强,主要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取得证书,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积极性,认真总结历年的试题,将各个语法点进行归纳,展示给学生,将同一语法内容的不同试题归纳在一起,进行系统学习,发挥考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4)教师进行示范以后,可以尝试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归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语法学习的枯燥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在此阶段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苏春海: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 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此,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是如何进行整体布局的?有哪些重点建设任务?

第3篇

进入展厅,你便感到“教育云”扑面而来。云计算、云服务、云平台、云聚合、云课堂、云终端、云备课等形形与“云”相关的新名词、新概念令人目不暇接,感觉教育好像进入了一个以“云”为鲜明特征的时代。假如你以前从未接触过“云计算”、“云服务”等概念的话也没关系,你可以现场体验,许多公司不仅准备了彩色的产品介绍,而且准备了现场体验区,有专业人员为你讲解,让你过把“云瘾”。

其实,对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你只要知道,网络环境下,有了云计算技术支持,你只需坐享“云服务”,而不用管这个服务来自何方,然后,按照你的目标,智慧地整合“云”上各类资源,优化工作目标实现,就行了。

让我们到“云”里逛逛,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

你可以关注基于“云技术”的“绿色班班通”。这是一种现代化教室解决方案,提供103英寸大屏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视、3D资源、双摄像头视频展台、电子书包、云终端无线六大特色产品,方便互动教学、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其全方位的数字化实验室涵盖虚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和数字传感器实验室,既支持CAI学习,又支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你可以关注网络备课平台。“华网”推出的备课软件具有柔性、个性化的特点,技术隐藏在后台,前台教师操作十分简便,可以方便地组合各种数字化资源,开展区域网络教研,优化备课质量,提升批判性反思能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有益处。

你可以关注基于“云技术”的视频录播系统。它提供远程导播、图像跟踪两种录制模式,运用资源聚合模块、互动应用模块、虚拟切片模块、S-T评课模块、个性工作台模块,方便资源制作与共享,支持教学评价,尤其是支持跨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远程同步课堂和网络教学研讨,还可以作为微格实训室使用。

你可以关注云终端共享服务器系统,部署了这个系统,学生、教师用计算机不再需要配备主机,软件管理在服务器上,存储也在服务器上,这样可以节约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开支,又方便资源和技术的统一管理。

第4篇

本人自2015年被评为二级教师以来,一直从事与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在2017年进入白龙路小学这个大家庭以后,本人先后担任了学校体育教学、音体美教研组组长、学校安全、学校网络、学校宣传、学校法制建设等工作。一直以来,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述职如下:

一、理论学习方面

通过这一学期的实践,吸取《课程标准》的精华部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首要之位。为了更好的武装自己的头脑,我坚持研读与学科体育相关的杂志、公众号,通过视讯平台等相关网站,学习借鉴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并且作为烟台青年体育骨干教师,我也一直跟随烟台教科研体育团队的步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12xue上我也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记录经典案例,积极撰写自己的所感所思,并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分享给同组的老师们。

二、体育教学方面

一学期来,在教体局体卫艺科领导以及校领导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堂上,注重常规教育。日常教学中,认真备课,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每一节课,绝不“放羊”,由于专业的原因,体育老师都是带几个班的课,所以我认真分析各班的学情与不同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我就会将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说清楚,并且强调体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是一门课,不是玩。现在已经形成了常规,我们的体育课有序而精彩。疫情网课期间,我录制的体育教学视频也推送到了烟台体育教育平台,这一学年的学校教研活动以及疫情期间常态化体育教学区域大教研中受到局领导的好评,为学校体育教学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三、学校群体工作

在完成教学任务及课外训练管理的同时,每天与纪艳艳校长一道协同安全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网络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特别是我校的宣传工作,也是做的有姿有色、颇为出彩,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我提交的宣传资料也多次在烟台教育、莱阳教育公众号上。今年我校的安全工作在各位领导、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协助下也是平稳有序的开展,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教育平台以及平日的安全主题教育也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为我校创建安全校园提供了有利保障。

四、个人成绩

2017年莱阳市中小学篮、排、足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7年莱阳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优质课

2017年莱阳市中小学篮、排、足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7年度莱阳市学校安全先进工作者

2018年烟台市中学生运动会“优秀裁判员”

2018年烟台市中学生运动会足球“优秀裁判员”

2018年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优秀裁判员”

2018年“市长杯”中学生校园足球联赛“优秀裁判员”

2018年莱阳市小学排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9年中小学胶东红色文化精品微课程资源评选“优秀微课程”《致敬,为祖国献身的英雄!》

2017级新教师培训“优秀学员”

2019年莱阳市篮、排球联赛“优秀裁判员”

2019年莱阳市中学生足球联赛优秀裁判员

2019年莱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优质课《小圈儿跳出大智慧》

2019年烟台市小学体育与健康优质课程资源评选活动一等奖《起跳与落地》

第5篇

(互联网浪潮下智慧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杨晓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博士,专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小学教育与技术结合,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互联网教育等。与广大一线教师一起分享探讨教育与技术结合的各种可能性。师从任友群教授、黎加厚教授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创立微信公众平台教育技术【et123et】。

内容简介

互联网+教育,以及更广泛的教育与技术结合,正在给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通过五个维度展开介绍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分别包括时代原点、虚实结合、工具立体、教师智慧和学生创造。通过阅读《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一线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找到自己的切入口,在常态化的教学中寻求突破;教育管理者和相关企业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合理地创新机制;家长也能够真切地了解到正在进行的教育与学习转变。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为互联网+教育的转变而来,期待与读者一起创造不一样的教与学。

目录

开篇开启五维突破........................................ 1

01维度时代原点·新时代与教育期待............... 13

这是好和坏的时代........................................ 14

时代转场的分割线........................................ 17

教育的目标变了吗........................................ 21

时代原点策略单........................................ 26

02维度时代原点·新技术与教育联想............... 33

可穿戴设备........................................ 34

沉浸式设备........................................ 39

三维打印技术........................................ 43

不一样的网络方案........................................ 49

万物互联........................................ 51

大数据分析........................................ 53

脑电波技术........................................ 55

记忆改写........................................ 57

机器人........................................ 60

人工智能........................................ 62

03第二维度虚实结合........................................ 67

各类虚拟空间搭建........................................ 68

二维码背后的连接........................................ 75

群里的角色与规则........................................ 79

游戏化思想的运用........................................ 82

虚实结合魔法单........................................ 91

04第三维度工具立体........................................ 99

手机,不教也会........................................ 100

碎片化学习的三种常用工具................................. 103

那些神乎其神的答题利器..................................... 107

用A PP玩转结构........................................ 110

如果人手一终端........................................ 118

移动设备常态化的喜与忧..................................... 122

工具立体策略单........................................ 127

05第四维度教师智慧........................................ 145

技术在教育里真实........................................ 146

数字化教师的七个转变........................................ 149

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 154

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适合信息化............................. 157

传奇人物可汗........................................ 166

徘徊在MOOC之间........................................ 172

课程的选择权与重构........................................ 180

教师智慧策略单........................................ 191

06第五维度学生创造........................................ 205

自带设备常态化........................................ 206

泛化的学习共同体........................................ 210

拓展创造的边界........................................ 215

学习者寻变........................................ 220

学生创造策略单........................................ 226

后记:

第6篇

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国家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江西省各级财政也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通过整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工程,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截止2015 年4月,江西省中小学接入宽带学校10056所、建校园网2329所、建多媒体教室82859个、建计算机教室4999所、建录播教室1265所、配备师生终端431159台,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益,避免建而不用、闲置浪费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推进教育信息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新设备、新设施不断充实到学校,设备的技术特点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而中小学计算机专职教师短缺、技术水平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短期内没办法改变。江西省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有1-2名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都由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师来承担,对很多新设备、新技术不能熟练掌握,特别是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专业服务商也只有城区才有,设备遇到运行故障需送到城区维修,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往往因维修成本高、经费无来源将设备搁置,或担心设备用坏、维修不便而闲置不敢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中小学校技术支持服务的严重滞后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可以为教育信息化设备提供公平、高效、优质、低成本的一站式技术支持服务,提供防范性维修支持服务,及时修复故障设备,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可以为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辖区内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动态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以智慧运维与服务工程改变传统的运维服务模式,实现统一组织机构管理、统一网络和数据中心运维、统一标准规范指导、统一服务商准入管理、统一运维服务等保障机制。江西省的具体做法是:

1. 健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建立省、市、县(区)、学校及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五级联动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各市、县(区)电教馆(站)设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管理部和技术支持部,由电教馆(站)和授权服务商共同组成。各级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建立1-5人的专兼职技术服务队伍,负责本校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信息化设备数据维护、设备入库、应用、运行故障报修、报损等全过程管理。

2. 建立企教合作运行维护机制。在各类学校自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公益化与适度市场化、契约化的支持服务机制。按照受益广泛、教育急需、服务专业原则,设立技术支持维护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区域为单位建立支撑学校信息化设备、网络环境、应用软件等正常运行的技术服务体系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以及保障该体系良性运转的工作机制。

3. 推进信息化资产的统一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进行统一的资产管理,有效地统计和分析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智慧教育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层面的决策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在线资产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信息化资产的运行状态,使运维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层面实现智慧运维。

4. 构建科学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设立统一的运维服务台,建立统一的运维服务知识库,建立统一的市(县、区)技术支持队伍。二是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在内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实现运维服务的电子化。三是建立统一的应急响应机制,设计应急服务流程,建立备品备件库,确保智慧教育运维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5. 构建智慧运维保障机制。一是人员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服务管理、服务保障、服务运行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二是标准保障,建立智慧教育运维服务体系,包括教育通用服务标准、教育云平台服务标准、服务安全标准、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质量评测标准;三是服务质量保障,开展运维服务资质准入管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定期对各服务机构的教育运维服务工作作出评估和改进;四是运维资金保障,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

四、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1. 农远工程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积累了经验。2004年,为保证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的设备正常运行,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技术服务通道,省电教馆制定了《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技术支持服务方案》,组建了由省、市、县(区)电教站和项目学校承担相应技术支持服务的队伍,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省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辖区内统筹维护的模式。有的地区采用向社会专业服务商购买服务方式,由社会专业服务商承担辖区内学校的设备运行维护,保障学校设备的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5年9月,江西省确定新余市、弋阳县、宜黄县、吉安县为试点单位,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争取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有措施、有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作用。

3. 其他省市的实践探究为构建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2013年,沈阳率先成为项目试点城市,探索采取辖区内统筹维护,建立由当地专业维修商和辖区专业老师组成的服务队伍及市、县(区)、学校三级技术支持体系结构,并应用远程技术支持平台加强设备应用及运维过程管理。2014年安徽省选择芜湖县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采取教育信息化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的维护机制,保障学校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行。同年,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在丽水市庆元县、莲都县、遂昌县3个试点县上线试运行,加强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技术支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管理细则(草案)》,完善服务程序、制定服务标准及规范。

五、尚需解决的问题

1. 设备运维经费省级统筹不够。省级层面没有出台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设备运维没有专项经费保障,特别是城区薄弱校和农村地区学校,因此造成信息化设备使用寿命内因耗材、易损件得不到及时更换造成停用现象,需要构建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

第7篇

【关键词】网络教研;深度学习;群体智慧;Google Group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02―04

网络教研是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它是以在学校的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研究模式[1]。

“网络教研”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早在2005年5月正式立项和全面启动的建设工程,各地先后建立了教研网站、网友论坛和在线研讨,同时还设置了学科博客群组,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和成果,拓宽了教研渠道,丰富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新课程研究[2]。当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促进了教师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依靠网络进行学习和教研已经越来越普及,而教师需要成功地从传统的教研模式向网络教研模式转变。

很多中小学,职校,大学都陆续积极地展开了网络教研活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国内一些学校尝试着不同网络教研平台,因此也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学习教研团体。如依托博客平台且比较成熟的群体,苏州教育博客,海盐教育博客等;其次利用魔灯(Moodle)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如鞍山一中的Moodle平台,上南中学的Moodle课程;再者利用论坛(BBS)进行网络集体备课,集体探讨;另外也有学校利用QQ群进行网络教研,如淄博附属中学;最后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更有很多教研工作者把目光投入到了Google平台,同时形成了一批比较活跃的学习共同体,如周村教育教研,益学会,社会大发现等。本文选取应用比较成熟的博客平台以及刚刚起步的Google Group平台进行比较分析。

一 平台对比――博客和Google Group平台

Google Group也称Google 网上论坛,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创建一个在线的论坛,也可以申请加入一个论坛,通过在线或者电子邮件参与论坛的讨论。以下根据博客平台,Google Group这两个平台的特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协作学习维度,平台技术维度,教研文化维度。

1 协作学习维度

(1)深度互动

深度互动,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概念,从查阅文献中可以知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3]。深度学习涉及对信息的整合,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行为[4]。深度互动是指学习者之间进行深度学习的互动,其判断的依据是深度学习的发生与否。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个体,而深度互动更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学习,注重的是两个人或多人。

将学习互动从六个维度进行划分,划分成浅度互动和深度互动。其中浅度互动包括简单回应,摘录表态,粗略表述;深度互动包括内化迁移,总结反思,综合评论;简单回应一般是用少量文字表述,通常表现为“学习了,赞、同意”等简单性回复语言;摘录表态,指学习者摘录作者语句并表达自己的态度,或简单回应前面的评论或主题,一般表现为同意某某的某句话;粗略表述是指学习者对文章或主题进行简单分析,或简单描述个人行为或态度,较简单回应更深一点;内化迁移要求学习者深入思考文章,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有迁移到实际教学情境中的趋势;总结反思则是学习者在总结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渴求进一步进行探讨;综合评论则是学习者能够结合主题对文章或者主题进行概括,评论作者的某些观点,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以上六种维度的具体举例,见表1。

现选取苏州教育博客2009年1月6号至2009年3月31号时间段的所有精华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博文数为206篇,回复总数为153篇,浏览总数为13241次,其中135篇博文为0回复,有34.5%的博文得到回复,平均87.11次浏览后有一条回复,有回复的博文平均每篇有2.16条回复。参照上述标准,分析如下(见表2),对回复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仅有14条回复属于深度回复,占回复量的9.15%。此外,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见表3),用支持,学习了,谢谢三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其中简短回复“支持”的评论有6条,“学习了”有16条,“谢谢”有26条。

数据表明博文并不能引起学习者的热烈讨论,多数学习者仅是看别人的文章,互动比较少。再者,互动的质量较差,仅有9.15%的回复属于深度互动,31.37%的回复使用的是简单回应性话语。这种没有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不能让教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研水平。整个群体的学习看起来就像是老师在自言自语,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

以淄博网络教研(ZhCedu)周村教育项目的Google Group(Groups.省略/Group/zhcedu/topics?hl=zh-CN%3Fhl)为例,该论坛从2008年12月26号开始开放,截止到2009年3月20号共有共83篇帖子,回复总数为563条,其中75%的帖子得到回复,25%的帖子是0回复,有回复的帖子平均每帖有9.08条回复。依据上述标准进行划分,属于浅度互动的共有130篇,占回复总数的23.1%,属于深度回复的评论有433条,占回复总数的76.9%。从平均回复量来看使用Google Group的要远远超过博客的回复数量,另外从回复质量上看,Google Group深度互动要明显好于博客。从而说明使用Google Group要比使用博客更能进行深度学习,更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2)同伴互助

教师利用博客平台主要是撰写个人博文及教学叙事等。基于博客的同伴互动方式是访问者在博文下面进行回复或留言,而不能进行及时的在线交流。Google Group平台是和每个人的Google邮箱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很方便的在邮箱里看到所有的帖子,并且可以在邮箱里直接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回复。同时,Google邮箱提供了邀请某人在线聊天的功能,这样教师可以和在线的教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其同伴互助功能要比博客平台好。

(3)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也可以理解群体智慧,它是指是由许多个体在合作与竞争中所显现出来的智慧集合。群体的智慧要优于少数专家,另外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比群体知道的更多。因此,网络教研过程中要注重整个群体智慧的提升。而在群体智慧形成的“整个过程的关键是多样化――不仅是指生物学上的意义,还包括概念和认知层面[5]”教师利用博客平台进行网络教研时,更多的教师自己在写自己的博文,却很少和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目前校本教研的教师博客群组一般是本学校的老师,群体内认知差异小,由此而进行的教研活动,很难提高整个群体的智慧。基于Google Group的网络教研团体在进行区域教研时有明显优势,它可以整合整个地区的教师资源,通过论坛进行探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人都可以参加,他们的个体认知差异更大,也更有利于提高群体的智慧。

2 平台技术维度

(1)平台易用性

教师只需要在博客平台上注册一个账号即可,零技术,零基础,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上手非常快的一个平台,而且并不需要教师维护。Google Group 平台必须要求每个教师要注册Google账户, 还需要有一个Google信箱。另外,由于Google Group 目前还是英文版本,英语基础比较差的教师会感觉不太适应,而在Google Group发表帖子的方法和普通论坛一样。

(2)平台开放性

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博客平台进行加密,或者对某些文章进行权限设置,有利于保护教师个人隐私,博客平台的权限设置比较灵活。Google Group的设置只有管理员有权限进行设置,它可以设置为开放型的论坛(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或者只有成员可见的论坛等,诸如一系列的设置只能有管理员来完成。

3 教研文化维度

(1)教师话语权

教师的话语权反映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博客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把话语权还给教师的一个平台。教师话语权也是博客平台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自己所思所想,而并没有人限制,从而给教师们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去思考,去学习。Google Group 平台,教师也有充分的话语权,但是教师参与程度不一样,“参与教师按照参与程度氛围分为核心参与者,一般参与者、边缘参与者、潜水者、游离者”[6]。潜水者和游离者,他们并不积极发言,他们对这个集体的贡献很小。而核心参与者他们积极引领教师进行不同话题的探讨,对网络教研贡献大。

(2)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的自我意识更强调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在从事教师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及自己与学生、同事、领导、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等特点[7]。教师利用博客平台可以将从事职业中的疑惑,反思,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周围环境等的认识与评价叙述出来,并且可以和同行们讨论,甚至可以得到专家的建议。但是博客平台的实时交流讨论功能并不完善,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建议和反馈。基于Google Group平台教师可以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群组里的教师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在这种互动的环境让教师不断的将话题深入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过程的情感体验。

以上从协作学习,平台技术,教研文化三个维度进行了网络教研平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协作学习方面Google Group 在深度学习,同伴互助,集体智慧上都要优于博客平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博客比Google Group在平台易用性和平台开放性要更胜一筹,但是Google Group在平台互动性上要优于博客平台;从教研文化角度来看Google Group在教师话语权和教师自我意识方面都要优于博客平台。

二 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平台存在问题

目前,网络教研已经非常的普遍,平台也不仅仅是上述平台,除此以外,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 Q群(研讨)、专题学习、研究网站(群)的利用等多种形式[8]。不管使用上述哪种平台,网络教研平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平台缺乏引领教师进行深度教研的机制。目前多数平台提供教师在线聊天功能,但是这种实时在线的通过聊天就行的教研如通过QQ群,往往是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开始回答问题,使得所探讨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进行下去,讨论质量不令人满意。还有一些教师游离在外不发言,抑或跳转话题,进行和主题无关的发言,都阻碍了网络教研的进行。论坛或主题网站,往往是核心参与者发起话题,而其他教师只是观看,抑或发表简单的问候性的话语,并不参与进去。网络教研时间一长形同虚设,只剩下一个平台,人气非常不旺。这种教研方式我们可以称为“浅度教研”,而深度教研则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思,并通过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且对该问题有继续向下延伸讨论的趋势,而目前的平台都没有这种引领机制。

其次,平台缺乏人―媒体―人互动的功能。人―媒体―人互动是指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要强调媒体在教研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媒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达到推进网络教研。在网络教研时,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抑或共同分析案例,很多时候还要分析一节课的录像,比如进行微格教学,教师说课等的录像,而目前的平台很难实现把这种视频进行快速上传,并且由教师或教师和专家共同来探讨。

再者,平台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目前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多数还是因为兴趣或者个人需求。很多教师也缺乏持之以恒性,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凑凑热闹就忘了。而参与的教师多数想要索取,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别人的资源,而自己却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个人的成果。造成了教研中索取的人太多,而奉献的人太少。目前的平台不能进行有效的反馈每个教师真正参与网络教研的程度,比如教师参与时间,教师奉献资源数,教师解答了多少别人的问题,以及自己提出了多少问题等。目前的平台不能给参与网络教研的教师一个清晰的反馈表,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网络教研的质量,以及个人教研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就不会素手无策了。

2 平台问题之对策

我们从平台技术角度去思考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人的管理。要想建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师研修队伍,应加大监管质量以及管理的规范化。同时网络教研作为教师学习进步的有力工具,每个人应该树立如下的观点:(1)协作观,网络的教研应该是人人协作,而不是竞争,协作促进人的发展。(2)共享观,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大家都为自己的平台多做点贡献,以开放的姿态把自己的知识拿出去和别人共享,同时你也可以学习别人的知识。(3)主体观,每个教师在这个平台中有主人翁的意识,主动的去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专家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要局限于别人的看法,这样参与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提高。

基于以上原则而形成的网络教研团体,会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为了促进教师对知识的获得、共享和创新,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进而让学校获得持久的竞争力[9]。以上网络教研平台存在问题的提出也仅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教研员教师们去思考并着手解决。

参考文献

[1] 肖正德.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1):34-35.

[2] 张成昆.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实践研究――以苏州市网络教研活动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 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 2006 ,(1) :19.

[4] 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院报, 2007,(4):36.

[5] [美]詹姆斯•索诺维尔基.百万大决定[M].孟永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4-25.

[6] 冯立国.网上教研的教师教研行为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08,14(6):113-114.

[7] 周萍.谈教师的自我意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10)下:54.